公式教学反思

时间:2022-02-07 16:13: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公式教学反思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公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公式教学反思4篇

  公式教学反思篇1

  完全平方和(差)公式是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只有掌握完全平方和(差)公式的一些本质地结构特点,才能正确地让公式更好地帮助我们进行简单计算。

  要学好这部分,首先要注意掌握:

  1、公式本身:(a+b)2=a2+2ab+b2

  文字叙述: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它们的积2倍。

  2、公式的结构特点:等号左边是一个二项式的平方,等号右边是一个二次三项式,其中有两项是公式左边二项式中每一项的平方,另一项是左边二项式中那两项乘积的2倍。或等号右边记作:首平方,尾平方,2倍之积中间放。

  3、公式中字母的广泛意义:既可以代表任意的数(正数、负数),又可以代表任意代数式。注意代表代数式时,要有“整体思想”的观念。

  其次要注意易错点:

  1、易错写:(a+b)2=a2+b2

  许多学生往往认为(a+b)2=a2+b2,甚至认为(a+b)3=a3+b3,(a+b)4=a4+b4,等等。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首先利用分地的故事引入,第一个农夫分得a2+b2,第二个分得(a+b)2,然后让同学们对比2个代数式,通过各种方法说明这两者是不同的.,比如计算法,代数字法,几何作图法(联系公式的几何意义),因而加深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并借此进行强化训练。虽然还有极个别学生出现2项的情况,但绝大部分明白了2倍之积中间放的意义。

  2、两个公式中的符号易混:课堂上进行了教学的改进,把2个公式(a+b)2与(a—b)2并作一个公式来处理。为了避免符号上出现混乱,把2个公式的符号特点进行观察,得出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的结论。由此应对两项式的平方的符号问题,也省去了一些变号的烦恼。

  3、两公式灵活运用

  在一些实际问题中,有些题目不能直接运用公式,需要一步转化才可以。如计算:

  (1)(y—x)(x—y)(2)(x+y)(—x—y)

  公式教学反思篇2

  本节课的教学已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本课的知识要点是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会应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会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渗透建模、化归、对称、数形结合、逻辑推理等思想方法。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求简意识、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观察,大胆创新的思想品质。作用在于让其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含义,及公式的应用。

  针对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注意力不能持久等年龄特点,及本节课实际,采用自主探索、启发引导、合作交流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和交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边启发,边探索,边归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的原则。

  公式教学反思篇3

  平方差公式的教学已经是好几次了,旧教材总是定向于代数方法,新课程理念同几何意义探究,这也是对教学者的一次挑战,通过教学,我从中领会到它所蕴含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1、在教学设计时应提供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我在设计中让学生从计算花圃面积入手,要求学生找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欣然接受了挑战,通过交流,给出了两种方法,继而通过观察发现了面积的求法与乘法公式之间的吻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这个探究过程是很有效的。

  2、我知道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和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几何意义说明平方差方式的探究过程,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会一些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并体会到数学证明的灵巧间法与和谐美是很有必要的。

  3、加强师生之间的活动也是必要的。在活动中,通过我的组织、引导和鼓励下,学生不断地思考和探究,并积极地进行交流,使活动有序进行,我始终以平等、欣赏、尊重的态度参与到学生活动中,营造出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公式教学反思篇4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推导其它十个公式的基础,所以我想着重讲这一小节,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所以在备课阶段,我研究了教材和教师用书,并且还在网上下载了许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同时我根据我们班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快慢,把两角差余弦公式的几何证明方法舍去了,想只讲它的向量的方法,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是刚结束平面向量的学习,对数量积还有印象,第二是从另一个方面让学生去体会向量作为一种工具的应用,从而使学生能对数学有那么一点点兴趣。

  在我准备好之后,我又问了其他的数学老师,她们也同意只讲向量的证明方法,另一个方法对学生连提都不提,另外我还问了一下如何引入这一节的内容,并提了我的引入方法——将教材上的例题进行适当的改编,降低了难度,但是老师告诉我就直接点明主题就行了,加入引入的话会把学生绕晕的。我自己也想了想上次课讲数量积的时候对文科生用功的例子引入,结果可以想象,开头学生就觉得好难,等到讲数量积定义的时候学生完全听不进去了,那节课算是失败的。这一次我想了想采取了保守的策略——直接进入主题。

  刚开始的时候效果还是不错的,通过让学生猜测15度的余弦值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的进入了公式的推导,但是我没有想到会在写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坐标时遇到了困难,学生一点想不起来三角函数是如何定义的,再加上当时快下课了,我没有进一步引导,而只是按照我自己的'进度讲完推导过程,最后学生迷茫的表情让我很有挫败感,我就带着学生一块记忆公式,并告诉他们只要会用公式做题就可以了,听不懂就算了。

  这节课过后,我自己静下心来想了想,我犯了数学课的大忌,一味地讲公式,套解法是最快得分的捷径,但它也是扼杀思考的最有效的管道。数学的根基在于理解而非公式或解法。通过最近的讲课,我发现张硕老师对我们讲的有关数学教学的理论我都没用上,所以我想等到讲必修五的时候,我需要的是花大量的时间备课,适当应用一些新的教学理论,改变一下数学课堂,实习就是将自己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公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乘法公式》教学反思04-02

诱导公式教学反思04-01

乘法公式教学反思04-01

倍角公式教学反思04-03

平方差公式教学反思03-23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反思04-03

教学的反思12-08

教学反思03-25

高效教学教学反思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