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手工素材>手抄报>清明节精美的手抄报

清明节精美的手抄报

时间:2022-09-07 03:42:01 手抄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清明节精美的手抄报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以下是清明节精美的手抄报,欢迎阅读。

  清明节精美的手抄报

  清明节气候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

  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

  清明节渊源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1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清明节祭祀知识

  一、祭祀就是对祖先行礼,祭拜。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组成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祭献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祭祀礼节祭品有一定的规范。旧俗备供品向神灵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现代人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理念的进步,已经没有了古人那样的繁文缛节,而是简单的进行烧纸、供奉、祈祷或祷告,以及献食、怀念等仪式。但由于简单,就造成了有利有弊的局面,有利的是简单了,便于操作了,弊端是因为简单,而导致祭拜变得失去了庄重和严肃,使得祭拜者的灵魂与先人的灵魂不能有效且进行沉浸式的沟通。或许在祭拜方面,我们还真的学学古人。

  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祭祀先祖时,先祖就像真的在面前一样;祭祀神时,神就像真的在面前一样。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就像不曾祭祀一样。如果心不诚,还不如不祭祀。

  孔子认为祭祖主于孝,祭神主于敬,两者都出于至诚怛恻之意,不能有半点不诚。孔子对待鬼神,虽说是敬而远之的态度,平时也怎么不讨论有没有鬼神,但到祭祀时,必诚必敬,就像真有鬼神在他面前一样,以此看见他对上天和祖先的诚敬之意。孔子能树立这种不信则不敬,近信则惑的鬼神观,在当时科学水平不发达,人类认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是相当不容易的。就算放在现在,相比于一些无知无畏者或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求神拜佛者,也要胜过很多倍,依然具有很强的时代借鉴意义。

  吾不与祭,如不祭。不与祭而让人代祭(找人代替自己祭祀),终失祭祀之诚。所以即使祭祀了,而诚不在,就像没有祭一样。说明了祭以诚为实,以礼为虚。

  现在,清明、重阳等节日祭祖是一种很重要的祭祀活动,但有时因为人在远方,不能回来,于是出现了一种代祭风潮,其实从孔子这句话可以看出,这种做法完全没有必要。在孔子看来,找人代祭,不如不祭。那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呢?建议是遥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亲设祭台,亲身参祭,相信诚意一定胜过代祭。

  总之,祭祀最主要的就是心诚,面对祖先的灵魂,不自欺。这样在祭祀以后,回到生活中后,你也可以不欺人。

  二、祭祀对象

  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神灵的产生是有其发展过程的。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们思维简单,富于幻想,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天上的风云变幻、日月运行,地上的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被视为有神灵主宰,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这些神灵既哺育了人类成长,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人类感激这些神灵,同时也对它们产生了畏惧,因而对这众多的神灵顶礼膜拜,求其降福免灾。

  造化之良能曰神,造化之隐迹曰鬼。封禅,指的是祭天祭地,君主向天地回报自己的工作,在华夏文化中,只有英明有为的一代雄主,开天下太平,才有资格泰山封禅。

  而平时我们提到的祭祀的对象则是,自然神和祖先神。现代人更多的只是祭祀祖先或已经离去的亲人、长辈。

  其他宗教里的天界神灵主要有天神、日神、月神、星神、雷神、雨神和风云诸神。地界神灵主要有社神、山神、水神、石神、火神及动植物诸神,它们源于大地,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人界神灵种类繁多,主要有祖先神、圣贤神,行业神、起居器物神等等,它们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享受了最多的祭品。

  三、祭祀场所

  祭祀场所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平地

  这是最原始最简单的祭祀场所。古人认为,最重要的祭祀,祭祀场所反而最质朴,往往不用封土作坛,只把一块平地扫除干净即可祭祀,古人称之为“墠”。《礼记·礼器》称:“至敬不坛,扫地而祭。”《礼记·祭法》说:“除地为墠”。

  2,祭坛

  《礼记·祭法》注:“封土为坛”,即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的祭坛。因祭祀对象不同,坛有不同的形状。祭天用圆坛,古称“圆丘”;祭地用方坛,古称“方丘”。坛的高度和宽度因时间、地点、等级而不相同。坛和墠通常位于城郊,偶尔也有设于山上的。秦汉封禅礼,就是在泰山顶封土为坛以祭天,叫“封”;又在梁父山扫地为墠以祭地,叫“禅”;合称为“封禅”。

  3,平坑

  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平坑作祭坛,古人称“坎”。《礼记·祭法》说:“掘地为坎”。《礼记·祭义》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坛与坎是相对的,坛高起为阳,坎下陷为阴。

  4,宫庙

  在坛或墠的基础上又筑墙盖屋,即成为宫;宫中陈列上祭祀对象以后,就成为“庙”。宫庙最初只是为人神而建造的,后来许多神灵有了庙,如土地庙、龙王庙、城隍庙、观音菩萨庙等等。但社坛上不得盖房,否则被视为“丧国之社”。

  5,坟墓

  在坟场墓地祭祀神灵是较原始朴素的方法,也是至今一直在沿用的最流行最普遍的祭祀方式,它多用于祭祀祖先神。古人认为,到坟墓祭祀离祖先最近,祖先神听得最清楚。《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出外游说时,“去国则哭于墓而后行,返其国不哭,展墓而入”。

  当然,要全面认识祭祀文化,还必须了解祭祀的仪式和礼制,了解古代祀典和民间习俗,以及古代先人们的心理动机。

  四、祭祀时间(以下皆为农历时间)

  清明节:四月初五,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因与寒食节相邻也就成为了扫墓祭祀先人的节日。

  端午节:五月初五,是中国年历的一个节日。

  鬼节:七月十五,中国传统称中元节,民俗中称鬼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会。

  十月初一:称之为寒衣节。据说起自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所谓“十月一日送寒衣,哭倒长城千万里,抱骨回乡。”

  十一月十六:此日祭供有请求佛主超度亡灵的意思。

  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送灶神、祭祀迎春之日。

  同时,每月初一、初八、十五、十九、二十三、二十九和三十祭供,尤其是初一和十五,以消罪生福。另可按逝者卒日进行祭祀,比如死者的周年祭。

  清明节祭祀——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是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鬼节”即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全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一直传承至今。

【清明节精美的手抄报】相关文章:

与清明节的手抄报09-07

清明节电子手抄报09-08

获奖清明节日手抄报09-08

清明节的手抄报大全09-06

我们的清明节手抄报09-06

下雨清明节手抄报09-06

清明节主题手抄报09-07

清明节特色手抄报09-07

画清明节手抄报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