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07 22:15:2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1

  《三打白骨精》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读课题,在读中引发质疑:为什么三打白骨精,不是一打或五打、六打?孙悟空武功高强,神通广大,为何不“一打”结束?接着抓住课题理清课文脉络,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强调语言简洁,要有概括性。然后进行课文的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打”,读读、圈圈、划划,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打?再交流讨论,老师及时点拨,指导朗读。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美。在学习时,我还让学生抓住打斗中的一些关键词,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逃跑,唐僧三次阻拦在词句描写上的变化,并从文中找出重点词共同完成表格,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为复述课文做好了铺垫。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2

  《三打白骨精》是根据吴承恩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的。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在导入本课的学习时,我用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了《西游记》主题曲,六小龄童评《西游记》,《西游记》简介,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整堂课都情绪高涨。在精读课文时,因为故事的内容学生早已烂熟于心,所以课堂上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领会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一打”后,没有急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而是让学生细读“二打”、“三打”,引导学生比较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经过;白骨精三次以不同的化身出现,孙悟空三次识破妖精的诡计、三次棒打的动作,抓住白骨精的“变”,有“变”才有“识”,有“识”才有“打”。通过品读,学生对三者的性格特点会了如指掌,深刻地认识到白骨精——诡计多端、善于变化;孙悟空善于识破妖计,坚定不移,具有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唐僧慈善,有同情心,但却人妖不分,善恶不辨的性格特点。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3

  《三打白骨精》通过讲述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反映出了孙悟空的善于识破诡计、机智勇敢和坚定不移的斗争品质,虽然孙悟空的个性是鲜明的,特点是多元的,但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中的体现又是各有侧重的。“一打”中主要是通过对孙悟空语言、动作的具体描写,对白骨精诡计多端的渲染,对唐僧人妖不分的刻画,从正面、从反面、从侧面综合地反映出了孙悟空的善于识破诡计和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而“二打”、“三打”则是立足“一打”的起点,更加突出地展现了孙悟空“坚定不移”的品质,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起点,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欲“情”故纵,意思就是要唤起学生对学文的浓浓情趣,对孙悟空情真意切的感受,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较宽泛甚至是较为放任的空间。新课标指出要尊重语文课程的综合性,语文课程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一方面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悟空的善于识破敌人诡计和机智勇敢的?”通过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来统领全文的教学。首先是通过初读,让学生整体感知悟空的特点,尽管此时学生所感受到的只是零碎的,并不系统的,但却是他们发自肺腑的,接着通过让学生了解“一打”的经过加深学生对悟空的机智勇敢的.认识,继而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动画片断的欣赏,综合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深入地感悟悟空的特点,最后再通过全段的朗读。回归整体,唤起学生对悟空的敬佩之情;另一方面,我也通过课前谈话中让学生放声投入地唱,揭题前夸张逼真地演,初读后无所顾忌地说,学文时各种形式地读,来给学生营造一个激情燃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了解情、体会情、感悟情、表达情……”的过程中度过激情燃烧的40分钟,也展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无穷的魅力。

  (2)“读”来“读”往。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意思就是如此。我个人觉得咱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等同于标准化生产基地,咱们的孩子不应该成为标准化生产的产物,朗读指导也无需标准化,一刀切。因此,课堂中我就竭力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个体的、群体的、集体的、分男女的等等,使课堂上实现“读”来“读”往,尤其是通过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的朗读训练,来提高读书的“含金量”。

  二、教学实施:“课”随主“变”

  顾名思义课堂实施要随着课堂的主人也就是学生学习情况及起点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所关注的,所必须做到的。针对学生对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情节已了然于胸,就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直奔主题让学生谈读后感,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潜心入文本,去品读语言文字、去感悟人物特点。课堂中也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充分尝试的空间,学文时也能根据学生发言随机组织教学,使课堂上学生真的达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而教师呢,则是难得糊涂、袖手旁观,只在该出手时才出手。

  三、教学效果:“语”味无穷

  新课标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还语文教学以本色,我们的语文课程应该“语”。今天的课上,我就力图充分地利用听、说、读、写等各种形式综合地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通过看动画,想像还原、表演、比较等各种手段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反复对话,在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语文基础,使语文不只是文本的语文,更是生活的语文。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4

  从课堂呈现的效果来看,课前预想的目标基本实现了。对于这堂课,我觉得有两点我是努力去贯彻并有一定效果的。

  一、尊重学情,找准起点

  《西游记》的故事,学生已经通过不同途径看过很多遍,像《三打白骨精》这样的经典每个学生都能流畅地讲述。所以在选择《三打白骨精》作为名著导读指导的时候,绝不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但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熟悉故事很打程度上源于曲折离奇的情节,而非语言本身。这样的学情为我寻找教学的切入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我尽力把故事文本、原著文本、电视文本、漫画文本有机整合在一起,引导孩子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比较,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感受白骨精的阴险、狡诈、伪善,感受《西游记》在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这个特点以外在语言表达的妙处。那么,这一次重读《三打白骨精》就有了新的收获。

  二、互动交流,指导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对于名著导读来说,那就是要通过一堂课的引领让学生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关于名著阅读,有观点认为应该指导学生用文学的'方式来阅读。我以此为理念,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反衬”的写法中研究人物特点。课的开始,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妖精?这是为什么呢?这个不在学生的知识视野预料的问题成为整堂课学习的一个目标期待,成为新旧知的联结点,引领着学生不断进入到文本的探究中去。当学生在师生互动的交流中,在对语言的品味分析中感受了白骨精的特点后,自然而然回到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要研究白骨精?学生凭借原有经验和本课所学,对“反衬”写法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而后,在作业布置中引导学生继续研究这种手法。这样,学生就在举一反三的阅读和练习中得以提高。另外,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在研读中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比如对比原文,研读白骨精变成的村姑的那段,领略原著描写的精彩,比如体会“闪”一词的精妙,这些对于学生的语感的培养是很有用处的。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5

  这次公开课活动,我讲的是《三打白骨精》。因为学校没有给学生订六年级下册的语文主题丛书,所以我在备课时十分苦恼,不知该如何链接其他文章,如果打印相关文章的话,相应工作也十分繁琐,最后我决定结合语文书上的“我读书我快乐”栏目,结合本课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中国古典名著,并为学生推荐这部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1.学生真实的反应就是课堂生成,也是考验教师备课充分与否、文化内涵丰富与否的地方。

  整节课上,我都在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你认为孙悟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你还有其他发现和感受吗?”这些开放性又指向明确的问题,让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他们的回答就是最真实最生动的课堂,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的如何的最直接的途径。师生交流互动非常融洽,精彩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巧妙的回答一个接一个,这样的课堂让老师和学生都觉得非常过瘾,不会有走神的时候。

  2.学生的思维真正被调动了起来,这时你会发现,他们的小脑瓜转得甚至比大人还快。

  课堂快接近尾声时,张宝中提问:为什么孙悟空第三次打白骨精的时候让众神作证,而唐僧误解孙悟空,要赶走孙悟空时,众神也没有出来作证,那之前的做法还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我在备课时也注意到了,不管是改编后的课文还是原著,都有请众神作证这个情节,但是即便请众神作证了,也似乎并没有为后来的故事走向起到什么作用,那当初为什么吴承恩还要设计这个情节呢?我请同学们回答,他们说因为八戒挑唆,唐僧听信了谗言才赶走了悟空。但至于为什么众神在唐僧赶悟空时不出来说明实情,学生们也束手无策。

  此时,我提了一个想法:正因为八戒挑唆,唐僧听信谗言,而悟空猴急的性格,情急之下很可能忘了请众神作证、此时可以让他们出来澄清事实这件事。结合生活实际,这也是有可能的啊!但事实如何,就不得而知了。答案只有靠同学们自己去原著中找了,顺势让学生自己读原著,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课堂不足是男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以至于我忽略了调动女生的积极性。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6

  课文主要写了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经过,我上这节课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描写三次打斗中所用的词句不同这一文章特色,并出示原文片段,让学生领略古典名著的精彩,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潜心入文本,去品读语言文字、去感悟人物特点。 该课表现突出的几方面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因势利导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我让学生自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打”,读读、圈圈、划划,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打?再师生交流讨论,老师及时点拨,指导朗读。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2、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

  在学生交流自学心得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逃跑,唐僧三次阻拦在词句描写上的变化,并从文中找出重点词共同完成表格,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为下一课时复述课文做好了铺垫。

  3、重视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

  引导学生比较“三打”,并没有停留在课文中,而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样写课文内容更为丰富,使人感到新鲜。然后,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写作当中,叙述同样内容时要注意:语句要有变化,文章才会更有吸引力。的确,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知识点都是交叉在一起的,也是紧密相连的`,只要我们时时指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相信学生会逐渐地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4、重视课外知识的积累

  在学习完三打后,合作探究为什么要写“三打”, 为什么一打不行,二打不行,三打就行了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总结:……有“三”字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古典小说中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一波三折”。把人物的情感,心里的距离拉大再拉大,故事的情节就产生了,人物的性格就站立起来了,故事的主题就深刻了,这就是古典小说的魅力。如果抓住这个特点,打开人物情感的密码,这就是走进经典的一把钥匙。你还知道哪些与“三”有关的故事吗?生:三气周瑜,三顾茅庐,三借芭蕉扇。

  5、重视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只见山上山势险峻,峰峦重叠。(原著: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那是怎样的村姑呢(原著: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

  把原著中的经典描写非常自然地引进了课堂,增加了教学的情趣,提升了汉语的魅力。调节教学的节奏,演绎教学的精彩。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打白骨精》,主要情节来自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但又做了大量修改和删节。对于这样的压缩文本,我们姑且也起一个名字,叫“用具”——希望让学生以《三打白骨精》为“引子”,获得相关的文体知识和读写知识,学习阅读与写作的“方法”,但同时,又借助课堂教学中解读到的知识,更好地阅读《西游记》。因此,本课的课型是一节名著导读课。

  这种教学探索,既注重教材自身的深度解读,又要体现“课外阅读课内整合”的特点,我尝试从文章体裁本身的特点出发,尽力以文学理论对于小说体裁的赏析方法作为理论依托,打开以往语文教学只见文字不见文学的屏障,让高年级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要带着理性的阅读兴趣,不是仅仅知道故事情节,而是用“语文”的视角对《西游记》这部古典文学名著,产生带有文学鉴赏意味的阅读理解。从而,为即将走向中学的学生们种下一颗文学阅读审美的种子。

  我期待着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带动读书与教书的协同发展,探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以此作为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7

  《三打白骨精》是根据吴承恩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的。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这篇课文很受学生喜欢,因为很多学生都看过电视剧,对唐僧师徒四人比较了解。我根据本班学生情况,结合海量阅读实验的开展,针对本篇课文特点,决定淡化分析,加大容量,将课后第3题体会带点的词和练习2中赞颂孙悟空形象的词融入其中,最后完成《我读书 我快乐》,向学生推荐读《西游记》。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走近名著——检测预习——品读感悟——延伸拓展。

  《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老师就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教学本文时,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放在了人物形象的品读感悟上。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且找出三次斗争中,描写孙悟空、唐僧、白骨精的语句,边读边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依次进行合作探究。

  讨论白骨精的形象,学生抓住她三次“变”,体会她的诡计多端。她一次次的变的目的是想吃唐僧肉,体现了她的贪婪的本性。然后抓住悟空三次识破和三次打,体现了他的疾恶如仇、坚定不移,最后一次是请众神作证,体现了他的机智勇敢。通过两者的较量,悟空更胜一筹,我辅之学法指导,告诉学生这是“反衬”的写法。再抓悟空虽然遭受师父的.误会、念紧箍咒以及被逐走等,仍然留师父身边保护并几次打妖精这一点,学生悟出悟空对师父的忠诚以及坚定的信念。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感受,注意引导,及时点拨,当学生根据自己所找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特点的时候,我会及时给予肯定、指导,启发他们能够合理的运用流利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成共识,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

  教学本课时,我还重点把握课后习题3的句子,把教材资源用到位,并诵读了练习3中赞颂孙悟空形象的12个词语,还交流了《西游记》中的其它故事,激发了学生阅读《西游记》这本书的兴趣。

  但课堂教学总有遗憾,本节课学生朗读不能贯穿整个课堂,缺少朗朗的读书声,分层优化未能照顾到后进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次公开课又一次让我受益匪浅!只有不断打磨自己,才能让课堂真正精彩!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8

  课文主要写了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经过,我注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描写三次打斗中所用的词句这一特色上做文章。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因势利导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我让学生自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打”,读读、圈圈、划划,说说为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再师生交流讨论,老师及时点拨,指导朗读。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2、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

  在学生交流自学心得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逃跑,唐僧三次阻拦在词句描写上的变化,并从文中找出重点词共同完成表格,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为下一课时复述课文做好了铺垫。

  3、重视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

  引导学生比较“三打”,并没有停留在课文中,而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样写课文内容更为丰富,使人感到新鲜。然后,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写作当中,叙述同样内容时要注意:语句要有变化,文章才会更有吸引力。的确,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知识点都是交叉在一起的,也是紧密相连的,只要我们像老师一样时时指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相信学生会逐渐地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4、值得商榷方面

  整堂课最大的遗憾就是感悟的内容太多,课时安排上不够妥当,是否在爱派教学内容时只感受孙悟空三打的场景和白骨精三次变化和逃跑,而把唐僧三次阻拦放到第二课时,这样教学,或许在具体交流时还可以更充分,保证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次,作业没有挤进课堂,这也是很大的.遗憾,今后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讲多练,把作业挤进课堂,减轻学生的压力。

  第一课时往往容易些,但是不容易上好.六年级的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两组词,分别是描写白骨精和孙悟空的词语,让学生读完以后找出规律,并且让他们说上一段话,用上这些词语.这是我自认为效果最好的一个环节设计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让学生间接地概括了文章大意.当然,能够实现这个教学预设,还是因为这篇课文本身的内容较浅,学生对其兴趣较浓,而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

  但是词语教学后我就出现很多问题了.因为课文内容的浅显,我放弃了理清条理.文章"三打"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可能有这个概念,但不一定明确,还是需要教师指导。此外,还是因为课文内容浅显,课时的划分不够清楚,明显第一课时讲透三个人物的特点时间不够,我还是放手一博,结果落得个惨败。其实文章内容浅显,但是里面有许多文字值得推敲,孩子们能说会道,但是只是基于对故事的了解,并没有静下心来阅读文字,从中获得体验。因此,我这节课的问题,除了课时划分失误以外,还忽略了文本。正如校长所说,语文教学,目的不光是为了了解情节,而是品味语言。

  有时候,某些地方进步了;有时候,粗心大意又退步了一些。。。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也会不断地完整。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9

  教学片段:

  ……

  师:白骨精第一次变作美貌的村姑,第二次变作年满八旬的老妇人。可惜都被他逃之夭夭,还害的孙悟空——

  生:被迫背上了“无故伤人性命”的罪名。

  生:还别唐僧斥责“无心向善,有意作恶”。

  生:他还遭到师傅的惩罚,被折磨得“头痛难忍,连忙哀告”。

  师:第三次,白骨精又变作——

  生:白发老公公。

  师:这一次,悟空是怎么对付白骨精的?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次,悟空有没有仓促动手的?

  生:他吸取前两次的教训,不莽撞。

  生:他知道如果这次再让白骨精逃走,后果不堪设想。

  师:悟空是怎么做的?请你们朗读相关词句,并说一说从这些语句中可以读懂什么?

  生:“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中的“藏”字,写出了孙悟空考虑问题很细心,白骨精看到我的金箍棒,一定会有戒心,时时刻刻提防我,随时都做好逃跑的准备。

  生:孙悟空还等你心唐僧看到金箍棒,以为他又要行凶,便会横加阻拦。所以,江金箍棒“藏在身边”,不让师父看到。

  ……

  后记:

  《语文课标》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以上教学片段显示,我是通过三条途径来贯彻课标,实现预设教学目标的:一、充分信任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时空,促使他们干预死牢、乐于求异、善于表达。二、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表: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悟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10

  根据《三打白骨精》一课的教学目标清单,第一节课完成第1、2、3、4、5目标:1、自学字词;2、读通课文;3、了解背景;4、概括内容;5、品味形象。

  第1、2、3三个目标可以作为预习目标,已经布置学生课前自学,课上只需检查。我让已经读通课文的同学举手,还有几位同学没举手。我让这几位站起来读一读,他们还比较诚实,于是帮助他们读通。还别说,叶青同学平时性格内向,但她读起课文来还挺自然的,我表扬了她。

  对于第4个目标,我是在第二单元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一说,然后简练地概括。我采用最低起点练习法,让基础不好的杨璟同学先说,指导她一句一句地说,帮她修改。等杨璟说完了,再请其他同学说,大家都能说清楚了。

  第5个目标是本节课的重点目标。这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自读课文,归纳出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白骨精等形象的特点,并找出自己的理由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这儿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词语与句子相互印证,建立人物形象。比如学生说孙悟空疾恶如仇,那什么叫“疾恶如仇”呢?读一读文中的句子,哦,明白了:“劈脸一棒”是疾恶如仇,“当头就是一棒”是疾恶如仇,“一棒打死了妖精”是疾恶如仇。

  因为第六自然段是矛盾冲突激化的一段,所以学生们交流最集中的也是这一段。学生读着课文,道出了悟空的'机智——以退为进,让唐僧退下他头上的金箍,看出了唐僧的是非不分、菩萨心肠、刀子嘴豆腐心。

  这时,有学生根据这一段最后一句,得出了结论,说孙悟空为了让唐僧原谅他,就讨好唐僧,扶唐僧上马。针对这一“生成”,我这样点拨:如果换作你,有人惩罚了你,刚刚重责了你,你会怎么样?更何况是齐天大圣呢?其实此时他还有一种更好的去处——生答:回花果山当他的美猴王,过逍遥自在的的日子。我说,对呀!他何必低声下气讨好唐僧呢?其实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像这样的情况不少,但是悟空都是这样做的。你有没有新的体会呢?生再读课文,懂得了孙悟空对唐僧的忠心耿耿。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12-22

幼儿园大班教案《三打白骨精》06-13

《三打白骨精》读书心得07-07

读《三打白骨精》有感12-25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09-05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08-25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经典)09-11

《三打白骨精》的读后感01-27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06-23

[必备]《三打白骨精》读后感10-20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1

  《三打白骨精》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读课题,在读中引发质疑:为什么三打白骨精,不是一打或五打、六打?孙悟空武功高强,神通广大,为何不“一打”结束?接着抓住课题理清课文脉络,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强调语言简洁,要有概括性。然后进行课文的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打”,读读、圈圈、划划,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打?再交流讨论,老师及时点拨,指导朗读。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美。在学习时,我还让学生抓住打斗中的一些关键词,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逃跑,唐僧三次阻拦在词句描写上的变化,并从文中找出重点词共同完成表格,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为复述课文做好了铺垫。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2

  《三打白骨精》是根据吴承恩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的。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在导入本课的学习时,我用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了《西游记》主题曲,六小龄童评《西游记》,《西游记》简介,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整堂课都情绪高涨。在精读课文时,因为故事的内容学生早已烂熟于心,所以课堂上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领会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一打”后,没有急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而是让学生细读“二打”、“三打”,引导学生比较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经过;白骨精三次以不同的化身出现,孙悟空三次识破妖精的诡计、三次棒打的动作,抓住白骨精的“变”,有“变”才有“识”,有“识”才有“打”。通过品读,学生对三者的性格特点会了如指掌,深刻地认识到白骨精——诡计多端、善于变化;孙悟空善于识破妖计,坚定不移,具有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唐僧慈善,有同情心,但却人妖不分,善恶不辨的性格特点。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3

  《三打白骨精》通过讲述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反映出了孙悟空的善于识破诡计、机智勇敢和坚定不移的斗争品质,虽然孙悟空的个性是鲜明的,特点是多元的,但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中的体现又是各有侧重的。“一打”中主要是通过对孙悟空语言、动作的具体描写,对白骨精诡计多端的渲染,对唐僧人妖不分的刻画,从正面、从反面、从侧面综合地反映出了孙悟空的善于识破诡计和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而“二打”、“三打”则是立足“一打”的起点,更加突出地展现了孙悟空“坚定不移”的品质,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起点,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欲“情”故纵,意思就是要唤起学生对学文的浓浓情趣,对孙悟空情真意切的感受,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较宽泛甚至是较为放任的空间。新课标指出要尊重语文课程的综合性,语文课程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一方面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悟空的善于识破敌人诡计和机智勇敢的?”通过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来统领全文的教学。首先是通过初读,让学生整体感知悟空的特点,尽管此时学生所感受到的只是零碎的,并不系统的,但却是他们发自肺腑的,接着通过让学生了解“一打”的经过加深学生对悟空的机智勇敢的.认识,继而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动画片断的欣赏,综合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深入地感悟悟空的特点,最后再通过全段的朗读。回归整体,唤起学生对悟空的敬佩之情;另一方面,我也通过课前谈话中让学生放声投入地唱,揭题前夸张逼真地演,初读后无所顾忌地说,学文时各种形式地读,来给学生营造一个激情燃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了解情、体会情、感悟情、表达情……”的过程中度过激情燃烧的40分钟,也展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无穷的魅力。

  (2)“读”来“读”往。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意思就是如此。我个人觉得咱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等同于标准化生产基地,咱们的孩子不应该成为标准化生产的产物,朗读指导也无需标准化,一刀切。因此,课堂中我就竭力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个体的、群体的、集体的、分男女的等等,使课堂上实现“读”来“读”往,尤其是通过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的朗读训练,来提高读书的“含金量”。

  二、教学实施:“课”随主“变”

  顾名思义课堂实施要随着课堂的主人也就是学生学习情况及起点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所关注的,所必须做到的。针对学生对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情节已了然于胸,就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直奔主题让学生谈读后感,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潜心入文本,去品读语言文字、去感悟人物特点。课堂中也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充分尝试的空间,学文时也能根据学生发言随机组织教学,使课堂上学生真的达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而教师呢,则是难得糊涂、袖手旁观,只在该出手时才出手。

  三、教学效果:“语”味无穷

  新课标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还语文教学以本色,我们的语文课程应该“语”。今天的课上,我就力图充分地利用听、说、读、写等各种形式综合地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通过看动画,想像还原、表演、比较等各种手段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反复对话,在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语文基础,使语文不只是文本的语文,更是生活的语文。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4

  从课堂呈现的效果来看,课前预想的目标基本实现了。对于这堂课,我觉得有两点我是努力去贯彻并有一定效果的。

  一、尊重学情,找准起点

  《西游记》的故事,学生已经通过不同途径看过很多遍,像《三打白骨精》这样的经典每个学生都能流畅地讲述。所以在选择《三打白骨精》作为名著导读指导的时候,绝不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但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熟悉故事很打程度上源于曲折离奇的情节,而非语言本身。这样的学情为我寻找教学的切入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我尽力把故事文本、原著文本、电视文本、漫画文本有机整合在一起,引导孩子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比较,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感受白骨精的阴险、狡诈、伪善,感受《西游记》在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这个特点以外在语言表达的妙处。那么,这一次重读《三打白骨精》就有了新的收获。

  二、互动交流,指导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对于名著导读来说,那就是要通过一堂课的引领让学生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关于名著阅读,有观点认为应该指导学生用文学的'方式来阅读。我以此为理念,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反衬”的写法中研究人物特点。课的开始,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妖精?这是为什么呢?这个不在学生的知识视野预料的问题成为整堂课学习的一个目标期待,成为新旧知的联结点,引领着学生不断进入到文本的探究中去。当学生在师生互动的交流中,在对语言的品味分析中感受了白骨精的特点后,自然而然回到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要研究白骨精?学生凭借原有经验和本课所学,对“反衬”写法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而后,在作业布置中引导学生继续研究这种手法。这样,学生就在举一反三的阅读和练习中得以提高。另外,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在研读中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比如对比原文,研读白骨精变成的村姑的那段,领略原著描写的精彩,比如体会“闪”一词的精妙,这些对于学生的语感的培养是很有用处的。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5

  这次公开课活动,我讲的是《三打白骨精》。因为学校没有给学生订六年级下册的语文主题丛书,所以我在备课时十分苦恼,不知该如何链接其他文章,如果打印相关文章的话,相应工作也十分繁琐,最后我决定结合语文书上的“我读书我快乐”栏目,结合本课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中国古典名著,并为学生推荐这部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1.学生真实的反应就是课堂生成,也是考验教师备课充分与否、文化内涵丰富与否的地方。

  整节课上,我都在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你认为孙悟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你还有其他发现和感受吗?”这些开放性又指向明确的问题,让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他们的回答就是最真实最生动的课堂,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的如何的最直接的途径。师生交流互动非常融洽,精彩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巧妙的回答一个接一个,这样的课堂让老师和学生都觉得非常过瘾,不会有走神的时候。

  2.学生的思维真正被调动了起来,这时你会发现,他们的小脑瓜转得甚至比大人还快。

  课堂快接近尾声时,张宝中提问:为什么孙悟空第三次打白骨精的时候让众神作证,而唐僧误解孙悟空,要赶走孙悟空时,众神也没有出来作证,那之前的做法还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我在备课时也注意到了,不管是改编后的课文还是原著,都有请众神作证这个情节,但是即便请众神作证了,也似乎并没有为后来的故事走向起到什么作用,那当初为什么吴承恩还要设计这个情节呢?我请同学们回答,他们说因为八戒挑唆,唐僧听信了谗言才赶走了悟空。但至于为什么众神在唐僧赶悟空时不出来说明实情,学生们也束手无策。

  此时,我提了一个想法:正因为八戒挑唆,唐僧听信谗言,而悟空猴急的性格,情急之下很可能忘了请众神作证、此时可以让他们出来澄清事实这件事。结合生活实际,这也是有可能的啊!但事实如何,就不得而知了。答案只有靠同学们自己去原著中找了,顺势让学生自己读原著,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课堂不足是男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以至于我忽略了调动女生的积极性。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6

  课文主要写了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经过,我上这节课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描写三次打斗中所用的词句不同这一文章特色,并出示原文片段,让学生领略古典名著的精彩,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潜心入文本,去品读语言文字、去感悟人物特点。 该课表现突出的几方面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因势利导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我让学生自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打”,读读、圈圈、划划,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打?再师生交流讨论,老师及时点拨,指导朗读。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2、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

  在学生交流自学心得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逃跑,唐僧三次阻拦在词句描写上的变化,并从文中找出重点词共同完成表格,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为下一课时复述课文做好了铺垫。

  3、重视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

  引导学生比较“三打”,并没有停留在课文中,而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样写课文内容更为丰富,使人感到新鲜。然后,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写作当中,叙述同样内容时要注意:语句要有变化,文章才会更有吸引力。的确,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知识点都是交叉在一起的,也是紧密相连的`,只要我们时时指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相信学生会逐渐地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4、重视课外知识的积累

  在学习完三打后,合作探究为什么要写“三打”, 为什么一打不行,二打不行,三打就行了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总结:……有“三”字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古典小说中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一波三折”。把人物的情感,心里的距离拉大再拉大,故事的情节就产生了,人物的性格就站立起来了,故事的主题就深刻了,这就是古典小说的魅力。如果抓住这个特点,打开人物情感的密码,这就是走进经典的一把钥匙。你还知道哪些与“三”有关的故事吗?生:三气周瑜,三顾茅庐,三借芭蕉扇。

  5、重视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只见山上山势险峻,峰峦重叠。(原著: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那是怎样的村姑呢(原著: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

  把原著中的经典描写非常自然地引进了课堂,增加了教学的情趣,提升了汉语的魅力。调节教学的节奏,演绎教学的精彩。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打白骨精》,主要情节来自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但又做了大量修改和删节。对于这样的压缩文本,我们姑且也起一个名字,叫“用具”——希望让学生以《三打白骨精》为“引子”,获得相关的文体知识和读写知识,学习阅读与写作的“方法”,但同时,又借助课堂教学中解读到的知识,更好地阅读《西游记》。因此,本课的课型是一节名著导读课。

  这种教学探索,既注重教材自身的深度解读,又要体现“课外阅读课内整合”的特点,我尝试从文章体裁本身的特点出发,尽力以文学理论对于小说体裁的赏析方法作为理论依托,打开以往语文教学只见文字不见文学的屏障,让高年级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要带着理性的阅读兴趣,不是仅仅知道故事情节,而是用“语文”的视角对《西游记》这部古典文学名著,产生带有文学鉴赏意味的阅读理解。从而,为即将走向中学的学生们种下一颗文学阅读审美的种子。

  我期待着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带动读书与教书的协同发展,探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以此作为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7

  《三打白骨精》是根据吴承恩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的。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这篇课文很受学生喜欢,因为很多学生都看过电视剧,对唐僧师徒四人比较了解。我根据本班学生情况,结合海量阅读实验的开展,针对本篇课文特点,决定淡化分析,加大容量,将课后第3题体会带点的词和练习2中赞颂孙悟空形象的词融入其中,最后完成《我读书 我快乐》,向学生推荐读《西游记》。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走近名著——检测预习——品读感悟——延伸拓展。

  《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老师就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教学本文时,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放在了人物形象的品读感悟上。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且找出三次斗争中,描写孙悟空、唐僧、白骨精的语句,边读边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依次进行合作探究。

  讨论白骨精的形象,学生抓住她三次“变”,体会她的诡计多端。她一次次的变的目的是想吃唐僧肉,体现了她的贪婪的本性。然后抓住悟空三次识破和三次打,体现了他的疾恶如仇、坚定不移,最后一次是请众神作证,体现了他的机智勇敢。通过两者的较量,悟空更胜一筹,我辅之学法指导,告诉学生这是“反衬”的写法。再抓悟空虽然遭受师父的.误会、念紧箍咒以及被逐走等,仍然留师父身边保护并几次打妖精这一点,学生悟出悟空对师父的忠诚以及坚定的信念。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感受,注意引导,及时点拨,当学生根据自己所找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特点的时候,我会及时给予肯定、指导,启发他们能够合理的运用流利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成共识,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

  教学本课时,我还重点把握课后习题3的句子,把教材资源用到位,并诵读了练习3中赞颂孙悟空形象的12个词语,还交流了《西游记》中的其它故事,激发了学生阅读《西游记》这本书的兴趣。

  但课堂教学总有遗憾,本节课学生朗读不能贯穿整个课堂,缺少朗朗的读书声,分层优化未能照顾到后进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次公开课又一次让我受益匪浅!只有不断打磨自己,才能让课堂真正精彩!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8

  课文主要写了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经过,我注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描写三次打斗中所用的词句这一特色上做文章。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因势利导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我让学生自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打”,读读、圈圈、划划,说说为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再师生交流讨论,老师及时点拨,指导朗读。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2、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

  在学生交流自学心得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逃跑,唐僧三次阻拦在词句描写上的变化,并从文中找出重点词共同完成表格,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为下一课时复述课文做好了铺垫。

  3、重视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

  引导学生比较“三打”,并没有停留在课文中,而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样写课文内容更为丰富,使人感到新鲜。然后,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写作当中,叙述同样内容时要注意:语句要有变化,文章才会更有吸引力。的确,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知识点都是交叉在一起的,也是紧密相连的,只要我们像老师一样时时指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相信学生会逐渐地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4、值得商榷方面

  整堂课最大的遗憾就是感悟的内容太多,课时安排上不够妥当,是否在爱派教学内容时只感受孙悟空三打的场景和白骨精三次变化和逃跑,而把唐僧三次阻拦放到第二课时,这样教学,或许在具体交流时还可以更充分,保证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次,作业没有挤进课堂,这也是很大的.遗憾,今后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讲多练,把作业挤进课堂,减轻学生的压力。

  第一课时往往容易些,但是不容易上好.六年级的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两组词,分别是描写白骨精和孙悟空的词语,让学生读完以后找出规律,并且让他们说上一段话,用上这些词语.这是我自认为效果最好的一个环节设计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让学生间接地概括了文章大意.当然,能够实现这个教学预设,还是因为这篇课文本身的内容较浅,学生对其兴趣较浓,而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

  但是词语教学后我就出现很多问题了.因为课文内容的浅显,我放弃了理清条理.文章"三打"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可能有这个概念,但不一定明确,还是需要教师指导。此外,还是因为课文内容浅显,课时的划分不够清楚,明显第一课时讲透三个人物的特点时间不够,我还是放手一博,结果落得个惨败。其实文章内容浅显,但是里面有许多文字值得推敲,孩子们能说会道,但是只是基于对故事的了解,并没有静下心来阅读文字,从中获得体验。因此,我这节课的问题,除了课时划分失误以外,还忽略了文本。正如校长所说,语文教学,目的不光是为了了解情节,而是品味语言。

  有时候,某些地方进步了;有时候,粗心大意又退步了一些。。。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也会不断地完整。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9

  教学片段:

  ……

  师:白骨精第一次变作美貌的村姑,第二次变作年满八旬的老妇人。可惜都被他逃之夭夭,还害的孙悟空——

  生:被迫背上了“无故伤人性命”的罪名。

  生:还别唐僧斥责“无心向善,有意作恶”。

  生:他还遭到师傅的惩罚,被折磨得“头痛难忍,连忙哀告”。

  师:第三次,白骨精又变作——

  生:白发老公公。

  师:这一次,悟空是怎么对付白骨精的?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次,悟空有没有仓促动手的?

  生:他吸取前两次的教训,不莽撞。

  生:他知道如果这次再让白骨精逃走,后果不堪设想。

  师:悟空是怎么做的?请你们朗读相关词句,并说一说从这些语句中可以读懂什么?

  生:“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中的“藏”字,写出了孙悟空考虑问题很细心,白骨精看到我的金箍棒,一定会有戒心,时时刻刻提防我,随时都做好逃跑的准备。

  生:孙悟空还等你心唐僧看到金箍棒,以为他又要行凶,便会横加阻拦。所以,江金箍棒“藏在身边”,不让师父看到。

  ……

  后记:

  《语文课标》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以上教学片段显示,我是通过三条途径来贯彻课标,实现预设教学目标的:一、充分信任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时空,促使他们干预死牢、乐于求异、善于表达。二、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表: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悟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10

  根据《三打白骨精》一课的教学目标清单,第一节课完成第1、2、3、4、5目标:1、自学字词;2、读通课文;3、了解背景;4、概括内容;5、品味形象。

  第1、2、3三个目标可以作为预习目标,已经布置学生课前自学,课上只需检查。我让已经读通课文的同学举手,还有几位同学没举手。我让这几位站起来读一读,他们还比较诚实,于是帮助他们读通。还别说,叶青同学平时性格内向,但她读起课文来还挺自然的,我表扬了她。

  对于第4个目标,我是在第二单元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一说,然后简练地概括。我采用最低起点练习法,让基础不好的杨璟同学先说,指导她一句一句地说,帮她修改。等杨璟说完了,再请其他同学说,大家都能说清楚了。

  第5个目标是本节课的重点目标。这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自读课文,归纳出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白骨精等形象的特点,并找出自己的理由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这儿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词语与句子相互印证,建立人物形象。比如学生说孙悟空疾恶如仇,那什么叫“疾恶如仇”呢?读一读文中的句子,哦,明白了:“劈脸一棒”是疾恶如仇,“当头就是一棒”是疾恶如仇,“一棒打死了妖精”是疾恶如仇。

  因为第六自然段是矛盾冲突激化的一段,所以学生们交流最集中的也是这一段。学生读着课文,道出了悟空的'机智——以退为进,让唐僧退下他头上的金箍,看出了唐僧的是非不分、菩萨心肠、刀子嘴豆腐心。

  这时,有学生根据这一段最后一句,得出了结论,说孙悟空为了让唐僧原谅他,就讨好唐僧,扶唐僧上马。针对这一“生成”,我这样点拨:如果换作你,有人惩罚了你,刚刚重责了你,你会怎么样?更何况是齐天大圣呢?其实此时他还有一种更好的去处——生答:回花果山当他的美猴王,过逍遥自在的的日子。我说,对呀!他何必低声下气讨好唐僧呢?其实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像这样的情况不少,但是悟空都是这样做的。你有没有新的体会呢?生再读课文,懂得了孙悟空对唐僧的忠心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