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03 12:52:0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峡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峡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峡教学反思

三峡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按游览的时空顺序,描绘了作者在游船上所见的的沿途绮丽的三峡风光,听到的有关神女峰神奇而又美丽的传说,以及为三峡自然风光和葛洲坝工程发出的由衷赞叹。

  教学这课,我采用的方法是:从整体入手,再回扣课文内容,最后再回到整体。

  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哇”入手,学生读句子,然后发问“作者这种美的享受是从哪些方面体会的?”给足学生读书时间,从而得出如下几个方面:

  1.山水画;

  2.船上所看到的景色;

  3.巫山十二峰里的神女峰;

  4.葛洲坝工程。再次给足学生读书时间,让他们找出自己喜欢的画面与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值得让人欣慰的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找出有关句子,还能充分地说明理由,如:他们在交流“船正慢慢地前进,突然,前面出现了两座峭壁,一左一右像是被江水推开的两扇大门,奔腾的长江就从中间冲了出来。”这句时,能从“大门”“冲”等词语中想象到奔腾的长江推开石壁的样子,体会到水流之急,来势凶猛。又如句子“船眼看就要撞在峭壁上,好多人不禁惊叫起来:”哎呀,危险!“但是就在这时候,船拐了个弯儿,山峰一下子就被甩到后边去了。”学生能从“甩”字,读取出船员驾驶技术的高超,也写出了游客们有惊无险的轻松与神奇。前半句还通过好多人的语言描写,写出了峭壁的险,这些信息都是学生通过读书截取到的。在抓重点句子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完后,又回归到结尾那句“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哇”,完成了整篇课文的学习,这样就避免了把文章弄得四分五裂,也减少了琐碎的追问和老师讲得太少的.弊端。

  整堂课的氛围浓烈,学生参与面广,能说的说了,平时不爱说的也说了,这说明学生还是有潜力可挖的,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些。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感觉是良好的。

三峡教学反思2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可是,光讲授,学生无法理解。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远程教育 资源中的课程资源,展示三峡图片,让学生一下子明白其文的内容。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读是基础,于是利用远程教育 资源中的课程资源的图片和朗读带,让学生听看,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听看的基础,学生说,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比如:远程教育 资源中的课程资源中的有关的诗句,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有的学生欣赏远程教育 资源中的'课程资源中“清荣峻茂”的图景,于是课堂上对这四个字进行展开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种图景描摹出来,结果,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扩写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扩写使原文那种深远的意境变得平淡了,好多丰富的内涵也没有了。经过比较,学生深深体会到了资源魅力所在。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远程教育 资源中的课程资源中,有这样的画面,学生一看,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利用远程教育 资源中的课程资源,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练习写导游词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

  总之,本节课,气氛和悦,学生既参与了课堂,又学到了知识;既懂得利用远程教育 资源中的课程资源,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峡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三峡的秋景,让读者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为了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我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图书、图片等收集和整理三峡的资料,使他们对三峡先有一些大概的了解,上课时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老师也做些补充。

  教师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到了这些有价值的问题:

  ★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作者为什么要写三峡的秋天呢?

  ★作者写了三峡秋天的哪些事物?

  收集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度课文。通过读课文,学生都能回答课文我按时间的顺序写三峡的秋天。然后让他们分组学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汇报时,个小组的表现欲都强。

  教学本课,我采用朗读贯穿全文的方法,以读触悟,感受作者巧用拟人、比喻的方法,写出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晚上的景色特点。找优美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讨论最后一段能不能删掉,学生由于在读中有了一定的感悟,所以各抒己见,完成“我的视角”也得心应手。

三峡教学反思4

  《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三峡的秋景,让读者得到了美的享受。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拢《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认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学习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

  在导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在精读课文时,我安排了一读、二读、三读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三峡的美。一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谈谈对三峡之秋最初的印象;二读让学生说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出了一天当中景物的哪些特点;三读课文,具体深入地感知文中的一词一句,从优美的景物描写中体会三峡在一天中的'不同特点。但在教学处理时,我不应该把三峡在一天中不同景色的特点在二读中出示,这样使得老师讲得太多,而学生在三读课文时自己的体会就少了。每个时间段的特点应该在细读课文时,由学生根据不同景色的描写、自己的体会,自己概括出来。

  其次,在这堂课中对学生朗读感悟的训练较少,也使得学生没能把文章读到位,对于文章的理解也是表面的。一堂课上下来,我的感受很深:语感是一种顿悟(言说者的人生经验同语言形式的融合),它和悟性、灵性相随,语感得到培育,悟性、灵性也就生在其中。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时,我们老师应倍加珍视,并加以强化、疏导;而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时则要创造条件令他们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样这堂课才会上得精彩。

三峡教学反思5

  《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它是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体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艺并感受美丽,在教学时,我设置了一下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了解了三峡的景物特点,还能够能够学生欣赏到语言的魅力。

  《三峡》一课的教学,我没有设计一个个零敲碎打的问题,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轻读、朗读等,在读中完成学习目标。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是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在学生对《三峡》一文精度细品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掌握重点字词,之后用“减字背诵法”加以验测,整堂课有诵读、有品位,有积累,有方法指导,高效、是在。

  无提问的课堂,有章法的朗读。美丽的,配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美美地学习,美美地收获。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欣赏美、感悟美、收获美的场所。

三峡教学反思6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难点:

  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曾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感受了江南春天的清新,也曾踏着老舍先生的足迹,领略过济南冬天的温情,正是一篇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让我们足不出户,却神游千里;身在此地,却遍览山河。今天,我们又将登上“刘大杰”号,去游历蜚声海外的巴东三峡------

  (二)、提出教学目标

  学生在课本的单元说明中寻找

  1、觅游踪

  2、赏游景

  3、悟游情

  (三)、默读课文 觅游踪

  ? 1、划出自然段。

  ? 2、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游三峡”的经过?

  ? 3、“三峡”指的是哪三峡?

  ? 4、圈出作者沿途所经过的地方

  ? 5、在板书上补充完整“三峡略图“

  (四)、细读课文 赏游景

  听听我来说西陵

  1、请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西陵峡的特点。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峡,抓住特点来介绍。

  2、议一议这部分中引用谚语、诗歌的作用

  七嘴八舌议巫峡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法,借助自学提纲自学,然后以小老师的身份进行讲解。

  1、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哪些手法突出景物特征的?

  屏气凝神看瞿塘

  请同学们自读后,谈一谈瞿塘峡的.人文景观,也可说说你所了解的相关故事

  (五)、浏览课文 悟游情

  1、“赞叹”“恐怖”出现在哪个段落?

  2、游完三峡后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六)、小结:

  一路群山高低起伏,我们的心情也高低起伏;一路的江水汹涌澎湃,我们的心情也汹涌澎湃。跟随刘大杰先生的游踪,赏一路的美景,感一路的恐怖,也留下一路的赞叹,在心中不断升腾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七)、通过视频欣赏三峡美景

  《巴东三峡》教学反思:

  一、本课在单元的地位

  本课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所以学习本文要了解 一些游记文体的知识,要弄清作者的游踪,把握各峡特点和两岸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特点,是很关键的。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刘大杰先生的《巴东三峡》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三峡的雄壮与秀丽,感受到它的雄险,它是一座中国千年文化的山水画廊,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即把握作者的游踪,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这是教学的重点。但历代文人游历三峡都是顺流而观,而刘大杰的《巴 东三峡》却是逆流观写,而且主要是写三峡山险水急 的特点,极状了形势的险恶,这就激发作者的一些想法,当社会环境恶劣,历史处于衰退时期我们如何去做?在描写三峡山水特点时还写了两处人文景观,三峡里的人文景观很多 ,可笔者却只写了昭君幼居,刘备托孤的典故,这是什么用意呢?胡人侵边,王昭君决然站起,逆身走进大漠,汉朝的历史因此而延续了百年。刘备托孤,敢逆吴魏,使天下 终成三足之势 ,这些人物都 敢于逆当时的历史潮流而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他们成为了历史上的两座丰碑。作者将敢逆潮而动的历史人物与三峡中的山险水急之景交织在一起写,旨在启迪人们,当历史处于衰退时期时,俊杰当敢逆潮而动,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应是《巴东三峡》的人文内涵所在,也是将景和情融为一体、寓情于景的写作寓意,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主要运用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同时教师加以点拨,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既形象直观地演示各峡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他们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四、教学过程设计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把握三峡各景点的位置。同时也了解作者的游踪,在学生读课文时,出示三峡的景观,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把握三峡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时,主要利用表格,以合作探究方式找出,同时具体品味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感受三峡山险水急的特点,解决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的突破,作者极状三峡山险水急的景物特点,但作者的情感寄托却是隐匿在昭君出塞和刘备托孤的典故中,这些人物对推动当时的社会历史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揭示出在历史处于危难时期俊杰当敢逆流而动,推动历史进步的文本内涵。

  这节课的设计,让学生不仅是和作者一起游历三峡,欣赏三峡的优美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在游历山水中所包涵的人文精神,体会作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峡教学反思7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在教学中,我通过演唱、欣赏、感受、表现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以祖国的大好河川为主题的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讲课结束后,我感受颇深,对自己的教学做如下反思与梳理,希望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一、创设情境,导入歌曲

  在教唱新歌时,我通过一首歌颂祖国母亲河长江的歌曲《长江之歌》让学生跟唱,引入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在音乐的情境中导入歌曲教学,使学生产生想学唱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新歌的兴趣。

  二、学唱歌曲,歌曲演唱处理

  能用合适的情绪演唱歌曲是本节课的一大目标。在学生听录音与教师范唱熟悉旋律之后,让他们找出印象最深的地方——衬词部分,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准确唱出。在引导学生在后半段加入号子声前设问:“孩子们唱到:看惯了涛声一阵阵,听惯了号子一声声。你能让没来过三峡的人真正从这首歌里,感受到涛声和号子声吗?又怎样使你们的声音与歌声融为一体,和谐悦耳呢?”在此基础上分步实施。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创造空间从歌曲表现内容中拓展,根据歌曲表现的情境、形象内容等,设置不同的`音乐活动,通过变化力度、速度、音色进行重新演绎。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创造的表演加以评价、提取富有审美的材料片段,并美化学生的创造效果,使学生获得的不同的审美感受,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获得更多的愉悦和认识。尤其是它带有地域特点的衬词“也衣也衣也”孩子们非常爱唱。至于说兴趣,我不用特别的调动或精心的导入,只要简介三峡,与学生共同说一说对三峡的了解,及其作用可大部分时间我们都用在歌曲的学习上,咬字、吐字需要教师特别强调。我认为咬字、吐字是学好本课歌曲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学习了歌曲,我请了几个同学演唱歌曲,效果不错,孩子们的齐唱效果也很好。

  在这个环节里,我还通过教师唱譜,学生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过渡到同头异尾的乐理知识,由于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而不是教师机械的灌输,但是在旋律学习上没有设计好,使学生对乐谱掌握的不熟,结果出现了反复的师带生学的沉闷气氛。

  三、围绕主题进行鉴赏与表现

  表现“船夫号子”震撼人心的场景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本节课的拓展部分。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我选择了《川江船夫号子》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演唱形式、风格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然后体会号子风格,将划船及号子声“嗨”结合到歌曲中,学生自然会根据教师的要求用速度、力度的变化进行表现。学生的感受会更深,理解会更好。最遗憾的是,由于前面新歌教学上浪费了时间,所以创编歌词就没能进行,变成了课外练习了。

  这节课以长江之声为主线,贯穿唱歌、鉴赏、表现,将所有的教学环节统一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演唱、感受、体会。一节课里有让自己欣喜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不过“不足”也不是件坏事,因为它会让我不断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三峡教学反思8

  总结起来学生出现问题的情况大致有两种:

  1、方法上的错误:不会对位;计算过程出错。小数乘法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对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花样百出的现象较多,如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小数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积还得去点上小数点,两次积相加又要去对齐小数点等。

  2、计算上的失误:做题马虎、不仔细。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或直接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直接写出4。515,无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面对这种严峻的情况,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对此深刻的进行了反思:

  1、教师主导性太强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情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或者还可以把学生所有的错题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会诊,找出错因。

  2、新授前相关复习不够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生的基础掌握不好的情况下,就应该先为学生作好铺垫,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应该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如果在开始教学新知识时就把好计算关,给学生夯实基础的话,就不致于出现正确率较低的现象。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多加强口算题的训练,以提高计算正确率。

  4、忽视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根本区别。小数加减法和小数的乘法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在开课之前我没能作出预料,可是在学生的做题中,我却发现了好多同学在学完小数乘法的末位对齐后,加减法就忘记了小数点对齐。

  我想如果我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预设,在课上作好强调,学生的出错率也会降低。经过此教学,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学提了一个醒,使我越来越认识到: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了反思,就没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远成不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师。

三峡教学反思9

  《三峡》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的教材,这是一篇阅读文言文,作者以极其精炼、优美的语言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示了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根据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即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我精心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

  (1)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三峡的由衷赞叹之情。

  (2)是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充分感受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根据课标对文言阅读的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直接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3)落实实词,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最后我又根据课标对写作的要求,即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表达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4)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我觉的我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是完全按照课标的三个维度精心构思的,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情况来看,尤其是从知识扎实的落实,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学生的熏陶渐染,更使我感到我还是上了一节比较成功的一课。授完这节课很长时间了,在我的耳畔还一直回荡着气吞山河的长江之歌,在我的眼前还一直浮现着一幅幅雄伟壮丽的三峡美景,我的情感和思绪还一直沉醉在和谐、融洽,充满激情的课堂里,学生们一双双主动求知的双眼,师生之间热情的交往,情感的互动,更使我深刻地感觉到在课改精神的感召下,我正一步步向新型的人民教师过渡。

  一: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在朗读的教学环节中,我没有从理论上枯燥地去讲解如何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而是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去朗读、去感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学生们的朗读激情和朗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学生们的朗读水平也自然而然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美妙的旋律,深情的朗读,使学生们初步感受到了三峡之美,初步享受到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在落实实词和疏通文意方面,我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发挥了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的精神,让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自行解决基础知识,我在课堂上只是检查预习和解决疑难问题而已。通过学生们自信流利的回答,我感到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落实是牢固的,是扎实的。

  在研讨文章内容方面,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从整体入手,提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文章都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脱口而出:“三峡的山和水”。我便以此为出发点,一环又一环的提问:三峡的山和我们家乡的山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言看出来的?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特点?不同季节的水给人的感受一样吗?你最喜欢什么季节的三峡?作者究竟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使我们对三峡如此神往?由于我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再加上我耐心细致的.启发诱导,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都能大胆积极的举手,同时这个问题的设计又为下一个有关写作的教学环节作好了铺垫。为了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我由刚刚研讨完的分析阅读引出了口头作文片段训练,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采用了多媒体,一幅幅三峡美景的再现,伴随着雄浑激昂的配乐歌曲《长江之歌》,同学们的写作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同学们争先恐后的用优美的语言,各种各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述了当今三峡的风采。最后又用学生表演的方式回顾了三峡的过去,展示了当今和未来。因此说,我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是比较成功的。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由于这篇文章重在感悟、欣赏,这对学生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积极营造课堂的情感氛围。师生的热情交往,积极互动一直贯穿课堂始末,为了使学生们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我没有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直接渗透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拟定本节课的学习计划,教师最后再稍加归纳。由于我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们主动求知的欲望就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们怎么能不愿意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解决自己亲自设计的疑问呢?就这样,浓重的学习氛围在刚上课不久就被我营造出来,这为往下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为了使学生们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三峡之美,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呢?我反复揣摩,认真探索,最后决定还是借助多媒体,运用启发、探究的方法,并且把音乐引入了文学的殿堂。典雅的古筝音乐立刻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幻的古代三峡之中,雄浑、豪迈的长江之歌伴随着一幅幅精彩的当今三峡的画面,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怎么能不使学生浮想联翩,怎么能不被江山如此多娇而折服。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已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并将本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情到了,景到了,情景交融的感情促使学生们急不可待的抒发内心的情感,下一个环节的口头作文效训练自然水到渠成。短短的几句对三峡的讴歌赞美,就足见我由阅读引出作文的成效。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受到启迪,我在课堂的结尾还精心设计了表演《昨天 今天 明天》,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表演,不仅展示了学生的特长,而且还以别具一格的方式重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们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受到启发、感悟,今日的三峡令人迷恋,明天的三峡更令人神往。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拓展,思绪早已飞到明日三峡的建设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可以说是意味深长,学生们倍受鼓舞。

  三:我的教学风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友好交往,热情互动,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特长,是我近几年来的教学风格。在我的课堂上,几乎没有死气沉沉的死角,我会用微笑化解他们的紧张,我会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以朋友谈话的方式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我更会用真诚的目光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我早已不是课堂的主角,我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我和学生彼此之间用眼神、动作、表情、语言默默地交流着,深情的互动着,从而达到知识上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由于我和学生的心心相通,学生们的潜能和特长更容易被我挖掘出来,他们在我面前都急于表现自己。如课堂结尾的表演设计,巧妙的构思、新奇的内容就是由我班一名比较内向的女同学的杰作,表演中的南同学平时更是沉默寡言,但是经过我们师生共同的合作、探究,我觉得此处的教学安排是我教学风格最为闪亮的一点,他们声请并茂的表演更使这节课锦上添花,意蕴隽永。

  四:谈谈我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最大的成功是捕捉到瞬间灵感,临时改变教学计划。在重点研讨完春冬之时的美景后,我按原教学计划是想让一名擅长朗读的同学配乐朗读,可是当我看到同学们都已被作者优美的语言所感染,都对壮丽的三峡产生神往之情时,我的脑海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何不让学生闭着眼睛,伴随着悠扬宛转的古筝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遨游呢?我先是被自己的奇发妙想吓了一跳,继而果断地采取了这次“智慧的火花”,看着学生们在沁人心脾的音乐声中,闭着双眼如醉如痴的神态,我真为自己的意外收获而庆幸。优美的音乐此起彼伏,百转回肠,我深信在学生的心中早已设计出了一幅幅更为神奇的画卷。我真的被自己临时设计的温馨情境感染了,由原来设计的学生朗读也变成了我情不自禁的朗读,这处的教学环节也因此成为了我本次教学的最成功之处。事后,我认真反思,终于体会到了这次瞬间灵感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产生的智慧之火,是课堂上师生互动,融为一体的共振效应,它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我的不足和再教设计

  本节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有庞杂之感,有碍于学生对重点的把握,音乐的借助,小品的表演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过多的借助,降低了语文课文学的魅力,有喧宾夺主之感。

  再教设计:在课时安排上,我将由一课时安排两课时,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我将忍痛割爱地舍弃展现今日三峡风采的环节,在多媒体的选用上,我将只选取一段音乐渲染课堂气氛,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在古代文化中熏陶渐染,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三峡教学反思10

  《三峡》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根据单元目标和编者意图,本节课教学主要想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二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难点在于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本节课主要运用了诵读法、圈点勾画法、读读讲讲、合作探究,主要抓住“读”和“讲”这两个字进行教学,“读”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指导学生读出三峡的壮美、幽静美和凄凉美。“讲”主要是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我补充的注释,自己讲文意,讲主题思想,讲写作思路,讲语言特点。这节课教学环节设置科学合理重点突出,课堂氛围较好,学生思维活跃,有小组合作和探究,有独立思考和展示,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

  1.在读上花费时间多,课堂节奏较慢。

  2.学生对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不理解。

  改正措施:

  1.应充分研判学情,加强诵读方面的预习指导,再上课时应加快节奏。

  2.利用辅导时间补充讲解骈散结合这一知识点。

三峡教学反思11

  传统文言文教学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的理解和落实,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课前准备时与学生自然聊天,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接着简明进行文学常识的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通过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读准字音,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指名学生仿读,其他同学评点。紧接着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及时组织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地朗读课文了。这时,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通过生生问答,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习重要的文言词语。在通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到这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已经深入其中了。

  接下来,进入品读课文,赏析美景环节。通过展示画面,回顾文本优美语句,品味三峡景色的美丽。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象,并再次组织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班内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峡特点的概括。

  最后,结合课堂内容,拓展延伸,进行课堂练笔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引导学生用笔深化对三峡特点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综上,我认为,“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还要用“写”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在付诸笔端,学以致用,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面对《三峡》这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因此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大胆地改变了过去串讲的形式,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诵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就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课堂实践表明,学生的表现是完全可以比我们预设的要好的。

  当然,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缺点和不足。比如,制作的课件突出了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却忽视了课堂的知识性,学生只回忆起部分内容,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理想。再比如,我的课堂语言不够凝练,“连绵不绝”一词重复使用了几次,还出现了口误现象。这些都提醒自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经过此次课堂教学,我对课堂有了更多的认识,有了更多的收获,也有了更多的思索,我想我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在同仁们的指导下不断成长进步。

三峡教学反思12

  《三峡之秋》是方纪写的一篇写景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不同的美景,以此来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学生们在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长江之歌》时,对长江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大多数同学没有去过,对那里的风景没有直观印象,所以在讲本课时,我通过播放三峡的有关视频以及三峡不同时间的美景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三峡的美。散文,重在让学生从读中感受,只有通过多读,才能读出美的韵味。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三峡不同时间段的特点,然后说出自己的感悟,并带着感悟去读文章。在教学中,不仅有学生个别读,还有齐读,男女生赛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我先讲其中一个段落,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剩下的段落,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自主学习,然后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学习本课时,有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体会三峡秋天景物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最后,我总结出本文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学以致用。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是全文情感的线索,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体现在以下几点:

  1、图文结合,在适当的图片旁边配上文字,比如在带有露珠的橘柚树旁边配上介绍橘柚树的文字,既让学生直观感受橘柚树的美,又进而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2、小组分工合作,在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时,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在小组汇报交流时,每一个成员都有一个问题回答,小组分工明确,不遗漏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机会。

  3、朗读方式多样,既有自己的范读,也有同学们的个别读,还有男女生赛读,以及齐读等方式,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对语文阅读的学习中。

  这节课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我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好,学生有时候回答问题比较偏离主题,我没能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正确回答问题。

  2、当堂检测缺乏层次性,当堂检测的问题设置,没有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所以显得比较单一。

  针对我课堂教学的不足,我将在以下几方面努力: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另外,我将在当堂检测中设置不同的问题,面向不同的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进步的喜悦。

  通过上课,学生能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三峡秋天的总体特点。能按“找出描写景物,总结时段特点,找出美句批注,感情朗读领悟”四个步骤有层次地自主选择段落合作交流,分析作者的写法和运用的修辞方法,课堂上学生采用讲,画,圈、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效果良好。

三峡教学反思13

  今天所执教的《三峡之秋》是五年级上册“以城乡美景”为主题而编排的一篇阅读课文。

  针对“课程总目标”对阅读的要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具有独立阅独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意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第三学段目标”关于阅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就围绕这五个环节,反思一下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激趣导入理解文题环节。

  利用语言唤起了学生对以往学习过的写景散文的回忆,为学这篇写景的文章作了铺垫。通过指导审题,使学生明确了文章的体裁和内容。

  ★预习检测、反馈学情环节。

  通过检查,反馈了学生朗读的`预习情况,相机指导了光晕、显露等生活中易读错或难读的词。明确了本文的写作顺序、景物内容和三峡不同时段的特点。为下文的阅读扫清了障碍。

  ★抓住特点,指导朗读环节。

  通过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的学习方式。运用读语段、画语句、品特点、悟写法的方法。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训练,使学生习得了有顺序、抓特点、多修辞、用对比的写景方法。再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感受到了山河的壮美。激发了对三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学习的难点。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熟读积累了语言,培养了朗读,理解了词句。

  在实施本节课时,也存在很多不足:

  学生依提示独立学习,然后合作学习。在展示汇报时,形式单一,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合作的力量。

  重建的方案:对中午长江美景的感悟,就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提醒学生要分工明确。在展示汇报时,以小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按提示的要求,把句子是怎样抓住长江特点,表现这一时段三峡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说具体,然后练习有感情朗读,并对朗读作以指导。

三峡教学反思14

  一、以读为线组织教学。通过对课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弄清字音,自行朗读课文。再由老师带感情朗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有的学生欣赏“清荣峻茂”的图景,于是课堂上对这四个字进行展开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种图景描摹出来。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练习把文章改成一篇现代散文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

三峡教学反思15

  《长江三峡》是刘白羽写于1960年的一篇抒情游记散文,但是鉴于时代的不同,学生在理解本文时很难再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那么这就让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存在了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知人论世的方式点滴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尽可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并且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习写景游记散文的景物写作手法上,而非不适应现在教学的情感理解上。

  以上是整个课堂教学总的定位问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已经学过的知识中去反思和学习这篇课文,包括“点”与“面”的巧妙设计;包括通感修辞手法的复习等等,这些知识点都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用到过,所以我会尽量让学生自己结合已有的'知识去发现这些文章中的闪光点,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第三,当然是诗歌教学的运用,之前在听王谦老师上《祖国山川颂》时,就已经领略过诗歌教学的生动和有效。王老师在上《祖国山川颂》时最大的特点是诗句地巧妙运用,其中最典型的一次运用出现在课文第八段的讲解上。课文第八段主要是颂中国的古典诗歌,之前作者热情颂扬了祖国的山川地貌、自然图景,还歌颂了祖国土地上辛勤的劳动人民,肯定他们与祖国的关系,接合之前的文字,文章写到“我时时徜徉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地里,体会最细微的情感,捉摸耐人寻味的思想,感受铿锵的节奏,婉转悠扬的韵律,领略言外不尽的神韵,更陶醉于诗人们对大自然叹为观止的描画。”中国古典诗歌神韵兼具,中国古典诗歌是对祖国山川的最好描画,这一切,仅是这样说说学生都知道,但是并不能打心底里感受或者说是领略到。这一段在讲授过程中,如果仅是说明性地讲诗歌和语言是祖国文化的反应,诗歌和语言也是祖国不可缺少的部分,爱祖国必然爱祖国的语言和诗歌,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对此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讲授更会破坏原文的散文诗意味。王老师上课时并没有这样设计,他也没有对语言和古典诗歌的优秀多做强调,只是就其中一个词问学生:“叹为观止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理解,止即到此为止,那么就是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这样优秀的诗句,说说看。”开始学生并没有什么反应,主要是诗歌积累没有被激活,于是王老师便稍稍地给了学生一些提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这写的是塞北草原上的风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瀑布景色的描写;还有写江南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都写的是春天;描写夏天的风光的比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秋天风光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冬天的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老师一句也没有赞美祖国古典诗歌怎么好,但是一说完这些诗句,学生就立刻能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魅力,从而也发自内心地由此崇拜热爱我们的祖国,在诗歌诗句的赏析体会中进行了一次情感和审美的教育。

  同样的,我在设计本篇课文时,也巧妙地利用了诗歌,一方面是因为古人写长江三峡的诗歌比较多,资源丰富。课堂一开始,为了让学生能对从未领略过的长江三峡风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就引用了大量的诗歌,并且让学生也有机会积累一定的诗歌。教学过程中,针对三峡不同的特点,分别引用不同的诗歌。诗歌的引用,不但丰富了课堂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诗意,而且更容易为学生感知。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优点之外,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参与度可能不是很高,主要是以教师教授为主,除了要求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比如本文其实景物写作的手法很多而且很杂,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间断性地帮助学生做一些小结,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时间比较紧,所以并没有能及时地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第三,阅读很多时候应该和写作结合起来,所谓听说读写,既然学习了那么多种写景方式,就应该可以让学生尝试地选择其中一种或两种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一个现场片段习作,这将更有利于他们理解和运用这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应该讲究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课堂应该注重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相结合,有效地运用诗歌以及学习过的知识来学习和感知新的知识,这就是我这堂课后最大的感受。

【三峡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三峡》教学反思04-05

人教版《三峡》语文教学反思03-21

教学的反思12-08

教学反思03-25

高效教学教学反思03-31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01

三峡日记08-01

《三峡》课件05-27

《所见》教学反思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