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2 18:46:2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并且思维灵活多样,小组合作也相当默契,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作为教师我有一些愉快的感受和一点困惑。

  我在教学过程中都十分愉快,产生这种愉悦情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活泼可爱,能力很强,我能在课堂上感受到学生只是把我当作他们的一个“大朋友”,根本没有那种所谓的“师道尊严”,我们一直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都为解决数学问题在“忙碌”。例如:学生在网上查询、搜集资料自学长方体“点、面、棱”各有什么特征时,有一学生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既然三条棱相交于一点,那么长方体有12条棱,应相交于顶点只有4个。”这一问题确实提得很有“威力”,我在备课中没有想到,但对此很感兴趣,于是我加入了这一学生小组中,和他们一起上网浏览课件,甚至自制、修改了一些课件内容来补充,以便于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青出于蓝,更胜于蓝。”这一代学生肯定会超越我们这一代,这也是我这位普通教师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而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因此,我既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又主动为学生参与而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创设情境。课件演示一张“图形王国城门图”的图片,教师提问:“你能在这张图中找到哪些熟悉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正是由问题开始,同时又在后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2、学生自由上网自学。这种学生上网自学并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参与度。

  3、不同层次的练习。在网上练习题中,我设计了“练习A、练习B、练习C”不同难度层次的习题,让学生选做。

  这样一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面临的困惑:两大目标领域很难两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了数学教育目标的两大领域: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在发展性领域中,强调了要让学生认识数学,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情感,强调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地获取信息。而在知识技能领域中,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应用。我认为这两大目标领域存在着一种十分辩证的关系。在我执教中,感觉是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落实得相对较好,而对于发展性领域的目标落实得要差一些。在这节课中,如何很好地处理这两大目标领域的关系,使学生在“长方体各部分有哪些特征这一内容学习过程中,既有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又有能力应用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自制纸盒或在计算机画图中自己绘制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有经验教师帮助及共同研究的问题。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的!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教者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创意。

  一、通过活动与感受认识长方体。

  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是长方体的实物(学生已学过长方体的初步认识),作为研究的对象。

  接着,学生边观察边双手抚摸、玩弄长方体的物体,,感受长方体的形式,为进一步对长方体作科学的认识打好基础。

  二、以模型为依托,对长方体做几何学分析,发展逻辑思维。

  所谓对长方体作几何分析,是指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研究面与面、面与棱的关系,棱与棱、棱与顶点的关系,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等。每个学生手中都模型,教学时,学生随着老师的指点,仔细观察模型,用手指点数面、棱、顶点的数目,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棱又怎样分成长度相等的3组,长方体的三条棱怎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等等。

  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必须根据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积分别相等,从而概括出“三组相对的面面积分别相等”,以及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等教学过程中,有了形象思维支持,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

  通过想象,构想特定的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之后,还必须把分析的结果综合为整体。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3

  虽然学生以前初步认识过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但是将具体的长方体,正方体抽象化,标准化,并画在平面图上,让学生辨认和理解时,又有了新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利用教具、多媒体、实物演示等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其中实际观察和操作是发展空间的必备环节,本节课设计了多个操作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及同桌的合作,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形式,自主的去发现长方体的特点,再通过交流,逐步归纳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课堂一开始便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更加形象直观,使课堂效果更好,从不同位置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本身就是个难点,但是运用多媒体一一呈现后,学生很快就接受了这个新知识点,并且是他们自主探究得到的,很自然地攻破了这个难点,整个教学过程配合得较好。对棱这个知识点的'重点教学,通过多媒体和动手实践相结合,探究过程还算顺利。学生知道长方体有12条棱,这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即4条长,4条宽和4条高,即长方体的棱长总和=4×长+4x宽+4x高=(长+宽+高)×4。

  教学中的不足:本节课的教学容量有点儿大,部分学困生跟不上课堂的教学节奏。课后还得面对面的一一辅导。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4

  在“做中学”是这一环节的设计思想。学生在亲自动手做一做的过程中,不断调动原有的感性认识来指导操作,同时又在操作中不断修正和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这些体验为进一步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此外,在设计的过程中,也有过“学生没有学过,能做出来吗?”“学生互相评议评不到点子上怎么办?语言不规范怎么办?”等顾虑,通过教学使我认识到,一是要相信学生,二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资源,用好学生的错误就能够把问题的矛盾突出出来,更有利于学生的认识。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和“自由说”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我觉得这与那些“打乒乓球”式的问题相比更具开放性,学生有了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但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我还是急噪了些,学生发言后很快作出了评价,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接受的时间,如果能从“判官”的位置上退下来,让学生参与评价,会更有利于学生评价与交流能力的'发展。

  这两个环节中的数学活动都需要学生把观察、猜想、操作、推理、交流等手段融合在一起,这些活动都是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感、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土壤,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课堂上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辩论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是多么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可惜的是作为教者的我只是组织了辩论,而没参与辩论,如果我在持“一张奖状不是长方体”意见的学生处于弱势的时候参与进去,“支持”他们,也许可以更进一步的激起学生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5

  今天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如何引领学生探究数学本质,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我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理念。这一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下面我就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谈谈自己的设计初衷及实践后的反思。

  新课开始,我运用切土豆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面、棱、顶点三者的形成过程,但课堂教学中没达到预设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导入环节,还应多关注时间的合理分配,提高课堂效率。

  在导入之后,重点是探索,我的初始设计把重点放在了探索面、棱、顶点的数量、形状、大小这些特征上,学生在探究面的特征时用时太多,老师没能恰当的引导。总之在探究面时我说得较多,没说到点上。对棱与顶点的`认识都只停留在表面。这里的棱与顶点有别于平面图形中的线与点,体会棱、顶点的概念是深化认识特征的基础。我先引导学生感知长方体的面,进而体会棱与顶点的产生,在实际教学中因引导不当没达到预设的效果。

  在最后让学生做长方体框架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但由于学生准备的材料比较粗糙,所以做起来的柜架对巩固知识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课后在想如果学生有长方体框架的学具,就可以逐次拆开,也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感受长、宽、高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长、宽、高决定长方体的形状大小等知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6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因此,我根据大纲、教材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引导发现法,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教学长方体的特点。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根据大纲的要求,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通过观察图形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面、棱的特点,能正确判断具体图形中的长、宽、高,发展空间观念。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因此,我根据大纲、教材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引导发现法,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客观上的“要我学”内化为“我要学”,并应用观察法、实验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以口答形式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再通过观察实物明确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同时根据以前对长方体的初步认识,找到实物教具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说出日常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清长方形。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课初,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他们熟悉的建筑物,因为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形体是长方体的实物,通过活动感受认识长方体。

  二、以模型为依托,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发展逻辑思维,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正方体的特征。教学时,学生随着老师的'指点,仔细观察模型,先感受一下面、棱和顶点。接着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进行探究,用手数面、棱、顶点,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什么是相对的棱,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等等。这些分析如果没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难完成的。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必须根据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积分别相等;还有四条水平的棱,四条竖直的棱,四条侧面方向的棱也分别相等,即相对的棱相等。最后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以及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从而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

  通过制作,一方面是把经过分析的诸元素综合为整体,使想象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凸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从而引申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正方体的棱长。另一面又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时间紧,前面用时太长,后面太紧促,到知识闯关的时候学生都分心了,主要快下课了,我也没有维持课堂听讲秩序,在练习的时候效果不太好,没能检验出谁是真的会,谁还不太会,有好几道题都是让学生一起回答的。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8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长方体的有关知识。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掌握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积累空间观念,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的实际操作中,掌握几何长方体的特征。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并将一个长方体纸盒,摆放不同位置,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由于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知,积累了空间观念,形成概念。

  二、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中注意我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还有个别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讨论中,因此,这些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人云亦云。

  2、教师说的过多,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妨碍了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所得进行内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对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导,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是小学生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这节课我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而设计教案,是按“认识概念——合作研究长方体特征——自由学习正方体特征——总结二者关系——运用”的层次来安排的,使学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不足之处是建立长方体的概念的时候,还要使学生多了解一些立体图形,以帮助他们正确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增强对立体图形的.感知。另外,我也缺乏足够的教具和学具,没能提供多种学具给所有的学生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都能通过亲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如果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认识长方体,那么他们将对学习的新知印象更加深刻。在练习方面,我觉得还需多准备一些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的习题。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牢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也为后面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0

  一、新授内容参与度高

  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举手很多次,很多同学有给大家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并把自己的观点结合长方体的物体进行自己观点的阐述,真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这节课也有不少课堂上精彩的发言,受到了同学们给予的掌声。

  在小组合作中,分工比较明确,合作比较快,每个同学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小组成员也配合的很默契,一人说小组的发现,一人进行演示和讲解。其他小组也听讲很认真,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还进行了及时的补充。

  二、巩固应用积极性高

  在做巩固练习的时候,所有同学抢着回答问题,其他同学都听讲很认真,随时准备着,如果同学回答错的话,自己好有机会抢到回答的机会。

  三、抽象能力提高的快

  没有想到大家的抽象能力提升的那么快,对于面的特征掌握的.很好。每个面的长和宽能很快的说出来,会利用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来解决问题。还有针对比较抽象的12条棱掌握的也相当好,对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应用的也很好。算12条棱的总长度还能想起来两种办法。还有最后一个思考题,是一道逆向思维的题目,知道棱长之和,还有长和宽,下课后还几个同学围着我就开始讲了起来,兴趣很浓。

  总之,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很高兴,老师讲的很轻松,可是说效果还是不错的。有些小问题自己还有待于改进。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1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

  在教学本课时,我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然后通过实物让学生观察。

  2、加强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1)让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认识面、棱、顶点。首先:用手摸面,是按什么顺序的,摸到了多少个面。然后再摸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那一条边。师生一块感受摸到的感觉。形成棱的概念。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条棱?再通过摸三条相邻的棱相交的那一点,形成顶点的概念,接着数出顶点的个数。

  2)探究面、棱的位置及大小关系。首先教师指出长方体框架中任意一条棱,请学生指出与其相等的另外几条棱,然后说出这几条棱的位置关系。这一环节重点认识相对的位置关系。然后验证相对的棱是否相等。进一步推导相对面的大小关系。

  问题:相对的棱有几条?他们是否相等?

  你发现相对的面大小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

  再出示探究要求,使小组合作达到分工有序,目的明确,力争做到人人参与。

  本活动设计利用学生探究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推理,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在

  总结

  长方体特征后,教师直接指出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说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认识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4)在练习中掌握和拓展知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在低年级就初步感知这两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的,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是从这几方面去做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先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内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一摸,说说感受。通过观察、触摸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使学生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好铺垫。然后在此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拼出正方体和长方体,再和小组同学一起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己去发现。这样就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动手尝试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在质疑中发展,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逐步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实践应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因此在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之后,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并精心制作了课件来对所学概念进行巩固,学生积极性很高,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也还不错。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在《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抓住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自主探索,发展学习。本节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我较注重让在学生亲历经验,让学生在观察、触摸、测量中,通过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活动对形体的特征和关系的进行研究,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逐步发现、概括长方体的特征。为此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探索活动一:从寻找自己带来的长方体、正方体活动入手,反馈学生对长方体的了解。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切、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教学活动,在操作中直接感知、棱、顶点的含义,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作好了准备探索活动二:学生在上个环节中通过对比知道,长方体在顶点、面、棱等方面还有*************特征,从而激发学生再次探究的欲望。在小组长的探索下,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借助自己的'思维去发现、验证新的结论。凸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活动三:在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引导学生把学具变换放法,突出图形的变式,在“变式”中理解,让学生真正理解了长、宽、高的含义。

  探索活动四:通过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迁移学习方法,较好地达到了学习目标。

  同时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在这些探索活动中,学生自己能探索发现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教学环节尊重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的思维与方法。

  这节课总的来说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一是就本节课的时间安排来看,由于前面的实践操作、探究的时间放得太宽,因此在后面讲解习题的时候时间显得很仓促。二是在习题设计中,我认为对于长方体的棱的运用没有涉足,可相应的将课本上的习题列入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上来。三是要在学生头脑中真正形成空间观念,在以后的长方体面表面积计算中灵活想象每一个面的位置的正确计算时,还将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四是对本班学生情况不太了解,课前熟悉学生不够。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4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28—2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周三,我在同组教师及史老师的帮助下,上了这节课,接受了区督导组的检查。虽然校长反馈的时候说领导们的评价比较高,可我觉得虽然有优点,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还是说好的吧!

  一、我把握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这节课对长方体的认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面、棱、顶点。在课堂上我首先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用手去摸这些部位,亲身去感受。接着是从数量上来认识,数数看有几个面?有几条棱?有几个顶点?进而更深入地认识面、和棱还有哪些特征。其中,棱的认识是学生接触较少的,课堂上对棱的教学作为重点。

  二、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做的是比较好的

  老师准备了实物、框架、挂图、平面图、多媒体课件等。学生也人手一个长方体纸盒。其中还包括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三、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我尊重了学生的差异

  新知的学习不是老师演的独角戏。首先就表现在,在老师讲之前问学生,“有没有同学,对长方体比较熟悉,可以先来向其他同学来介绍一下这位新朋友的?”这样,才有了这节课上,学生向学生介绍的长方体的`“面”和“顶点”,关于“棱”同学们知道名称,但究竟是哪个部分没有弄清楚,这时我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了。其次,我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长方体的“面”和“棱”还有哪些特征的时候,允许可以独立完成的同学就独立完成,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同桌议论,还完成不了的,带着问题来参加集体讨论。

  四、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由于长方体的面和棱都比较多,特别是棱,学生在数的时候,很容易充分,也很容易漏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提出了“谁能有顺序地指出长方体有哪些面?”“谁能有顺序地指出长方体有哪些棱?”有顺序地数长方体的棱时,我还有意地指出按照棱的方向不同来数的方法,也为接下来得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埋下了伏笔。

  同时,由于准备时间很短,没有试上等原因,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当我上完这节课后,我就有还想上一遍的欲望,如果还上一次,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

  首先,课堂上要更紧凑些,不能前松后紧。严格控制时间,增加课堂练习量。在课堂上要有同学完成书上练习的1、3题。

  第二、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要多给学生一些获取知识的方法,比如:量一量、比一比、推理等。不用学生填书上的问答,直接给出两个探究的问题“长方体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的哪些棱的长度是相等的?”节省时间。

  第三、做好课堂小结,完善板书。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教学体积计算的时候,刚告诉学生要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有同学说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显然有些学生通过自学已经知道了计算公式,但当我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这些同学傻眼了,显然他们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引导学生用体积单位摆出的长方体,通过填写长、宽、高、正方体的个数和体积的个数,重而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4-0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03-2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3-27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03-27

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反思07-07

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03-25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3-31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04-06

分数认识 教学反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