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2 12:24:08 兆波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诗两首》语文教学反思(通用20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两首》语文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篇1

  古诗教学并不难,但要上出水平可真难。学生很快就会背了,但总是体会不了诗中的含义。丰富的想象是这两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原本打算引导学生“读诗”、“解诗”、“品诗”,不设计过多的繁琐设问,不逐句分析,而是引导学生在读、想、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学生都很熟悉,交流时兴趣浓厚,但是对诗句意思的解读很少有同学能说到位,多的'是考老师的引导和启发。许多同学没有认真预习,连词语的意思都不能理解,更何况是的意思呢。

  这两首古诗对于我来说也是比较陌生的,算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吧。其实这两诗的诗意不是很难理解,属于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种,在教学时我没有严抓诗意,只是让学生有个大体的理解,对这两下传说,学生都非常的熟悉,学生讲得也是津津有味,体会了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我觉得就可以了,不过我觉得默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宵”与“霄”的区分,在“穿尽红丝几万条”中“尽”写成“进”“长河渐落晓星沉”“沉”写成“辰”“晨”都是大有人在。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篇2

  两首诗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

  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绝句》如细笔勾勒出祖国山河的.美;《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 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让学生学诗画画是最佳选择。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两首教学有所不同。《绝句》是让学生感受到春天并用自己的话将一、二两句诗写下来。《春日》则是任选一个景物展开想像说具体感受景物美。还感受语言美、空间美、诗人情操美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而“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

  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本课的两首古诗《锄禾》和《悯农》均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锄禾》描写了农民在烈日下的辛勤劳作,告诉人们粮食的来之不易。《悯农》写了农民虽然辛勤劳作,但仍免不了饿死的悲惨遭遇。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这两首诗,孩子们早已能倒背如流了。因此课堂上,我在朗读方面主要引导学生如何读出感情在,如何读出节奏来。因此,我先让学生了解五言诗的特点,然后划分停顿,找出重音,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练习朗读。学生读得都挺有感觉,而且一些学生摇头晃脑的,挺像小诗人的。

  关于古诗的意思,我没有进行繁琐的讲解,主要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来理解。由于我们的孩子身处农村,经常会看到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辛勤劳作的'身影,因此,更能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学完《锄禾》,我适时地创设情境:吃午饭时,小弟弟看见卖羊肉串的来了,就要把米饭倒掉,买羊肉串吃。爷爷劝阻他说:“你没学过‘xx’这句诗吗?可不能浪费啊!”学习《悯农》这首古诗,学生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农民丰收了却还是要饿死呢?于是,我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讲了剥削者的残酷与丑陋,讲了苛捐杂税以及人吃人的不平等现象。孩子们听了都很同情那时的农民,痛恨那些地主恶霸、贪污的官吏。课末,我还补充了《江上渔者》、《陶者》和《赤日炎炎似火烧》,通过让学生诵读这些诗歌,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也更加会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篇4

  《古诗两首》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一课的内容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雨》表达的是对春天的喜爱,而《春晓》则侧重诗人爱春、惜春的感情。在备课的时候,我感受到无论是生字还是重点词的意思,第一首诗都比第二首难理解一些。因此将两首诗分两个课时分开教学。如何上好古诗教学的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我是这样做的:

  一、让学生自主识字。

  本课7个生字,有6个是左右结构的生字。我同时出示“乃、随、潜、润、细”几个生字,让他们自由识记。接着我问:“你已经会写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纷纷发言:“细”用“绞丝旁”+“田”;“潜”用“三点水”+“替”;“润”用“三点水”+“闰”这几个字的书写,孩子们很快就解决了。接着我就让学生给这些字分别找找朋友组组词,他们还是学的很积极主动。对于另外一个生字“乃”字,我让学生书空笔顺,解释了这个字的意思。

  二、《春雨》这首诗。

  学生在《古诗文诵读》里早就背过,重点是理解意思,我围绕“好雨”一词让学生探索:哪里体现出是“好雨”?学生首先找到的是“润物细无声”,说明对第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还不太理解。我通过课件中的'图片让学生去感受春雨及时的重要性,学生很快体会到春雨的及时。最后让学生再读原题《春夜喜雨》,感受春雨随风悄悄地飘洒下来,无声无息地滋润万物。体会诗人赞美春雨的及时无声的滋润着万物的生长。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不足之处:

  上课的时候,由于经验不足,当学习“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好雨呢”时,学生说雨下的很及时,没有给予肯定,有些欠缺。今后还需锻炼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节奏比较紧凑,关注了重点词的理解,并让学生整体把握了全诗。总之,要帮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全方位的学习,多角度的锻炼,才能真正的驾驭课堂。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篇5

  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教学中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

  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 “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篇6

  通过教学《古诗两首》后,让我感受到借助插图是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在教学《赠刘景文》一诗时,由于“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学生难以理解诗意,我就想让学生看图,从图中看出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学生从树叶黄了,树上有成熟的果子,知道是秋天的景色。还看见有个水池,老师提示句子中的“荷、菊”分别是指的什么植物?学生明白了“荷”是荷花,“菊”是菊花。

  第一句中的“荷尽”让学生看水池中有荷花吗?为什么?学生明白了:因为这是秋天,所以没有了。提示:擎雨盖是遮雨的伞。想想这里是指的什么?聪明的学生想到了这里是指荷叶。这一句的意思学生就能理解:秋天荷花凋谢了,荷叶已经不见了,菊花也凋谢枯萎在枝头。(告诉学生这说明已经是深秋季节了)

  在理解《山行》后两句时,我也让学生看图,指出图中哪位是诗人,他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学生回答:“这里的枫树林很美,他在这里欣赏枫叶。”这里的枫叶有多美呢?你能告诉老师吗?看看图,再读诗句能明白吗?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这里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我看到图上没有花,只有红红的枫叶,就像鲜花那么红。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我想是说这枫叶比鲜花还要红吧。”看看,他说得多好!

  因此,课文中的插图,千万别忽视,要教会学生善于借助插图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习惯。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篇7

  古诗教学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内容,大概缘于我对古人文化的情有独钟吧!所以在上古诗的时候,我特别有激情,也渴望着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灌输给我的学生们。虽然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掌握古诗的背景和一些相关的文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我还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古诗的写作背景和一些文学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而学生那似懂非懂的眼神中却还透露着些许的兴趣,个个饶有趣味的听我讲着……

  《秋浦歌》《蜂》是唐朝著名诗人的巨作,在导入课题时,我运用本学期学过的一首古诗《回乡偶书》的作者引出李白(因为我在《回乡偶书》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过李白与贺知章是好友的事实),此环节也可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回乡偶书》的作者。然后,我又向学生介绍了有关李白浪漫主义色彩中的丰富想象的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李白的.诗歌时要多读多想。果不其然,学生对于浪漫主义的概念犹如雾里看花,什么都不知道,但也按照要求在古诗学习中多读多想了,毕竟学习李白的诗不是一根筋到底的事,还要多绕几个弯。

  李白的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斥着浓浓的愁味,所以,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也紧紧抓住“愁”这一诗眼,开展了朗读教学的训练,来理解与体会诗人的情感。在中间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入了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的写作背景,个人认为写作背景的加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也确实投入进了古诗的境界中,细细地品着诗歌。只是我在教学环节中的些许失误以及课堂的时间关系,使学生缺少了一次锻炼想象表达能力的机会。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篇8

  《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溢了寒意,令人读之毛骨悚然,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越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努力在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一、积极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规范》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议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上,我让学生“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只不过换了“猜一猜”这种说法,学习就不显得那么压抑和繁重了。

  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学生自身通过观察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诗诗句的意思,是在个体充沛独立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先有自身的观点,再进行讨论交流,才有话好说,有理可辩,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借用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小燕子”了。由此可见,阅读更多的是主观行为,这与阅读对象的年龄、阅历、经历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江雪》这首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流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

  这种感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是能够有所体会的,但假如要和诗人引起共鸣却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终究还是小朋友。

  因此教师只是点到为止,学生从自身动身谈体会,不追求唯一的结论,也没有正确的答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生的生长,对于这首诗意境的体会将不时发生变化。这也是古诗的永恒魅力!

  三、扩大容量,注重积累。

  《规范》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身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和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资料”。积累语言资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贮存,这些资料贮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发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课前,我让学生说描绘冬天的词语;课中引导学生说“千()万()”的成语;教完教材中的古诗,再补充《规范》要求背诵的诗文。这样的课堂容量学生完全能够接受,而且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自如。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干“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篇9

  这一课的内容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雨》表达的是对春天的喜爱,而《春晓》则侧重对春天易逝的惋惜之情。在备课的时候,我感受到无论是生字还是重点词的意思,第一首诗都比第二首难度大一些。因此将两首诗分两个课时分开教学,并相机完成《补充习题》中的相关题目,及时反馈。

  《春雨》这首诗,学生在《古诗70首》里早就背过,重点是理解意思,我围绕“好雨”一词让学生探索:哪里体现出是“好雨”?学生首先找到的是“润物细无声”,说明对第一句还不太理解。我通过一组反映春旱的图片让学生去感受春雨及时的重要性,对第一句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最后让学生再读原题《春夜喜雨》,感受此处“喜”的意思,学生说出了代表高兴、喜爱。

  上《春晓》的时候,正好顾校长来听推门课,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给我提出了不少问题,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整个课堂教学节奏比较紧凑,关注了重点词的理解,并让学生整体把握了全诗,与前一课的《春雨》从写作角度及情感体验方法进行了对比,体会了差异。还进行了拓展,但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发言,用评价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而不能只关注老师要把哪些知识教给学生。要帮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关注了学生的发展,以后到了中高年段学生才会有更大的潜能。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春雨》、《春晓》)

  这一课的两首古诗都是作者抒发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一篇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雨》,另一首古诗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晓》。古诗词节奏鲜明,音律和谐,对于小学生来说,琅琅上口。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存在着理解和感悟的难题。虽然有的同学早就能够背诵下来,但他们理解诗意吗?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大可能的。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从学习《春晓》这首诗来说一说我的体会:

  一、让学生自主地识字。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春晓》这二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春”要读翘舌音,不能念成平舌音。于是我又让学生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晓”,学生马上联系到我们班同学的名字来记住“晓”。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这首诗描写的季节?学生很快就明白诗名所包含的意思。这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那诗人到底想告诉我们有关春天的什么呢?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二、从生活情感中体会诗的情感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于是我问学生:当春天来了,你发现周围有什么变化吗?你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这时学生的话可多了,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受说了出来,于是我相机地引出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学生想象春风来时,春雨来时大自然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于是教室里热闹极了,有的比动作,有的拿画笔画了起来。在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后,我及时地引导他们说说诗人在看到雨后清晨的美景时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通过对学生的一番引导,当我们再次朗读起诗时,我感觉到了学生把诗人、把自己对春天的喜爱读了出来,这时我想他们不再仅仅是会读会背诗句了,更体会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这次才俊课堂,我想上一节古诗词课。”“什么课都可以,只要把课备好了。”师傅仍用她一贯淡淡的微笑回应我。可对于我来讲,选择在一次公开课的课堂讲古诗词是勇气,也是一份挑战。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学生如何学有所获,老师又该教到怎样的一个层次,并不容易把握。

  确定了课题,便着手准备。第一版教学设计,我备的是《古诗二首》的第一首诗《牧童》,按照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的步骤开展教学。随后将教学设计发给师傅,师傅提出:“仅仅提出这三个步骤,看似板块清晰,实则学生根本不理解什么是悟诗情,所学方法下次也不能学以致用。古诗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读好古诗,理解古诗大意上,因而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应放在这一板块。”于是有了第二版教学设计,检测预习包括交流诗人资料,小组互检读诗文,指导铺、蓑等读音,指导书写生字。接着回顾了解古诗大意的方法,小组合作了解古诗大意,然后教授品关键字,想象画面的方法,品悟诗境,美读诗文,背诵诗文,改编诗文。第二版的设计明显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发生。试讲两个班级以后,发现这一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预习检测占用时间过长,写字指导不够到位;其二:理解古诗大意板块,教师指导太少,当学生脱离工具书,就不能将大意说条理,明白。看似简单的四句诗,真正理解还是存在一定难度。于是便有了第三版教学设计,调整预习检测环节,通过两道测试题检测字音与字形,重点指导铺的读音与蓑的写法。理解古诗大意环节,先人小组进行讨论,指名回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相机追问,如:你觉得这片原野上的草长的怎么样?原野的面积大吗?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从而根据回答指导六七里、铺等字的含义。当学生真正清楚的了解古诗的大意,下一板块的巧品一字,入诗境才水到渠成。

  三改教学设计,直至周五上这节课前依然担心改编诗文环节时间不充足。纵观这节课,所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教学板块较为清晰,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每节课都存在问题与遗憾。首先,在理解古诗大意时,问学生从哪里感知到原野面积之大,青草生长之茂盛?除却六七里,铺字之外,横也能体现出原野面积的辽阔,且理解古诗大意时,横字并不好解释。可课堂上一直担心时间不够充足,在学生说出铺字与六七里以后,便慌于进行下一句的交流,忽略了这一课堂生成。再者,板块时间安排上,思索在解诗意板块可以再多一些时间,改编诗文环节其实可以改成三人小组讲,发挥想象,丰富细节。这样每一环节都可以砸的更扎实。课后我随即检测了学生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80%能独立写出古诗的大意,背写古诗正确率也较高。但仍然存在十几个孩子,对古诗的前两句理解不够透彻。这也反映出,在理解古诗大意环节,应提问更多的学生说一说。

  这节课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理解古诗大意上,在此之前我是惧怕的,惧怕陷入教师剥丝抽茧般的品读赏析。这节课过后,我亦有了新的思考。如同汪秀梅老师在《怎样让阅读教学更有效》一书中提到的':“大家都在讨论,古诗词教学要不要精讲?我认为关键看讲什么,如何讲。在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不能进行理性分析、解读,但教师引导学生借注释理解诗词大意,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的境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因为害怕自己讲的太多,而减少对学生的指导,实则也是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你要学会追问。”师傅的这句话时常萦绕在我耳旁,这句话的背后实则是老师本身对文本的透彻解读,是放手学生去学,但心中有数。把方法教给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入情境,此时的诵读才是与诗人的对话,才不至于读百遍而不见其义。或者这就是古诗词教学的度。

  我仍不满意自己在课堂上的临场反映,不满意自己在课堂上不够松弛,自如。我又知道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幸好呀,喜欢这样的公开课,又受折磨于这样的公开课。你为它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为它茶不想饭不思,而它也不吝啬,终将滋养你平日的课堂。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在小学高年级所有的教学中,我就觉得古诗是很难教的,短短的几句诗要深入的挖掘、拓展开来,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实在是太难了。平时也很少听到古诗这样的公开课,(今年12月5日在外国语学校听了易艳平老师的一节《清平乐村居》,她这节课主要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读并结合想象理解意思,学生学的很投入,课堂气氛也很好,课后我在想,这样上古诗词,学生考试时能行吗?)新课程下的古诗课堂,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去自主感悟,达到一种无痕的教学效果。说归说,可做起来实在是难。

  记得有一次我校潘校长来推门听课,正好我上古诗《望天门山》,各位老师在听了我的课后,对一些方面做了一定的肯定,让我从理论到了实践,对古诗教学也有了一定的目标。特别是大家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首先,让我知道了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在课堂开始导入古诗《望天门山》时,我是复习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背一些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继而引入要学的课文,然后介绍古诗的作者以及写作的背景,介绍背景时一笔带过,如果我能以图片或其他的形式让学生去了解这样一种场景,那么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为下面的教学做了一个铺垫,学生就更好的体会感情。

  其次,对诗歌的理解上,学生一直停留在浅层次,上这首诗时我是这样让学生理解诗意的,让学生先读准这一句,要求读出节奏,再让学生找出这一句中你认为难理解的字或词借助注释或查找资料理解,实在解决不了的,师生合作解决,我只是引导学生从表面上理解,而我没有适当的去引导他们向深层次挖掘从而使学生没有完全的理解诗意,读的效果也就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对于诗中“中断”、“出”、“回”等一些重点字词,孩子们都能够大体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古诗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最后,我还会结合多年的教学,特别是古诗教学,帮学生归纳出一些方法,比如看见诗中有“愁”、“孤”、“独”等字样,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一般是“忧愁、寂寞”的感情;看见诗中出现了胡天、征人等字样,就要知道这是边塞诗,表达的感情要么是爱国,要么是思乡的诗句等等

  总之,我认为古诗的教学分可以下几步进行:

  1、介绍写作背景以及诗中提到的一些知识点。

  2、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设计一些有助学生理解诗意的问题。

  4、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学法。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篇12

  《山行》这首诗相比较于《枫桥夜泊》来说,意境上面比较容易把握,所以我遵循古诗的教学步奏,给学生进行教学。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我没有明确好这首诗具体讲了哪几个景物,所以很多同学在完成作业的时候,都没有完全写到寒山、石径、枫林。这是教学中的一个疏忽。

  在讲《枫桥夜泊》的时候,我以为前面一首诗意,同学们在学的时候很轻松,那孩子对于诗意的把握一定还不错,所以我把重心放在了意境的营造上面,利用了歌曲、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寒山寺钟声的.诗句。但最后发现,这种意境的营造真的非常男,孩子们对于诗意还是没有理解透,所以后来利用课余时间我又巩固了一下,这也是我的一个失误!同时对于备学生,我还是有很大的欠缺。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篇13

  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追《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个节目的点击率很高,在诗词热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人那颗跳动了千年的诗心,心动不如行动,公开课就选诗词。

  为了让学生读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为了能让学生通过文字看到诗歌的本真,我选择了以下策略:金文猜字,感受汉字魅力。一个金文的送字,让大家看到了中华文字之美以及古人造字的智慧。化诗为画,品味文字之境。抓住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风格,引导学生将诗歌绘制成一幅图画呈现于黑板之上,再由图画进入诗歌,让同学们讲述画中元二与王维难舍难分的离别情景,感受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吟诵,体会古诗韵味之美。过去我也知道诗歌是可以成诵的,但到底怎么诵?是个难题。千课万人之行给了我答案,我大胆尝试,课堂效果不错!经典送别诗多篇连读,感受情感变化。送别诗有很多,其情感表达不尽相同,抓住同类诗对比,感受不同诗人写送别时的情感表达的不同之处,打开眼界看世界,只为让我们的孩子走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美的风景。

  好课在于多磨,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琢磨之处,细节仍需精修,教学机智仍需加强,个人素养仍需提高,教学之路其修远矣,吾愿上下而求索!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篇14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而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古诗中有些语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我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懂得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教学收获(思得)。

  (1)古诗词学习以“读”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2)抓住关键词语加深古诗的理解。比如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比如“可怜”一词的理解;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3)尊重学生的诵读意愿。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达到熟读成诵,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3、不足之处(思失)。

  古诗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堂局限于三首古诗的学习,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古诗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而应该联系相关资料,拓展大量相关古诗词,横向纵向联系起来体会“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4、改进措施(思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后再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篇15

  出于对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兴趣,我总喜欢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和改革,这样的尝试使我在教学的路上,慢慢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这次在市评优课上之所以选择古诗词复习这种课型,是因为古诗词复习领域的公开课尚为空白,同时也想大胆的进行一番古诗词教学的研究和尝试。

  总体来说,两次古诗词教学的过程,基本实现了课前对于古诗词教学的理解和预想。学生通过写景诗、送别诗、思想诗、咏物诗、爱国诗,这一系列的以内容为专题的古诗词复习课,有机会尝试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鉴赏诗词的精妙之处所在。通过这一稍微高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设计,以课堂为途径,让学生了解了更多与古诗词有关的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如:通过《芙蓉楼送辛渐》的鉴赏认识了多位郁郁不得志的文学名家;通过《鸟鸣涧》了解了诗人王维的禅意境界,体会到盛唐时期的政通人和。学生在课堂上所收获的,远远多过传统的诗词课堂教学。纵观两节古诗词复习课,我认为自己的课堂呈现出一下几个亮点:

  1.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

  两节课均按照大连市标准课堂的四十分钟教学 设计,在整堂课上,孩子们经历了诵读、理解、体会、鉴赏、仿用等几个学习环节,全面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多方面感官。40分钟的教学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研讨,并不觉得冗长。课堂节奏紧凑,环环相扣,教学效率较高。

  2. 课堂随机引导到位:

  在两节课实施之前,分别对于学生可能作答做 出了预设。但学生毕竟是活着的、思考着的群体,他们的回答,往往与预设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能将预设的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融为一体,课堂上的几处预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送别诗中关于水的拓展,帮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古诗名句;写景诗中关于“禅”字的解读,让学生对王维的诗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及时更改不合适的教学设计:

  在进行第一次教学的过程中,课前首先进 行了古诗词的分类汇报,这一环节的设计,使课堂可用时间减少很多,知识后边的教学环节如赶集一般匆匆忙忙。在第二次教学过程中,果断的删除此环节,代以直接交流复习主题的诗句,目的性强,教学效果良好。

  两课的教学过程总体来说让人比较满意,但是也存在一些遗憾之处。在第二次写景诗的复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第一次面对这么多老师来听课,孩子们既荣幸又紧张,因此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略显拘谨,没有完全将平日的积累,与学生的真实水平发挥出来。作为授课老师,只注重对于知识的`引导和点评,却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帮助学生走出紧张的状态。

  课堂教学容量还是有点大,学生学习的内容本来就已经超过孩子的接受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设计的教学内容的取舍还不够灵活。教学设计中有多处提升学生的引导,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因此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应当点到为止,或是利用平时的教学时间慢慢渗透给孩子,避免样样通而样样松。

  除此之外,语文的课堂,还是应当换语文以颜色,读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课堂上还应当有大量的诵读过程,此项在课堂上表现的不够突出。

  对于古诗词的教学,通过这两次的尝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只有教师自己讲古诗词、读通、读懂、读透,才能引导学生从短短的诗句当中,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见解。我会将此次尝试所得到的经验,运用于以后的古诗词教学当中,这样在六年级的复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得到更多的收获。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篇16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

  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分角色演一演,这项工作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对这首诗有更真切的体悟。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篇17

  课堂导入我采用了引用古诗导入,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情,古诗感情丰富,知识涵盖面广泛,从而自然导入古诗词的学习当中。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小学古诗,乍一看,十分简单,只是二十多个字而已,但,就因为它是语言的精华,知识、情感的蕴酿非常丰厚。

  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着重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整首诗就是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学一首诗,如果仅仅只是了解大意,一节课下来效果应该是非常令人满意的,但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仅是停留在这一层,诗中的美景美人得靠同学们自己去体会。如何让同学们悟到诗中的美,就需要老师利用多方教学资源来做好引导。课中,以画为线索,导出诗中静的颜色,动的鸟声、春雨和农民忙种,明确诗人的赞美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时时以学生们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让思维飞向课堂外的田野。总结升华文本时,以此时的农民在想些什么来引出时间对农民朋友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升华至对我们大家的意义。课上完了,又展开课堂拓展,引申到课外山水田园诗作的集大成者王维身上,让同学们去朗读王维的诗作,更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古诗的意境美,尤其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古诗的韵味。

  但课中仍存在不少瑕疵:在学生们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时,如果适时播放一点轻音乐,加上老师满怀深情的诵读,我想,他们的语词一定更加的淋漓尽致。其次是知识面的扩充不够。对于作者,仅仅只是停留在程序上的介绍,学生们的印象不深。另外,也使我意识到,教师语言的行云流水并不代表入情入境,我的课堂用语少了那份诗歌所应具备的“款款深情”,有时觉得它只是一个过程,毫无美感和凝练可言,现在想来,这样的“桥”又怎能使学生走向美的享受呢?的确,颇感惭愧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篇18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同时又是一个非常重视“诗教”的国度。特别是在对待少儿教育的问题上,古代的蒙学就非常重视诗歌教学,发挥诗的教化作用,编出了《千家诗》、《神童诗》等广为流传的诗歌教材,并积累了很多成功的教育经验,形成了一个优良的传统。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下编写出的新课程语文教材,秉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将古诗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和诵读标准。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在传统的古诗教学过程中,人们一直沿着这样一种教学的模式:释题目——解难字——译全篇——说情感——齐背诵。

  一、以情感做引领,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造的结晶,它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悟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解决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靠的是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只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怎么会从“入情”到“动情”呢?儿童情感的产生是与儿童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情感是寓寄于他们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所以情境教学法主张“强化感受,淡化分析”道理也在此。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就说过“作家必须看见所有要描写的对象。”这种“看见”并非亲眼目睹,这是意象的感受,是“仿佛看见”了。这“仿佛看见”虽不甚分明,却是动态中的,是活生生的,虽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见”清晰,却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

  李吉林认为观察情境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激发兴趣)、思维特点(从直观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和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观察的客体与辞语相应联系,相互沟通,情境教学成为丰富词汇,发展语言的途径)。

  二、着眼语言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三、倡导自主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反映着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积淀不同,文化底蕴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审美的结果也就不会相同。有一位名人说得很好: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智慧既指向眼睛所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进行古诗文的教学,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学生们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还可以广泛地积累语言,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阅读范围。

  古诗教学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篇19

  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我们继续开展以“经典古诗文鉴赏”为基本教材的校本课程。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古诗文背诵和鉴赏都取得了不少的进步。回顾半学期的教学历程,我总结出古诗教学中要注意的几点方法: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古人云:“七分诗三分读”,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是多么重要。吟诵古诗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还能增加其艺术修养。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重视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

  二、巧妙分析,理解诗意

  1、借助历史,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我们便可以正确理解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并不是南宋的繁华景象,而是苟且偷安的证据;“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气象,而是亡国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对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乐不思蜀的醉生梦死之态。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搜集资料,适当补充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还可锻炼学生课外积累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2、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例如在教学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词语的意思,想象李白所描写的情景,想象李白站在江边有多久才能看到孤帆远景碧空尽的情景?李白为什么站在江边那么久?他在想什么?学生了解了诗人所描写的意境,体会到诗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样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适时拓展,提高能力。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蝶和莺,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

  四、古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古诗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诗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生命的东西”,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教材入选的古诗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程度而选定,容易理解接受的五言或七言绝句居多。但唐宋毕竟是遥远的过去,在社会环境、生活特点,语言习惯等方面与现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这方面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学习古诗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对唐宋诗歌的特点,诗人的生平及文学风格,特定的历史背景要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古诗教学的顺利进行。

  譬如,了解唐诗“以情景为主,即叙事说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宋诗是唐诗的延续,它侧重于“运思造境,炼句琢字,皆剥去数层,透过数层”,并“以清奇生新深隽瘦劲为尚”的特点,则有利于在研究唐宋诗教学时有所侧重,有的放矢;了解历史,了解诗人,则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情感动脉;掌握古诗的语言特点,则有利于扫清教学过程中的语言障碍。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 篇20

  1、老师的语言不够简练高效。

  认真观看了自己的上课视频,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自己好紧张,总怕学生不会,导致自己的语言不够简练。很多时候,我的一个提问明确提出了,可是发现自己总在重复,一再解释,非常罗嗦。还有,学生的回答,我也是怕其他孩子听不到或听不懂,自己总在重复。到了最关键,让孩子们充分发言时,我仍然不放心!一句话,老师的课堂讲述太多了,语言不够简练,占据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时间。

  2、课堂的'学习内容整合度有待提高。

  现代教育,要求给孩子们肩负,要实现这一点,语文课堂内容的选择和整合就尤为重要。一篇课文,一首古诗,可讲可学的内容多得是,但是我们的课堂时间就非常有限,高效课堂就需要高效整合。在这一方面我做的非常不足,我总是按部就班地一项一项地上课,教学时间远远不够。在《宿新市徐公店》,我设置孩子们充分口头语言表达后,就写话练习,把口头表达整理转换成书面文字。这样一操作下来,直接一课时变成两课时了。试想想,如果不整合读、讲、写,课堂时间如何有效保证!

  3、全面关注学生。

  从教学视频中,我发现一旦遇到稍微难度较大的语言表达题目,举手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而且总是那几个学习比较好的孩子举手发言。我特别留意到,从不肯举手发言的都是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所以,我认真反思,一堂课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环节,可是在关注学生的程度上,还是忽略了学习困难的他们,那么他们从何提高呢。关注学生不难,全面关注学生是我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

  一堂课,是实验也是经验,看着自己的课堂录像,更是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教学状态!反思自我,从这节课开始,向着高效课堂而努力!

【《古诗》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反思03-31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01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03-20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03-27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03-28

古诗教学反思15篇04-01

古诗教学反思(15篇)04-02

语文的教学反思03-30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