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6 18:42: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课后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后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课后教学反思(15篇)

课后教学反思1

  《网上呼救》这篇课文有许多语言的知识技能训练内容,如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列句式“一边……一边……”、对话语言的掌握等。孤立于文本的语言知识技能训练是机械的操练,对学生的语言掌握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这些知识技能学习应当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领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运用这样的语言技巧进行表述必有其道理,其目的就是为了作文、立意,使文章更精彩,使思想更深刻。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用,还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以后自己在作文时也可以这样用。

  本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整个救援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出了各时间的节点,从中可以看出救援的全部时间只有短短半个小时,然而在半个小时中许多人为了挽救苏珊都积极地行动起来。时间的一再出现,救援行动的积极展开,最终苏珊在三十分钟内成功得就了。通过师生相互呼应的朗读,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同时也体会到了时间与救援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常见的句式训练莫过于给例句再模仿的方法了,可是没有语言环境,句子的表达是毫无意义的。就如本文中的.句式“一边……一边……”,工作人员为什么要同时做两件事情,因为时间紧迫,所以他这样做合情合理,作者可以这样描写他,是环境所迫。那么同样的麦克也因为时间紧迫同时做着许多事,可课文略写了,于是教师把这个情景创设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句式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用意。包括教学中让同桌用对话的形式演一演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是如何与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也离不开原有文本的情景,时间紧迫对话语言的设计就必须简短、清晰、准确。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实现不是孤立的,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本文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课后教学反思2

  活动第一个环节我采用了猜谜语直接引出活动主题瓢虫。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外形特征并在细节上加以强调,使幼儿对其印象更深些;第二个环节我采用了边念儿歌边范画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也期望这种游戏的方式能够和孩子有个互动,让孩子更好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但这个环节我处理的还是略显仓促,以致效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活动第三个环节,我请幼儿发挥想象力丰富画面,请幼儿想办法让红绿这两种颜色变得多起来,因为幼儿在“毛毛虫爬呀爬”活动中对渐变色以有所了解,所以没有给予更多的讲解,以致有的幼儿一时没明白,从这一点我也认识到这个时候教师问话的明确性、引导性就异常重要,还需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与积累。

  在美术活动中,评价也很重要,我尽可能供给给每个幼儿表现与表达的机会,允许他们之间存在不一样之处,这对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活动中、活动后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鼓励每一个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在评价中,我对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的认真、耐心、兴趣等给予及时的、进取的肯定,不管美术活动结果怎样,只要幼儿能认真对待并付出努力,那么他们的作品就应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认可,这样有助于每个幼儿自信心的构成和发展。

课后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科学知识课文,读着本文,仿佛回到了儿时,也像张衡一样,偎依在奶奶的怀里,与天上的星星一齐眨眼睛:那是牛郎星,那是织女星,那是启明星,那是勺子星……它们怎样总能挂在天空?一共有多少颗?数也数不清。并且本文的语言生动、简洁、优美,处处透着童趣,显着童真,又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对孩子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要让孩子们真正地走进文本,体会星空的美,感受张衡勤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品质,需要教师引导下的深入阅读,让孩子们自读、自悟、自得。在读中获得愉悦地享受,在读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教学本课时,我和孩子们一齐对着课件“明朗的夜空”数数“天上的星星”,再到课文里找“星星”(生字),这样,会感到教学是多么的富有情趣,孩子们也会感到学习是多么的简便!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作以下几点反思:

  一、识字教学与阅读结合,充满情趣,体现识字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二年级的孩子的识字量已有近两千字,他们有自我的识字方法,识字教学是重点,但已不是难点。所以在课堂上要提高识字的效率,力求扎实有效。在初步感知课文时,要求读准字音与读通课文相结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采用多种阅读的方法,体会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的本事。

  1、图文结合,多元感悟,感受星空的美。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洒在碧玉盘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句子教学时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训练。我先让学生读读,谈谈你感受了什么?让学生理解“珍珠”是怎样的星星像珍珠,星星怎样“碧玉盘”是怎样的,在文中“碧玉盘”指什么然后经过生动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夜空的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星空的美,星星的多,星星的亮。孩子们在朗读中体验,又将体验融入朗读中,将这句话读美了,读出感情了。

  2、自读、自悟、自得,在主角体验中感受张衡数星星的决心和对星空的认识。

  在进行二、三两小节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自我去读,去体会奶奶对小张衡的疼爱,学着奶奶的语气笑着劝劝张衡。从中他们体会到了张衡不是第一次数星星,体会到奶奶认为星星是数不清的。

  整堂课中,我运用了精美的课件,将孩子们带入到了真实的情境中,所以孩子们看到了,感受了,也投入了,整堂课中,他们的精神是饱满的,情感是愉悦的。他们跟着张衡,学着张衡,感悟着张衡,相信他们对于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必须会有更新的认识。正如课堂总结时那样,也许,真有一个孩子因为认识了张衡,数了星星,学会了思考,研究,而成为一个天文学家呢!

课后教学反思4

  《嫦娥》这首诗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嫦娥奔月》。这个故事的内涵比较丰富,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深处孤寂的感受。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些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执教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几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1、课前预习时,给学生发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学生先去了解故事,为理解诗意做了铺垫。

  2、课中,在激趣导入一环中,由学生讲了故事的梗概之后,欣赏《嫦娥奔月》动画,更深层次地为理解故事打下了基础。

  3、品读鉴赏过程由浅入深,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嫦娥为什么而后悔?”“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走进诗境。但这些都应该让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在这节课的朗读强度还有些不够。

  《嫦娥》这首古诗不只包含丰富的情感,还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讨论“嫦娥该不该偷吃灵药?”这一环,没有联系到现实生活发散开去,真正领悟其内涵。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准备作出以下调整:

  1、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边读边议,边读边体会,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练习朗读、背诵。

  2、引导学生透过诗,领悟其内涵。

课后教学反思5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说明文颐和园教学反思。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处,简略介绍了四处。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颐和园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了。在了解仁寿殿这一处建筑时,先出示了殿内部精美豪华摆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仁寿殿的这一部分内容,看看仁寿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用笔画下来。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就学习哪处,方法与学习仁寿殿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教学反思《说明文颐和园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们已具备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对每一处建筑的特点能够找出来,并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语文实践活动2的.习作就是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的景点进行描写,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寿殿的特点应是充满皇家气派,我事先觉得学生说不出来皇家气派这个词,然而却说出来了。在学习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本课教学效果良好。

课后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顺利地完成了原定的教学目标。反思这节课,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设计合理,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得当,教学层次清楚,环环相扣。教师的语言简练,情感投入,保证了音乐课的质量。

  第二、本节课注重了新课标中对欣赏课“听”的'要求,强调在音乐课中以提高听觉本事为中心。虽然这首乐曲较长,但教师仍然设计了“整体——部分——整体”听赏的教学步骤,保证了学生充分聆听的时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乐曲的情绪,更扎实地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给学生设计创造性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教师设计了“为乐曲取名字”、“即兴编歌词对答演唱”、“用绸棒表现出音乐要素的变化”、“随音乐自编动作表演过年的热闹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第四、这首乐曲有四条主题旋律,教师选择由学生听琴模唱的方法熟悉,只选择其中一条进行视唱,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识谱负担,避免了单调、枯燥的知识性的学习。

  第五、渗透了由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本事。

  第六、教学媒体的选择朴实无华、经济实用。

  虽然这节课整体效果好,可是,我感到这节课中对答的即兴创编歌词演唱落实得不够深入,原因是担心时间不够用。、

课后教学反思7

  《尊严》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拒绝白吃人家东西的一个故事。虽然是略读课文,以学生自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为主,老师的指导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课文,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师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展开讨论学习,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自尊的人格。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哈墨和杰克逊大叔的那段对话。学生首先谈对这段话的体会。教师在学生谈体会时,发现学生仅仅停留在体会这几句话,教师和学生展开了对话:“看来哈墨这时并不是很饿。”一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纷纷从前后找到一些语句来反驳老师:如前面的“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后面的“狼吞虎咽”等。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能联系全文来读书,思考,加深了对哈墨自尊的体会。这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近哈墨,体会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但是这一步只停留在个别孩子的回答上,没有给更多的孩子思考想象的时间。即使这样,再让学生读书,学生也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把声音读得坚定了。而是努力把自己当作哈墨,读出自己的体会,声调不再像刚才那么高昂,低沉的.语气反而更显自然,哈墨的自尊不需要故意用坚定的语气表达,而是用自己的心去体会。

  学完本课,让学生阅读《膝下有黄金》这是《读者》上的一篇文章,一位大学教授回忆小时侯继母教他维护尊严的故事。学生听了朗读,都很受感动。在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找的有关尊严的故事,名言等,学生收集了很多好的文章,诗歌等,学生的补充材料大大丰富了本课的资源,丰富了学生对尊严的体会。

课后教学反思8

  器乐曲《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段。共分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节奏轻快活泼,旋律灵活,速度较快,刻画了小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的情景。第二主题音调宽广起伏,速度缓慢,表达了对美丽家乡和幸福生活的赞美。

  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认识琵琶,了解琵琶的相关知识,知道琵琶的演奏姿势,在听了草原小姐妹的故事后,孩子们对都对两姐妹产生了崇拜之情,乐曲有两个主题旋律,两个旋律有明显的不同,第一段速度较快、情绪很欢快,第二段速度较慢、情绪比较抒情,这些很多孩子都能感受出来,教学中,我还让孩子们通过线条或图形表现两段音乐的不同,有些孩子表现非常好,1班的李若涵同学说:“第二段音乐是悲伤的、难过的”,所以他的创作中用很多“点”表示眼泪,还有同学第一段音乐用“点”表示欢快、跳动的,第二段音乐用“线”表示优美、连贯的,这些都让我感受到音乐的.强大力量。

  同样的“点”可以表示跳动,可以表示眼泪,这取决于我们怎样理解、怎样表达,音乐带给我们的发散的思维、自由想象的空间,值得我们认真地聆听、真切的感受,原本是通过聆听,自由表达,然而很多孩子却人云亦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与音乐相结合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课后教学反思9

  教学内空:人教版教材第四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认识“耀、庄、稼、射”这4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同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难字:初、茫、塔、厚。

  教学流程:

  它是“衣”字旁,是两点,千万别写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秋天满载着收获的喜悦悄悄地从北方离开时,给那里留下了迷人的景象。你们看:(分别出示4幅展现初冬景象的课件)树林里落了厚厚一层黄叶,柿子树上挂满了大红柿子,一眼望不到边的庄稼已经收完了,园子里的人们正忙着收白菜。这一幅幅美景构成了初冬绚丽多彩的画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初冬景象的课文——第19课《初冬》。(师板书课题。生微机输入课题。)

  [评析:教学伊始,教师通过一组录像片展示了初冬季节的景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创设了愉快的教学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为理解课文内容做了铺垫。]

  师:让我们齐读课题。(师生齐读)课题中的两个字都是生字,让我们想办法记住这两个字。

  生:“初”是左右结构的字,是两部件合体字。第一部件是“衣”字旁,第二部件是“刀”字。

  生:我查学习资料后知道“初”是最初、开始的意思。

  生:我提醒同学们学习这个字时特别要注意错。

  师:提醒得好,同学们要特别注意这里是两点。(师用红粉笔加重两点。)

  生:我是这样学习“冬”字的。“冬”是准独体字。上面是折文,下面是复笔部件两点。冬就是冬天。

  生:“初冬”就是冬天刚来的时候。

  师:冬天刚来的时候叫初冬,那么秋天刚来的时候呢?

  生:叫初秋。

  师:春天刚来的时候叫什么?

  生:初春。

  师:那么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呢?

  生:(齐声)叫初升。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我们说的这些词语输入微机。(生输入:初冬、初秋、初春、初升。)

  [评析:这里教者采用的是分散识字的方法。初接触文题就学习文题中的生字,这样分散了教学重点,减轻集中识字的负担。“初”的字义理解不只停留在字面理解,让学生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学生对“初”的字义理解由抽象到具体,达到了会用,符合识字教学的原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初冬景象的呢?请同学打开书,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想一想,课文通过哪些现象写出冬天来了?

  生:课文描写了白茫茫的一片大雾。庄稼收完了,人们正忙着收白菜。还写了柿子树上挂满了柿子。树林里落了厚厚的树叶。这些都写出冬天来了。

  三、自主识字,汇报交流

  师:说得真好!课文就是描写初冬早晨大雾迷漫时的景色,雾散以后景色的变化。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生字词,用序号标出自然段。(生读、画、标。开火车汇报画出的生字词。)

  师:(出示生字表课件)这些就是本课的生字。其中“初”和“冬”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下面请同学们借助学习课件自学其余的9个生字,掌握它们的音、形、义。(生利用学习课件自学生字。)

  [评析: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课件中建立了11个生字的资料库。每个生字都有了个按钮:字音、字形、编码、书写、词语、句子、趣味识字。学生在自学生字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打开任意按钮就可查阅自己需要掌握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令我们耳目一

  新。自学中学生口、眼、耳、手、心多种感官并用,主动参与教学,主动获取知识信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获得心智的发展,识字能力得到提高。]

  师:大家自学得很认真,你们一定获得了很多知识,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汇报交流。老师首先检查一下同学们字音掌握的情况。(出示字表课件)请同学们开火车读。(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师:老师把拼音去掉,请同学们读一遍。(另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师:字音大家掌握得很好,那么这些字你是怎样识记的?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我在自学时,把本课的生字按结构分为四类: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独体字。(生给生字归类。)

  师: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非常好!首先请同学们汇报是怎样学习上下结构字的?(出示上下结构字的课件。)

  生:白茫茫的;“茫”和光芒的“芒”是形近字。我是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比较学习的。(出示“茫”和“芒”两字)白茫茫的“茫”是三部件;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亡;光芒的“芒”是两部件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亡。

  生:这两个卑字音相同,字形相近,但字义不同。查阅学习资料后,知道白茫茫是说一眼望不到边的白色,形容雾特别大,特别白。而光芒是指太阳射出的强烈光线。 师:你们说得真好。(出示大雾教学片)这就是白茫茫的一片大雾。(分别出示雪地、云海教学片)看看这又是白茫茫的什么?

  生:(齐)白茫茫的雪地、白茫茫的云海。

  师:白茫茫的意思我们理解了,那么“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我通过查阅学习课件知道了,茫茫是说投有边际看不清楚。

  师:那么用“茫茫”可以形容什么?

  生:茫茫的草原。

  生:茫茫的大海。

  师:请把这些词语输入微机。(生输入:白茫茫的大雾、白茫茫的雪地、白茫茫的云海、茫茫的草原、茫茫的大海。)

  师:刚才,同学们观看了白茫茫的一片大雾,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太阳射出的光芒。(出示太阳射出光芒的教学片)一缕缕阳光像一把把利剑,这就是太阳射出的光芒。 师:(出示“雾”字)谁来汇报你是怎么识记“雾”字的?

  生:大雾的.雾是上下结构的字,由三个部件组成,第一部件是“雨”字头,第二部件是折文,第三部件是力字.它的编码是YWL。

  生:“雾”是形声字。上边是“雨”字头表义,下边是服务的“务”表声。学习资料中告诉我们,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变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小水滴积多了不就是雨了吗?所以雾是雨宇头。

  师:说得真好, [评析:汇报交流,实际上是谈自学体会。学生通过汇报,交流学习方法;既巩固了识字,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好的学习方法。汇报中学生将结构相同的字归为一类,进行归类学习。这便于记忆,节省时间。从汇报中我们不难看出,平时老师是有这方面训练的,学生完全掌握了这种识字方法。更为于贵的是学生在按结构归类的基础上,又把同音宇、形近字归到一起进行比较学习,同中求异找出差别,使记忆更深刻。学生对各种识字方法运用自如,不能不说老师平时教学有方,对学生训练有素。] 师:上下结构的字,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汇报左右结构的字。(按键出示左右结构的字。)

  生:“塔”是左右结构的字,搭配的“搭”字去掉提手旁换上提土旁就是“塔”字。 师:(按键出示塔的建筑物)你们看,这就是塔。这是我国的山西应县木塔。

  生:“野”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里字变形,右边是予字,合起来就是“野”字。 生:我通过查阅学习课件知道,“田野”就是田地、野外的意思。

  师:很好。

  生:“淡”是三部件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上下两个火字。

  生:与“淡”意思相反的词“咸”或“浓”。淡就是“不咸”或“不浓”的意思。 师:在课文中是“不咸”或“不浓”的意思吗?请你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文中的句子,在这里是说阳光耀眼)老师我知道了,在文中与“淡淡”意思相反的词是“耀眼”。

  师:你太聪明了。请同学看,(微机屏幕切换一组阳光对比图象)这样的光就是?? 生:(齐)—淡淡的光。

  师:而这样的光就是??

  生:(齐)耀眼的光。

  [评析:教师遵循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不只停留在对“淡”的字面意思的理解,引导学生把词语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淡”的意思,这样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师:(按键出示“射”宇)谁来汇报“射”字,你是怎样学习的?

  生:它是两部件合体字,资料中告诉我们“射”在文中是放出的意思。

  生:我还可以用熟字去部件法来记忆,用我们学过的“谢”字,去掉言宇旁就是

  我们今天学习的“谢”字。

  师:(按键出示课件,演示熟字去部件)请同学们把左右结构的字组成词语输入微机。(生输入文中的词语。)

  师:左右结构的字,大家掌握得也很好。下面我们来看半包围结构的两个字。(按键出示“层”、“厚”两个字)谁愿意汇报?

  生:“层”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外面是尸字框,里面是“云”字,合起来是层次的“层”字。

  师:文中说“一层纱”还可以说一层什么?

  生:—层楼。

  生:一层冰。

  生:一层土。

  师:请你把喜欢的两个词语输入微机。(生输入计算机。)

  生:“厚”是三部件合体字,第一部件是厂字,第二部件是日字,第三部件是子字。

  生:学习课件的“趣味识字”中给“厚”字编了一个字谜——“在工厂里过日子”。这个字谜可以帮我们记住这个字。

  师:所以“厚”字里面是个扁日,可千万不要写成别的字。

  生:和“厚”字意思相反的词是薄。

  师:说得好,那么用厚厚的,可以形容什么?

  生:厚厚的皮毛,厚厚的棉被,厚厚的冰。

  师:请同学们用厚厚的说—句话。

  生:我有一双厚厚的袜子,穿上真暖和。

  生:熊猫有一层厚厚的皮毛。

  师:请把你造的句子输入微机。(生输入句子。)

  [评析:识字要与听、说、读、写相结合,这是大纲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教学中教师遵循这一原则,注意了词语运用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师:同学们学得不错,请大家把生字再读一遍。(生读生字。)

  四、指导书写

  师:这些字,我们读懂了字音,记住了字形,理解了字义,那么这些字怎么才能写得更漂亮呢?

课后教学反思10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姚佳妤老师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把潮来时这一段作为教学重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通过感情朗读,感悟课文重点内容,背诵三、四节;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抓特点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及用词的准确、恰当;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综观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出言语实践,体现了听说读写的整合,凸现了语文本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节课教师让学生在大量的读说写的实践中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言语训练。

  1、注重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书声朗朗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

  也是表达的手段。本节课教者做到了以读为本,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学生朗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注重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堂中教师抓住机

  会引导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促进了语言的.积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上。“教材只是个例子”,“读”是为了会“写”,也就是让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本节课教者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并及时为学生提供了一段海潮的录象,让学生模仿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方法进行练笔,可谓水到渠成。让学生把学过的词语、句子运用,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用精美的教学语言给学生以熏陶感染。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的对话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第一位的。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领悟能力,只有教师对文本感受得深,领悟得透彻,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引导学生才能到位。正因为教者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构,在教学过程中才会用精美的语言启课、过渡,如:引导新课部分“大自然是伟大的魔法师,它赋予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美,而作者又是神奇的画师,他用优美的语句,勾画出钱塘江大潮一幕幕有声有色、雄伟壮观的场面。究竟是什么样的语言魅力,使得大潮犹如在我们心中澎湃呢?那么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去感受钱塘江大潮那无法抗拒的美吧!又如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背诵部分“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潮从远处向我们移来,声音越来越大、气势越来越宏伟、场面越来越壮观……带着对钱塘江大潮深深的爱,把潮来时气势非凡、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背诵下来。再如“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仅仅表现在潮来时的非凡气势,潮头过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神奇……这如诗如画的语言象溪流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无时无刻不给学生以熏陶感染。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体会到了文章的描写顺序。特别是录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文中描写大潮的关键词语如:声音: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形态: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使学生把抽象的语言和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大潮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更形象,有如身临其境,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作者语言的优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后教学反思11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学得简便,玩得愉快,并创作了一幅又一幅生动,趣味的作品,课堂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点让师生共同受益、

  一、“趣”贯穿于教学始终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是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异常是对于初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尚未构成,仅有激活他们的兴趣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在本课活动之初,我首先问学生:“你们看过变魔术吗?喜欢看吗?”引起学生兴趣,再进一步告诉学生:“今日教师要变魔术”,有效的把学生兴趣引入到教师设置的活动中,经过“变魔术”,把学生最初的“感兴趣”提升为“探索秘密的兴趣”,为后面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打下基础。

  在学生带着兴趣去发现了秘密——拓印,就能在活动中不断体验拓印带来的乐趣,体会到成功拓印的喜悦,让学生在趣的引导下,插上想象的翅膀,不断去创造,享受学习的乐趣。

  二、动手操作成为学生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体验是让学生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活动中,我没有用讲的方法去直接告诉学生怎样拓印,而让学生自我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自我体验,寻找发现问题,经过交流、体验,找到正确的拓印方法,这样比教师讲更有效。另外在感受实物纹理特征时,也是由学生动手摸,比较后说出来的,让学生直接体验到实物纹理所具有的立体感、浮雕感。

  三、激励评价,培植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

  对孩子来说,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成功的感觉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教学中,教师的表扬,哪怕是不真实的表扬,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鼓励。再整个教学活动中,我说得最多的是“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的想象真丰富”。

课后教学反思12

  上完《鲸》这一课,回忆起同学们那生动趣味的“鲸的自述”,我十分激动。激动之余,我也产生了一些感触。

  首先,我觉得,让学生掌握必须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他们自学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我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让他们掌握必须的学习方法,以便下头几个自然段的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学生乐在其中,充分发挥了潜力,真正做到了低耗高效。同样是这一课,几年前我也上过,用的是逐段讲解的方法,不仅仅耗时,并且低效。

  还有一点,恰当地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堂课上完之后,还有不少学生围着我转,要我再播放课件给他们看,说是还看可是瘾。我想,直观形象的教学,不仅仅是低年级,高年级学生也是很喜欢的。

  另外,本文出现了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但对小学生来说,显得较为陌生。由于这些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初步认识。期望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有所帮忙。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设计的有关鲸的小报,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他们在小报中介绍了抹香鲸、啮齿鲸、蓝鲸……可见他们对鲸兴趣浓厚,课后查找了很多的资料,对鲸的了解还真不少!这样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效果的确不错。

  可是,我也在反思,《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它,既让学生学到趣味的动物知识,又不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能否有更好的教法或学法,让学生获益更多呢?

课后教学反思13

  通过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的农业后,来引入我们学习的工业,国民经济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或者说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工业,我们这节课就是来了解一下工业的基本类别、特点,我国工业50年来的`发展及前景。当然我在这里也设计了一个问题环节,那就是工业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学了解到了以下的几个方面:

  (1)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发展水平。

  (2)工业生产的一些产品是现代农业所不可缺少的,而一些农产品也需要工业的加工才能为我们所利用。

  (3)显然,对于交通和国防的建设来说,其现代化水平同样取决于工业发展水平。因此,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工业各部门中,哪些部门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安全以及人民生活最为密切?

  接下来我们通过了解了工业的几大部门后,着重了解工业需要各种能源,那就是煤、铁、石油等能源。这节课我认为能够掀起高潮的部分,就是让学生自己来谈根据所见所闻,谈谈你对开发“小煤窑”的看法?而这个问题学生有的在课下已经准备好了许多小煤窑发生的重大人员伤亡的事故,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关注,通过了课件也让学生看到了许多小煤窑事故的惨景,学生看的是触目惊心,无形中了解到了一种道德观念,那就是人不能只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国家和他们的整体利益,所以这也对学生进行了一种道德教育。

课后教学反思14

  这学期有三次机会听《迟到》这篇课文的教学,但是前两次机会都因为种种原因为别的事情打岔,没有认真听进去,而那两次两位老师都是做了很充分的准备的。现在想来颇有些后悔。

  今天在这位老师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走进她的课堂,是真正的常规课的教学。但是从整个课的情况来看,学生一贯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很不错,训练有素。

  教师抓

  住“严厉而慈爱”来组织教学,在体会父亲严厉的时候,学生很快地抓住了一系列写父亲动作的词语来谈,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体会,品味语言。此处欠缺的是学生的理性分析比较多,情感的真正投入不够,语言品味与感情朗读脱节,语言品味与情感共鸣脱节。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体会,这时有个孩子的回答出乎教师的预设,教师预设的是让孩子再找父亲语言的句子去感受“严厉”。而这个孩子思维角度不一般,她抓住英子当时的表现“顿时眼泪流出来……”也看出爸爸的严厉。这个答案不是老师要的,老师未置可否,继续引导:“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其实这个孩子的思维很有特点,很有个性,这是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教师完全可以肯定孩子,这个孩子的思维对其他孩子,包括对我都有一种激励的作用,能引起我们的思维火花:“哦,还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呀。”“对呀,这是从侧面衬托了爸爸的'严厉”这些思维的的涌动哪怕不需要语言来表达,但是这种潜藏在课堂里的思维交流,这种潜藏的对话犹如水底悄然摇曳的水草,虽未显现,但其美丽和多姿令人神往。

  接下来品读父亲的语言时,学生再次显现平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注意了语言的特点,还抓住标点体会情感,教师及时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进一步感悟课文,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融进课文中来了。

  由于课文有删节,教师把原文念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对比着体会,孩子兴趣很浓厚,但是前面相当一部分改动不大,主要改动的是课文删去了一些父亲打我时的样子和挨打后英子的心里活动,教师只需让孩子比较这一部分,这样更集中,不至于分散注意力,通过听原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慈爱”这一点教师主要是让孩子抓住后面父亲来送夹袄和两元钱那个句子来体会,孩子们体会得很深刻“爸爸没说什么,父亲不像母亲,不怎么会表达爱,对我的爱是默默的。”教师在这里有个设计很精彩,让孩子们给课文补白,英子被打后哭着上学去了,坐在家里的父亲内心会想些什么,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的补充很精彩,有一定的深度。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谈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这个如果能在读文章中融进去,就更好了。

  教师在对课文的解读上注意到了前面的严厉不仅仅是严厉,那特别的严厉背后也包含着父亲深深的爱呀。但是课堂上体现得还不够充分。孩子们刚开始读挨打那一段的时候只看到了严厉,这个很正常,符合孩子们的阅读水平和阅认识事物的过程。通过对后面父亲慈爱的体会,特别是孩子们对课文的补白,水到渠成,此时,孩子们对挨打那一部分会有新的感受,新的体会,让孩子们再读这一部分,孩子们就能看到背后的深沉的父爱。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能切实经历认识提升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收获到的喜悦是学习语文的幸福体验。

课后教学反思15

  《丰碑》这篇文章我在校语文教研活动中上过一次,由于自己没有事先试教,所以很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造成了不少的遗憾。本堂课的反思如下:

  一、对教材,文本解读的反思

  我想,对《丰碑》的解读我们很容易定位在军需处长的无私无畏精神上,这也是大家所普遍认同的。但是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以将军神态的变化烘托出了军需处长令人可敬的高尚精神,对军需处长的描写也仅仅是一百三十个字的外部形象的素描,勾勒相当精练。我们学习了这一段后都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高尚、无私、无畏。但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读者呢?作者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教材为什么要选用这篇课文呢?我想,他要我们记住的更应该是红军精神而不仅仅是军需处长,要的是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而不仅仅是谋篇布局的学习。所以我将中心思想定位到了红军的革命精神。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去理解文本,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二、教学教法的反思

  1、一节课下来觉得自己激情洋溢,却并未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上课举手情况不佳。因为课堂上提问多而繁琐,不够精简,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学生思维,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细琐的问题思考,发散思维少。问题一多,引导痕迹多了,教师显得不从容。如何把问题设计得简而精这是迫切需要我研究的问题。

  2、上课思路不够清晰,由于对教案的死记硬背,上课不能全心全意关注学生。由于老是想着教案,心里紧张,影响上课状态,上课过程不够紧凑。

  3、教学过程中对第七小节的解读不够深入,一开始讲到的时候没有带领学生很好地体会,也就没有为下面的理解晶莹的丰碑做好铺垫工作,导致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又返回到上面来,显得重复。

  上好一堂课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老师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更不容易。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的遗憾似乎太多了点。

  语言还不够规范简洁,我想这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了。重复性的语言太多,学生说一句,总担心其他学生没有听清楚,总要把他的话再重复一遍,浪费时间。问题不够简洁,同样的一个问题还没有等学生思考,就再问了一遍。“读完这一段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感受最深的你用一个词语来说?或者用一句话来说你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的提问还很多,这样的浪费还很多。而这些问题完全是可以整和的问题。肖川说:语言就是思维。我还要缜密些,再缜密些。

  应变和调控课堂的能力亟待解决。在解读“晶莹的丰碑”时,当学生没有说到“力量,信念,思想”的时候,我很是着急,把答案都告诉了他们。由此可以看出,我的应变是不够灵活的,似乎以前学习的那些教学方法一下就都不见了,脑海中就想着学生一定要回答到我心目中的所谓答案——这个错误自己能认识到,但在课堂中怎么就缺乏了对学生的侧面引导呢?怎么就不会顺学而导呢?读一读再说不行吗?不能总是认为自己的预设是美好的,学生一定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学习。

  语文教学是一片海,我饱受风浪的颠簸,却梦想前面有个无垠的奇妙世界;她又是一座大山,我饱尝攀登的艰辛,但坚信有个美妙的旅程。语文的路对我一个年轻教师来说还很长很长,我要执着坚定地向前一小步,一小步但认认真真地走下去。

【课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课后反思03-28

课后教学反思03-24

《比尾巴》课后教学反思03-20

小班课后教学反思03-24

音乐课后教学反思02-24

数学课后教学反思03-25

课后教学反思15篇03-24

英语课后的教学反思03-26

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