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30 19:40:2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孔子游春》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及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课文把孔子带弟子们游赏与他对弟子的循循善诱交融在一起作为重点进行描述,巧妙地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出春天到来时的美景,又以水为话题,叙事明理,内涵丰富、厚重。在本次的公开教学中,我尝试了教学此课。现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 课文描写春景的文字,想象丰富,色彩绚丽,读来让人感到温暖与陶醉。学生在自由朗读以后,我只是问:“读了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觉?”学生的发言是令人满意的。文字其实是有温度,有色彩,有声音,有感情,有思想的。学生说出自己对文字的感觉,然后读出这种感觉。大自然就是人类的母亲,应读得轻柔、深情,仿佛婴儿躺在母亲的怀抱。而这样的文字,应该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中,就像我们不能忘记母亲。

  2.“论水”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热情激励,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如让学生自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方面读读,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而在具体交流中,又引导学生紧扣“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读懂了什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抓住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去理解文本,发展思维。引导学生在读中比较,读中感悟,读中体味语言文字,读中感悟做人要做个真君子。

  3. 积累是为了运用!运用有时是最好的感悟。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事非亲历不知难。我在课堂拓展延伸阶段,环环相扣,从“关于水的名言”,到“谈论志向的古文”,到“对孔子的评价”,再到“搜集孔子的名言读读”,都体现了积累是为了运用,这个过程展示了生命与生命的立体对话,既给了学生丰厚自身精神的`重要平台,又创设了精神交流的桥梁,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统一,学生对孔子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对孔子的情感也逐渐浓烈起来。

  不足之处:

  1. 时间安排欠妥。在教学中,我由于担心学生在学习孔子论水那段话时有一定的难度,便安排了大量时间进行自学、探究、讨论与点拨。学生确实也做到了深入理解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内涵,但却因此而延误了下一个段落的教学。究其原因是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及对学生的把握不够充分。

  2. 没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不是很多,没能形成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甚至有部分学生停滞不动,完全没有了思维。这与老师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需要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的深度不够。孔子的精神与品行不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且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因此不是一节课就可以讲解清楚的。虽然我在第一课时上已经对学生进行了介绍,在本节课上也通过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及分析文中孔子与学生的言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了解孔子,走近孔子,但是仍让我感觉到有些肤浅。这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才有可能有效地影响到学生。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江姐》这篇课文较长,但人物形象塑造的鲜明生动,其中江姐的言行尤为感人。体会江姐品质的感悟点很多,有丈夫牺牲后江姐的心理描写处,有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的一段等等,备课中。,我重点抓住江姐面对面对敌人的毒刑拷打的坚贞不屈这一段开展教学。同时,考虑到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着第一课时教学的特点。因此,整个教学分为三大板块,分别为字词教学,理清脉络;严刑拷打,感受精神;读悟信件,提升认识。重点在教学严刑拷打这一段,在教学这一段中,又将这一段的描写块化为:敌人的行为,战友的行为,江姐的行为,环境描写,重点在教学敌人与江姐的表现,通过这两种表现进行对比,突出了江姐的精神。

  整个教学意在体现三点:

  一、关注孩子,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如对文章脉络的明白等。

  二、关注高段阅读教学的'特点。

  1、精讲字词,重点抓住在形,音,义处有特别的字词进行讲解,这样就解决了在字词量较多的生字教学问题。

  2、基本遵循高段的阅读教学过程:采用初读,深读,再读提升的阅读教学过程。在严刑拷打一段的教学中,采用了:跳出教材,抓提纲;深入教材,抓文眼;感悟教材,练重点。如在理解信的含义中,就采用了读的方法,用读促使学生感悟。

  3、关注字词句背后的东西。如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如环境描写,侧面描写。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深入理解,如“帮助,吼叫,嘶叫等”

  一、优点

  1、这堂课同以往的课相比,教师更有激情。课外资料的引入,教师读得感人,课上教师的语言也有语气,并有逐步加强之感。

  2、长文短教、直奔重点、有层次、有重点、层层深入。

  3、教学机智更加灵活,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根据预设的教案按部就班地死教,忽略学生的理解感悟。

  4、教学中能抓住学生发言的亮点加以引导,并能上钩下联。

  二、不足

  1、教学中能抓住学生的发言的亮点进行评价,但有些评价语言略显苍白,针对性不强。

  2、教学中的上钩下联有时欠到位,如:教学江姐面对敌人毒刑拷打不屈服时,学生说体会到了江姐对敌人的毒刑拷打不惧怕,我立刻问:联系上文说说江姐不惧怕什么酷刑?(钉竹签子)如果在此之后再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江姐钢铁般的意志就更好了。

  3、时间的安排和把握还有待改进,由于时间的关系,这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应有的课堂高潮没有让大家感受到,这对于情绪饱满的学生和我来说,未尝不是一种遗憾。

  总结这节课的优点后,我发现这些与我之前的钻研教材、搜集资料是密不可分的。教案前后共修改过四次,可以说一次比一次完善。 “教材透,则教法秀”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今后我会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争取更大的进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3

  今天和学生一起学习了《野草》这篇课文,本文是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生命”主题的第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的作者夏衍借物抒情,表面上是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实际上是赞美中华民族的抗日力量,赞美广大的抗日民众,同时启示人们不要被困难吓倒,要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奋然向上,勇于斗争。这篇散文寓意深刻、哲理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内容主旨。

  3.理解野草的象征义,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法。

  4.感受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体会作者对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歌颂和赞美。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抗日战争的相关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时不时让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关于抗战的课文,为更进一步理解课文做铺垫。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1.导学案设计合理,目标明确,主问题设计恰当,富有创新意识。

  2.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较好地渲染了课堂氛围;推荐名言实现了有效拓展;结语有力,有启发性,渗透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3.语文课注重了以读促学,每个环节设计不同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

  4.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展示,实行了小组加分奖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5.教师做到适时小结、点拨引导,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如本节课中的把握主旨板块,教师点拨指导“象征手法”、补充“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白本文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用野草象征广大抗日民众(长期抗战的力),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高效课堂要以学生的展示为中心,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能排除教师有效适时的点拨引导,关键是教师的指导是否有效,是否恰到好处。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备好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情灵活运用好小结语、点评语。

  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精心准备,教学效果还比较显著,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今后不断改进完善提高。

  1、时间分配不够恰当。导入与预习检查时间稍长,导致时间不足,堂清检测没有进行,课堂结构不够完整。

  2、学生读文还不够充分,预设的一些朗读环节没有落实。如第二板块对第六自然段的重点朗读没有进行。

  3、小组合作学习还不够到位,组长没有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缺乏有效引导,个别小组学习任务没有落实,小组加分机制,最后没有进行评比。

  4、课堂教师激励语言缺乏或不够丰富。对学生的精彩发言,教师要给予点评鼓励,而且要做到有启发性、富有文采。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总结,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这样我们也才会创造出自己幸福的教育生活。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4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本课时,我以新课程课改理念为指导,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生情,安排了以下几个学习内容:

  1、出示图片,仔细观察。

  夹竹桃对学生来说可以说是陌生的,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出示了夹竹桃图片,不仅拉近了学生与夹竹桃的距离,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就为后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垫。

  2、合作学习,人人参与。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提出让学生每节课每个人都要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所以我们的学生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样人人都参与到学习当中,人人都有事干,不仅能使优生、中等生有较大的提高,还可以促进差生学习的劲头。

  3、小组展示,人人登台。

  在小组学习后,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这个环节,不仅是优生的`展示舞台,更是差生的展示舞台;不仅可以提高优生的水平,还可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展示了自己组的学习成果,还为大家展示了他们读文的功夫。

  4、质疑问难,群策群力。

  在学习过程中,不免有一些在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个环节就是要解决难题,但是还要首先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学生质疑,学生解决,如果学生真正解决不了,再由老师帮助解决。

  5、达标测试,检验结果。

  在本环节,我由易到难设计了3道练习题,这不仅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成果的检验。

  6、反思提高,激励前进。

  这个环节是学生自己对自己本堂课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评价,是一个自评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让他们自觉激励、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对于本节课,我认为自己的教学不仅遵循了新课程理念的指导,而且也融入了自己对学情、生情的了解与分析,构思还是比较合理的。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只注重了学生的展示,未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只为学生搭建了展示平台,却未考虑到学生的展示能力还有待提高。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讲演稿。讲演,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对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种无故事情节、无华丽词句的说理性文章,对小学生来说是“无趣”的。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从“深文浅教”中教会学生。以文章的段与篇、句与段结构和句与句的联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严谨语言风格和文字魅力上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学习无穷乐趣。通过课堂上的实践,证明了这节课的安排是合理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我也教的轻松,收到了实效。从学生的发言中可看出,他们对此理解还是比较透彻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就连我认为很普通的一句话都被学生诠释得精彩至极,这就是个性化的阅读。多美的课堂呀!没有理性化的分析,有的只是学生的感、读、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这样透彻的理解出自一群小学生之口,课堂上我显得很兴奋,也很激动,我从心里佩服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学生为何对文章能作出如此透彻的理解呢?

  长期以来,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读---想---谈”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讨。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研究,教师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能力了解课文时,我才去调兵遣将帮助他们。这种模式营造了让学生主动地获得学习的成功,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他们可以大胆地去发现、去想、去说。课堂上,同学们常常会因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每个人都会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只有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才能从一次成功走向更多次成功。不断的成功,不断的满足,不断的激励,导致不断的努力。这样一来,同学们愿意学习了,也逐渐会学习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作为教学工作者,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力出众,成绩优异。我坚信,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一个“渔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一定是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敢于创造的新时代的接班人。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

  《手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学五个手指的长处和短处,分别把它们的特点画下来,加以熟悉。在小组汇报交流时,请同学们说说它们的特点并以做游戏的方式让全体同学出示自己的手指逐一印证。随后提出问题:你觉得作者喜欢哪个手指?学生纷纷议论,一致得出结论:“无爱憎在其中”五个手指都喜欢,缺一不可。

  我听到窃喜,随即引申本文的主旨: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团结就是力量”是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进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对这个道理的感悟。如:球赛、作战、团队合作等。他们都纷纷说出自身上发生的'事例。这样本课的教育内涵就水到渠成地达到了。这是我觉得很成功的课堂教学事例。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7

  (1)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了下来,少年又镇定了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我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我从四个层次上进行了反思。

  一、抓住时机,让现实与文本结为一体。

  在讲这篇课文时,奥运会刚刚结束,在奥运会中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一直感动着我想,这种精神不正与顶碗少年相似吗?于是我在课文导入时以奥运会中的几位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导入,重点以杜丽事迹为主引入,我边出示图片边讲解:作为上届奥运女子10米气步枪金牌的获得者,作为本届家门口奥运上肩负首日夺金的杜丽,由于肩上的担子重,心里上的压力大,最终导致痛失金牌的巨大打击。然而杜丽4天后一扫夺金失利的阴霾,调整自己的心态,轻装上阵,沉着冷静,为中国射击队夺得了在本届奥运会的第4枚金牌,也是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上赢得的第19枚金牌。学生很感兴趣。我顺势引导: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同样在我们的课文里也有顶碗少年这样一个故事。就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新课标》中对人文性的理解曾有这么一段话:“语文教育就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由此可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创新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法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于是在教学中我尝试着采用一个大问题: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整体默读课文,自读自悟,边读边画批。这样不但有效地进行了读的训练,而且学生之间也进行了很好的交流。

  三、以情促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在小组进行讨论之后在汇报的过程中,我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地感受到顶碗少年的精神。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读中,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触动,真正读出了自己的心得感受。例如学生在分析: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学生只知道这句话是对顶碗少年表演的具体描写,但缺乏想象,体会不到当时的惊险,于是我提出: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学生一下体会动作难度之大,再让学生边想像边自由朗读。进而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总之,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以情促读,以情导读,粗读、细读,精读,品读,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感悟人物的内心感受,让真、善、美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抓住文章主脉,以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文中反复出现4次,每次出现的作用都不同,但如果在讲课文时生硬地提出每次出现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肯定不能理解,答不出来。我在备课时反复考虑,如何在分析理解课文时边理解,边渗透,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于是我利用了同一张幻灯片“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分别在每次顶碗失败后,成功后,及文章结尾都出示这张图片让学生感悟。例如:当顶碗少年准备第3次表演时,我提问:面对着第三次出现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这一叠碗不仅仅告诉了我们它的色彩,数量,还意味着什么?学生顺势答出:一道无情的考题。就这样难点被击破。通过对这一内容的研究,使我知道了只有老师多读、多思、多悟,学生才能更进一步的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正内涵,领悟全篇文章的主旨。

  (2)《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文教学时,最初有两条思路,一是上述的思路,二是在开篇即抛出“表演是不是成功、精彩”的问题,然后趁着激化的矛盾,围绕“成功”、“不成功”两大矛盾读文寻句进行分析。

  按理说,第二个思路会比较精彩,容易产生高潮。但是本班学生在有老师听课的时侯,不太愿意表现自己,所以我担心这一预想的矛盾如果激化不起来,就容易出现问题。故而从“稳妥”的角度考虑,选择了第一个思路,仅把第二个思路的矛盾讨论作为补充拓展。

  从上课来看,做的比较好的是:

  第一,从林肯的故事切入,抓住了“多次失败”、“最终成功”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让学生形成了基本的情感态度。

  第二,从复习词语入手,抓住“惊心动魄”以及相应的“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句话进入课文,应该说抓住了主要问题披文入义,基本达到了由点到面,点面结合,而且思路比较清晰的目的。

  第三,设身处地,让学生进入情境。教学中不只一次让学生换位,换成少年本身、观众和老人,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当时的情境,有利于加深对主题的感悟。

  从以上三点来看,基本上体现了本次教研活动“高效”的目的。

  欠缺的是:

  第一,中间对少年三次表演的有关句子的品读落实不够,对学生预想不够,有些匆促。

  第二,重点和难点突破不够。

  《顶碗少年》评课稿 刘爱民

  今天,聆听了陈老师执教的《顶碗少年》,受益匪浅。这堂语文阅读课,陈老师的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在读读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现结合本文内容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1、整体把握,抓主线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1)抓住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表现顶碗表演动作的高难度;(2)具体描写了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应,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3)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不仅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还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突出表现了杂技表演的紧张程度。因此,陈老师的教学首先是抓住了文章的主线,以此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文章的主线很清晰、明朗。陈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如导言中教师让一位学生讲述林肯的生平,以此来引导学生明白课文中要讲的道理也和课前的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样。然后从生字词的认读、理解中导出文章的重点句也是文章的主线“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老师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自由读文,解决问题。学生汇报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为什么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一中心进行。这样设计,既找准了切入点,又适当地进行了变序教学,有利于突破重难点。从而让学生理解了“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既是作者看了表演发出的感叹,也是文章的题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的赞叹。

  2、抓好字眼,重感悟

  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设计了一个表格,这个表格抓住了文中的重要字眼“少年”“碗”“观众”,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少年不放弃希望,不怕失败、敢于挑战的精神。同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老师不失时机的进行朗读指导,加以点拨。实实在在让学生在“读中思、思中悟”,最后出示一到扩展填空,进一步让学生在填空时理解少年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总之,从教学设计和教学细节上看出陈教师的教风朴实,不设花架子,语文功底扎实,潜心研究文本。正像崔峦老师说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小小建议:1、可否以小组为单位,把表格印发下来,让学生边讨论表填写重点的词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写法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对文章的重点字眼的理解更加到位。而且我个人认为对这几次表演的描写的分析要有轻重、详略之分。重点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少年的成功离不开两点因素:自身的努力和功底;老者适时地鼓励。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最后一节的理解有所突破;2、进一步指导朗读,学生读书的拖腔比较严重;3、能否变说体会为写体会呢?4、缺少了一点板书。)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8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主要写了孔子带领他的弟子一起到泗水河边游玩,孔子借河水来教育他的弟子们做人的道理,表达了孔子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说明了孔子是一个善于教育弟子的名师。

  这是一篇充满智慧与灵性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对学生来讲较为深奥的文章。课文以“游春”为线索,一次写了赏景,论水,言志三方面的内容,篇幅较长,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我采用直奔重点,长文短教的方法,以课文的第二部分论水为教学的重点,进行重点品读感悟。并力求还原语文的本色,以朗朗的读书声充斥整个课堂,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激情,读中升华,读中内化。论水既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这一段的学习,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教学中我尽量放大这一自然段的人文教育功能。抓住“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这一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

  潜心品读、披文入情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将文本与已有知识如:名言、警句、古诗、成语以及学过的课文结合起来,与生活积累结合起来,与入情入境的诵读结合起来,放大学生视野。另外,水的君子风范并不局限于文本中四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我适时抓住省略号巧设补白训练,让学生做一回孔子赞一赞心目中的水,如“有的说水在洁净了他人的同时却污秽了自己,可见他多么舍己为人!有的说滴水能穿石,可见水有恒心有毅力!还有的同学说水是特别谦虚的,有的`说它胸怀很宽广……”孩子们的回答正好是对孔子未说完的话的补充。在赞水的同时,水的品行如汩汩甘泉流进了学生的心田。同时,在教学中,采用一唱三叹的方式,把“真君子”的形象定格于学生的心间。有了前面的铺垫,后面的言志水到渠成,深刻理解弟子们已经明白老师的用意,领悟了老师的教诲,人人争做君子。

  所以言志这一部分我就简单处理。其次,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融入了一些孔子的言论,人们对孔子的一些评价,从更深一个层次了解孔子,理解他的思想,进而想以此激发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热爱,学国学,爱中华。本节课中,我极力去引领学生品读、赏读课文,真正理解课文,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他们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树立争做真君子的信念。但纵观整节课,呈现出前松后紧的态势,对课堂节奏的调控不够合理,对教学的预设不够充分,存在诸多的不足,还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

  学习了《匆匆》一文,学生无不为作者合理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准确地描绘出时间从作者身边匆匆流逝的感觉而拍手叫决。写作特色值得学生学习。抓住这一契机,我设计课堂上每人想一句类似的句子,请几个同学为一组连说,组成一段话,自然水到渠成。课后又让同学写下来,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当学生读到:“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说:“同学们,时间既看不见也摸不到,但它却实实在在地从人们身边匆匆流逝,作者是怎样用它那丰富的想象力,形象的捕捉时间的踪迹的呢?

  学生纷纷在书中寻找答案,知道了时间在洗手时,吃饭时,睡觉时,遮挽时,叹息时都会悄然而逝。我又相机启发:“同学们,作者的语言魅力无穷,同学们的创作潜力无穷,愿不愿意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时间匆匆流逝的例子也写一写呢?下面请同学们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仿写一段话,小组交流,选择最好的句子组成一段话,全班交流,看哪组写得精彩。”同学们个个充满写作的冲动,笔下生花,你写一句,我写两句,有的甚至写三四句话。“当我躺在床上不愿起床时,日子轻轻地从被子上飘过;上学路上,当我边走边玩时,日子大摇大摆地从我身边跳过;课堂上,当我东张西望时,日子伶伶俐俐地从我眼前流过,玩电脑的时,时间从键盘上迅速地敲过;听音乐的时,时间从耳边渐渐地滑过;聊天时,时间从语言里慢慢的溜过;走路时,时间从脚步中很快地走过;玩游戏时,时间从笑声中欢快地度过;打篮球时,时间从篮框边飞快地擦过。游泳的时候,时间从水面上漂过;玩乐的时候,时间在笑声中度过;打羽毛球时,时间从球拍的洞上穿过;登山的时候,时间从疲劳的脚底闪过;玩电脑的时候,时间在键盘上划过;看书的时候,时间在文字上条过。时间实在是走得太快了,我沉思着:为什么时间走得那么快呢?

  这种设计使我有很多感悟:

  1、我抓住了语句训练为重点这一契机,让学生充分在语言文字中畅游一番,学生深深地领悟作者的语言魅力,这时才会产生写作的动机,进行仿写,才会产生“笔下生花”的效果。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仿写效果更好,具体表现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集思广益,择优组段,才会出现佳句连连的态势,同时对字、词、句、标点等方面也进行了训练,真是一举多得。

  课堂上,我在推波助澜中点燃了学生的感情之火,合理地发挥了语言魅力,用充满激情的、生动的语言渲染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了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提升了语文素养。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

  在教学《琥珀》一课时,我体会到:当今小学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必须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要使课堂教学优化,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更新教学方法

  《琥珀》这一课教学时,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把幻灯、录音等电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小小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字有图、色彩鲜明、形象具体的世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采用“自读——质疑——发现——解疑”的教学模式,由认识琥珀入手,从它的共性特点“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到它的个性特点与价值,引导学生抓重点段的重点句,分析科学家是怎样想象琥珀的形成过程,想象的合理之处所在、合理想象的美妙所在,促使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得以解决,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巧设提问,活跃课堂

  教师的提问是传授知识、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琥珀》这一课时,我依据教材、紧扣重点,精心设计提问,使提出的问题起到“以问促读”、“以问促思”的作用。针对小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注重选好问题的切入点。《琥珀》一课是根据已知的去推测未知的,学生不易理解。我首先从重点词入手,提问“什么叫推测?”学生不难答出推测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又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知道”的,哪些地方是“不知道”而经过推测才了解的?作者怎样进行推测?提出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明白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推测出松脂球的形成是在很久以前的一个炎热的夏天。从这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推测出当时松脂刚好滴在树枝上把这两只小虫包在里面的情景。从“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当时两个小虫包在松脂里挣扎的样子。这样,学生对课文的思路一目了然。

  3、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琥珀》这一课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教学过程中充分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教学一开始,学习第四段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讨论: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通过讨论,互相补充,学生就初步地了解了琥珀.“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一句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课文的两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和“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也设计了让学生讨论,旨在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着疑问,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如:“科学家是怎样展开合理的想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琥珀的形成”是科学家的合理想象,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琥珀的发现”,连许多老师也把它看作是对事实的描述。“琥珀的发现”不是事实,它恰恰显示作者想象的精妙之处,是作者行文精采所在。虽然,本课教学时学生没有提出这一个疑问。但处理好这一部分的话,能够深化学生对“合理想象”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想象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

  在教学中,我每上一篇课文后总要反复的思考。上个星期上了《凡卡》这篇课文后,心里一直在思索,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

  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分为三大块。先请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再继续抓住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

  最后,整合课文,“同学们,看着板书,联系刚才所讲的内容,说说作者是什么样表达中心,突出凡卡悲惨命运的?”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已是很清楚:信中诉说悲惨学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忆往事,对比现实,衬托出中心。

  这样,抓住情感因素,以读中感悟为主,以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为辅,交替使用,使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纵横交错的三条线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且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击中要害,还使学生在朗读、讨论中深切感悟到语言的精髓,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

  (1)《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课文的重点讲述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分别看到不同的幻象。我在教学这堂课首先采用的方法是:导读──导思──,然后从思中说,说出每个孩子的感受,让学生精读第一部分,了解小女孩的心理变化。学生们读中思,思中读,从读中体会到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是多么的悲惨,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现实生活,又是多么的幸福,这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中比较适用。这一方式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互相取长补短。而且锻炼了每个同学的动手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能力的发挥。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选一名小组长来代表发言,在学习方式上,我号召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比如,“对比学习”、“质疑学习”、“抓重点词句”等,这样不同方式的学习让学生开拓了视野,并且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探求知识的能动性。

  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课堂应出现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师生共融的场景方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身的探究获得数学过程和结果的感受、体会与理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师生共同求得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增强。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抓住了几个对比,进行探讨、研究。让学生感悟小女孩悲惨才命运。

  我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擦火柴部分,让学生勾出每次擦火柴所看到的情景,从读中感受到小女孩此时的心情,她多么想拥有食物,拥有温暖,拥有奶奶的爱,可是,这只是幻想,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里是无法得到的。在结束课文时又提出:假如小女孩在我身边,你会对她怎么说,她怎么做?让学生自己写。学生们写得不错,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充分反映出学生们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2)《卖火柴的小女孩》是长春版版小学语文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我执教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重点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像的表达方法。

  静下来的时候细细反思这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需改进之处以及困惑之处。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能紧扣文章

  痛苦是小女孩的现实生活,幸福是小女孩五次擦火柴所幻想到的,这正是现实与幻景相结合的写法。教学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展开。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

  3、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从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二、须改进之处

  在引导学生感受小女孩的痛苦命运时我的语言不够煽情,学生体会不到位,朗读缺乏感情。

  三、值得思考之处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是上课时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却很难,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达到完美统一,教师该如何操作是我在将来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

  (3)《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泛泛都讲,一是课堂时间不够,二是凸显不出重点。因此我采用直奔主题方式,设计一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提问导入:为什么说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街头是个美丽的故事?她在冻死前到底看到了哪些美丽的东西呢?这是这节课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学法指导:

  1、文中哪些段落描写了小女孩的幻象?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

  2、第一次看到的'是什么美丽的东西?小女孩此时的心情怎样?想象如此美好,现实又是怎样的?找出文中语句。

  3、一根火柴的火焰对于小女孩来说是那么温暖,那么明亮,可是擦燃一根火柴对她来说却多么不容易。找出文中语句读一读。擦燃一根火柴为什么这么艰难,这么矛盾?你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注意读出小女孩的感情变化,矛盾、害怕——喜悦、激动——悲伤、失望。

  三、总结学法

  1、找出描写幻象的句子,感情朗读;

  2、联系上下文说现实;

  3、对比幻象和现实谈体会;

  4、感情朗读段落。

  四、迁移学法,学生展示。

  师追问:四次幻象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感情朗读感人语句,深化主题

  1、然而火柴一灭,暖和的火炉不见了,喷香的烤鹅不见了,美丽的圣诞树不见了,慈祥的奶奶不见了,当她擦燃整把火柴的时候,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齐读“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地方去了。”你怎么理解?感情朗读。

  2、小女孩的生活是悲惨的,但她死前却看到了那么美丽的东西,所以说这是一个凄美的故事,结尾也这样凄美。齐读倒数第二段。小女孩又冷又饿,结果冻死在街头,她的嘴角为什么还带着微笑呢?齐读“她曾经……曾经……”。感情朗读。怎么理解这两个“幸福”?

  3、在当时社会,对穷苦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社会的冷酷、世界的冷漠)

  4、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你想对这个小女孩说什么?

  师生互动,以读代讲,以情促学,再加上步步深入的追问,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想象、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3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我教学中敬重又慎重。总不敢多讲也不能多讲,唯恐说多了亵渎散文的美。于是我就和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朱自清散文的魅力。

  释题,什么是匆匆?时间过得很快是匆匆,日子过得飞快再也回不来了是匆匆。带着情感读题,作者是怎样写日子匆匆而过的?生找到句子进行有层次有滋有味地诵读,适时适当让学生说一说读中的感悟,再诵读,情感积淀在心中时,让学生写一写“------的时候,日子-------过去了”。展示交流中分明感受到学生体验日子匆匆了,难怪作者头涔涔,泪潸潸了。理解了再诵读。在诵读中自然体会作者的情感,也自然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表达。第一段语言表达上通过对比诵读知道日子一去不复返,有一种惋惜。第四段更是在诵读中体会作者情感,为什么连说两个“痕迹”,不能平的.,为什么白白走这一遭呢?诵读中进行感悟体验。

  在这样经典散文面前,带领学生进行诵读,在诵读中体验。诵读有一定的技巧,老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诵读好是关键,用心灵来诵读,从而体会作者用心灵倾诉,诵读中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4

  《灯光》一课讲完了,可我的心并没有平静,因为这一课让我思索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不知从何下笔谈起,就想到哪写到哪吧!

  教学本课,我注意对学生进行“展开丰富的想象”的运用训练。课文第二大段是由景生情,追忆战争年代的一桩往事,是全文重点,我指导学生以“灯光”为线索分小组讨论:

  1、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为什么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

  2、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具体的事物?哪些地方是联想?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郝副营长的.高尚精神世界,但由于本课时代背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

  因此,在课堂上,我用了很多时间去讲解当时的环境,这与阅读课文的教学思想相违背。我应该在课前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资料,让他们学会收集资料,为第三单元的读写例话“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作准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5

  《手指》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是以“把握阅读材料为大意”为主要的阅读目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通过读拼音,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并归纳总结出五根手指的特点,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在学生自学结束后,全班交流。此时,我重点引导孩子们分析了写大拇指的自然段。在学生归纳出大拇指特点的基础上,我让他们细读了这个自然段。然后我让他们学习前面的方法,去学习其他段落,找出其他手指的特点,最后学习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两个自然段,谈谈得到了什么启示,得出“团结就是力量”。但是还有些同学读得不认真,找不出其他手指的特点,有待在作业时去补讲落实,还有读书读不出那种风趣幽默的情感。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人教版下册语文《静夜思》教学反思01-27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03-30

人教版语文下册《惊弓之鸟》教学反思03-30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03-31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3-29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3-29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3-18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3-22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