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5 09:40:3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计算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计算教学反思

计算教学反思1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的时间的计算,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难,对于课本上时间的计算学生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还能接受和理解。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练习题上应该扩展到什么程度为止,比如学习巩固中有这样的题:

  1、如果你晚上8时30分开始睡觉,到第二天早晨6时30分起床,你一共休息了多少小时?爸爸和妈妈工作很辛苦,他们一般到晚上11时睡觉,第二天早晨6时10分起床。他们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吗?

  2、小艳周末的作息时间是12:40午休,到下午2时25分弹琴,午休多长时间后开始弹琴?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计算这样难的题,学生能掌握和理解吗?所以我认为学习时间的计算是不是放到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和《24时记时法》以后才学这些内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也没有这么多的错误了。

  时间的计算练习课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互化。在练习环节中,我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练习内容,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同时还教给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经过时间,效果较好。

计算教学反思2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三章中的《估算与精确计算》,对同年龄的小朋友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它既要求小朋友掌握三位数与三位数的加与减的运算,其中包括何时进位、何时退位及连续退位,又要求小朋友掌握千以内数的认识,相邻的数,相邻的整十数,相邻的整百数等概念,这些是小朋友很容易混淆的,还要求小朋友能把巧算、估算与精确计算三者综合运用,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我在上这一内容时,从小朋友已学过的二位数加减二位数的估算引入,帮助小朋友复习了如何估算到最接近的相邻整十数的方法,之后对三位数最接近的相邻的整十数和相邻的整百数又进行了复习,这样为新内容的授课铺平了道路,接着出示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习题,让小朋友进行估算和精确计算,把小朋友的不同的估算结果进行展示,要求小朋友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估算的结果比精确计算大而有的小,而有的.小朋友的结果又非常地接近呢?之后进行小结:我们在估算时可以估整十数也可以估整百数,只有当估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时,那么它的结果才会和精确计算的结果最接近,接下来让小朋友进行三道题的练习之后问小朋友,你们会不会对三位数与三位数的减法进行估算和计算呢?减法和加法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出示例题,讨论及对三道题目再进行练习,最后小结。

  刚上完课后觉得挺开心的,之后反复琢磨就觉得有很多地方值得改进。其一因为把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做三道加法题和三道减法题上了,对困难生没能很好地加以辅导,导致他们还是不会做,而对优等生没能很好地照顾到,激发他们的潜能为他们留一些有余力的习题;其二是题型单一,只是计算,为何不尝试着用选择题,判断题呢。其三上课形式单一、枯燥,学知识是为了运用的,如果能够为小朋友创设一下去商场购物的情景,小朋友既感到亲切、兴趣盎然同时又能对所学知识加以在实际生活中合理运用,真正起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最后本人觉得要提高自己的上课水平不仅要多听课,多磨课,而且要多反思多领悟,把每堂课其中的不足之处和较好的地方在之后的课中加以改进。我相信只要不断进行努力和尝试,不怕失败持之以恒,肯定会取得较明显的进步的。

计算教学反思3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的时间的计算,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难,对于课本上时间的计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计算经过多少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因为生活经验有限,而且三年级学生考虑问题还不够全面,比如练习册中有这样的题:

  1、如果你晚上8时30分开始睡觉,到第二天早晨6时30分起床,你一共休息了多少小时?爸爸和妈妈工作很辛苦,他们一般到晚上11时睡觉,第二天早晨6时10分起床。他们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吗?

  2、小艳周末的作息时间是12:40午休,到下午2时25分弹琴,午休多长时间后开始弹琴?如:7:30——9:05。学生对于几时减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减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 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茫然。

  另一个比较困惑的地方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学生出现几种答案:有的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有的写成11:20+25分=11:45到底怎样的书写比较合理?

计算教学反思4

  《课程标准》对于图形计算的要求是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位置、大小关系及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及其特点,让学生自主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

  1、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本课一开始我就从介绍学生所熟悉的'笑笑和她家的新房入手,进而出示房屋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得出这个图形是由几个已学过的图形组合而成的,接着再出示一组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探究组合图形做好铺垫。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本节课,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放手让他们拼画图,分割图,并自行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画一画,分一分的活动中,初步形成“组合”的概念,从而对“组合图形”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3、比较反思、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多种方法,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去掌握,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并阐述理由。学生通过比较,选择了比较简单的分割方法计算了,我顺势引导,为什么你们选择了这些方法计算(简单分割成2个基本图形的),而不选择哪些方法呢(分割复杂的方法)?学生总结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对于分割的方法,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方法也将越简单。我再次加以强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转化的越简单,越好。让学生意识到要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

  4、通过拓展练习,进一步转化其他转化方法。

  学生经过前面的探究知道了利用分割法和添补法可以把组合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基本图形,来计算面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我设计了通过割补和平移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练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参与,我只是辅助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学生由探究到发现到总结,思维活跃,兴致勃勃。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态度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计算教学反思5

  回顾本课,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恰当地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实施有效的教学。成功之处,归纳起来可以用“有趣”、“自主”、“有效”六个字来描述。

  一、有趣:数据计算本来是比较枯燥的内容。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活跃课堂的气氛,我通过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起一个又一个学习高潮。在新课导入部分,我故弄玄虚地提出跟学生进行“计算比赛”,一下子引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当“我”以惊人的速度赢得比赛时,更是使在场的'学生惊呆了,这就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打好了基础。在课的巩固练习环节设计让学生测量、统计、计算平均身高,不但让“坐久了”的学生有一个“放松”的机会,更是为学生创造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机会,将本课再推向一个高潮。课堂上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在实践中获真知,这不正是实施新课程的精彩所在吗!

  二、自主:新课程提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人性化、个性化和宽松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但宽松不等于放任自由,我也非常注重学生学习的指导,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书、网络求助,小组互助、知识迁移等方法获取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让学生在课程中如鱼得水,体现了新课程中的学生发展观。

  三、有效:新课标还提到,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知识,并且让知识走出课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讲授本课时,本人引用了成绩表这个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例子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学习表格计算的知识;在最后的课堂活动中,让学生测量、统计小组成员的身高、计算平均身高,这样又将本课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了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喜悦。

  本节课以任务驱动贯穿整节课,使每个环节都非常紧凑,一气呵成,而且各环节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性,教师从“扶”到“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学生学习效果看,一节课下来,学生已经掌握了几种数据计算的方法,并且能应用到生活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统观全局,教学时间显得有些前紧后松,如能再增加一些相应的练习,课堂就更加充实,效果更佳。

计算教学反思6

  1、通过教学,让我更加明白:

  要充分相信学生。新课程理念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出发,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时候要计算梯形的面积,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梯形面积的学习欲望。在这种内驱动力之下,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出了很多种方法,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起来的。

  这节课学生能够想出那么多种方法,要以前几节课的探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为基础,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经过一定量的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长期这样得到训练,学生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创新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3、本节课的设计考虑到了一个首尾照应的艺术原则。

  课的导入部分以优美的音乐伴随引入生活中的问题,课的结尾同样以伴乐欣赏生活中的梯形。在轻松的氛围中让知识得到延伸,又遵循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4、这节课还经过研究提炼,让我认识到:

  在学生探究各种方法的时候,不必马上让学生统一到梯形的面积计算的规则公式中来。有套用模式之嫌。可以在最后让大家一起观察,把各种方法进行沟通,理解,在统一。

计算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以及梯形的图形特征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能够通过拼摆独立推导出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领悟了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

  成功之处:

  多种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拼摆,独立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然后让学生思考能不能根据一个梯形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导呢?从而得出以下几种方法:

  (1)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2)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学生在探索梯形面积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问题解决策略意识的形成。

  不足之处:

  由于用多种方法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导致基本方法中出现部分学生不会叙述。

  再教设计:

  突出基本方法的教学,注意其它方法的时间分配。

计算教学反思8

  教学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定律,学生对单纯的运算定律能有个初步的理解,但是对实际计算中运算定律的运用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对这节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3.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的观点;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同时激发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计算教学反思9

  《分数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9页~100页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计算1减去一个分数的计算题,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现就本课教学有如下反思:

  1、 充分利用主题图,教师启发得当,学生学得较好。

  教师示主题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分别提出:1、猪八戒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2、猪八戒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3、这个西瓜还剩几分之几?这就为学习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引出了课题和内容,致使后面的教学顺利进行。我也就是利用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活动。

  2、把握起点,合理定位在这堂课中,我把目标定位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努力实践着“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这些孩子刚学了两节课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能凭直觉算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算理,如:在计算2/8+1/8=3/8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2/8是2个1/8,1/8是1个1/8,合起来是3个1/8。当算出2/8+1/8=3/8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呢?老师又进一步让学生通过看图、实物演示来明白这样计算道理,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学习完分数的加法后,可以直接教学例2,利用学生提出的“猪八戒第一次比第二次多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进行例2的教学,这样处理显得比较自然,也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说算理,总结计算方法,比较容易掌握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形象直观,容易理解,降低认知难度。整堂课从直观到算式,再从算式到用直观来解释。力求把看似简单的课上出数学味。

计算教学反思10

  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过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虽然很多学生在课前就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但是却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课上,我设计情境,让学生产生悬疑,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学生自己实验、自己证明。当学生成功时,我知道他们已经达到了兴奋点,我大声地鼓励大家:“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今天你们总结出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数学家们经过千辛万苦才研究出来的,今天你们也成功了,你们真了不起,你们也是小数学家啊!……”孩子们听后“耶!耶!”地狂欢着,教室里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在求证的过程中,孩子们有疑问,有假设,有猜想,而茅塞顿开后,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了信心。

计算教学反思11

  四年级这些日子学习简便算法,教材第三单元是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方法,紧接着是乘法的运算定律和有关乘、除法运算的简便算法,教学中我把这两部分内容归结在了一起,统称为“简便算法”。

  关于计算方法的教学,我始终认为不能只靠老师讲解方法,还是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那种熟练程度,才能使学生形成数感、形成技巧,才能够运用自如地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但青版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写上更加注重一些问题的解决,而对计算的练习编写却比较单薄。

  例如对于乘法分配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材安排了4课时的教学时间,第一课时学习乘法分配律及课后第

  1、2题,第二课时学习运用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方法,第

  三、四课时解决自主练习中的一些问题。

  但在教学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时,课本中的例题是12×105和135×6+65×6,学生接受起来难度不太大,但自主练习中却出现了48×

  25、85×199+8

  5、98×

  34、56×(20-3)等几种类型,以及由它衍生出来35×99+

  35、101×83-83等题目,由于班级里有60多个智力不同、接受能力不等的学生,所以要想能够熟练地计算就不是一节课两节课能解决的了。

  课本中的`练习题数量极少,每种类型的题只有一道两道,在教学中我就针对一种类型的题目出几个同样的题目进行反复练习,用两节课时间把这几种类型题目的解决方法和学生共同探究出来以后,就开始进行一些乘法分配律混合题目的练习,练了两节课后,又把所有的简便计算混合在一起进行试做,学生一开始颇有点“葫芦搅茄子”的意思,可经过几节课的练习,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我又针对练习题的类型编了一百多道简便计算的题目,十几道题分成一组当做每天晚上的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集中练习和课后的独立作业,终于把这些简便算法区别开来了。

  简便算法学了三个星期,虽然耗费的时间比较多,但看到每天的作业错误量越来越少,也挺有成就感的。

计算教学反思12

  《面积计算》这一课的教学要求是复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会求组合图形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由于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且初步接触了组合图形的分割、添补,平移的方法。尊重学生原有知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能更方便学生理解知识,并找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已有的数学知识来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比较各种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找到最优的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能够合理地对图形分割、添补,平移,求出图形的面积,但是,对一部分同学来说如何找到计算图形面积的数据就不太容易了,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基本是数据选择错误造成的,以后的课上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计算教学反思13

  今天的数学课上,教学生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及计算,我采用拼凑的方法把很多个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拼成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包含体积单位的个数),实际上就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三条棱的乘积,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所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x棱长x棱长。又因为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正好是长与宽的乘积,因此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还可以用底面积x高求得。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就想出了还可以用侧面积x长;前面(或后面)的面积x高来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的方法。并在推出体积公式的同时让学生计算相应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学生既弄清了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公式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又能根据不同的条件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学生愉快地接受了知识,老师也轻松地进行了教学,教学效果非常好,每个孩子都能正确地完成作业。

计算教学反思14

  在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通过复习,让学生明白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与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相似,都是把不熟悉的平面图形转化为熟悉的平面图形来计算。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想办法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平行四边行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环节我是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的,通过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同平行四边行的底相等,梯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性面积的一半。

  最后是让学生尝试练习求出梯形的.面积,并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但也有一些不足,学生在探索中,对个别学生辅导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探究的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在动中学。

计算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我只设计了两个环节,(1)复习运算定律,(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在复习运算定律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表示运算定律,为下一步的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

  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开始时学生对简算还挺感兴趣,毕竟简算可以摆脱那些繁琐的四则混合运算了,也不用竖式计算了,可是随着简算类型的不断增多,学生开始对一些类型混淆了,特别是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混淆的最多。随着简算方法的多样化,简算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简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特征,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

  上了这节练习课后,学生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简便计算的方法也掌握得比较好,所以我认为“简便计算”的教学必须遵循“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计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03-13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06-12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06-12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04-02

《与圆有关的计算》教学反思05-25

计算机教学反思11-22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5篇03-31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5篇)04-01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