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5 13:01:3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读过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本文是一篇诗情盎然的借景抒情散文。大约写于1928~1937年间。其风格较朱自清初期诗文有很大变化,没有了像《背影》中的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代之的是鲜明的新鲜格调和欢乐情绪。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意的笔调,细致描绘了大地回春、春花烂漫、鸟鸣蜂飞蝶舞、细雨滋润万物、人们沐浴春光的美好景象,赞美春的生机与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勇向前,抒发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如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诗情画意相融相合。

  为何不在语文课上描绘春天。歌唱春天呢:

  于是,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引用绘画,唱歌,名曲欣赏,配乐朗读,让学生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学不仅用五彩画笔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天,还取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像百花争春、轻风唱春、烟雨润春等;还有的同学唱《春天在哪里》、《北国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声》等。这样通过学科整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去用心体味春天,达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会在同学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阵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本文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感,教学重点应放在诵读上,以读带赏,读赏结合。

  同时,课文内容较为浅显,适合互动、点拨式教学法,在点拨、互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学会赏析写景文,进而进行自主学习。告诉学生,一切的答案在你们那里,即由学生之口道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答案,要让学生感到,语文课不枯燥,也不难,自己也能够进行分析,甚至总结出答案来。

  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自读、互动、研读课文部分,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⒈课文写了哪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春天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

  ⒉按照小组进行分工,学生进行自读,找出认为非常好的句子,说说其妙处及作用。

  ⒊同组里进行交流,形成共识。

  ⒋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读仔细,不能停留在表面。

  5、班级交流、互动。(教师加入讨论,适时引导。并简单板书。)

  应该说学生的赏析和品味还算是很精彩的`,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够深入,不能把作者的内心情感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能赏析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求也不能坟高,做得不好的地方,说明老师没有引导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赏析,教会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学生之所以赏析不能深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读得不够,虽然一再强调诵读,但学生自由读一遍、分段轮读一遍,就开始选择赏析,学生对课文内容其实并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语句表面也不奇怪。

  这次《春》一文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可以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连网。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课程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观念转变到位,教学实践到位,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犹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先生的一篇童话,教授这一课时,我大胆地运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法,即是上课一开始就较全面地对这篇课文的有关问题提问,然后再回转来读书、补充完善、巩固、加深。

  钟声响过,我就走进了教室,问:“同学们《皇帝的新装》都读过吗?”生:“读过。”师:“好,那下边我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分别提了如下的问题,括号内为学生所答。师:本文的文体是什么?(生:童话。)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作者安徒生其人其事。(生:答案略。)师: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本文的故事梗概。(生:答案略。)目的是熟悉课文,为下边的提问设伏,或曰铺垫。师:本文这个皇帝的特点是什么?(生:愚蠢,爱好虚荣。)师:**为什么行骗能够得逞?(生:抓住皇帝及大臣们的虚荣愚蠢的特点。)师:为什么皇帝要选派一个诚实的老大臣去看?(生:派诚实的老大臣去看**织的并不存在的布,回来尚且说谎,骗自己,骗皇帝,其他的大臣们就更不消说了。这样写更能揭露统治阶级的愚蠢、虚伪。)师:皇帝在选派这位诚实的大臣之前的心理活动怎样?说明了什么?(生:前一问答案略。皇帝的心理活动说明了他心虚,害怕也不称职。)师:后来又派了一位诚实的老大臣去,这样写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生:这样写的表达作用是进一步表现了皇帝心虚怯懦。写法上是略写。)师:后边接着又写了皇帝亲自圈定了一批人去看**织布,如果不写这部分行吗?(生:实际上是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来揭露。)师:最终的.骗局的揭穿,为什么要由一个小孩的口来说出?(生:小孩子天真无邪,说的话更能揭穿其骗局,暴露统治者的丑恶本质。)师:本文语言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生:幽默、讽刺)师:最突出的修辞方法是什么?(生:夸张。)……

  在回答中,同学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整个课堂气氛热烈积极,课文基本得到了解决。接着我让同学们翻书,再读课文,要求进一步加深巩固,方法是圈点勾划批注。其二,提出问题。其三,限定时间完成,鼓励竞争,相互间展开竞赛。看谁读得最认真,速度最快,收获最大,提的问题最好。有明确的要求,又有强烈的竞争气氛,所以学生们读得特别认真,全场雅雀无声,全神贯注地进入了课文中。结果只用了一刻钟多点便全部解决了课文,老师、学生都感到特别轻松,那是因为紧张快节奏的教学把同学们紧紧地沾住了;也是因为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们产生了特别的学习兴趣;更是因为时间用得少而收获特别大,怎么会不轻松愉快呢!

  最后乘同学们的兴趣甚浓,我布置了一个写作题《>后传》(正题),“皇帝的游行大典结束后”(副题),并作了如下的提示:1、受了骗的皇帝回到皇宫,他会想到些什么?有怎一番表演?2、大臣、随员们在这种尴尬局面下又会作怎样一番表演?特别是那两位老大臣又会对皇帝说些什么?3、全城的老百姓又会怎么议论这件事?4、最终**们呢?结合课文合理的想象。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浓厚的学习兴趣,回味无穷的结尾。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创作欲,几乎有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劲头。写作巩固和加深了课内知识,也深化了开去,将读写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一、初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三分文章七分读”,语言优美生动的美文更需要通过吟咏朗诵来传情和悟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品味与朗读。(下文为发言摘录,朗读略。)

  师:宗璞描绘紫藤萝花的笔触细腻传神。通过刚才的自由朗读,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美的体验想要彼此分享。现在就请大家踊跃举手,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这样处理朗诵(重音、语调和语速)的理由,可结合语句所写的内容、运用的修辞手法、字词的内涵作用等来谈。其他同学闭目聆听朗诵者为你带来的“花之歌”,并在你的脑海中再次描绘出那紫藤萝花开的图景。

  生1:……我认为要重读“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中的“挨”、“接”、“推”、“挤”四个字。因为这四个字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花的繁盛。“挨”、“挤”二字让人不禁浮现出花多得一朵和一朵紧紧地贴在一起,连空隙儿都找不到的画面;而“推”、“挤”二字将紫藤萝花写活了,仿佛一群孩子在互相打闹。赋予静的花以动的美感,表现了作者对花由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生2:我认为“好不”二字也该重读,以突出花开之闹,另外,整句话读时应带有一种欢快的`感情。

  二、细读,探析文章的思想美

  紫藤萝花引起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鼓励了作者生活的勇气,安慰了作者痛苦的心灵。虽然这一切都是作者以自己的细腻与爱心在体查物情,品味景物,但这也正像是花儿在对作者说话。所以,在探析文章的思想内涵时,索性变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想象花儿诉说的心情故事,挖掘出文章深层的蕴涵来。(起初学生不太打得开思路,我作了适当的引导:如说说阳光,说说心情,说说生与死,说说得与失,说说幸运与不幸,说说理想与现实,说说昨天、今天和明天,说说小生命与大生命等等。)

  师:《宗璞散文选集》序言中说:“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人用心去感受的。”作者从紫藤萝花儿那里得到的启示和鼓舞其实也正如花儿在对作者说话。现在,我们也来叫醒心灵的耳朵,去倾听这富含启迪的“花开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听见花儿告诉我,生命长河如此生生不息,昨日早已流去,无法更改,何不用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把握今天呢?

  生2:我认为花与人遭遇到的不幸或许也是一种幸运:经历过桎梏的紫藤萝花更懂得珍惜绽放的机会。经历过苦难的人才更会珍惜生活的浪花。所以不幸与幸运并不是绝对的,我们要乐观地看待一切不幸,用快乐去改变它,这就是我所听到的“花开的声音”。

  生3:我听到花儿说,花开正是为了花落,花落也是为了花开,生是无尽的。花开一季,虽短暂,已在幸福中铸就了生命的永恒。

  三、品读,诗化文章的启迪美

  在领悟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考虑到作者是以诗意的笔调来写这篇散文的,所以我设计了本堂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写成一首短诗。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领悟,又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根据扬州最近的热点话题,创设特定的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角色”,激发起创作的热情和兴趣。

  师:这些日子以来,韩冰,一个生如夏花的女子,一个患胃癌已至晚期的女子。毅然决定捐出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她在即将走完她年轻生命的时候,走进了每一位扬州人的视野,走向了每一位扬州人的心灵深处。她就像宗璞笔下的那一树紫藤萝花一样,美丽,坚强,开朗。近期学校团支部准备去探望她,祝福卡的封面已经绘制好了──一树灿烂而不见尽头的紫藤萝“瀑布”,现在就请同学们将你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写成一首短诗,作为内页的祝福感言送给她。让韩冰也来听一听那紫藤萝“花开的声音”。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在本次磨课活动中,我讲授的是下册第四单元第19、20、21课复习课,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在本课设计中,体现的教学思路。

  一、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根据三篇文章的共同知识点确立本节复习课的学习目标:

  1、巩固积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品味语言,理解意蕴深刻的句子。

  4、复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中利用小板块的训练模式复习。

  为了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我将整堂课分为:“整理积累知识”“典型例题剖析”“反馈练习”三大板块。

  1、整理积累知识板块。

  “整理积累知识板块”分为“字词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章内容回顾”三个小板块。

  (1)“字词积累”板块主要是选取三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尤其是易错字词,生字是以给生字加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的形式出现,而词语是以解词的`形式出现。

  (2)“文学常识积累”板块主要是对该篇文章的常识知识的积累,如:作品的出处、作者简介等。

  (3)“文章内容回顾”板块主要是采用交流句式的形式对文章内容及主旨进行回顾。

  2、“典型例题剖析”板块。

  “典型例题剖析”又分为“品味语言”“赏析景物描写”两个小板块。

  (1)“品味语言”板块主要是对三篇文章中的精彩语言进行品味,采用“方法回顾———示例分析———反馈练习”的学习模式,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品味赏析。

  (2)“赏析景物描写”板块主要是对三篇文章中的环境描写进行赏析,同样采用“方法回顾———示例分析———反馈练习”的学习模式,对文章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品味赏析。

  3、“反馈练习”板块。

  “反馈练习”板块是针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所侧重的设计反馈练习,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反馈练习的内容包括字词检测和课外文段阅读。字词检测是从“字词积累”板块选取易错生字进行检测,课外文段阅读是针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选取相关题型进行检测。

  三、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课堂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赋予特定的任务,如小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组织合作学习,安排发言,结对帮教,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结合自己的讲课,今后在如下方面应有所改进:

  1、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练习设计重视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不同水平的题目,将思考融入到不同层次的练习者,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能解决这一类简单的实际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2、典型例题剖析中的反馈练习,应从不同角度设计,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讲解时间不超过15分钟,并且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自己讨论不了的问题,讲知识缺陷或易混的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在没研究之前不讲。所有的教学有学生参加,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提示和补充。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我主要根据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场所。”这一点来设计本课。

  本课用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以自读自学为主,先读课文初步感知,然后读宗璞的《哭小弟》,了解背景,为深入学习课文,准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铺垫,再反复读课文,自己解决简单问题,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基本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老师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选出同学们最认可的答案作为最后答案。这样,很快就解决了这些问题:从哪几方面描写紫藤萝花?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顺序怎样?哪些写景的语句精妙?在随后的质疑问难过程中,有的同学认为,面对小弟的.绝症而有“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有些不合情理,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题目: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样?有个女生说:“我会非常沉痛。”另一女生说:“赏花时可能轻松,过后又会非常难过。”这时有个同学说:“你们的境界太低了。”于是有了一番“高谈阔论”,是关于生和死的,于是有了一番热烈的讨论。至此,学生明确了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含蓄的,并不是感情不深不真。在自然明确了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之后,又有一番对"无止境"的质疑。为了化解难度,我引入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生命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有个同学想起了他的哥哥的一篇作文《假如我还有十天生命》,也有的同学自然地想到了保尔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有的发言很有创意。

  对这篇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主要是靠了学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不为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提供可能”的话,那课堂上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就无从体现了。我总是先给学生一些时间看书预习、独立思考,再激发他们相互纠正、相互讨论、相互评价,他们就会有话可说,并且从中学到一些自己没思考的东西,他们互相学习到的东西比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来得深刻。还能改变学生期待老师最后给个正确答案的传统思维,形成这样的意识:哦,这些答案都是我们想出来的,并不难呀!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时刻关注这一点,做好反思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1、“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小组合作是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都误会了小组合作,认为小组合作只是让课堂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一个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到整个班级、整个学校的集体荣誉感。本人倒觉得课堂上其实只是整个小组学习的补充,更多的是在课外的友好积极合作。小组合作学习需要老师很好的指导。合理编排小组人员,科学搭配。每个成员都有主要职责,且职责具体到位,并适时调换。在合作中老师一定得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及时指导合作学习的方向。

  2、要端正一种认识,即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不等于放任自流。

  要想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必须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使他们具有方向感、责任感。每个学习小组应当有明确的小组任务,合作学习小组内部应当根据小组任务进行适当的分工,让每个小组成员有明确的个人任务。合作学习的任务一定要适合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合作学习的.价值,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无法完成而合作学习小组通过相互配合、帮助、讨论、交流能够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教师都是学生的促进者,要始终以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换言之,不管教学进行到哪一步,教师都应为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全面服务,课堂应是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3、小组学习要顾及弱势学生。

  合作学习要根据学习的内容、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确定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小组内的人数搭配(一般4—6人一组),男女搭配,不要拉下任何一个同学。即使在一组内也要分工明确细致:哪位同学当小组长?哪位同学是中心发言人?哪位同学作记录?哪位同学作汇报等。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这种做法令人担忧。如今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缺的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境,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4、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时时关注合作学习进度,并根据合作学习情况,合理调节合作学习时间。千万不要在合作学习之前提出限时要求。与此同时,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积极、热情地加入到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中去,参与他们的讨论学习,而且应要及时地指导:如在合作技巧的指导方面,应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学习任务;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学习角色;小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小组成员如何辅导同伴;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小组成员学会共同讨论;学会相互交流;合作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小组如何归纳小组成员间的观点。

  特别是在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方面,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当学习小组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必须适时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学法指导和人文关怀。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光阴似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顾自己一学期以来自己的教学实践,静下心来做以反思,以期在今后教学中改善。

  一、结合学生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初中学习生活还不能了解,所以我在开学后开展系列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加强硬笔书法练习,把临摹分为两步:先摹,让每名学生选取优秀字帖进行摹写;后临,在期中考试后让摹写好的同学进行临写。

  2、加强阅读训练。根据课标要求,结合七年级年龄特点,我安排学生阅读故事性较强的名著《鲁滨逊漂流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强化课前五分钟。从新生入学开始,我就注重学生课堂环节,包括课前,资料有:古诗朗读和背诵,经典散文朗读,文言文语感培养等。虽然资料不是很丰富,但有助于新生从课前向课上延伸。

  二、不断实践、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交给学生知识,培养良好习惯的主阵地,所以从学生入学开始,我就狠抓课堂教学,不断实践,优化课堂:

  1、抓好备课关。虽然本学期班主任工作十分繁杂、无序,偶尔会出现上课了,还没有备好课现象。但我竭尽全力备好课,有时会把工作带回家。备课中,我不仅仅思考教学资料,怎样在课堂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同时更多思考起始年级学生的学情,他们理解知识的过程,理解知识的方法等。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我给自己定下目标——每个单元至少两节课使用大屏幕,以此冲击学生视觉和听觉。

  2、上好每节课。语文教学的改革务必从课堂入手,因为它是教师主导的体现,学生主体的实施,所以我尽力做到:我的课堂你做主,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开学伊始,我就告诉学生,课堂中只要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无论你说什么都不为过,所以在一学期我和他们的磨合、交流、沟通,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课堂上我努力做到班主任主角向课任教师主角的转变。由于班主任工作繁忙,上传下达的工作需要布置,班里出现状况需要解决,但我都尽力回避我的语文课变成班主任工作会议课。原因之一是:教学任务的不允许。根据教学计划和进度,每一节课有每一节课教学资料,不能因其他工作,而导致教学资料的缺失。原因之二是:学生的不允许。班主任教师,同时也是课任教师,你务必学会主角的转变,因为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对自己教学的尊重。

  三、走进学生,让他们爱上语文。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实现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我努力走进学生,让他们爱上语文:

  首先,不断学习。要想让学生喜欢你,务必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学习,无论是教学资料方面,还是和他们之间的代沟,情感交流方面,我都倾心学习教育教学相关书籍和文字。

  其次,拉近距离。为了使学生喜欢我,我不仅仅在课堂上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努力贴近他们的心灵,做到心灵沟通,而且我还和他们逐步透过课下,透过各种方式方法的交流建立起师生情。

  四、挑战自我,反思中成长。

  一学期教学工作让我真正感觉自己和学生一齐成长。对于我的课堂模式,学生基本适应,偶尔会出现课堂疲惫感,怎样去进一步调到他们的用心性和兴趣是今后我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再有,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怎样去应对、解决好?

  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学中难题的是作文教学,有时自己会感到束手无策,只能讲讲要求、说说方法、品品美文、作作评价,没有自己一套从理论到实践的体系,或称之为操作系统。

  应对诸多问题,我在及时充电的同时,也和其他同行教师进行探讨,多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和推荐,都在自己教学中实践、摸索,以期完善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做一名家长满意的教师。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罗斯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的代表作,全诗洋溢着面对困难时积极乐观的情绪,深受人们喜欢。对诗歌的内容,学生并不难理解,但诗歌有背诵要求,于是在备课时,我突发奇想,决定用一种浪漫的形式引导学生来背这首诗。

  众所周知,读是背的基础。但平时惯常采用的听读、齐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竞赛读由于运用较多,难免会产生怠性,怎样才能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呢,我决定采取“人浪法”来读这首浪漫的诗歌。

  我先以小组为单位,把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读一节,以“人浪”的形式来朗读,即第一组起立齐读第一小节,第一组坐下的同时,第二组马上起立读第二小节。第二组读完后,第三组再紧接着读第一小节,然后是第四组。这样把诗歌读完两遍后,再以男女生为单位,继续做人浪朗读。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就把课文读了三遍,为顺利背诵全文打下了基础。

  由于之前学生从未做过这样的朗读,所以很多学生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而且因为事先我就跟学生说:“这是一首浪漫的诗歌,我们要采取一种浪漫的方法来读”,很多学生也通过这种方式对“浪漫主义”有了一个较为直观地认识。

  教学是需要一点激情的,只要我们能全心地沉浸其中,多想办法,我们就一定能在教学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山市》这篇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

  首先,在对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理解上,学生不可能理解深刻,往往局限于狐仙鬼怪上,对“异”所指代的内容有误解,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去理解,消除他们对鬼怪的恐惧感,以期激发学生课外阅读《聊斋志异》的'积极性。

  其次,是在意思的理解上,这篇文章里有较多的文言词语,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如表示时间的“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渐、倏忽”等,学生以前都没有接触过,临时性的记忆是可以的,但要掌握巩固,恐怕得花点时间。再如文章中出现的“恒”“顾”“念”“连亘”“历历”“洞开”“危楼”“凭”“遂”等常用词,也需要学生掌握,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作准备,学生在预习时不可能做到如此充分。

  以上两点原因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灵活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依着学生为本的思想,我把教学内容定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对于初一新生而言,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新面孔。如果无法迅即掌握学习文言的入门技巧,或者让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胎死于初学阶段,学生损失之大可想而知。

  沈复《童趣》出自《浮生六记》,这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这个二百年前的古人沈复,是一个难得的有“趣”的人。《童趣》文字精练,趣味丛生。缘境入情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如何未成曲调先有情?

  鲁迅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表明儿童的想像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从而产生丰富奇异的想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学生从教师身边切实鲜活的事例中最能直接激发学习兴趣,对这看似陌生的文言文也能陡增兴致。

  我力求以最有效的方式让文言文的春天复苏在学生的思维里。我借鉴了语文教学名家的翻译口诀:

  一针对一线,不增也不减。直译是原则,意译莫随便。

  文言单音多,可用双音换。专名照样写,成语不必变。

  既要会句式,还要会标点。原文有赘词,译文可以免。

  原文有省略,括弧要贯穿。是否信雅达,译完读三边。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感同”需要“身受”,只有勾连出自己的体验,才能与作者有相同波长的情感共鸣。

  文章语言品味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寻读品味两个地方,一处是“徐”字,另一处是“鞭数十,驱之别院”。力图让文字与形象立体交流,让观察与判断悄然合璧……学生手眼心口并用,和教师一起共同打通着古汉语和现实生活的`通道。“徐”的解释是“慢慢地”。联系插图,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情境:白烟滚滚,蚊子拍着翅膀,拖着长腿在白烟中乱飞。在作者创设的假象世界里,是青云白鹤的精致,是情味无限的天地。

  再看“鞭数十,驱之别院”。“鞭”,乍看让人觉得心里恨到极点,可不是,正看得兴浓,摇旗呐喊,暗暗助阵,战局却无端被搅!但是,“鞭数十”后并非血肉模糊,横尸现场,而是还能够被“驱之别院”,可见没被鞭死,可见那“数十”下并非真的“鞭”打,可见“鞭数十”的工具不是真的“鞭”,而是假想成“鞭”的一根枯草或者一截嫩枝。瞧!是不是趣味无限?别忘了,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驱”,“驱”的意思是“赶”,可见是作者在其身后吆喝着“去!去!去!”,然后受伤又受惊的蛤蟆慢慢爬行至别院去了。若换成一个“甩”字,或是“投”字,烂漫而不失善良的童心怕是寻它不见了,那个中“趣”味自然也散失殆尽了。

  把那些寄居在文字沉船上的,也许被遗忘多时,也许被忽略不计的文字,打捞出来,放在阳光下重新擦亮,然后置于学生的眼前。每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字背后,都有一个可以娓娓道来的故事,她们已经等了千年,等待我们用崭新的视角打量,擦拭,洗涤,等待我们用更鲜活的语言疏解,阐释,激活。如果不进行反思,或许和许多教师在教授《童趣》一样,我只会去注意到“怡然自得”、“呀然一惊”这些醒目的词汇,顺利地找出“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趣事。却全然不能在玩味“徐”、“鞭”这两个太过寻常太过直白的文字中,深深体验到了一个拿“美容镜”与“放大镜”看世界的孩子的童心童趣。

  教授初中第一篇文言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苦心“激趣”,用心“悟趣”,细心“绘趣”,童心“溯趣”,真是得“趣”不易!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或许由于最近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所以总是心情不好,每天没有静下心来备课。或者更确切的说,上课就是为了应付学生。

  看着学生上课时漫不经心的样子,看到学生写的日记,我越发的感觉到我的教学工作再也不能这样应付下去了。这样下去,孩子会越来越讨厌我的课,我在学生心中就会没有威望了。我的教学就会没有成绩了。想着想着我越来越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前的形式容不得我再去逃避了,我必需坚定的面对生活,面对自己。

  所以在周末,我认真准备新课,并且阅读了一些课外书,准备了很好的课外拓展。或许人们对某事但做了充分准备,内心中就会有一种自信。星期一,上课我一改昨天严肃,面带微笑,当我的小班长告诉班级某某学生犯错误时,我没在大怒,而是淡淡的一笑。

  等到上我语文时,我充满自信的来到班级,我投入我所有的激情、热情。引导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因为这篇课文学生在早读时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并且文章比较短。内容比较好理解。所以课上我没有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而是直接进入文本的理解。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让其它小组的学生回答问题上。这样学生就是在质疑、探究、交流中获得共同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强,并且对问题理解[ ]也到位。在探究本课的写法上同学们有了分歧。有的同学说运用的是对比,有的同学说运用的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手法,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得出正确答案。看到同学们因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而赤的时候,看到他看他们的唇枪舌战,我真的很开心。他们才是真正在学习,青春的色彩在他们身上展现。我看到他们真的在追逐梦想。

  在文章主旨及写作手法探究完之后,我进行拓展。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踢三脚》意在告诉学生:我们在竭尽全力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时,我们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还要富有智慧。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过得更有价值意义。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终于领悟了这个道理。我为了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我选了几个歇后语,让同学们依据他们对词义的理解,来接下句,有几个理解能力强的学生真的说了出来。看来我的学生还是很有潜力的。这一节课高潮不断,学生的激情真的被我调动出来。老师对于学生的'引路真是太重要。

  老师认真的去准备每一节课,在了解学生的特点前提下,采取多种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才会是有命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真正的有收获的。课堂上有些时候看似老师做得是一些与教学毫无关系的事情,但事实上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关键的。

  看似无益的却益处大大的。我们老师设计教学宗旨就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让学生在快乐在学到知识。这是一种很难做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肯于探索,我想我们会找到适合我们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大胆的实践,大胆的创新,就会有收获的。有创新的课堂才会有生命力。

  当然这一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老师拓展的部分学会是否真的理解了呢,对于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文章的重点是不是掌握了呢,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们是不是真的有收获了呢?

  通过这节课我又重新找到了自信,我知道我应该用更大的精力去研究学生研究课本,采取更多方式达到高效教学!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初一第一学期即将结束了,学生的成绩与我预计的成绩有着一定的差距,与七八班考试成绩相比,一二成绩较不理想。

  从学生的几次成绩和对试卷的分析来看,考试难度不高,与课本的联系比较密切,比如基础知识方面的考察,学生大多能够得到分数,课内文言文阅读也是我们平常学习和复习时强调的重点。作文命题既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但是,试题考察的课本内容也比以往要详细,尤其课外的阅读题设计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由于平时针对性练习较少,得分不高。从试卷情况来看,也反映出教学过程中许多的欠缺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的字词重视程度不够。初一的学生学习自制力不够强,学生复习字词时总觉得十分枯燥无味,时间一长就有懈怠的心理。②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薄弱,课外的阅读题普遍得分不高。学生看到长的文章总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做这类阅读题缺少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平常对于阅读理解的重视程度不够,自我分析能力较差。③作文方面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是一部分学生写作时缺少真情实感,完全是拼凑字数,因此得分偏低。

  针对语文教学的不足,我设定了以下一些改进措施和对策:

  1、抓住课堂教学,向课堂要效率,要成绩。平时积极备好课,设计好教学内容与环节方法。

  2、积极用小组合作教学组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做好对小组长的'培训力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抓好课内文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多设计一些课外阅读训练,提高学生课外文章阅读能力,争取一周训练四篇文章。

  4、积极设计好语文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每天读一篇好文章,每周读一本好杂志,每周进行一次自主练笔,对优秀文章进行展览。

  5、加强写字训练。利用专门字帖进行临摹练习,强调平时的各科作业的规范、整洁,提笔即是练字始。

  6、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监控,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批注与做读书笔记。对于必读篇目必须读完,积极向学生推荐好书好文章。

  7、加强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自主预习、积极思考、自主写作、书写规范认真、做好错误整理(错题集)、积极阅读等。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有关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事情,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和现在社会中孩子如何与父母沟通的热点话题紧密联系,学生对它很是感兴趣。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和本年级的教学目标,我选择了从人物入手的方式,将朗读、情节分析和主题的感悟作为此文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将更大的自由给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学会如何与他人、家人沟通。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我让学生在日记中谈谈自己上初中后在家中的变化,并且让他们写了一篇周记《我和我的父母》,说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之间的一件事情。

  这次的课前准备,学生很感兴趣,也做得很认真,很多同学通过这次的`日记和周记向我说了许多的心里话。通过这次的课前准备,我更加了解了学生,和他们的距离也拉得更近了,这让我对课文有了更深的感悟,对我的教学帮助很大。学生通过这次的课前准备,对此文也更加感兴趣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进一步了。

  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融入课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进一步地贴近人物,理解内容。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把朗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子上,强调“以读为本,以读带讲,以讲助读。”课前,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合的角色,然后每六人为一组,进行各组间的朗读比赛,让学生自读、自评、自讲,并评选出最佳的一组。通过这种比赛的形式,学生读得异常的认真,也很快、很准地总结出了各个人物的语气和性格,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三.情节结构的学习,让学生将自己的写法和作者的写法进行比较,从中学习此文情节结构的巧妙。

  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安排了一个让学生评述此文的环节,同学在发言中很机灵地说出了一个看法——课文很精彩,于是我顺藤摸瓜,抓住情节这一重要的内容,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时间和相应发生的事情,一一列出后,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安排情节,将众多的安排方式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体会本文情节结构安排的巧妙。

  四.主题思想、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此事的一些看法,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学生在前面的分析中获得了很多的感触,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表现得很活跃,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这次争执的方式,也说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见,很多观点甚至是很精辟的,我都没能考虑到。

  通过以上的各个环节,这篇课文我感觉上得很灵活,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做到了讲课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前课后都十分活跃,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对课文字字落实的翻译并不是本堂课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习本科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自读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明白对文言文熟读成诵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精心设计了整个教学过程,其中,我较为满意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还课堂于学生。

  我将教师的“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让学生的“读”和“说”来占领课堂。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中不知不觉的熟读成诵,并理解了课文,还拓展延伸到其他关于“狼”的故事。各个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2、成功的诵读指导。

  鉴于本文是自读课文,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定位在指导学生的诵读上。整堂课强调的是诵读而不是通译,要求学生读准、都顺、读美。

  首先是利用了不同形式的诵读方式来增加学生诵读文言文的乐趣。文言文对初一学生来时是相当呆板乏味的,尤其是对课文的熟读和背诵。如果简单的让他们十遍八遍的反复诵读,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厌烦感。于是我设计了自由读、个人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形式。自由读时学生可以摇头晃脑,各显身手;个人读时因为特意抽程度比较低的同学来读,所以很容易发现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虽然对生字都有注解,但程度底的同学还是会读错,甚至有句读错误,这些问题都在个人读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其次不忘老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在学生自读和抽读之后,他们对课文的诵读有了一定得体验和理解。这时教师像讲故事一样有声有色、有徐有急的`范读课文,对学生启发很大。

  整堂课以朗读教学贯穿始终,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怎样读和为什么要读。这是本堂课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

  3、激活了情感体验。

  为了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领悟课文道理的环节中增加了情感体验活动,结果这个环节成了整堂课中最活跃最精彩的片段。

  开始,学生们一下子还想不到关于狼的好话,但通过《狼和鹿的故事》的阅读,学生的思维很快就被激活了:有的同学说这个故事里的狼好可怜,他们根本就没有侵犯人,却无故的受到了人的侵害;有的同学说狼和鹿的故事说明狼在生态平衡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狼还有着不逊于人类的至爱真情和自我牺牲精神等等。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旦被打开,语言就如泉水喷涌而出,回答五彩纷呈。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而且他们还懂得了怎样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事物,理解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我力争让学生在体验、感情中实践读、听、说、想的综合能力,是书本知识和生活积累沟通起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得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并积极参与活动,仔细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竟精神,对学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很有情趣,学生兴趣较浓。两个课时下来本人有以下几点感受:

  1、根据以往经验教师一开始是对作者和作品进行介绍,然后是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本堂课上我先是让学生试读课文,让学生发现自己朗读上的难处,然后教师再范读。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学生更有兴趣,效果更好,记忆更深刻。

  2、在探讨本文的“物外之趣”这难点上,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为什么不把蚊子比作麻雀,而是比作白鹤?这必须要结合文章的文眼“物外之趣”和作者的情趣,作者的《浮生六记》缘由来理解,这样既加深了对“观蚊如鹤”这一情趣的理解,又进一步加深了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可谓一举两得。

  3、本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善于观察和想象。那么老师在教的时候是否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对原文进行想象加工呢?如蚊子在素帐中飞舞,这只是视觉上的效果,那么听觉上的效果呢?文中没有记叙,读者可以想象,蚊子们不该是在开什么演唱会吧!文中最后写道:“……鞭数十,驱之别院。”那么作者是拿什么去鞭打虾蟆的呢?是狗尾草、树枝……还是真的鞭子?让学生展开讨论和想象,一是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对于初入文言文的学生来说,过去有些教师要求教师将文言翻译挤着写在课本原文的.下面。这样看似挺理想,学生一看就懂。但我实地拿了几本这样做的学生的课本,结果发现他们的课本已不是课本了,文章不是文章了,而是蚂蚁在文章中搞游行集会一样,让人辨认原文起来非常困难,看起来好像我们需要用手特意把什么东西掰开似的,因为文章的行距毕竟有限。所以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去理解,去背诵重点词语和句子,不必句句译文在书。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3-26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3-27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反思03-29

七年级语文上教学反思04-01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7-27

七年级语文《狼》教学反思04-04

语文的教学反思03-30

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07-09

七年级期末语文教学反思04-23

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