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5 19:44: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年闰土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

  一句句、一行行地读着,读着,仿佛我就是学生,正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仿佛一位天真、朴实、勇敢、机灵的农村少年就在我身边;仿佛闰土那逼真生动的话语就响在我耳旁。

  尽管我读着的只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一节语文课的片断,而且还是摘要,并不详尽,然而它画了。足以显示出续梅英老师教学艺术的魅力来。

  这节课中,续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步步突出重点。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以哪几件事重点描写闰土的.动作,其中哪件事对你印象最深,为什么三个问题引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看瓜刺猹这件趣事上来,以人物的动作描写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知文章中的中心人物。充分体现了引得得法,怪不得把我也引到闰土身边。

  教学中,续老师亲切地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晚上,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地,明晃晃的银项圈,捏了胡叉,轻轻走去,用力刺去难怪闰土英俊、勇敢、机灵的形象给学生留下那么深的印象!原来闰土这个农村少年的特点已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

  教学中,续老师很注意在联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使学生对闰土的认识逐步完善、深刻、整体化。教学中,续老师很注意字、词、句、篇的联系,在联系中理解词句的意思;很注意把理解语言文字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恰如其分地渗透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的训练;还很注意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使学生达到形象完美、情境交融、事理合情的整体认识的境界。怪不得,读着,读着,我看见了,我听见了,我希奇,我兴奋

  教学中,续老师激发指点学生读、想、说、评,主动学习。语文知识、思想内容都是学生自己在读、想、说、评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领悟得到的。捕鸟、捡贝壳、看跳鱼儿这三件事都是学生从看瓜刺猹的学习中,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自己学习理解的。仅仅一节课的一个片断,就已经显示出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训练过程,不然,我怎么会也变成学生,正把手臂高高举起,抢着回答老师的提问?

  这大概就是艺术享受的乐趣吧!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2

  这节课上完后我有一些体会: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餷”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餷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角色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类的意义……

  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 “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的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这一个过度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教室角色转换时有时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3

  在学习《少年闰土》时,因为本文对闰土的外貌描写很有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让学生进行仿写,收效很好。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能从这些外貌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在老师的引导学生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

  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

  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说明外貌描写得传神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分析完后,我便趁热打铁,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仿写一位熟悉的同学的外貌,写完后,站起来读,让同学猜测写得是谁,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写作的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而且写出了很多精彩的文章。张旭写到:“我有一个同学,他长了一张‘甲’字形脸,脸上有些麻子,一张大嘴巴喋喋不休,两只小眼睛东瞅西望的,像个侦探,笑起来满脸的'肉好象都在颤抖,经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

  仿写确实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途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特点,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及时让学生模仿,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4

  这节课上完后我有一些体会: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餷”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餷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角色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类的意义……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的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这一个过度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5

  《少年闰土》是一篇老课文,在组织教学设计时,我大胆地将《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比闰土少年时的纯净与天真,中年时的苍老与悲苦,对帮助学生感悟鲁迅写人物的特点,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体会: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 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餷"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餷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 "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角色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类的意义……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 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 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的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 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这一个过度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教室角色转换时有时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6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我在教学《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时,注意了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这堂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我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6——16自然段,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填,也可自己想,可以填一点,当然更欢迎填几点。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我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我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段落时,我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让学生来演一演,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在这堂课的收尾阶段,当学生学懂了闰土给“我”所讲的新鲜事,“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我出示离别图,引导想象: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手拉着手,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呢?闰土又会对“我”说什么呢?同学们反应积极,于是,在交流时,我又让他们演了一演。在表演、观看、评价的过程中,全班学生都感受到了“我”和闰土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对文章中心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在根据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来演一演闰土与“我”分别的情景后,我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7

  《少年闰土》一文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教学时我抓住人物描写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训练十分有效。

  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后,小组进行讨论:“你觉得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他是一个住在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他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壮、可爱的农村孩子。学生认识到: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此时我抛砖引玉:“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顿时高涨。“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请学生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并写下来。

  读写结合起来,既使学生动口动手,又养成了读写的习惯,一举两得,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融合,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培养。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8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少年闰土的怀念之情。课文先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沙地观鱼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由于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所以在第一课时已经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基础上,我重点放在讲解四件趣事上以及对难点段落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以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一、图片串联,情境教学

  当我认真地把整篇课文读完后,自己合上书本,脑子里存留印象最深的是课文的那幅看瓜刺猹的画面。由此我想,就由图片把整堂课串联起来。把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搜集起来,用一张张图片来创设每个教学情境。

  直接明了的导课后,我就创设了第一个情境:从“看瓜刺猹”这一学生极少经历过的事件入手,首先用形象的看瓜刺猹图片把学生带入情境当中,配乐深情地诵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句子所描绘的情境,知道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是事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为后面的扩写环节做好铺垫。这个少年所做的事情引起学生的兴趣,想去听听到底闰土是怎么个看瓜刺猹的?由图到说,引出看瓜刺猹的对话。于是,我又创设了第二个情境:让学生据图想象,扩散思维。对话过程中出示两个小伙伴谈论时的图片,又入到谈话的情境中,说话的两个人各自的神情是怎样的?心情是怎样的?当学生了解了看瓜刺猹的趣味在何处之后,我又返回到第一自然段的月下刺猹画面,这时,学生再读“深蓝的”这么美的句子时会特别有感觉。紧接着的其他三件趣事,我都是用图片一个个创造这样的画面感,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感受“趣在何处?”讲解“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时,怕学生都没见过那时的四合院构造,所以出示一张图,让他们大致明白什么是“四角的天空”,通过图片,体会到“我”的这样一个狭窄的生活空间。当讲到两个小伙伴要分别的场景,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读分别的'段落,而是用一张分别时的图片创设一个氛围,学生自主地说,编对话。创设的第三个情境便是据图说话,“我”在临别前会对闰土说些什么。

  二、朗读训练,读出感悟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一样都不能少。在《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中,“我”和闰土相处,最多的交流方式便是对话,所以,读出感悟很重要。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情感,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作文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结合我在教学《少年闰土》这课时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一些做法来谈谈我的体会:

  1、朗读训练要把握好朗读的形式。

  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与课文的内容至关重要。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课时,我根据这篇课文前后的不同内容采用了自由读、分角色朗读这两种形式,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文开头写少年闰土月下看刺猹,景色写得较美,表现了少年闰土的机敏和勇敢,在指导学生读这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又让学生自由读书感悟,最后指导学生抓住这段中的重点词去朗读,并给学生配上优美的音乐,结果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了闰土的机敏和勇敢,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在指导学生读“闰土讲月下看瓜”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练习,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由这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在阅读教学中,不管采取哪一种朗读形式,都应符合课文的内容特点,都应力求让学生在读的实践中提高理解和朗读的能力,这才是最主要的。

  2、朗读训练要把握好读的分寸。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把握读的分寸,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深有体会。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指导学生朗读时如果平均用力,学生学完肯定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安排朗读时,应在课文的精彩处让学生多读多品,这样学生学完,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指导这一句“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着重指导学生用虚声轻读,慢节奏,读出当时的感觉和氛围来。在这篇课文教学时,我抓住学生感受非常深刻的地方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学完,也对课文描写的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不难看出,一篇课文安排朗读的时间和数量应视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而定,不能平均用力,既不能读得太多,也不能读得太少,应在文章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多读,这样,学生学完一篇课文,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读说结合,训练表达

  从我的教学设计中不难看出,我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扩散和语言表达能力。多次设计了读、说结合的教学环节:

  一是说说月下刺猹这段对话中哪里让你觉得很有意思,让学生通过读书后说说有意思在哪?理由是什么?这就是一个说话训练,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是四件趣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讲讲自己的一些童年趣事或是新鲜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从文本回归生活,让语文的距离与生活拉近。

  三是在讲解“四角的天空”这一难点句时,我还特别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当闰土在 时,“我”可能只是望着高墙上的四角天空,“我” 可能不知道 。” 既化解了 “院子里高墙的四角的天空”含义的难点理解,又进行了说话拓展训练,达到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总之,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我作为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这堂课受到了听课老师的高度赞赏,但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学生的赞赏和肯定不够多,在教学过程中,评价语言较单调。有时随机应变能力不强,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时候不是特别高。这方面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加强锻炼。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的进取,不断的完善自己,努力创新,力争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9

  这篇文章选自于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主要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文章围绕“我”和闰土写了四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观鱼。作者笔下的闰土和自己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作者打心底里对闰土这种自由自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

  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作者和闰土的深厚情谊。朗读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也可以自由选择伙伴,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学生在朗读中初步理解课文以后,在引导学生弄清文章讲述的四件事。经过朗读之后,再让学生用小标题去概括就简单多了。

  四件事情,作者写得有详有略,并且从不同的地方表现了闰土的特点。在捕鸟中,闰土是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看瓜刺猹中,闰土是机智勇敢的;拾贝、观鱼,闰土的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在教学之一个部分中,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品读,为什么会喜欢这个部分?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一部分不愿意学的'孩子投入其中,而结果确实如我所想,基本上都动起来了。

  文章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有一些甚至要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加以理解。这一个部分在全班交流四件事时,我就传入其中进行了理解,学生理解得还不错,但是在这一部分中,我总结得较多,回过头来想想,其实更应该相信学生的。在文章结束时,我出示了《故乡》中三十年后鲁迅和闰土再次相见的场景,大力推荐孩子课余去阅读鲁迅的作品。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0

  《少年闰土》是一篇老课文,在组织教学设计时,我大胆地将《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比闰土少年时的纯净与天真,中年时的苍老与悲苦,对帮助学生感悟鲁迅写人物的特点,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体会: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餷”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餷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角色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类的意义……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的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这一个过度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教室角色转换时有时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1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

  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接着,我引导到闰土说的四件稀奇事,从四件事情中再次感受到闰土的形象。这时,一个“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生活丰富、勇敢机智”的闰土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些都是闰土独特的生活经历,正因为有了这样与“我”不同的生活经历,才会有他独特的外貌。说明人物的独特的生活经历有时是会体现在人物的外貌上的。

  这时我抛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以及生活经历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在临下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把课文中“我”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没有见到“我”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描写认识,此时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接受这一课外作业。

  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融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便能得到提高。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2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本文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他的怀念之情。教学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完全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的精彩,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下面将这些精彩反思如下:

  一、重研读 创教学新路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 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二、重点拨亮思维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这时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可谓点到了节骨眼上,教学也实现由局部向整体推进。“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正如一生所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

  三、重活动 还心灵自由

  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我觉得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不够鲜明,不能更好的突出课文内容,反思之后,通过再设计,我感觉下面的设计更好,能够更全面的展示给学生,脉络更清晰,主题也更鲜明。

  原来的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难舍难分 “我”

  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四角的天空

  看瓜刺猹

  看跳鱼儿

  机智勇敢见多识广 敬佩 羡慕

  再设计的`板书设计:

  17 少年闰土

  盼望 聪明能干 方法

  喜欢 →少年闰土→ 见多识广 ↓

  羡慕 机智勇敢外貌 语言

  不舍 生活丰富多彩 动作

  其次,在辩论的过程中,虽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涨,但有些乱,对学生在发言过程中的问题应给予纠正,使学生懂得认真倾听是对他人的尊重,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课下,我又找时间给学生讲一讲有关辩论的知识及注意事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的进取,不断的完善自己,努力创新,力争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3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对鲁迅崇拜使我非常喜欢这篇课文。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给他们播放了我在绍兴拍摄的几幅《故乡》中提到的场景照片。从这些照片中,学生初步领略到鲁迅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少爷。一时间学生兴致高昂。

  我知道,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绍兴这个旅游胜地,我必须让我的课堂生动活泼,才能把他们引入文本中来。本文中的两个人物“我”和“闰土”都与学生年纪相仿,闰土经历的事也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事。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本着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让他们在自读中找出“闰土给我讲了那几件有趣的事”,再“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件事谈一谈”。整个课堂教给学生去阅读、去体会、去交流。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感受到了我与闰土的友谊以及我对闰土深深的怀念之情。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4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选自于鲁迅先生的作品《故乡》,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文中给“我”讲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沙地看跳鱼儿等一件件有趣的事情中,跳动的是一个活泼的生命,表现出少年闰土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特点。几件事有主有次,有详有略。由于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必然要使学生在读文过程中人物的特点,感悟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闰土“看瓜刺猹”这幅画面给作者和读者都留下了极课的印象,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简洁而精彩。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感受句子所描绘的情境,要求学生一边读文,一边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变“话”为“画”,让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让这幅画面在学生脑海里“活”起来。在经过品读和形象感受之后,学生感受到了“看瓜刺猹”的有趣以及闰土的勇敢。

  “雪地捕鸟”这一事我主要抓住“扫出”、“支起”、“撒下”、“一拉”、“罩”这几个动词,在学生读来好像看到捕鸟的现场,又仿佛自己亲自在动手操作。

  在理解“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来理解。联系文中“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这一句让学生说说是指的哪些事,当闰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时,“我”在干什么?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说“我”可能在烤火、有的说“我”可能在读四书五经,还有的说“我”可能在背古诗……对比了闰土和“我”的生活,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作者说自己只看得见“四角的天空”了。

  在让学生体会课文在人物刻画上的特色之一:通过肖像、装束的.描写突出人物的外貌特点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能从这些外貌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在老师的引导学生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项戴一个银项圈” 可以看出他的父亲非常爱他。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感悟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5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本文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课文经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他的怀念之情。在课堂上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并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的`精彩: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这时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可谓点到了节骨眼上,教学也实现由局部向整体推进。“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正如一生所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难懂之处,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经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资料,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十分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

  小组展示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并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交流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06-29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03-24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03-24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06-04

语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03-28

《少年闰土》语文教学反思03-21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5篇03-24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5篇)03-24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精选3篇)05-15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精选6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