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3 17:55: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禹治水》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集合15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就是为了百姓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大禹历尽千辛万苦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成功制服洪水的故事。总体来说本节课的讲授很完整,整个流程的衔接合理自然,教学目标基本上也都达成了,既让学生们了解了治水的过程,理解了文章的重难点句子,也让他们理解体会到了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为民的精神。

  在讲授课文之前,我先请同学们观看了一则关于洪水爆发的短视频,看过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为后边理解课文中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奠定了基础,也帮助了学生从侧面进一步体会禹治理洪水的决心,朗读起来更加的动情。尤其是讲授“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时,许多孩子们眼睛里都含满了泪水,让我十分惊讶与欣慰,惊讶的'是我的孩子们竟如此的感性,欣慰的是我的朗读能够吸引孩子们,使他们认真投入倾听。

  但是在课堂伊始,我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却出现了齐读的状况让我始料未及,针对这个情况,我及时着重进行了评价强调,引导孩子们区分齐读和自由读的区别,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情况。另外就是,课堂上对孩子们回答的评价语还是不够具体,我更多使用的是“理解的真到位”、“感悟的真深刻”这类话语,而没有具体结合学生的回答去评价,在关注学生具体到个人的这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多聆听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多请教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吸取精华转化为适用于自己课堂的东西,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教学导入时创设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特别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及治水工程的浩大。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帮助背诵这一方法效果很理想。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学习第四自然段,用“治水成功后,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会怎样感激大禹?”这一问题引导理解“代代相传”。此时大禹形象在学生的心中越来越丰满,正是让学生畅说自己情感的时机。于是,我让学生谈谈大禹名字中“大”的含义。板书总结文章内容、结构后让学生欣赏大禹治水的视频资料。磅礴的气势、丰富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对文章的体验再次提升。

  这节课读的形式有自读、品读、齐读、指名读,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加体现学生的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在揭示课题后,直接出示上节课学过的词语进行认读,再用上“淹没、冲倒、无家可归”3个词引导学生概述洪水会带来哪些灾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查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所以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识记,本设计先分板块识记生字词语,帮助学生构筑画面,为朗读课文点进基础,随后再随文识记,了解重点字词在语境中的.意思,体现了在语境中识记,多次复现的识字原则。本课要写的八个字,包含上下、左右、独体、半包围四种结构,左右结构的字居多。1、左右结构的字的教学,先整体观察,一看宽窄。如“洪、认、难、被”这几个字左窄右宽。纵观整堂课,第一,我的教学评价语还是有待提高的,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比较欠缺,不到位,没有激起学生学习的气氛,比如当学生在“我想对大禹说”这一环节中,有个小男生说到“大禹,谢谢你,如果没有你把洪水制服,我们可能都变成鱼虾了。”我听出来了,他是把我刚出示的孔子的话用上去了,可是我没有真正的去表扬到位,我想这一点是应该要好好去学习的。最后,就是课件当中有个地方,我把“察看”错打成了“查看”,另外,在教学中,我一开始就把禹说成大禹,这跟后面的问题“为什么文中用‘禹’,而结尾用‘大禹’就不相符了。总的来说,以后还要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节课。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我确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导感情朗读。

  课文生字中“治、制”这两个同音字,我知道学生肯定要混淆的,一次我确定了本课的第二教学目标:学写生字:治制在教学新课前,我复习了课文中的生词“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决心、治理、带领、千辛万苦;制服、安定、伟大、代代相传。”看似简单的三组词,其实是统领全文主要内容的词语。接着,我又抛出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里的治水指的是什么水呢?”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都能明白大禹治的是洪水。可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学生就有点似懂非懂了。而我的一段洪水的视频正好帮助学生明白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我紧扣“滔滔”二字让学生理解,因为洪水的大、洪水的凶猛,所以冲倒了房屋、淹没了农田,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

  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治水的艰辛,紧紧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朗读,我觉得可能学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xxxxxx。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xxxxxx。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xxxxxx。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xxxxxx。”通过学生的口头填空,让学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禹这样辛苦地观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顺利的将洪水引入了大海”。这里的两个“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个难度,学生肯定会一位真的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诉这里指很多很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治水的艰难。最后一个填空练习“禹下决心要xx,他吃尽了xx,走遍了xx,仔细地察看xx,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xx,劈开了xx,引导洪水xx。”我采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得到了巩固,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再一次深深地领会了。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原本想通过老师像讲故事一样的`讲述,边讲述边填数字来引出这段文章,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可是当我出示了填空,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说下去了,我只好改变策略,改成提问“看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禹的?如果你是禹,你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提了一些问题,我又做了一点补充,我说:“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禹在外治水13年,那是七千四百多天哪!”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添加了一个“送词语”的设计,我送给了学生“千难万险、千言万语、千恩万谢、千家万户、千秋万代”六个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本课生字中的“治制”为同音字,为了使学生能很好的区别,我找来了古代的字,让学生形象的分辨清楚“治”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制”与刀有关,所以是立刀旁。又通过学生自己组词加深理解,最后通过填空“禹下决心xxx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xxx服了。”加以巩固。

  本堂课,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时,我知道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悟又带动了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朗读自然就更出色了。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

  1.时间把握不好。在观看洪水的视频时,视频播放的时间太长了,有的学生都有点坐不住了,也浪费了一点时间,以至于后来时间来不及了,还有一个对“治制”的巩固理解的填空练习“禹下决心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服了。”都没有做,对这两个字的描红也没来得及反馈,还拖课了。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个练习:“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xxxx。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xxxxxx。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xxxxxx。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xxxxxx。”的教学时,一看学生说不出来,我急了,就讲了很多,还有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

  [文本解读]

  《大禹治水》是一篇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课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遥远,要读懂课文并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美好的印记难度颇大。教学中应注意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简笔画、语言描述、讲故事、看插图等多样手段,在学生读、说、听、思等言语实践活动中将识字、学词、学句、知文有效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种方法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大禹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随文识字,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学会本课左右结构的生字“治 洪 形 理 制”。

  [教学难点]

  读好课文中的长句。理解“治理”“地形”“制服”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初识“大禹”,揭题质疑:

  1.图片初识禹。

  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故事了。这个故事里有个英雄,他的名字叫“禹”,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人们又叫他“大禹”(板书大禹)。我们一起读读他的名字。(学生齐读)关于大禹的传说可多了,其中“治水”的故事留传最广。

  2.随机识“治”字。

  (1)“治”是生字,谁能读好?(板书 :zhi )

  (2)这个字你在生活中见过吗?你来说说。

  你们已经会在生活中主动识字了,真好!小朋友们,那你们一定知道治理河水可以说成——治水,医治疾病就叫——治病,治理国家就叫——治国。

  (3)治的用处可真大,我们一起来写好它。——(一三两笔对对齐 当中一点往外提 撇折夹角小写轻巧 台字宽宽靠右边)生描红。

  3.读题引思考。

  (1)今天,我们就一起读读《大禹治水》的故事——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关于这个治水的故事(标红),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引导质疑)

  理答:治水的原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以“故事”开篇,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简单直接地切入课题。随文教学“治”字,在与学生边聊边答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加以词语的理解,降低难度,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生字运用启发性的儿歌,增加写字的乐趣。

  二、初识洪水,借图促读:

  1.读图知洪水。

  那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呢?让我们回到很久很久以前,看,发生了什么?——洪水。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洪水吗?(学生说知道)那就请你来说一说(洪水是什么样的?)。

  2.故事学“洪”字。

  是的,其实洪水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个“洪”字里还藏着一个故事呢。传说古代有一位很厉害的水神,他的名字叫“共工”,他一生气就要发大水,在“共”的旁边又加上了一个三点水,变成了“洪”。这个字你记住了吗?汉字中还藏着故事呢,多有趣呀!来,读读这个词。(齐读)

  3.情境读短语。

  (1)(回到图)这水那么大,那么急,这就是课文里所说的——滔滔的洪水(引读)朗读评价。我们一起读一读。

  (2)滔滔的洪水来到了村子,农田呢?(请学生说——也可以说成—再出示:淹没了农田(你读)。房屋呢(请学生说),也可以说成-冲倒了房屋。(真了不起,两个多音字都读准确了。)谁再来读。(了字读得真好听,轻声又轻又短,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是啊,洪水害的老百姓都没有家可以回了,这就是——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4.短语促读文。 短语入文,读好第一自然段,初步感知洪水危害。

  [设计意图]巧妙地利用课文插图,以“趣”促“学”,通过生字故事帮助孩子识记生字,加深印象。同时,教师语言的渲染,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文本中学习,水到渠成。通过有效的评价语言达成知识点的训练,不留痕迹。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自由读课文。

  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那禹,是怎么治水呢?请大家打开语文书,自由地读一读故事。

  2.按序来读文。

  (1)第二自然段:

  a.关注轻声,读准词串,读好短语。

  第一关: 第二关: 第三关:(难度加大,轻声小“了”来帮忙)

  吃尽 千辛万苦(吃了很多苦) 吃尽了千辛万苦

  走遍 千山万水 走遍了千山万水

  挖通 九条大河 挖通了九条大河

  劈开 九座大山 (很多座大山) 劈开了九座大山

  大禹怎么治水的呢?我们来看看第二自然段。这一段故事挺长,怎样才能读得很通顺很流畅呢?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第一竖排,谁来试一试。四字词语谁来读?诶,我还会变呢!词和词在一起,还可以连起来变成一个短语呢,怎么样才能读得自然好听呢?

  ——瞧,故事的语言就是这么有趣。

  b.结合图片,结合词串,理解词意。

  察看水流和地形 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借助图片,理解“地形”,认识“形”字。

  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为的是什么呢?出示:察看水流和地形 引读

  地形(后鼻音)你知道地形什么意思呀?地形:就是大地表面的形态。示图:我们的大地(让学生说)有高,有低,有山,有水,这就是——地形。看着图,再来读读这个词,印象就更深了。

  这个形也是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请学生说)。跟着老师来写写这个形。老师范写。(杉字旁已经学过了,又和老朋友见面了。形字有三丿,有高有低,有短有长,就像地面上高低错落的大山,长短不一的江河。描的时候要把三丿描好看,力量送撇尖。

  借助短语,理解 “治理”,认识“理”字。

  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这样为的是——?出示: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读一读)为了治水,大禹——请学生齐读,大禹就是这样治理洪水。(出示治理洪水)写好“理”。怎么记住这个字呢?(运用熟字记生字,也是记生字的好办法。好,看着笔顺图自己写一写。 斜玉旁,横等距,长长短短有条理。)

  c.短语回文,分组朗读,读顺本段。来,读好了短语,老师现在把它们送回课文中,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点读,男女生读。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正确流利地读是重点。指导学生有方法地提高朗读水平,通过词语-短语-句子的方式,分解难度,帮助学生逐步达成,激发自信。游戏的加入,师生的合作读掀起整节课的小高潮,不仅调节了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巩固了短语的读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故事语言的乐趣。同时,巧妙地安排生字的教学,关键笔画地书写借助简短的儿歌指导学生,便于接受。

  (2)第三自然段

  a. 借助图片,听讲故事,入情入境。

  大禹治水还有很多小故事呢。出示图,这幅图就讲了其中一个故事。老师讲给你们听一听。

  b. 关注数字,尝试练习,读好故事。 “三过家门而不入”

  课文的第三小节就讲了这个故事。这个小故事里,数字特别多,注意了这些数字,这个小故事就读好了。生读。你看,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吃尽了辛苦。其实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字在图上)齐读。

  (3)第四自然段

  a.追溯字源,学写“制”字,理解“制服”。

  (洪水被制服了)点红:制服。谁来读这个词?这个制里有个你熟悉的偏旁,是——利刀旁,它和什么有关。出示古文字,我们来看看“制”文字演变。

  制在古时候就是指用刀修剪树枝,(刂泛红)所以右边有个利刀旁。

  这里的制服是指大禹用工具、智慧和力量征服了洪水。你看,根据字形,我们就能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也是学生字的好办法。

  写好制。这个“制“字有些难写,我们该怎么制服它呢?有个小窍门。一竖要挺直,轻顿笔,竖有力。

  b.了解结果,齐读全段,感知心情。

  c.结合情境,理解词意,“代代相传”。 渗透传说的'文体特点。

  这个故事发生在四千多年以前,为什么我们还能读到呢?老百姓为了纪念它,就把大禹的名字和他治水的故事传给了儿子,儿子又传给了孙子,就这样,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这就叫“代代相传“,其实还有很多的传说故事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口耳相传下来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中加入教师的示范读,营造了故事的氛围,吊足学生的口味,再让学生去读,效果就是不仅想去读,还会读得更好。“制”的教学以及“制服”的理解是难点,通过古文字的引入和结合文本的解读化解难点,达成目标。词语意思理解方法多样化,除了生硬的“告诉”,还可以是通过结合文本情境来理解,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来理解。

  四、插图排序,整体感知:

  1. 回顾全文,插图排序,整体感知。

  这个故事还要继续流传下去,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给这四幅图排排序吗?直接请学生说。

  2.巧妙巩固,词语填充,总结全文。

  读这个故事,就像看连环画一样,老师给它配了段文字,可是缺了几个词,你能填进去吗?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谁来试一试。好,一起读一读。

  总结:小朋友真了不起,看着连环画,把长长的故事读成了短短的几个句子。下节课,我们还要把这幅连环画读成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些句子里还藏着我们要学过的生字呢,我们赶快把他们请出来吧。

  [设计意图]课文插图是有效的教学资源,充分地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结合“故事传说”的文本特点,借用“连环画”这一有趣的说法调动学生兴趣,在读图的过程中梳理故事的内容,整体感知。

  五、写字练习,关注布局:

  学写 治 制 形

  1.学习读帖,提炼规律,关注布局。小儿歌:左右等宽中间靠 左右不等窄让宽。

  2.练习书写,关注姿势,反馈点评。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除了安排随文识字,在此基础上还有必要加入一定量的集中识字写字时间来强化。本课10个生字中有8个左右结构的生字,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读帖的过程中,发现左右结构的生字的特点,教给学生一类生字的书写规律。

  六、总结全文,回读课题。

  总结: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个英雄:生齐读大禹,牢牢记住他带领百姓做的事:生齐读治水。深深记下这个神话传说:生齐读大禹治水。

  教学反思:

  20xx届青年教师会课的帷幕即将渐渐拉上,今天上完《大禹治水》,这几日的疲惫好像一下子除去了不少,但还是忍不住坐下来细细回味今日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每一个细节,再比对之前的试教演课,发现在目标达成的同时,还有诸多值得提高改进的地方。

  这篇课文,说实话,在设计之初,有些犯难。第一课时35钟的课,我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在我的这节课上应该有什么样的知识生长点?

  回顾区级会课的主题“文体在左,学情在右”,想到这里,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许多。我始终想着“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一篇故事传说的第一课时,应该学什么”的大问题,在教学内容上比起刚开始的天马行空,现在似乎接地气了许多。在备课磨课后半程思路又开始混乱的时候,我拿出了手边的《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翻阅,以求找到一些思路,看着看着,心中的目标渐渐明晰,识字写字,阅读,文体主旨,技能方法应该是我这节课的应该教给学生的。我就顺着这个思路又开始重新审视教案,一步一步地进行梳理和对照。不仅理顺了教学目标,整个环节也显得清晰了许多。我就把这节《大禹治水》的第一课时在识字写字的目标上定位成认读20个字,会写“治 洪 形 理 制”。在阅读上要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会读“了”字短语。在文体主旨上要把握传说的问题特点,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一个给孩子讲故事的大姐姐”的身份,让学生能够借助插图了解传说故事的大意。在技能方法上要交给孩子识字写字的方法策略,比如通过这节课,会写左右结构这一类字,突出语言表达上的特色,比如第三自然段的数量词,一、二自然段的“了”字短语等。期待在结构巧妙处理的同时,能够把技能的训练层层递进。

  在最终的课堂呈现环节,初步达成了教学设计的意图。

  一、读通课文重分解

  第一课时,重在读通全文,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本课的生词很多,光光二会字四会字就有20个之多,一一出示没有归类地读,学生也容易产生疲倦,环节也会显得冗长,效率不高的同时,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设计时,还原文本最初的形态,一段一段地帮着孩子梳理,在这个过程中,再随机进行词语意思的理解和多种形式地读。第一自然段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短语“淹没了农田”“冲到了房屋”“无家可归’,再送短语回归文本读好句子。第二自然段特别长,处理时则侧重教会学生读好词语的基础上,读好“了”字短语,再读好句子,帮助孩子一步步分解难度,逐步达成目标,激发学生浓浓的兴趣,再设置游戏环节师生合作读地形式检查巩固,课堂气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调节。这样组块的模式也便于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过程,清晰的课件展示一目了然,反倒优于教师讲的效果。第三自然段则改用教师示范读,创造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启发学生关注数字,读好数量词。第四自然段通过重点词语“制服”“代代相传”的理解来读通文段,节奏进程到这里可以适当加快。

  二、识字写字有方法

  识字写字时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这一课的生字很多,并且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采用了随文识字加上集中写字的策略,让学生在文本中认读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的形式。课中,为了防止破坏上课的节奏,我把随文识字定位在认识和记住的层面上,通过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的方式得以巩固。课尾,我则采用集中写字的形式,启发孩子通过读帖学会观察、对比汉字,发现汉字书写规律,期望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的不仅仅只是这些字,而是像“左右结构“这一类汉字的书写规律。在随文识字中挖掘汉字的故事,充分站在学情的基础上出发,通过有趣的汉字起源故事,象形文字的演变等来激发孩子的识字欲望,充分渗透中国的汉字文化,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学生回答巧评价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是对学生回答的一种反馈和激励,还能更好地指向学生的学情,调控课堂节奏,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方向。几次试教中暴露出我的一个问题,评价语言太过泛化,大多是“太棒了”“真好”。这类评价语其实就是无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没有多少意义和价值。为此在备课时,我在学生回答预设上进行了更多的思考和准备,力求在评价时通过简单精巧的点评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今天课堂上呈现的效果基本不错。

  整节课上下来,在与孩子交流互动的同时,还有一些细节没有关注到,影响了一些效果。在读书方式上,较多地使用了齐读的方式,没有运用的恰到好处,一是浪费了时间二是齐读反倒没有个别读的效果好。在个别词语理解上没有下到功夫,不是太巧妙。比如“制服”的理解除告诉学生课文里表示大禹用智慧、工具、力量征服了洪水以外,如果能加上一句“让洪水变听话”这种儿童话的语言来总结,会更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记住制服的意思,和“治理”更好的区分,化解难点。再如关于“伟大“一词,没有让孩子体悟,其实就可以用大禹的父亲“鲧”的故事来凸显大禹的智慧和不容易,从而体会理解“伟大英雄”,这个难点也就可以很好的突破了。

  课上到这里终于结束了,但是与我工作刚刚5年的青年教师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这次的赛课体验让我更深入地知道如何去研读文本,如何去把握学情。真正的一节好课需要用心去体悟、去演绎,还课堂的精彩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6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述了滔滔的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为全文定下了基调,但学生对“洪水”的感性认识比较少,很难读到位,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段洪水视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接着抓住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一句的朗读中体会到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是令人敬佩的。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材通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并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千”和“万”以及“九”在这里都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从中又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最后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在千辛万苦面前,勇往直前的英雄真的值得老百姓佩服。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讲述了流传至今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学习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后大禹终于制服了洪水,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终于要回家和家人团聚了。乡亲们知道后,都出来迎接他,孩子们也都围上来想看看这位治水英雄。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们就是乡里的孩子们,你们想对大禹叔叔说什么呢?从而在学生心目中丰满大禹的形象。

  但在本次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1)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略微还显得不够充分,课堂上引导学生对重点句、段的研读、品味,还不够到位。(2)课堂中缺乏对学生的话语进行评价、引导,对学生鼓励表扬的话语太少了。(3)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的时候,两句话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凑,有点乱。(4)在说话训练这个环节中,缺乏引导,没有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说完整。在以后的备课中,还需更深入的研究教材。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7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读这篇课文,我又一次感受到苏教版教材编写的独具匠心。课文被安排在《梅兰芳学艺》一文之后,我想编者有他的良苦用心。这两篇课文在结构上很相似:先写两位主人公面对困难都没有退缩,而是有很大的决心;然后再写他们是如何吃尽千辛万苦,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后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仍然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文章教学之初,我给学生讲了鲧(禹的父亲)的故事,透过鲧的治水过程、方法和结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鲧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几年下来,毫无效果,惨遭杀害。禹既为失去父亲而痛苦,更为父亲治水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灾难而感到愧疚。同时课文中写到 “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前面的铺垫中,我们就可以理解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学生朗读起来也动情多了。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禹的精神,我先把禹三过家门不入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讨论:禹这位治水英雄,真的一点人性也没有吗?他的儿子看到别人能和自己的父亲在一起,恨自己的`父亲吗?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几个学生感动的哭了。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最后,揭示主题,禹的名字代代相传,传下来的仅仅是禹的名字吗?引导学生更深层地领悟禹的精神、传承禹的精神。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8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这一内容,我采用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在多次的读中逐渐入境,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洪水泛滥的场,加深情感体验。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最后通过抓住关键词的方法,让孩子复述第一自然的内容。

  这篇文中的另一个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词语。本文中“泛滥”“筑坝挡水”“疏导”都是难理解的词语并且在理解全文特别是理解鲧禹两种不同治水方法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本课中联系下文理解词语及猜一猜再查字典验证这两种方法展开教学。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孩子们逐渐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且学会了运用。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因为课时容量的问题,这个只作为一个简单的环节出现了一下,并没有深入探讨。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练,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9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故事。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本课教学有以下优点

  一、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通过朗读,来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及各种文化信息的`获取。《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本课教学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人物的高大形象。

  如:开头我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自由读、放声读,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为后面理解课文打下基础。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感受人物形象。最后指导学生探究式的读,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多角度的读,个性化的读,从而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大禹的奉献精神。

  二、教学中我还注意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做到了以学定教。

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很了解,对课堂的发展也无法预知,因此课堂上我根据学生实际,不断调整原有的教案,通过教师的“情“来激发学生的情,同时运用激励性的,引导性的评价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读书、发言的欲望很强。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我针对中年级学生具有有意注意极易涣散,理性思维较弱,感性思维较强等心理特点,制定了兴趣产生—情趣保持—情感激发的教学思路。一开始,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然后在重点部分层层推进,通过朗读指导来突破难点重点,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后进行拓展、迁移,为学生展示了当代的英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了提升学情的目的。

  当然,这堂课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

  1、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由读、放声读、齐读、评读、默读等,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学生的读感情融入还不够,感受还比较肤浅,比如让他们读受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受感动时,许多学生只把课文的原句重新复述了一遍,深度和广度上都还不够。

  2、主导性偏强,凸显学生的学尚不够有力。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仍有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情况,无论是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还是感受英雄人物的奉献精神方面,教师给予的似乎较多,有时还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了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教学是有缺撼的艺术,但只要我们不断的反思,相信我们的教学能力一定会提高到另外一个高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0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作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教学导入时创设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感受老百姓“无家可归”,痛苦至极的生活,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特别抓住“十三年、到处奔跑、多次经过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体现出治水工程的浩大、艰辛。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学习第四自然段,用“治水成功后,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会怎样感激大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之间相互说一说,再请小组代表来说一说,让学生畅谈自己情感。同时,我让学生谈谈大禹名字中“大”的含义。结合板书与课文内容,使学生的体验再次提升。

  这节课读的形式有自读、品读、齐读、指名读,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加体现学生的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1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治水的艰辛,特别是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学生对大禹治水13年,他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大多数学生不认为大禹伟大。我就提了一个问题:“你现在几岁了,如果你这么大都没见到过你的`父亲,你有什么感想”,“大禹的儿子为什么十多岁还没见到自己的父亲呢?”,“大禹为什么能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能没有进去?”,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重文本还是重拓展

  这课生字不算多,一课时除了读通读顺外,还分了段,理清了文章的线索。二课时紧紧围绕你读懂了什么来交流。学生提到鲧堵水、大禹引水,于是便由“引”字慢慢深入理解。从“引”字中你明白了什么?既有大禹的聪明、智慧,也有大禹的伟大和奉献,更是一种博爱的体现。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2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奉献中的一篇文章。本课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在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无家可归时,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文章共4个自然段,按起因、经过、结果安排故事情节。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大禹“常常睡在草丘山冈,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挖开九条大河”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课文篇幅短小,选材精当,文中“四天”“九座”“十年”“三次”等数量词的运用对表现人物的精神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

  大禹治水的故事距离学生很遥远,对于洪水没有直观的认识,再加上年纪尚幼,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但这也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操熏陶的良机,这些在蜜糖中长大的孩子普遍比较自私,不太会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和事,通过教学本课,可以与现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相联系,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大爱之情。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优点:

  一、 品读词句,突出奉献,英雄在艰辛中挺立。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体现了大禹不畏艰辛的奉献精神,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呢?首先在教学禹治水的.过程时,通过比较父亲鲧的做法,用引读的方式让孩子在文中用一个字概括大禹的做法,通过第二次引读体会大禹治水工程的不易。教师激情的引读是火种,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愿望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愿望,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勾画打动着自己的句子,想想哪些地方的语言特别打动着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关注课文的表达,因此在孩子体会到的点评中我都是从表达的角度进行指导。

  二、巧读数字副词深化奉献,英雄在大爱中挺立。

  三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做法。教学时我采用讲数字故事的有趣形式,引导学生联上下文,体会数字背后的意思。引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读书引导,感悟”才、仅、却”表达的语气与情感,感悟禹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大爱境界.领悟禹能够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就是大爱,,就是奉献。大禹的英雄形象饱满起来

  三、 学习方法的渗透,英雄在咬文嚼字中挺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字学习方法的渗透,对孩子的识字兴趣以及方法的引领,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副词教学中,比较突出副词数词的用途,教师点拨,提醒,加强孩子注意,为三年孩子将来的写作道理有种引领。在理解了“欣欣向荣”后比较为何不写具体让孩子明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写作方法。

  不足:

  1、由于想一节课完成整篇文章的教学,因此许多环节不够落实,整堂课读得还不够,一课一得体现不突出。

  2、虽然力图在教学中体现对语言的关注,但在语言运用上这节课体现得还不够好。

  3、由于上课的过程中,缺少大家的沉稳,所以对学生的全面关注还需在课中磨练。

  改进措施:

  1、认真研读教材,虚心学习,一定要懂得舍弃,认真落实每堂课的训练点。

  2、在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3

  课文第二小节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抓住关键词“千辛万苦”,引导学生想象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察看地形”,“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大海”时会吃哪些苦?会怎样对待?

  孩子们都能联系书本,电视中获得的间接经验,大谈大禹的吃苦事迹。有的说,他在爬山的时候,手不小心碰到带刺的植物,会流血,但他咬咬牙,挺过去了;有的说他的鞋子穿破了一双又一双,甚至脚底也起泡,但他还是忍着痛继续察看地形;有的说,到了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在头顶,热得满头大汗,可是,大禹还是和老百姓一起干着;还有的说,在劈山的时候,一块大石头滚下来,刚巧砸在大禹的脚上,受伤了,可是他只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包扎了一下,又和老百姓干在了一起……我对他们说,大禹是吃尽了千辛万苦,他所吃的苦我们说都说不完,你觉得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于是大禹的坚强,大禹的不怕吃苦,大禹百折不挠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4

  《大禹治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大禹治水的精神是可贵的,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我们孩子只是二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们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章中文字表达的特点,想要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指导有感情朗读时,我通过让学生点重音、划停顿的方法进行指导。我坚信只要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加上一些朗读指导,他的感情一定会到位的。

  在讲第一课时的`时候,就有很多学生提出一些不懂的词汇,比如洪水泛滥是什么样的?由于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所以他们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所以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这一内容,我在范读时就着重加强了“痛苦极了”这几个字音,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如此学生再读的时候感情就到位的多了。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通过“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开通了很多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我紧紧抓住“千千万万、很多”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第三自然段中禹在治理洪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是非常有名的,为了让学生简单体会,采用“共情”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如果你的爸爸出去工作三天不回家你就会非常想他了,或者你在外面天一黑,你也会非常想家。可是大禹却能十二年里为了治水都没有回家一趟。”经过交流之后,学生们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了提升,是个无私奉献的人,为了帮助大家治理好洪水,三过家门都不入。

  第四自然段中介绍了禹带领大家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后来洪水退了之后,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在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体会洪水退了之后的生活,感受大家的喜悦之情,随后指导学生们在读到洪水退了之后的情景时,应该把声音上扬,以突显喜悦的心情。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觉得我需要随时充实自己,以免课堂上接不住学生抛出的问题。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在这堂课中,有个孩子就问:“老师,他叫禹,为什么题目是大禹治水呢?”一下把我问住了,是啊,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呢。一直回答不上来的我,用了一句“下去我们都查查”草草结束。后来查过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大家尊重禹,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所以在他的名字前加了“大”。学生们的想法千奇百怪,课堂更是瞬息万变,如果上课时我能抓住这个学生的这个问题,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相信孩子们就更能理解大禹治水的精神了。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继续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教学本文,我紧扣“治水”,瞻前顾后,逐步深入。

  治水前——老百姓无家可归

  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透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好处与迫切。

  治水——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首先引导孩子们弄清治水过程,先拎出文章结构,透过朗读、群众交流,归纳出过程:决心——调查——疏导。这样有了清晰的过程结构,学生们头脑中对于文本更清晰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学习典型事例。在朗读的基础上,学习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典故事,再辅以介绍大禹的其它故事,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洪水得到治理,不再危害人类,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合理归宿。课文上到这儿,孩子们对大禹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我让孩子们思考:是谁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此时你想对大禹说些什么?他们对大禹的敬意更深了。

  其次,《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中有很多数量词,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了这些数量词。

  第二自然段中,大禹在察看水流和地形时,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我就让学生展开想像:夏天,大禹;冬天,北风呼呼地刮着,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大禹;有时饿了,他就渴了;累了。这一自然段中,“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告诉孩子们这两个“九”也不是实指,而是指“很多”。我再请孩子们想像大禹带领百姓在开河劈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透过想像,大禹不怕吃苦,大禹百折不挠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第三自然段写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我让学生圈出其中的数字,再读读这段话。这一连串的数字,让大禹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此刻孩子们的眼前。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05-02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08-09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08-25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精选3篇)04-27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精选4篇)05-04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精选3篇)05-11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篇03-21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篇)04-01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05-11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集合15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