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4 09:16:2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

  对例题的想法。例题难度不高,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如图,)经过4分后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这道例题并不能体现出画图这一策略在行程问题中的价值,因为许多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就可以轻松解决。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采用列表这一策略的。有许多学生告诉我,列表这一策略其实根本也用不上,因为他们很容易就抓住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所以,在讲解这道例题时,我把着力点放在了指导学生画图上。指导学生抓住画图的三要素:方向,条件,问题。数量关系倒是很简单的两三句话带过了。

  学生对画线段图来表述行程问题这一方法不感兴趣,我认为是有原因的。第一,不习惯,虽然以前也接触过线段图,要画好线段图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学生更愿意选择列表这一策略。第二:往往会画线段图的也能够分析清题目的数量关系,甚至说,不画线段图也能分清。而不会做的也不会画,所以,他们觉得线段图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学生的这一问题,我们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强调线段图的简洁,方便性,同时,只要学生的线段图上能够反映出三要素,也就应该加以鼓励。如若不然,恐怕学生会更加不喜欢线段图了。

  还有,班级中大括号的.画法实在是难看之极。我们同轨的老师交流了一下,总结出一个方法:先画两根直线,然后加个小帽子(中间的尖),再把两头弯一下。让学生画了几个,果然本子上的大括号漂亮多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2

  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起,每册安排一个单元,相对集中地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首先让学生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

  基于这样的教学重点,我在设计时,是这样去做的:

  1、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将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探索和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视对策略的体验,而不只是关注策略的应用。解决问题教学的本质应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问题的解法和结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传递中习得,但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

  学生在反复比较中形成策略,在应用中体验策略。由“原来的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到“自觉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我看到了论坛上,大家给我提出来的建议,我会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

  1、想把题当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全部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所以感觉课堂上重点不是很突出。

  2、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的针对性的评价比较少。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3

  今天教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昨晚让学生把P93第四题至第八题做在家作本上,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对这个单元的内容掌握的还可以,除了有几个学生对追击问题没有搞懂之外,所以在上课之前改变了按部就班的程序,开始重点讲了讲追击问题,然后出了两道变式题想考一考孩子们的反应能力。

  1、阳阳和冬冬从同一地点反向出发,沿着环形跑道赛跑。阳阳每分钟跑340米,冬冬每分钟跑260米,经过2分钟两人第三次相遇,跑道一周长多少米?

  2、一辆汽车长8米,一座大桥长1992米,这辆汽车以每分钟250米的速度过桥,这辆汽车从上桥到下桥一共用了几分钟?

  结果第一题大概有十几个学生通过画图解决了,但第二题只有两三个人做出来。看来平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今天教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行程问题)》,从预习情况来看,学生对列表格的方法比较钟爱,可能是觉得画图比较麻烦吧,所以新授就重点讲了如何画图,如何画好图。特别是如何把图画的比较标准一些,这对学生解决问题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这类问题类型比较多,新授的内容又太简单,所以花在练习上讲解的时间比较多。特别是追击问题,学生比较难理解,所以在课堂总结的时候,我让学生分别上台演示了相遇问题、相背问题、追击问题,我想,这样学生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他们画图也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吧。

  今天教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行程问题)》,从预习情况来看,学生对列表格的方法比较钟爱。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列表格的方法以前专门有学过,二是画图的方法比较麻烦。所以在新授的时候我重点讲了怎样画线段图,如何把线段图画的比较准确、美观。

  虽然今天的教学内容并不难,只是相遇问题和相背问题,但在练习中却又生成出许多新的问题,如:环形跑道、追击问题等。而如果仅靠课堂上学的知识,学生是很难独立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当出现新问题的时候,有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我只好请学生上台直观演示,效果还行。

  明天的练习课应该把行程类问题整理一下,然后再加强练习吧。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4

  《借助画图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上段时间,我在四年1班实行了一段时间的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的教学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画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上升。鉴于往后还需要在另一个班进行推广这个能力练习,故反思如下:

  1. 教会学生画图的基本策略

  开始时,我准备了一节以画图解决问题的主题课,通过一步计算、两步计算、三步计算的题目,结合如何画图进行教学,重点解决学生的数据的提炼、画图步骤、需要解决问题的标示等简单画图技巧。如“商店买回140个杯子,装了5箱后还剩20个,每箱装多少个?”,首先让学生读题,简单快速的找到题意“140个杯子,装了5箱后,剩20个,每箱?个”,接着画线段图或者用其它图形来表达,要让学生明确,把140个杯子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已经装箱了,一部分是剩下来的;装箱的那部分要分成5个箱。最后在图形上,把各个数据标在合适的位置,并用问号将所求部分标示出来。

  2. 通过典型例题来提升画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次测验反馈中,学生在有关“倍”的问题上,经常出错,学生习惯用乘法来解决问题,但没有具体分析什么是什么的'几倍,没有分析等量关系式。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在运用线段图解决这类问题时,首先找标准量,用一个格表示标准量,在用另一条线段表示什么是标准量的几倍,最后是标数据和问号,在观察线段图的基础上,分析1个格与几个格的关系,从而分析它们的数量关系,进而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3. 一天一练,培养学生运用画图解决问题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通过画图解决问题的习惯,我让学生一天进行一题练习,然后第二天进行批改和讲解,在学生养成习惯的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5

  今天教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行程类问题,整个教与学的过程还算顺利,首先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得很好,能正确列表整理信息,可能由于平时教师有话线段图分析题目的习惯,以前有的题目他们也曾画图解决过一些应用题,尤其是思考题,有的同学可能是平时的耳濡目染,所以画线段图基本没有多少问题,有的也只是细节上的,如少标注运动方向,或没有把相对应的路程按时间分段等,于是在指导画线段图上我花的时间并不多,原先在上课前我去找过同规老师曾做过的.行程类课件,想把直线相向行走、相背行走、追击问题,环形相背行走、及追击行走等演示给学生看以加强学生对行程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可惜没找到,于是上课前在发现线段图的画画不成问题后,我在可始增加了让学生演示各种行走放式及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上,在学生演示,学生描述行走方向、数量关系中学生能把课中涉及到的直线相对、相背及环形相背行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理解清楚了。应该数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6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和差问题。和差问题的计算本来就是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要想让画图在学生心目中真正成为一种解题策略的话,我觉得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学生要会画图,会用图简要、完整地呈现题目中的信息。其次,要会用图,能利用图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到数量关系,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对画图要有感情,要喜欢画图,不能让画图成为一种累赘,一种麻烦,而要让它成为一种需要,一种解题策略。

  这节课,这几方面完成得都比较好。首先,学生学会了画图。由于在这之前学生基本上没有画图的经验,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画,困难太大,所以老师给出了一小部分的图,算是一个引路,给了他一根拐棍,因为位置确定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老师的指导作用在这里也体现得较好。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画好这幅图。交流时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让大家来讨论,提出改进意见,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一幅完整的线段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有动手实践,又有合作交流,在体验中最终学会了画线段图。然后让学生比较运用哪种策略更好些,体会到在这儿列表不能反映所有信息,不是很直观,但画图能把题目中的信息形象、直观地反映出来,便于我们分析解答。真正体会到画图策略的重要性。其次,学生会用图分析解决问题。图画好后,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不仅能把题目中的信息全说出来,甚至还能说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很快就能用两种不同的解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说算理时,让学生上黑板指着图或表说,同学们都是指着图说,而且说得很到位,说明学生已基本会用图帮助自己分析问题,同时也进一步体会到了画图策略的优势。

  最后,从一节课的表现来看,学生对画图有着浓厚的兴趣,试一试的图画得都比较好,而且解题方法都对。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7

  苏教版教材中单独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在执教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经验,也有许多迷茫,偏颇之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讨论。

  一、传授策略不等于教授具体的解题方法。

  案例:苏教版第十一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课本以和倍问题作为例题,让学生体会使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能便于解决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有部分教师把课堂设计成和差,和倍问题的练习课,把教授如何解决该类问题作为课堂重点,使课堂失去生命力。

  其实十一册第一单元已教授了列方程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如果把该节课定位在训练解题技巧上,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学生的思维仍停留于如何解题,没有提升到利用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统一为一个未知量是一种策略的高度。不能形成更抽象的数学思维。

  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应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体会到各种解决方法的共同点,体会方法中渗透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列表,画图,一一列举,替换等实际上是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解题技巧。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课堂应该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体会这些策略有什么共同点,感受这些策略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重在体会。

  另一方面,学生的程度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可能上新课前已经掌握了解决该类问题的具体方法。有的学生可能需要几节课才能掌握该类问题的解题技巧。因为这些例题本来就是由奥数题改编而来。把课堂的重点定位在体会策略的优势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例如本案例,课堂开始我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导入,后进生如果感受到替换的策略能把生活中的难题变简单,他就有收获。而学习较好的学生能体会数学策略能应用于生活,他也有所收获。只有让学生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课的生命力才得以延伸。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连贯的而不是独立的。

  本节案例其中一个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验如何替换。如果每道题都需要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不仅费时,而且受课堂条件限制,许多操作将不能进行。

  在教授本课时,我采取了结合画图,倒推等策略帮助学生体会如何替换。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等策略,在课堂上只要适当点拨,能把题目的情景以线段图、实物图、数量关系式等方式呈现,学生通过多种的`呈现方式,能对题目有更全面的理解,对替换的过程的认识就更深入。

  例如:1个大杯和6个小杯, 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三分之一,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呈现

  学生1: ∵3小杯=1大杯

  1大杯+6小杯=3小杯+6小杯=9小杯

  学生2 小杯:

  大杯:

  画图的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的示意图更容易理解其思路,促进生生互评,使课堂更具生命力。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应回归生活

  有部分学生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高深莫测的,是难以理解的,这和教师长期误解该课的教学重点有很大联系。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常用到这些策略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教学时适当从身边的例子引入,以生动的故事引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以本课为例,我以曹冲称象的例子引入,学生在故事中体会到策略源于生活,而且不难理解和操作。最后我还以老师在麦当劳买套餐的例子让学生利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例2 李老师和朋友买了一份套餐: 2只鸡翅+1杯可乐=16元

  已知可乐的价格比鸡翅多1元,李老师吃了一只鸡翅该付多少钱?

  从学生熟悉的麦当劳套餐引发数学思考,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对策略的学习更有归属感。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的其中一个亮点,只要教师利用得当,学生思维可以得到更大提高。通过反思教学我们获得前进的动力,愿我们养成反思的习惯,愿我们能在反思中摄取营养,不断进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8

  教学片断

  一、教学例题

  1、尝试整理

  (1)出示例图:(增加一条件:“小明带了50元钱”)

  观察都有哪些小朋友来买笔记本?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指名说一说)

  (2)看了这么多条件,你有什么感觉?

  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需要哪些条件?

  (3)出示空表格

  请同学们利用这张空表格整理出需要的条件。

  (4)交流如何整理的。评订整理的优劣。(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2、独立解答

  (1)先说说,先求什么?追问:为什么要先求每本书的价钱?

  (2)解答后评订

  3、学会检验

  4、现学现用(出示:第二个问题:小军用42元买了笔记本,能买多少本?)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整理条件?为什么?

  在书上填表,独立解答

  5、回顾反思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对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实现教材价值的潜在因素,用活、活用教材。

  一、开发例题资源

  教材P65页例题采用了小明、小华、小军3人买笔记本现实情境呈现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一个问题“小华用去多少元?”由于学生已有熟练地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知识经验,对于这个问题很难使学生产生整理的需求,因此教学时,我对例题增添了一个条件:“小明带了50元”一起呈现,从而学生感受到条件较多,信息比较复杂。这时,教师引导:“看来要解决问题我们先得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找找看,哪些是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列表整理,并解答。使学生在矛盾冲突中,使他们产生了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强烈欲望中,产生了寻找解题策略的需要,培养了策略意识。

  二、合理利用习题资源

  教材P66页“想想做做”1提供了三摞字典的情境信息和问题:第一摞字典6本高168毫米,第二摞由15本这样的字典摞在一起高多少毫米,第三摞高504毫米,有多少本字典?同时还提供一张表格。由于第一摞有6本题中没有直接告知,是要学生通过数一数从情景图上获知,而第三摞的本数也清晰可数。这就干扰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违背了教材的意图。因此,教学中我将第二三摞字典藏起来,只露一个角,这样,使这一习题转化为适应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练习内容,使学生不但学会运用策略解决数学问题,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一次增强策略意识,获得成功学习体验。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9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直观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几何直观,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例1前我先出示2题“看图解答”,引导学生看图说出问题、条件和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此环节的意义是通过从图中整理条件引导学生体会“图”的好处,同时也勾起了学生脑海中关于“画图”的回忆,也为例1的教学做好铺垫。例题1是用纯文字的形式出示的,由于题中的条件比较多,使学生在对文字的阅读理解中遇到了困难,对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也有些模糊,不过借助课一开始的“前置性练习”,很多学生能够想到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但如何准确的在线段图上表示题意却有一定的困难,这时老师给出一条线段表示小宁,给学生一个“支点”,再让学生画另一条线段表示小春,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在画好了主体部分后让学生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在图上表示出来,从而完成一幅完整的'线段图。在画好图以后,教师就要诱发学生“看图”进行推理,找出数量关系并进行分析,确定基本的解题思路,化图形为算式。本课中的例题不同与一般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其条件、数量关系的复杂性和抽象性,适合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例题1呈现的是两个数量的和和差,通过假设让两个数量相同,期间通过演示使学生看到总数的变化,形象的展示了解题思路,加快了学生的理解速度,之后学生自主解题,板演并进行讲解,如此在观察中推理,在计算中比较,在比较中发现。最后的回顾环节,意在帮助学生已经积累起来的画图述问题、分析问题的经验上升到策略的层面,进而获得对策略的深刻的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策略的掌握要经历从模仿到逐步内化的过程,“试一试”是对画图策略的强化,教师要进一步放手,“想想做做”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策略,“画图”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是学生通过画图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悟获得的,本课学习,画图不是最终目的,不可能仅凭一两堂课就能使学生掌握,画图是一种中介,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会思考,随着学习的深人,学生所遇到问题的类型在不断变换,而解决这些不同类型问题的策略却始终如一,学生对画图策略的运用越来越娴熟,对策略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从而帮助积累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策略的价值,提升数学思想方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0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解决问题的策略可理解为解决问题时的计策和谋略。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旨在突出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设计及运用,通过方法的运用、反思和内化促进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虽各有不同,但策略本身又具有共同的特性。如何把握好这些策略的特性,根据策略的特性展开教学,是提高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策略的适用性

  一般来说,不同的解题策略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某类问题。特别是,在学生初次明确地学习相关策略时,要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策略的价值,教师首先要对某种策略所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这些问题的共同特征,这样,才能提供更典型的问题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例如,在有些实际问题里,条件与问题的关系不能归结为常见的数量关系,因而很难列式计算出答案,但是,与问题相符的一些可能答案却很容易凭经验或直觉得到,只要把符合题意的所有可能答案全部找到,问题也就顺利解决了,“一一列举”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像周长一定的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面积一定的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三种(不同)杂志各一本,最少订1本,最多订阅3本,共有几种不同订法等都适合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某种策略所能解决问题的特征,才能提高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二、策略的价值性

  学生对策略的态度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态度表现为对策略有热情,感受到策略对形成解题思路的作用,具有自觉运用策略的意识和习惯。消极的态度则把策略看作负担,理解为教科书和教师的规定,是被迫进行的。因此,教师要设法让学生体会某种策略对于解决某类问题的必要性和价值,并转化成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一一列举”的策略为例,在让学生初步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了周长一定的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围法后,我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把一一列举的策略与以前的解题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感悟一一列举的具体含义,初步体会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即可以把符合要求的答案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来。通过体验和分析,学生体会到一一列举的策略的确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对这种策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在下次碰到类似问题时,学生会自觉运用这种策略去解决。

  三、策略的体验性

  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体验是心理活动,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的意识与感受。体验使数学教学不再仅仅关注到数学事实的接受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扩展到促进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还是以“一一列举”的策略为例,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这一策略的价值,我设计以下环节:

  (1)设疑启思。在出示问题“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后,我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思考,让他们尝试寻找答案。学生由于受经验的限制,他们中的一部分只能找到一两种符合要求的答案。这时,我又引导他们思考:怎样才能找到符合要求的全部答案呢?学生又陷入了思考。

  (2)激活经验。我让学生再次理解“不同围法”的含义,即围成的各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米数不同。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可以从长方形的宽是1米、2米……从小到大依次地想,也可以从长方形的长是8米、7米……从大到小依次地想,学生已有的列举经验(学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被激活了。接着我还与学生讨论交流了列举到什么时候停止,初步体会列举的有序性、周密性。

  (3)回顾分析。在解决问题后,我请学生对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了回顾与分析,一方面再一次明确和消化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列举策略的价值,为他们解决类似问题积累经验。

  (4)延伸拓展。在后面的例2(订书问题)和例3(安排房间问题)的.教学和练习中,我总会让学生先谈谈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好处,促使学生在例1中获得的一一列举的经验能顺利实现迁移应用。

  四、策略的灵活性

  策略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随着具体情境的变化,具体运用策略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在列举的策略教学中,三道例题所呈现的是填表列举的形式。在练习中,有些练习已经列出了表格,学生可以填表列举,有些可以直接在图上画画、填填,找到答案,还有一些练习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列举的形式。如练习“有1克、2克、4克的砝码各一个,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能在天平上直接称出多少种不同质量的物体?”学生在练习中有的运用了填表列举的方法,也有的用画图来说明问题:

  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形象、简洁。作为教师,要鼓励创新,提倡运用策略形式的个性化,这样学生在展示个性的同时,能进一步体会到“只要适合的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1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可以说在整册教材中是最难的。它是在“找规律”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在学习“找规律”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列举法便是其中之一。而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列举法,会用这一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教材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来认识“列举”这一方法。但一出示课题,学生便对“策略”二字产生了疑问,于是我便加以解释,在教学中也以“方法”代之,这样很快使学生消除了疑虑。而例1并不困难,学生在我的讲解下都能理解,并且在表格上显示则显得更为清晰。紧接着我将我的问题抛给了孩子:“同学们,王大叔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忙,你们说的这四种方法都很好,王大叔都不知该如何取舍,你们谁愿意再一次帮助王大叔?”孩子们有的说选长8米宽1米的,有的说不好,应选长7米宽2米的,有的说选长5米宽4米的,当我问他们为何这样选时,有的孩子说不出来,只说他认为是这样,还有的孩子说算过这四种方法的面积了,觉得应该选面积最大的,这样在里面养的羊多。我将赞许的目光投给了这孩子。的确,在我看来,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比我直接给他们答案要好的多。紧接着我又丢出一个问题:“如果这方法很多,老师无法一一去计算每种方法的面积,那该怎么办呢?”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中发现了长和宽的差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磨课的过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想上好一节课真不容易。

  这次比赛时间很紧,再加我学校工作很忙,准备时间有限,从抽签定下教学内容的那一刻就一直在构思,教学设计也是反复修改变得了好几次。既然是比赛就要注重个方面的设计,比如导课的方法、情景的创设、练习的选择……总之新课改的要求和标准你都要体现出来,要不你凭什么拿名次?但是,当我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看孩子有没有从这一节课中学到东西,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实效,有了这个想法我反而不紧张了,我就一个目的,让孩子们学会用“一一列举”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呀!抱着一颗平常心上课比什么都重要,我更应该关注孩子而不是名次!

  二、备自己的课,才能上出自己的特色。

  教者不同,学生不同,相同的教案会上出不同的效果。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掌握一一列举这样一种新的解题策略。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我认为,书上片面强调列表列举尤其偏颇之处,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一一列举这样一种解题策略,而对于列表这样一种方法,在某些题目的列举过程中如果运用会显得较繁,而运用其他的方法则能更迅速,更明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在引导学生认识表格、理解表格的同时,允许多种表示方法的存在,甚至鼓励运用部分更简洁的方法。

  诚然,不管你课前准备的和设计的如何好?课堂的主体毕竟是活动的人,想全面的掌控各种各样的情况显然也是不现实的,课后我反思甚深:

  一、没有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因为此教学内容和前一单元《找规律》有内在的联系,学生上一单元还没完全结束的情况下讲授本课时,自然是优等生的课堂而不是每位学生的课堂,我觉得自己在给为数不多的几个优等生上课。

  二、没有把“一一列举”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方法灵活的教给学生,在处理例二时过于粗糙,时间的把握不足。

  三、联系效果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一是时间关系,而是课前没有及时调试好设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2

  上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例举法解题,在学习练习十一时,有几道题通过学生讨论、倾听发言后我感觉:孩子们和我都有不少收获。

  书本66页第3题: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旗各一面,从中选择1面或2面升上旗杆,分别表示一种信号。一共可以表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这题我是处理的:我读题后让学生自己先做,再校对答案。(教师巡视是发现结果是6面和9面的`答案都有,而且结果是6面的占据大多数)我一贯认为,错误也是一种资源,但作为教师最好不要直接指出学生错误,教师要善于组织孩子倾听、分析错误,让其“自纠”或“他纠”。于是,我请两个代表板书出结果:

  生1:红、黄、蓝、红黄、红蓝、黄蓝。六种

  生2:红、黄、蓝、红黄、黄红、红蓝、蓝红、黄蓝、蓝黄。九种。

  讨论的火药味十足,大致记录如下。

  生3:红黄和黄红重复,我同意六种答案。(其他答6种的学生一呼百应:对对对……)

  生4:大家不要急,请问:如果先升红旗,再升黄旗与先升黄旗、再升红旗,挂在旗杆上会一样吗?它们能表示一种信号吗?上下不同,信号也不同。(其他答6种答案的同学大部分开始动摇。有道理……)

  生5:我反对,题目上讲是升上旗杆,如果是两个旗杆不就没有上下区分了吗?(我认为:这个孩子再为自己开脱而强调理由,但我没立即反对,把球抛给其他孩子)

  生6:如果是两个旗杆,书上应该说明。即使是两个旗杆,也会有左右之分。所以我们为一个旗杆。(大多数学生频频点头。我认为:这孩子的答话太精辟了!窃喜)

  大家所有目光都盯着我了,看来我要做裁判了。

  师:你们同意生6的观点吗?我认为升上旗杆默认为升上一个旗杆。(其实我真佩服生5的狡辩行动,出乎预料但似乎有点道理。我个人建议:修改教材时加上“一个”两字,变成“升上一个旗杆”。)

  反思:教学生成有很多火花,咱们教师要多倾听,多捕捉,多欣赏,多品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3

  这一课时最关键的是在例一,因有对以前知识的复习,所以在掌握程度上必须把握得当,让学生明确使用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然后再大规模地开展策略的教学,让学生感知一一列举的优点!

  对于例二,学生对于这里含有的.找规律的知识掌握较好,因此容易上手,可以让学生明确掌握用表格的方法来实现一一列举的策略,后来证明这是对的,用表格的方法,可以将一一列举的策略的优点发挥到最好,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4

  第一课时

  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对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对照“真学课堂”的要求,精心设计了这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渗透“等量代换”思想

  “等量代换”是假设策略的核心思想,我在课前让学生重温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意在让学生明白曹冲用石头的重量来替代大象的重量实际上就是蕴含了一种数学思想“等量代换”,为解决课上的实际问题作了铺垫。在解决例1时,也确实起到了作用,大部分学生能很顺利的想到将大杯换成小杯,或将小杯换成大杯。

  二、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

  在学生口答完简单的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题目后,出示例1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呈现对比强烈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问题的结构特点,形成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

  三、以学定教,教学中适时调整教案

  在教学例1时环节,我的教学预案上,我预设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三种思路:第一种是全部是小杯或全部是大杯,第二种是通过画图再解答,第三种是列方程解答。但是在课堂上学生都是采用了第一种假设方法,画图也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全班没有列方程解答的学生。这时,我就调整教案,展示了第一种思路。方程的解法,我选择是一带而过,只需要让学生了解这类题目也可以用方程解答,方程也是假设的思想,而且列方程解答,相对列式解答来说就复杂一些,既然学生能掌握列式解答的方法,就不必要求他们列方程。

  四、自主尝试后小组活动

  非操作类小组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充分自主的基础上。在解决例1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列式解答。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活动,说清楚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这样让组内学习较好的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对于后进生来说,在自主尝试的时候没有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在小组活动的时候,他们可以听取组内其他成员的思路与方法,对他们理解题目起到帮助作用。个人认为在这些非操作类小组活动前,先由学生自主尝试,能培养学生面对难题时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有勇气去面对难题。如果没有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思考尝试的时间就进行小组活动,这样就会让学生对他人产生依赖,形成惰性,面对难题时也就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五、展示交流多样化。

  真学课堂的要求指出: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主动交流的机会。我在本节课中运用了组内展示、全班展示,直观展示、口答展示等形式。在学生小组活动时,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路,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我选取了两种不同方法的作业纸,通过投影仪展示在前面的白板上,让学生直观清晰的看清楚他人的作业,这时我并没有请被展示作业的学生进行自己作业的讲解,而是请全班同学共同思考这份作业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再指名回答。我认为被展示作业的学生已经在小组内展示过了,没有必要让他再讲解一遍,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发言的机会,同时又给予了全班同学又一次理清算式每一步的机会,再指名回答,在倾听他人回答的时候,这时全班同学又进行了第三次思考。

  在展示“试一试”解题过程时,我并没有在投影仪下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因为我通过巡视,发现全班基本都会做这道题,所以我只是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这样让学生一边倾听同伴的发言,一边思考同伴说的`是否正确。既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同时在倾听的同时又思考了一遍,强化了解题思路。

  不足的地方:

  一、回顾总结不到位。

  教材上安排了“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这一环节,而我只是把这些渗透在解决具体题目中,并没有作为一个环节,回顾解决了的问题。我应该启发学生从为什么假设、怎样假设、假设后怎样思考等方面展开交流,并作适时的提炼和概括,以提升认识。

  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节课,可能由于后面坐了听课的老师,学生有些紧张,举手的学生不多。我没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发言积极性,所以有很多学生会回答但是手却不举起来,这就需要我平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多鼓励孩子。

  三、关注学困生还不够。

  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阶段是比较有难度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不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时时的去关注他们,不能只考虑课堂的时间安排,而忽视了他们。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

  以前的策略叫替换,现如今改成了假设,虽然叫法不同,但课的本质是一样的,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假设这一策略将两种未知量转化为一种未知量,使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那一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弄清在有倍数关系的问题中假设后总量不变,份数变了。反思本节课教学中自己较为满意是:

  1、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在课前我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及其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比教学发展思维。本节课我在例题的教学中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引导学生采用了两种假设的策略,一种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另一种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我让学生思考: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从而揭示了假设的目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3、注意差异重点教学。替换的策略——尤其是相差问题的替换,学生尽管知道替换的方法,但对于替换后总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少学生模糊不清,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如何协调这种差异,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白替换前后的变化,一是给学生时间和鼓励。在教学中我发现练一练中的把2个大盒换成2个小盒总量减少2个8个,有的学生不甚理解,图片的出示能帮助学生理解,但对一小部分孩子还是存在困难,让学生分别从图中指出原来的个数和减少的个数,能促进更多学生的理解。我们只有本着承认差异,尊重学生的态度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4、多种策略综合运用2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把替换的过程表示出来。并且在检验后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你觉得哪些步骤是解题关键?”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假设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是更重要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4-04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04-06

《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学反思06-14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教学反思04-06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反思04-06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3-10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6-03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7-11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反思6篇04-06

解决问题例题教学反思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