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8 16:24: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角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画角,做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整堂课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运用自身的语言魅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备课中,教师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整堂课中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1、整节课,构思新颖,环节紧凑,思路清晰,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4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导入快而有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导入过程中,让学生摆一个三角形,再任意拿走一根小棒,变成了什么图形。学生很快反应出这是一个角,也对角的特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3、联系生活,切入主题。整堂课,我都是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角,你能举例吗?”之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你能找出藏在物体中的角吗?”对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学生很快能找到角,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显著。

  4、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电脑多媒体的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5、充分开展操作活动,并与小组活动相结合。本节课中,我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研究,让学生找角,动手折角,用小棒摆角。通过个体的独立思考、小组的多次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产生了多种思维方式,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不断地加深,认知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6、练习形式多样并层层深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纵观整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但在一些数学术语上把握得不够好,导致学生在找角时不能准确地把找到的角描述出来。其次在比较大小时,除了多媒体演示,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拿活动角来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取长补短,争取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学有所获,学得开心,自己也能不断进步。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2

  教学完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我有了一些想法。在二年级下册的8个单元知识的难易排列中,我原本是把角的认识排在后面的。但真正教完后感觉到,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些易错点和重难点。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认识其他图形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学生学习本课前,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还认识了线段。学生先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并且在学习这些图形中已经对角有了一些感受。所以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角》时,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顺利,学生能够正确的说出角的特征,在实物、简单的图形中找到角。课后练习的情况也还可以,说明学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时较为简单,并能正确识别角。

  因为前一课时较为轻松,所以在认识直角、钝角、锐角时我没想到学生会出现许多问题。教材安排的先认识直角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绝大部分学生对直角都有着特别的感知,因为前面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直角组成的。再通过和直角的比较,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学生在认识钝角、锐角的基础上同时也了解了它们和直角的关系。这里,教材的意图是把锐角、钝角的认识初步定为在“比直角大”“比直角小”这个层次上,既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强化了对直角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基础上,我好教学生如何判断直角: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划。而在真正写作业时,问题就出现了:1、少部分学生不能找准三角板上的直角。2、不能正确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3、部分学生不能自觉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

  经过两次练习后,我发现这几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1、对直角的直观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当角的摆放发生变化时,就不能很快的辨别出来。2、上课教学比较角时,不够细致,部分孩子可能不能完全学会方法。3、学习习惯不到位,老师的要求有了,但是检查还不够严谨。针对这几个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习课中,我进行了针对性的强化,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有质量的进行练习。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3

  今天,在五年级上“三角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我一改以前全部依赖多媒体的课堂教法。先从实物入手,让学生找出三角形,这一知识比较简单,几乎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除了杨号南以外,每个学生都积极举手,要求到前面来指出自己找到的三角形,我让赖锦山,黄洁强来指出实物中的三角形,目的是调动他们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他俩平时学习较差,被提问的机会较少,作对题的机会更少,这种问题比较简单,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果然,他们都找出了三角形,并且我及时给予了表扬。他俩上课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看来,课堂的开始创设一些情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表现一些,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看着实物画一个三角形,照猫画虎是学生的长项,他们很快就划出来了。同时,我在黑板上也画了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观察: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定点,有几个角。学生都回答有3条边,3个角,3个定点,这时候,我并没有他们回答对了,就停止了对他们的追问,因为很多学生虽然说出了正确的答案,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是哪些是边,哪些是角,哪些是顶点,只是看学习好的同学手语说是3,他们也跟着说是3.果不其然,我让李锦欣上黑板前来指出哪三条边,哪三个顶点,哪三个角。她指不出。我拿着她的手在三角形上找出来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同时要求不知道的学生认真看。他们都说明白了。我又让温绍森上来指,他还是没有指出来。这说明了学生只是看着别人的手语是什么,他们就随声符合,实际上他们根本就不明白,这就是手语的局限,如果不看老师,根本就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手语不像有声语言,不看老师,有声音可以听,一样达到学会的效果。这些都告诉我,不能只看学生所明白了,就相信他们学会了。一个知识必须反复重复,直到学生的注意到了你的手语,然后在让他在黑板上指一指,说一说,这样学生真的明白。弄懂了三角形的`边、角、顶点的定义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三角形的定义。孙海建总结的非常好,他说,由三条边围城的图形叫三角形,他当时的不会用“围城”这一手语表达,他用的是边和边之间要有连接起来。我觉得他真的弄懂了三角形的定义,然后,我出示了一些三角形和非三角形让学生辨认,所有的学生都能辨认出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接着我问学生,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是直线哪还是线段,我用的是选择题的形式,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回忆直线和线段的定义。学生很快就看出,是线段,这时候,我又让学生把三角形的定义重新总结一下啊,刘鸿源很快就总结出了,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这样,一条抽象的定义学生有了完成的理解。

  我觉得今天这坛堂课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对重点的定义强化了学生的朗读。

  3.把朗读和在黑板上指、画结合了起来。

  4、照顾到了每个学生。

  5、只要学生弄懂了数学名词,是可以总结出定义的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4

  “角的初步认识”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因为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的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知识的活动。全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学生原有的对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小棒摆图形,当摆到三角形时问:再拿走一根后是什么图形?从而自然地引入所学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活动实践并小结。第三部分是练习。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新课改给广大教师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也在教学中根据它采取了许多新的方法,创设了许多情境。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思想上时刻意识到学生自主参与、体验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发现,从自己的成败体验中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是积极的、有价值的学习。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5

  本单元教材原来分三步出现:1、直线、射线和角(包括角的大小比较)2、角的度量和画法(包括角的大小比较)3、角的和差(包括角的分类与二或二个以上角的和差),每一步都由一个角延伸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这样的布置不利于概念的形成,不利于同学从形式掌握到实质掌握概念,且易造成同学思维的.混乱,为此我调整了思路,首先是调整了教材,将教材分为1、直线、射线和角的分类。2、角的度量和画法。3、角的大小比较和和差。三局部即让同学先学一个角,再学几个角的。本课时为《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教材着重于直线、射线的认识,角的组成,特殊角与一般角的认识。通过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中特殊角与一般角的差别,从特殊-----一般的过程。通过演示,使同学更理解周角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任一一个角内夹与外夹形成360度,所以在研究角时,除了特殊角外,还要研究锐角和钝角。同学通过分类和观察360度角的形成过程,建立起对线与角的基本敏感。

  二、同学实际分析:

  同学初步感知线段与直角,为同学学习本堂课提供了基础。这节课对同学来说,将一堆混乱的资料(直的线、曲的线、直线、射线、线段),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和分类思想的培养。通过典型的感知资料,和教师根据概念的特点组织感知活动,让同学体验到由射线发展成角,由特殊角引申出各类角的过程,是这堂课的突破口。对同学而言,重要的是形成以上概念,而不是记忆上述概念。

  整堂课目标设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同学会会根据端点的个数区分直线、射线、线段,会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能知道角的分类和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会用符号“∠”表示角。基本建立起对线与角的基本敏感。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6

  正式踏入岗位的第一次被听课,显然暴露了许多的缺点,这是好事,因为这些缺点将时刻提醒着自己更需要不断地去努力才能完全胜任这份工作,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去成长,但是学校可以等待我成长,孩子们却经不起等待。且行且反思,要让自己尽快成长。

  低年级的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焕发出天真与活力,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如何组织管理好这帮小鬼真是一项极大的挑战。从一开始我一味的对他们板着脸,严肃地对待他们,两个星期下来嗓子都喊哑了,却只是取得了少之甚微的.成效。我更应该学会的是如何能够哄骗他们乖乖的便首当其冲,同时老师更应该时刻像孩子一样充满朝气,昂扬向上。

  课堂教学上我的语言偏成人话,更是缺乏抑扬顿挫,这便就是没有趣味性、吸引孩子注意力的语言腔调造成课堂上孩子时而走神甚至不听讲。树立儿童观,多用孩子的语言去表达,用语言表达的艺术来吸引孩子配合教学。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就要化身为一个演员。

  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前更要充分地去备好课、备好学生,认真钻研教案,吃透教学目标才能抓住本节课的重点。教学过程中更要掌控每一个细节,老师不仅是一个演员,更是一个导演,要掌控整堂课、全班学生。整堂教学也要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因为他们才是教学的主体。

  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时,课前分好小组。首先老师要表达清楚明了,一定要让每个孩子明确老师的要求。活动开始后,老师要维持好活动秩序,表扬鼓励表现好的,批评个别调皮的,要让每个孩子都动口动手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又要活动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师若维持不好秩序,便造成有的同学趁着活动在那里做做小动作,聊天等以至于影响别的小组活动的进行。活动中,教师的巡视更要有目标的巡视,争取通过几次的溜达能关注到全班学生,更争取能够把自己想要的方法思路以及典型的错误做以示范。最后,老师先对活动的表现进行小结,然后尽量让孩子来边讲述边展示来锻炼孩子的能力。

  学校为我们年轻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大舞台,我们没有理由不优秀。夯实每一步地成长,早日呈现出最完美的姿态。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7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学生已有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充分让学生感受“活”的角,开始了这课的反思:

  我在教学过程:

  一、找角

  1.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先向学生呈现一个红领巾引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再次呈现一幅校园情境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到有的地方,让学生知道角来着生活中,初步感知角,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

  2.教师提问:仔细观察这些角,你觉得角是怎样的?

  二、认角

  1.通过学生的总结,知道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的边。让学生指一指。(用手比划)

  2.课内判断,让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角的形象来判断角,进一步掌握认识角。

  3.折角 再次感受角,让学生从大脑中角的形象,在一张圆片上折出来。

  三、画角

  1.让学生先自己尝试画角。反馈学生的方法。

  2.电脑展示正确的画角方法。比较自己画的和电脑画的区别。

  3.用电脑画的方法也画一个角。

  四、制角

  活动用三根小棒来制作角

  我的体会:

  1、“活”就是教法要灵活

  教法灵活,教师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角的认识从内容的安排、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有不同的收获,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活,人人都得到发展的活。当让学生找角时人人都找到了角,那角又是怎样的呢?让学生自己归纳角的特点,再让学生判断角。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意了知识结构的建构,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贯穿了一条训练线——观察、操作、表达、创造等思维训练。

  2、“活”就是教材要用活

  教材要用活。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课例一是体现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出示学生都熟悉的红领巾,引出课题后出示学生熟悉的校园情境,让孩子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也借此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和解释生活。在学生形成正确表象后,如何感知角的特征并提高到理性认知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我通过判断,折角,画角,制角,其实都在不断突破难点。使学生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丰富了他们对角的认识。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把数学知识的.传授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二是学习方式个性化。教师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中教师是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引而不发;学生难以理解或不易接受的,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3、活就是学生要教活

  学生要教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仍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中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的结构。注重丰富的数学活动来让学生活学,比如用圆片来制作角,用三根小棒来制作角,这些都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创造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学习活的数学,才能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8

  成功之处:

  反思这节课,我能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这节课的尝试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关注生活经验,重视实践操作,让学生经历角的含义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当中看到过或听说过哪些角,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然后在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等活动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使他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亲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评价学生让他们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利用学具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趣味性,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不够准确,预设的活动没有按时完成。

  2、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练。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9

  本次课例对于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识的把握,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课堂实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设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体现了教学与知识的联系

  上课时能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找角,到身边找角,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教学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生活化。

  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动手动脑去解决和探究

  本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通过折一折,摸一摸,体验到角的项点与边的`特点,通过小组内比一比活动角,探究大小三角板各角的大小来为学生搭建了问题研究的舞台,使他们在实践操作中自己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三、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本课教学中,我能使学生在会心的笑容中轻松的掌握了课堂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方法,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体现了我扎实的课堂教学技能与课堂教学艺术。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互质疑等合作探究活动,学生从学习能动性,得到激发,在自己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总之,本节课我较为满意,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反思,“同课异构”的确是为后上课的人带到了许多价值的思索,可以使后上课的老师思索一下如何去突破学生的难点,怎样才会使学生们更快乐地体验成功、收获知识,怎样教才会使学生不用再教,使他们乐学、爱学,一节课带给我们的反思的确很多,做为教师的确应该做到了解学生,了解教材,以人为本,将来我会一直认真探究新课程及有关理念,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0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节课杨红丽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生活场景,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情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下面我将代表评委组进行以下几点评析。

  一、课堂设计富有童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那么,本节的开头杨老师就设计了“猜图形”的游戏,从圆形到三角形,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角的特点。比角的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同时,又处于课堂的后半节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易疲劳,而在此环节教师设计了“悟空变变变”的游戏,形象而有趣的把抽象的知识直观的进行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难点,并且是印象深刻。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生活背景,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的.校园场景引入,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上,在主题图中分小组找角,帮助学生逐步确立“角”的表象,然后又在自己的身边找角,从而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观察主体图小组合作找角,根据角的特点用一个圆形创造角、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角的各部分名称、观察活动角的变化后总结角的大小变化关系。通过这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训练,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我们的每一节都会折射出一些不足,从而更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在用尺子画角的环节,教师可以大胆放手先让学生独立画角。因为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学习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三部分组成的。所以,这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己画角,教师可巡视发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堂生成作品,让他们讲自己的画角方法,最后选出最优化的画法,教师再次在黑板上进行示范性的画角。因为课堂中教师出示了三角尺,所以,大部分学生自己尝试画角时都是用的三角尺。这时,教师可以问:你会用直尺画一个角吗?学生再次用正确的方法画角,这样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就会更加牢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2、在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汇报他们的初步认知,然后再进一步引导观察,最后总结出影响角大小的因素。课堂中我们教师应该多给孩子创造思考、交流、探讨、质疑的机会,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

  每次聆听这样的公开课,我都会从不同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中学习到最宝贵的课堂教学智慧,今后自己继续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虽然教学设计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是环节的设置不是很好。应该先出示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小三角尺,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是有困难的,此时应该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如果这样安排的话,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还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只能勉强知其然,很难知其所以然,运用时稍有变化便会出错。为了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抽象的数理,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常常采用直观演示、活动探究等方法。本人在上“角的认识”一课中运用了一个非常简单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借事说理。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角都是跟面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很难真正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令许多老师深感棘手。教学时,我先通过活动角的演示,让学生很快明白了“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然后让学生比一比下面三组中两个角的大小(这里不能显示图片,用文字描述一下:第一组,两个角的边画的一样长,一个角叉开的大,一个角叉开的小;第二组,叉开的大的那个角的边画的短些,叉开的小的那个角的边画的长;第三组,两个叉开的一样大,一个角的边画的短,一个角的边画的长)。在学生比较第三组中的两个角的大小时,意见发生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一样大,有的学生认为是第二个角大,我未作评判,让他们分别说说是怎么比的。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认为第二个角上端两边叉开得大些,我听后一边点头一边说:好像也有道理。随即请班上偏瘦小的一位同学起立,让其他同学来比一比我和这位同学的手臂,谁的粗?在大家一致认为是我的手臂粗后,我却说是这位同学的手臂粗,并当众将自己的手腕处和学生的上臂处进行了比较,以证明我的结论是正确的。这时所有的同学都大叫:不公平,比的不是同一处。此时教师顺势而上:你们刚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是比的同一处叉开的大小吗?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顿时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这时我再将早就做好的第(3)组中的两个角重叠,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角同一处叉开的大小是一样的,从而真正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通过打比方、说生活中的事,激活学生已有的经历和经验,触发思维灵感,借助简单熟悉的事理很快明白抽象的数理。由于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对于有些难以进行直观演示或活动探究的数学知识,我们不妨采用打比方等方法,借助生活中相关的事理来说明抽象的数理,同样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也许“借事说理”缺乏高度的严谨性,但对于刚刚开始学习数学的小学生来说,严格的不理解还不如不严格的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学生才能掌握和运用。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3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⒈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的内容。

  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其它知识奠定了基础。

  ⒉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二年级的学生,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他们知识面窄,个别学生主动性不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因此本课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从生活中认识角,从实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体验中感悟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学生在理解中应用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已有经验,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⒈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⒉通过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⒊在探索角的知识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材处理:

  教材中先出示立体的主题图,然后出示例1,我认为书里的情境图比较复杂,而且又是立体图形,角的特征不是很明显,所以我先出示例1,让学生找角,然后再出示主题图,这是由原来的立体图形改为现在的'平面图形,看起来简洁明了,避免了由于立体图形带来的一些干扰,使角的特征得以在情境图中突显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小棒等。

  四、教学流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做数学的理念,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做”中体验、“做”中探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首先我采用谈话法,这样的导入简洁,所以设计时我仍然采取这样的导入。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安排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联系实际,找角。

  首先出示39页例1,让学生找角,由于这些实物都是学生平时经常见到的,学生对角也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很容易找到角,然后把三个物体隐藏,出现三个角,这时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这样设计的目的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接着出示38页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发现角,学生边汇报,课件边闪动角,采用演示法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二:初步感知,指角。

  我是先让学生摸三角板,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引出角的特征,但我没想到学生摸三角板上的角,只是摸到角的顶点处,我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自己纠正,我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学生这是一个角吗?这时学生知道原来这是一个点,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指指看,学生自然就指出了角的全部。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摸一摸三角板进一步感知角,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并揭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度到数学中的角,逐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接着出示从例1三个实物中抽象出的三个角,让学生分别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通过让学生辨别真假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活动三:小组合作,折角。

  让学生独立折角并组内交流,然后把学生折的角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在折角的过程中,通过眼、手等感观直接感知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但在折角过程中,学生出现了折成半圆的情况,这时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等学生充分感悟了角的特征后再来判断,使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角。同时,我让学生把折好的角按照折痕画出来,为画角做好铺垫。

  活动四:动手操作,做角。

  我为学生准备了细绳、小棒、硬纸条等,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角并展示,师生、生生及时评价,在做角时有的小组还做出了活动角,并发现角有时会变大,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全体学生都独立做出活动角并感受到角有大有小。这一环节我是成功的,凸显了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魅力,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活动五:体验感悟,画角。

  我先示范画角,然后学生试着画角,但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再上课时,我先让学生用直尺独立试着画角,根据学情揭示画角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第1题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第2题找书上的角。第3题练习八的第2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达到拓展应用,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课外延伸作业,让学生用角创作画。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和我的预设基本符合,反思后也发现了不足之处:1、动手活动多,课堂纪律相对不是很好2、难点比较角大小,缺少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践。只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模仿,中间也缺少了必要的比角方法的练习。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让每一位孩子亲自比一比,说一说比角的方法。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好多不足之处。自己觉得最有进步的地方就是时间的安排问题上,一节课讲完了习题,以前总是讲不完自己准备的内容。最大的不足是,自己对本节的'一个环节——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设计的不合理,通过修改,最后把重要的东西丢掉了。以后还需要注意,有的教学内容不能为了节省时间就舍去。

  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下:

  1在导入时,说发现什么平面图形之前还是要加入让学生们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东西这一环节,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折角之前需要有一个做活动角的过程,而且要求边长长度一样。然后让同桌进行小组合作:变大变小、一样大等。接下来可以加入折角。这样目的很明确,让学生真正明白角的大小是与什么有关的。

  3为了体现合作探究,不能怕时间不够,而放弃学生自己先尝试画角的过程。

  4学习卡用途不大,以后书上的习题直接在书上做,还有画角可以在练习本上做。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尤其是“角的大小与两边无关”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初步认知角的),接下来摸角(感受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创造角),其次再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教师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后来在另一个班我立即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有的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有的学生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我先用实物剪刀做示范,把剪刀张开,角变大了,合起角变小了,剪刀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变。接着,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通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03-28

《认识角》教学反思10-31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3-27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9-12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5-02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5-26

《认识角》教学反思15篇04-07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05-10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18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