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9 17:48:1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搭石》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搭石》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搭石》教学反思集合15篇

《搭石》教学反思1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语言质朴,意境幽美,感情真挚,作者摄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平凡的镜头,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又一幅美丽而感人的画卷。全文以小见大,平中见奇,是借普普通通的搭石来赞扬淳朴的乡亲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性美。我执教的是《搭石》的第二课时,重点学习课文3—5自然段,主要是引领学生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来感受乡亲人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和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平凡的事物来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并让学生学习这种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写法,学以致用,课后尝试着去寻找平凡事物中的“美”,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对于本节课,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重点突出。唐老师以前说过“语文教学中要处理好点、线、面、体的关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我能比较好地踩好“点”,紧紧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点展开教学,每个部分分别体现的“和谐美”、“谦让美”、“敬老美”又连成一条“线”,而且这条“线”又紧扣“点”,在感受每个场景所体现的“美”时都点出这种“美”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应对面走搭石”和“年轻人和老人走搭石”的情景构成了文章的“面”,向我们展现了三幅美丽感人的画面。然而语文教学讲究一个整体感,把每一个部分分割开来理解就缺失了一种整体美,那样语文教学就缺乏了一种语文味,所以说在教学当中要构成一个“体”。在本课教学中,我把这“点”、“线”、“面”结合起来,让它们构成“体”,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来体会“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感受乡亲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性美。在教学中,我重点放在第三自然段“一行人走搭石”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又透过重点品味语句“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来感受走搭石画面的美。

  二.抓字、词、句品析文章,体悟感情。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句的品味,因此在教学中抓住字、词、句、段来领略、感悟、鉴赏文章十分的重要和必要,这样能够让学生了解课文相关的资料、相关的文化,从而体悟到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当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三个词语来品味,透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还有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来感受画面美。在品析“协调有序”这个词时,我先让学生从字面上来理解,让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并透过师生合作演读“走搭石”的情景(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来深刻体会到“协调有序”的意思,更体会到一种“和谐美”。在体会“清波漾漾”和“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再描述出自己所想象到的画面,透过这种方式来理解词语意思,并感受到一种画面美。而在体会“敬老美”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了“伏”字来体会,在教学中我用图片向学生展示了“伏”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简介了“伏”字的文化背景,还透过学生演示“伏”的动作,师生合作表演年轻人俯身背老人的动作的方式来让学生更体会到乡亲人们敬老的淳朴民风。

  三.注重读写的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美、语文的美。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阅读,有默读、齐读、个别读、引读、合作读等,其中在品味语句“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时,除了齐读、个别读之外,我还进行了引读、合作读,并把这句改为小诗让学生朗读,推荐学生美读,从而感受语言美、画面美。在课堂上,我还设计了小练笔的环节“假如遇上_______来走搭石,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先说说还会遇到什么样的人来走搭石,再来写写假如遇到这些人来走搭石,人们会怎样做;课后还安排了小作文:寻找平凡事物中的“美”,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能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悟。

  对于本节课,我做得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作为一位新老师,经验不足,第一次上公开课,情绪有点紧张,导致有时思路混乱,时间把握不准,越到后半节课,我不停地看表,老担心自己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后面的小练笔和体会文章最后一段、点写法这两个环节就进行得有些匆促了,结果教学任务完成了还差三四分钟才下课,只有让学生读课文,显得有些狼狈,这点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还有就是我的教学机智不够灵活,在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回答有时会超出老师的设想,这时学生的问题有时会让我不明白该怎样样去解释和引导,对他们所回答的“不合心意”时不懂如何把他们引回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也不大会评价,评价语显得比较呆板。

  二.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没有给机会让学生自己调整、自己提高。例如在本课教学,在让学生体会“清波漾漾”和“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时,我让他们想象画面并描述出来,但有些学生表述不出来,或表述得不够准确,这就说明学生还没完全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没体会到那种情感,也就想象不出那种画面。当时,我见学生表达不出,我就直接说出了我的理解,没有引导学生再来好好体会这两个词语,并让他们读上几遍。还有就是在把语句“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换成小诗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之后让学生推荐一位朗诵比较好的同学来朗读,最后没有让全班一齐来齐读,也没给时间学生自己读,这样没有让学生进行自己调整、自己提高。以后在教学中,我要注意“课堂要给学生自己调整、自己提高的机会”。

  三.在体悟文章中心思想时,学生感受不深刻。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完美的情感”的理解还不到位,这句话含义深刻,在教学设计时,我思考到四年级的孩子理解这句话比较难,我就采取了老师直接说出文章主旨的方法“借普普通通的搭石来赞扬淳朴的乡亲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性美”而一句带过,没有让学生结合全文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结果导致他们对中心思想体会不深。

  四.朗读指导需要加强。作为老师要指导好学生的朗读,自己务必能朗读潜力强,如果老师的朗读得好,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更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而我在这点最为欠缺,以后我在朗读、朗诵方面需要多下苦功。

  总之,作为新老师,我还务必不断地向优秀的老师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把语文课上好。

《搭石》教学反思2

  《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通过质朴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间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协调有序走搭石、相互谦让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一幕幕如画的风景图,体现了人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无限而深刻的怀念之情。《搭石》所在单元是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培养孩子们从小要有谦让,友善,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做一个心灵美的孩子。

  一、以“寻找美”贯穿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深奥,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一开始,我就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为美的切入口,让学生在体会搭石的自然美的基础上,挖掘出其蕴涵的情感美。接着,出示问题——“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助人之美,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和谐之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之美。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之美。

  为了将学生的真实体会在朗读中一次次的提升,所以在学生每次交流感悟之后,齐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有了真切体验,有了情感铺垫,有了机会倾诉,学生的感情正如这搭石一般,在不断地延伸、传承。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二、以“欣赏美”感知文本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海中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内涵的美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诠释,以达到学生与文字的心灵对话。如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这种和谐之美,我就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在体验了行人走搭石的'和谐,更使学生亲身感受朗读中的和谐之美;再如体验“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背负过溪。”的敬老之美时,我通过和学生模拟情境对话,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并深刻感受家乡人的心灵美和淳朴的乡风、民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知识拓展是本节课又将诠释的一个层次。

  我在引导学生寻找美、欣赏美了之后,将这一深刻的感悟延伸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希望通过学生的慧眼让学生找到自己身边的美,欣赏这些不起眼的美,珍藏这些细微之处见真情的美。

  四、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

  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自读,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蕴涵的美。通过”假如——来走搭石,——“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通过”美就在身边,美就在——“这种句式,让学生把找到的美说一说,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语言内化与表达。通过朗读,谈感,听配乐朗读,描绘画面,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品质。

  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通过充分的说,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要以美的心去对待他人,以美的言语去温暖他人,以美的行为去付诸行动,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妙,生活会更加幸福。

《搭石》教学反思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搭石》是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编排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

  《搭石》描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课文语言质朴,景中有人、景中有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使得学生的情感在对话中流动,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风景”这个词,深入学习课文。

  整堂课,我主要是透过三种途径来让学生学习体验。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体悟是深刻的而非肤浅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并到达既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和作者“同命运、共呼吸”的境界。

  一、结合问题,学习课文,感悟和谐美

  风景1: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初读句子后,教师语言过渡:这是一幅美丽的画,出示填空:

  从这段话中,我感受到了的美,我是从这个词明白的;我还感受到的美,我是从这个词明白的,我还感受到了的美,我是从这个词明白的。

  这一变化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种教材“隐性资源”的开发,让学生体会到语言中的“诗”味。操作时,教师再透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学生对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有了更加形象的体会,从而感受到乡亲们的和谐美。

  二、咬文嚼字,挖掘助人美

  风景2: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必须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适宜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体会句子时,我紧紧围绕老人放搭石时的情绪,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主角,感悟课文。

  师:大爷您好,你这么匆匆忙忙地,要去哪儿啊?你为什么放下东西,在那里搭石?

  生:……

  师:大妈您好,你在找什么呢?我帮你找好吗?为什么还要在上面走几个来回啊?

  生:……

  师:哦,你想得真周到。

  ……

  这一环节的处理,表面上看机械重复地围绕“如果你是老人,你为什么这么做?”稍显啰嗦。但细细想来,学生与文本是有必须距离的,这样咬文嚼字的研究,看教师有效地挖掘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利用文本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并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到达文章情、教师情与学生情三情合一,让情感共鸣于课堂。

  三、拓展训练,升华心灵美

  风景4: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

  生:理当这样做的.。

  生:从道理上说就应这样做的?

  师:什么道理?

  生:尊敬老人。

  师:乡亲们把尊敬老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看成了理所当然的事?那么文中的哪些事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

  生:……

  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理所当然的事?

  ……

  搭石为作者家乡构成了一道风景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乡亲们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搭石”,你发现了吗?

  说话训练: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搭石:。

  正是这些搭石,为我们的生活构成了无数道风景。

  围绕“理所当然”的训练巧妙地整合了文章中所有的人情美,既深化了课文,又进行了人文教育,可谓一举两得。拓展写话的训练,进一步地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这就很容易地在学生心中产生具体的形象、引发对文本资料进行再加工,进行新一轮的情感升华。

  虽然在预设时思考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到达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因为是一堂研究课,所以在设计时,我想尽可能展示得全面些,给老师们带给一个尽可能全面些的研究案例。正因为这样,课堂容量显得稍大,时间有些紧。

  其二,作为一名工作才一年的新老师,如何既保证预定目标的达成,又恰当处理好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这是值得我认真思索的话题。

  我的指导老师以及校领导对我本次课堂教学的指导与帮忙很大,从她们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也是收获啊。

《搭石》教学反思4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一、文本教学,捕捉画面,品读文美

  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老人摆搭石,摆出了助人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都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人景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二、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三、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四、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搭石》教学反思5

  《搭石》这一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小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来理解。

  一、这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推荐:

  1、落实大语文观。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中心句,让学生重点体会三幅感人画面,去层层深入地阅读文本,进行感悟。

  2、扎实落实字词教学。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词中认,放在句子中读,引导学生采用了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3、注重激发兴趣。导入中,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把学生带到了作者的家乡。而在理解“协调有序”的时候,学生模拟走搭石,“身临其境”的体会。

  4、多媒体教学行之有效。城市学生对搭石并不熟悉,只能想象,所以,教师出示课件,有利于学生直观理解,特别是有利于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高效课堂得以体现。

  二、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艺术,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

  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对于上了点年岁的人是如何搭石的,学生的想象还不够丰富,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2、虽然教学中注重了感情朗读的指导,但是学生的`朗读效果、朗读的层次感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读指导方法上自己还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本课教学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没有为学生写“实际生活中的美”做好铺垫。

《搭石》教学反思6

  《搭石》是一篇以爱为主体的文章,透过家乡人们主动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体会到家乡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在教学设计我引导学生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中心句,抓住“老人摆、行人走,应对面让,年轻人背”四个画面,来逐步体会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老人摆搭石时,我引导学生们体会“无论……只要……必须……”这几个词语,让学生们想象老人可能急着去干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他可能急着赶火车”,“他可能急着替自己的亲人去买药”,甚至还有同学说“他急着去上厕所”,总之体会到老人当时着急的情绪,我又之后引导想象可不巧的是他踩在了一个不稳的搭石上,他想“……”。学生立马举手“他想我还是摆稳吧,要不有人不留意掉在水里可怎样办呢?”“他想如果我明白不稳还不搭上,心里怎样对得起乡亲们呢?”顺着学生的话,我又往下引导“于是,他停下急匆匆的脚步,放下手中的东西,来摆石。”于是学生们在想象老人的状况,心理动作过程中体会到老人的心灵美,然后又回到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理解了风景美和情感美。

  在教学三段行人走搭石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想象人们走搭石的画面。然后采用朗读的方法去感悟。

  学习“两人应对面”“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情景时,我先让学生想象,当两个相对而行时,他们这么做,又说了些什么?然后有找人情景再现,模拟表演。最后又抓住“理所当然”一词,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指的是相互谦让,尊敬老人的完美品质。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补白、想象、朗读感悟,模拟表演三种不同形式,有详有略地带领学生逐层深入领悟到家乡人们纯真、质朴的完美心灵。正因为形式多样,也给了学生更宽广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于是在课堂上学生才表现得生龙活虎。这也提醒了我在今后的备课中,必须要把备学生提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只有明确了学生的心理。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俗语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

《搭石》教学反思7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大山里人的浓郁的生活气息。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人们感受到美的。为了让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感染学生的心,我注重了以下几个环节的处理,用以激发学生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愿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由艺术家罗丹的名言导入,告诉学生生活中只要用心去看一定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创设美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把学生带进教材。

  二、预习交流环节是按照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正常交流的。让学生小声快读课文回顾预习内容后,从生字词、作者、主要内容和什么是搭石这几个方面进行汇报。

  三、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从而引出“但凡称得上风景的多是具有美感的景观,那么搭石这道风景又美在哪里呢?让学生默读第2-5自然段,画出能感受到美的句子,谈谈体会”这一主线问题,让学生读书、批画和谈体会。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如谦让美、敬老美、自然美……学生们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四、通过准备这堂课,我知道老师在课堂上应起主导作用,老师设计的提问和评价语不能过多过碎,应点拨引导学生多交流,老师应该和学生平等对话。

  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课堂驾驭能力十分欠缺。课堂教学中总是被自己备好的课所牵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开展教学,对于课上突发的意外情况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引导。

  2.学生在汇报主要内容时,其实应把两个学生的汇报结合在一起才是最完整的,而老师对这一问题很模糊,以后还应认真研读教材。

  3.主线问题应是一个问题群,而不应该忽略对文本表达形式、语言技巧的把握。

  4.没有“点睛”。课文的最后一段是本课的点睛之笔,而因为时间问题我没有出示,很可惜。

  5.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畅所欲言,表达不够流畅,我想可能与我的情感和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有关,以后教学中还得弥补这几方面的不足。

  6.在词句教学时,我只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意思,还应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等。

《搭石》教学反思8

  王崧舟老师以前说过:“语文教学它有一道槛,越过这道槛是语文教学,没有跨过这道槛就不是语文教学,这道槛是什么呢?就是话语形式。”因此,我在教学《搭石》这篇课文时,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以“美”为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一、引领走进文本——随风潜入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这一理念,我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课堂伊始,我透过出示画面,感情导入,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刘章爷爷生活的那个小山村,走近让作者魂牵梦萦的搭石。而后一句“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很自然地使搭石浮出课本,我的一句“如果没有搭石,村里的人们又是怎样过河?”的追问,孩子们对“人们……就务必脱鞋挽裤。”有了更深地体会,自然地引导学生了解了搭石的重要性。有了对搭石淡淡的了解,多了对搭石甜甜的感情,便吸引着孩子们对课文美美地品读下去,这一切,都进行得如春风潜入夜般的自然。

  二、理解感悟文本——润物细无声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走搭石的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紧紧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应对面走搭石”和“老人、年轻人走搭石”三幅画面,将读懂词句、体验画面、感悟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齐,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家乡的人们心中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如在理解“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时,我抓住“协调有序”这个关键点,创设情境,透过“我们是在走什么?”“不留意会掉进水里”等情景渲染,让学生采用合作朗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后面的……”来体验朗读的协调有序,进而感悟人们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然后,我又改课文为诗歌,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更是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完美的画面呈此刻大家面前。

  对于青年人遇到老年人怎样走搭石的资料,我则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有的词语会让你心头轻轻一颤”的引导方式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抓住“伏”和“理所当然”。从“伏”的品词到“理所当然”的过渡,又由请学生上台做“伏”的动作,说说要不要老人千恩万谢到达自然和谐的统一。我像链子般地将文中的语言点串到了一齐,在我的引领下,孩子们用心地体会文本的味和美!我的一句“得到帮忙的老人曾在年轻时理所当然地帮过别的.老人,而帮忙他人的年轻人也会在自己年老时理所当然地得到其他年轻人的帮忙。”不仅仅让学生顺利地理解了“理所当然”这个词语,更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对学生尊敬老人,学会将心比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这样的引导方法,又丝毫不会冲淡我们语文课中宝贵的语文味。

  三、拓展延伸文本——功到自然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此刻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就应做教材的主人。”因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很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我在创设了必须的情境后,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而且借助学生的想象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如最后一环节的写话训练,在感悟了三块资料描述不同的对象走搭石的情景后,学生在头脑中已透过想象储存了很多关于人们走搭石的情景画面,这时我便引导学生透过朗读激活画面,再引导想象,效果是很好的。学生也很自然地想到还有不同的人来走搭石,还有不同的走搭石的情景画面。这时,我让学生模仿课文去说去写,学生的想象思维很快被调动起来,说内心的话表内心的情自然是水到渠成。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改正的地方。我更清楚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搭石》教学反思9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结合本学期我校的教学研究专题,这课书教学过程就是围绕“发现美,感受美”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关键句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仿写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重视学生个性的朗读,读中感悟。《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搭石》写得很美,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我教学时设计了几步“读”。

  1、初步的朗读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如初读课文时,我在导练稿设计这样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读中找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2、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当学生对文本一定的理解时,我利用导练稿出示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书上找一找。”通过学生的理解朗读,很快就能体会到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很麻烦,从而明白了“脱鞋挽裤”的含义,知道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什么过小溪?有了这样的了解,让学生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的句子。学生会有进一步的体会,再出示问题:“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搭石的美,就好像走进了刘章爷爷的心里。

《搭石》教学反思10

  本课我要反思的内容非常多,《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原本的设计是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读写结合。想通过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想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想把“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但由于自己课堂出现错误,心里自信不够,压力不由而生,导致课堂没能按预定的设计完成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我是设计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受,带着问题:“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来读书,即为读书设立了目标,又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接着主要以这两个问题为抓手,层层深入的去解读什么是搭石、寻找搭石的美。在寻找搭石的美这一环节,我设计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例如:教学一排排人走搭石时的情景时,通过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来让学生感受到协调美、画面美。为写打基础。

  2、通过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时,让学生展开想象:那将会是一副怎样的画面?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

  3、为了使学生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我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安排了2个仿写练习。

  (1)让学生想象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搭石,人们会怎么做?

  (2)美在什么地方的仿写练笔.以及寻找平凡事物中的美的练笔.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补白、想象、朗读感悟,读写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不同形式,有详有略地带领学生逐层深入领悟到家乡人们纯真、质朴的美好心灵。正因为形式多样,也给了学生更宽广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于是在课堂上学生才表现得生龙活虎。这也提醒了我在今后的备课中,一定要把备学生提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只有明确了学生的心理。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俗语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

  可惜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没能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的不足很多:

  1、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原来预定的`内容都不能完成。学生朗读的也少。

  2、由于在教学中既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还想渗透写作方法。设计的内容太多,讲授的内容太细,不敢大胆的放手,因而对文章分析的太繁琐,甚至没时间来写小练笔。

  3、在如何引导学生方面做得不够细致,不能马上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适时的反馈,课堂评价语言不够棒。

  针对这些不足,今后我要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加强。

《搭石》教学反思11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1、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中心句,让学生重点体会三幅感人画面,去层层深入地阅读文本,进行感悟。以“美”作为主线,贯串课堂始终,从看得见的景美、物美,到看不见的人性美、情感美,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发现美,感悟、体会美,抒发、表达美,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2、我注重朗读、速读。通过一次次地朗读、速读练习,让同学们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

  教学永远不会十全十美,这次教学中存在着几点遗憾:

  1、对于上了点年岁的人是如何搭石的.,学生的想象还不够丰富,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2、调控和组织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想象,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对课堂的组织调控能力。

《搭石》教学反思12

  《搭石》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语言朴实。全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本文通过截取了农村生活中的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但是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

  在设计教学时,我抓住“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重点放在“美”当中,有情景的“美”,有心灵的“美”,有能想象的到的“画面美”,有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心灵美”,通过寻找“美”,感受家乡人民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总体上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励学生发现美的目的。课堂上,师生能共创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我认为自己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几点成功之处: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本课我紧紧围绕“文中哪些词句能让你感受到美”这一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点面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摆搭石的乡亲们都是一心为别人着想,老人只是举的一个例子。想象一行人过搭石时动作的美、声音的美、画面的美。想象两个人和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时的情景,让学生说说,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2、通过想像,感受美.在品读感悟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孩子们通过对搭石人神态、心理活动、动作的想象,以及来走搭石人的假设,将摆搭石、走搭石的过程搬上了课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学生更好地体会乡亲们的美好品德。尤其是假设句的训练。我设计了“假如总要 ”这一课文中的句式说身边的美,进行说写练习。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语言内化与表达,还使小空间瞬间变成了乡村大世界,各色各样的特殊人群都来了:胆小的孩子,第一次走搭石的外乡人,抱着孩子的妇女,手拄拐杖的老伯……孩子们通过想象,想尽各种方法去帮助那些过搭石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设计,引领着孩子们在课堂里畅谈,感受着人间温情。

  3、抓住“延伸点”,书写平凡小事的美,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要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拓展这一环节,我让四人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美的小事,并作汇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简述了身边美的小事,并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更广、更深地体会身边的美事,感受人间的真情。

  4、孩子的学习热情高,小组交流、汇报有序,合作学习有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在合作性的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感悟落在实处,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1、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点走过场,如: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词语的理解引导不到位。学生体会不到“和谐美”而体会出“谦让美”。

  2、生本课堂中,学生应读中感悟,感悟中读。学语文的重点应放在读中,但是教学中朗读的时间太少。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若能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读,学生能更充分地接触文本,在阅读中感悟美、欣赏美,更好地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3、板书有点乱。让学生板书,老师应作一个适时的指导。

《搭石》教学反思13

  《搭石》这一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小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学中我主要以下方面展开教学:

  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为他人着想,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自然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细节上有些地方不注意,比如上课铃声响起,我着急开始上课,开头的话混杂着铃声,学生听不清楚。

  2、在指导朗读课题时,自己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第一遍齐读课题和第二遍美美的读课题,效果一样,没有读出美来。

  3、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我总是一味地牵着学生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方面做得很不够。

  4、板书设计也有所欠缺。设计板书时只注重了简洁,对“家乡的一道风景”之后的感叹号没有在板书中凸显出来。如果能将这一点表现出来,会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5、在教师评价语方面,自己有要适时运用的'意识,但是有时候用的不十分恰当和准确,自己以后要注意。

  6、本课教学中忽视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没有为“学生写生活中的美”做好铺垫。

  其实,教学中暴露出得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充分说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搭石》教学反思14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描绘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中的几个平凡情境,赞颂了搭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所写内容和我们本地的情况非常相似,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是“搭石”。由于我班学生全都生活在山区,这里小溪、小河密布,在地震前搭石处处可见。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是搭石,并讲讲文中搭石的特点和我们这里的搭石的`特点的不同之处。这样下来,学生对搭石的理解就特别深刻。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说说怎样“摆搭石”和怎样“走搭石”,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摆搭石”和“走搭石”的部分,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是多么接近。

  3、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意思和描绘的具体情境,进而理解内容;例如:教学一排排人走搭石时的情景时,就让学生说说“紧走搭石慢过桥”和“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它们的意思和描绘的具体情境,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抓住关键段落,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体会生活中的美,学习生活中的美和发扬生活中的美。如在教学“摆搭石”和“走搭石”部分时,就让学生感受和学习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从一堂课的教学中不仅可以反映出自己本堂课的得失,还可以反映出过去教学的得失,我就发现本堂课存在以下不足:

  1、学生发言不够大胆,以后还需鼓励。

  2、学生理解能力不强,以后还要多多指导。

《搭石》教学反思15

  在小学的学习中,语文文章是学习的重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应该重视一些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下面是学大的专家为大家总结的20xx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沛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觅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觅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觅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搭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搭石》教学反思01-09

搭石教学反思01-09

搭石教学反思03-24

《搭石》教学反思10-30

新课标搭石教学反思04-22

搭石教学反思范文02-03

《搭石》语文教学反思03-30

搭石教学反思(15篇)03-30

《搭石》语文教学反思01-05

《搭石》教学反思(精选3篇)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