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10 13:31:2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优)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优)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

  两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以下是针对自己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现在的初中生思维活跃,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观念意识,普遍对地理科不重视,在课堂上的情绪不是冷漠呆滞就是惟恐天下不乱。如果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不更新,上课时只是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势必造成学生更加冷漠更加的不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用“心”去施教,热切地关注学生。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首先,我们教师的课前准备除了写教案,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一是积极的旁观者,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启迪思维,激励斗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

  通过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所以说学习地理是很重要的,学生们都从思想上重视了地理这门学科。

  通过地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民族素质。地理教学贯彻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使他们具备所必需的地理基础知识,我们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而不是单纯为了升学,或者只是依据地理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的去确定教学内容。

  通过地理教学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图片,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结合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初中学生,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湘教版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5、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2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时候,要求教师讲生活化教学手段运用进去,合理的运用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知识,将其和地理教学大纲结合在一起,转变教学观念,在做好地理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一、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一)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的实用性

  地理知识的内容比较丰富,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大气污染、天气预报、农业生产等[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资源问题和粮食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情况的出现和地理知识联系紧密。所以,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重视地理知识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和自己生活的关系,能够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能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若是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将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并在生活和学习的时候,自觉的和周围事物联系,切实提高理论实际联系的能力。

  二、初中地理做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进行生活化情景的创设

  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并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必须创设生活化气息浓郁的情景。教师需要根据地理知识教学需要找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并将知识和教学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才会真正的提高,也能够更好的理解新的地理知识。比如教师在讲到天气的时候,若是一味的要求学生背诵,那么会给学生的个人学习更好的进行造成影响,学生很容易遗忘知识[2]。若是教师创设生活化情景,比如在某个节气的时候,讲这节课,并分析所在地区的温度变化、天气以及风向,并将其中存在的关系解析给学生听,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生活和地理的关系,这对地理知识渗透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二)重视乡土资源的挖掘

  初中地理中很多知识都是学生身边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和现象来进行教学,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这便要求教师提高身边乡土资源挖掘的能力,给地理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源,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研究兴趣,这样学生的探究精神也会有明显的增强。比如在讲到水资源的时候,教师讲解的时候,不但需要将课本上的理论和数据运用起来,还应该根据课本让学生进行分析研究,从现实出发,找到和课本契合的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考察当地的.水资源情况,了解当地的水资源储量、水污染以及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等等,将乡土资源展示给学生。学生若是能够参与到调查中去,会对这些数据的认识更加的明确,学生也会逐步的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并且还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环境,提高环保意识。此外,挖掘乡土资源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洞察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知识接受的能力[3]。

  (三)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进一步的将教学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但能够实现地理教学的目标,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以及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地理小故事,并安排学生记录分析相关的故事。

  (四)重视多媒体等形式的运用

  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有地理知识的存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教师可以将多媒体等手段运用进去,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地理信息。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了解地理中存在的人文焦点,若是发现问题,可以直接向老师提问。

  (五)地理教学必须给学生生活服务

  进行地理教学的目的便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生活,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合理的利用地理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4]。比如在讲到地球运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一天中太阳的实际变化轨迹,并持续一周的时间,然后问学生每天时间相同的时候,太阳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太阳东升西落,太阳本身是在自转的。但是教师也需要及时的告诉学生,地球不但自转还围绕太阳公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围绕太阳不断转动的。这样能够很好的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学生会更愿意进行探究。

  结语:

  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重视生活化策略的运用,这样不但能够将地理知识和学生生活结合在一起,还能够将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从而不断的提高教师的地理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3

  第一对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对学生要做到:不管是哪堂课,不管是哪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必须认真听。现在我感觉绝对不能放纵学生,不能让学生以地理是副科为借口而不认真学或者甚至是违反纪律干扰我的教学。现在初一3个班,我对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样的要求:上课必须认真听讲,作好笔记和我布置的作业,积极思考问题。当他们有分神,做小动作,甚至讲小话时,我都马上上前提醒,如屡次犯错则施之以措辞严厉的批评,再辅之以叫起来读地理课文和阅读资料,我觉得这样对他们有好处,且他们能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关心。如果他们不听课,看其他与地理无关的书籍时,我都是当场缴获,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明白,上地理课时看其他书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哪怕你多么地不喜欢地理,多么地学不进地理,地理课都不是耍课,都不是可学可不学的课,要打好基础,老师一律对其他书的没收是要他们有一个好的开始,要他们在初一对地理知识就有最基本的了解,否则以后学习地理知识是如何的艰难。我跟他们讲,现在很多高中生反映高中地理很难,总结原因大多是读初中时根本就没怎么认真学地理,或是根本就没学过地理,因此初一就必须学好地理,不能重蹈覆辙。对学生唯有严格要求,学生才会真正地尊重这位老师,这是我的真实体会。不管学生有多么的不情愿,有多么的反感和抵制老师的批评和教诲,老师都不能害怕心虚或是心软,尤其是新老师,一定要度过这一关,对学生要严而又严。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学生对某一科有兴趣,课堂上不该有的“活动”就会少许多,对老师的关注和对知识的渴求就要多许多。初中时期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我上课尽量旁征博引,纵横捭阖,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举一反三,不时抽学生回答问题,或是发表看法,形式新颖活泼,不拘一格。沙区初中地理教学用的是湘教版教材,此教材活动题多,有利于发挥学生思考能力的作用,因此我基本上在讲述活动题时都是抽学生来回答,或是阐述观点和意见。在启发学生思路的时候我是不拘一格,尽管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也觉得理所当然,要让学生的大脑活动起来总比压抑好,学生有表现自己的天性和欲望,老师要尽量满足,有时候我还组织学生辩论,尽管有些学生给出的答案另类,我都是鼓励他们回答。当然对少数故意大声吼叫,有意扰乱课堂正常教学秩序的学生则要另当别论。我还建议学生多到新华书店去转转,关于地理方面的百科知识都可以去了解,比如《中国国家地理》、《中学生地理百科知识》和《华夏人文地理》等杂志可以多去看看,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地理的兴趣经久不衰。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方面,我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地理地图册》是学生必须要看的,不但要看,而且要看懂看透,要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有我还带有一些有趣的图片,有时候电视报纸上有的问题我会在课堂上提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如20xx年暑假重庆的干旱问题,重庆大学城最终落户虎溪镇的原因,修建三峡水库的利弊分析问题等等。记得上“地图”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能对在地图上如何判别方向有深刻的认识,我让全班同学画出学校的简图,图上可有指向标,注记和文字说明,很多学生都欣然完成任务。

  第三一定要因材施教。《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任务是不是我们一定要完成呢?我看不一定,因为《教学大纲》是针对具有一般知识能力基础的学生,且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学生量身打造的,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和基础特差且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差的学生来说,要灵活处理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具体的教学方法之间关系的问题了。比如在讲述《俄罗斯》这一节时对有的班级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摩尔曼斯克港为何是个终年不冻港?而有的班级我只是告诉他们摩尔曼斯克港是一个终年不冻港。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漏洞百出,可以说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回答正确了,但我还是给他们鼓励,表扬他们的思考精神。摩尔曼斯克位于俄罗斯西北部,在北极圈以北,属于极地气候,按理来说摩尔曼斯克港一年中很长时间是冰封的,但我们同时也从报纸上,电视上得知俄罗斯经常在巴伦支海举行军事演习,他们演习的.军舰就停靠在摩尔曼斯克港,有时候冬季也在演习,为何?学生认为正是因为极地气候,所以终年不冻;还有的认为摩尔曼斯克港在北冰洋沿岸,有北冰洋的作用,所以不冻。我引导他们看地图,在结合上学期所学的气候洋流问题,告诉他们海水终年不冻,关键是水温,气候是影响水温的,但除此之外,还有洋流呢,这里有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流来,终年不冻就顺理成章了。还有课本第78页的活动题,题目要求说出上扬斯克和莫斯科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以及气候不同的成因,对某些学生我只要求答第一问,而另外一些我要求两问都答,尤其第二问难度较大。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第一问都能回答准确,只有少部分学生误以为-48℃比-17℃要高。很明显上扬斯克冬季气温比莫斯科低许多,而夏季则与莫斯科相差不大,降水量来说上扬斯克不莫斯科全年都少,所以我引导学生总结上扬斯克又干又冷,那里人口稀少,而莫斯科属于温和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是俄罗斯首都,人口稠密。第二问就是原因分析。我引导学生从气候,地形,地理位置来分析。首先让他们看《地理地图册》第39页,就气候来说,上扬斯克属于极地气候,所以又干又冷,且冬夏气温相差大,莫斯科为温暖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上扬斯克位于东西伯利亚山地,海拔较高,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所以更加剧了两地的气候差异。第三地理位置,上扬斯克纬度更高,且更靠近北冰洋,冬季北冰洋是个寒极,寒冷气流对其影响大过莫斯科,而莫斯科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但受盛行西风影响使其冬夏季降水都不太少,冬季气温不过于太低,因此虽圣彼得堡比莫斯科纬度更高,也曾作过俄罗斯的。

  通过知道学习较为认真的学生看地图,跟着我的思路分析思考后得出来的答案可以使他们印象更为深刻,同时对实在对地理不敏感的学生以及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可以使他们在没有太大压力的情况下学到地理知识。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4

  农村教育有两个“极端现象”:其一是教育基础普遍薄弱,其二教学力量不均衡导致的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两极分化。有鉴于这个客观因素,在进行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划分为三个层次,在习题练习上有不同程度的倾斜。

  (1)将题目仔细分析难易程度,划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大胆的跳出习题册的拘泥,重视自主命题和交流命题,根据中考的命题动态进行试题研究,同时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交流命题,借鉴吸收其他教师的.命题经验和成果,将这些习题应用在教学训练过程中。

  (2)对学生进行习题练习“标准化作业”教育,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教学、练习、讲评的各环节的需要,制定出“答题五步骤”,让学生再做练习时,按照五步骤依次完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第一步阅读题干,找出关键词语”可有效防止学生看错题目和漏题现象;“第二步阅读题支,作答并说明理由或解答过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细节意识和对课本知识点分布的熟稔程度,同时有助于教师分析学生的思路偏差以作为讲评的依据,例如在批改中,发现学生在比例尺换算和错别字等方面的问题,在讲评中有的放矢,极大的节约了教学课时,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节余下来的时间充分地用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地理课外知识的拓展上面。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5

  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总结在填图训练中的规律:根据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大小图结合,按先读图,后简化,最后复原的'程序练习。即:先看总图,再出示暗射图,在脑海中浮现和拼图;接着简化填绘、仿制,最后打开地图册验证复原。由于调动了各个感官协调动作,使地图知识记得住、记得牢。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6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反思之一: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顶,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顶的事实来加深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

  反思之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越俎代疱,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不怕出错,不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

  反思之三:解放学生的嘴,培养表达能力。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体会,得到能说会道的锻炼,并能和老师、同学经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独立提出问题。

  反思之四: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开展小论文、小制作、小调查、小发明等活动,让学生得到劳动成果的乐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作风。

  反思之五:解放学生的眼睛,塑造美的情操。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让学生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开辟智能活动空间,增大手脑活动频率。从中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得到美的感受。

  反思之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因此结合教材资源,如“野外迷路怎么办?”“地图定位与估算距离”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7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

  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或黑板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在本节课外,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

  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对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东风不倒,大雨不了”(说明地势与气候的关系),“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得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处:

  1、导入不具特色。建议以后用歌曲《彩色的中国》作导入,优美的旋律,缤纷的色彩,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有一个浅显的了解,心中却已丛生万般自豪!

  2、绘制地形剖面图环节,准备还不够充分,对相关地形的数据,应提前予以收集,在学生用到时及时给予展示,省去学生查书、查资料(较费时)的时间,给后面教学留下充足的时间。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8

  地理课程标准的六个理念告诉我们: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盲目的教学教材,传授知识要点。而是要教授对学生的生活及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另外,在教学中还得注意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本学期在教授基本地理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渗透生活中的地理常识,通过探讨学习,切实地为学生发展着想,让学生学有所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标准。面对新的教科书,如何撰写教学设计真感到无从下手。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真要跨出这一步,确实觉得有些力不从心。通过与老师们的切磋、讨论,慢慢地理出了一点头绪。

  下面是我对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的一点反思:

  1、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日常生活入手,力争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激励作用,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很好!说得真好!你懂得真多!你的想象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要不断地赞赏学生,这样能促进师生间的融洽与友谊,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3、走进生活,体验实践乐趣

  我们应该不断的尝试“做中学”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笔、动嘴,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假设和猜想,并分组讨论、调查和研究,最后总结自己的结论。而教师所做的就是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定。它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观念是不谋而同的,其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优秀的考试成绩,而是学会如何应付未来的挑战。

  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要面向全体学生。班级授课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从而使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只会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

  2、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要使学生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并注重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3、教学方式形式多样化。为提高教学效率,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4、努力自身的教学管理能力。对一些差生的教育真是有些力不从心。但要提高教学质量,下阶段必须从这方面作为重点,努力提高教育理能力。

  5、强化课堂练习。根据当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练习题,有针对地加以练习。

  6、做到单元过关。根据每张单元测验的情况,对没有过关的学生进行补测。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9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本节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以“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的是什么?”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小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的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一、学习身边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天气和气候,如果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起来会有些难度,因为气候、卫星云图等专业术语很抽象,而本节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从同学们的观察、回忆入手,了解天气和气候,教案中列举了既浅显又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说明掌握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使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

  二、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请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师生一起探究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课堂的`主人,营造出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不足之处主要有: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2)师生的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0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刘丽静老师在“森林资源”一课中以好大一棵树的歌曲导入,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激发起他们对森林资源内在联系的认知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的'认知情境和氛围,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和心理机能的发展。刘老师在本节课讲解到位,屏幕的景观吸引学生探索森林资源的奥妙,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在教师指导下找出教材的重点。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拓展了教材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观摩,了解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中学生如何成为真正的主体,怎样实现主体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取决于把舞台让给学生,还在与教师如何成功地引导和组织教学。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还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兴趣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同时,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

  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彼此分享思考,见解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大脑并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把机会交给学生,跟学生一起走进新课程。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1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中东》这一章节我利用两课时讲完。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力求创设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做到“问我所思,说我所想”。通过一个学期的地理教学,学生已经积累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地理经验,加上中东地区又是当今世界一大热点地区,学生容易找到相关资料,依据资料自主学习。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以发生在中东大地的几次战争为主线,分三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由生活走向地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对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关注世界和平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第二部分:由几次战争发起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探究生活的热点问题,深化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促使地理新知识点和能力的形成。

  第三部分:多次创设情境,利用角色互换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生梳理知识、处理并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中我感到做得比较满意之处

  1、基本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位置。这节课我重视情境创设、角色互换、说话练习等多种形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例如:对中东领导人或世界人民说话;假如我是日本等国石油公司的`老板;为中东未来经济献计献策等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发挥,超出了我的预想,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们积极自主学习。

  2、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大幅度减少了知识点机械记忆的数量,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本节课强调从生活走向科学,把知识引入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学生多层次知识结构。如:利用所需知识为中东未来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3、建立了“四学”目标。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涉及了“学生想知道什么”,然后再探究。“四学”目标是:

  能学:建立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想学:建立与学生具有自主信息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会学:建立在学生掌握另一端信息策略基础上的想学。

  坚持学:建立在意识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4、能通过时事走入地理,采用看图片、播新闻的形式激起学生热爱和平、关注和平的价值取向。

  5、了解中东的范围和两洋、三洲、五海、一湾、一运河、三海峡的地理位置以及中东石油资源时,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对问题认识逐步升级的探究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6、课堂练习力求分层次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使每位同学都有自己会做的题目。同时利用作业练习培养学生从小关注世界,参与时事政治,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如:给联合国秘书长或中东领导人写信等。

  三、教学中的不足及改进设想

  1、课堂讲述的语言不够精炼,专业术语不够规范。

  2、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3、学生绘图基本技能不够落实。

  四、今后教学中应注意:

  1、加强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专业术的训练。

  2、应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3、加强地理图表的教学,注重学生认识图表、绘制图表能力的训练。

  4、注重将热点新闻有机的结合在地理教学中。

  五、总结和反思

  本节课为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我通过五个教学环节主线完成了本节学习的主要任务,由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中东学习主线,学生亲自通过图片、地图的动画效果,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定向自学、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展示点评、自主学习方式轻松的掌握了中东的重难点内容,充分体验到多媒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的优势,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当然,也存在一些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学生读图、绘图能力培养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等不足之处。通过反思,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力求更好。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2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我觉得过去经常讲这节课学习或今天上第几章……,总还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味。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记得有天在初一(16)班上课时,一位男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你说海拔越高,气温就会越低,可我想,喜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应该比别的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低呢?"气候一章已经上完,这个学生却在几天后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认真听、认真学,也认真想了,可总是解不开。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并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这件事提醒了我,书本没有讲到的知识,可能有的学生会去想,也可能有的学生心存疑问,苦苦思索又觉与书本无关,就算了。我很快在别的班级上课时举出这个事例,并鼓励同学们质疑问难。

  每当空闲之时我还在反思:一些学生在上堂课的表现,思绪是否还游离在课堂之外?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课经常不带书?曾试着和他课后交谈以示关爱,于是曾经,他听课认真,不再干扰课堂,而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样……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都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去思索、去探索。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3

  兴趣对学习起着推动的作用,有兴趣才有心思去做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会下功夫,才会动脑子思考,从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孩子的潜力,一个孩子如果对某一方面或者某一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学习研究,从而培养孩子的思维习惯,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只有感兴趣,才会不断地发掘出孩子内在潜力。

  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学习兴趣浓了,就会有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激情,对事物充满着好奇,解决问题的欲望强烈,从而激励着孩子解决问题。

  学习兴趣能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兴趣浓厚了,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学习的重要基础,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孩子的学习的主动性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总之,学习兴趣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间接着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其他方面的培养,帮助孩子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

  情感目标 通过从材料到总结分析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

  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形成的条件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地质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方法:材料演示 由现象到推理总结出的本质原因的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海陆是变迁的

  师: 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是古人的智慧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田地,田地变成大海。比喻万事多变化大。

  师: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图片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

  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

  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类的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

  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魏格纳与大陆飘移假说》。

  生:阅读。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及其合理性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

  生:是否就能验证假说,分组讨论

  师:结合学生学生所观察的作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要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科学解释的前提是认真的观察分析总结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所有刚才咱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

  练习: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依据和验证过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最后由老师总结得出结论。

  课后反思:教学设计体现了一定的驾驶教材的能力。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学习,在讲授大陆漂移时采用动画效果,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大陆在漂移,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学生乐于接受。

  本节课的教学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差别。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拓展知识可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适合。

  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提高。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的活动(填海造陆)

  二、大陆漂移假说

  海陆的变迁的例子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5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 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反思07-07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0-13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反思07-10

(优秀)初中地理教学反思07-07

[热门]初中地理教学反思07-07

(精品)初中地理教学反思07-06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精)07-06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实用]07-06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精华)07-09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荐】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