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太阳》教学反思

《太阳》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14 06:57:3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精品]《太阳》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太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太阳》教学反思

  层次一:用橡皮泥模拟建造太阳系。在这一阶段,由于学生对数据是不敏感,在他们看来,只要有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直径数据,就可以建构太阳系模型了。教师正是基于学生的这一层次的认识,为学生提供橡皮泥,让学生用橡皮泥捏出八大行星,并在桌面上按顺序排好。在小组的交流观察中,学生发现各组的八大行星的模型大小差距很大,认识到要做准行星的大小,需要把行星的直径按比例缩小,这一认识是在学生实践、观察的基础上自主提出来的。学生有了按比例缩小行星直径的认识,教师提供缩小20亿倍后的数据,发现仍然无法用橡皮泥来捏准八大行星的大小。

  层次二:用塑料球模型模拟建造太阳系。学生总是在不断的“犯错”中前进,在犯错中积累经验和获得新认识。学生有了第一次尝试的基础,教师再提供给学生八大行星的塑料球比例模型。学生在利用模型建构太阳系的过程中,再一次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观察,发现各组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距离也是不一样的,认识到要正确建构太阳系模型,还需要按比例缩小的距离数据。教师提供给学生缩小20亿倍的距离数据后,学生通过用皮尺量水星距离太阳的距离29米后,发现要建构真实情境下的太阳系,在教室乃至学校操场也无法完成。提出进一步缩小距离的数据。教师提供给学生缩小500亿倍的距离数据后,学生认识到行星直径也要缩小500亿倍。学生通过观察行星距离和直径的数据发现,根本无法建构太阳系:按缩小20亿倍的数据,距离上太大,海王星在2252米之外;按缩小500亿倍的数据,行星太小,水星直径只有厘米,肉眼根本无法看见。到此为止,在学生的心目中已经大致勾勒出一个浩瀚的太阳系。再通过行星与太阳同比缩小后的比较,进一步感受到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渺小。

  层次三:到操场上模拟建造太阳系。对学生来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学生无法按真实的比例建造一个太阳系模型,虽然学生对行星相对于太阳、太阳系的渺小和行星间距离的遥远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但这个感性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需要经过模拟实践这一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学生到操场上的亲身体验。在去操场之前,学生明白拿的是缩小20亿倍的行星,去找缩小500亿倍的距离上行星的位置。回来后,学生感叹距离太遥远了,行星根本看不见。此时,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如果拿的是缩小500亿倍的行星会怎样?通过实践体验,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太阳系的浩瀚、行星的渺小和行星间距的不等。

  三次建模的过程,是基于学生三个逐级提升的认识层次展开的。学生在一次次模拟建构的过程中,对太阳系的真实情景认识越来越深刻,这个认识是学生在不断地交流、探讨、模拟中发现和获得的。学生有了模型建构下的太阳系的新认识,也会对教材中的太阳系插图提出了质疑:行星大小比例和距离都不科学。科学的教学,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发展。

【《太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太阳教学反思02-22

《太阳》教学反思06-18

太阳教学反思04-16

《太阳》教学反思01-11

《太阳》教学反思06-18

《太阳》教学反思[精选]07-06

《太阳的话》教学反思02-08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反思12-24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反思03-24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