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

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

时间:2023-11-20 07:15:3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

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1

  本节课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学法指导,表现如下:

  1、导入新课时通过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使学生掌握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告诉学生学习中应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方可融会贯通。

  2、通过读教材图33和34,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学生掌握了读图分析问题的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学生掌握了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4、通过分析案例,得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的.变化”的结论,使学生掌握归纳总结问题的方法。

  5、通过自主学习“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掌握从教材在提取有用知识的方法等等。

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2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3

  如何积极发挥新课标的作用,并主动推进教学,这是当前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经常、及时、深刻的进行教学反思是有助于教学水平提高的捷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学生的角色发生改变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课设计注重学生将知识外化,侧重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如让学生假扮旅游者,走走祖国的大江南北,体验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景观上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由此明白地域差异表现在一个区域和其他区域之间有差异性,还表现在一个区域内部各要素特征的差异。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外化,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加强学生探究性的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标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我的这堂课中我更加重视学生的自己总结和探究性的学习,如:在讲述每一个不同的地域分异时完全可以给学生图片或案例,让学生在图片中或在案例中总结出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自主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听老师讲,让他们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不仅重视结果如何,而且把结果和过程统一起来,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

  2.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

  新课标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地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本节课在设计上体现了师生间的与平等,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项信息的交互传递,教师不在是以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形成结论,同时伴随着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及整合,得出合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体会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这节课的教学,在我所教的班,我大胆的尝试了把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课堂上,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构筑开放的地理课堂,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做,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且这种方法让我重新审视了学生的能力,要相信学生,不要总牵着学生走,更不要怕学生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也有不足,这种教学所需时间较长,如果教师调控不到位,学生的反应很难归一到教学目标上,是知识点落实不到位,而且,课堂教学的预定任务可能完不成。

  总之,采用这样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效果最佳,让学生真正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从而让他们对学习地理更加感兴趣。。

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4

  本节课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学法指导,表现如下:

  1、导入新课时通过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使学生掌握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告诉学生学习中应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方可融会贯通。

  2、通过读教材图3—3和3—4,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学生掌握了读图分析问题的`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学生掌握了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4、通过分析案例,得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的变化”的结论,使学生掌握归纳总结问题的方法。

  5、通过自主学习“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掌握从教材在提取有用知识的方法等等。

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通过生物循环这一案例,让同学们自主分析前四章所学的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来深刻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探究活动帮助同学们掌握地理环境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符合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及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本节课整体上来说内容比较多,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在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内容从知识结构上来看,各部分比较松懈,因此,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让同学们把握整节课的重点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整体性”。

  一、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1、利用同学们熟知的蝴蝶效应导入新课,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运用图片及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与本节课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贴合不足,最后没有总结,将蝴蝶效应与所学原理相结合。

  2、将教材知识点与案例有机整合,给学生清晰的思路,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化成一个个小问题,通过提供黄土高原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自己自主找出答案,方便学生的理解,但对案例的探究分析时间过短,引导不足,直接给出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处理没有考虑学生实际,忽略了高一学生实际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跳过讲解生物循环,学生对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也只是简单复习,没有知识的迁移运用,不能更好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由于听课对象不同,对本节课的`设计讲解较为简单,逻辑不连贯,对于真正高中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大,学生参与度低,讲课效率低。

  5、PPT制作简单,内容不够丰富美观,讲课声音不太洪亮,语速过快,与学生互动太少,只顾自己讲解,没有亮点,板书过于简单,不够系统综合。

  二、今后的教学改进:

  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活化。

  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问题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通过生物循环这一案例,让同学们自主分析前四章所学的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来深刻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探究活动帮助同学们掌握地理环境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符合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及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本节课整体上来说内容比较多,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在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内容从知识结构上来看,各部分比较松懈,因此,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让同学们把握整节课的重点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整体性”。

  一、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1、利用同学们熟知的蝴蝶效应导入新课,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运用图片及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与本节课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贴合不足,最后没有总结,将蝴蝶效应与所学原理相结合。

  2、将教材知识点与案例有机整合,给学生清晰的思路,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化成一个个小问题,通过提供黄土高原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自己自主找出答案,方便学生的理解,但对案例的.探究分析时间过短,引导不足,直接给出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处理没有考虑学生实际,忽略了高一学生实际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跳过讲解生物循环,学生对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也只是简单复习,没有知识的迁移运用,不能更好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由于听课对象不同,对本节课的设计讲解较为简单,逻辑不连贯,对于真正高中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大,学生参与度低,讲课效率低。

  5、PPT制作简单,内容不够丰富美观,讲课声音不太洪亮,语速过快,与学生互动太少,只顾自己讲解,没有亮点,板书过于简单,不够系统综合。

  二、今后的教学改进:

  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活化。

  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问题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7

  亚洲的人文环境是属于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本学期学生初次接触区域地理,学习地理的方法要求有较大转变。怎样学习区域地理,老师应该在方法上多给学生以指导。一般地讲,综合性与差异性是区域地理的两大主题,要完整的理解掌握该区域的特征,就得一方面要归纳出该区域的共性,这个共性就是这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区域相比较而显示出来的特殊性,另一方面还要分析出该区域内部的差异性。显然,教师只把这些抽象的方法说教给学生,学生肯定越来越糊涂。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集体研究亚洲某一方面的问题,这种研究当中既要归纳共性又要突出个性,学生们实际上已经在按照综合性与差异性两方面来研究区域地理了,但是学生在进行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是体会不到的。为了让学生自己体会出这种研究方法,最后又安排了小组汇报活动,这个汇报活动不仅是成果的展示,更是一种研究区域地理方法的演示,因为把这些成果集中放在一起的时候,同学们就会明白要想全面整体理解亚洲的.人文环境,就得从诸如人口、文化、经济等这些方面归纳出共性,同时也知道这些共性是在比较各个国家不同的人文环境基础之上得出的。这样学生既实践了研究区域地理的方法,又锻炼了地理信息资源收集、处理与总结的能力,同时集体学习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发展了学生们之间的交往能力,突出了学生之间学习品质的差异性,让他们在活动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应作好学生的勤务员、服务生,关心各组的研究情况并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在成果汇报活动中,要控制好各小组汇报的时间,尽量让每组同学都有汇报的时间和机会,以保护好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亲临到个小组,询问他们的讨论情况,以便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在评价时,做到多元化、多标准、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把态度与成绩、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小组内外、成员之间、师生之间结合起来进行立体评价。

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8

  本章主要内容为选学内容,虽说在考试中不作为重点,但是该章内容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较密切,我国为人口大国,河南省为人口大省,对于人口的激增相继带来了粮食问题、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土地问题等,关于这些我们孩子在身边感受不是很深的.问题,在其他地区确是极其严重,看到那些相关图片,也触动了孩子们内心的情感认识,这其实更适合作为一节资源教育课。

  人口后面相应的引出计划生育与城市环境等,进一步涉及到家居环境与健康,可以让学生从自家环境说起,看看自己居住的环境是否合格,在室内污染气体中应重点给学生强调一种具有放射性的物质氡,这种无色、无味的放射物质最容易被家居忽略,也是考试中的一个考点。

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9

  一、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过程,学生基本达成教学目标。

  二、亚洲气候特点比较抽象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例、读图识图、对比、讨论等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教师将课堂讲述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学生通过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四、在课堂上主要采用如下措施抓目标生:

  1、关注目标生的课堂学习状态,表现积极要及时表扬,有溜号、不注意听讲等现象及时提醒。

  2、课堂设置适合目标生的'问题,多提问,多反馈。

  3、课下及时检查反馈,及学习效果。

  五、本节课的亮点是通过一系列亚洲自然风光的引入,既突出了亚洲之最,又为学习做好了铺垫,使过渡自然,引发了学生的注意。

  六、课件中对气候讲解不多,应多准备一些实例、图片、动画等,加强感性认识。

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10

  本节内容是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打下基础。所以这节课既是一节新课又是一节复习课。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1、在导入新课时,我问同学们,在他们的印象中,温带荒漠是什么样的景观?在这人自然带中,有人类长期居住,从事生产活动吗?再引出绿洲这个概念。再引出“楼兰古国”这人考古学家非常向往的地方。

  2、介绍楼兰古国的历史,再提问学生:现在的楼兰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利用网上下载的图片,让学生想一想:楼兰以前和现在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小组讨论。

  3、学生讨论后,我再归纳:据科学家考证:到了3世纪后,由于流入罗布泊的孔雀河下游水量减少,被泥沙淤塞,自然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干旱,草木枯死,人口外迁,国都变成了废墟,罗布泊成了生命的禁区。之后,我再提示同学们: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在课堂上我还举了亚欧大陆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景观的'例子,说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可利用、相互制约的,这就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整节课下来,我通过设计了楼兰古国的案例,精心设计情境,生动形象的分析,采用“牵引”式不断引导学生思考,使同学们明白,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统一整体,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较好地完成了课标的要求。

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11

  如何积极发挥新课标的作用,并主动推进教学,这是当前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经常、及时、深刻的进行教学反思是有助于教学水平提高的捷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学生的角色发生改变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课设计注重学生将知识外化,侧重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如让学生假扮旅游者,走走祖国的大江南北,体验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景观上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由此明白地域差异表现在一个区域和其他区域之间有差异性,还表现在一个区域内部各要素特征的差异。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外化,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加强学生探究性的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标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我的这堂课中我更加重视学生的自己总结和探究性的学习,如:在讲述每一个不同的地域分异时完全可以给学生图片或案例,让学生在图片中或在案例中总结出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自主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听老师讲,让他们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不仅重视结果如何,而且把结果和过程统一起来,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

  2.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

  新课标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地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本节课在设计上体现了师生间的与平等,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项信息的交互传递,教师不在是以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形成结论,同时伴随着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及整合,得出合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体会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这节课的教学,在我所教的班,我大胆的尝试了把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课堂上,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构筑开放的地理课堂,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做,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且这种方法让我重新审视了学生的能力,要相信学生,不要总牵着学生走,更不要怕学生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也有不足,这种教学所需时间较长,如果教师调控不到位,学生的反应很难归一到教学目标上,是知识点落实不到位,而且,课堂教学的预定任务可能完不成。

  总之,采用这样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效果最佳,让学生真正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从而让他们对学习地理更加感兴趣。

【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反思04-14

亚洲及欧洲教学反思12-22

地理教学反思[精选]07-09

地理的教学反思04-03

地理教学反思10-16

地理教学反思02-27

地理教育教学反思04-10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反思07-10

[实用]地理教学反思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