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22 14:24:5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精选3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精选3篇)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1

  《谁先迎来黎明》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

  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

  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

  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

  4、认识世界时区图。

  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

  说循序渐进解决问题在这课中很重要,是因为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分步骤进行,让学生一步步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概念,是新课程科学教学理念体现的典型一课。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

  一、确定不同地区的位置关系。

  二、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已经有了地图上表示的位置关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会比较一致,认为只有两种:顺时针和逆时针。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有上下转动,如果不是地球仪摆在那边,学生提出这样的见解也不一定算错啊,人类在认识地球发展史上,难道没有科学家提出这样的见解吗?其实这个问题仔细思考下还真不好解释呢。

  要研究地球的自转方向,必须以相对运动的知识为基础。对从没接触过“相对运动”的小学生而言,理解“相对运动”成为本课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两个实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转椅转动视觉运动体验。再通过回忆乘车时车外景物往后跑的情景,借助教师的讲述,板画的提示等帮助学生理解“相对运动”。学生在理解相对运动的基础上,从太阳的东升西落推出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就水到渠成。

  最后认识时区和时差这个部分,由于没有了《为什么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时间不一样》中对地球仪的认识这个环节,学生理解世界时区图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己看这副图,让他们尽可能提各种问题,最后学生能够提出许多问题:如为什么世界时区图上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上面的竖线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竖线不是平分的等等。这个环节我认为让学生自己去提问远比教师直接介绍来的强。在解释说明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是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教师直接告诉为好。比如说第2个问题需要直截了当告诉,而第三个问题,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解决。教材上,专门有一段文字负责说明这副图,自然学生通过阅读文字能够大致明白一些,至于教师需不需要让学生计算不同地区时差的问题,我觉得也是可以因班级而已的。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2

  《谁先迎来黎明》设计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问题,是学生认识地球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究地球运动的知识。针对本节课反思:

  1、亲身体验,感受相对运动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需要学生先认识物体的相对运动,本节课让学生要认识相对运动,提供两个情境:一是亲身体验,请2个学生,一个向前运动一个原地不动,向前运动的同学感受到坐着的同学在往后移动,抛出:是不是坐着的同学向后运动?初次感受;二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平时,学生已有的相对运动的'经验较多,比如坐在公交车上等交通工具上,看路边的树木在向后跑等,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相对运动的理解。

  2、认识地球,猜测谁先迎来黎明

  要想弄清谁先迎来黎明就必须先知道北京和乌鲁木齐在地球上的位置。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地球仪,学生对两者在地球仪上的位置有了初步了解。

  3、借助太阳,验证自转方向

  要想知道谁先用来黎明,就需要知道他们的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则太阳是东升西落;自东向西则太阳西升东落。结合学生的经验:太阳是东升西落以及相对运动的知识,学生掌握地球的自转方向,接下来对谁先迎来黎明迎刃而解。

  4、认识时区,感受“北京时间”

  明白地球的自转方向,也知道谁先迎来黎明,那早了多少小时呢?这就需要引入时区,认识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两个时区相隔1小时。也认识到,大部分的地球都采用首都作为全国时间,对于跨度较大的国家,日出时间相隔较大,这也就我们经常采用的叫法“北京时间”。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目标达成较好,教师精心设计环节,有效突破了难点,学生学习主动性强,教学效果好,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活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如初步认识地球转动方向的模拟实验采用了地球仪和手电筒,改变了观察视角,比教材中的实验更为直观形象;世界时区图的认识和时差的计算采用了演示、举例、数数、计算等方法,突破了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难点。

  2、循序渐进。循序渐进解决问题在这课中很重要,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分步骤进行,让学生一步步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概念。首先确定不同地区的位置关系,然后初步感知地球的自转方向,接着认识相对运动,推导确定地球自转方向,继而认识世界时区图,完成建构概念。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处理得流畅自如,学生的知识建构也水到渠成。

  3、体验感知。由于本课中地球自转方向、相对运动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困难,于是采取了回顾生活中的现象、课堂中现场体验、模拟实验、课件视频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更加直观感性地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最终较好地达成了目标。

  不足之处:

  1、学生体验相对运动环节的节奏加快些,可使课堂教学节奏更加紧凑;

  2、教师语言还可以更简练,更能凸显教师干净利落的教学风格。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游戏课教案《看谁先到终点》含反思05-26

黎明之前日记04-12

黎明之前英语日记02-15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4-22

教学反思03-25

教学的反思12-08

经典教学反思04-21

写给黎明的曙光的一封信02-27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