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27 07:05:0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学生全面发展之路。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一定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新课标下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三、教学设计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例如在讲《阿Q正传》时,你想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阿Q语言的特点、神态的变化,那么学生的表演能达到这个目的吗?你的学生是专业演员吗?怎样调控才能不会成为一场闹剧?如果学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课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响了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的把握。所以教师课前要认真去准备,不仅是台词、动作,更主要是学生纪律的约束。我认为应该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四、教学设计要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合作、讨论就演变成了下面的几种情况: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哄堂大笑,你可以想见他们是不是在讨论老师布置的问题,至少不是严肃认真的。表面讨论时气氛热烈异常,却没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合作讨论应该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学生自己有独立思考后的前提下来进行,这样的交流讨论才用有一定的效果。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一节语文课讲下来,锻炼了老师,耽误了学生。这些弊端是必须要革除的,但矫枉不能过正,我们不仅要从形式上,更要从思想上走进新课程。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2

  课上完了,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因激动而兴奋的小脸,我的心也久久不能平静。这么难读、难懂的一篇课文,孩子们却读得那么入情入境。虽然霍金离我们的生活是那么遥远,但是现在,孩子们一个个被霍金乐观、坚强的精神深深感动着。回顾教学过程,我觉得以下三点做得比较好。

  1、利用资料、录象等拉近学生与霍金的距离

  孩子们对霍金了解不多,对卢伽雷氏症更是闻所未闻。只读文字,对孩子的心灵没有什么冲击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从文章后半部分记者的采访入手,利用记者采访录象,让学生亲眼目睹霍金全身只有三个手指会动,连说话都是异常艰难。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卢伽雷氏症给霍金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从而感受霍金是多么坚强、乐观。另外,利用资料结合文本让学生了解卢伽雷氏症是多么可怕的一种疾病。

  2、结合实际,将心比心,感受强者魅力

  现在的孩子们从小生活在蜜罐里,他们没有吃过苦,更体会不到残疾人的生活有多么艰难。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两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将心比心,感受霍金的坚强和乐观。一次是霍金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这段话,让学生想想,“如果让你说说你拥有什么,你会说什么?”孩子们从霍金身上学到了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只看自己拥有的,不看自己没有的,懂得了虽然生活给予霍金的是那么少,但他却有一颗感恩的心。第二次是感受命运对霍金如此残酷时,看着霍金的图片,启发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是你遭遇这样的厄运,你会怎么样?”此时,孩子们对霍金的不幸和坚强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3、抓住“非凡的科学家”,引入文章,整体感知

  霍金不仅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还是一位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而这两方面的内容是揉在一起介绍的。因此,我抓住课后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一个‘非凡’的科学家”组织教学,从整体入手,对霍金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认识。而这样的教学也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本课的教学中,这三个方面是随着课文的学习层层推进,逐一揭示的。第一个“非凡”,在文中没有过多的描绘,只有两句话而已。但医生的断言,以及霍金用行动创造出的生命奇迹,早就了这第一个“非凡”。教学同样也不需要过多的环节,教师的引读以及描述性的语言很快就能帮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第二个“非凡”,课文中最显而易见的内容,文中很多地方都能让我们感受到霍金的“伟大成就”。文中更是用了许多精练的词句来突出他的成就:宇宙之王、科学巨人、物理天才、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等,这样的成就放在任何人身上都可以称之为“非凡”,更何况是一个全身只有三个手指能动的人呢?教学至此,再次回复到上文,对比的效果水到渠成。第三个“非凡”,是最“非凡”的“非凡”,是全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也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有了前两个“非凡”的学习作为铺垫,学生的情感已经由最初的震惊、不可思议逐渐产生敬佩,但学生还是无法完全走入这个巨人的内心。此时,课文中一位女记者的提问就像说出了学生的心里话:“您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借着这个提问,我设计让学生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感受,然后,屏幕上慢慢出现霍金的问答。这是一段富有诗意的文字,短短五行字,留给我们的却很多,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一次次地用自己的情感读者,一次次地被霍金地精神感动着,对第三个“非凡”的理解也逐渐深刻清晰。

  本文的教学,是我带领学生走近一位非凡伟人的过程,也是我们一起接受一次心灵洗礼的过程。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以诗歌的形式来告诉人们摒弃不道德的行为,用宽容善良的心对待生活,人间才会更美好。这首诗是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作品,也是被翻译成中文的诗歌,因此在语言、韵律上都与中文诗歌有所不同。尽管如此,全文的语言流畅,感情充沛,读起来也显得朗朗上口,是一篇学生喜欢朗读的文章。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文中的语句内容表达得有些抽象,与《体育颂》那篇课文的内容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介于他们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的积累都有限,因此大多数学生还不能旁征博引地理解这些语句。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用身边的事例丰富对文中语言的理解,将抽象的语言形象化。《别挤啦》以诗歌的形式通过说“别挤”来告诉人们屏弃不道德的行为,用宽容善良的心对待生活,人间才会更美好.

  教学这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接着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说说文中的“挤”和“你”怎么理解.通过交流得出“挤”指不道德的行为(思想上 行动上)“你”指没有道德规范或不遵守道德规范的人。

  2.联系实际说说“挤”的现象.你见过生活中的“你”吗?学生通过交流生活中存在的不道德的行为来领悟人应该礼让,和平共处.

  3讨论:世界那么大,为什么作者一再呼吁“别挤啦”?作者的呼吁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作者希望人们屏弃不道德的行为,以形象的语言启发我们不要为了获取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伤害他人,要用宽容善良的心去和别人平等和谐地相处.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受到心灵上的震撼.

  反思《别挤啦》这一课的课堂教学,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第一,教学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想上一堂实在的有收获的公开课,千万不能“演课”。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不能把教学内容定得太窄、太死,不能用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的学习内容。要给自己的教学设计留出“空白”供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生对于这些 “空白”的补充,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其结果也是不可预测和不确定的,它只靠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自主生成。这个“空白”也就是在课堂中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生成的“教学资源”。

  第二,做一节“公开课”,我们都要比平常上课付出更多。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目的。而我又在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就不能有意识地加强自己欠缺的某一方面,就不能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不能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呢?

  让课堂“活”起来,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它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心胸宽广、乐观向上的气质;需要教师具有自尊、自信的精神;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位;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面对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对着一张张渴求知识的眼睛,为人师的我,在深深地思考:我能给孩子们什么?我不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糟蹋活着的生命”,所以我惟有力求让我的课堂“活”起来!经过《别挤啦》这一课的教学,我更加理解了让课堂“活”起来的真正内涵。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4

  这篇文章对于我来说,太熟悉了。20xx年进行省普检的时候,我代表学校讲的就是这篇课文。全文连题目都算上,仅仅73个字,我却折腾了两周。为此还耽误了教学进度,心中急呀。可是无奈。学校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是对咱得重视、对咱的信任。一遍一遍的专心致志的备课,一遍一遍的不厌其烦的讲授;同年级语文老师共同听课,同学校语文老师共同研讨;校领导训话,教研员指导。好不容易盼到了检阅的那一天,我的心里也说不出什么滋味了:说是胸有成竹吧,毕竟是太熟悉了,绝对不会出什么问题了。但我总觉得不太踏实,学生对一切都熟悉了,课堂是不是太假了!好在一到了课堂我就放开了,我抓住了一个小问题,从其他角度切入课堂,学生们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学生们积极踊跃,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上得比以往任何一节演练课都要好,受到了省专家和教体局领导的好评。总算没有让领导失望。上面的教学设计的大框就是那个时候的产物。

  今年再次教授这篇课文,我想到了一个问题:20xx年那节课成功了,原因是学生对内容太熟悉了,熟才能生巧,温故才能知新。很多时候,对于中考非考文言文课文,我们满足的`仅仅是对于字词的积累,而对内容却毫不在意。这既违背了课标的要求,又不利于我们学好文言文。如何让学生发挥其主动学习的热情呢?我想到了学习小组,于是我充分发挥了学习小组的作用,我采取赋分制。特别是“小组推荐代表进行赛读”环节的设计,最大限度地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了以读带讲的目的。“每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逼迫学生去熟读文本、挖掘内涵。为了让学生把这些当回事,这两个环节在平时课堂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加倍赋分。因为平时我们班学习小组得分的多少是月考后能否能得奖的重要依据,所以学生对小组和个人得分还是比较重视的。我昨天讲的这篇课文,效果还不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考虑,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最重要的。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5

  第三学段语文课第一课时教学承载着两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一是基础知识教学,二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及梳理。在做教学预案时,我也做了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以检查的形式来完成,课上通过对两类字的检查发现难点并及时解决。之后送词回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实现对字词的巩固。在此基础之上,深入读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即写作顺序。但实际的教学中,我只完成了预案中的第一个目标,究其原因,我和学生应该各负一半的责任。首先从我自身来讲,对课堂时间的把控还是不够恰当,语言不凝炼。例如在介绍作者时,学生已经对作者有了初步的了解,再出示资料时,应该直接让学生在资料中寻求新的信息,而不是泛泛地再读一遍。这一点上,我觉得聂老师的处理就很好,省时高效,直奔重点。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的预习做得不好,字词学习出现了很多问题。作为教师来讲,我明知道这样一个一个的处理下去,势必要影响接下来的课文梳理,但是课堂毕竟是孩子的课堂,出现的问题就要当时解决,否则何谈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考虑下,我便没有为了完成预设而匆匆一带而过。相反,我就是要在他们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踩实了再往下进行,这样才能立得稳脚跟。

  关于能力的培养,我也想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说明。我们知道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大基本功,而我们班的学生整体上缺少听的能力,所以每节课上我都刻意的进行这样的训练,例如在默词的时候,我总是一起读两个词语,而且从来就不重复第二遍,强化学生认真听记,慢慢形成能力。在检查朗读的'时候,以往学生就觉得没叫到我,别人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跟他没有关系。后来,我就强迫他们认真听,并对别人的朗读做出评价。在课堂上大家也可以看到,对于汇报朗读的同学出现的任何纰漏,他们都会一一的指出。我很欣慰,因为他们终于学会了倾听,这是他们能够认真听课的前提。但是,也正因为这样的训练做得多了,所以学生只会挑毛病,对别人的优点肯定的少,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注意让学生的评价更加的多元,而不是只盯着别人出现的失误。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6

  一、抓住三个激趣点

  1、世界上最美、最虚幻、最不可思议的景象——海市蜃楼。

  让学生回家查阅海市蜃楼的成因,收集抓拍到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

  2、由最近热播的《画皮》、《倩女幽魂》谈起,引出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请同学回家查阅蒲松龄的有关资料,并阅读《聊斋志异》,给家长或同学、讲一两个自己喜欢的.鬼故事。

  3、最虚幻最不可思议的海市蜃楼景象中有一种最罕见的蜃楼就是山市,当有鬼市之称的山市遇到擅长写鬼的蒲松龄时,我们会看到怎样的一篇妙文呢?

  二、帮学生理清层次,降低阅读难度

  在自主学习环节里让学生找出本文的时间词,从而理清山市变幻的过程。

  除了激发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诵读,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的能力。

  1、先自学,再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释字词,翻译全文,并进行展示。

  2、在检测里加入课外文段,检验学生知识活用的能力。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7

  问题:

  本次公开课教学流程基本符合了本来的设计方向,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首先,导入设计本来想以历史背景导入,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晚唐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诗,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引导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想效果,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完全投入其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其次,在讲授诗歌的过程中,作为绝句,应该注意体裁,要把握住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的特点要求,但是我在讲授诗歌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在论语讲解过程中,没有更好地关注学生思考、表达,对于简单的论语内容,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理解,感知,以后要注意改进。

  课外的一些思考:

  公开课结束后,我想了很多,为什么这些问题静下来的时候,自己都能找出来,而在讲课之前却没能及时纠正呢?在找周校长评课时,周校长问我,“你觉得自己的课讲得怎么样”,我说“感觉不痛不痒,平淡”,问“为什么?”我反复思考“是外出招生,没时间试教?是写六一串词没时间改稿?是自己身体不舒服,没发挥出来?”我没有说话,低下了头。因为当我走下讲台的那一刻,我已经清醒的认识到,这些都不是理由,认真备课,抓紧一切时间,尽可能做好本职工作,才是硬道理,才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公开课如此,生活亦如此。加油!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8

  一、以赏识的教育唤醒孩子的自信心。

  有了兴趣,没有信心也不能在学习上有大的突破。一些孩子之所以成绩差,因为其在学习上没有成功的信心。因为很多老师课堂的目光多停留在优生身上,提问时不注意,好不容易给个机会学困生生,可能是道难题,只会让其丢脸,没有成功怎会开心?我提问会根据难度来,简单的让学困生回答,正确率自然高,赞美的语言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常常喝一肚子蜜,精神爽,信心自然上去,他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脑子不如人。即使答错了,也要找个理由夸一夸。我就是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眼里,大家都一样,只是态度不同造成成绩的差异。态度改变,成绩一定进步。

  二、夯实基础知识,抓实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夯实基础,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虽然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旧不能忽视。这个学期,我要求学生从把字写认真、清楚开始做起,明确了学生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平时加强了生字和新词的听写,从源头上堵住了出错的概率。其次,分阶段、分内容注重了对语文基础的回顾和复习,如:结构相同找词语,修辞手法、改病句、缩句的操练,名言警句的积累、重点句的理解、把握课内外阅读、加强了写日记和即席作文等。此外,对于语文的作业,要求上课专心,不懂多问,力求掌握于课内。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精讲精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抓好各单元的过关,从字词、段落到篇章,要求学生逐个过关。

  三、重视学法指导,注重积累,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学科尤其重视知识的积累,我曾多次告诉学生,语文课上,老师讲了再多的方法,如果自己不去记忆,课外不去大量阅读,积累好词佳句,是无法写出的好的文章来的。优生为什么经常有玩的时间,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学习最重要的莫过于是学习方法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老师重视了学法指导,学习效率将会大面积提高。首先,我要求优生小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班队课中介绍给大家,其次,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作业,认真复习,平时要学会思考找规律学习。最后临睡前好好回顾当天所学,到双休日再重新温固知识。要求背诵的课文,诗词,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的成语,都必须熟练背诵,当然,如果不愿意背诵,还可以选择反复地抄写。背诵或抄写,可以自己选择,目的只有一个,牢记于心。数学老师常说举一反三,语文一科中有些题同样如此,同一知识的测试,有很多种方式,老师平时加以训练,学困生才不会再考试中束手无策。如把转述的话变成引用的话,那么又怎么把引用的话变成转述的话呢?人称代词怎么变化,意思才不会变化,练习多了,学生自然就有感悟了。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9

  《宿建德江》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愁苦的情怀。“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通过对比读,让学生知道忧愁的古诗与描写景物的古诗的读在质的上面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师范读,即给这首诗定调,老师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去读这首古诗的,从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让学生知道,这首诗原来是这么去读的。三是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得字正腔圆,饶有韵味。四是精读,做到在读中去理解诗意。五是情景交融读,想画面,在老师的导语创设情景下,引导学生读,从而体会诗人的忧愁与孤寂。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时,我始终围绕“日暮客愁新”这句诗,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品味,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初读此诗,觉得它是写雨的一首诗。后来我翻阅资料,品读苏轼的诗后。一遍又一遍地读诗,发现每一次感悟都是不同的。起初被美景疾风骤雨所吸引,再后来,便感动于苏轼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历经坎坷,他有过青年得志的骄傲,有着红粉佳人的诗意人生,有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自信。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本该享受的时刻却因为政见不合而不容于朝廷,满腔的爱国情意得不到抒发,他便自请外调,来到杭州做一个小小的通判。此诗就写于此。

  3。古诗语句精炼,意境丰富,内涵深远。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自主读,小组读,男女对读,集体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另外,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读文字之美。品味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以情导读。最后,再拓展古诗,进行语文积累。

  4。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能有效地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对产生学习兴趣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沟通起来,尽可能的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伊始,我选用了充满古韵的《琵琶曲》,那舒缓、悠扬的旋律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天地。学生朗读时的配乐我选取了古曲《西江月》。来自古琴的乐音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

  三、不足之处学生在感受作者创作这首诗的心情时,不能很好地把握。在感悟诗人的性格品质时,还不能准确地感受。同时,个别学生交流的时候用词不精确,暴露了孩子们词汇的贫乏,也暴露了我日常教学工作的不足。

  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充满人文气息的童话式散文。文章中作者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生动、活现的草虫世界展现给了大家。这样神秘的村落,这样奇异的世界,只有自己视为小虫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方式,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小组的交流合作”三个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多向协作。

  这样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对语言的感悟中,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每一位学生不仅仅是课程的学习者,对于整个学习过程来说,本身已成为了一种学习的.资源,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学习中充满温情与友爱,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平等和宽松,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大胆地进行交流与合作。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1

  今天教学了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怀念母亲》。课文以回忆的形式,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及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前,我安排学生先搜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的有关资料,对季羡林先生有所了解。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过的季羡林先生的文章。为了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我引入了关于季羡林老先生对母亲的回忆的相关资料,并以他的《永久的'悔》片段作为课文的引子,带领学生进入季老的情感世界,感悟他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将课文的主线分为“怀念生身母亲”与“怀念祖国母亲”两个部分,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中获得感知。从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他们明白了母爱不仅仅是理解,宽容,呵护,牵挂,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2

  对于这篇文章的反思我觉得我最应该反思的地方是作业本上的小练笔。在备课时,我自己下水做了课堂作业,包括最后的小练笔。结合自己的经验我写了一篇小文章。

  错就错在我不该将自己的文章当成一个指向标拿到同学面前念。这从理论上来说没什么不可以的。

  但我的文章层次和小学生的'文章层次不同,你写出的文章无论是从结构上来说还是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对小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思维落差和生活差距。

  读了之后,本想给学生带来一些内容上的拓开和眼界的拓展。可当教学结果出来时,就完全否定了自己的做法。

  我的文章不是像小学生的文章那样一个内容一个豆腐块,结构严格按照平时老师灌输的作文框架。学生在这会儿我读文章后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点四不像的味道了。

  老师如果要拿自己的文章作为范文,一定要写成小学生作文的常用模式样,不可偏颇。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3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读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不热爱生活呢?那“童话般的世界”是老少皆宜的。

  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想象力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证实,凡是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大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有学习研究的热情,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勤奋乐观,因此教学中,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4

  《试飞》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宋庆龄参加试飞的故事,表现宋庆龄的沉着、勇敢的品质和爱国的情怀。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宋庆龄的精神品质,但是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不多,在课前我首先让同学查阅有关宋庆龄的资料,了解她的社会地位,帮助学生理解宋庆龄参加试飞的意义。在课堂的教学中,我按文章的记叙顺序,理清“试飞前——试飞中——试飞后”的线索,抓住各部分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让学生讨论、发言的方式,逐步让学生了解宋庆龄的精神品质,并结合学生朗读,读后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课堂的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1、导入新课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2、提问的有效性不突出,没有“一石激起千层浪’效果。

  3、教师的过渡性语言不够精炼。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课堂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深刻含义,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的贯彻的中心,我只有向课堂学习,向周围教师学习,才能使自己不断的成长。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5

  大家所见的,有的花千姿百态,有的姹紫嫣红,有的浓郁芬芳,令人赏心悦目。本文介绍是是中国的花。就读这个题目,学生可能会惊讶:中国的花太多了,课文会怎样来写呢?我就是让学生带着这些疑惑走进课文中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知道文章介绍了中国的十大名花,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市花,种花和送花成为中国人的时尚。我再让学生细读课文2、3自然段,勾画出写人们喜欢梅花和牡丹的原因,写出自己的体会。在这些环节,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在引导学生分析完课文后,我引入到本课时的重点:本文的写作特点——过渡句的作用。(因为我发现,学生在习作中,不知道如何把几个方面的.内容连接起来,不会分段写。而本文是一个很好的例文)于是我让学生回顾全文,作者是怎样将课文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的呢?他的哪些表达方法值得你学习?让学生在浏览课文找一找?学生很快能找出第二段和第三段用“牡丹也是中国的特产”由写梅花过渡到写牡丹,第四自然段中用“中国有十大名花,除了梅花和牡丹外,还有……”过渡到写其他名花。经过这样找、交流,学生知道写习作时,为了让段与段之间联系紧密,可在下一段的开头用上过渡句,把自己想写的内容联系起来。为了让他们印象深刻,我一篇学生的作文片段,让学生写写怎样把这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一部分学生通过加过渡句,使习作内容紧凑、连贯了。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上《梅花魂》教学设计与反思06-09

高三上语文教学反思03-29

七年级语文上教学反思04-01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04-21

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01-18

六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03-30

语文的教学反思03-30

六年级上《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06-09

五上找规律教学反思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