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06 17:50:5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1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寄托和凝聚的重要方式。在中小学教育中,传统节日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传统节日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深入思考和探索,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感受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文化意义。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下面,我将从优点与不足两个方面进行反思。

  首先,传统节日教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承文化传统。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节日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历史典故和文化传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

  二是增强身心素质。在传统节日教学中,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包饺子等,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是培养情感体验。传统节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通过亲身参与来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和传统文化的温馨情怀,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四是拓宽学生视野。在传统节日教学中,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可以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节日习俗,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广度。

  但是,传统节日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教学内容单一。在传统节日教学中,往往只会注重介绍节日的基本情况和习俗,忽视了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讲解,导致学生对节日的理解和认知有限。

  二是教学形式机械。在传统节日教学中,常常依赖于简单的翻书匹配、填空题等形式,对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没有很好的培养,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是教学资源缺乏。传统节日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教师在准备教学材料和活动安排时,会面临资源的匮乏和限制,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

  四是评价方式简单。在传统节日教学中,评价往往局限于学生对节日知识的记忆和死板应用,缺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节日的教学反思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承认其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更加注重传统节日教学的内容丰富性和多样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注重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合,注重评价方式的科学化和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兴趣,让他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在新时代中焕发出创造力和活力。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2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学生喜爱的形式,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活动一:音乐诗歌朗诵会。历来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文很多,民谣也很多。要求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诗文、民谣上台朗诵,并评出最正确朗诵奖。

  活动二:研究报告展示。在课堂上交流并经教师辅导、修改后在全校展出,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播放。

  活动三:各小组合作,按专题成书。如《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中国传统节日诗词》等。

  在教学实践中,让我明白:语文综合学习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在综合开放的环境下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在共同合作的环境下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索和研究。语文综合学习是一种较为新颖灵活的教育方式,与以往传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相比,它更注重在开放式的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重视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深刻的体验与内化。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过节,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说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中国的节日怎么过,有哪些有意思的好玩的地方学生们并不清楚,当我将端午节作为例子并且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吃上入手,学生们的兴趣还是比拟高涨的,端午节不仅可以吃粽子,比方在传统过法中吃大蒜、吃鸡蛋这些习俗孩子们都不知道,而且南方北方不同的`习俗、每一项习俗所代表的意义等等都成为学生关注的的焦点。所以说学生不是不喜欢中国人自己的节日,关键是让学生怎样去喜欢。因此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并激发民族自豪感。布置学生书写对过节中一些风俗习惯的了解。 本节课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表达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学生中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2、注重了学法指导。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些节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及时梳理学生所提出来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探究环节。令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强,三个节日的汇报分别采用了介绍资料、演一演、做表格的方式。

  3、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究教法和学法,努力做到“六让”: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新知——让学生发现;资料——让学生收集;内容——让学生自选;结论——让学生归纳,而且在学法根底上,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到达了质的飞跃。

  4、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以及赛龙舟的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三年级的孩子对于搜集到的资料应该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而不是念。我想这需要平日里扎扎实实地练习,今后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喜欢并乐于参与的,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这样的一个个主体,无论是哪种情况,在遵循综合实践活动分组原那么的根底上,用感情做桥梁,用道理做纽带,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那份光,那份热。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3

  《端午节》是湘美版三年级下册的一课,它属于设计。应用的教学领域。在端午佳节时,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参与和体验节日的快乐气氛,我决定教学生用卡纸做香包。于是我自己先学折了一下,然后让其他老师也学着折了下,她们都说比较难,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还不是很强,很难学会!为上好这课我总结出几个教学难点:

  (1)制作香包用的示意图,刻度必须精确。

  (2)在折叠时,由平面形成立体的基本型。

  (3)在装饰时找准装饰的面,从而进行有创意的装饰。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也缺乏细心的概念,我将画示意图的任务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这样既节省了上课的时间,又让学生与家长之间有一定的互动,对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有一定好处。

  在课堂中,我以开门见山的提问导入,并请学生介绍了他们所知道的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在学生说到屈原时,我呈现了傅抱石的作品《屈原泽畔行吟图》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画以及屈原的人和事,这一环节让深刻的体验到平时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有多么重要,学生已经认识中国画,而且还知道什么是中国画。让我无比欣慰。

  在讲述香包制作的过程时,我先带领学生视频欣赏《庆阳香包节》并跟随视频的播放介绍香包的种类,直观性很强,提高了学生的眼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香包,请学生观察,提问:香包有几个面?学生回答:六个面。它有什么装饰?生:小挂件和图案。我请一位学生上台拆,其他学生观察,拆开后仔细观察示意图,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师生交流。然后请一位已经会折的.同学上台边演示边讲解香包的折法,并及时对上台拆香包和演示折香包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表扬。有了学生的讲解和演示,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但最难的部分部分同学掌握的还不是很好,因此,我又介入再次讲解重点部分,长方形的纸条如何有平面变成立体的,为了使学生看的更清楚,我在示意图的前六个三角形中标注数字1、2、3、4、5、6这几个数字,进行找朋友的游戏,1找4形成一个立体锥形,然后找到5,6也想和他们做朋友,于是它也来了,这样既直观又简单明了的把折香包的关键点突破了。学生掌握后,开始自己动手折香包,老师巡回指导。对折的认真的特别是棱角分明的同学及时做出表扬,对学困生给予帮助和指导。

  在学生折好香包后,请同学们欣赏手工艺大师的作品,他们的香包上装饰了那些图案。师生交流小结,有代表吉祥的图案:莲花、如意、蝴蝶、一切美好的东西以及自己发挥想象的图案。在装饰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想法都很丰富,涂出丰富的线条和色彩,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本来我要自己教学生挂吊坠,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自己挂吊坠,于是我再次请小老师来教学生,大家学的很认真。做好的香包上,有的图案特别有创意,有的配以文字,有的同学在一个挂坠上挂了两个、三个香包。一件件香包作品挂在黑板上,大家欣赏着,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着自己喜欢的香包,也有提出建议的,此时的我也沉浸在幸福中,孩子们的能力再一次得到培养和锻炼。

  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目标却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热爱学习,并且学到更多的知识。美术课程不再单单是技巧与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非常重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享受过程,并且从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找到学习的方式,明确学习的态度,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这一课中,也存在一些缺憾,在教学中还应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更丰富些,老师的语言再精炼些。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谢谢大家!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4

  《中国传统节日》是通过语文的综合学习活动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沟通、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让学生学会开发利用校内外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一、依据学情,展开活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学生对这些节日了解很多,却对中国传统节日了解缺失。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通过组织了《中国传统节日》综合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过好中国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借助多媒体,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设计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兴趣。多媒体播放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悬挂艾草、佩戴香囊的画面。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马上又要来临了,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沿袭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爱国精神也传播至华夏各地。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还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节日,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让我们过好中国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采用多种形式,传承传统文化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学生喜爱的形式,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活动一:音乐诗歌朗诵会。历来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文很多,民谣也很多。要求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诗文、民谣上台朗诵,并评出最佳朗诵奖。活动二:研究报告展示。在课堂上交流并经教师辅导、修改后在全校展出,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播放。活动三:各小组合作,按专题编辑成书。

  如《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中国传统节日诗词》等。

  在教学实践中,让我明白:语文综合学习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在综合开放的环境下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在共同合作的环境下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索和研究。语文综合学习是一种较为新颖灵活的教育方式,与以往传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相比,它更注重在开放式的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重视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深刻的体验与内化。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5

  今天执教了识字课《传统节日》第二课时,现在结合自己的备课思路,听课老师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反思。

  一、备课思路

  《传统节日》是一篇识字课,之前的第一课时已经完成了识字教学和春节、元宵节的相关诗句,第二课时重点完成后面诗句的文本诵读及理解。因为第一节课已经重点完成了识字以及各种识字方法的指导,所以第二节课识字不再作为重点,那么这样一个略显简单的文本应该如何做挖掘呢?

  经过和刘老师的讨论,我决定重点讲解端午节和重阳节,进行来历、习俗、情感内涵、相关文化的补充,对节日进行拓展。然后清明节进行感情读、乞巧节视频展示来历、中秋节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生活经验“你是怎么过节的?”。这样详细讲一两个,其余的略讲,来完成整篇文章。最后落脚点在“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中的“圆”字,让学生了解到节复一节,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节日中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传承。

  二、听课老师指导意见

  (一)瞿校长意见

  教学重点不是教会本节课知识,而是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所以建议本节课要详细讲一个节日,让学生通过圈点勾画的方式学会自己找节日以及节日的相关习俗,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节日的来历、习俗、相关古诗文、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接着进行小组展示。这样通过以精讲指导学法,让学生自主学的方式,来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同时,在讲传统文化时,要将文化习俗的古今变化结合起来,例如清明节要祭扫的习俗演变到现在已经变成了文明扫墓,网上祭扫等。旨在告诉学生,虽然人们的节日习俗变了,但是节日的内涵没有变,还是为了纪念亲人,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节日的内涵。

  最后,有一个亮点环节,那就是让学生仿照课文内容说说节日习俗。这里可能因为时间太紧,流于表面,就让几个学生说了说。但如果时间充足,可以让学生把写出来的东西展示给大家看,让大家对比。比如说,有个学生说“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驱蛇虫”虽然也说到了节日和习俗,但是和原文对比起来,就会发现没有押韵。在这里,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原文的押韵的节奏,更有利于他们学习诗歌。

  (二)汤校长意见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要深入挖掘语文的味道,这节课拓展的知识面已经够广了,但是深入挖掘度不够。要讲“字词句段篇”,品读语言,凸出语文味,更进一步还要讲文章的修辞手法,布局谋篇的方法。

  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要注意读的层次指导。首先要初步读,整体读,再要层次读,最后要有感情的读,这一次前两个做的不错,但是最后一个感情读的指导不够有层次。例如对“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的感情诵读,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悲伤”的情感的基础上去读,然后请学生点评,有所理解后,再读,如果还读不好,则老师范读,学生点评,老师还可以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描述画面,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清明节之时,路上细雨纷纷,天阴沉沉的,路上的行人呀,都是沉重的表情”这种悲伤的情感你要怎样读出来?这种指导就比空洞的“有感情读”要有感染力得多。

  三、个人反思

  结合众位老师的意见,我首先吸取到了以下几点:

  1、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要多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培养他们的能力,2、要注重学法指导,教师精讲,小组合作,学生自主学习。

  3、要注重语文味儿的挖掘,品读字词,有层次的指导感情诵读。

  4、要挖掘文章的内涵,进行升华点评。

  同时,个人也有几个疑问:

  1、识字课文的文本品读是不是重点?到底是多样化识字方法的学习是重点,还是文本品读是重点?

  2、如何布置学生有效的预习。因为课前我也布置了学生回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节日习俗及来历,还要口头过关。但是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很难讲清楚端午节的来历,屈原的故事还需要老师补充完整。在这里,预习时不过关的。也许可以通过将任务具体到各个小组来落实,或是下发学习单的方式让学生学习。

  四、小结

  以上就是本次课的反思,感谢各位老师的指点。但是仍旧困惑识字课该怎么上?以及“教无定法”和“层次教学”之间有冲突,不知该走向那条路。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6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过节,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说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但是,本课所涉及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春节恰恰是孩子们需要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因此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并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的目标。 本节课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

  一、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表达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已学会的识字方法认识记忆生字。学生中通过拼音、问老师、问同学的方法认识生字,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记笔顺的方法记忆生字。对于识记本课生字的重点达成度比拟高。

  二、对于学生比拟陌生的“乞巧”我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乞巧”就是祈求心灵手巧,是乞巧节的习俗。我们这个地区艾叶不常见,我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艾叶,知道插艾枝是端午节的习俗。

  三、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究教法和学法,通过指导学生读出几个节日和习俗,不同的节日分别读出欢快和悲伤的感情,使学生熟读、有感情朗读,为背诵课文打好根底。

  四、通过让学生填空练习,指导背诵背诵课文。通过看图说节日,读诗猜节日使学生掌握几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五、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以及赛龙舟的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习俗,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缺乏之处在于:

  由于前半局部学习生字词占用时间过多,学习课文时间太少,对于习俗学生只是一点而过,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对于传统节日的意义感受不深。今后我会备课时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力争每节课都高效、精彩。

  《中国传统节日》是通过语文的综合学习活动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通过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沟通、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让学生学会开发利用校内外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学生对这些节日了解很多,却传统节日了解缺失。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通过组织了《中国传统节日》综合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过好中国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设计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兴趣。多媒体播放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悬挂艾草、佩戴香囊的画面。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马上又要来临了,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沿袭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爱国精神也传播至华夏各地。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还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节日,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让我们过好中国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7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过节,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但是,本课所涉及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春节恰恰是孩子们需要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因此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并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的目标,这也正是教材选编此内容的目的。

  本节课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学生中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2、注重了学法指导。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些节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及时梳理学生所提出来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探究环节。令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强,三个节日的汇报分别采用了介绍资料、演一演、做表格的方式。

  3、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究教法和学法,努力做到"六让":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新知--让学生发现;资料--让学生收集;内容--让学生自选;结论--让学生归纳,而且在学法基础上,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了质的飞跃。

  4、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以及赛龙舟的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不足之处在于:

  二年级的孩子对于搜集到的资料应该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而不是念。我想这需要平日里扎扎实实地练习,今后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8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过节,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但是,本课所涉及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春节恰恰是孩子们需要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因此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并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的目标。

  本节课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

  一、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已学会的识字方法认识记忆生字。学生中通过拼音、查字典、问老师、问同学的方法认识生字,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记笔顺的方法记忆生字。对于识记本课生字的重点达成度比较高。

  二、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乞巧”我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乞巧”就是祈求心灵手巧,是乞巧节的.习俗。我们这个地区艾叶不常见,我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艾叶,知道插艾枝是端午节的习俗。

  三、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究教法和学法,通过指导学生读出几个节日和习俗,不同的节日分别读出欢快和悲伤的感情,使学生熟读、有感情朗读,为背诵课文打好基础。

  四、通过让学生填空练习,指导背诵背诵课文。通过看图说节日,读诗猜节日使学生掌握几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五、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以及赛龙舟的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习俗,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不足之处在于:

  由于前半部分学习生字词占用时间过多,学习课文时间太少,对于习俗学生只是一点而过,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对于传统节日的意义感受不深。今后我会备课时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力争每节课都高效、精彩。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中华传统节日》教学反思06-13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精选11篇)03-19

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学反思07-08

《鲸》教学反思鲸鱼教学反思08-04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11-17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4-22

教学的反思09-22

《》教学反思05-16

教学反思05-25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1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寄托和凝聚的重要方式。在中小学教育中,传统节日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传统节日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深入思考和探索,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感受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文化意义。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下面,我将从优点与不足两个方面进行反思。

  首先,传统节日教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承文化传统。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节日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历史典故和文化传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

  二是增强身心素质。在传统节日教学中,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包饺子等,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是培养情感体验。传统节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通过亲身参与来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和传统文化的温馨情怀,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四是拓宽学生视野。在传统节日教学中,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可以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节日习俗,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广度。

  但是,传统节日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教学内容单一。在传统节日教学中,往往只会注重介绍节日的基本情况和习俗,忽视了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讲解,导致学生对节日的理解和认知有限。

  二是教学形式机械。在传统节日教学中,常常依赖于简单的翻书匹配、填空题等形式,对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没有很好的培养,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是教学资源缺乏。传统节日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教师在准备教学材料和活动安排时,会面临资源的匮乏和限制,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

  四是评价方式简单。在传统节日教学中,评价往往局限于学生对节日知识的记忆和死板应用,缺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节日的教学反思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承认其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更加注重传统节日教学的内容丰富性和多样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注重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合,注重评价方式的科学化和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兴趣,让他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在新时代中焕发出创造力和活力。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2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学生喜爱的形式,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活动一:音乐诗歌朗诵会。历来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文很多,民谣也很多。要求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诗文、民谣上台朗诵,并评出最正确朗诵奖。

  活动二:研究报告展示。在课堂上交流并经教师辅导、修改后在全校展出,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播放。

  活动三:各小组合作,按专题成书。如《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中国传统节日诗词》等。

  在教学实践中,让我明白:语文综合学习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在综合开放的环境下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在共同合作的环境下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索和研究。语文综合学习是一种较为新颖灵活的教育方式,与以往传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相比,它更注重在开放式的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重视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深刻的体验与内化。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过节,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说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中国的节日怎么过,有哪些有意思的好玩的地方学生们并不清楚,当我将端午节作为例子并且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吃上入手,学生们的兴趣还是比拟高涨的,端午节不仅可以吃粽子,比方在传统过法中吃大蒜、吃鸡蛋这些习俗孩子们都不知道,而且南方北方不同的`习俗、每一项习俗所代表的意义等等都成为学生关注的的焦点。所以说学生不是不喜欢中国人自己的节日,关键是让学生怎样去喜欢。因此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并激发民族自豪感。布置学生书写对过节中一些风俗习惯的了解。 本节课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表达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学生中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2、注重了学法指导。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些节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及时梳理学生所提出来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探究环节。令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强,三个节日的汇报分别采用了介绍资料、演一演、做表格的方式。

  3、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究教法和学法,努力做到“六让”: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新知——让学生发现;资料——让学生收集;内容——让学生自选;结论——让学生归纳,而且在学法根底上,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到达了质的飞跃。

  4、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以及赛龙舟的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三年级的孩子对于搜集到的资料应该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而不是念。我想这需要平日里扎扎实实地练习,今后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喜欢并乐于参与的,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这样的一个个主体,无论是哪种情况,在遵循综合实践活动分组原那么的根底上,用感情做桥梁,用道理做纽带,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那份光,那份热。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3

  《端午节》是湘美版三年级下册的一课,它属于设计。应用的教学领域。在端午佳节时,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参与和体验节日的快乐气氛,我决定教学生用卡纸做香包。于是我自己先学折了一下,然后让其他老师也学着折了下,她们都说比较难,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还不是很强,很难学会!为上好这课我总结出几个教学难点:

  (1)制作香包用的示意图,刻度必须精确。

  (2)在折叠时,由平面形成立体的基本型。

  (3)在装饰时找准装饰的面,从而进行有创意的装饰。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也缺乏细心的概念,我将画示意图的任务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这样既节省了上课的时间,又让学生与家长之间有一定的互动,对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有一定好处。

  在课堂中,我以开门见山的提问导入,并请学生介绍了他们所知道的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在学生说到屈原时,我呈现了傅抱石的作品《屈原泽畔行吟图》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画以及屈原的人和事,这一环节让深刻的体验到平时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有多么重要,学生已经认识中国画,而且还知道什么是中国画。让我无比欣慰。

  在讲述香包制作的过程时,我先带领学生视频欣赏《庆阳香包节》并跟随视频的播放介绍香包的种类,直观性很强,提高了学生的眼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香包,请学生观察,提问:香包有几个面?学生回答:六个面。它有什么装饰?生:小挂件和图案。我请一位学生上台拆,其他学生观察,拆开后仔细观察示意图,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师生交流。然后请一位已经会折的.同学上台边演示边讲解香包的折法,并及时对上台拆香包和演示折香包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表扬。有了学生的讲解和演示,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但最难的部分部分同学掌握的还不是很好,因此,我又介入再次讲解重点部分,长方形的纸条如何有平面变成立体的,为了使学生看的更清楚,我在示意图的前六个三角形中标注数字1、2、3、4、5、6这几个数字,进行找朋友的游戏,1找4形成一个立体锥形,然后找到5,6也想和他们做朋友,于是它也来了,这样既直观又简单明了的把折香包的关键点突破了。学生掌握后,开始自己动手折香包,老师巡回指导。对折的认真的特别是棱角分明的同学及时做出表扬,对学困生给予帮助和指导。

  在学生折好香包后,请同学们欣赏手工艺大师的作品,他们的香包上装饰了那些图案。师生交流小结,有代表吉祥的图案:莲花、如意、蝴蝶、一切美好的东西以及自己发挥想象的图案。在装饰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想法都很丰富,涂出丰富的线条和色彩,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本来我要自己教学生挂吊坠,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自己挂吊坠,于是我再次请小老师来教学生,大家学的很认真。做好的香包上,有的图案特别有创意,有的配以文字,有的同学在一个挂坠上挂了两个、三个香包。一件件香包作品挂在黑板上,大家欣赏着,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着自己喜欢的香包,也有提出建议的,此时的我也沉浸在幸福中,孩子们的能力再一次得到培养和锻炼。

  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目标却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热爱学习,并且学到更多的知识。美术课程不再单单是技巧与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非常重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享受过程,并且从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找到学习的方式,明确学习的态度,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这一课中,也存在一些缺憾,在教学中还应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更丰富些,老师的语言再精炼些。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谢谢大家!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4

  《中国传统节日》是通过语文的综合学习活动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沟通、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让学生学会开发利用校内外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一、依据学情,展开活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学生对这些节日了解很多,却对中国传统节日了解缺失。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通过组织了《中国传统节日》综合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过好中国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借助多媒体,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设计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兴趣。多媒体播放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悬挂艾草、佩戴香囊的画面。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马上又要来临了,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沿袭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爱国精神也传播至华夏各地。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还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节日,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让我们过好中国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采用多种形式,传承传统文化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学生喜爱的形式,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活动一:音乐诗歌朗诵会。历来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文很多,民谣也很多。要求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诗文、民谣上台朗诵,并评出最佳朗诵奖。活动二:研究报告展示。在课堂上交流并经教师辅导、修改后在全校展出,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播放。活动三:各小组合作,按专题编辑成书。

  如《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中国传统节日诗词》等。

  在教学实践中,让我明白:语文综合学习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在综合开放的环境下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在共同合作的环境下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索和研究。语文综合学习是一种较为新颖灵活的教育方式,与以往传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相比,它更注重在开放式的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重视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深刻的体验与内化。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5

  今天执教了识字课《传统节日》第二课时,现在结合自己的备课思路,听课老师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反思。

  一、备课思路

  《传统节日》是一篇识字课,之前的第一课时已经完成了识字教学和春节、元宵节的相关诗句,第二课时重点完成后面诗句的文本诵读及理解。因为第一节课已经重点完成了识字以及各种识字方法的指导,所以第二节课识字不再作为重点,那么这样一个略显简单的文本应该如何做挖掘呢?

  经过和刘老师的讨论,我决定重点讲解端午节和重阳节,进行来历、习俗、情感内涵、相关文化的补充,对节日进行拓展。然后清明节进行感情读、乞巧节视频展示来历、中秋节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生活经验“你是怎么过节的?”。这样详细讲一两个,其余的略讲,来完成整篇文章。最后落脚点在“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中的“圆”字,让学生了解到节复一节,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节日中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传承。

  二、听课老师指导意见

  (一)瞿校长意见

  教学重点不是教会本节课知识,而是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所以建议本节课要详细讲一个节日,让学生通过圈点勾画的方式学会自己找节日以及节日的相关习俗,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节日的来历、习俗、相关古诗文、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接着进行小组展示。这样通过以精讲指导学法,让学生自主学的方式,来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同时,在讲传统文化时,要将文化习俗的古今变化结合起来,例如清明节要祭扫的习俗演变到现在已经变成了文明扫墓,网上祭扫等。旨在告诉学生,虽然人们的节日习俗变了,但是节日的内涵没有变,还是为了纪念亲人,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节日的内涵。

  最后,有一个亮点环节,那就是让学生仿照课文内容说说节日习俗。这里可能因为时间太紧,流于表面,就让几个学生说了说。但如果时间充足,可以让学生把写出来的东西展示给大家看,让大家对比。比如说,有个学生说“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驱蛇虫”虽然也说到了节日和习俗,但是和原文对比起来,就会发现没有押韵。在这里,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原文的押韵的节奏,更有利于他们学习诗歌。

  (二)汤校长意见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要深入挖掘语文的味道,这节课拓展的知识面已经够广了,但是深入挖掘度不够。要讲“字词句段篇”,品读语言,凸出语文味,更进一步还要讲文章的修辞手法,布局谋篇的方法。

  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要注意读的层次指导。首先要初步读,整体读,再要层次读,最后要有感情的读,这一次前两个做的不错,但是最后一个感情读的指导不够有层次。例如对“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的感情诵读,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悲伤”的情感的基础上去读,然后请学生点评,有所理解后,再读,如果还读不好,则老师范读,学生点评,老师还可以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描述画面,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清明节之时,路上细雨纷纷,天阴沉沉的,路上的行人呀,都是沉重的表情”这种悲伤的情感你要怎样读出来?这种指导就比空洞的“有感情读”要有感染力得多。

  三、个人反思

  结合众位老师的意见,我首先吸取到了以下几点:

  1、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要多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培养他们的能力,2、要注重学法指导,教师精讲,小组合作,学生自主学习。

  3、要注重语文味儿的挖掘,品读字词,有层次的指导感情诵读。

  4、要挖掘文章的内涵,进行升华点评。

  同时,个人也有几个疑问:

  1、识字课文的文本品读是不是重点?到底是多样化识字方法的学习是重点,还是文本品读是重点?

  2、如何布置学生有效的预习。因为课前我也布置了学生回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节日习俗及来历,还要口头过关。但是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很难讲清楚端午节的来历,屈原的故事还需要老师补充完整。在这里,预习时不过关的。也许可以通过将任务具体到各个小组来落实,或是下发学习单的方式让学生学习。

  四、小结

  以上就是本次课的反思,感谢各位老师的指点。但是仍旧困惑识字课该怎么上?以及“教无定法”和“层次教学”之间有冲突,不知该走向那条路。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6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过节,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说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但是,本课所涉及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春节恰恰是孩子们需要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因此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并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的目标。 本节课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

  一、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表达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已学会的识字方法认识记忆生字。学生中通过拼音、问老师、问同学的方法认识生字,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记笔顺的方法记忆生字。对于识记本课生字的重点达成度比拟高。

  二、对于学生比拟陌生的“乞巧”我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乞巧”就是祈求心灵手巧,是乞巧节的习俗。我们这个地区艾叶不常见,我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艾叶,知道插艾枝是端午节的习俗。

  三、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究教法和学法,通过指导学生读出几个节日和习俗,不同的节日分别读出欢快和悲伤的感情,使学生熟读、有感情朗读,为背诵课文打好根底。

  四、通过让学生填空练习,指导背诵背诵课文。通过看图说节日,读诗猜节日使学生掌握几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五、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以及赛龙舟的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习俗,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缺乏之处在于:

  由于前半局部学习生字词占用时间过多,学习课文时间太少,对于习俗学生只是一点而过,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对于传统节日的意义感受不深。今后我会备课时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力争每节课都高效、精彩。

  《中国传统节日》是通过语文的综合学习活动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通过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沟通、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让学生学会开发利用校内外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学生对这些节日了解很多,却传统节日了解缺失。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通过组织了《中国传统节日》综合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过好中国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设计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兴趣。多媒体播放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悬挂艾草、佩戴香囊的画面。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马上又要来临了,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沿袭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爱国精神也传播至华夏各地。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还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节日,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让我们过好中国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7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过节,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但是,本课所涉及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春节恰恰是孩子们需要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因此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并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的目标,这也正是教材选编此内容的目的。

  本节课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学生中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2、注重了学法指导。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些节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及时梳理学生所提出来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探究环节。令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强,三个节日的汇报分别采用了介绍资料、演一演、做表格的方式。

  3、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究教法和学法,努力做到"六让":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新知--让学生发现;资料--让学生收集;内容--让学生自选;结论--让学生归纳,而且在学法基础上,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了质的飞跃。

  4、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以及赛龙舟的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不足之处在于:

  二年级的孩子对于搜集到的资料应该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而不是念。我想这需要平日里扎扎实实地练习,今后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8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过节,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但是,本课所涉及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春节恰恰是孩子们需要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因此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并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的目标。

  本节课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

  一、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已学会的识字方法认识记忆生字。学生中通过拼音、查字典、问老师、问同学的方法认识生字,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记笔顺的方法记忆生字。对于识记本课生字的重点达成度比较高。

  二、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乞巧”我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乞巧”就是祈求心灵手巧,是乞巧节的.习俗。我们这个地区艾叶不常见,我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艾叶,知道插艾枝是端午节的习俗。

  三、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究教法和学法,通过指导学生读出几个节日和习俗,不同的节日分别读出欢快和悲伤的感情,使学生熟读、有感情朗读,为背诵课文打好基础。

  四、通过让学生填空练习,指导背诵背诵课文。通过看图说节日,读诗猜节日使学生掌握几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五、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以及赛龙舟的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习俗,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不足之处在于:

  由于前半部分学习生字词占用时间过多,学习课文时间太少,对于习俗学生只是一点而过,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对于传统节日的意义感受不深。今后我会备课时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力争每节课都高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