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时间:2023-11-20 18:15: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

  周二上午执教了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学会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2、看图能说清图意,再列式计算。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上完这节课,感觉有以下几点处理较好: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1、复习旧知,导课自然。

  先引导孩子复习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接着引导孩子说说每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出示两道加减混合算式,引导孩子模仿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试着说说计算过程,孩子说得很好。老师小结:像这种有加有减的算式就叫加减混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混合,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丑小鸭变白天鹅》这样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新课部分也延续了这一情景,由丑小鸭变成的这些天鹅展开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3、抓情境图,讲清图意,突破难点。

  出示例1情境图: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几只天鹅?引导孩子认真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挑了很多孩子反复地说,孩子们说得很充分,孩子能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清楚。说清图意之后让孩子列出算式:4+3-2= ,请学生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4”表示原来有4只天鹅,“3”表示飞来了3只,“2”表示又飞走了2只,“= ”表示现在有几只天鹅?只有孩子们把意思说清楚了,才能把算理弄明白。老师小结这个例题的学习方法:第一,看图说清图意;第二,列式计算;第三,对照图片检查是否正确。教学例2时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们反复地说,边说边理清图意,列出算式计算,最后检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教师备课不够充分,不够透彻。引导孩子说清图意的时候,提出问题用词不够准确,比如:还剩几只?一共有几只?其实在有加有减的时候是不能用这些词语提问的,应该把问题改成:现在有几只?会更合适,但是教师没有要求。两幅图之间的关系没有讲透彻,也是备课不充分的表现。

  2、时间把握前松后紧。由于前面两个例题说得人数太多,老师对课堂把控能力欠缺,导致后面练习题没有时间让孩子说图意以及表示的意思。

  3、课堂气氛太沉闷,不够活跃。老师可以引导孩子把例题或者习题演一演,活跃课堂气氛。

  课后,同级段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改进方法,感觉这节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后教学中,要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2

  本节课由于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作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相对比较简单点,接受能力也更强一些。整堂课我还是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学例 题时,首 先 我 出示 挂图 以 情 景 导 入 ,让 学 生 说 说 场景图 中 有 那 些 商 品 ,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再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思考从这句话中能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这样连着解决两个实际问题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后,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列式时的想法,交流两道算式都要先算什么,然后进行计算,从而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算除法,之后通过“想想做做”上的题目进行巩固。“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对于运算顺序的总结方法可以同上一教时,尽量让学生来表达。练习中也尽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说说运算的顺序。

  不足点:

  本节课内容看似简单,但却是最容易出错的题,而我却过高估计了学生的`做题能力,特别是在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显得不够熟练,还停留在分步解答的基础上,而我 由 于 时 间 的 伧 促 ,对“想 想做 做”第 六 题 解答 实 际 问 题 的 题 目只是稍微讲了一下,许多同学都未进行深入思考,一些中下的同学对我的讲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作业中都出现了不少问题。在比较每组算式中哪题的得数较大一些时,从学生的反应及回答看,他们对这种类型的题目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我的讲解又过于啰嗦,导致学生更是云里雾里。

  所以在这两种类型的题目的讲解中,一方面我要精简我的语言,让学生一听就能明白,另一方面在以后的复习中我要对学生加强这方面题目的练习。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3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的完成,我认真进行课前准备,仔细研读教参,思考学生的回答,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还琢磨自己的语言,既能让学生听得懂又能简洁精炼。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多道复习题,让学生充分复习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识。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进行导入,语言上我力求精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图时,第一时间不是看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思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在得到相应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这时会得到两个算式。为了验证这两个算式是一样的,我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一个计算有括号的算式,一个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同学汇报结果以后,让他们自己思考两组算式是不是都对。这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4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1、 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2、 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方法一:165+80.7+99.4 (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483.4 -(39.5+98.8)=483.4 -39.5-98.8 模型:a-(b+c)=a-b-c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三.存在的问题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习。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5

  我们已经学过了连加法和连减法,知道了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然后用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减,今天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一步学习加减

  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1)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加法,然后用得数减去第三个数。(2)先减后加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按从左到又的顺序,先算减法,然后用得数与第三个数。

  例1、 看图学加减(多媒体出示图)

  分析:这是一道先加后减的混合计算式题。图上画的是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一会儿又飞走了2只。根据图画所反映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 3-2。此图也直观地反映了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又表明了计算顺序是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即先算4+3=7,然后第二步要用第一步计算结果7减去2得5。

  本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题性,通过学生计算顺序。

  例2、 看图学加减(多媒体出示图)

  分析:这是一道先减后加的混合计算式题。图上画的是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一会儿又飞来了3只,根据画面反映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 - 2 + 3,这又表明此题的计算顺序是先算减法后算加法。即先算4 - 2 =2,再用第一步结果2加3即可。

  本环节再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的意义和顺序,加深理解。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6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课伊始,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体现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生动有趣的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本课始终穿插着电脑画面,如例题画面的展示、练习题中的森林运动会等。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7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丑小鸭》这样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新课部分也延续了这一情景,由丑小鸭变成的这些天鹅展开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通过声请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为学生自觉探索创造条件。演示4只天鹅,飞来3只,又飞走2只这样的场面。让学生认真观察、自觉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同桌交流,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把加减混合与连加、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方法相同的结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三、练习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在练习中设计了“青蛙找家”及“解密大行动”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25分钟后再次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尽量做到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兴趣怏然。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8

  【案例一】

  师出示情境图:笔记本5元一本,书包20元一个,水彩笔18元一盒。小军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

  生1:5×3=15(元)15+20=35(元)

  师:5×3表示什么?

  生:5×3表示3个笔记本的价钱。

  师:15+20表示什么?

  生:把3个笔记本的价钱和1个书包的价钱合起来,就是小军花去的钱。

  师: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生2:5×3+20

  师:对。生2列的算式我们称为综合算式,生1列的称为分步算式。你会计算这个综合算式吗?

  生先自主尝试,后集体交流

  生:我先算5×3=15,再把15和20加起来。

  师:先算的5×3表示什么?

  生:表示3个笔记本的价钱。

  师:很好,算到3个笔记本的价钱后加上1个书包的价钱,就是小军用去的钱。

  师板书范写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讲解格式。

  (反思:这里是同学们首次接触混合运算。学习混合运算,重在理解运算顺序,但这个运算顺序不能由教师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要教师适当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教学时,教师很自然地联系题意,让学生理解计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案例2】

  师出示问题2: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师:你会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回答

  生:50-18×2

  师:这题你是如何计算的?

  生3:我先算50-18=32,再算32×2=64

  生4:我先算18×2=36,再算50-36=14

  师提问生3:小晴付了50元,不仅买到2盒水彩笔,还找到64元,如果你是营业员你愿意吗?

  全班同学大笑。

  (反思:上一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正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的,而这题乘法在后面,有同学就犯下了从左往右算的错误。这时,教师没有批评,没有呵斥,简单的一句“如果你是营业员你愿意吗”就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计算错误,对后面如何正确进行计算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师:谁能告诉他什么地方不对?

  生:这道综合算式应该先算18×2=36,表示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用50-36,从50元里减去2盒水彩笔的钱,就是小晴找回的钱。

  师小结:你说的真好。在这道题目里,我们先算乘法,求到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算减法,求到找回的钱。

  师:仔细观察刚才计算的两道题目,每道题目中有哪些运算?

  生:第1题中有乘法和加法,

  第2题中有减法和乘法。

  师:计算时我们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第1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2题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师:联系这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在混合运算里,如果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反思:在学生领会两道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说说两道算式的相同之处,交流得出解决本课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先算乘,再算加减。这样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教学中,教师始终只是引导者,让学生联系题意,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反思】

  本课教学中,教师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数学课亲切、富有生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将学生推向认知发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特点是:引导探究,注重体验。

  一、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本课选择学生喜爱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有学习价值的材料作为学习资源,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选择适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混合运算,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算乘后算加减,而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答得出运算顺序。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主要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本课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经历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时勇于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加课堂的学习活动。

  四、获取新知后,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教师在授完新课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决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个规则去解决其他问题,这样能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轻松地学习,在这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9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在教学时我主要是结合例题的安排,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的。至于具体的计算则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教学如何分析求剩余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之类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需要把被减数看作“1”。从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还是有一些模糊的,尤其是在综合练习的时候,有的问题有单位名称有的没有,学生容易混淆。我在教学时,也对这两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比较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化的,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都应该给与肯定。学生列出计算方法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计算,然后进行比较,从而让他们发现最优化的算法,无形中引导学生从众多的'方法中比较和感受处最好的方法,这是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学生如果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一般不必作具体的解释,更不应要求其他学生也掌握这样的方法。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教学找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的时候,遇到过找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给三个分数通分的练习,教师讲解过方法,有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快而准确地给一次通分,所以,对学生的要求是“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同时,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减法的性质在分数计算中同样适用,从而完成新知识的教学,也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迁移。

  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以往的计算教学中,常常忽视计算的现实背景,为了教计算方法而教,削弱了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不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围绕已有的条件自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信息为解决问题服务,使问题的解决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巩固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信息,在体会计算价值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0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算式以及知道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由于在前面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以及一年级学习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并且在上节课学习了连写竖式的的写法,大部分学生在计算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本节课是从前面所学的连加连减进行复习,并对写竖式的方法进行巩固。从而引出新课,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时,我通过情景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情景图结合提出的问题找出获得的信息,并列式计算并引出新授知识。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完成,也可以进行分步计算,先计算第一个竖式,并计算出得数,再计算第二个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想一想简便写法的竖式。这个过程中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习能力。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同学都能正确计算就对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并没有做过的的讲解,我觉得这里应该有必要对计算顺序进行理解这是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了,只要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学生就能正确的掌握计算方法。通过学习新知个练习反馈,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在教学例4有括号的计算方法时,学生知道方法但是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写出竖式,在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与教师的预设差距比较大。

  第一:部分学生不能用竖式的方法,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为用竖式的方法而凑竖式的现象。

  第二、解决这个问题的时间比较长。反思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我认为可能有这几方面:1、教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还不够,如:思维的独立性。2、教师的放手不够,学生参与自学和对子间学习的方法还需要改进。

  总之我的数学课还要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思维品质和独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1

  1 .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同学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了协助同学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沛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同学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同学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的过程,鼓励同学有条理地表达自身的考虑过程,揭示算理,概括法则,培养数感。

  2 .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本单元中教材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直至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推广,无一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沛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和沟通,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一起点,让同学通过自身的探索学习新知,这样不只省时、突出重点,还培养了同学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本单元中,分数加、减法中的分子、分母一般都不大,很多计算题可以直接口算出来,因此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倡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以便提高同学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

  除重视口算训练外,还应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抓住分数加、减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练习。当同学计算熟练后,要注意指导同学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式题计算的考虑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同时根据计算式题的具体特点,鼓励同学选择灵活的算法或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同学的计算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 .认真审题,自觉检查,培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点关注同学审题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同学整体感知算式的特点,确定题目的运算顺序。教学中还应重视教给同学险验的方法,培养同学良好的检验习惯。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加减混合计算的解题方法,能正确的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解决相关的问题。力图数学计算教学体现算用结合,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景的创设:计算题的内容枯燥平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从课前先复习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引入、新知学习(六一节情境学生分彩球)到练习设计等设计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用分气球、分彩旗黄色、红色、绿色等占几分之几的游戏把整堂的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

  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运算顺序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运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各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如:2/7+3/4+3 /7+1/4=(2/7+3/7)+(3/4+1/4),1-1/43/4=1(1/4+3/4)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彩旗,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到后面的练习卡片上的空白处理等,都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通过丰富多采的练习形式提高教学效果。练习中我设计了想一想、练一练,帮小猪、小狗、小马找妈妈-,还设计了打开智慧之门等有趣的练习,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练习形式,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多样性,进一步拓展知识,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做得还不够好。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如我在教巧算1-1/6+1/42+1/56+1/72+ 1/90+ 1/110 的算法时,这是求一列异分母分数的和,巧用拆分求和的方法,可以让计算比较简便。这方法其实已经蕴含了拆分求和的巧算的方法,而此时这块内容我讲的比较仓促,学生还没学会,该如何讲解比较妥当我一直在思考。我当时用以后会学到来告诉学生。我想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遗憾。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总会有收获、有感悟,有遗憾,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3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重点更是难点。

  讲完这节课,我的认识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学情和教材,编写的学案指导自学的方法具体,尤其是四个问题的设置将自学活动引向深入,课堂自学效果较好。其次,对混合运算中题目的分析应多引导学生尝试分析,这一点教师分析偏多,应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和思路,只有分析好了,才能做对题。再次,课堂检测过程中,学生板演出错后,应该让学生说出错的原因,多数明白,还要着重强调易错点。我不应该带着学生更正,自己指出出错点,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果能让学生讲解自己的.做题顺序步骤,这样“兵教兵”,效果就更好了。最后,由于对课堂教学环节把握不到位,应该在练习结束后适当课堂小结,对照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心里有底儿,反思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以及哪些目标没有达到,以便课下有针对性地练习。

  再就是我觉得不能以教师的眼光去看学生,要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上去看待问题,发现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共同去解决出现的问题。我们做教师的往往认为一道题很简单,学生为什么不会,不理解,殊不知是在用十几年的经验去和刚开始学习的儿童去比较。

  教学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事情,需要一如既往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上进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新形势。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4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 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总体环节设计尚可,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但是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现在总结反思如下

  1. 关于图意的讨论与算式的意义欠详细。加减混合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在后续的练习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做题时,出现讲离开的部分不算在总数内,做减法的情况,反思,在日后的教学中,应多加强对题意的理解,在新授时利用情景演示,来帮助学生题解图意。最终达到看图能直接理解题意的能力。

  2.计算过程的教学的强调。多位数的加减涉及到计算顺序的问题,此问题在学习连加、连减时已做强调,学习混合加减仍须再做强调。计算过程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他给可提问过于细化,且自己本身说的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反思本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做加减,不如在学完新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情景,再自己回答如何解答,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4.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层次有些不清,题目梯度不明显。课堂上,对每种类型的题目的练习一到两道即可,有基础,有提高,才能充分利用课堂。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5

  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我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1)口算练习是这个提高计算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把基本口算抓好(100以内加减法);

  (2)练习的针对性:一天一组一组地根据问题练,问题越练越少;如:小数加法减法学生容易丢数,一般给学生准备三组题,先单练一组,时间很短,也非常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第二次反复练就达到一种认识掌握,再练第三组是熟练掌握。李一般老师可能都是一练就是练一组20题,练完一纠正就完了,但如果把它分为三组,每组可能就5道题,题目很少,但是针对一个问题,错了之后学生有一个改错、再认识的机会,最后一组再进行熟练,这样每天的这个效果肯定非常突出,非常明显。比如,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共369题,对进位加法本身来说,这些题的口算训练价值是等同的。但对后继学习(多位数乘法计算)的作用来说,口算训练价值就不一样。在多位数乘法计算中,涉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题共60题,占总题量的60%,比如748×7,要用到 28+5,49+3两道口算题,这60道口算题的训练就应增加题量。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6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加减混合运算,是我这学期上的课题为《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的实验研究课。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一样,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难点。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除了通过观察,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外,还要培养学生认真看、听、说、写、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课后,每个听课老师都给了我很多的意见,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课后反思:

  一、做得好的方面。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我们知道,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在教学例题时,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上车、下车的生活情境,先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接着让学生摆一摆小棒,再让学生把上车、下车的人数变化过程演一演,从而使情境中的动作变为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活动,再现情境中的动作过程,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过程,又能帮助学生感受生活里需要用加减混合计算的现实问题。

  2、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初级阶段儿,如何才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儿童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观察主题图时,进行“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把你们看到的在小组里说一说,看谁说得好。”在练习的听算和看算题中说:“比一比,看谁听得最认真、看得最仔细、算得最准确。”在抄写题和计算题中也设计了:“比一比,看谁写得最端正,看谁算得有对又快。”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让我惊喜地发现,平时不爱学习的孩子居然也能利用小棒、小手指认真地计算起来。这样不但能增长孩子的信心,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也培养了孩子的听、说、写、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1、其实一年级学生对很多新授知识已经掌握了,我想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比较活泼的教学活动形式,为的是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新授知识的引入中,我采用的是听儿歌引入,在巩固练习中,我采用演节目、唱儿歌、找朋友等游戏活动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很好。.应该说课堂中多采用这种活动形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这方面要注意的问题是往往只注意游游戏的乐趣和学生的参与,而没注重游戏本身的知识教育性,在教学中我始终没有特别强调计算的顺序,而这恰恰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虽然提到,但不够重视。这就让我想到了创设情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由于一味地利用情境来教学,出现了情境设计的“牵强附会”,没考虑到情境对教学的干扰性,反而阻碍了知识的学习。今后这一点要尤其注意,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思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多思考一下这个情境是否会有干扰作用。

  2、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与过程,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变得更为多元,更为具体,如何恰当地把握课时教学目标,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的疑问,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比如在把握目标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上,往往被目标所困,放不开手脚,当课堂有很好的资源生成时,却被自己轻易的扔掉了,如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我的要求是“把你刚才看到上车、下车的变化过程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有一些小朋友出现了多摆或少摆的情况,可我害怕时间不够,并没有多花时间及时纠正,没有深究为什么他们会多摆或少摆,是数的方法上的问题,还是由于算错的原因,我只是简单地要他们跟我再摆一遍。课堂是动态的,随时都会出现与预期的目标不一致的情况,我得随时作出决策,使目标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

  通过这堂课,让我对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亮点与不足之处有了更多的了解,让我看清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7

  课开始,给学生呈现情境: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娟花的面积占1/3,其余的是草坪。求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然后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中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明确将整个花园面积看作单位“1”。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学生小组讨论后列出数量关系式,列出综合算式。

  延伸式题解决方法

  教师教学用书指出:“通常情况下,学生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如果有学生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但一般不作具体的解释。”因为新编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在这里有这样的建议也就在所难免了。问题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学生如能运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除了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2/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是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数;再如练习十五第1题的计算均可让学生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3/4-5/8+5/6的公公母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4/5-(1/6+3/10)的公分母就是10和6的最小公倍数等。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8

  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例1,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

  在进行巩固练习时,我采用一贯的方法,让全班学生每人出一道题,内容可以是连加的、也可以是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然后全班一起计算,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自己出的题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在本节课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在自己出题时考虑不是很周全,有的题最后的结果可能超出了100,这样就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加了难度。另外还有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进位和退位容易出现错误,审题不是很清。需老师在以后的练习中注意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9

  本堂课总体环节的设计尚可,但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

  1.关于意图的讨论与算式意义的讲解欠详细。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可适当多让几位学生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可通过自由说、指名说、示范说等方式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知。

  2.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对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如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由于学生普遍掌握得较好,因此可挑选其中的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计算过程的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用语更加妥当。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堂课提问过于细琐,且作为教师的我本身说得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明显不够。

  4.练习的情况没有及时向全班反馈,并且没有分层次,不具梯度性。在练习时还可适当增加设计,如“5+( )-2=6”这样的提高题,而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同一种类型。

  5.忽视了若干细节问题。如提问的规范用语,练习设计的细节问题,等等。

  当然,本堂课还是有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整体环节设计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进行顺利;其次,教态亲切自然;最后,在巩固旧知中引入新课并揭示课题,导入过渡自然。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20

  今天,带着孩子一起学习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加减混合的教学反思03-26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3-28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3-27

连加、连减、混合加减教学反思04-08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4-15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2篇04-02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3-27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3-10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