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秋思》教学反思

《秋思》教学反思

时间:2022-01-03 14:17: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秋思》教学反思(精选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思》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秋思》教学反思(精选3篇)

  《秋思》教学反思1

  古诗在这个学期被选为我们学校的打磨课内容,如何教古诗便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一首古诗被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重复着,为的是找到教古诗的最佳方法。这次我选择《秋思》这首诗,它排在三首表达思乡情诗歌的中间。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这之前,我听过三年级两位老师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们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亮点是能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意的课堂。我个人也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中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在众多的借写家书的诗中,张籍的这一首《秋思》获得的评价最高。王安石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它语言精炼,蕴含丰富的内容。题目有“思”,而整首诗中却没有一个“思”字,那这个“思”究竟藏在哪呢?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三、在遗憾中憧憬未来

  课后的集体评课中,许多老师也认同我这样处理所带来的效果,值得一学,同时也指出我的不足之处是多媒体课件中少了把学生带入意境的声音,多了一些不必出现的秋景图。今后在制作、运用多媒体课件时,我会向一些年轻老师学习,提高制作课件的能力。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秋思》教学反思2

  随着孩子们那一声:“谢谢老师,老师您辛苦了!”亲切的告别课堂的语言,我的教研课也落下了帷幕。但我的心并没有随着这一声告别语而嘎然结束,至今那一幕幕仍然停留在我的记忆中,难以抹去。

  确定把此课作为教研课,源于一次无意浏览网页时,王汝军的《秋思》那节课堂实录让我看了又看,他的设计理念让我找到了灵感,如同遇到知音一般藏在了自己的心里。就这样,一直纠结的定课就这样大公告成。

  接下来的磨课让我筋疲力尽,原以为的大公告成只是个幌子,走进文本中我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发现。打消一切原定的方案,从头开始。

  曾记得一位专家说过:“古诗的教学有两种,一种是读了还想读;另一种就是抓诗题,抓意境。”结合我自身的特点,我朗读的水平不高,从读入手,我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我选择放弃。抓诗题,抓意境,虽然不是我擅长的,但是可以尝试。确定了自己想要的后,开始了自己设计教学。

  在导入诗题前,我做了一些铺垫。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今天的我引入到对画面的描述,由画面引入到思乡的《静夜思》,从而导入到再学这样的一首思乡诗。

  在整体感知古诗时,从诗题入手,让孩子们围绕“作者是借秋天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吗?贯穿始终,其中抓住文中的“重”这个多音字进行巩固、拓展,既了解了“重”在古诗中表示不同的意读不同的音。又巩固了以前学过的诗句。通过学生的评价引出读古诗应读出节奏和韵味。反复的诵读后再来解答提出的问题。在这层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感知诗题。

  走进诗中,抓住诗题,“诗题为《秋思》,但整首诗中却没有一个‘思‘字,诗人将‘思‘藏在哪呢?走进文本去感受作者的思乡情。我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通过换词体会“见”的深层含义,通过孩子们看见的秋天和诗人看到的秋天进行比较,在孩子们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的意境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让孩子们生感悟诗人“乡愁生于秋风里”、“乡思寄寓家书中”、“乡心乃在寂寞处”。通过的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孩子们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意万重”的理解,让孩子们感受十年的漂泊,那是对家人的一种怎样的思念,通过写让孩子们把诗人想说的话表达出来,所有的话在此时都显得苍白无力,就是诗人的这份沉甸甸“意万重”的家书。后两句抓住“恐”字,和“又开封”体会带走的不仅仅是信,更是作者的那一颗思念的心。最后在回归诗题、升华诗题,从读中再一次感受的那种思乡情。

  拓展中,通过收集相关的思乡诗中感受当时在外的人们将自己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通过和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和张籍《秋思》进行比较,两位诗人各自的乡愁又是什么呢?最后在升华中结束本课。

  课后,得到很多同事们的好评。刘老师那句:“上得真好,我差点都流泪了。”周老师那句:“听你的课真的是一种享受。”王主任那溢于言表的.激动,两位校长赞许的目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和信任。我知道这堂课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完美。如:诗歌朗读的韵味和节奏有着重的指导,但读到最后似乎又只有情而少了诗歌的味道。在感悟那份承载诗人情感的家书时,孩子们想表达的情似乎还少了点什么。面对有很多听课老师的他们没有平时那么放得开,有点儿拘束,少了一点课堂应该有的那种灵动。时间没有把握好,四十分钟的似乎还多了那么两、三分钟,而多出来的时间自己却不能随机应变,又机械的回到把没写完的话写完这样的层次。若在走入诗中多留下时间给孩子们,或交流孩子们收集到的思乡诗,这一问题都能很到解决。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还不是很好,为了接上自己下一步的流程有点赶着孩子们走,停留思考的时间太少了。

  很幸运的是我能有这么多的良师益友,在今后的日子里还有很多的机会去磨练,去打造自己的课堂。在今后的每一天,我也会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前行。只有这样也许才会成为大家口中真正的好了。

  《秋思》教学反思3

  《秋思》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另两首为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组诗词反应的主题是“思乡情”。《秋思》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信短情长,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却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小细节——“写家书、又开封”展露无遗。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刻地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我努力想要突破的难点所在。

  一、熟知诗人,了解背景。

  本首诗歌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思乡之情虽古来有之,现在也不缺乏鲜活的例子,但如果对诗人及写作背景不甚了解,理解起古诗来还是很难入情入境。所以新课导入时我就通过资料展示,和孩子们一起初步了解了此诗的创作背景,诗人缘何有家不能归。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也创设了一份淡淡忧愁的情境,为古诗教学做好铺垫。

  二、反复朗读,初知诗意。

  诗的教学不同于课文阅读教学的点有很多,但有一种策略两者却是可以通用的,那就是“读”。诗只有28个字,我们不能把诗拆得支离破碎,使它失去了完整性,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先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再个别读,齐读,教师范读,师生合作读等等,读的内容虽相同,但读的形式多样化,这种“百变读”加上“百遍读”,学生不仅不会缺乏朗读的兴趣,反而在一遍遍的诵读之中慢慢领悟了诗的大意,再借助书中的注释、工具书、生生合作,加上孩子们的课前预习,学生在交流诗意时基本能较完整地说清说顺。

  三、深入研读,领悟意境。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虽然之前学生已经在多遍诵读中基本了解了古诗大意,但这表象的理解并不意味着学生能领悟诗歌描绘的意境。所以,我把这四句诗串成了一个故事,逐句讲逐句品,创设了一个意境,引领学生在想象中丰富情感,走进诗人内心。“见秋风”,可秋风却不可见,那诗人看见的是什么呢?树叶飘落、大雁南归......这样萧条的景象其实反映的是诗人落寞的内心;能见落叶、见大雁,却又见不到谁?学生立马想到家乡、亲人。

  这就在“见”与“不见”之间让学生切实地感受了一把诗人的惆怅与无奈。这样的心境如何来表达呢?唯有“作家书”,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设置再一次引导学生换位为诗人,说话练习间,学生也更能体会信短情长,表达“意万重”的不易。

  最后,引导学生抓住“又开封”的细节描写,想象诗人在一遍又一遍的“开封”中以及“信走心也走”的牵挂中,深深地体会诗人无尽的思乡之情。至此,一个充满秋思情怀的张籍,一个惆怅落寞的张籍,便形象化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停留在学生心中。所以逐句讲逐句品的`方式看似散化了全诗,实则更完整地串联了全诗,突出并突破了“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秋思情怀”的重难点。

  四、故事练笔,回归整体。

  教学到此处,完成语文书中的课后练习——“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对学生而言已不在话下,而这样的练笔又再一次的将仅有二十八个字的零散诗歌在学生脑海中呈现出了一个完整的诗歌形象,成就了一个感人至深,充满乡思乡愁的诗人张籍。

  五、走出文本,积累延伸。

  最后,文本拓展部分,我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于他们而言,这不像是一项作业、任务,更像是学完了本诗自然而然想去做的一件事。据我观察,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复诵读中就已经对《秋思》熟背成诵(与其说是背,不如说是自然而然地记下了),所以我相信课外搜集诗词或歌曲时,学生一定能多多少少感悟到诗歌中的思乡之情,并与诗词或歌曲亲密接触,从心底去爱上它。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有收获也有遗憾,如:对诗的深度挖掘;各部分时间的把控;学生小组交流的有效性等等,还有很多需要并可以改善的地方。希望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能抓住一丝光明,稳健而踏实地摸索出更宽敞的教学之路。

【《秋思》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秋思》教学反思10-27

秋思教学反思05-02

秋思教学反思12-11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04-03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04-10

秋思教学反思(精选3篇)04-23

秋思教学反思(精选4篇)05-05

秋思教学反思15篇03-26

《秋思》教学反思15篇03-31

《秋思》教学反思(15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