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时间:2022-01-22 09:54: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1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起初是被这本书的题目所吸引。因此我觉得这就是我这篇读书心得最好的题目,也是我最深刻的感触。题目中有两个词“读书”和“修行”。

  “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的、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使人终生都入迷地想同书中的思想、美、人的伟大精神、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打交道。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那么阅读对于老师有多么重要可想而知。想要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自己先成为这样的人。

  “修行”——修养德行。我们普遍认识这个词是在宗教中的修炼,而且当下这个词越来越火,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的一种思维导向,崇尚金钱地位,崇尚神的力量。换句话也可以说拜佛求神也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和更高的地位,而非注重修行的真正内涵,单纯修养德行。面对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孩子们已经被逼在没出生的时候就要接受各式各样的培训,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大部分普通人疲于奔命,努力生活,努力赚钱,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更体面。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恐怕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因此当下有许多现象让我们感觉痛心失望,我们不禁感叹我们的文化信念在哪里,怎么能变成这样。当有些事情触及到个人利益,我们又没有能力解决的时候。普通人想到的是寻找一种信仰的寄托,让一切厄运变成一种神秘的力量。于是得意的人不断疲于奔命,失意的人求神拜佛,怨天尤人。(这里“失意的人”指的是感觉不幸福的人,也许是大明星,大老板,也可能感觉不如意)内心的成长和充实没有人提及和承认,也许有许多心灵成长的书籍,但是就我周围的人(教师群体)看相关书籍的很少(也许我的圈子太小了)。我读过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和《舍得让爱你的人受苦》,觉得对我启发很大,是一个记者朋友推荐给我的。我想如果作为培育心灵教师职业的人都不重视心灵成长,而不是急功近利,就是求神保佑的话,对于正在成长、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们来说是相当危险的。基于此真正“修行”对于教师是非常重要的。

  读书与修行,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的心灵成长,教师没有阅读,教育将是空洞的,课堂将是晦涩的,职业生涯将是敷衍的,没有教师对阅读的热爱,就很难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是最需要阅读的群体,他们培育希望,唤醒天性;教师是最需要改变和成长的群体,他们温暖心灵,帮助成长。阅读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和成长,修行的本质就是改变和成长,因此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本书向我们推荐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书籍,这些书籍能够帮助我们一线教师找到困惑和难题的路径或答案,帮助我们在前人的力挺下站的更高、行的更远。下面谈一谈书中的两个触发我思考的观点。随着教育的发展,国家已经渐渐重视到传统文化教育,品格能力培养的重要问题。近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热搜词,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着手,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具体到十八个基本点。其中把实践创新和健康生活作为重要的两大要素,这是之前没有充分关注到的。那么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当如何应对呢?本书就能找到答案。

  首先教学就是创造。

  (一)于永正著《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这些都反映了教育本质的把握。成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孩子有很大不同,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绝对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理解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教养、德行来影响、感化孩子,做智慧的教育者。于永正老师提高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儿。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为孩子留出玩的时间。一定要让孩子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每一个精彩的活动留给孩子的都是一颗珍珠,当他们长大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穿起来,就成为人生宝贵的项链。

  我特别想与大连的教育管理的领导进行一场交流,请他们真正在普通基层学校带上一天,看看我们的孩子他们的学习生活。如果能赶上重大考试备考前的时间段,那就更加淋漓尽致了。不夸张的说,每个孩子都是一副要把教室底坐穿的架势,其中深意每一个基层教师都深有体会,不必深入描述。为了什么呢?成绩。小学四年级要参加全区统考,统一批卷,老师们在小学阶段就要盯住成绩,因为从上到下非常重视,各种会议反复总结。老师有很多不得已的苦衷,他们一方面心疼孩子,希望给孩子一个愉快放松的童年生活,另一方面不得不忍痛让孩子一遍又一遍读着、背着、写着,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绝大多数孩子成为不了精英,他们只想成人,真心希望学校真正成为帮助成长,培养人的地方。而不是培养学霸,精英和天才的地方。请把孩子游戏的时间还给孩子。

  (二)夏昆著《教室里的电影院》

  看电影这种娱乐方式已经深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了,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电影还不是很普及,我很少看电影。但是看过的电影印象都非常深刻,尽管现在人们的娱乐方式选择更加丰富了,我觉得一部好电影真的是一本好书。

  夏昆固执的认为:“一部好电影不亚于一本好书,而要鉴赏一部好电影,同样需要有较高的审美水平和相关的知识。人生如果有美的东西相伴,不管这美的东西是音乐还是诗歌,是绘画还是舞蹈,都会因此而精彩。”

  核心价值观中十八个基本点中明确提出了审美情趣的培养,教育之所以会出现很多问题,关键在重知识,轻文化,速食主义已经蔓延到了教育,对教师要求过高,多数学生跟不上,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教育应该是慢的艺术,应该是心的感动。而电影就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一书,以真促善,以美导善,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不就是成人之美吗?教育需要成全,而真正的成全绝不是单方面的。在美好的教育中,教师总是和学生一起被播种,被呵护,被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我通过这本书作为启发,我发现有许多电影与地理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可以把电影再延伸一下到影视素材,这些都可以为地理教学所用,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没得熏陶,从而更加激发兴趣进行学习。

  第二教育即生活。

  杜威说:“从教育产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生活。没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从何谈起。”因此学校教育的任务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够更好的享受生活。

  (一)唐娜.沃克.泰尔斯顿著《让学生都爱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想要学习某件事情而在心理上形成的思维途径,也是个体在做出学习决定时所产生的念头。

  书中提到一个观点我非常感兴趣,就是自我系统的作用。作者说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强调大脑的认知系统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学习并不是从大脑的'认知系统开始的。具体流程可简化为:信息→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认知系统。也就是说,如果自我系统不认可这一信息,认知系统就永远不可能收到它。关注学习,着手一项任务并完成这项任务的动机,是大脑自我系统和元认知系统的固有能力。也就是在教学中教师的工作就是通过一些流程让学生学习的动机自然而然的产生。

  自我系统是如何认定学习任务的价值呢,首先它会判断这个学习任务对自己是否重要,其次它会衡量自己是否有本领去学习它,再有它会关注周围人群的关系是否有利于完成学习。如果都能提供学习支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就产生了。

  元认知系统受自我系统控制。如果说自我系统属于“我想做吗”,元认知系统就属于“我会怎样”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教学情境的作用,目的就在于营造让学生关注有效学习信息的分为,帮助学生把感官获得的信息经过上述流程推送到认知系统。这时我想到了冷冉老先生的“情知理论”有效学习远远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那么简单,它永远伴随着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情感因素决定着知识学习效果。

  (二)埃克哈特.托利著《当下的力量》

  书中提到一个心理学上的著名ABC理论,A是引发你情绪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是对事情的诠释;C是结果,即你的负面情绪。很多人认为每天的负面情绪(C)是有某件事(A)引起的,常常会把很多精力放在去解决A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引发C的不是A,而是B。本书《活在当下》是给予自己正能量的最好办法。

  思维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否认当下,并试图逃离当下。思维和时间密不可分,过去发生的事情,经常会在人的头脑中重现;未来可能的事情,常常会在人的头脑里盘算;唯独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思维却很少关注。在新旧之间,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只有当下的此情此景最为真实。如果能把我当下,生活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和烦恼了。

  读到这里我又一次深深的感受到,读书不仅能够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心灵成长,让生活变得更幸福。

  书中还提到创造是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创造和思维的关系,作者的想法我第一次听到,让我很是震惊。他认为思维具有攻击、防范、收集、存储、分析的特点,但是思维不具备创造性。真正的艺术家,很多人是在无思维的、内在宁静的状态下进行创作的。即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也声称他们的创造性突破源自无思维的状态。爱因斯坦就讲过这样的话:“在那个短暂的、决定性的创造本身的过程中,思维只起到小部分的作用。”绝大多数人不具备创造性的简单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思维,而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维。培根曾评价说:“人类主要是凭借机遇和直觉,而不是逻辑创造了艺术和科学。”爱因斯坦也有自己的体验总结出:“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

  我想到了大陆漂移说提出者魏格纳,伟大的假说是在病床上偶然的机会发现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树下欣赏美景想到的,等等。而当下提出的高效课堂,只注重课堂的容量含量效率,而忘记了给孩子留下思考的空间,更没有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些“无思维”的空灵时光,我想久而久之,就连教师自己也会忽视当下的力量,让思维左右自己,使得自己疲于奔命。也许这也是我们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我想课堂中的“留白”对于学习和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应该得到重视,教师用平和的心态培养学生关注当下的习惯。因为这个习惯不仅关乎于创造力,更关乎于能否享受生活。当你上下楼梯的时候,密切注意你的每一个步伐和动作,甚至于你的呼吸;当你洗手的时候注意每一个相关联的感官知觉:谁的声音和感觉、你手部的动作、肥皂的气味等;当你上车的时候,关好车门之后暂停一会,观察你的呼吸。这种存在感以及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动摇的平和与宁静,是你一生最大的财富。

  此书不但告诉我们“当下”的巨大力量,它更够让我们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更告诉我们也许我们并不想或者没有能力成为伟大的人,那么为什么要活在当下呢?那就是更好的享受生活,让生活过得充实幸福。与此同时还告诉我们如何活在当下,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其实幸福就是这么简单,教育难道不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吗?

  (三)张贵勇著《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

  名师成长历程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阅读。

  这一观点又回到了本册书的核心观点,阅读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为什么读书对于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是积淀的过程;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是创生的过程。不要总是抱怨没有时间阅读,手机控总有时间关注朋友圈,想读书永远都有时间,阅读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读书什么时候都不算晚。而今天的师生处于信息化社会中,快节奏,高效率的崇尚,让阅读也变的快捷化,碎片化,浅阅读的流行,从纸页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阅读方式,更重要的是我们阅读的专注和深入度。

  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关键就在于它的专注度。只要足够专注,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刚刚结束的中国诗词大赛第二季16岁的武亦姝击败了北大博士陈更,擂主彭帅,夺得总冠军。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孩子的知识储备和临场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的承认在面对这样的比赛和竞争中,需要表现出的专注。其实未见得武亦姝就是比其他人厉害,关键在于她能够专注于诗词本身,而非比赛的输赢。彭帅的多次失误恰恰说明了他太想赢了。对于专注度的培养家长和教师都非常重视,那么阅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只要爱上阅读,很自然的全情投入,物我两忘,使人乐而忘忧。

  因此让我们爱上阅读,阅读就意味着幸福。

  第三学校——让学生变笨的地方

  最后一个观点,也非常触动我来自于约翰.霍特著《孩子为何失败》。书中提到孩子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是学习最为努力、成效也最为显著的一段时间。复杂的语言系统,对于自然界不同失误明晰的判断、协调的身体机能和健康的体魄等,在这一阶段都有明显的长进。特别重要的是,孩子们学得很愉快,很自主,也没有心理负担。但进入学校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来自于课程的压力,来自于教学的麻烦,来自于测验的负担,来自于管理的恐惧。有人认为,教育使孩子越来越聪慧。但事实上,人本来就是会提问,会回答,会解决问题的动物。我们不用把孩子“变得”聪明,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让他们变笨。也有人认为,学校和教师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帮助学生学习。其实很多时候,不做比做好,做了反而妨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校的依恋度。还有人认为,课程传递给学生的是最重要的知识,学生一定要学好,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但事实上,知识本身是可变的,教育最需要去做的是呵护学生那份求学的心,满足那份求知的渴望。

  看到这里我真的热泪盈眶了,教育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但是很多时候学校教育和教师是在做着摧毁学生一生的事。

  以上是我读完此书的一些感受,有激情、热情、温情、悲情的元素交织在一起,作为一个教师,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不仅让自己的课堂丰富有趣,让自己的生活幸福充实,更让学生们也能体会到无论是对待学习,对待生活还是对待阅读本身带给自己幸福与快乐。作为一个母亲,我是多么渴望学校教育更有一些改变,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伟大的人物,更多的人将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劳动者,那么教育是什么,我非常认可最后《孩子为何失败》的作者,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领导者约翰.霍特说的这句话“教育最需要去做的是呵护学生那份求学的心,满足那份求知的渴望。”希望更多的教师,校长,教育决策者,专家能够认同这一点。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2

  读完了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之后,闭上眼,脑子里会闪现出无数的经典话语,以及很多部教育著作。所以,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已经深深体会到阅读对于一位教师的重要性了。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

  对于读书为什么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各位名家都为我们做以解答,王崧舟认为读书是“读书_底蕴_教学”的转化过程。于永正说,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近些年,大家已经越来越重视阅读了,为了让老师,让学生保持阅读,学校也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最终也是只取得短期的效果。而真正的阅读应该像闫学老师说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像呼吸一样自然。我们应该把阅读当做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额外的劳逸。

  爱看书的老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妙语连珠,也能够在教育的路上走的更远。很多老师总是疲于工作,觉得自己没有时间阅读,但其实,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时点滴时间都可以被利用,而且,阅读对我们的工作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可以转化成我们的内在修养,在课堂中取得成效。

  当教师真正的走进阅读,那么孩子们也会跟随着老师的步伐,走上阅读的道路。而如何能让孩子完全的爱上阅读,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在,很多学校确实是很重视阅读,为了让孩子能够阅读,学校精心为孩子设计了阅读检测,阅读试卷,阅读展示……等等一系列的活动。

  这些活动确实会督促孩子当下进行阅读,但这样的阅读是不会长久的`,孩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说为了得到大人奖赏,这是功利性的阅读,而不是自发的,长久的阅读。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那就要让阅读内化成孩子的一种习惯。习惯是在环境中培养的,当孩子在家里,看到父母总是在捧书阅读时,久而久之,孩子肯定也会捧起书开始阅读。当孩子在学校,听到老师在课堂上,各种知识,各种文化信口拈来时,孩子肯定会向往从书中学到这些知识。长此以往,孩子自然而然会爱上阅读。

  正如书的题目所说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教师修炼到境界了,才能去感染学生,感染身边的同行者,才能丰富自己的教育事业。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我们的人生之旅自然会更加充实和丰富。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6

  寒假里读了常生龙先生的一本专著《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书的封面是一句特有诗意的文字:“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打动我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是邂逅的美妙,是阅读的神奇。

  当我拜读常生龙先生所著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时,心仪之感油然而生。仅仅看到这个书名,便觉得与众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视角。当我捧起这本书时,委实也读到了这一点好处。念及家中书房里教育教学类书籍虽不及文学作品之多,不过数量也已比较可观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分享教育模式、教学理念、实践经验等等,总感觉这类书籍都在尽力诉说“该怎样做”,即便内容上乘,与读者之间(至少是于资质平平的我而言)仍是隔着一点距离。

  而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则从“要读书”这一本原视角出发,通过作者的工作体会与阅读之间结合而得的思索体悟,使得读者明了自己与书籍之间就应达成一种精神的契合——相信通过用心阅读与吸收书中智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索,定有心得,亦有一试之愿。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以此语观之,读书大抵就是与教育相接的那座桥梁了罢。

  我以为,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的另一个难得之处,就在于作者的阅读与感悟并非“散射式”的,而是经过精心汇集的“阶梯式”的思考——从第一辑的“教学即创造”,到最后一辑的“变革即未来”,呈现了一种着眼当下,又把目光推及至未来的教育观。

  我想,自己在为其中一篇篇微言大义的“读后感”打动之余,更是被作者这种阅读的分类分层思索的做法所吸引——与其说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向我们绍介了一本本好书,分享了作者一次次的感悟,不如说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引导教育同行们对阅读过的教育著作进行分类整理,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阅读脉络,以助今后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较为方便地找到对应书籍而再次得到指导。所以,我便寻着这种做法,对自己之前读过的部分书籍进行了整理,分出“师德素养”、“教学专业化”,以及“教育效能感”这三个版块,虽显粗浅稚嫩,却是对照本书内容与做法而得的一点感悟——这大略可说是我与本书的真诚致敬了罢。

  第一,应努力完善师德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以为,恪守作为教师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怀学生,是成就学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础。这种善良并不单指做一个好人,对于教师而言,这既要化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丰沛热情与精进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师”从一种普通的职业定位上升到事业奉献的高度。又要化为对于学生在做人上与学习上的关爱指导,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评价蔡元培校长时所说的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这一切说来是容易的,做起来却必定不会如此爽快利落,甚至会有很多难题摆在面前,但是,我们是要往这个方向毫不迟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个旁观成败的看客。

  在我读过的许多书里,都印证了这一点:比如由美国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案例汇编而成的《教学不孤独》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中,不难发现西方的教师们同样不遗余力地以“爱”为核心,生发了教育激情及各种教学智慧,引导状况百出的学生们在做人和学习上步入正轨,且使之继续进步。

  又如于漪老师在自传《岁月如歌》中写到,即使是在群魔乱舞的“文革”时期回想当初自己给患肺结核病的学生买药,给骨折又无钱的学生付医药费,给没钱的近视学生配眼镜等等以至于家境拮据,她依然没有后悔,“这样做图的什么?我从未张扬过,也从未想到要得到什么,只不过人心都是肉做的,看到这些孩子那么困难,我心里难过,故而想方设法帮助。”这虽不是在课堂上授课,但我相信这实实在在给那些受助的学生们上了关爱这一课,在人情淡漠的冰窟里投进了一束温暖的光芒。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们努力提升了师德素养,使教育有了“爱”,无论是教学还是平日生活,都会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

  第二,应加强教学专业化的研究。

  众所周知,除了教育教学的一些共性之外,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殊性,故而要进行专业化的研究,才能使教学有鲜明特色,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我们处在一个知识迅速增加、不断更新的信息时代,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开阔新思路,才能牢牢抓住已经变化的学生。今天的学生已经不是你给他买顿饭、送他个笔记本就能让他感到的时代了,变化的学生迫使我们也要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核心就是我们要不断的加强学习。

  首先,必须加强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今天的中学生面对着网络、媒体、广播、电视等这些更具吸引力的媒介,我们如何把他们吸引到课堂上,让他们喜欢历史课,观念在于我们如何呈现给他们更加专业的精彩的课堂。

  因此,在工作中我加强学习,不断地丰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意识,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严肃学风,指导学法,力争创出本人的教学特色。呈现给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堂。同时在教学形式上多样化,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始终采用一种教学形式,这样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鲜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容易在课堂上开小差。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外,在上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会将全班分为若干组,每组有小组长,进行比赛,比速度,比成功率,每课都绘制思维导图,比美观,这样,学生们在“玩”中就自然学到了知识。教学经验证明,经常变换教学形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用心性和学习效率。

  同时要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相关法律法规、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加强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在思考和实践上下功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把认真学习和勤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工作的能力。

  第三,应重视教育效能感的提升。

  什么是教育效能感?在徐崇文主编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读本》一书中援引了辛涛发表于1996年第二期《应用心理学》上《论教师的教育效能感》一文中的定义——“教师的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说得再通俗些,李哗、刘华山发表于20xx年第一期《教育研究与实验》上的《教师效能感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一文中提到,“‘教师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信念。’目前的研究表明,教师效能感是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变量。

  而教师效能感很可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的。”我认为,教学效能感不仅展现了“以情传情”、“以情动人”的感性一面,而且还有理性的一面,即需要教师于教法等种种方面打磨与改进,以求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改善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这样看来,之前所提到的“师德素养”、“教学专业化”都可算作“教育效能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此外,还有一些书中的具体思考与做法,值得细细思量:小到李炳亭、褚清源主编的《问道课堂》中对于“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的点拨,细到赵国忠所著的《透视名师课堂管理——名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中对于各种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的分析,大到多年前李炳亭所著《杜郎口“旋风”》中对于颠覆性的教学模式的展示与评价……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教育效能感”的提升问题,为实现教学有效性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建议。

  上述关于我读过的部分教育书籍内容的梳理,便是读完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后的一点感悟,也是我在教学之路上逐渐清晰的自我要求。在后记中,常生龙写道:“就这样,十年下来,我阅读了500多本书,为每一本书都写下了读后感,这些读书随想累积起来已超过200万字。”与其相比,我真是“读之甚少”,也知之甚少,不免愧怍。我知道自己的教学之路还长,今后定会加倍精进,像他一样用心去阅读,且有收获。读一本书容易,读一批书难,读万卷书更难。而在常生龙先生这里已经把读书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读再多的书已经不是难事而是快事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所思所感付诸文字,坚持不懈,让自己变成有思考力的阅读者。打开视野,博览教育经典,对教育的理解更为透彻通达,应了那句话: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阅读犹如一日三餐,天长日久,终会内化在一个人的精神样貌里,终会助力于一个人的心灵成长。阅读这本书,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厚重,更可以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诚如《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所言,“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我想,自己定会“捧书为生”,而实现“自反”、“自强”——捧起书本,再当一回渴望求知的学生。捧起书本,为了更好地指引我的学生们。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04-04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10-17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06-15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04-22

《最好的老师》读后感02-06

最好的老师读后感01-27

如何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02-19

《如何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04-22

我最好的老师读后感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