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

时间:2022-02-01 14:18: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1

  看到默尔索在葬礼上没有哭,不记得母亲年纪,我回想了一下外公葬礼上我没有哭,死去时的具体岁数也不清楚,心里就“咯噔”一下,伪装的时间太长我差点儿忘了自己也如此冷心冷肺!

《局外人》读后感

  外公对我很好,我很喜欢和外公呆在一起。他在文革前是一名语文教师,文革后当了茶厂的会计。外公喜欢剪报,我就看他剪,把他不要的部分拿来折纸。或许是文革经历过什么吧,外公不喜欢说话,人一直淡淡的,我在他书桌旁边也不知道为什么下意识的不发出声音。后来初中二年级的时候,邻居跑到学校叫我赶紧回家,我虽然疑惑,但还是有条不紊地收拾了书包回家了,到家才知道外公去世了。

  外公是在书桌后面的大方椅上去的,手上还端着剪报本子,看来是死了也要带着剪报啊!我当时脑子里只有这个。

  葬礼很繁琐,我作为外公唯一的后代,请了好几天假。其实我什么也没做,我甚至连葬礼花了几天拜了几桌酒都没有印象,我只记得盖棺之前要大家围着棺材一遍绕着一边哭丧,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一点想哭的感觉。甚至我内心只有一点遗憾,遗憾自己以后会更加孤单了,我觉得外公的死是顺其自然的`,没有什么值得哭的,他老了,自然死亡,我见鬼的觉得他走的挺好,是好事儿!我想着这些跟着人群走,突然感觉手臂被人揪了一下,妈妈看不过去让我哭,我突然连遗憾都没有了,只觉得烦躁,我内心觉得这样不对,可是我就是不难过就是哭不出来!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我看过很多书,在书里感受着别人的“正常”的情绪。同学从来不会觉得我冷漠,因为我会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尽管我的内心心如止水,毕竟我不再是初中那个不会伪装自己的我了。同学都说我很温和,他们喜欢向我倾诉内心的不安茫然痛苦,我也会适当附和着。当年高考差一分上211,周边的人都在为我惋惜,可是我的内心没有一点波动,但是我会平静地在朋友圈发一条哀莫大于心死的话来满足朋友们想要安慰自己的心。

  我的内心就是默尔索,但我讨厌他,因为他没有任何伪装,他那么直接真诚,仿佛没有意识到自己游离在社会道德伦理准则之外。但是我又羡慕他可以一条路子走到底,没有心理负担,乃至最后离开那个对他来说可有可无的世界!

  我自己也在等待,等着自己有一天再也没有力气去伪装,然后彻底隐居山林做一只离群的大雁。

《局外人》读后感2

  首先是关于“局”,也就是这个世界。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谬的。其实这个咱中国人理解起来是最简单的:想想身边的事情就行了。

  有了这个局之后,也就有了局外人默尔索——他的“出局”是由于一次意外的杀人,在此之前,他是一个游离在这个“局”边缘的怪人:冷漠,貌似迟钝,对一切事物感到厌烦。甚至连母亲死了,他的反应仅仅是: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但默尔索对这个“局”的认识是清晰、准确无疑的: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在杀死人之后,他认识到:那却好像是在我的苦难之门上短促的叩了四下。也许仅仅是处于厌烦,他才生性孤僻,什么话都懒得说,什么事都懒得做。

  之后他参加的法庭辩论是造成他出“局”的直接原因,也使得他本人同这个“局”的对立日益尖锐,“全部希望就是在奔跑中被一颗流弹打死”。读到此我总是悲观的。荒诞的世界,出路是没有的,可能的选择有:一是死,自杀或者被杀;二是妥协,也就是思想上的自杀。但是不对,局外人默尔索在最后一刻想起了他死去的妈妈,他明白了她为什么在死之将至,时日无多的时候仍然玩起“重新再来”的游戏,他醒悟了: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仍是幸福的。(他当然没有“在精神上杀死自己的母亲”,检察官对他的指控在这一刻显得多么可笑!)他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通过人们的仇恨,他感觉到了自己的在局外的存在,并以此为幸福。他是真实的。他以自己的真实存在完成了对这个荒谬世界和悲惨人生的一次打击和胜利。

  显然,小说是积极的,催人奋进的。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阐释,那很好;但要从小说角度分析,我认为还是不够好:作者把人心想的太简单了。但事实真有这么简单么?

《局外人》读后感3

  “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这句话是加繆人生哲学的根基,但这也是他悲剧的根源。在他笔下的人生荒诞不经,确实处处真诚的袒露,他也许只想活得真实而简单!

  《局外人》是战后第一部经典小说,是“出现在历史环节上完美而富有意义的作品。”是法国20世纪举足轻重的文学作品,堪称为20世纪整个西方文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著名小说之一。《局外人》的主人公是以为年轻职员默尔索,对生活的各方面都持着一种“无所谓”态度,但就因为这样,由于某日去海边度假,被卷进一宗杀人案中,最终被判斩首示众,酿成了悲剧。生活在荒诞的世界里,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如何去面对?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这说明了,不论这个世界怎么样,都不应该违背这个社会规则。对于塔索生活的社会,就因为在他母亲的葬礼上哭泣的人,都很有可能会被定为死刑,成为了异类,社会的异类!但默尔索很真诚,不耍花招,拒绝说谎,是什么就说什么并且拒绝掩饰自己的感情,善良温和,不说废话之类的;他的随和温顺,好说话,不计较,安分守己,实在诚率,但在那个社会看来,就是一种冷淡,孤僻,不通人情,不懂规矩,作风散漫,庸庸碌碌,浑噩懒惰……

  虽然他是一个穷人,喜光明正大,但却是我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默尔索对于母亲下葬时不恸哭,这并不是一种无情不孝,而是对于一种真实执着的热情激励。面对这样巨大的压力,有人会奋起抗争,有人却维诺无从,最后的结果是生命的告终。所以在那个社会,要接受传统的价值,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倘若,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就无疑成为这会的“局外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人的性格到行为之间,存在着一个断崖。“而我,我好像两手空空,但是我对我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是的,我只有这么一点儿把握。”“我抓住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从某种角度上说,默尔索在死亡直逼的苦难面前总与醒悟了,他回归自我,完成了和这个冷漠而荒诞的世界圆融统一。

  他明白这个世界虚无的本质,他一时到了自己之前的一切方法,态度都是对的,只因这个世界本来的方式,在苦难之后,他发现了自己,却为时已晚了。然而,他并不觉得有什么悲哀,因为他直到死亡,都依然保持了自己想要的真诚,坚守自我。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

  没有对生活的绝望,就不会爱生活。默尔索在孤独与绝望中悟出了,一个人即使只生活过一天,甚至一百年也不至于难以度日,他有足够的东西可供回忆,绝不会感到烦闷无聊。从某种程度意义上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愉快!一个人对他所不了解的东西,总会有一些夸张失真的想法,当想摆脱一个不愿意听他说话的人时,总会做出一种表示很赞同的样子,这个是不是出于人的一种反应,有时候,我也差不多是这样,因为还有自己的事要去做。

  转回话题,默尔索在什么被判定结束的前夕,对生存充满了渴望,他朝思暮想逃跑的机会,却成了一种可望不可及的愿望。如果还有机会,他希望重活一遍。只有经过死亡的威胁,才会体会生存的意义。而那些碌碌生活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曾有人问他是否悔恨,他说他只感到无限的疲倦。在最后一刻,他觉醒了。

  人生在世,就是想活得真实而简单,就不该演戏作假!但有人会限于社会环境而变得有心机,隐藏内心的真实。也许这才是存活之道吧!但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内心的善良!

《局外人》读后感4

  一口气看完加缪的《局外人》,这本1942年在法国出版的著作,第一个感觉是,我们的社会仍然在这样的境况下挣扎,似乎毫无出路。

  小说《局外人》的篇幅不长,5万多字,故事也不复杂,一个看上去感情麻木的年轻男子默尔索,参加完在养老院逝世的母亲的葬礼,几个星期之后,他和女友及朋友到海边度假,却遇到对朋友寻仇的几个阿拉伯人,几番交手之后双方都决定停止这场纠纷。默尔索因为天气炎热,于是独自走到海边,却发现对方也在,两人将要再次交手的时候,默尔索开火把对方杀死。最后在检察院的诉讼下,他被判以极刑。

  看完这个梗概,你的感觉或许像看法制节目一样,最后专家的点评可能是,这种激情犯罪太常见,很多嫌疑人仅仅是因为一时冲动,等他们冷静下来再想一想,会万分悔恨。

  但是这部小说要讲的,并不是这类人,他是另外一种,是我们生活的局外人。

  小说花了一半的篇幅,描述了他的日常生活,谨小慎微地完成工作,参加母亲葬礼时表现得无动于衷,和女友在一起从不爱她只是喜欢她的肉体,帮朋友写威胁信时丝毫不觉得这是在帮助他人犯罪,朋友在家殴打情妇他也不主张报警,他喜欢自己的生活,喜欢去游泳,去餐厅吃饭,他于人无益也无害。

  我们可以先想想,如果我们只知道他杀人的事,会怎样面对这种人?你会想书里的人那样吗?

  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觉有两点:

  一、社会大众对舆论导向的判断力很低。

  作为判例法的国家,陪审团制度从某种程度来说,不是为法律公平而设的,而是为人性而设。而人性,又是最不可测的,最容易补利用的。

  在这个案件里,每个群体都在消费着默尔索,检察院想起诉成功,媒体想造成轰动,民众想看更多的热闹。

  小说里描述初次开庭时的场景,提到一名记者对默尔索说,您知道,我们把您的案子渲染得有点儿过头了。夏天,这是报纸的淡季,只有您的案子与那桩弑父案还有点儿可说的。

  在这样的氛围下,所有人审判变成了一场表演。检察官不讨论案情,反而在证明默尔索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他请来了共同参加葬礼的人,证明他连母亲的年龄都不清楚,而且葬礼上连一滴眼泪都没流过,请来了他的女友,证明他在母亲葬礼后的第二天就沉溺于情海……

  他认为,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这人的灵魂空无一物!

  他说,我们应该看到,此人身上如此巨大的'灵魂空洞,正在变成整个社会有可能陷进去的深渊。

  他预测,一个在精神心理上杀死了自己母亲的人,与一个谋害了自己父亲的人,都是以同样的罪名自绝于人类社会。在任何意义上来说,前一种罪行是后一种罪行的准备,它以某种方式预示着后一种罪行的发生,并使之合法化。

  如果你是陪审团,面对这些事实,面对这番言论,你的立场会是什么?

  就像被告的律师所说,这就是这场审讯的形象,所有一切都是真的,但又没有任何东西是真的。一个看上去对人类所有情感无动于衷的人犯下的罪,就应该比一个对人类充满爱的人犯下的同样的罪要更可恶?更罪孽?

  二、人可不可以忍受他人的异已生活?

  我觉得整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在他与神父的对话。在监狱里,默尔索一直拒绝与神父谈话,在宣判死刑后,这位无神论者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神父交谈。

  这场谈话与其说是劝导,不如说是抗争,神父就是整个主流社会的缩影,他有信仰,他怜悯没有信仰的人,他认为人应该皈依上帝,应该为自己的罪孽忏悔,只有在上帝那儿才能得到最后的安宁。他不是一个传教者,他是压迫者,他因为无法理解这个异己的人而愤怒、悲伤、无奈。

  而至始至终,默尔索从没有放弃过他的想法,他说,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我对自己很有把握,对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得多,对我的生命,对我即将来到的死亡,都有把握。是的,我只有这份把握,但至少我掌握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我以前有理,现在有理,将来永远有理。

  虽然我个人不认为默尔索真的完全明白他选择的生活,正如神父问他,你难道就是这样爱这个世界的吗?他没法做出回答。我觉得,除了极少数圣人能活得很明白,大部分如我们一样的人们,都无法真正了解自己所选择的生活。

  值得看多几遍的书。

《局外人》读后感5

  一开始读这本书,觉得描述平淡,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宛转曲折的心理描写,主人公对一切都超淡然。

  虽然一开始我也不太理解,但后来反思,难道母亲去世就一定要哭吗?如果跟母亲感情确实一般,没有想哭的冲动,又为何要假装难过挤出眼泪只为了别人夸赞自己孝顺?难道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一定要有个合适的时间吗?这些问题也不断的让我随着主人公拷问自己。世俗认为的就一定是对的.,就一定也是我需要的,就一定要去迎合吗?

  答案当然不是。

  虽然这小说最后也显示了,与世俗的入世、投入和执着相比应该下地狱的主人公也真的被推入地狱。所以在与世俗做抗争之前也要清楚自己要付出的代价。主人公最后与神父的一番对话才显示自己临死前对于世俗观点对于不公正的司法程序的反抗情绪,但他依然对于自己生死也存在无所谓的态度。不然如果他在乎生死,之前也许会试着在法庭发言为自己夺回一些希望。

  但恰恰摩尔索对生死也很漠然。

  “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于是社会就受到了威胁”这是作者对摩尔索的评价。社会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脆弱,大众意识比想象的更浅薄,包容性差。所以世俗可以挑战,但挑战之前如果你没有摩尔索的淡然,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价。

《局外人》读后感6

  一天之内,把加缪的《局外人》看了两遍。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正因为在这种简洁日常的叙事里,主人公脱离常人的内心戏才显得特别值得回味。

  我想我基本上能够体会默尔索。作为一个老实本分,或者说是对世界和生活没太大抱负和期待的人,能够得到的最好结局就是平淡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好,以这种个性,不必付出太多,换取波澜不惊的一辈子,其实是性价比很高的一件事。在我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并且说服了自己温和宽厚良善的个性只值得一个平淡是真的人生之后,这个故事猛然给了我当头棒喝。

  这个警醒就是,无所谓的随便的好说话的处世态度,在平时不会带给你什么麻烦,甚至还可以规避掉很多的麻烦。但是,等哪一天你真正需要为自己申辩的时候,为严重如生死问题申辩的时候,你会发现一直以来的散漫冷淡无谓的处世哲学态度彻彻底底帮不上你的忙。这么多年来你已经习惯了不去主动选择,不去争取,不去感受外界。最后,你就会像默尔索被宣判死刑之后,在有机会说一些话时,只说出了“没有”二字。加缪甚至没有给这时的主人公多余的心理描述。

  作者有许多深远的意图,比如批判司法审判中以道德臆测代替事实依据的荒谬,每一个配角的脸谱都非常生动,他们组成了这个可笑的世界,是默尔索们懒得开口对话的世界。然而,讽刺的是,这世界手握权力的人大多是这些自以为是的浮夸的.急于站在自己想象的道德制高点藐视普罗大众的人。

  我个人不太同意译者序中所说的,加缪对主人公的个性有多少的肯定。我只是感觉到,这种人存在于每个时代,需要被真实地呈现,给那些个性脾气如他一样,对这个社会感到虚无冷漠和绝望的同类,找到一点共鸣而已。

  但是,我为什么要说,深邃必要吃苦。通常,默尔索这类人都有着极为内敛深沉的性子。不论他是出于懒惰、无力、鄙视都好,他无法向世界敞开心扉,所以永远向内地忠诚自我。他说,人即使只活一天,就可以在监狱里待一百年而不会难过。可见,他靠回忆这种留存于内在的东西便可以很欢愉。他对黑夜、黎明、天空。海水、气味这些非人际交往的自然世界有着非常敏锐的观感力。所以,事实上这是一个深邃的人。以我的个人经验而言,一个深邃到过度自溺的人,不光在情感上常常吃苦(当然其幸福感受力也许强于一般人),在现实中也常常吃亏。

  于是,问题来了,到底要不要做一个局外人。坦白说,我有那么一刻真心佩服默尔索。有时候无力感是很迷人的,就像重感冒的鼻音一样性感。为什么,因为慵懒。当你背过身去,以一种Idon’tcare的姿态懒洋洋地作别这个操蛋的世界,也不失为一种高冷的风情。但是,局外人的风险并非人人都能承受得起,如果你能够像默尔索那样最终在夏夜、星光、田野、土地和海水的抚慰中,坦然地清除掉痛苦和恐惧,平静地走向死亡,那么就请任性地对这个世界冷眼相看吧。

  但是,我还不能够。

  我常常对这种坚硬如顽石的灵魂着迷,爱他们的冷酷无情和这背面的汹涌热烈,也爱他们抽身局外拒被规训的真实自我。但是,我不允许自己这样,我选择带上盔甲。所以,永远只能向书中的他们表示欣赏和致敬。

  之后,幽怨地对自己说,深邃必要吃苦。

《局外人》读后感7

  这本书很薄,几天就能看完。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吸引我的,作者叙述的节奏很慢,如同流水账一般。一开始就是写参加母亲的葬礼,这样的情节如果换做是我,多多少少会流露出一点对母亲的感情。但作者没有,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参加一个陌生人的葬礼。

  到后来交了女友,结识了新朋友,最后在精神恍惚下杀了人。这一切他都在表明自己是局外人。

  不只是犯罪后,从一开始他便用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世界,对于关乎自己的很多事情都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世界与我毫无关系,我的存在毫无意义,至于是死是活,似乎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

  弥漫在《局外人》字里行间的悲悯与愤怒,偶尔露出冰山一角的歇斯底里似的黑色幽默,通过一件件充满现场感的凡人小事串联起来,以最传统的小说形式呈现了一个最现代的故事:“一位毫无英雄主张、单纯愿意为真相而死去的男人”,在荒诞世界里的挣扎与反抗。

  主人公默尔索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三十岁的未婚男人,在公司当职员,唯一的亲人——妈妈住在养老院。

  某一天,养老院发来电报通知妈妈去世,他前去奔丧,却在守灵的时候抽烟、喝咖啡,跟人聊天、昏昏欲睡。他不知道妈妈的去世日期,记不清妈妈临终时的具体岁数,拒绝开棺看妈妈的遗容,葬礼的过程中没有哭,也没有在坟前默哀。葬礼结束后,为上床睡十二个钟头而感到喜悦。

  他没有强烈的爱憎,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在生活中随波逐流,对切身利益漠然处之,什么事都秉持着无所谓的态度。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以“无所谓”,“毫无意义”,“我不知道”的口吻对待一切的人,不是因为他的糊涂,而是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一切都是荒谬。他用冷漠的态度对待这世界上荒谬的一切,他用冷漠来伪装自己,来抗争这个社会。

  我记得他在死亡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可以把我的肉体杀死,可是你们无法左右我的灵魂;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这就是他的反抗。

  默尔索一个超脱物外、老实本分、对周围社会无攻击性的人。可正是这样一个老老实实的人却在社会的冷漠下被描绘为一个恶棍,冷漠的杀人恶魔,被法庭判罚公开绞刑。

  作者加缪在《局外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他不是好人也不是一个坏人,他只是因为和世界格格不入而成为异端。这是钟阳对他的评价。而对我来说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敢于挑战社会的人,他的勇气让人敬佩。但,我想我永远也成为不了想他那样的人,应该说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无法成为他。

  我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我成为不了社会的局外人,不光是因为不敢,也因为不愿。

  我们所生活的国家,也许会出现一些让人很厌恶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体上我们活的很和平,没有战火的侵扰。我们的法律相对公平,能让我们在这个法制国家更好的生活下去,所以我们是幸福的,生活在相对和平的.21世纪。

  这样的一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说的话,他在精神病医院和一个精神病人交谈,他感觉这个精神病人语言流畅,思路清晰,交流了文学、哲学、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学术问题,他都有独到的见解,聊完后我的朋友受益匪浅,他问那个精神病人为什么在精神病医院里。那人说了一句,谁说在里面的就是病人,更多的病人是在外面的人,我的朋友突然恍然大悟。或许那个人在精神病医院里才能更真实的做自己吧!

  世界是伪善的,表象的。大家都虚伪的追求形而上,你又凭什么如此真实坦诚?但是,因为不屈服故而存在才有价值。异己的世界里,你我皆为局外人。

  世界规则在默尔索之外运行,给你我带来一股浓浓的被遗弃感。荒诞、悲凉、孤独和排异来的如此简单而迅速,在沟通无果后,我们更加孤独,他人变为了我们的地狱。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丧失对这个世界的希望和信心,英雄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热爱生活,坚持自我的真实,才是存在或活着的最好理由!生存的无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有时候就很荒诞。

  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课堂上,成为局外人。乞丐在繁华都市,成为局外人。每个异类,在他的特定环境里,都是局外人。默而索游荡在我们周围,千千万万,每个孤独的背影,诠释了生存的荒诞和无奈。

《局外人》读后感8

  周末拜读了法国加缪的诺贝尔文学作品《局外人》。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荒诞性。公司小职员默尔索,过失杀人被起诉,却因为在他在母亲的葬礼上表现冷漠而被判死刑。两者之间毫无因果关系,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却被检察官、陪审团、周边的群体从道德至高点上对嫌疑犯进行审判,可见这个社会是如何的缺乏理性和包容性。

  默尔索是一个遵从内心活着的人,他与这个社会有着一定的抽离感,他不愿意虚伪地表现热情。他对社会的约定规则不敏感,是否结婚、升职,他都表现得不热衷,无可亦无不可,似乎是个局外人、旁观者。

  他因身体疲乏,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恸哭;葬礼后他如往常般生活,没有沉浸在悲痛中。这些引起了周遭的人的不理解和反感,并成为他被指控杀人的依据。人们普遍认为亲人逝世后一定要哀痛,并且一定要表现出来,甚至还雇人来奔丧哭灵,这些行为表演得越到位,越能唤起别人的深切同情。

  让我想起了古代庄子妻子病亡却鼓盆而歌,庄子认为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事,就如四季的交替,生前珍重彼此,死后坦然放下,这是一种安然的洒脱的人生选择。默尔索不装腔作势的行为违背了社会上的道德标准,他的生命,被社会道德观所绑架,已与他无关。

  在法庭上,检察官说:“我控告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理葬了一位母亲。”指控动机与杀人事实没有必然的联系,却迎合了法庭里看戏的群体和陪审员的情绪和心理,默尔索最终被送上断头台。

  默尔索将真实本性贯彻到底。判决后,他拒绝神父为他祈祷,拒绝皈依上帝。与其相信彼岸与来世,让精神寄托于虚无,默尔索宁可真真切切地活在现实世界里。

  这点我颇有同感。曾经挚友极力劝我修行学佛,去追求彼岸、追求阿罗汉的境界。我翻阅了许多大乘、小乘的书籍,走过一座座寺庙,见识得越多,信仰越淡薄,终究无法说服自己去相信一个虚幻飘渺的、颠倒的现实世界,我只汲取了其中有益的部分,即运用正念来生活和工作。直至翻阅了文学泰斗的书《季羡林谈佛》,我更加坚信了自己的看法:真实且热忱地生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修行。所以默尔索对神父的拒绝也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默尔索不懂人情世故,也许不屑于懂,他热爱阳光、大海,即使要被行刑,依然在感受世界的美好。

  文章结束时一段描写自然而清新:“我觉得我是睡着了,因为醒来的时候,我发现漫天的星斗照在我的脸上,田野上的声响传到我的耳畔。夜晚的气味,泥土的气味,还有盐的'气味,给我的太阳穴带来阵阵清凉。夏天睡着了,它那美妙的安宁宛若一阵潮水,涌入我的身体。此刻,长夜将尽,汽笛声鸣响起来,它们宣告着这个世上的一次次启程,而这个世界,已经永远地,与我无关了。”

  这怎能说明他是一个冷漠的人呢?他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热爱去拥抱这个世界。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是坚持自我,还是违背内心曲意逢迎社会群体的需求?社会道德准则是怎么形成的呢?一定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吗?道德能否成为行为评判的唯一标准?信仰是个人的事还是社会的事?这个世界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值得思考。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而群体的控制欲有时美其名曰“社会道德”。

《局外人》读后感9

  许多年前便知道这本书,直到最近才看完。许久没有体验过内心回荡的阅读感受,不仅仅是对人物命运的认识,还有对以文明现代标榜的司法制度的反思。

  平淡消极的默尔索,并不像传统的`小说中的”小生“一样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身上有着不息的执念和信仰。默尔索单纯如赤子,从未压抑自己,也不曾标榜自己,仿佛来自桃花源中的一个木讷但又丰富的青年。书中关于这样一个乏味的人物的准确心理活动的捕捉,非常精彩。

  主题鞭挞了现代社会的司法制度,法律的判定并不以案情的客观事实和细节逻辑做为参考,而是以世俗标准,世人如何看待这个杀人犯,世人如何评价杀人犯来作为标准。这样的荒谬,虽然比不上世间大多数冤案的曲折离奇,但却是对所谓文明的一种嘲讽。

《局外人》读后感10

  理智与情感,在主人公默尔索的世界里冲突且对立。为此他几乎摒弃了所有的情感: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母亲的离世,他无动于衷。他不知道她晚年的生活,过世的年龄,甚至连她的死因都一无所知。充斥他头脑的是赶紧结束葬礼,上床足足睡上十二个小时的念头。

  晚上,玛丽来找我,问我愿意不愿意跟她结婚。我说怎么样都行,如果她愿意,我们可以结婚。于是,她想知道我是否爱她。我说我已经说过一次了,这种话毫无意义,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我大概是不爱她。

  面对情人的期盼,他冷冰冰的忽视了那炙热的渴望,摆出一副如果你愿意,那也未尝不可的姿态。如果主人公默尔索认为婚姻毫无意义,那我挺想知道在他的世界中意义又在何处?

  即使默尔索有诸多的怪癖与缺点,可是一旦面临世俗的审判时,他不禁又让人怜惜。默尔索因为一桩枪杀案而锒铛入狱:用一把枪打死了一个仇人,死后又朝着尸体打了四枪。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偌大的法院居然不用法律来进行审讯,取而代之的是道德。小说用了一半的篇幅来描写这次审讯,而其中涉及枪杀案本身的情节却寥寥无几。无论是法官、律师还是陪审团,都在默尔索是否热爱母亲,灵魂是否纯洁的问题上纠缠不清:你看呀,这个犯人连母亲的死都无动于衷,所以杀死一个仇人不是理所当然吗?

  我不明白这荒诞的逻辑来自何处,是否热爱自己的.母亲和杀死一个仇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道德审判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MBTI测试有一种人格类型叫做INTJ,这种人严谨而内省,自信且决绝,但在待人接物上却异常的冰冷。我们常说一个人过于理性而缺乏情感,绝大多数都是对这一类人的批评。可事实与我们的观察相违背的地方在于,一个人是否表现出情感充沛与心中是否存在真情实感是不能挂钩的,毕竟有些人满怀深情却不擅长表达,他们只能在特殊的关头突然爆发,倾泻而出。我参加过几次葬礼,无一例外的是那些死者的儿子们都在葬礼过程中紧绷着脸颊,满是严峻而无畏的神情。只有当葬礼结束之后,他们才彻底崩溃,嚎啕大哭。因此冷冰冰的INTJ并不是毫无感情,只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同样的道理,主人公默尔索是否热爱自己的母亲,不能够仅凭他异常的行为而轻率的作出判断。

  作者加缪笔下的这位默尔索先生,显然是理性人中的理性人,他从来不暴露自己的情感,也没有任何的兴趣与爱好,他所做的事情只是观察与思考。通读全篇,我对这位默尔索先生一无所知,他喜欢什么,在追求什么,哪些事情有意义全无透露。所有的描写都是他在满足旁人的需求,比如:

  我写好信,信写得有点儿随便,不过,我还是尽力让莱蒙满意,因为我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

  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他的理性和无趣让他成为了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生活对他而言只是一味的苟且而已。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默尔索先生,他们虽不曾被道德审判,但他们容易让人误解、批评、甚至排斥。他们想发出声音,却羞涩且苦恼于如何让人听见。其实反过来想,冰冷又何尝不是他们无奈的一种选择?试想当我们不再执着的将道德标准施加到他们的身上时,这个世界会不会更加宽容呢?

【《局外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局外人》读后感06-01

局外人读后感05-18

《局外人》读书心得03-15

《史记》的读后感8篇(史记读后感)06-09

读后感大全:《狼王梦》读后感10-30

经典读后感01-01

读后感06-22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读后感550字06-25

高二读后感:《边城》读后感_1000字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