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母亲》读后感

《母亲》读后感

时间:2022-02-23 09:09: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母亲》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母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母亲》读后感

《母亲》读后感1

  读完高尔基的《母亲》,按理说写出的读后感应该是关于赞美母亲的,可我却不想写那些,当然,母爱是值得永久歌颂的,知识在没有领会其真谛,没有触机灵魂的情况下写出的文章,只能是肤浅的,和那些无病呻吟的文章一样令人提不起兴趣。

  读完《母亲》,确实在一些方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

  母亲——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在母亲身上,所发生得重大变化,让我们震撼,尤其是母亲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更加理解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这些与她的儿子帕沙卡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她的儿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不断对他的母亲灌输革命的真理,将母亲的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与母亲本身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她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所从事事业的信任,没有对儿子的自豪,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不会使她在儿子被捕后,下定决心走儿子的路,从而真正成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大造新时代的人。

  这里我们谈到了理解,这不仅让我想到一句话:理解万岁。确实,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无价的,理解可以创造奇迹,就像理解可以将帕沙卡和她的母亲,两个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座信任的桥梁。

  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有待于理解来解决,代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试想,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又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有时候我感觉父母不理解我,当然,问题是出在双方。父母当总是让我一个劲的学习,殊不知,为了责任而学习是很累人的。

  再者,书中的.革命者为了信仰,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奋不顾身。

  其突出代表就是母亲的儿子帕沙卡和他的同志安德烈,雷兵等革命者。他们有着智者的信念,不知疲倦的像工人,农民宣传革命知识,剖析他们受苦受累而没有得到回报的原因,他们不惧资产阶级及其他们的走狗们,把坐牢当作工作之余的休息,出狱后依旧投身革命事业。这是多么让人敬重!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我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同样的故事也在我们这片热土上发生过,那些革命的烈士,将长眠在共和国的怀抱之中。

  这里提到了信仰,在革命时期,信仰高于一切,有着执着信仰的人会为它而抛弃生命。那些舍生取义的事迹一直被人们穿唱,慢慢的好像已经成为了传说,我曾经怀疑,所谓乱世出英雄,不知道在现代社会,还会不会又为了信仰而献身的人,还有没有那份勇气,坦然地面对死亡,正气浩然。在那时,信仰是人们前进的动力,这不仅让我思索,伟人为了信仰而不断奋斗终究成为了伟人,而在当代,如何确立自己的信仰呢?我小时候想当五星女上将,现在想来却也可笑,一没有军事才能,二没有军事胆识,三没有军事机遇,谈何成为女将军?小时候想当女将军想必那是战争片子看多了,盲目崇拜上面的将军罢了。

  说实话,从那时起就有点迷茫,在各方面的呼吁下努力学习,却终究没有确定一个明确的理想,总是过一天算一天,完成当前的任务就算了事。我也常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总是安慰自己,总之以后能报效祖国,名垂青史就是了,这就算我笼统的人生理想吧!

  在前面我提到,由于害怕写得太庸俗,所以不打算写母爱的内容,可是当我写到这儿才发现,这本书中未提一个“爱”字,却无处不洋溢着母亲对帕沙卡的爱。从母亲对帕沙卡反常举动的担心,到得知他从事失业后的提心吊胆;对儿子的支持,到以儿子为自豪,直至投身革命事业,一个母亲年迈而执着的爱心,又对儿子的爱上升到了对全世界为真理而奋斗的无产革命者的爱,这是历史的跨越。

《母亲》读后感2

  历时两个半月,跨越了阳历年,我决定在今天读完482页的《发现母亲》(看,还没读完,就急着表现:我完成了一个大工程。),期间,连我儿子有次都说:妈妈你成天背一本书,背来背去又不看,你背着它干嘛呢?我说:这是读书人的习惯。问美琳借这本书时,我信誓旦旦的说一个半月看完还给她(这个计算方式是按照每天持续稳定的读10页计算,并觉得自己会偶尔兴致来时一天读个20几页)。一个半月到的时候我才读了不到一半。整个两个半月我有很多次几天都不读一页的时候,事实证明我看书真的很难,决定在1月15号看完这本书,我在1月14号不得不给自己立下“手机不能带进卧室”的禁言。那一晚书读的酣畅且睡的美满。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自制力这么差的人,只要扔掉手机,关掉电视,我也是可以读书的。

  《发现母亲》是一本带给我很大幸福感的书,最直接的幸福感是看完一本这么厚的大部头书籍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此书中信息量很大,作者立意明确,又围绕其立意博古通今,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案底。再者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不是小说,胜似小说,有那么几次,我甚至期待,给我两天时间,让我酣畅淋漓的读下去,不要中断,我很期待下面它写的什么。但也只是想想而已,真给我两天时间,我肯定会刷手机,开电视,以各种借口压缩减少读书的时间,这个弊病20xx年能给它规避了吗?

  书中作者的角度有时会让我觉得有所过激,但细想,当代如此不重视母育的情况下,作者意味深重也只是为了给父母们捅下的这一刀来的更痛一些,方能让当代父母有更深刻的记忆和觉醒。作者写这本书,一定是博览了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群书,这本书很厚,但绝不是拼凑出来的。书中列举了许多名人轶事,皆是从母育角度来看,倒也中肯。让我了解到了很多此前不知道或看到熟悉但说不出来的许多名人的一些是由渊源,煞是有趣。

  赫尔曼黑塞曾说过: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它们似乎没有在你身上留下任何痕迹,但却深深刻在你的灵魂、你的.气质,你说过的每一句话里。之于我,书是读完了,书中字句却难以重述,且在整本阅读中我没有记笔记。从心底出发,这本书我还是希望自己能重读一遍的,可是哪有那么多两个半月啊。虽不能记忆其中字句,但作者要传达的理念,已有丝缕进入了我的血液,我的心,这应该就是我读此书幸福的原因。幸福于母亲这个角色。不知何时,母亲在不知不觉中成就或毁灭着孩子的某一方面,甚至方方面面。践行着母亲的责任——成就或毁灭。

  歌颂母亲伟大的一定不是母亲本人,每一个母亲都不会觉得自己伟大,更多的应该是觉得幸福,有幸做母亲,并从母亲这个角色出发,重新成长。是的,学屋坐了几十年早已厌倦,只有做母亲时,才会开始重新成长,方方面面。对于女子,为母之后的成长要比之前多。

  读此书时,我会想如果我有心,何时开始读是合适的,22岁之后的几十年,每一个时间开始读都是合适的。有心做母亲的女子应该读读这本书,至少从你领取结婚证那刻起,可以开始捧读此书。太早读可能读不下去,人们总觉得还有更重要的咨询和知识要去猎取,且泛滥的蓝屏们也不给人读书时间,这时候对做母亲的兴趣也不如蓝屏的庞大吸引力。

  书中有句话大意是:走长路不必脚下急。读书不能只靠爆发力,一时兴起,想起来猛读,用力过猛,然而后劲儿不足,后面就不再读了,这是我常犯的错误;读书对于我最缺的是耐力,最缺的是持续性和稳定性,读书不必贪多求快和人比,比的结果是气馁,气馁的结果是放弃。两个半月读一本如果觉得气馁,一年不读一本书就是放弃。

  因为书很厚,很长,当代可以阻止读书的蓝屏又太多,时间给了蓝屏,就给不了书,所以我就不推荐男士阅读了,但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历史的、世界的、人文的、科幻的、时代的、教育的好书。

《母亲》读后感3

  我看过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位母亲是怎么用智慧与爱帮助他的孩子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门。

  这个孩子不聪明也很顽皮,可以说是一个令老师头痛的孩子,幼儿园的老师就断言这是个多动症的孩子,可这位母亲回到家却对他的孩子说:“老师表扬你了,现在都能安静地在板凳上坐三分钟了。”孩子听了妈妈的话,高兴地吃了两碗饭都没有让妈妈喂。上小学了,老师说他是排名最后的孩子,可妈妈却对孩子说:“老师说你如果能在细心点的话,能超过同桌那个排在21名的孩子。”儿子听了后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希望的阳光。上初中时,妈妈再也没有在家长会上听到老师批评自己的孩子,可老师也并不看好这个学生。妈妈回到家依旧鼓励自己的儿子说:“老师说了,只要你努力些,很有希望上重点高中。”高中毕业时,当妈妈从学校取回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时,她和孩子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任这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打在这珍贵的录取通知书上。

  我不知道大家在看了这篇文章后有何感想,我是深深地被这对母子感动了。母亲永远不愿伤害自己孩子的心,也永远不会让孩子放弃心中的希望。每个母亲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她们永远都是把失望、委曲埋在自己的心里,而把最灿烂的笑容挂在自己的脸上,用真心与耐心去鼓励孩子,给他们追逐梦想的勇气。而作为孩子,尤其是那些并不出众的孩子,一句温暖的鼓励是多么的重要!如果这位母亲把在家长会上老师的原话告诉了她的儿子,我相信,这个孩子早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勇气,认为自己并不是一块学习的料子,别说考上清华大学了,能不能安稳地上完高中都成了问题。

  在这里我想举另一个例子:有个女孩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先回到乡村小学教书,可一个星期不到就被轰下台,因为她怎么讲也讲不清楚一道题。她的妈妈安慰她说:“没关系,有人满肚子的东西能倒出来,可有人却倒不出来,我们再找别的事做。”后来,她又跟别人去打工,又被老板轰了回来,原因是她手脚太慢。妈妈又安慰她:“没关系,人家干了那么多年,怎能比过人家呢?我们再找另外的工作吧。”就这样这个女孩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管理员,做过会计,但都无一例外地半途而废了,然而每次当她沮丧地回来时,都能得到妈妈的安慰与鼓励。终于在她三十岁那年,她成功地创办了一家残障学校,拥有了几千万的资产。当女儿深情地询问妈妈为什么对自己这么有信心时,母亲说了一句简单而朴实的话:“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多朴实的一句话啊!可就是这简单而又赋于哲理的一句话,让妈妈更坚信自己的信念,让女儿成就了自己的奇迹!

  看了这么多,我也想说说自己。我是个平凡的孩子,没有超人的智慧,也没有傲人的成绩,个性还有点胆怯。我总以为自己不是最好的。一次,我参加的课外班要举行一次英文情景剧的表演,我心里本能地有点抗拒,因为我觉得谁演都会比我好。妈妈看出了我的胆怯,对我说:“儿子,试试吧,其实在家里的时候,我觉得你挺有表演天赋的,一些声音和动作都模仿的惟妙惟肖。”听了妈妈的话,我的眼睛一亮,是吗?我真的可以吗?妈妈向我肯定地点点头。从那以后,我每天做完作业就躲在房间里偷偷地排练,当我把“最佳男演员”的奖状捧给妈妈的时候,我发现妈妈的眼睛湿润了,我也因为这次的获奖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自信心。

  正如那位母亲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那片天空,让我们在老师、亲人们的谆谆教导和亲切鼓励下,找到自己的广阔空间,展翅高飞吧!作文

《母亲》读后感4

  再小些时候,我总是感受不到妈妈的爱,我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天经地义,这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我根本不需要感谢谁,因为我过得很好!直到,遇见了它——

  《母亲的心》是罗伯特·舒勤写的,文章记叙了他16岁那年,因为母亲寸步不离地守护他,甚至上课也不离开他,于是这种不分场合的呵护让他无法忍受。于是有一天,他狠心地甩掉了母亲。然而,母亲却在公路上找了他整整一天,最后因严重脱水住进了医院!这时,他才发现,母亲已患痴呆症两年多了,而母亲为了不忘记儿子,更怕儿子因此收到伤害,在日记里写了许多关于他的点点滴滴来唤醒自己……

  读完这个感人的故事,看到这位不顾一切的母亲,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想到自己的母亲也是如此的不顾一切,而我却常常任性自私,我的心满是愧疚!我一路反思,一路追寻,我用心搜索着爱的足迹。

  爱,扎在辫子里

  “杰,起床啦。”妈妈一边轻轻叫我起床,一边帮我放好洗脸水,挤好牙膏。就在我穿衣服的那么一会儿空档,她又见缝插针转身钻进了厨房忙碌起来。“来,尝尝妈妈亲手打的豆浆,好不好喝?”一股浓浓的醇香飘进我的鼻子,沁入我的心田。哇,这豆浆真新鲜!为了赶时间,当我吃馒头时妈妈便在我的身后为我细心地扎起了辫子……

  我扎着那条美丽而又俏皮的小辫子来到学校,同学们向我投来羡慕的眼光,纷纷赞叹:“你的辫子真好看!”“你妈妈真是心灵手巧!”“这个辫子梳起来很费时,你妈妈是怎么做到让你不迟到的?”……我心里美滋滋的,是啊,是爱的`力量让妈妈做到的!我恍然大悟:原来,妈妈把母爱扎进了那条美丽的辫子里,多么美妙!

  爱,裹在包子里

  平时,我特别喜欢吃肉包子,我家的冰箱里就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包子,有:油肉包子,香菜蒸包,小笼包子,荚菜包子……这些包子不是买来的,而是妈妈亲手做的!有一次,正当我饥肠辘辘的时候,妈妈把刚蒸好的小笼包子端给了我,我闻到那熟悉的味道就什么也不顾了,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着吃着,一不小心就把那油腻腻的汤汁溅得满脸都是。妈妈见状迅速拿来毛巾,一边帮我擦掉脸上的油汤,一边还在嘴里念叨:“慢点吃,小心烫着了。"这暖暖的汤汁在我的心间流淌,流淌——一直暖进我的心窝窝里。

  啊,我懂了:妈妈把爱裹进了一个个鲜嫩多汁的肉包里,多么温暖!

  爱,织在毛衣里

  今年初冬,气象预报说,这一年的冬天特别冷,妈妈就想亲手为我织一件厚实的毛衣。可是妈妈由于经常加班又忙于家务,已经很久没有织毛衣,手不免有点生疏了。于是我劝妈妈:“妈妈,一件毛衣要一针一针地织起来多麻烦,还是买一件算了。”妈妈若有所思地说:“噢,好的。”

  两个星期后的一个晚上,妈妈神神秘秘地来到我的房间,把一件崭新的毛衣送到我的眼前。“杰,来试试妈妈给你织的新毛衣。”妈妈热情地呼唤我。唉,这个妈妈,真是太倔了!我让她不要织,她还是脑子“一根筋”。她一定是想给我惊喜!我仔细翻看这件毛衣,它是淡紫色打底的,左胸部镶有一朵小花,看上去简洁素雅,不过和买来的毛衣比就相形见拙了。我穿上毛衣在镜子前转过来转过去,妈妈见毛衣非常合适,脸上乐开了花。“妈妈,你一定织得很晚吧?”妈妈却抚摸着我的脑袋,若无其事地说:“不晚,不晚。”其实,我还是更愿意穿买来的衣服,因为买来的衣服更时髦,但是想到妈妈日以继夜地赶织毛衣又那么无怨无悔的样子,我怎么还好意思有任何嫌弃之意呢?这个冬天,一件“温暖牌”的毛衣让我倍感温暖!

  此时此刻,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妈妈是把爱织进了那件既漂亮又温暖的毛衣里了,多么温馨!

  是啊,母亲的爱平淡入水,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品尝到她的甘甜,我会把这份甘甜永远保留在心底,细细地回味着,回味着……如今,妈妈的爱在每一句温暖的话语中,在每一个慈祥的微笑里,在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里。我在无穷无尽的爱里茁壮成长,心中有永不停歇的动力。

  妈妈,我爱您!妈妈,谢谢您!妈妈,您辛苦了!

《母亲》读后感5

  小彼得是个商人的儿子。由于他聪明过人,爸爸经常把一些收款和付款的账单交他经办,他每次都办得很好。他渐渐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商人。

  有一次,他突然想出一个主意:也开一张账单给妈妈,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

  这一天,妈妈发现在她的餐盘边放着一张账单,上面写着:

  母亲欠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为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为把信件送往邮局 10芬尼

  为在花园帮大人干活 20芬尼

  为他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 10芬尼

  共计 60芬尼

  小彼得的母亲收到账单后,仔细看了一遍,什么也没有说。

  晚上,彼得在餐桌上找到了他要的60芬尼。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准备把钱放进口袋时,他发现餐盘边还有一张给他的账单。

  彼得欠她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他家过了十年幸福生活 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 0芬尼

  为他病中的护理 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 0芬尼

  共计 0芬尼

  小彼得读着读着,羞愧万分。过了一会,他怀着一颗砰砰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发烫的脸藏在母亲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围裙口袋。

  读完这个故事,感动,钦佩,更有思考。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关爱、平等、宽容、引导等等叫得震天响,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总是显得苍白无力。彼得母亲的账单是一剂绝妙的药方,给人更多的启示。

  付出劳动,获得报酬,错吗?不错。小彼得就是这样想的,母亲无声无语地在彼得账单旁放了60芬尼,这就是承认和尊重,彼得母亲首先把彼得看作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平等交流中,敏锐地捕捉到彼得言行中积极的东西,我们平时教育中,首先根深蒂固地认为教育的对象是孩子,是学生,谈话亲切了,语气缓和了,但根本上没有与孩子人格上对等,所以常常让孩子感觉我们是在教育他们。遇到上面的这种情况,母亲或教育者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谈谈,就算是有涵养的了,那样做,孩子真明白吗?恐怕不能。彼得的母亲做到的是实实在在地在账单旁放了60芬尼。

  一、引导,教育的智慧

  小彼得帮妈妈做事,索取报酬,显然又错了。如何让他明白,采取什么恰当的方式,这是教育的智慧。顺着他的思维方式顺手推舟开出一份账单,彼得应该最容易接受。再看看我们的教育,孩子犯错时,首先是否定,包括思维的方式,而实际上,孩子犯的往往只是认识上的不足或者是偏颇,他的思考压根没错。当我们怀着自豪感满足于某次教育的成功时,或许孩子心中留下的是不满和倔强,更为严重的可能是对孩子思考积极性的打击。所以,教育除了需要爱和责任,也需要智慧。

  二、暗示,深深的关爱

  账单中最具震撼力的是什么?是那几个0。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彼得的母亲留下这样的账单:(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做的。)

  彼得欠她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他家过了十年幸福生活 1000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10000芬尼

  为他病中的护理 500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 5000芬尼

  共计 30000芬尼

  彼得或许也不会拿走60芬尼,但在他的心中会留下什么呢?可能是金钱,是距离。账单中的那几个0暗示着宽容和理解,暗示着母亲深深的关爱,暗示着亲人的关怀是不记报酬的。更重要的是这几个0给了彼得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机会小彼得读着读着,羞愧万分。过了一会,他怀着一颗砰砰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发烫的脸藏在母亲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围裙口袋。想想我们的教育总是喜欢把道理说透,把孩子说服,正义战胜邪气,往往正是缺少了这种拨云见日的暗示,润物无声的暗示,震撼人心的暗示。

  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你的教育已经失败了。让我们铭记这句话,学会尊重,学会引导,学会暗示。

《母亲》读后感6

  前些日子读了好友的《怀念母亲》一文,感人至深,不觉潸然泪下,久久不能平静,于今日写一篇读后感想,为好友,也为天下所有的母亲。

  《怀念母亲》原文如下:

  这段时间总是莫名的想起母亲。日里,夜里,梦里。想起母亲就觉得自己对不住母亲。于是想起母亲就心中绞痛,就泪流满面。

  母亲若是在世,也才只有61岁。母亲是去年去世的。母亲去世时我25岁,25岁的我刚刚懂得为母亲的心情。可是母亲不给我时间了,母亲不给她这个刚刚懂事的小女儿孝顺的时间了。只留下了长长的遗憾和无尽的愧疚。

  很久以前母亲说过,她到60岁上有一灾,我们只觉得那是爱说的母亲爱说的一句话之一,只觉得是喜欢烧香的母亲迷信的一件事之一,所以一直没有当真,所以一直没有当真的我们事后想起来只有无尽的后悔。

  母亲生前爱说话,所以显得有些唠叨。我们不喜欢听时,也常常与她争吵,期望能够阻止她无穷的唠叨,可是母亲依然爱说,依然为着许多的家庭琐事不断的唠叨着。所以母亲得病时我们都没有在意,母亲是嗓子哑了,话说多了嗓子自然会哑,而且以前的母亲嗓子也哑过。可是这一次哑的时间好像很长,我与父亲陪着母亲到县医院看过多次,医生说的声带麻痹,还有咽炎,开了一些药,轻了许多,但一直查不出原因。直到后来去了市里的医院,查出了是甲状腺癌,晚期,我们都无法相信。母亲直到去世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病。

  准备做手术的早上,母亲竟无缘无故的去了,医生的抢救无效,按说母亲的病是不应该这么快去的,因为甲状腺癌并不影响进食,但没有人能够解释。那时的母亲身体已经变冷。从市里返家时,母亲的身体又逐渐暖了过来,到家时,母亲竟又有了气息。那时的我坚持要将母亲送往医院,可老人们说没用了,我泪流满面,存着一丝希望又到镇上的医院叫来了一名医生,医生来看看也说不让动了。没到中午,母亲就永远的去了。

  母亲生前爱烧香。远近闻名的寺庙,几乎都留有母亲的足迹。母亲烧香很虔诚,那时交通不方便,加上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母亲又极为勤俭,母亲去寺庙几乎都是步行。我所知道的武当山、少林寺、香山等等,还有我不知道的许多地方。小时候的我是随母亲去过寺庙的.,而且据母亲说小小的我总是很虔诚,常常为了能够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给神灵磕头。小时候喜欢母亲摆在香案上的几盘点心,长大后也曾一度嘲笑母亲的“迷信”。但我是在母亲的香表的香味中长大的。我的小床就临着母亲的香案,我的许多书都摆在母亲香案的一角,上学时毕业后每天晚上在一盏如豆的灯光下看书,香表、香炉、香案的那份特有的香味总萦绕鼻端,若神若仙。

  母亲就是躺在这个临着香案的小床上去世的。母亲临走没有说一句话,但母亲选择在自己的家走,选择在自己的香案旁边走,母亲就说明了一切。

  母亲走后,舅舅说母亲的香炉应该有个人照看,或是随着母亲去,我们选择了让嫂嫂照看,每逢初一及十五烧上一炉香,也算祭奠母亲。

  愿母亲安息。

  读罢次文,欲说不能。

  母爱深深, 生离死别。或许那种感情,只有好友自己理解,可我们都是有母亲、有血有肉的人,怎能不会感同身受~!我想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当属母爱。

  我的母亲一样的勤劳简朴、虔诚善良甚至迷信唠叨,可母亲总是为家人打算的多为自己计较的少只又少。母亲经受过大灾大、难受过巨大的创伤,因此母亲喜欢清静,与世无争。母亲为家人操劳半生,年过五十就已经身体欠佳,时常和医生打交道。每每想起母亲感觉欠她的太多。

  不知何时起母亲开始迷信。那次父亲病倒时,偶然之间我看到母亲跪倒香案之前真诚祷告。香烟缭绕,母亲额头贴地背弯成弓形。看到那个情景我眼睛湿湿的鼻子酸酸的、、、、、

  青春不再,肉身老去,每每想起总觉欠母亲的太多。

  但愿我们的母亲、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长寿~!

《母亲》读后感7

  文章主人公的母亲媒介体育课都给女儿一瓶纯净水,当女儿发现母亲所谓的“纯净水”原来是凉白开而闹情绪时,母亲对他进行了思想上的教育,使她认识到了思想上的错误,母亲的纯净水读后感。并用自己的奋斗改善了生活。“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是啊,穷没什么。它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屈辱;它只是一种想比较而言的生活状态。是她需要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我的祖国。我们的祖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成长为一个倍受世界瞩目的大国,是因为我们把贫穷当成了进步的动力。如果把穷看做是一件丑陋的衣衫,那么它就可能遮住了心灵的光芒。如果把它看做是一块宽大的布料,那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件温暖的心意—甚至,还可以把它看成魔术师手中的'那种幕布,用它变幻出绚丽多姿的未来。就是这样一瓶“纯净水”,演示了母亲高尚的心灵,也让我明白:穷没什么,它不是光荣,也不是耻辱。如果,我们做不了物质上的富翁,那就做精神上的富翁吧!

  人穷未必一定志短

  今天是星期天,忙碌了一周之后,我静静地坐了下来,陪女儿一起读了《让小学生受益一生的100个母爱故事》一书中的一篇题为《母亲的纯净水》的文章。我和女儿都觉得文章写得很感人,但角度不同,感想也不尽一致。

  文中讲了一个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小女孩,平时在体育课后一直喝着母亲给她用干净的纯净水瓶子灌装的凉白开,看上去和同学们一样很有面子,读后感《母亲的纯净水读后感》。但有一天同桌偶然间尝了她的水后发现了她装凉白开的这个秘密,使她遭到同学们的非议,也让她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小女孩因此很是伤心。妈妈知道这一情况后,对她淳淳教导,使她终于明白穷不是错,富也不是错,穷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卑下,它只是一种生活状态,是需要她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再穷,人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心要是穷了,就真穷了。明白了这一道理后,小女孩奋发图强,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名牌大学,最终靠自己的自立、自强找到了自尊。

  我认为这个故事之所以感人,不仅仅是因为母亲的苦心和爱最终得到了孩子的理解,晶莹剔透的母爱比纯净水更清澈,最感人的是母亲懂得通过这种贫困教育的方式,让孩子学会了自立,树立了自信,最终找回了自尊。我觉得母亲的这一教育方法应该对我们教育孩子有所启迪。那就是我们应该让孩子适当地接受一些穷困教育。

  现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三口之家都已陆续迈入了小康家庭之列,每个月在孩子身上花上几十元乃至几百元,一般的家庭也都能承受得起,可能很少有像文章中小女孩的妈妈那样拿凉白开冒充纯净水让孩子感到在同学面前“丢面子”。

  但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康家庭时,同样也需要提前让孩子经常性地接受一些穷困教育,让孩子能体验到“由奢入俭”的过程,知道眼前的财富并非当然,需要努力才能得来,这样她才知道好好经营未来。况且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眼前的富裕并不代表一生永远富裕,提前接受一些穷困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另外,生活实践表明,一个孩子的幸福感和家里的经济状况其实并无直接的关系,也即人穷未必志短,因为物质上的贫富都是暂时的,只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直在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条件,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让孩子看到希望,她就会很容易获得幸福,获得幸福感的孩子在心理上会对依靠自己改变现状充满信心,这也有利于孩子通过自立自强找到自尊,并最终走向成功。

《母亲》读后感8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与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的那几句感人肺腑的话语,那种对母亲刻骨铭心的真情流露,一直回旋在我的脑海里。一气读罢胡适的《我的母亲》,我也不禁潸然泪下,深感它对每一个已为人父母的,还是那些即将为人父母的,或是那些将来为人父母的,都将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胡适的母亲与胡适用他们的真爱与真情诠释了这样一个家庭教育的哲理——用真爱换取真情的一生。

  胡适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用那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在家里,母亲一人担当起了慈母与严父两个角色——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做人。事实证明,胡母的慈爱与严厉,实践了她作为家长的责职,也赢得了孩子对她的尊敬,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她肃然起敬,同时我们从中也悟到了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明确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内”、“改革教育应从家庭着手”、“家长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系统工程早已开始全面实施。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的家庭教育有着光荣的传统,孟母、岳母教育子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教育实实在在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爱而无度,严而无格。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使孩子从小失去了在艰苦环境与挫折中磨练的机会,形成任性、自私、自理能力差等;另外“棍棒教育”、“恨铁不成钢”,过高期望成泡影,使不少家长失去了教育方向,一种“看不见的灾难”,严重的扭曲了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种种迹象表明,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孟母”“岳母”“胡母”的出现,让更多的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教育中得到真爱。

  胡适在《我的母亲》中是这样说到他的既是慈母又是严父的母亲的:她每天催我早起、早学,要我学父亲做一个完全的人;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错时,无论怎样重罚,母亲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与,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母亲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胡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的理念与做人原则堪称先进,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胡适的一生,母亲的人格魅力使胡适成为了一个大度、大气、大智的一代名人,胡母用真爱换得了胡适的真情。在这里,我期待着更多的“胡适现象”的出现,我更期待着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断出现新热点、新气象、新模版,我真切希望“岳母”“胡母”的故事催生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好家长的成长、成熟、成功。

  转眼间,我们离开《我的母亲》所记载的那个年代已经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特别是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又其是教师,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长!

  《我的母亲》中,把爱比成很多,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真情需要付出,真爱必有回报,有情的日子才是好日子,有爱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胡适用心、用情表露了自己对母亲的真情、真爱,同时他的作品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唯有真爱才能换来真情。愿全天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从胡适母亲教育子女的启示中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母亲》读后感9

  读完高尔基的《母亲》,按理说写出的读后感应该是关于赞美母亲的,可我却不想写那些,当然,母爱是值得永久歌颂的,知识在没有领会其真谛,没有触机灵魂的情况下写出的文章,只能是肤浅的,和那些无病呻吟的文章一样令人提不起兴趣。

  读完母亲。确实在一些方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母亲——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

  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

  母亲身上,所发生得重大变化,让我们震撼,尤其是母亲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理解

  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这些与她的儿子帕沙卡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她的儿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不断对他的母亲灌输革命的真理,将母亲的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与母亲本身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她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所从事事业的信任,没有对儿子的自豪,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不会使她在儿子被捕后,下定决心走儿子的`路,从而真正成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大造新时代的人。

  这里我们谈到了理解,这不仅让我想到一句话:理解万岁。确实,人与人之间的理

  解是无价的,理解可以创造奇迹,就像理解可以将帕沙卡和她的母亲,两个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座信任的桥梁。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有待于理解来解决,代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试想,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又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有时候我感觉父母不理解我,当然,为题是出在双方。父母当总是让我一个劲的学习,殊不知,为了责任而学习是很累人的。

  2书中的革命者为了信仰,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奋不顾身。

  其突出代表就是母亲的儿子帕沙卡和他的同志安德烈,雷兵等革命者。他们有着智者的信念,不知疲倦的像工人,农民宣传革命知识,剖析他们受苦受累而没有得到回报的原因,他们不惧资产阶级及其他们的走狗们,把坐牢当作工作之余的休息,出狱后依旧投身革命事业。这是多么让人敬重!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我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同样的故事也在我们这片热土上发生过,那些革命的烈士,将长眠在共和国的怀抱之中。

  这里提到了信仰,在革命时期,信仰高于一切,有着执著信仰的人会为它而抛弃生命。那些舍生取义的事迹一直被人们坐传倡,慢慢的好像已经成为了传说,我曾经怀疑,所谓乱世出英雄,不知道在现代社会,还会不会又为了信仰而献身的人,还有没有那份勇气,坦然地面对死亡,正气浩然。在那时,信仰是人们前进的动力,这不仅让我思索,伟人为了信仰而不断奋斗终究成为了伟人,而在当代,如何确立自己的信仰呢?我小时候想当五星上将,现在想来却也可笑,一没有军事才能,二没有军事胆识,三没有军事机遇,谈何成为将军?小时候想当将军想必那是战争片子看多了,盲目崇拜上面的将军罢了。

  说实话,从那时起就有点迷茫,在各方面的呼吁下努力学习,却终究没有确定一个明确的理想,总是过一天算一天,完成当前的任务就算了事。我也常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总是安慰自己,总之以后能报效祖国,名垂青史就是了,这就算我笼统的人生理想吧!

  在前面我提到,由于害怕写得太庸俗,所以不打算写母爱的内容,可是当我写到这儿才发现,这本书中未提一个"爱"字,却无处不洋溢着母亲对帕沙卡的爱。从母亲对帕沙卡反常举动的担心,到得知他从事失业后的提心吊胆;对儿子的支持,到以儿子为自豪,直至投身革命事业,一个母亲年迈而执著的爱心,又对儿子的爱上升到了对全世界为真理而奋斗的无产革命者的爱,这是历史的跨越。

【《母亲》读后感】相关文章:

母亲读后感04-22

《母亲》读后感07-15

母亲读后感03-17

荷叶母亲读后感05-18

《荷叶母亲》读后感05-18

怀念母亲读后感07-14

《发现母亲》读后感05-08

《我的母亲》读后感07-11

《怀念母亲》读后感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