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3-09-23 12:30: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优秀]《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秀]《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

  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丰厚,可以跟随书中的人物去体验不同事情,是一场精神上的旅行。我在这场精神上的旅行越走越远,于是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从中获得许多的启迪,这也使我的教学工作开展的更从容。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以及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故事所震撼。就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要耐心地和学生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命令着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就如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所有的故事都渗透着李镇西老师的'汗水,我能够感受到他是如何与他的学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级搞得有声有色的。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学生受打击,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么,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用心去爱孩子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

  我利用几个星期细细读了这本书,文中滋味沁人心脾,觉得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我受益匪浅。

  一、多阅读,与书籍为友。

  文中李镇西谈了很多教师读书于己于他人的益处。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对此,我非常赞同,因此我确立了每月读一本书的目标,续读一本专业杂志,业余时间看一些少儿节目、动画片,除此之外,我还应博览群书。

  二、多思考,与思考为伴。

  书中指出:善读书,再加上善思考,他就能从教书匠的行列中走出来,成为一名有思想的真正的教师。教师应当是人类中最具思考力的人群之一。教育的哀伤在于,教育传播的主体——教师——严重缺失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索的精神。我觉得,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应是人生的引领者,试想一位缺乏独立自主和思想的老师,又怎能引领出富于思考的学生?

  我认为,思考在这里还应包含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反思。有专家指出:经验+反思=成长。尤其如我这般年轻的教师,经验不够丰富。

  当然思考的基础是实践,没有实践的'思考是空想、断想、臆想,没有思考的实践则是盲动,所以要成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必须要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

  三、勤练笔,与思考对话。

  书中指出,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是教师是否具备思考力的外显性标示。写作的好处在于能强迫人静下心来,把模糊变成清晰、破碎变得完整、零乱变得有条理,它促进人把观点表达得更科学更经得起推敲;写作是一趟深层的思考之旅。

  此外,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了怎样去面对我们的那些学生:

  1、我们将心比心,把自己童年所期望的,放在学生身上;把自己童年所痛恶的,从学生身上拿走。我们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由此学会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不幸。

  2、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学生,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得到重视、被人赞扬的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只要你仔细观察,及是最驽笨的孩子,都有他杰出的、惹人喜爱的一面。教师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把那一面找出来,夸奖她,鼓励他,欣赏他,在赏识中使他树立起“我行,我可以”的信念。培根曾说过,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教师就是要努力成为一个“欣赏者”而不是“漠视者”。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

  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最大感受是崇敬,李老师的教育智慧、爱心令我折服。

  李镇西老师教育智慧令我折服。读《爱心与教育》,常常被李老师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教育设计、教育艺术所折服。他对顽童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他独到的一套。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教师也有有权发泄他的愤怒,任何一个有涵养的、受过教育的人也在所难免)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他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所有这些都是李老师教育智慧的表现。他的这些做法,时时处处体现了一个名师的高明,他总是以自己特别的方式来启迪学生的心灵,来走进学生的心灵。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爱的真挚令我折服。李老师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我们对学生的爱,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宁玮情绪波动很大,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师带着学生步行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泪水长流。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相比于李镇西老师,想想自己,真是惭愧。在对爱学生的理解和做法上,尤其是在转化“后进生”上,自己是多么的肤浅和渺小。读了这些书后,我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我努力这样做:首先,深呼吸,控制自己的情绪,告诉自己“生气有害健康,也解决不了问题!”其次,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和学生交流犯错的原因,换个角度把自己当做孩子;想想自己小时侯的犯错经历和当时的感受。最后,在学生确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再趁热打铁真诚、耐心地和他制定改错目标。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得有细心与耐心的技巧:

  “你今天的态度很真诚,我非常感动,如果你能让我看到实际行动,我一定要在全班表扬你!”

  “以后,你觉得自己该怎样做,才不辜负老师对你的信任呢?”

  “那我们一言为定!如果你有时忘记了,需不需要我提醒呢?”

  经过这样细致耐心的沟通与交流,孩子们确实变化很大,进步了,自信了。这些都是智慧与爱心浇灌。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4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可以说震撼大于感动。开始拿到这本书,心里有些反抗,觉得是学校给的任务,然而当逼不得已的翻阅时才发现,书里面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术语,相反是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不愿意读到成为了枕边书,李镇西老师和学生之间这种深深的超越一般师生的爱让我佩服更是羡慕。

  给汪斌每天煮一个鸡蛋,给班里学生送生日礼物,用自己的钱给学生买书籍笔记本并认真写赠言,对宁玮的关心帮助,帮助王铜转变……这种对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经超越了老师这个岗位的职责。李老师为学生做的太多太多,而他自己却说学生对他的情感太多,他自己是在还债。是啊,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学生爱戴拥护。

  当我读到转化后进生万同时,对我的震撼最大。原来后进生还可以这样转换。当老师的都知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我这颗爱学生的心爱在了学习成绩上,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尤其是后进生的情感。李老师说对于后进生的教育要个性,不要以分数论英雄。而我班的后进生我却只盯在成绩上。如A、B、C让他们课下在教室被我盯着背诵,不管是语文英语还是历史地理,只要没有背过,我就像是有了天大理由剥夺他们自由一样,让他们课下在教室被我盯着背诵,体育美术课也暂停在我办公室背,背不过的像是犯了多大罪一样通知其父母在家做好监督。我认为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跟上,成绩才能上来,她们会了解我的用心。然而A同学妈妈的一通电话让我陷入沉思。A同学在班里不学习,并且扰乱其他学生学习,多次换位无果后就让他自己单人单桌在教室最前面,一来不会打扰其他学生学习,二来在老师眼皮下面可以有所收敛认真听讲。所有的背诵我来检查,以为这样他的成绩可以有点长进,最起码的基础知识应该掌握。然而A同学把我这种行为理解为是对他的歧视。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因为之前也一直在和家长沟通,询问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自认为掌握的学生信息不错,不知道哪个环节出错,学生还不让家长告诉我。我想我是不是也应该像李老师一样从学生情感出发。首先和学生交流,问他最近上课老师讲的知识怎么样,自己一个位习惯不……通过交流,学生向我敞开心扉,我知道了学生的需要是什么,给学生调了座位,并且与我列了接下来努力的方向。从那以后学生的作业每天都按时完成并且写的很认真,上课态度也改变很多……

  我从这件事情发现原来学生的情感是这么的重要!唯成绩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真正的会爱学生才是王道!这是我教学的第二年,我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没有多彩的教学技巧,但我有学习的心,我也想像李镇西老师这样拥有与学生间亲密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知己关系。每当回忆起学生,学生回忆起我嘴角都会有上扬的微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用爱心浇灌学生的成长。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5

  再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为李镇西老师那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在陶醉中、感叹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当我静静地阅读他的一个个小故事时,像走入了他的班级,跟他一起经历了那一桩桩平凡但又耐人寻味的事情。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震撼”。只有一个真实的人才能够写出那么一本真实的书。

  “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李老师在手记二、三、四中主要写了:后进生的转化,优秀生的培养,青春期教育的尝试三个话题。其中,后进生的转化这个话题,引发我深深地思考。他在书中分析了后进生后进的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①教育方法不当:要么是溺爱,;要么是粗暴,;要么就是放任,养成了懒惰也养成了散漫。

  ②家长行为不正:工作懒散、趣味低级、生活平庸、……如此等等都是在对孩子进行着负面的“启蒙教育”。

  ③家庭离异:,夫妻经常打架、吵架、无疑会在孩子心中投下生活的阴影,扭曲他们的道德是非观念。由父母离异而造成的家庭破裂,使一些子女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温暖和教育,使不少孩子渐渐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2、学校方面的原因

  ①教师的歧视,冷落,疏远。

  ②教学的失误。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上的“一刀切”。

  ③多次尝试失败。面对他们第一次“失败”,教育者并未予以应有的心灵抚慰和学习帮助,以至于沉重的自卑感成了第二次失败的前奏。

  3、个人方面的原因

  ①街头结交。

  ②身体状况。体质较弱或身体某些方面的疾病,自然会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以至成为“后进学生”。

  ③智力状况。个别学生反应迟钝、接受能力较弱,也是他们学习落后的原因。

  以上只是粗略地将“后进生”的成因作了个大致的划分。作为教育者,我们在研究“后进生”时,却应该也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学校教育方面。

  谈心。最常规的武器,这是用的.最多的办法。平等尊重,找准时机,讲究语言……没有功利的谈心。用平等培养平等,用尊重铸造尊重。

  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每当新学期开始,我便印制好一叠《学生进步报喜单》,然后在每周末发给本周进步明显的“后进生”,让他们带回去向家长报喜。我常常利用节假日,邀约班上的“后进生”和他们的“帮助人”一起去公园或野外游玩,当学生把你当朋友的时候,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开始走向成功了。定期(比如每周或每月)由全班学生评选“本周进步最大的同学”,或者评选“感动班级月度人物”,并对进有关同学发奖或《报喜单》。发表格,每日九问:一问影响同学学习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复习预习功课没有?五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六问今天说过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

  让每一个“后进学生”都找一个与自己各方面情况接近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在纪律、学习等方面展开比赛,并定期让全班评比。经常向全班学生布置写《××同学进步大》的作文,后在班上大张旗鼓地朗读或张贴这样的作文,以形成一个催人向上的集体舆论氛围。定期荐书。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6

  带着自己的心,带着自己的梦,带着自己的实践,带着自己的思考,又一次拜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良久无言。

  在书中看到了教育的鲜活,看到了教育的灵动,看到了教育的轻盈,看到了教育的诗意,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学生朝我走来,他们带着微笑,带着苦恼,带着失落,又带着收获;然后又款款离去。从他们的背影里,又看到了对生活的向往,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追求,带着“要让他人因我的存在而快乐”的信念,走向他们美好的未来!

  我沉浸在李镇西的教育情怀里。那一枚枚鸡蛋的情意,那一封封信函的浸淫,那一次次活动的熏陶,那一颗颗童心的烂漫,无不是教育智慧的结晶。给汪斌煮的鸡蛋,医院里飘飞的歌声,学生一次次的秘密行动,无不牵动着我的情怀。我在比照中反思,在反思中常常为自己开脱,渐渐的,我发现,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灵魂,是一个非同一般的教育者和思想者。从万同的故事里,我看到了耐心和恒心,从程桦的思想飞翔我看到了李镇西对优秀学生的激励与培养的教育机智……我的灵魂被触动,我的思绪被链接,我的心灵被震撼!此时的我又一次沉默了。

  沈志文,是我遇到的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随意的和前后左右说话;课间又和其他同学互相打骂,为此,我没少批评他,但他从来不顶撞我,每一次都“低头认罪”,过后一如故我。后来,我想了个办法,封他为班上的体育委员,他非常高兴,一下子安静了好几周,工作也比较卖力,但几周以后,他又开始犯错误了,虽然犯的不是什么大错,但是也影响了周围的学生,有几个家长和同学对他的意见很大。我又找他谈话,写保证,但也没有多大的成效。不但如此,沈志文又不完成作业了,有时候甚至几天都不交作业,座位已经被我安排到最好一排,似乎也无所谓。说实在的,当时我觉得自己对沈志文已经仁至义尽了,是他自己不争气,所以也不大管了,只是让班干部偶而约束一下他的行为。

  当看完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后,把沈志文与万同相比,沈志文无疑要好得多啊!但自己与镇西师相比,相差实在不能以道里计!

  另一个学生叫崔贤杰,是个非常善良的学生,也很有正义感,每当女同学受到欺负,他总会挺身而出,所以在班上很有人缘,但是学习成绩不如人意,经常的`不写作业,我放学的时候没少留他,直至到他把他的作业写完为止。记得有一次,在上完课的时候,让组长收作业,却迟迟不见崔贤杰的作业,我的火气呼的一下冒了上来,“你的作业呢,是不是又没有写?”,我严厉的训斥到。“我忘到家里了”,他很无助的看着我,“没写就是没写,还撒谎”,我又一次大声的说到。崔贤杰没有再说什么,只是不停的掉眼泪。下课后,为了核实情况,我打通了他家里的电话,从他妈妈那儿,我得知了孩子的作业确实忘到了家里。此时此刻,说真的,我如坐针毡!为自己的鲁莽,为自己犯下的不可原谅的错误,而后悔不已。书中李镇西教育孩子的故事更是唤醒了我沉痛的记忆,让我明白做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有多难,自己离合格还有多远的距离!如果我能早一些读到《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如果我能早点领悟到师生之间的爱,或许对待这两个学生也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爱可以融化心灵的丑恶,爱可以让人变得美好,爱可以消除任何代沟,爱是素质教育的精华,正是这份精华造就了社会的人才。

  朋友们,让我们接受人与人之间无私的爱、学校的爱、社会的爱,让我们在与学生的接触当中充满爱,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此时做起!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7

  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带给心灵的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学生生日时李老师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则时时都在收获!学生一句句关切的问候,那一刻,就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书中最震撼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一直思考如何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让学生喜欢我……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时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可以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阅读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思考,不断反思: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是一切的源点,只要我们心中装满爱,爱的种子就会随时飘落到每一个心田,每一个角落。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们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他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8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老师对学生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真正的.爱而不是挂在嘴上的爱。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利用周末时间请学生去家里做客,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游山玩水走;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发自肺腑的爱。当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些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更会吧我们当做他们的朋友甚至亲人。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9

  一晃《爱心与手记二》也看完了,良久无言,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手记二给我们讲述了李镇西老师与“顽童”打交道的故事,他跟“顽童”们心贴心的感情交流,又不失严父的温情。万同的故事,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了解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是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一路阅读,我不禁想到了我们平时的工作,或多或少也会碰到类似的顽童,他们总会让我们感到头疼,感到手足无措,他们反复的考验我们的'耐心,可能一开始我们会和他们讲道理,可是时间久了我们也许就会把他们抛之脑外,心里从未感到一丝愧疚。

  故事更让我们反省自己,获得启迪。了解学生是教育必不可少的工作。所谓的顽童都是有成因的,他们或是“单亲家庭”缺少家庭的温暖,或是自身身体原因等,要尊重学生使学生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不能以分数论英雄,把差生视为一个一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把学生的幸福放在首位。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反复抓,反复抓“的工作,为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指导方针,今后我会不断探索,尝试更多适合后进生的转化方法,让后进生感到成功的喜悦。《爱心与教育》仿佛一盏灯,用心阅读,或许它能照亮我前进的路。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0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翻看这本书,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 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 《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 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 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 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 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 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 ”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 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 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 反思过去的' ” “随意” “从容” ,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 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 鼓励, 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 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 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1

  《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教师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我们的教育,缺少的是一份真!

  我们的德育自成体系,然而却像一个影子,消耗着时间,金钱,教育资源,却并不真实,或者压根就不存在,只是一个黑色幽默。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

  读李镇西老师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仅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

  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

  而李镇西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镇西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而李镇西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镇西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所以在整本书中,镇西师并没有流露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没有流露出对学生施过恩德的那种隐隐的得意,而是不断地感谢,感谢学生,感谢编辑,感谢同事,感谢同学,感谢一切帮助过他的人,正是这一份做人的态度,才提升了李镇西老师的生命,并且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2

  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人民教师,内心澎湃着用心把每一个孩子教好的雄心壮志。实践后才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他们的顽劣、无理,甚至感觉到不可理喻、无能为力。到底怎样才能教好他们呢?怎样才能把他们引上正路呢?他们有那么复杂吗?他们只是孩子啊!《听听孩子的心里话》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感受到:教育者跟受教育者之间应该平等交流。

  确实,教师和家长本来就只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我们为什么非得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压制逼迫孩子呢?作者说:“教育孩子不是驾驭孩子,所有的大智慧都是源于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要想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请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吧!”我们只有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引导他们;不然,就是粗暴、蛮横地打压、灌输,根本不能令他们心服口服,相反,给了他们野蛮、攻击的例子。

  作者对她女儿的.教育是宽容、平等的。她时常跟女儿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她的家里,她的女儿像大人一样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的对话一点也不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严肃正规。她的女儿可以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心声,尤其是不赞成的意见,孩子可以反驳父母的不是。有些话当时没机会或没来得及说出口的,她还用书信跟女儿交流。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她的女儿开朗乐观、积极向上还善良友爱,更重要的是有主见、独立性强。

  著名的哲学家卢梭说过: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拥护你说话的权利。作者提到,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说话的权利,但我们国家的孩子却没有好好地享受过这个权利。我们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去听听他想要什么、他为枝叶拔节,看到花儿吐蕊。

  “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李镇西)宽容缘于尊重,源出爱心。

  当然,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放纵”,而是为着学生的成长,战略性的“后撤”,如水墨画中的留白,给学生自我改正的机会。

  李镇西,让我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如在同一军营里打拼了几十年的战友。李镇西文中叙述的一些事情,读来如在眼前。也许是因同为执教几十年的老班主任,情感极易产生共鸣吧!

  拜读《爱心与教育》,受益匪浅;神交李镇西,今生无悔!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3

  认识李镇西老师,还要从教育界流传的一句“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说起,读过魏老师的书,也听过他的讲座。但是对于李镇西老师却一直没有机会了解。没想到的是,虞城县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竟然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在这次培训中,教师发展中心给参培的班主任们精心准备了一份厚礼,那就是李镇西老师的著作——《爱心与教育》。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我以为是一位教育专家的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想到打开他我就再也不舍得合上,我几乎是流着泪一口气看完的。因为我的内心始终涌动着感动,这种感动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让我一次次审视着自己的内心。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主题,爱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份爱。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头,我都认为这是违反课堂纪律的。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来,我一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学生“小大人”,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多学习少玩的完美类型。孩子们成了我制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吗?不,我并不知道。而李老师呢?他能够在教育学生时“向学生学习”,他能够大声疾呼并真诚的实践着“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他努力追求着“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他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李老师说得好:“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决不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回忆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我陷入了沉思:“亲其师,信其道”,古人尚却明白的道理,可我……实在汗颜。

  我一直赞同“教师要爱学生,并且每时每刻爱每一个学生”的观点,李镇西老师对后进生的态度让我十分感动。他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永远不对任何一个学生绝望。他坚持用自己的爱心温暖每一个被忽视,被伤害的'心灵,帮助那些原本被扣上差生帽子的学生,一点一点找回生活的动力,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万同的故事就是李镇西老师用爱心教育,转化后进生最好的事例。在读万同的故事时,我几度流泪,为了让万同学习,李老师给他借来《烈火金刚》,让万同在听不懂课的时候抄写,又替他找来帮助人,一点点降低要求,看到他的一点点进步,就用“报喜单”激励他。在班里让学生用《我为万同的进步而高兴》、《我为万同的退步而痛心》的作文题目来关注万同,教育万同。在激励万同的同时,整个班级内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氛围,更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这中高超的教育艺术让我佩服不已,我不禁感叹:遇到李镇西这样的老师,他的学生真幸福、真幸运!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不止一次地提过这样一句话:要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这是李镇西老师的座右铭,也是他教育学生做人的真理。读完这本书,深深地为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折服,同时也为他拥有渊博的知识而叹服。正如李老师所说: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情感,一个叫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向李镇西老师学习,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用爱心、真心、耐心对对待每一个学生。也让我的学生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4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

  花了三个晚上,读完了《爱心与教育》。《爱心与教育》是全国著名教师李镇西老师的一部作品。李镇西老师的教学的核心思想是民主、科学和个性。

  既然书名是《爱心与教育》,那么当然重点是爱心与教育的关系。首先李老师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一个真实的老师,没有一丝高高在上得感觉。昨天我在他的微信公众号里留言,没想到不久之后他就回复了,真的让人太意外了。爱心,是教师最基本的条件。这种爱心,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的平等而真诚的感情。对于李老师的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某些教师的虚情假意真是让人恶心。

  这本书是一本教学案例集,提到了问题学生,优生,青春期教育,学生心理,异地笔友以及如何管理班级的方法。从每一个案例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李老师浓浓的爱心。

  关于后进生的教育方式,他认为,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后进学生”,让他们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又接受集体的监督,即允许其反复,有鼓励其进步,这最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科学。这与苏霍姆林斯基的看法是相同的,李老师也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崇拜者。

  李老师给每个新班的见面礼总是一句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他不同意这是助人为乐的另一种说法,因为助人为乐是刻意的做好事,而他希望“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常态。这又与苏霍姆林斯基不谋而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绝不能让孩子因为做了一件好事受到教师的表扬而沾沾自喜,这是非常危险的。

  李老师说,人不能没有原则,但要拥有自己的原则首先必须学会感动。因为,只有没有根本的是非观的人才会万事无所谓,才不会被感动。不会感动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不会感动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读完此书,教学方法不会有什么增长,但是绝对会改变你的教育思想。教育如同一门武艺,要内外兼修。内力是教育思想,知识储备,外功是教学方法。没有强大的内力做支撑,教学方法是虚空无力的。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有一颗爱心,用爱心去点燃孩子内心求知的星星之火,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才会事半功倍。当然,爱心应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而不能是虚情假意。

  我们达不到李老师的高度,但我们也应努力做好,让孩子因我们的教育而感到幸福。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9-09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2-07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2-27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8-05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4-09

爱心教育读后感04-29

(经典)《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9-19

(通用)《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9-11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合集]09-15

【必备】《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