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3-10-26 07:30: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合集)傅雷家书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合集)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融于日常生活,体现在举手投足之中,成为渗透力最强的教育因素,构成孩子成长为合格人才的最基础层面。

  傅雷不论是为了参加一个活动打领带,还是译一篇著作,他都是持着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做。

  他在每封家书中都不写错别字,这既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也是以此教育远在万里之外的儿子做事要认真。

  他这种严谨的态度对傅聪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这样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是老师的小助手,有正义感,班上同学有做得不对的事,他都勇于指出,他也乐于助人,老师们都觉得这个孩子以后的发展肯定不错。一天,老师接待了他母亲的来访,他母亲向老师诉苦,说这个孩子在家里是如何的不听话、如何的顶撞她、如何的习惯差,这个孩子首先还听着母亲对他的各种指责,说得多了,孩子不耐烦,就要他母亲不要再说了,可这位母亲还是不停的指责,孩子忍不住了,对着母亲说:你总说我这不好那不好,你自己呢?你还到超市偷过笔。老师和母亲都愣住了,母亲赶紧否认,孩子生气了说:我亲眼看见的,你只付了一支笔的'钱,可你拿了三支笔,另两支你偷偷藏在口袋里。母亲不停的否认,孩子怒目相对,老师尴尬的呆在一旁……后来这个孩子初中毕业后因为偷抢,被派出所拘留了。

  我刚刚说的两个例子是个案,它没有普遍的代表意义,说这样的例子是因为我想告诫自己、提醒所有父母:教育无小事,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三观”,每时每刻我们都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学会等待:

  人生是一个过程,忍耐和等待是它的必修课,撒下一粒种子,不懂得等待,是不会看到它开花结果的那一天的。

  如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也让它多了一些浮躁、一些急功近利,辐射到家庭教育上,让我们为人父母者变得有点急于求成。孩子犯错了,我们想要他马上改正并永不再犯;孩子成绩不好,我们给他找补习老师,希望他下次考试成绩有个飞跃……我们太着急了,有时候我们上火了、寝食难安了、内分泌失调了,我们仍然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改变他,可偏偏这个熊孩子不但不按照我们的想法改变,甚至变得让我们怒发冲冠、雷霆万钧。这时候,请千万要记得:深呼吸、深呼吸、再深呼吸!告诉自己:咱家的这朵花还需要阳光、雨露,还未到开放的时候,让我们多一份耐心、多一份期盼、静候花开。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父母,我们要做的远不止我所说的这三个方面,它需要我们有耐心、有智慧、持之以恒的去努力。

  最后,我用李嘉诚先生的一句话作为今天的结语: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

  让我们不再犹豫、不再迟疑,用心的担当好父母这一角色,成就我们与孩子的幸福人生。谢谢!

  没有傅雷先生写给儿子的长篇书信,爸爸妈妈对于我的教导与指引都溶于生活这汪清泉中,在实践中把他们的教育思想传给我,引导我成为一个真诚正直的人。爸爸妈妈给予我的“书信”就是一张张贴在冰箱上,压在茶几上,留在桌子上的小纸条,上面写着日常琐事和给予我的深切关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傅雷家书》,记得初中课本的课外阅读里有这本书的节选,因为当时看那一小段的节选很有感触,所以印象比较深刻。虽然说从初中就知道这本书了,但是却一直没好好读一读这本书。今年暑假算是把这本书看完了。186封书信,不是单纯地表达父母对身在远方的孩子的思念与关怀。作为父母,傅雷夫妇不止重视子女们的起居饮食,冷暖开支等日常生活以及婚姻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同样也重视对子女思想道德,情操和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

  这本书除了傅雷不断地传授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傅聪尽量减少生活上还有学习上的阻碍之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点就是,傅雷夫妇完全把傅聪当做知心朋友,跟他交流艺术,向他倾诉生活里的小烦恼和工作上的烦闷。我想别说在那个年代,现在也很少有父母会像傅雷夫妇一样吧。

  像一九五四年五月五日的那封信,可能是所有信中最短的一封吧。信中傅雷就像对待朋友一样跟傅聪交流,不是单纯地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上遇到的烦心事也会跟孩子说。而在印象中,一般父母的想法是:孩子永远是孩子,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懂,懂也帮不上忙;又或者是,孩子也有自己的烦恼,作为父母,烦恼怎么说都要自己抗。这一点我真的是深有体会。常常看着父母皱眉在想什么事情,每次问了都是相同的答案:你好好学习就够了,作业完成了没有?然后就这样被岔开了话题。我想也许是这种想法,使得孩子和父母的沟通变得不够深刻,单纯停留在父母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上,孩子不曾了解父母。不曾了解父母才会不够亲密。不够亲密,像“我爱你”这种可以轻易对其他人说出口的话对父母却说不出来。所以我个人很喜欢傅雷跟孩子的这种像朋友一样的亲子关系。当然,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可以更主动一些去了解父母,至于怎么主动,日后慢慢实践。

  另外,傅雷在信中常常跟傅聪聊艺术,像诗歌,绘画,音乐,喜剧各种各样的关于艺术的东西。其中说得最多的应该是音乐吧,对于没有学音乐的人来说看这本书可能有时候会觉得看不懂,因为书中说到了很多钢琴曲的欣赏和评价。当然对于我这种钢琴菜鸟来说,有些也是看不懂……这些在日后值得好好去研究研究。当然,除了艺术上的东西,书中很多关于生活上思想道德上的东西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体会,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原谅我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我只能说这是一本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的书,如果好好去读几遍,相信是受益匪浅的,毕竟这是老前辈一辈子的生活经验。用《傅雷家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有大错。

  以上便是读了《傅雷家书》后有感而发的东西。书中有共鸣的东西肯定不止这些,但是不多说,留在脑袋里好好体会。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关于写作:

  小的时候,写作是种媚俗,为了老师家长的表扬,为了同学的羡慕;长大时候,写作是种气质,写作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与别人交流,但多少有些文艺青年的酸溜溜;工作以后,写作是种劳苦,各种反思,各种论文,各种读后感;读罢家书,写作是种幸福,人们经历喜悦、痛苦,写作能将自己的思想重新整理一遍,这种沉静能给人带来新的力量。

  PS:我对写作的感悟,一如傅聪对音乐不同时期的感悟,虽然境界、层次相差甚远,却自得其乐,呵呵!

  关于做人:

  傅雷为了感谢法国友人的文字帮助还寄去了法郎,可见,傅雷并不是一个获得了别人帮助就心安理得的人,适当的感谢也是求得心灵的宁静。信中,傅雷常常提醒自己的儿子,给老师,给友人去信,时刻提醒我,常有一颗感恩的心。暑假中,我去看望了我一生难以忘记的一名老师,也冒着酷暑看了小时候疼爱我的几个亲戚,我虽没傅聪那么忙碌,但对于他们来说,这种看望,这种心愿,也是弥足珍贵的。

  关于政治:

  大学的.时候,我热衷于看钱钟书,狂热于“钱学”,与傅雷一样,他高傲、热烈,今天想来,钱钟书是聪明的,他能冷眼看世界,很多事情能够看得真切而透彻。傅雷和钱钟书是好友,而他却是如此的刚烈,刚烈的让我心痛。他关心政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参与各种会议,我的心甚至也跟着他文字间流淌的文字而心潮澎湃起来。他一直热爱着并且极力去奉献的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然而,右派、文革,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他,。傅聪入英国国籍,他心痛的几个月不写信,信纸被揉烂了几次。从他的文字,我也感到他些许对时局的失望,而只能用极其隐含的方式表达出来。单纯的傅雷,带着自己的热情和脾气,不能遏止,这种优秀的品质是身体不可剥离的一部分了,他们的奉献一定是最最无私和挚诚的,恨不能把自己的全部都献上去。一九六六年,他走了,留下的是高贵的人格。我痛惜他的离开,可正是这样的知识分子,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对抗着那个令中国人难以启齿的时代。

  关于父子:

  总以为,那个时代对感情的表白过于含蓄。特别是家书在开始的时候,父亲甚至有些苛刻,让人觉得强势,有些时候还会以批评和建议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和期望。读到后来,轻言细语的嘱咐,深情款款的絮絮叨叨,几近于情书风格。

  一本厚厚的家书,一字一句沾着墨香,这样的流露,在今天这个社会,一去不复返。科技的进步总会带来快捷,带来安逸,可是它也带走了很多无法复制的情怀和精神。

  他三番五次地劝儿子到外面走走,保持身心的fresh,年轻的时候不过分地消耗自己,才是细水长流,言语真诚细腻丰富,蕴含着对父母对孩子的牵挂。

  他把儿子当成自己的朋友,渴望与他交流并从中学习和汲取知识,这也是对知识的渴望。“我们虽然年纪会老,可是不甘落后,永远也想追随在你们后面”,他内心深处有一份把儿子当成一位艺术家和音乐家的崇敬、追随,谁说傅雷不也是一位充满灵气甚至可爱的“老头”?

  家书到了后来,我渐渐感到,父子的心灵慢慢靠拢,互相影响吸纳、学习磨砺,这也是时间和岁月的积淀,只想象一下这种感觉就很令人动容了。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作为初中必读篇目,《傅雷家书》中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孩子傅聪和傅敏家信中的谆谆教诲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个人在一些事情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傅雷先生的家信读起来就像面对面同他对话一般,亲切又温和,似乎就如同读者的父亲,正在用语言对我进行谆谆教诲,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傅雷先生对儿子的爱。

  这些家书中饱含了傅雷先生对于儿子的爱和期盼,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有对儿子的爱子情深,有对儿子的鼓励,有嘱咐,有母亲的关心,更有浓浓的爱子心切。“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里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段话看完就让人潸然泪下,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和期盼,离开的不舍和想念都浓缩在这段温柔又坦白的话里面。亲切的言语让人读后感受颇深,受到父母深切的爱也能感受到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既为他们高兴,又为此伤心难过。骨肉之情难以割舍,读完这温暖的语言和家长的心声,我想作为孩子的我们都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认真快乐地成长,报答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参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体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在母亲心思细腻的言语中,我们不仅感受到深深的母爱和引导,更明白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重点是哪里,我们应该明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的重点,走好我们要走的道路,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也不辜负自己的人。在后面的章节傅雷也说过“人一辈子都在高潮和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从中我个人受到了很多启发,人生就是浮浮沉沉不断向前的过程,我们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面对艰难和平顺,这需要我们拥有很高的修养,我们通过读书写字,培养兴趣,努力实践获得修养,努力向想要的生活迈进,成为更好的人。

  “今天会下雨,上学别忘记带伞。”这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纸条,却是妈妈给予的爱,感觉到父母的爱将自己包围,一件件小事拉近父母与自己的感情,更懂得互相理解与关爱。这些小纸条有的语句不通,但作为子女都能会心看懂。“不要气馁,爸爸相信你。”贴在卧室门外的字条看着随意,却也能让我在每次还会去想起都被感动。一定要成为更好的人啊!这些特别的“家书”也正激励着我成为这样的人,不负他人,不负自己。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是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像是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

  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是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

  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

  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能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

  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能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坚强”是贯穿这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孩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放心了!”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体现:a不怕挫折,b永远保持谦卑之心。也就是胜不骄,败不馁。这也是我们能学到的。还有,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能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不错,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能适当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国,许多家庭的教育不恰当,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没有正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步入歧途,最后后悔莫及。

  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家庭暴力,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不但没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让孩子变得反叛。用合适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长们应该欣赏这本《傅雷家书》。其实,作为孩子的我们也有必要看看,因为它能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生活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

  不一样的父亲,相同的父爱。尽管这札家信的作者和最初的阅者都与我们有几重世纪之遥,尽管不同时代社会制度下,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实有迥异,尽管如今的出版业为其缀加了更多的商业炒作,但是今天的读者应该做到的是摒弃这些外在的隔阂和枷锁,静读字里行间的文字深情,一定会受益匪浅。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我们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业,这就需要智慧的指引。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告诉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打开财富的智慧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7

  第一次读到《傅雷家书》,是在86年的那个暑假。当时,我的文选老师,现在在樟树药都电视台任职的孙鲁榕先生,在假期前把我叫到他的住处,兄长般慈爱的他,递给我一本《傅雷家书》,向我郑重推荐,说这是一本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好书,值得一读。

  那年暑假,怀着顶礼膜拜的心情,我把这本书从头至尾认认真真地研读了一遍。深为傅雷对各种各样文学艺术的修养所折服,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他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等各方面各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极深厚的造诣。他的理论分析精辟入理,对一些具体作品的批评是那么的恰中肯綮,令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同时填补了我在音乐和绘画等知识方面的大量的空白。今年4月份,我在一家商店逛,又一次看到了久违了的《傅雷家书》,毫不犹豫地就把它买了下来。我又一次认真地把它研读了一遍。所不同的是,身为人师、人父的我,这一次是站在家庭教育这个角度,去重新审视的,因此,也就有了别样的感受。

  人的自爱其子,本是一种自然的规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事业却是永无止境的,通过下一代来延续自己的生命,进而去延续自己未竟的事业,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傅雷家书》的每一篇,每一件似乎细小到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浸润着傅雷对儿子傅聪的悉心的关爱,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远在北京的儿子即将要出国了,他能设身处地的想象到孩子出国即将面临到的语言、乐理等各方面的困难,以一个过来者的曾经的经历去告诉孩子应该做好的一切准备;儿子要参加演出了,他又叮咛儿子要注意的演出中的各种细节;儿子遭到了感情的挫折,他又以自己的情感经历,教育孩子要慎重,冷静的处理感情,不能感情用事,一切要以事业为重,要艺术第一,感情第二。即使在自己受到病痛的折磨,甚至比病痛折磨更令人痛苦的精神折磨的情况下,他也念念不忘给孩子写信,教育孩子要胸怀祖国,时时考虑祖国的利益和尊严。就是对傅聪小时候在学习、生活、音乐等各方面的不近人情的严肃管教,都是那么的主题明朗:要把傅聪培养成一个人格高尚、艺术卓越的.热爱祖国的人民的艺术家,真可谓是苦心孤诣。这种爱,犹如是春蚕吐丝,呕心沥血。

  纵观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实在是到了几近令人不齿的地步。西风渐进、东风渐逝,几千年的古朴国风眼看着就要象一只黄鹤一般化为一缕青烟而去了。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从渐进的西风中究竟学到了什么?自由?创新?许多人心目中,西方人的自由被曲解成以自我为中心、目无一切、及时行乐、为所欲为,把创新曲解为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西方人的主流思想却无法融入他们的心里,独立和博爱却丝毫也学不会,很多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还要父母喂饭,学校里学生间的不和谐的事情时有发生,家庭里父子反目为仇的现象也不胜枚举。这不是画虎类犬、邯郸学步又是什么?更可叹的是,这种思想竟然成了许多及时行乐,整天沉湎于吃喝嫖赌者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一个堂而皇之的推脱责任的理由。

  养不教,父之过。每一位父亲,都应该象傅雷那样,担负起自己神圣的职责。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推诿。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8

  清晰的日期,朴实无华的字眼,当中时常夹杂着俏皮的英文,就这么指尖划过每一页,目光扫过字里行间,瞻仰完了这贯穿亚欧大陆的《傅雷家书》。

  之所以说瞻仰,是因为这本书所孕育出的情感与故事,辛酸与泪水,悲欢与离合,父母对傅聪远在他乡浓郁的思念之情,不只是我们从白纸黑字中品读出来的那么简单。傅聪远赴波兰学习音乐,远距离的隔阂并不能熄灭父亲母亲严厉与温和的教子之情,爱子之心。我们能从每一封家书中读懂许多父亲细腻而又意味深长的教诲。

  父亲对傅聪的爱显露无余。每次渴盼儿子的来信,来信后反复读着儿子的来信,将儿子在国外每一次演出的新闻都收集起来,在大病之余也坚持写信。这种细微,渺小的举动,也许在父亲信中总是用极少的笔墨一笔带过,但这种情感却在我们心中徘徊不去,有时候一个非常小的细节,却能让我们心中一股暖流。就像川流不息的小溪,终有一天会在水天相接处汇成大海,永不干涸,流芳百世。

  然而,对于学音乐的傅聪,父亲也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及帮助。父亲会反复观看傅聪表演的视频,并告诉他的不足之处。这种关心已经超越了那种原有的鼓励,而是一种深入的直接与心灵沟通的教诲:“弹琴不能太sensation。那些心理作用太容易变。从两方面得来的,必要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深地划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人性的一部分”这种在心灵上拔高的教育,在音乐的领会上更深层次的指导,更超越了那些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关心和支持,这种支持就算在当今也是鲜为人知的。

  不仅在学音乐方面,在做人习惯方面更是潜移默化。他告诉傅聪,做人要踏实,诚恳,在音乐上投入更多自己的情感,不能够现身音乐而对社会不管不顾,对弥拉要体贴关心。更是关心到傅聪在西餐上用餐习惯的不端正。这种大大小小的生活琐事,做人教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吸收,而傅雷对儿子的这一种潜移默化,在每封信中多少都有些的教诲,更是令这种优秀的品质深入傅聪的骨髓,在这种青葱年华中养成了影响一生的良好品质。

  对于傅聪来说,音乐就是世界,我想如果没有父亲对于社会,祖国的一些灌输,他执着的性格必然引导他成为一个音乐疯子。父亲在心中总会提到中国的.现状,中国的运动,洪灾,党发表的思想理论,这种在异国他乡的傅聪脑海中留下的祖国,依然挺立在父亲的字里行间,然而正是在这种身系祖国的,被父亲深深影响的爱国情怀中,才令这钢琴才子在欧洲的崛起。即使在傅雷遭受迫害之际,他依旧挺着胸膛,向儿子讲述国家遭遇的厄运,而隐瞒了自己所身处的水深火热。他与国内反斗势力抗争,最终愤恨离世。可谓是: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父母的教育是一种传承,当今的社会有多少父母即使自己满腹经纶也不愿教授给自己的孩子凤毛麟角?而父母的教育正是维系中华复兴的重要纽带。而傅雷对于儿子傅聪饱含真情,面面俱到的教诲,却真真确确做到了这一点,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父亲,更是即使身处逆境也身系祖国的伟大斗士。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9

  世间万物皆有爱,男女之间的山盟海誓充满了爱;师生之间的谆谆教导充满了爱。读了《傅雷家书》,更是知道父子之间一封简单的信,也充满了爱。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普通的家书,大多数都是聊家长里短,加上一些普通的问候以及嘱咐。《傅雷家书》不同于别的家书,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思念之情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高尚情操,教育儿子先做人,后成“家”。正因为如此,《傅雷家书》才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是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严肃深沉而博大精深;母爱如水,温柔细腻而伟大无私。傅雷夫妇对他们的儿子不正是如此吗?傅雷对儿子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因材施教的教育,都是出自他对儿子的爱。收起温情脉脉,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这也完全是出自于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其实,在这个严厉的父亲背后,也有一颗柔软的心。在一九五四年,傅聪参加钢琴比赛并留学波兰,全家人在火车站送他的时候,他那无情的外表才被掀开。他在信中这样讲到:“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今天睡午觉,刚刚蒙胧阖眼,又是心惊肉跳的醒了。昨夜月台上的滋味,多少年来没尝到了,胸口抽搐,胃里难过,只有从前失恋的时候有过这经验。”可见,他的.心里是多么想念不舍他的儿子啊!爱子心切,并在信中自责,后悔:“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一对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的种种行为都是出自对孩子的爱。

  这个暑假,我独自一人去上海更加明白了这种掩藏的父爱。临行前,母亲执意要送我去机场,父亲却不同意,大声说“她都这么大了,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一开始,我对父亲生气,认为他不关心我,在公交车上默默流泪。到了机场,我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就是爸爸打来的。他断断续续地问:“怎么样?到了吗?路上顺利吧?拿身份证去领登机牌过安检知道了吗?上了飞机在打个电话回来,到了那边也打个电话。”我这才明白,他不是不担心我的安危,而是让我真正独立起来。这一刻,信中的情景仿佛就在我身上发生了,我也更能体会到傅雷对儿子的爱。在上海的这些天,爸爸每天都给我打电话,就像傅雷给儿子写信一样,尽管每次通话时间不长,通话内容不多,但我都能体会到隐藏在其中的父爱。

  恋人的爱,轰轰烈烈;师友的爱,平凡坚固;父子的爱,朴实深沉。不要因为父亲严厉的管教而认为他不爱你,他做任何事都是爱你的,哪怕只是给你写一封简单的信。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0

  首先,我们都知道,傅雷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同时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从老先生的照片上看就能感受到他的不苟言笑与严谨,“家书”这一温馨缱绻的名词似乎与他格格不入,但正是“家书”,让我们看见了傅老先生鲜为人知的一面。

  书一开篇,便是字字泣血的深浓歉意,第一次看到这里,我手中的纸页连我自己都没有发觉地顿了一下。明显,这跟我们印象中的傅雷天壤地别,家书中那个人不再是严肃的多头衔人物,而仅仅只是作为一位含蓄的深情的父亲。家书的字里行间都浸透了浓浓的亲情与歉意。有自觉亏待的内疚,有骨肉分离的不舍,有密友之间的切切倾诉……在这里,我们面对的仅仅是一位慈母,一位严父,还有谨听教导的儿子。

  是吧,这就是父爱,它无迹可寻,却无处不在。父亲在我们的印象中总是高大、严肃,但就如《傅雷家书》中所表现出的一样,那些在我们幼儿时期严厉的话语、在我们青春期刺耳烦人的教诲、在我们犯错后使我们害怕、后悔的教训,都包含了父亲无形之间注入的爱。书中的父亲对自己的孩子表达了深深地悔恨,对孩子儿时过于严厉的教育作出的解释,都已经于无形之间将父爱解透剖析‘赤裸裸地展示在了我们面前。这份严厉,虽然在当时显得那样不近人情,在多年后,那些话却成为了孩子在学会做人这条路上最结实的铺路砖。

  除此之外,傅雷老先生作为一名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作家、翻译家,他对艺术这方面同样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光是我在书中所观摩到的.文化、专业水平就已经令我瞠目结舌。我想,傅聪先生在成才这条路上,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跟他的父亲在背后的默默奉献想必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

  当傅聪在国际竞赛中荣获第三名时,老先生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来信人的父亲就无底线地赞赏有加,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对傅聪七个月来的努力做出了恰到好处的评价。在鼓励、夸奖的前提下又给儿子敲响了警钟——“即便如此,也不应该自满,而是要继续勤加练习,才能更进一步。”同样的,当傅雷得知傅聪想要进军其他领域时,也没有一味地表示支持,而是给出了最中肯的看法——“多个领域同时进行,你确定你能每个都兼顾到吗?要知道,你这次获奖,绝对已经是你所能达到的目前的最高水平——因为杰老师的付出,你自身的努力。”就这样,在接下来的通信中,每当傅雷给出建议,都会站在最中肯的立场上去给傅聪指明方向,同时留给对方自己选择的空间。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傅雷其中一封家书中所提的,他没有明确地告诉对方——“你应该这么做”,而是罗列出了一串问题让对方自己扪心自问、总结、反省。这一套行云流水画风清奇的教育方式我想应该是惊掉过无数人的下巴了。这份家书仿佛已经与它的内容背道相驰,这明明已经成了良师益友之间的对话。

  话说回正题,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着实深深体会到了父亲那种难以道之于口的爱,以及父母在家对远行儿女的牵肠挂肚,书中的教育方式也值得所有人深思。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傅雷家书》被称作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的原因了。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1

  一个人的素养往往从简单的字里行间就能看出,从《傅雷家书》中,我们惊叹于一个文学艺术翻译家竟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造诣,以及他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

  一九五四年傅聪赴波兰学习钢琴,出国后他与老爸傅雷的联系就是书信间的往来。通过这些书信,傅雷万里之外殷切地注视着聪的每一次心脏的律动,设身处地预想着聪在要走去的道路上会遇到的各种可能的情景,设计着如何教育离家的儿子。

  儿子出国后不久,傅雷陷入了沉思,便回忆起小时侯对傅聪十分严格的施教,的确是太狠了,他后悔“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而正在爱的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别离”。信中傅雷向儿子道歉:“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再严格的管教也无须跪着磕头似地道歉,归根结底还是老爸对儿子的爱。看了这三封信想必儿子更激起了对过去的恶魔如今的天使的复杂的感情,有恨却早已被爱所掩盖。从此就一定会刻苦学琴,别辜负了父母的爱和自己的梦。

  后来,儿子的艰辛付出有了回报,各地的乐团和交响乐队纷纷邀请他参加音乐会。虽远隔万里,但儿子的演奏,老爸聆听得透彻又全面,全面又真实。每次听完儿子的演奏,千言万语就全涌到了笔上。先是傅聪市三的告别会,他评价说:“效果甚好,就是低音部分模糊得很;琴声太扬,象我第一天晚上到小礼堂空屋子里去听的情形”。后是傅聪当年八月的音乐会,他推测说:“主要是先没试琴,一上去听见‘tone’大,已自吓了一跳,‘touch’不平均,又吓了一跳,‘pedal’不好,再吓了一跳。这三个刺激是你二十日上台紧张的最大原因。”傅雷不仅清楚地听准琴声,而且还明确地摸透心理。对儿子的成功缺误尽不含糊不含杂地指在信中。分析这么认真,不像是有空塞耳机兴口的一翻感憾,总的就是对儿子成才的信赖。傅雷的`这些评价和指点,让儿子在艺术的造诣上更上一层楼。次年二月的大赛,傅聪弹了个好的名次。

  艺术外,傅雷信中还谈及文学、礼仪、人生观等各方面。文学上,他写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象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声势雄壮”;礼仪上,他写道:“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使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道理上,他也写道:“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谈文学,能看穿诗韵和琴的联系;说礼仪,能教好基本的规矩;论道理,能说出起伏的实质,讲什么傅雷都最透最明。虽是远得很,教育始终不改变。傅雷不愧是当棒了老爸的!这本书最核心的是父爱给予的帮助和教育,其次才是话题内容。

  《傅雷家书》确实是父子爱的结晶,是不作广告的教育宝典。确实精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2

  我之所以不吝啬时间给你写这么多信,因为我不吝啬的爱你。——题记

  傅雷的作品我读得不多,以前只是隐约对他有些了解。第一次读他的作品便是《傅雷家书》。书中那些朴素的问候、不舍和想念戳中了我。傅雷原本会让人误以为他的文风会是雄伟壮阔的,但《傅雷家书》中因为父爱写出来的文字是温柔、细腻的,这恰好也是最打动人心的、最无法让人忘怀的。

  信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傅雷用自己的学识、经验,教育儿女如何做人、做事、对待生活及艺术等问题,包含着一个父亲对子女无私的爱。在为人坦荡、秉性刚毅的父亲的`教育下,傅聪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最终成为钢琴大师。

  从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深厚的亲情,傅雷夫妇平实的语言道出的是一片浓浓亲情,读后让人感动不已。“你的信,我们看的多宝贵,我们虽然分离了,可是心永远在一起,这是你给我们的唯一的安慰。”

  他们与儿子以朋友的身份相处,并没有要求儿子必须如何去做,而是以朋友的口吻,向儿子提起,让儿子容易接受。他说:“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

  青年时期,正是情窦初开、对爱情充满无限向往的时候。傅雷夫妇直言不讳地提出对于年轻人恋爱、结婚与做学问的关系的看法,让我深思不已。他说:“就是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了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这些傅雷在信中说过的话,相信傅聪学有所成之后,定深有感触。

  对成名成家的儿子不忘人生指南,而当成年后,儿子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予以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而当他们成家后他有叮嘱,切勿钱在手头,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

  傅雷夫妇的爱更是伟大的。他们希望儿子能够为了祖国人民更加努力,而不仅是为了自己。正所谓大爱无疆,傅雷夫妇的爱子之情,已上升到爱祖国、爱人民的层次,这是一般父母所不及的。傅聪不仅是他们的儿子,也是祖国、人民的儿子。

  我想每一个孩子都能读懂那背后深沉的爱。他们作为父母是完美的,也是我深深的敬服与爱戴之后,不会去想拥有的,因为我有自己的父母,他们爱我,那些我厌烦的唠叨、管束、斥责都代表着他们爱我。

  他们给了我一个家,让我无论何时都有所归;他们给了我他们的人生经验,让我不必经历他们经历的那些痛楚;他们给了我他们能够的一切,让我如每个孩子般长大;他们会在每一次斥责后落泪,在每一次愤怒后原谅,在每一次失望后包容。

  我不要沙滩小岛马车和城堡,我不要人山人海的热情尖叫,我不要五光十色灿烂辉煌的灯光在闪耀,我只想有一天,我能成为父母、祖国的骄傲。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3

  演讲之前,先问在座的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评价自己的父母的?每当我听到身边的人抱怨父母,我都会觉得有些诧异——我好像从未有这样的感受,难道是我 “另类”?直到我读了《傅雷家书》,认识了傅雷夫妇后,我才知道我不是“另类”,我只是幸运地遇见了睿智的父母,而我的父母也幸运地遇见了我这样懂事的儿子。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傅雷家书》,细细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好家教可以成就孩子的好未来”。这本书整合了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家信。12年,204封信——从艺术到人生,从做人到做事,从生活起居到开会旅游,从亲朋好友到领导同事,从教导子女到反省自己……字里行间,深刻又温暖,饱含为人父母的智慧以及对儿子的深情。

  傅聪留学欧洲期间,学识渊博的父亲更是在他的学业上提出了许多建议,并且不吝夸奖之词,给予了儿子很多鼓励。

  听了儿子的演奏录音,傅雷这样写到“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妙,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音色变化的确很好。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时期你真是从低洼到半山腰了。希望你能坚持不懈,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

  这一段,傅雷对儿子钢琴演奏的分析和赞赏,让我感触很深。傅雷夫妇没有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很多父母一样,严肃寡言,不懂鼓励,也不善于表扬。他们关注着孩子的每一个成长脚步,热情地表扬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孩子处于低谷时,周全地建议和鼓励,使他振奋;孩子位于峰顶时,又饱含期待,让他更进一步。这样既树立了孩子的信心,又给孩子指明前进的路线和发展的.方向。

  这些使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我发现我的父母与傅雷夫妇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我的父母同样严格又睿智,他们很少用责罚这个武器,当我犯错误时,他们耐心地劝导我;当我失败时,他们理性地给我建议;当我有进步时,他们真诚而热情地表扬我,他们出来都没有以“忙,没空”为借口对我不闻不问,而是会很耐心地陪伴我,耐心地回答我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就这样,小小的孩子长成了今天阳光自信的我!

  有人戏言说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是“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父亲常年出差无心管教孩子,母亲在家天天担心儿子的学习,给孩子报了许多补习班,总是批评孩子,结果收效甚微,反而还让孩子变得更加叛逆。我更加庆幸和感恩我有这样的好父母,让我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法国的作家、哲学家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傅聪就是因为有着好的家教,才成为了叱咤乐坛的“钢琴诗人”。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家教对于孩子的未来是多么重要啊!好父母教养好子女,好家教成就好未来!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2-28

《傅雷家书 》教学反思03-19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4-20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3-27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15篇02-04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15篇)04-20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20

《傅雷家书两则》教学反思03-27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15篇04-15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通用15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