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呐喊》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

时间:2023-12-18 08:22: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呐喊》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呐喊》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呐喊》读后感

  鲁迅,出生于地主家庭,后去日本学习医学。由于在大学中见到了中国人的麻木无情、冷漠懦弱,于是“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从此,中国少了一个医生周树人,多了一位文学革命斗士鲁迅。

  《呐喊》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间的社会生活,深刻揭示和批判了旧思想、旧文化、旧制度,为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举起了一杆大旗。这本书中,有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有以革命者秋瑾为背景并将其与人血馒头联系在一起的《药》;有只能以“精神胜利法”苟活于世的小人物《阿Q正传》。仅仅十四篇小说,就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遮羞布”无情撕下,语言之精准,达意之准确,言辞之犀利,令人起敬。

  第一次听说《呐喊》,是在学了课文《社戏》后知道它出自这本书。只是因为这个名字,我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浓浓的疑问:谁在呐喊?为什么要呐喊?在呐喊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我数次翻来它。随着年纪的增长,体悟渐深。

  谁在呐喊?我想应该可以从鲁迅先生的自序中找到答案。他在自序中道出了自己当时的迷茫:这个社会到底是否有药可救。之后与钱玄同的对话,首次道出了呐喊者。鲁迅当时的看法是在铁屋子中叫醒那几个清醒的人是对不起他们;而钱玄同的话,犹如平地上炸起一道惊雷,惊醒了鲁迅:“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读至此处,我的心沸腾了起来。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人愚昧,人人懦弱,但仍有一群人,不怕苦,不怕死,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可谓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要呐喊?《狂人日记》道出了真相。作为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剑锋直指“吃人”的封建礼教。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没有年代只在字缝里写满“吃人”的历史书,让狂人也让我们看到了,那时乃至古代,所谓的“仁义道德”不过是伪君子们用来伤害他人的武器。

  狂人有两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第一句是:“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的确,做错事的是少部分人,无动于衷的民众难倒就没有错吗?国家都这样了,民众们还隔江犹唱后庭花。房顶塌了,在房子里的我们难道就能幸免于难?文笔真的辛辣,重病要下猛药,对当时真的是猛烈一击。第二句是:“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看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鲁迅仍对这个世界抱有希望。或者说,这个世界仍然有希望。此时的中国,是疲惫与希望并存,仍有满腔热血,要个这个疮痍的世界斗上一斗。

  在呐喊什么?《药》中可见。人血馒头,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恐怖,更让人寒心。一大群人,都在期盼着革命者快点被砍头,他们好沾血去救自己的亲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初次看着篇文章,我还不懂,只是觉得这是父母一心救孩子,可最后孩子仍去世了的故事。后来再看,才发现自己当初的想法是多么浅显。《药》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对人们的麻木、愚昧、无知而发出的呐喊。在药中,他们用革命者的鲜血去浇灌馒头,并将它奉为拯救生命的“圣物”,他们或有陡然一试的无可奈何,亲人病入膏肓的走投无路,却更是有愚昧无知的神灵观,自私地利用他人生命,令人发指。

  我还看到了可怜又可笑、恃强凌弱的阿Q;看到了被封建科举制残害得面目全非的孔乙己;看见了愿意帮助一个素未谋面女子的车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内心世界并不强大,并不正确,因此无法发现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他们自身就像是一潭毫无生命力的沼泽。

  直到现在,“铁屋子”仍未被完全打破。但那时的鲁迅,那时的有志之士们,却已有了“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之心。沉默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终于爆发出一句呐喊:“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不要惮于前驱!”雷霆乍惊,中国猛醒!

【《呐喊》读后感】相关文章:

小草的呐喊作文02-23

《呐喊》读后感[精选]08-27

呐喊读后感(经典)10-30

呐喊读后感09-05

《呐喊》读后感02-01

呐喊的读后感01-16

呐喊读后感02-09

呐喊读后感09-02

《呐喊》读后感03-10

呐喊读后感范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