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时间:2022-01-09 15:54: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

  终于读完了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这套灰不溜秋的书,分上下册。当然,我看的是后浪出版社的。

  作者写下了1600-20xx年间,中国从泱泱大国沦为半殖民地,走向灭国的边缘,而今,又回到泛泛之辈,里的重大事件。全书1083页,以一个外国人的视野来看中国发生的一切。作者睿智,客观,逻辑的思维,笑看过去,俨然一本通鉴。

  舞台上,依然还是只有几个人,围绕着权力中心,着你死我活的较量,重复着“王始帝国”的故事。

  常拿凹面镜看自己,显得自己巨牛无比。拿凸面镜看别人,大象在眼里也成了蚂蚁。我只想找面平面镜,还原真实的自我。

  一部中国近代史,一部近代中国人们的苦难血泪史。书的内容国人都清楚。西方人逻辑的.思维用在分析中国的事有些不妥,你站在一个边境线外,通过一些材料,作逻辑推导,得出结论。然而,我们是酱缸文化,对逻辑免疫。

  在神气的国度里,发生神气的事。神气,神气,再神气!(最近流行咆哮体)这才是行文之道。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近代史》,作者是蒋廷黻,读的比较吃力。主要讲的是:在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此中有两个缘故。1。中西相隔很远2。中国觉得外国人是蛮夷之邦。但外国人认为,中国是很好的国家,竭力与中国订立邦交,可中国人仍觉得他们是应该向我们跪下的小人,英国人就这样在一开始就和中国关系变差了。而且,当时在中国的外商发现鸦片是利润较多的货物,在中国销售鸦片,但遭到许多中国人反对,更加恶化了中英关系,最后和英国打了起来,失败后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战败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轻视西方了。有些人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一些人就批评说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不可以轻而易举的灭亡。洪秀全领导一些人组成的起义军很快攻下了许多城市,可是到后来,起义军变得骄傲自大,他们的领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后失败了。

  不过好几场对外战斗的失败,令更多的中国人知道中国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后,很多人向外国人购买先进的武器,学习科学技术,受到推荐的李鸿章提出了许多维新方案,他希望中国步步向前进,但他做的不彻底,许多人不听他的话,很多建的厂都在和法国打仗时被毁了。

  这时李鸿章觉得日本是中国的劲敌,有朝一日会攻打中国,于是在高丽进攻日本,但由于战略错误,中国败给了日本。和日本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用各种外交办法想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但都失败了。可是俄,法,德三国却在后来自愿援助我国,想从中获取一些代价。俄国借给我们很多钱,声称要和中国为友,帮助中国修铁路,实际上要占领中国北方。最后,中国许多地方被瓜分了。孙中山这时在国内外来回奔波,提倡复兴方案,最后推翻了满清,当上了大总统,赶跑了不友好的外国人。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得应该人人平等,就像生活中一样,我们不能歧视有困难的那些人,而且做人要大气,不能为一点点小事而闹得越来越大,应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

  即便是从未度过近代史的中国人都清楚,中国近代的百年是屈辱的百年,是战火与斗争的百年。但同样我们也都知道,在那百年的黑暗里,却也还有着点点星火在泯灭与重生中坚守,燎原中华。

  而这也正是我阅读《中国近代史》最受感动的地方。

  谈中国的近代史往往是从广东省虎门镇开始的,一位前清的钦差大使将收缴上来的两百多万斤鸦-片在这里焚烧成灰烟,汇入汪洋。自此中国开始陷入西方列强的侵略中,而那位焚烧鸦-片的老人也因此成了朝廷的“罪人”,开始了他长达五年的流放生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理会朝廷上的讥讽,“知其不可而为之”,回忆着老人早已消逝的背影,我脑海里剩下的不再是局限于史书上的文字,而是封建制度崩溃下,一个儒家士大夫对于自身信仰最后的坚守。

  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悲哀的,无人坚守信仰的国家是危急的。曾左因信仰而洋务,康梁因信仰而变法,即便洋务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也失败了,但他们却凭借着自身的`不懈坚守启迪了千千万万的学生与工人,用器物制度之失败换取中华大地上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解放了民族之思想。并从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寻得更为伟大的信仰——共产主义,领导我国人民在三十年后的十月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为中国近代史画上圆满的句号。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然而坚守信仰终究是困难的。为了民族之革命,中华之振兴,孙中山先生耗费毕生之心血,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信仰被袁世凯冠冕堂皇地窃夺,眼睁睁地无奈军阀无休无止地混战。但先生仍旧坚守着,也坚信自身之信仰必将成为现实,他在、于失败中再次发动二次革命,领导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学习苏联,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改组自己亲手建立地国-民-党,促使北伐,最终病死北京。无论是政客还是文人,像汪精卫,周作人那般为了一己之富贵,一命之残活而果断抛弃自身之信仰,自身民族之人,不知有多少。但当我们回望历史,却可以发现无论背叛信仰之人有多少,坚守信仰的同志也不会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以其自身之稳健宣告着坚守信仰的胜利。

  有人说生命之虚实在于信仰之虚实。空虚的信仰既容易背叛,也很少影响甚微。因而我们更需要拥有更为充实的信仰,也唯有充实的信仰才会促使我们内心不顾一切地坚守。生命的价值是需要一份充实的信仰去完全的,虽不一定要促使民族之进步,国家之富强,却必须要无愧本心,无害人民,而这本身便是有益民族与国家的。生命是一条看不清的路,不去恐惧路途之凶险,不去纠结一时之盛衰,把信仰作为一个人生的载体,去坚守,从而以整个人生的长度去证明一个生命之深浅。

  这,便是坚守信仰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3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不好的东西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不好的东西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4

  大概对于每个中国人,近代史就是个无法结痂的伤口 , 时常被扯动,痛到刻骨铭心。那样动乱的年代,现今提及仍心有余悸。无法回避,因为过去、现在、将来是无法割裂的存在。

  “ 每当行走在这片土地上,即使水泥柱与钢化玻璃遮盖住了伤疤,鲜花与树木昭示了眼前的和平,但,细心一点,你总能从砖瓦中触摸到它的颤抖,在书页中听见它痛苦的呻吟,在光影中感受到那个逝去时代的愤怒,累积经年,仍不消退。 ”

  其实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每个王朝的坍塌总是伴随着新生的阵痛,而这痛楚将伴随着另一时代的成长逐渐消弱——直到鼎盛后的又一次衰退。新旧更替,推陈出新。相似的经历在漫长的中国史上绝不少见,唯一的区别就是史实的详尽与否和记忆的远近关联。可就如人类情感由多巴胺控制是个令人不快的现实,这种时代的伤疤是很难与主观意识分开,从而进行赤裸裸的剖析的。

  记得司马光曾经说过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然而,对历史的不客观的解读却对我们正确看待当下的问题毫无助力,只会使得我们患得患失,一边对着“历史课本上的罪人”横加指责,一边脑袋空空地高喊着自己都不甚明了的冠冕堂皇的口号,一边却觉得自己其实并无确凿根据、内心毫无底气,进而对整个时代的认知产生怀疑,愈发陷入不明所以的深渊中来。

  我们不能总是被主观思想蒙蔽双眼,如若放任下去,既是自欺欺人、逃避现实,又无法以一种正确的方式看待当下。试问,一个沉溺在虚幻的过去中的人,又能怎样对现实提出正面的、有建设性的提议呢?

  是的,从1840年第一次鸦x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炮火响彻了神州大地,血色染红的土壤下白骨累累。这个一百年,其中辛酸苦楚自然不堪言说。

  西方世界用火炮强行打开了清王朝紧闭的大门,东边的`邻居也对广袤的土地虎视眈眈、图谋不轨。两个世界的碰撞所带来的巨大反响震醒了中国人浑浑噩噩的脑袋。自强新政、戊戌变法,五四运动……风雨飘摇,国人上下求索,希冀走上不被外敌侵略的正途。他们曾经愚昧无知,曾经热血冲动,也许并不都是飘渺无形的“大义”驱使着他们作出抉择,但他们殊途同归,为苦难的中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黑格尔说 过: “凡存在的皆合理” , 我们乐于接受历史光鲜亮丽的一面,又要勇于承认:对于屈辱的历史,我们这个受害者也需要反思自己。然而尘埃落定,时间的车轮依旧不停地向前飞驰,留下车辙待人追忆。

  让我们正视这段历史。每个伤疤都是这片土地经受过磨练的勋章。曾经跌入深渊,但是我们又从绝望的谷底腾跃而上。

  这样的历史,才比战功赫赫、凯旋一片的盛世更让人心生敬仰。

  正视这样的历史,也正视了我们拥有的当下。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读后感02-04

《中国简史》读后感02-27

乡土中国读后感02-14

《乡土中国》读后感02-13

《中国寓言》读后感05-16

美丽中国读后感05-25

《乡土中国》读后感03-16

《徒步中国》读后感03-31

中国的智慧读后感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