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观后感>《密阳》观后感

《密阳》观后感

时间:2022-02-01 10:00:5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密阳》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密阳》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密阳》观后感

《密阳》观后感1

  和妈妈一起看完李沧东的《密阳》,看完她一直在追问我,你看上帝就是不存在的,导演是不是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果然被李沧东一语中的,看完这部片子,不信基督的人一定会认为这是一部反基督教的影片,而基督徒看了又一定会很不舒服。李沧东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回答的很巧妙,当然曾经韩国文化部部长的位子让他害怕他的回答被人更多拿来做政治上的解释。实际上要说这部片子和宗教无关那绝对是在扯谈。

  李申爱死了丈夫带着儿子到丈夫的出生地“密阳”,然而没想到的是,她的儿子却被人绑票最后撕票,尸体被扔在河里,凶手是儿子的老师。经历到人生最大痛苦的她被当地的一名基督徒传了福音,之后她在宗教信仰里得到了安慰和平静。就在这时她下了一个决定,要去监狱宽恕那名杀人凶手从而宣传上帝的爱和福音,但没想到的是,那名凶手虽然在监狱里但却红光满面,原来他在监狱里也信仰了神,并且得到了神的宽恕。这让李申爱大受打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仰彻底崩塌。之后她做出种种奇怪的行经去挑战上帝的存在。

  我觉得此片最巧妙的地方在于他最大程度的暴露了基督教教义中争议最大的赎罪漏洞。

  李申爱信仰上帝,因此她觉得要“爱自己的敌人如同爱自己”,所以她才会去选择到监狱里宽恕杀人犯,但问题是这个宽恕只是单方面的,她通过宽恕这个行为得到心理上的补偿,但实际上,她却不认为上帝会宽恕他的,但实际上又是怎么样的呢,李沧东在这里做了巧妙的安排,这个罪人也恰巧信了上帝,这里就进入了基督教"因信称义"里的概念,天主教里讲究功德赎罪,马丁路德改教后被提出的"因信称义"却不同,只要向上帝真心忏悔就能蒙准上帝的恩赦。李申爱信仰彻底崩塌的原因是她从来没有想到过罪人也可能信仰上帝,并且在她没有宽恕他之前,上帝就可以先宽恕他。于是李申爱质疑如果罪能够轻易就被赦免掉,那么长久以来她忍受的痛苦又有什么意思呢?

  这里提到了痛苦的意义,这是我觉得本片里李沧东最想表达的一个东西,李沧东很显然觉得痛苦是有意义的',这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隔着车窗仰拍天空,最后一个镜头恰恰相反,是俯拍地面。中间没有隔离物。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李申爱一直在寻找生命意义,她来到丈夫的老家“密阳”,就是要寻找生命的意义。一直寻找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是所有人的目的。谁都不希望自己的生命毫无意义地过去。李沧东认为一般人觉得人生最大的意义存在宗教里,许多人在人生的某一点中最终会寻找宗教得到依归。然而李沧东更多的想表达的是,不管上帝存在不存在,人生的意义都不在天上,而是在现实里。虽然现实本身丑陋而粗糙,却是生活的基础。但是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

  李沧东想要抛开宗教去讨论人生命痛苦的意义何在,但是在影片的最后,他自己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所以有很多人不喜欢这个结尾 ,我认为并不是大家希望让李沧东给出上帝到底存不存在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于对痛苦意义的追问。

  李沧东曾在北京电影学院做讲座的时候就这样说到,他说他本人不信神,但是有宗教性,他说美国有个机构进行过有关宗教的一项调查,他的问题并不是直接问你有没有宗教,而是问你觉得人生中经历的痛苦有意义吗,如果回答有的话,那就是被认为是有宗教性的人。如果拿这个问题问他的话,他也会回答有。因为他觉得人生中经历过的痛苦是有意义的。他说他就是想通过他的电影给观众一个答案,对人生经历的痛苦的一个答案。

  很遗憾的是,在密阳里,我们看不到这个答案。

  如果他想给出的答案是,抽离掉宗教后,人生的痛苦将不再有任何被寄托的可能。它仅仅成了单纯的痛苦,一种无法避免而又绝望的痛苦本身。

  "密阳"的意思是秘密阳光,但我更喜欢它另外一个解释,"阳光密集的地方",在《圣经》里《创世纪》永远是最让人着迷的,"要有光",耶和华大声地下达了他的旨意,于是便有了光,光代表的是生命的开始,是生存的希望,正如李申爱第一次来到密阳的时候透过车窗看到的那一屡阳光,她说她喜欢密阳不仅是因为这里是丈夫的家乡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她可以在这里重新生活重头开始,而在影片的背后阳光被投上了阴影,然而不再看得见阳光的李申爱最终去哪里找寻她所不断在承受的痛苦的意义。

  李沧东狡猾的避开了。

《密阳》观后感2

  电影看了半年多,印象如初,如果触及心灵的电影算为好电影之一,那这部绝对是。电影故事的过程是非常阴暗的,结局是开放阳光的。

  以下是某网友的影评截段:

  影片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表演上都无可挑剔,尤其它对剧情的剪裁大可称道,但更有价值的东西似乎也如片名一样深蕴其中,这个东西可能牵涉到现代人的秘密心灵领地,更可能牵涉到东西方两种思维的信仰态度。

  简单地分析李申爱的心路历程:1、【未开悟的懵懂的生活】:失去丈夫后决心带着孩子回丈夫老家努力开始新生活;2、【依赖上帝的生活】:失去儿子信教后的心灵慰藉状态;3、【绝对自由的生活】对上帝失望后无信仰癫狂状态;4、【找到真谛的.生活】回归第一个生活状态,但已经拥有了更强大更坚定的心灵,也可以说是找到了更坚强的信仰。(这个阶段影片没有正面描写,只是以最后一个镜头和片名来暗示)。

  在西方人看来,《密阳》里的困境可能并不是困境,或者说他们可能已经解决了这个困境。当信仰成为罪恶心灵的庇护所时,我们怎么去理解“主”?

  当然在西方古典神学看来这是一个荒谬的问题,因为对于主,我们只有信或不信,而没有“去理解”的权利。这种以天然的曲格臣服为前提的信仰,与现代社会的人格张扬形成了一种持久的怀疑张力。启蒙运动以后的西方思想企图逐步贬低上帝来张扬人性,但当世界大战使人性的光环褪色后,上帝又重新地回到人们心灵的最深处,20世纪对上帝的拨乱反正总还保持了这样一个来之不易的底线:上帝的归上帝,理性的归理性。

  只是此时她未了解的是,上帝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仰。上帝并不等同于信仰,抛弃上帝,真正的信仰有可能就会浮现。她出院之后,在理发店出来时,怒向天空的一瞥,宣告了与上帝的彻底决裂。而真正帮她找到信仰的,就是平凡的、毫不起眼的生活,包括那个她一直不屑的男人。

  宋康昊的精妙之处在于他从头到尾都甘于当一个这样不起眼的老男人,而当女主角与观众在影片结尾时,都会突然意识到,他原来一直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

《密阳》观后感3

  韩国导演李沧东——《密阳》,昨夜看了一大半,结局今天才看,确切地说,有一种感觉叫做震憾,心里一直无法平静,很多想说的又不知如何说起。

  背叛了她的丈夫出车祸而亡,她不惜和父母断绝关系,带着儿子到丈夫的家乡生活。她说“我就是要到这个谁都不认识我的地方,开始一段新生活”。当弟弟说起姐夫的背叛时,她一口否认,并作出大无畏的样子,却流下了无声的泪。当周围的邻居说起她来已故丈夫家乡生活这种奇怪的举动时,她仍然很骄傲地相信自己。这是真的么?是因为对丈夫的爱么?还是,她不愿意面对丈夫的`背叛离世带给自己的痛苦,而制造出一种很自信很快乐的假象?

  在儿子的葬礼上,她一滴眼泪也没有流。婆婆一遍遍地质问“你没有眼泪么?”,她真的没有眼泪么?最深的悲痛是发自心底的,而她们,却要她展示给别人看。

  这个被悲惨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女人,开始寻求宗教的支持,她把上帝当作唯一的避难所,并从中得到了短暂的幸福。当她以为自己已经真正地平和自在后,决定到看守所原谅杀儿子的凶手时,却发现,杀人犯已经在她之前获得了上帝的原谅。她的精神世界彻底坍塌了。()她报复宗教,勾引牧师,生活几近达到癫狂的状态,她割腕自杀,最终还是向外界求救。

  上帝拿走了这个女人最珍贵的东西,但同时,其实也安排了一位天使在她身边——无论何时,一直支持着她的金宗赞。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如此的真实,默默地守护,但主人公对他,却视若无睹。直到电影的尾声,他也只是一个愿意帮她捧着镜子,让她更清楚地看见自己的人。或许,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位这样的天使呢,转过身,环顾一个你的周围吧。

  写得语无伦次,至于震憾的原因,大约是因为我在主人公申爱这个悲剧人物的身上或多或少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吧。至于整部片子,导演表达什么,这不重要了,我只看到这些。

《密阳》观后感4

  看了关于密阳的一些评论。没全看完,太多。

  总感觉没有说出电影所表达的东西,也许好电影就是如此吧。

  申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女子,因其平凡,所以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这共鸣的更多是心灵层面上的。面对人生的困境、苦难、不如意,我们的心灵状态是怎么样的?其实多数人是和申爱一样。把自己武装起来,或是逃避开重新来过自己理想的生活。(虽然这种理想的生活从不存在在当世中。)申爱先是选择了后者,盼望在一个新的环境下,过一个自己认为理想中的生活。她在努力的建造自己想像中的生活。(从某种角度说,我们又何常不是如此呢。)申爱错了吗?如果她错了,我们可能都错了。她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丈夫已经不爱她,车祸死了,她告诉自己和别人丈夫始终爱的是自己和孩子,并且她说这是他丈夫的老家,生前一直想回到这个老家生活,她是因此而来。一层一层的心灵防线,建立起来,把那个根本不敢看的真实的自己隐藏在最里面,那是丈夫的背叛,家庭关系的苦痛,一切心灵上的伤痛流血。

  人生是如此的不如意,对一个女人来说还有孩子,也是唯一的盼望和寄托,然而当这个唯一的盼望因自己编造的防线而失时,这又是怎样一种心灵的痛苦,这时她已经麻木,哀莫大于心死,哭都哭不出来了,是对自己的绝望,是对人生的绝望。这绝望因她所设的防线她已经感觉不到真实的自己,那本应痛哭的心,被隔绝了。当儿子火化时,都哭不出来,压在心里,如岩浆压得她胸口痛得不行。

  面对杀儿子的凶手,她的第一反应不是恨,而是她的防线被破的怕,因为只有凶手知道她的真实景况。她甚至没有察觉,以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如此的反应。这种心灵防线已经进入潜意识,不易觉察了。

  岩浆总会有个出口,引发她喷发的是教会所宣告的上帝的爱,她终于哭出来了,哭得撕心裂肺,肝肠寸断。原来的心灵防线被除,她本应把真实的自己展露给教会的弟兄姊妹,然而她还是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于是新的防线以属灵的宗教形式呈现,形式变了,本质没有变,只是所用的材料不同。她向人宣讲与上帝关系的感受,把上帝看成了另一个丈夫,在谈恋爱。这心灵的防线最终被打破,是因为她觉得上帝也背叛了她,如丈夫背叛她一样,她再次的绝望,真实的`丈夫已经死了,她没办法报复,可上帝一直在,她是真的信有上帝,因此,她在报复上帝,以她认为可行的方式。其实此时,她已经回归真实的自己,在上帝的面前,她展现了真实的自己,对背叛的丈夫的恨,对家人关系的反抗,她似乎要告诉上帝,那些信你的人都是和从前的我一样,是假的,是建立自己的心灵防线,是骗自己而已。

  直到她自杀,也是向上帝说,你看,我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死。我不依赖你。可是当她这样做时,真实的失生命的危险下,她清醒了。然而她依然没有求上帝救她,而是向人求助。当她出院时,她的表情显示出她还要走以前的路,这时,理发的女孩的愧疚与谦卑再次使她的心灵回归真实,上帝仿佛借这女孩说,你要伪装到何时?看这女孩儿,真实的活在我的面前,本不关她的事,她因你成为没家人照料的人,还进了管教所,可她并不恨你,她是如此真心的待你,为你服务,心存愧疚。你的心如何?还要活在虚幻中吗?她抬头看天,看上帝,这时她已经有了转变,只是口里还硬着。她的心已经改变,要活出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活在众人的面前。于是,她和人的关系立刻就转变了,她接受了真实的自己,所以她也能坦然面对当初她在虚幻中看不起的男人,因为那个男人看到她真实的自己,如一面镜子,拿在他手中,她对境剪掉多余的头发,飘落在阳光下,阳光之下没有新事,一切都那么真切真实。

  也许太多的苦痛发生在阳光之下,可是这就是人生。这是导演要对人说的。他也止于此。如《活着》对人生的态度。苦痛是常态,人生就是如此,认识真实的自己,并接受之,活下。

  我要说,认识真实的自己,也许很痛苦,不过这是第一步,是人生的必修课,但我们有盼望,也是真实的。上帝希望我们认识真实的自己,才有真正的盼望,盼望那真正的美好、美好的关系,美好的一切,我们不必绝望,认识那创造主,才能真正认识你自己。

【《密阳》观后感】相关文章:

雪花和密扇观后感04-25

金泉农庄摘密橘日记07-05

冬日暖阳写景作文06-26

这样的风景如暖阳作文05-13

冬日暖阳作文(精选3篇)05-11

冬日暖阳记叙文06-02

冬日的暖阳记叙文03-11

冬日暖阳记叙文06-08

给李阳的一封信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