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观后感>《鸿门宴》观后感

《鸿门宴》观后感

时间:2022-12-22 09:17:28 梓薇 观后感 我要投稿

《鸿门宴》观后感(通用19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鸿门宴》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鸿门宴》观后感(通用19篇)

  《鸿门宴》观后感 篇1

  有幸能看到这部电影,我不敢说全部都看懂了。

  历史上,真正的鸿门宴是怎么样的,我在《史记》里已经读了个通透,甚至有些读腻了,读烦了。但在看完电影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心念为之一动,有些酸楚的感觉。

  我并不是说电影的魅力高于书籍,而是为电影里所诠释的以鸿门宴为线索的我们当下与人交往时仍存在的那么一点,就被那么一点,感动了。

  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上初中三年级的时候种下的种子,在那之前,可以说我是一个顽童。在那之后,有所改变,能让我真正高兴的,是这么长时间里结识了许多朋友,也维持了许多友好的关系。经常在想有些朋友为什么可以维持到现在,而有些朋友却只是匆匆的一面?两三年前我似乎找到了一个答案,那就是能称兄道弟的人,我们之间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能相交至今的朋友,我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不那么明显;匆匆一面的朋友就属于“你死我活”的了。当然,这个答案并没有怎么站住脚。

  我的好兄弟王悦,他和我并不是从小玩儿到大的,只是陌路相识罢了。但是我们之间的那种默契,那种互相赏识,他对我的那种无私的帮助,让我觉得在我们初遇时仿佛认识了很久。

  还有杨兄,只是因为一场比武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比武场上,我们都不曾留手,都被对方打伤过。可是这种伤,让我们笑得更为欢畅。

  徐靖,是我的兄弟中的开心果,没他不好玩儿,没他没意思。不是他多么会讲笑话,其实他不善于此道,而是他肯让我们来笑,从不反驳,更无怨言。似乎他也享受在其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胸襟和气魄啊!

  浩伟,可以说他时运不济,也可以说他咎由自取。自打上高中二年级以后,说实话,我对他的某些行为感到不齿。但是为什么我舍不得离开这位兄弟?

  马宁,一个硬汉。单打独挑勇闯四方,我很佩服他。老王也是这样的人。拿起电话,不知道该打给谁的时候,马宁不做第二人选。聊上两句,即便不能见面,那个孤寂的`心也落下来了。

  老彭,初中以后我们就没联系过了,直到有一年大学时期到青岛玩儿才见。可是很奇怪,见面之后,我们之间并没有感到陌生,反而觉得比以前熟悉。

  奇峰,怪才啊。我们少不得的是争吵,吵到面红耳赤,吵到天翻地覆,吵到差点儿大打出手。他不服我,我不服他。真是人生难得一位吵的知己。

  努尔,在她面前我就像跟在姐姐身边的孩子。离京之前,她陪我喝酒,听我讲一些伤心难过的事情,从旁开解。连我自己都记不得什么时候跟她建立起这么深厚的友谊。

  立冬,说起她。至今我犹敬之若天人。本以为初中以后,不会再有什么联系了。万没想到,事隔八年,她还肯来读我写的诗篇和小说。每想至此,心头涌出一份慰籍。

  海鑫,为什么她会那么信任我?从来不曾怀疑。我并非样样通晓,事事能平。我办砸过很多事儿,我被难倒过许多次。可她仍对我坚信不疑。只是一个“磁”,解释得通吗?

  邵哥,可以说他是一个功成名就的男人。而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且没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才的毛头小子。我相信他看到的我写的那篇稿子,对他而言司空见惯。但这知遇之情……

  如果说我之前得出的答案还能成立的话,那他们的友谊将把那个答案破掉。电影版的《鸿门宴》,通篇上下我只看到了“有情有义”这四个字。一个人,学识可以纵贯寰宇,武功可以盖世无双,计谋可以深不可测,品行可以德高望重,境界可以至高无上,财产可以富可敌国,名声可以威震九州……但是情义二字,如何去形容,如何去诠释呢?是什么把我们拉到了一起?理想、信念、利益,这些统统不靠谱儿。如果只是因为一个“情”字,那么似乎太单纯了。不过,也许就是这么单纯而已。

  《鸿门宴》观后感 篇2

  项刘之争,一代霸王却输给了刘邦,输给了一个曾在自己面前弯弓屈膝,车前马后,尊称自己为“项王”的臣子。

  项王雄兵40万,战将无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谓兵多将广,称一时之霸主!但偏偏却输了。他究竟输给了谁,为什么输?

  刘邦尊项羽令,护送虞姬回楚,却因心系天下百姓,反将倒戈,入主咸阳,劝降秦王,软禁虞姬,又在咸阳城内得谋士张良,战将韩信。

  项羽为此勃然大怒,举兵讨伐,又进谋士亚夫之言,退兵回城。特设鸿门宴以宴请刘邦,寻机杀之,并在此之时派人刺杀楚怀王,但却因刘邦派韩信暗中护驾而“刺王未遂”.

  鸿门宴之时刘邦进张良言“忍辱负重”虽说是依然惹怒了项羽险些丢了性命,但却因韩信的特赦令及时到达,而侥幸逃生。

  鸿门宴后张良称臣项羽,与亚夫共为项羽谋士,项羽得此2人,又拥雄兵40万,天下本应随即可定,登基称帝。却不知此不过是张良的“诈降计”张良“诈降”成功又用“反间计”将项羽与亚夫挑拨,使亚夫失去了项羽的信任。是的,在战场上,在政治上,亚夫与张良是不共戴天的宿敌。

  项羽失去亚夫,张良也随即离去回刘邦大营。

  项羽再次大怒,弑杀了楚怀王。惹怒了八路诸侯,致使刘邦联合八路诸侯齐讨项家军,项家军大败,项羽自刎。将刘邦顺理成章的推像了帝王宝座。

  项羽输了,事实以如此,无法改变。但不知他是否想过,他为何会输。

  早期的项羽自信,意气风发,随时随地都透漏着一种王者的霸气,那是一种绝世男儿特有的品质,难能可贵,值得赞扬,但却太过残暴,不得民心,致使张良诈降,不愿为他所用,他输给了残暴。

  韩信,武艺盖世,用兵如神,神勇过人,却不得他重用,致使韩信倒戈。他输给了自己的眼光。

  鸿门宴后,他轻信张良之言,不进亚夫直言,并最终气走了亚夫,气走了那个曾辅佐他项家3代,助他成为霸主,即将一统天下之人。亚夫走后他随即成为了无牙之虎。他输给了自己的疑心。

  亚夫走后,他虽成无牙之虎,但他“西楚霸王”的名衔依然在,他的40万雄兵依然在,俗话说“老虎虽死,余威犹在”况且“老虎还未死”,相信亚夫走后,他只要肯等,等待合适的时机,他依然有坐拥天下的机会,但他却没有等,他急于讨伐,弑杀了楚怀王。致使八路诸侯倒戈,联合刘邦讨伐项家军。他输了,输给了自己的自负。

  是的,项羽输了,致使他输的地方有很多,可总的来说天下没人可与他匹敌,。唯一击败他的是他自己。他无法正视自己,摆不正自己的方位,克服不了自己的缺陷。最终只能以此下场结局。

  而刘邦,忍辱负重,进逆耳忠言且心慈仁厚,心存天下。他得到了民心,战胜了自己,他赢了,赢的很漂亮。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刘邦在拜张良为军师时,张良问“敢问将军大志”刘邦答“天下百姓尽存我心”张良建议刘邦放弃咸阳,以保全咸阳百姓,刘邦答应了,虽然反对之声此起彼伏,可刘邦权衡轻重后还是答应了,不为别的,只为保住咸阳城内的百姓,当时的他确实没有那个能力保护咸阳百姓,但若放弃咸阳,却有谈何容易,可刘邦做到了,他忍痛割爱了。虽然那只是张良试探他的一句“玩笑”之言。他却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那样的决定,他乃豪杰,这样的品质,你与我都没有。

  亚夫走后,张良去看望亚夫,尽显友人情谊,并未有任何的宿敌之情,“英雄惺惺相惜”!!!亚夫说“在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让我看到了我年轻的时候!或许最懂亚夫的人莫过张良,但最了解张良的人,也莫过亚夫了吧。那是一种无言的交流。

  年轻的你我,如果跟刘邦的“大志”相比,你我简直是微不足道,胸无大志。或许我们也不需要像刘邦那样的大志,但若能像刘邦学习,像他那样的去一步一步的战胜自己,相信辉煌就在不远处。大事都是从小节开始的。

  刘邦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人。

  项羽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人。

  《鸿门宴》拍的很好,像一个镜子,可明己。

  《鸿门宴》观后感 篇3

  余观之《鸿门宴》,深有所怀,遂作此篇,兼怀古人之遗风。 ——题记

  直到此刻,鸿门宴上哪剑拔弩张的情形人在我的脑海中浮幻未泯,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让我的心情无法平息,难以释怀。鸿门宴,一段听起来静若止水而实际上有波澜壮阔的历史的代名词,是历史长河中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记,青史载之,只为引起后世更多的追念。在观看了《鸿门宴》之后,我的灵魂得以洗涤,内心与之共鸣,不只是因为对历史的重温而感到更为清晰了然,更多的则是古人的风范使我为之倾倒,为之折服。倾倒,只为陶醉;折服,只因经典,此自然之理也。

  《鸿门宴》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其鲜明而又形象的人物刻画上,众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相聚鸿门,演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大戏,虽没有千军万马的厮杀,没有热血沸腾的激动场面,却也给人带来一种难以释怀的心灵震撼。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之后,天下格局变化多端,霎时间,诸侯四起,争相诛虐暴秦。刘邦则在沛丰起事,相应起义,遂成沛公。他不断发展自身势力,并迅速组成了一直属于自己的抗秦武装,在这一过程中,刘邦顺应民心,以德服人,为自己招揽了一大批谋臣良将,这一点对处在乱世中的刘邦是难能可贵的。而项羽在其叔父项梁死后,他接过大任,继续拥立楚怀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项羽武艺高强,力能扛鼎,有勇有谋,时人异焉,但为人刚愎自用,有时候却又少谋多断,难以笼络人心,韩信的弃项投刘就是很好的证明。刘项二人签订“怀王之约”后,各自讨秦,因为先入关中,破咸阳者为王,所以项羽亲帅大军,倾巢而出以其强势正面攻秦。刚开始,一路上势如破竹,但是打到河北之后,却受到秦将章邯的拼死抵抗,始终僵持不下,而另一方面,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的建议,避其锋芒,保存实力,绕道而行,最终先破咸阳。项羽闻后大怒,便设宴鸿门,想趁机杀掉刘邦,以绝后患,然后一人独霸天下。

  张良与范增的精彩对弈无疑是鸿门宴上的一大亮点,面对范增的咄咄逼人,张良显示出超人的定力与稳重。他在下棋时故意拖延,给刘邦争取了时间,也给即将来援的韩信争取了时间,其斗智斗勇,精彩绝伦。而刘邦,自始至终都看项羽的脸色行事,再起强势威逼下,任然处变不惊,面无惧色,表现出了超强的忍耐力。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道理:小不忍则乱大谋。项庄舞剑则是整个鸿门宴的高潮部分,项庄、项伯的激斗场面使局面陷入了紧张的气氛当中。此时,虽没有了樊哙临危闯帐的插曲,但樊哙却也始终以其豪情忠义、勇敢果断成为了鸿门宴中的主角,樊哙戏份不多,但他每一出场都会给观众以震撼,攻营拔寨时,他当先锋,赴鸿门宴时,他顶住对方的强势,力挽狂澜,使刘邦得以进退自如。可以说,樊哙是一个被精心刻画的`有骨有肉的忠义之士。而项羽本人,他一时间被至高无上的权利冲昏了头脑,刚愎自用而又不听规劝,在关键时刻当断不断而坐失良机,没有杀掉刘邦而放虎归山,最终导致了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

  鸿门宴的更深层意义在于,通过这次宴会,新的天下格局逐渐形成,新的历史发展方向只在举杯谈笑间、尔虞我诈间取决。鸿门宴对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标志着一个时代即将结束,另一个时代即将开始。

  通过《鸿门宴》此片,我对秦末楚汉相争的激烈场面有了全新的了解,并对其中的历史人物也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他们常活灵活现的用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于是便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数风流人物,还看鸿门。

  我重赴鸿门宴,领略古人之风采,采撷古人之遗风,只为响应历史最深处对心灵的召唤。

  《鸿门宴》观后感 篇4

  成王败寇,刘邦与项羽也无法例外。

  看了鸿门宴以后,我深有体会。

  本片以张良叙述这千古棋局为主要,向观众们把鸿门宴的始终展现出来,表达出众人因鸿门宴而改变命运的无奈,通过的虞姬一句“你知道赴宴的代价吗”道出命运的无情。本片以鸿门宴为矛盾中心,再现了历史上的楚汉战争,以及在战争中谋士的机谋较量和项羽与虞姬的凄美恋歌。

  本片的一大叙事特点在于设悬与释悬,通过悬念的设置引起观者的`求知欲。神秘的老人为太傅及其学生讲述这场楚汉战争的故事,老人的身份是设下的第一个悬念,一直到最后揭示他是张良才算是释悬。本片便是张良的一场回忆录。如果说范增锦囊的悬念,内容是兔死狗烹的开端。那么虞姬的那句:“这赴宴的代价你知道吗?”的设置悬念,则是揭示全篇的猜忌。这个代价在本片最 后由垂垂老矣的刘邦来释悬,这赴宴的代价,就是你失去能力去相信任何人。而本片的最大悬念是范增与张良的最后一盘棋的结果,最后历史诠释了这结果——两败俱伤。历代君主与帝王内心最大的敌人就是猜忌,位高权重,时时刻刻提防别人觊觎自己的位子,内心的多疑使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的离去,只剩下孤寂,没有了敌人与朋友的人生也就没有那么可以留恋的乐趣。

  整部电影人物鲜明,诸多人物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项羽的霸气,刘邦的深沉,范增的算计,张良的韬略,韩信的急功近利,樊哙的粗鲁直爽,虞姬的柔情似水,及诸多死士的苍凉壮烈。

  我从这里知道了,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也不要轻易听取别人的话,更不要多疑自己的朋友。

  《鸿门宴》观后感 篇5

  诗人顾城有一句话:鱼在盘子中想家。看后鼻子酸酸的。把人的处境看清了,看到的是冰凉无奈的绝望,这种看见是多么的可怕。一年后顾城就自杀了。

  这次李仁港导演在银幕上把这种刻骨的绝望重新演绎了一遍。虽然这已不是历史中的鸿门宴,但这却是存在在人类社会中的鸿门宴。《鸿门宴》不得不赴的宴席,请的人要付代价,赴宴的人也要付代价。但不得不请也不得不赴。虞姬对刘邦说;你知道赴宴的代价吗?刘邦无法回答也不用回答,问题是这代价人承受不起。

  楚怀王祈求神女给帮助,而神女给了一个把大家都毁灭的计策。楚怀王就是这个计策的牺牲品之一,神女帮助他走向死亡。

  虞姬的爱情是那么的悲哀,她成了她所爱的人的棋子。项羽利用她支开刘邦,但她却只能选择坚持爱那个只爱江山的人。面对珍贵的古琴她欣喜若狂,但她却依然念着她的老琴。她借此向刘邦表明了她只爱项羽。她的爱情最后成了权力斗争的陪葬品。项羽是她的最爱,而她不是项羽的最爱。但她却要与项羽一起为鸿门宴买单。范增的父爱是这种结局的另一个版本。

  项羽输得最惨的人,他首先丢弃了与刘邦的兄弟之情(虽然,这情是否真的存在,但他确实不地道。大家明确看出他不把刘邦当兄弟)。他轻忽了虞姬的爱情,他得到了虞姬却没能真正的享受这份爱。在虞姬殉情的时候,他应该是辜负了这份爱。他最对不起的是范增的父爱。难怪有人说:亚父不是父。在这部电影中项羽完全被褪去了他英雄的色彩,他不但失国更主要是他是丢人啊。

  刘邦虽赢得了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生命。在这部电影中把他定位在最高的高手,但是他得到了一个他根本预料不到的结局。他把自己失去了。他成为了一个无法信任别人的人,他不敢是他聪明到不能相信任何人。因为他通过自己就发现这是一个敢把上帝顶在十字架的世界。他还能相信谁或者说他还能信的下谁。他把自己忠心的兄弟樊哙隔离是他不愿杀了他。所以,没有一个人能进入的了他的内心世界,注定是一生的孤独。他的聪明把他反锁在自己个人的空间里,这是另一种自闭症。他为了得到虞姬,安排了古琴的计谋,试出虞姬的心后他是又喜又忧。这样的女人才是他所爱的。但要得到虞姬的心就必定要杀掉项羽。所以,他给古琴是一种投资也是一种决定。可惜,虞姬也很了解 他,同时也放弃不了她的爱情。所以到最后他虽然得到了天下。却失去了人生。从此他的世界里,没有亲人,因为亲人已经不再把他当亲人。他也无法把亲人当亲人。没有朋友,能做朋友的已被他杀光和逼死,其他人做不了他的`朋友。当然,这样的人别人也爱不起。在旁边爱他的已不是爱他这个人,而是外在于他的其他东西。而且,真有人爱他他也信不了。他拥有的越多就越让他孤独。张良说:这就是你想要的结局吗。

  张良的无奈让人触目惊心。他说完故事打开大门,迎面而来的是砺砺的寒风。别人问他要去哪?他回答:找一个高手下棋。然后,他就想起范增的话:我们真的非要下这盘棋吗!伤害不够深吗?警戒不够重吗?但是不下棋他活着又有何意义呢!他又该何去何从?

  没了信仰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但是问题是有信仰的人,却很喜欢玩着没意义的游戏,下这没意义的棋。还以此为自己的价码,乐此不彼。和犹大一样以为自己比耶稣还聪明。今天的手段可能更高,可是结局肯定也更惨烈!这是犹大的教训也是亚拿尼亚夫妇的教训。但人类总是忘记历史的教训,哪怕是圣经的教训。人们总是在教会团体中听到魔鬼从地狱中发出的得意的笑声,也看见很多人回应!

  《鸿门宴》观后感 篇6

  看完这部电影回到家中打开电脑在百度上打出鸿门宴这几个字,我想看看大家对这部电影的看法。看看有没有和我有相同的理解这部电影,发现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不看好都认为反转了历史。颠倒是非、项羽没有历史上那样自大,骄傲。重义气,没有霸气和杀气,刘邦没有那种狡猾和弱小的性格描述,范增和张良大家都觉得缺少了什么。

  毕竟是120分钟的电影,要去描述一本千年的历史很难。在说写上下5千年的作者也不可能完全的去知道里面的每个细节,拍一部好电影很难。要去把握很多细节,鸿门宴的导演我很佩服,用不同的位置和时间分段去分开时间来描述每个人物的闪烁点。很难的。

  范增的忠让感到很伤心,就好象他说的.那句话,还有一种棋叫两败俱伤。张良的忠换来的是刘邦的追杀,最后虽然没有死,可电影结束的时候打开那大门。回忆一下进入了张良的内心,最后一个一个的倒下,樊哙的忠勇叫刘邦脱下龙袍。我和你出来跟随你怎么多年。你为什么要怎么做,以前不是说好了打完战。一起回家乡和大家喝酒的嘛,很辛酸的一句话,樊哙自杀了。他死也不明白刘邦的想法为什么要怎么做。韩信在电影里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一个人。就因为在刘邦面前说了两次,这样的话,等事情完了’我要得到我应得的。最后刘邦打开了从项羽死后得到的锦囊。韩信引来了乱箭之死。连环计的展现还挺吸引人很值得去思考。

  每一部电影没有完美的,可能现在还有大部分还不认同这部电影。没有十全十美的。只有自己去感受精彩的瞬间。就好象以前的大话西游。人人都说垃圾电影,现在了?时间过去了?人人都说是经典。我相信以后鸿门宴也是一部经典,很少看完电影有感触。今天真的有感触了。老套是老套了点。依旧是爱恨情仇。依旧是争夺天下,依旧是连环计。三个依旧概括了一部电影的经典。从一开始就是一步错棋,没有人走对过。电影就是电影何必太过偏激,只要安静的去看每个人物,每个故事。

  《鸿门宴》观后感 篇7

  期待已久的电影《鸿门宴》,昨天终于看了。之前的心情是欣喜,兴奋,并诚心想再学一次,再领略一次史诗般的“历史盛宴”。然而之后,除了给人以大场面的震撼外,倒叫我有几多不解——历史真的`可以这样演绎?

  让我先说说自己对《鸿门宴》简单而表浅的认识。首先,《鸿门宴》是楚汉争霸时一个重要事件,是一出高手较量的经典故事;其次,是各色人物智慧、性格、气魄的“大聚会”,甚至对历史具有映射作用;三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新阶段的开始。《鸿门宴》很重要,很关键,但也不过如此,它改变不了历史,但它的偶然性里蕴含着历史的必然。它不具有决定性,却充满着引导性。同时,它也揭示出“智慧取胜,道义成功”的历史规律性。

  然而电影给我的直接感受却是《鸿门宴》决定历史。先是决定了历史进程,即“鸿门宴”后,项羽违令驱刘邦出咸阳,轼杀怀王失道寡助,盲目与曾经盟友的十八路义军为敌,反给刘邦以成功机会;再是决定了人物命运,范曾失宠,轻信张良,性情项羽,狡诈刘邦,韩信一介武夫,显得人物单薄,特别是樊哙咬断手指,究竟想说明什么?后是故事交待简单,演绎离奇,存有歧义。“霸王别姬”乃史之绝唱,项羽虞妃情爱深厚,但从电影场面上看,刘邦与虞妃在一起的时间倒比项羽还多,虞妃陪项羽死也与历史不符,实际上是“霸王别妃”后项羽才不想活了,才与刘邦拼命的。还有,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主题不见了,《鸿门宴》,你到底想说明什么!

  难道这就是电影?为了把“历史”压缩在拷贝里,采取各种艺术手段,这不难理解。但歪曲事实肯定不会为群众所答应。艺术要在生活的“土壤”里生长,离开生活,就妄谈艺术。换一个角度看,我觉得,电影《鸿门宴》是想以“大场面”、“美女加英雄”、“命运赌搏”来赢得票房的,却因此带来“篡改史实”、“虚构浪漫”、“制造英雄”负面效应。票房,当然不是离奇哄出来的,也不是明星闪出来的,这得老百姓说了算!

  《鸿门宴》观后感 篇8

  信任——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年幼成长时,羽儿只信亚父一言;天下在手时,亦会被张良离间之。刘邦初进咸阳,项羽40万大军压迫,他会完全信任自己的兄弟,完全倚仗张良计,大败项羽后,也逃不过范曾留下的一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锦囊。人,即便被胜利冲昏头脑也不可不信任至亲,亦不可只在自己被逼至绝境时,才选择相信,功成名就后则过河拆桥。谨以此片警示之。

  爱情————也许是英雄最后的最好归宿。项羽,冲动自负,躲不过兵败自刎的结局,确终是得到了虞姬以死相随的爱恋,刘邦虽得天下,确也逃不过被人步步算尽的苍凉结局。两人皆有得失,在女性角度来看,或许项羽终是幸福的,在兵败之时已然知道自己的错误,后悔,无奈却得到了意外的守护与陪伴。应该好过那坐拥天下后的孤寂,日日生疑的苦楚。天下固然很吸引人,但是于我,还是那生死相随的羁绊来的更重要些。

  算计——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张良与范曾以棋斗智,皆有输赢。谋者纵是惺惺相惜,过程中仍是要你来我往的`起起伏伏,彼此自是要为此付出相应代价。在那个年代各为其主,也许别无选择。而如今亦或是只能无可奈何,但我仍旧期待着人与人之间的坦诚相待,不造作,不质疑,不心存保留。我会尽力做到无所不能对人言,记录生活中的有所感有所悟,之于我自己的所有皆可示人,“君子坦荡荡”,愿我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可成为君子相知,相携,共进步。

  《鸿门宴》观后感 篇9

  对比电影版《鸿门宴》和课本上的文章以及我所了解的历史知识,电影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上有不少的改变。任何一种翻拍都会加入导演自己对这段故事的理解,褒贬不一,但是我觉得,《鸿门宴》的改编却比原著更加紧凑,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活。

  在所有人物里面,我最欣赏的是项羽。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总结起来就两个字,霸气。他有豪气,才会毫不犹豫在酒馆救下虞姬;他义气,才会有四面楚歌时项庄的拼死相随。有人说项羽太优柔寡断,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才引来后面自己的溃败。但是我却认为,项羽不是输在有刘邦这个对手,不是输在刘邦有众多有志之士,而是输在自己对同伴的不信任。鸿门宴的最后,项羽要刘邦杀了张良,否则不放他走。一开始,我以为这是项羽设计的计谋,目的是要刘邦、张良之间产生隔阂。但是看到后面,他因为张良的一句话,就开始怀疑为项家卖命多年的范增,我不禁否定了我之前的看法。项羽应该只是被短暂的胜利冲晕了头脑,想羞辱一下刘邦阵营的人,却没想到给了他们翻盘的机会。我不禁在想,张良假装想投靠项羽时,故意说出与范增相反的'看法,为什么项羽想都没细想,就怀疑范增呢?我想,张良正是利用了项羽短暂胜利的心理。他知道刘邦节节败落,项羽越走越高,走得越高,可以相信的人就越少,想去相信人的心就越淡薄;同时,他也迎合了项羽想要铲除刘邦的心理,让站在对立面的范增明显处在劣势。其实就像是刘邦在最后说的那样,站的越高,相信的人就会越少,这是得到权力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项羽空有一身豪气,却没有足够的胆识,也没有足够的决心去相信别人,最后才落得四面楚歌的下场。我想这是他最后落败的根本原因。再说刘邦。看电影时一直不太喜欢他,或许是因为他没有刘邦的那种豪气。他有报国为民的决心,却没有争夺天下的野心。不过,我想导演这样设置,是想突出刘邦身上所特有的仁爱。他挟持虞姬来挟制项羽,却细心为她找回丢失的旧琴;他虽想夺回持政权,但却愿意拱手把咸阳让给项羽,来避免百姓再次经历战争。在我看来,他之所以能胜项羽,正是因为他这份仁爱,让他敢于去相信别人,让他能放手让张良去诈降。但是仁爱如刘邦,最后也逃不掉因猜忌、怀疑而错杀忠臣的命运。精明的他为何会宁愿杀害追随自己多年的功臣,也要相信范增的一张纸?难道他不知道范增老谋深算,计策多吗?我想不是,从最后樊哙自刎他痛心的样子可以看出,他其实是很珍惜这些兄弟的。只是坐在高高在上的皇位上,很多事情不是不能信,而是不敢信。宁愿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这也是每一个权力者的悲哀。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将自己与所有人隔开,这也是所谓的高处不胜寒。

  在我看来,整个电影其实是在讲述一个关于信任的权力斗争。同时也写出了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的无奈。作为一个权力的争夺者,他需要信任来招揽更多的人才,辅助自己克服一系列难关;然而当他得到权力,他又必须摈弃信任,因为信任别人,就是给他一把可以刺伤自己的利剑。权力是诱人的,同时,它也是冰冷的。历史上看,刘邦赢了,他赢得江山,赢得天下,但是同时,他也输了,他输了自己的心。

  正如张良最后所说,有一种棋,叫两败俱伤。

  《鸿门宴》观后感 篇10

  最近很迷冯绍峰的片子,《狼图腾》《黄金时代》《兰陵王》《女人花》《我想和你好好的》,都是他演得非常好的角色。他演得好的时候,感情非常充沛,就像他说的那样,象水一样把自己装入这个角色,代入感非常好,感情戏尤其好看。

  听说他的项羽演得非常好,所以才想去看《鸿门宴》。不过“鸿门宴”这个片名,对于我实在没有吸引力,我不觉得一个宴会能编出什么好看的东西,“霸王别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些耳熟能详的`东西,也没有新意,所以迟迟没有去看。

  抱着随便的心态打开片子, 当看到导演是李仁港时,我的眼睛有些发亮,这个导演有一部我大爱的片子《见龙卸甲》,但港片好的越来越少了,所以没有期待。

  结果越看越好看,《鸿门宴》色调、马战、古战场、楚曲乱军心、舞蹈,这些曾被《见龙卸甲》惊艳的元素全用上了,越看越熟悉。看时我在想,这配乐、这气势也听着熟,不会还是黎允文吧?留意看了结尾职员表,果然。配乐我喜欢2个人,一个是董冬冬,一个是黎允文,《见龙卸甲》的配乐当年真是绕梁三日。

  《鸿门宴》简直就是《见龙卸甲》的姊妹篇,同一个制作班底,可见,《见龙卸甲》虽然当年受到了很多诋毁,但业内是得到了认可的。

  盲棋。只在十多岁时,在阿城的小说《棋王》中看到过精彩描述。李仁港的片子,有一个很棒的地方,就是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精彩的形式在影片中展现。你能听到琵琶有多美,战鼓有多好听,马战有多精彩,盲棋车轮战有多厉害。这些元素其实都很熟悉,印象中没有什么稀奇,但在他的片中却能发出异彩,我怎么觉得与80年代受欢迎的寻根小说异曲同工呢?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异彩,得编这个故事的人多少年的眼界、底蕴、磨练的积淀才能形成。

  从鸿门宴起,故事开始变得好看。鸿门宴后,故事进入高潮,惊艳到了我。非常喜欢鸿门宴后的故事走向,故事一步布局,看到十步之后的结果,不就是围棋之道吗?有趣,有趣!前面所有伏笔,在结尾都得到了呼应。

  项羽、刘邦、范增、张良、樊哙、萧何、虞姬,千古留名者,该何等风流!我之前不知道范增、张良、樊哙这些名字,看完这部片子后,记住了这些名字,人物那么鲜活,各色命运那样有趣,我会觉得我们的历史真是精彩,小市民如我,亦心生仰慕。非常喜欢李仁港对鸿门宴的故事重构,超过了我的想象。

  《鸿门宴》观后感 篇11

  看完《鸿门宴》点映,回到家好久心情还没平复下来,剧情不能说,就说说整部电影给我的感受吧!

  这部电影整个场面气势恢弘,画面唯美精细,道具别致精美,尤其是配乐,太棒了,配合着演员的精彩表演和画面,非常能带动人的情绪。张涵予和黄秋生两位演技真不是盖的,尤其是黄秋生,我个人感觉他演的最棒,因为他演的是个几乎没有视力的人,不能象别人一样靠眼神拿戏,但还是能将范增演的有血有肉,出神入化,这就让人佩服不已,不愧是老戏骨了,而且他的配音也为他增色不少,不知道粤语版他的原声是否也能这么出彩。黎天王演的也不错,不过确实如别人评的配音稍弱些,还有小春的樊哙、许海峰的项庄都给我印象深刻,安志杰的韩信就有点耍帅耍酷的感觉了,演的痕迹有点重。

  下面要说到项羽了,我现在还激动不已,冯绍峰将项羽演绎的太好了,项羽一出现,我就被感动的差点落下泪来,怪不得冯绍峰一直感谢李仁港导演,说他的造型给了他信心,坐在那儿,英武贵气,霸气逼人,天神一样的感觉,而且这个印象一直贯穿在我脑海里,和虞姬一起的时候,就是她的天,她的保护神,千年前的项羽应该就是这样的吧,难怪虞姬会为他死,有这样一个人在身边,怎样都要生死相依的。项羽的戏说话的不太多,全靠眼神了,冯绍峰的眼神戏非常有,而且他的眼睛真是特别,眼珠亮亮的,象猫眼,而且还水汪汪的,非常清澈,看虞姬的时候柔情似水,看了冯绍峰的眼睛,我终于知道什么叫“眼神温柔的可以滴出水来”这句话了。

  刘亦菲的虞姬真是很美,笑的时候梨涡轻现,倾国倾城,哭的时候梨花带雨,我见犹怜,也难怪刘邦项羽都为之倾倒了。

  我在观影的'时候哭了两次,一次是项羽痛别范增的时候,一次是霸王虞姬双双殉情的时候,第一次是无声流泪,第二次就是抑制不住的抽泣了,而且早上走的忽忙,还忘带纸巾了,只好用衣袖抹,真是丢脸丢大了,什么形象全顾不上了。好笑的是我边上一位也在那儿摘眼镜抹泪,黑影里我还以为也是女的呢,等电影结束灯一亮才发现是个男的,哈哈太搞了。

  这部电影若说不足,那就是导演可能想将故事说的更完整更加油满些,要说的东西的太多,而时间又不够,所以感觉有些情节比较仓促,衔接不太流畅,霸王虞姬的感情线也略单薄粗糙了些。不过瑕不掩瑜,总体来看,这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鸿门宴》观后感 篇12

  刚看完了鸿门宴,实在接受不了陈小春版的樊哙,甘道夫一样的范增,兰博式的刘邦,刺客类型的韩信,只会动嘴不会动手的楚霸王;

  情节也很搞,知道为了拍这电影,把情节弄紧凑要改些情节,也没必要让虞姬靠脱衣服跟项羽结识吧,楚怀王去拜见什么了诸神之战的翻版三女巫;鸿门宴也改成了围棋赛,能扛鼎的不再是项羽而是韩信,张良走了回麦城,萧何装在麻袋里打成了土豆泥,韩信说自己带兵多多益善,可就是只见他拿剑乱砍,擅自脱离指挥岗位,没见他的指挥艺术;夏侯婴、樊哙提前N年见了马克思,;最搞笑的时候史记中,以二十八个人突入刘邦四十八万大军中,杀了个三进三出的`西楚霸王项羽,竟然买一送一的跟项庄双双被几十个士兵甲办理,最后跟本应死了一夜的虞姬化蝶了;

  不过好在,范增还是死在了离间计下,张涵予扮演的张良这次没有等集结号就开溜了,还带着无数个把人绕的眼花缭乱、脑筋打结的闪回镜头回来结了个尾;樊哙此次为了保护动物以及宣传营养进食,没有吃生猪肉,而是学习了文化,接见了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黄眉僧跟段延庆的桥段,自虐的要掉了一根手指,以显示其威猛,以及照顾到观众进电影院大多没有自带饮食,所以在电影中体现了贴近观众的做法,在鸿门宴时愣是什么都没吃,以体现剧组的艰苦;还有本片中刘邦洒热血敬天地人三才,以保证刘邦以及手下将士在本钱中绝不酒驾的决心与信心;

  为了告诫当今人们要环保低碳,摄制组还实景拍摄,把已经变成戈壁滩的乌江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本片中刘邦能在鸿门宴时跟项羽对拼N多回合,之前还带了恐怖组织袭击秦王,之后又射死韩信,打烂萧何,逼走张良充分证明了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的光荣称号;阿弥陀佛,大功告成了

  《鸿门宴》观后感 篇13

  今天看了电影鸿门宴,感慨良多!

  此前影评将此片贬的一塌糊涂,故我一直未看,今天电影频道放映我就看了,但觉媒体之舆论差矣!

  此片虽改变了大家对历史的了解属败笔,其表达的兄弟盟友之义在政治权谋中仅仅是利益交换的筹码还是让人震撼和唏嘘的;最后刘邦登基,杀了韩信,却是范增死前的计谋,虽然牵强,但是情节设计还是很精巧的。

  联想的到近期重庆的打黑英雄到现在的阶下囚,曾经的黄金搭档到现在的反目为仇,一切都是利益!

  这个就是人的本性,趋利避害,利益至上!

  吾年少时常对人事之间的陷害排挤,阴谋诡计等事所不齿,刚刚毕业时的国企为了一个副科长,几个老同事闹的天翻地覆,想想就觉的丢人。现在毕业18年了,想想其实我唾之,只是因为我不在乎他们争的利益。真的要关乎我的重大利益,人都会放弃原则的。

  记得一本小说里讲到,每个人都有价格,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做出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当然可能有很少的一部分有精神信仰的人事特例,我们电影和小说里看到很多,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不得而知!

  古人讲高处不胜寒,到了那个位置,利益就大了,甚至是关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很多事情就会没有原则了!

  所以讲无毒不丈夫,在生死关头,能够还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的,还能牺牲利益,甚至是自己的性命时,才是真伟大,因为这已经超越了人性,这个才是最感人的!

  但是这些仅仅是电影和小说中的情节,拿来去感人的,而真正的生活中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性就是自私的,我们都超越不了。了解到这些,我反而释然了,既然都是自私的,所以我们也不要责怪别人不够义气,只要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就去选择吧,别人说什么不用管了。但是还是要有自己的原则,并尽可能的坚守。

  这些为的是赢得更多的人的信任!

  《鸿门宴》观后感 篇14

  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品一品《鸿门宴》。

  这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天下之争,这是一场杀机重重,惊心动魄的生命豪赌,这是一段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传奇?

  楚汉争天下,项刘争一家。当时,项羽,他雄兵数十万对阵刘邦区区兵马,最后却落个自刎乌江,为什么?

  是放走了刘邦?是贪恋了儿女情长?

  我们去剧情里寻觅谜底吧。

  张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他为刘邦倾情谋划,精心部署,笼络项伯,蒙蔽项羽,最终化险为夷,从而让刘邦“咸鱼翻身”赢得了斗争的主动权。

  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的“亚父”。他忠于项家,却被项羽“此一时,彼一时”所赶走。他心念旧主,走前赐予一个锦囊给项羽,称“身处困境或想起老夫时打开”,然亚父的一颗丹心,却始终没能撼动项羽的妄自尊大之心。

  接下来的剧情波澜壮阔,而项羽可谓江河日下!

  他刺杀怀王,惹十八路诸侯携刘反项,瞬间势单力孤,四面楚歌。

  英雄末路,他走近乌江,可他似乎忘记了那个锦囊??

  刘邦到,项羽虞姬双双自刎。

  在项羽身上,刘邦找到了那个锦囊,打开一看:“主公,吾已说服张良、韩信,待韩将军到来之际,主公即可取胜?”

  刘邦,玩转谋略,顺势而为,他成功了。

  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他失败了。

  其实,一场鸿门宴,早就揭示了项羽自矜功伐而妇人之仁的`悲剧性格,刘邦却精于团队运筹并知己知彼,这,已经预示了项刘之争的结局。

  当初,范增和张良在宴席上盲下五盘棋,范增虽然胜了四局,但心中早有新的思考,范增临死前对张良说了这样一句话:“这盘棋也许还有另外一种结局??那就是两败俱输。”原来,这才是范增生命中布下的最后的也最成功的一局棋。

  我在想:如果放在今天,范增张良再次对弈,会不会出现另外一种结局——双赢?

  天道有常,世事无常,项羽未曾想过自己会输,范增也未曾想过会与离开项羽,张良也不曾料到范增死前布的那一局未得面世的棋局?

  世事永远在变迁,没有人能保证一切事物会按照心仪的那样发展,亘古不变的却是——是英雄抑或平凡,你顺势而为,你初心不变,你就是自己的王者!

  《鸿门宴》观后感 篇15

  好久没有看到如此好的历史剧了,完美的历史背景,权谋斗争,可歌爱情,战争宏大和人生启示。在中国可能这段历史是最适合拍成电影,而不落俗套,娓娓道来。整部电影没有限于鸿门宴的历史框架,蒙太奇手法贯穿全片,从项刘二人的相识开始。鸿门宴是本剧一个高潮,其高峰因为有所改变而更显得美妙精彩。棋局之斗精彩异常,可以在好一段时间内占领国内电影界描述棋局的传奇地位。

  一般历史剧最难得的是处理好感情戏,本剧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显得拖沓了些,因为大众对这部电影的电影多是限于一部历史剧,觉得感情戏的存在有失血性和风雅。但是我仅此技术层面上来说,避免拖入无谓的争论。

  前面说到了,楚汉相争的历史因为有了痴心的项羽虞姬这对恋人才唱出了绝恋的气氛,所以本剧的感情戏不仅不是陷入拖沓的恶搞剧情,反而是本片应该讲述的一个重点。有人觉得刘亦菲没有那种美感,我刚看到时确实感觉这部剧或许完了,但是导演在描述这段爱情时,对于战争的回扣与蒙太奇手法的熟练掌握,都没有因为我们对刘亦菲之前的固化印象有所滞碍,所以有点觉得是这部电影救了刘亦菲的演技。

  最后剧情在乌江自刎一段,可以使场面音乐更加凄婉一些,但是可能考虑到之后还有那么多的楚汉相争的延续部分,所以少了些煽泪场面。那段延续部分,可以形容为款款走来的一位老者,或是范增或是张良,在慢节奏中华丽点缀了本片的一个基调,正如《英雄》中最后的“天下”二字一般,立刻把本片上升了一个层次,回扣了全片,留下的是对《鸿门宴》恋恋不舍的'臆想。

  本片有三个人的演技最为夸赞:黄秋生、黎明、张涵予。范增和张良二人的作用不用多说,权谋的集中体现者。黎明演的刘邦本身就是一个权谋和爱情的复杂体,很考验演员的演技,但是黎明在多个地方内涵的笑给了大家很多对这个角色的正确定位,而且王者的气质也是尽显到位的,所以我比较赞他。如果让黎明去演刘备,我觉得应该也不错。

  《鸿门宴》观后感 篇16

  一个星期前看的这部电影,当然是用电脑看的,穷人买不起电影票看的,话说本来只是出于无聊随便打算瞅两眼就去睡觉的,没想到一看就罢不了手啊!整个过程惊叫连连一口气看完的。看的`那叫一个过瘾。

  总结一下:原来一直以为刘邦是最无心机的那个,看到后来才知道:原来真正的腹黑男是这位老兄,相比较之下,项羽好像是整部剧里最单纯的那头,除了打架姿势蛮帅的,头脑方面,近乎白痴啊!出了事只懂得依赖亚父,被张良随便挑拨两句,居然连从小陪到大的亚父都开始怀疑了,对于多疑这点,是不是所有站在高处的人都有这心病,话说刘邦厮也是毫无大脑的被亚父留下的一个破锦囊给忽悠了,韩信萧何之流死得真无辜,说来亚父和张良之间的相斗的确是全剧最精彩的,那些伏笔埋的真好,前后呼应,计中计,整部剧里最天真赤诚的大概就是樊侩了,尼妈咬手指这种自残效忠忠义的事他都做得出来,虞姬是最没有心怀鬼胎的那个,生或者死,只要追随项羽就行。项羽虽然蠢,但是其实纵观全剧,他是最幸福的那个,你看人家亚父虽然被他给下放了,但是依然是一颗糟老头的心到死都还在帮项羽这家伙下棋,那个锦囊啊!让项羽在兵败之后,悄无声息的在刘邦身旁放了一窝挠心虫,估计这项羽泉下有知他们家亚父为人这么厚道掏心掏肺的对他,他不得跪在地上痛哭三天三天以忏悔自己的愚蠢无知?再说说虞姬最后自我了段来追随项羽,尼马有妻貌美如此,不离不弃如斯,太有面子幸福吧!众将士在旁看着这两个人你一刀我一刀共赴黄泉,心里旁白肯定是羡慕嫉妒各种恨啊!

  所以说其实刘邦在感情上貌似是输了,因为按剧情里没有明说的:其实刘邦这个闷骚男,他内心也是钦慕虞姬小妞的。

  《鸿门宴》观后感 篇17

  今日周末,应先生倡仪观看电影《鸿门宴》。对于年少时所学的《鸿门宴》我如今只记得其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类。具体细节,全然忘记得一干二净。今日只说说我看此电影版后心中所感。

  首先是我们第一号男主角:项王:项羽任性,刚直,武艺超群,他不是一个可以取天下的政治家,但他是一个英雄。我最喜欢李清照的就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是活得最真实的一个人,一切按照自己的意思。在我心目中,他就像金庸笔下的“大侠”。他和虞姬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至死不渝,生死相随。项王一代英雄,豪情万丈,但他同时又有着满腔柔情,细致入微的爱护和体贴着虞姬。虞姬得此厚爱,亦死而无憾,最终一剑毙命,与项王生死与共,永远在一起!!

  我心中排第二的当是范增。电影刚一结束,我就忍不住跟先生感叹:“范增演得太好了!”电影里的范增堪比诸葛亮,料事如神,会占卜吉凶,一流的棋手加谋士。可惜,他太爱我们的项王,时时处处为其排忧解难,致使我们的英雄凡事有指望,有靠山,只能一辈子长不大。看到项王事事问范增拿主意,没了范增整个一武夫的样子。我是痛下决心,儿子大了决不留在身边。上大学离我是越远越好。

  张良,才华横溢。和范增有惺惺相惜之情。他让我想到杨修。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还好张良没有被刘邦害成,侥幸逃脱了。张良还让我想起小时候猜的谜语“张良拉住韩信衣”答一水果。实留(石榴)。嘿嘿

  韩信青史留名。小时候也读过他甘受胯下之辱的故事。记得那时候很佩服他。现在想想,他和很多助“纣”得天下的人一样,下场之惨。唉,觉得人世之争真是毫无意义!!还不如我午休半时辰的美好时光呢!!哈哈哈

  萧何和许多陪主子打江山的人一样,最后被乱棍打死!!真是不胜心寒。整部电影看得我心都要碎了。先是项王被张良所骗,离间了他和他的亚父范增;接着是霸王乌江别虞姬;再下来就是刘邦清除随自己征战之人。对于得了天下后不信任身边的人,处理得我最满意的当属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没必要那样一一杀之啊!!阿弥陀佛!!罪孽,罪孽啊!!

  虞姬,美丽,聪慧。真是慧质兰心。她由我最喜爱的女星刘亦菲所饰演。温婉,贤淑,美丽。她演的是我心目中的'虞姬形象,大爱。哈哈。

  刘邦,最不愿意说他了,可是他毕意是鸿门宴上一等一的主角。阴险,多疑,心计特别深。我平生最恨这种人。可是,想想他所使的手段都是官场必备啊,真替那些当官的累!!想到此,心中不免一乐,嘿嘿,还是咱这小老百姓最快活。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无酒喝凉水!!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不用每天揣摩别人的心思活,真是好不潇洒快活!!!

  昨天竟忘了说项伯了,项伯啊项伯,说你善良吧,你应该杀过人吧。在战场上你怎么不对自己的对手仁厚,却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对自己的亲侄子的对手仁厚。我太佩服你了!!!

  《鸿门宴》观后感 篇18

  我觉得大秦帝国那作者说的好。果真奇谋之士,并无高下之分。世人所看奇谋之士高下看其谋成败。但是决定谋划成败的在于那个决断和实行的人。同理范增和张良的成败并不在于他们俩人。而在于项羽和刘邦。以鸿门宴为列,谁高谁低?张良乎?范增乎?都不是。项羽如依范增所谋,刘邦必死无疑。然则项羽妇人之仁。并非范增所谋差,而是奈何决断者在这关键时刻昏庸。

  以楚汉争霸的大局论。张良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下邑之谋策反英布,彭越等奇谋能名传千古。根在于刘邦能听善言,决断。陈平的反间计也然。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决定楚汉争霸的战略,极其精彩。然则如无刘邦给韩信精兵,使其实施。这一精彩绝伦的战略世人岂能知晓?这就是刘邦厉害的地方。他能在众多谋士,将领的谋划中,能判断出何为真正奇谋,何为无稽之谈。这就是我说的,奇谋能否成败,关键在于断的人。

  范增是豪杰之士。其才并不低于张良,陈平。劝项梁拥立楚怀王之后,使楚国民众归附,形成庞大的抗秦的社会力量。最终正是这一谋划,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可见其战略眼光。奈何项羽进咸阳之后,杀义帝,使项氏从拥立楚国王室的功臣变为弑君之臣。鸿门宴后,看出刘邦其志不小,张良等豪杰之士。劝其斩杀。然则项羽不听。即便范增再有奇谋,碰到巨鹿之战后,刚愎自用的项羽能如何?不是范增奇谋不如张良,陈平之辈。而是项羽识人之能,决断之能,不如刘邦。

  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比刘邦强很多。但是做为一方诸侯最重要的识人,决断只能比刘邦差得太多。

  然而我更喜欢韩信的为人。历史上他能带军打仗能出谋划策。一身才学在项羽哪里不受重用,只做个火头军。后投于刘邦能为什么呢?不就为了一展才华,求个富贵。他韩信要害你刘邦什么呢?杀了你刘邦他能当皇帝么?他是聪明人,自知不是帝王料,要不早自立为王,还投你刘邦干嘛。 历史上刘邦的天下 韩信 立下了汗马之劳。

  卸磨杀驴 就是帝王之道么? 最后无人可信 何其悲哀!

  《鸿门宴》观后感 篇19

  今人读《鸿门宴》,往往抑项扬刘,说项羽有勇无谋,女人心肠,不该放走刘邦,以致后来败走垓下,皇帝没做上,连命也丢了,真是大傻一个!其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而对刘邦则赞美有加,说他有头脑,会办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该他做。 英雄被视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对象,美丑错位,善恶颠倒,实令人匪夷所思,不胜感慨。暴秦末年,天下大乱。西楚项羽自立霸王,赤旗刘邦斩蛇起义。乱世英雄,结拜兄弟,为“先入咸阳,册封秦王”的游戏生死相搏。妙计张良,奇谋范增,谁棋高一着?水火之仇化为一局剑拔弩张的“鸿门宴”,当所有受邀者前程剧变之时,才发现这场“鸿门宴”远未结束。

  想必,鸿门宴的故事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而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也一直被后人所传扬。对于不是很了解历史的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后,突然有了想去马上了解历史的冲动,我想,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吧。 本部电影由曾经执导过电影《见龙卸甲》《锦衣卫》并凭借《锦衣卫》荣升亿元票房俱乐部成员的香港著名导演李仁港执导。电影中的场景设置,人物性格,打斗动作,剧情设计都很喜欢,有点小意见就是电影太长了,足足有两个多小时,中间找了个剧情空档期,忍不住去了趟厕所。 人物介绍:在《宫》中饰演八阿哥的冯绍峰,这次扮演项羽,让我刮目相看,在剧中的装束,武打动作,眼神表情无不透着西楚霸王的霸气,但因为比较年轻,又演绎了项羽妇人之仁的个性特点,最后与虞姬自刎时也相当浪漫... 黎明饰刘邦,感觉演得太仁义了,没有原著的圆滑味道。不过还是很喜欢哈... 张涵予饰张良,印象中的硬汉子,这里也足智多谋了一回,演绎的十分到位,大爱! 黄秋生饰范增,实力派影星,“老谋深算”,与张良的斗智斗勇看得我是激情澎湃! 陈小春饰樊哙,直率勇猛,也相当到位,特别是“饭局”上猜手指,看到当年古惑仔的狠劲! 安志杰饰韩信,有勇有谋,醉酒战神,不过结局有点惨不忍睹... 刘亦菲饰虞姬,众绿丛中一点红,青涩柔情,楚楚动人,最后也烈了一把! 剧情:虽然与原著上有差别,但却改得很合理。剧中的台词文化韵味足,剧情伏笔多,环环相扣,让观众必须专心看才明白一些隐藏的细节内容。

  项羽本是一个英雄,这是古之定论。但项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 且不说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着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 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之?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大敌当前,岂容内讧? 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樊哙为救其主,敢做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皆备,堪称好汉。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 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这些伟大人格如日月经天,光华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仪。这是他为人的大人格,作为一个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一个具有帝王气质、君子风范的英雄。

  项羽的人性美还在于它的本真和纯朴。 项羽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 兵败垓下,退守乌江,走投无路之际,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让我们窥见了他心底最真实的一面,这里有他的自责,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对江东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宁死不肯回江东,源于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诠释。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而且爱的轰轰烈烈,荡气回肠。他是一个硬汉子,但也有软弱无助孤寂难奈的时候,也需要女人纤纤细手的抚慰,也需要爱情的滋润。一幕“霸王别姬”,把一个男人爱的情怀爱的无奈展露无遗,让人心碎。 他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大火三月而不灭,虽然有些过分,但我们可以理解。秦的暴政,已经天怒人怨,彻底埋葬这个罪恶的政权,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烧的大火,无宁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对暴秦的愤怒。 分封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个徒有虚名的“西楚霸王”。别人都忙着抢地盘,而他却衣锦还乡,陶醉在乡亲们赞美的旋涡里。他在乎的不是实惠,而是名声,如同小孩做游戏,要的就是名分。 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洒脱。 这是项羽的小人格,一个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纯朴的本性。 项羽,一个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项羽本来应该创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泽被后世,名垂青史。 但他生不逢时! 他的优秀品质,没有帮助他成就大业,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点,被他的对手利用,以致功败垂成,遗恨千古。鸿门宴上,除掉刘邦还不容易?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而已,但项羽愣是没这样做,他相信了刘邦的花言巧语。 在卑鄙奸诈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鲜有不失败的。 这并不值得奇怪,因为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如同一个职业拳击手面对一个不守规则的市井无赖,二者的道德水准差距太大,根本无法对决。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历代的皇帝老儿,无不心狠手辣,奸诈多端,刘邦原本不就是一个乡里无赖么? 我们往往把项羽的悲剧看成其性格的悲剧,这是对英雄的蔑视和侮辱。项羽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过错,而是源于社会的黑暗无序、百姓的愚昧无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过于美好了,以致不能被那个时代所接受。 他的诞生,实是时代的错误! 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统治者的欺世盗名,是庸俗小人的势利偏见。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是一个英雄,一个光彩夺目的英雄。刘邦虽然胜利了,但他仍然是一个小人,一个十足的小人!

  黄钟被毁,瓦釜雷鸣。好人受欺,小人得志。这是人性的异化,审美的错位。

  今天,刘邦一类的奸诈虚伪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顶礼膜拜,项羽这样没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视。历史的脚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但人类的思想还停留在公元前的蒙昧时期! 这无疑是社会的悲哀,这说明社会的无序,道德的低下,较两千年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 道德文明的重建,任重道远!

【《鸿门宴》观后感】相关文章:

鸿门宴观后感07-15

《鸿门宴》观后感07-19

《鸿门宴》教学反思12-16

《鸿门宴》读后感06-26

鸿门宴读后感04-28

《鸿门宴》读后感06-30

鸿门宴读后感08-05

高中鸿门宴读后感07-31

鸿门宴读后感14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