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观后感>《地球上的星星》电影观后感

《地球上的星星》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2-02-02 18:41:3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地球上的星星》电影观后感

《地球上的星星》电影观后感1

  《地球上的星星》的小主人公伊夏是一个八岁小男孩,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并不以为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甚至是别人随意踩出的水纹和倒影。这些对于成人世界并不那么重要,他们对家庭作业、分数和次序更感兴趣。而伊夏在学校,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当他惹出的麻烦已经超出父母能承受的范围后,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在新学校,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愈演愈烈。伊夏必须应对额外的与家庭分离的创伤。一天,一位新的美术老师尼克突如其来,用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打破了"事情是如何完成"的所有规则,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梦想,去想象。学生们都满怀热忱,除了伊夏。尼克很快也发现了伊夏并不快乐,然后他开始了找寻原因。他发现伊夏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拼写和阅读,他是一位学习障碍的儿童,尼克对伊夏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辅导,从而最终帮助伊夏找回了自己,还有快乐。

《地球上的星星》电影观后感

  当然,我也能理解伊夏爸爸的焦急与失望,伊夏爸爸虽然不懂教育,但他也是担心儿子的,他之所以一再给伊夏施压是因为担心伊夏今天的不努力会造成日后被社会的淘汰。可怜天下父母心,同样有责任感的老师,难免也会对后进的学生产生焦虑,我觉得这种焦虑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一个不无责任感的老师是不会关心学生进步与落后的,只有一个把学生当自己孩子的老师才会因为付出后没有收获而失望、焦虑。这种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通过影片的夸张演绎,特别是从孩子视角的镜头表现,我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涤荡,这种焦虑的释放对孩子的影响是破坏性的,伊夏因为大人的这种焦虑释放一度处在心理崩溃的边缘,就连伊夏哥哥——好好学生约翰在打输网球决赛时,面对父亲失望的嘴角、质问的眼神,也是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

  在大人担心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孩子未来是否可以适应,一味给孩子学这学那,让孩子会这会那的同时,我们能不能静下心来,从孩子的角度去体会感受,电影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面对班上听话的孩子,我们在尽职尽责的实施着教育,推进着孩子的进步,但当我们面对着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孩子时,我们能否也像尼克老师一样,多一分耐心、多一分等待呢?生活,就像是磨石刀,总能将我们变得平滑光整。

  当我们身边出现一块有个性的石头时,我想只要他本性纯良,我们就应不断调整自己,用耐心、爱心去接纳和包容,虽然他也许不能成为普遍意义上成功的`人,但至少他是个健康快乐的人,也许正是这一份接纳和包容,说不定就能成就一个让世界惊艳的人。尼克老师对孩子的关心是实实在在的,心理的接纳、教育的指导、信心的重塑,一切都是可行的,在接触家长中我也常发现像伊夏爸爸的人存在,对面孩子或打骂,或溺爱,这都是扭曲异化的关心,而孩子真正需要的关心,也许就是能骑在爸爸肩上吃冰棍,能在发呆幻想时得到一点理解,能有面对面倾心交谈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强行将他们装在同一个箱子中,只会造就复制人偶的时代。让孩子的童年多一些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和自我探索,这种探索也许会走很多弯弯路,但正是弯弯路上的点滴感受,流连忘返才是属于他们自己生活的细节和美丽。少一点控制,多一点理解,让地球上的星星都能闪耀自己的光芒。

《地球上的星星》电影观后感2

  地球上的星星,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关于儿童成长的印度电影。电影里主人公是一位八岁的小男孩,伊桑。然而伊桑并不是个普通的孩子,他天生具有阅读障碍,缺乏流畅的思考能力,对距离、大小等缺乏判断能力,常人能做的事情,他却做不到。

  在伊桑周围的环境中,除开他的妈妈,其他的人都对他感到不满意,即使是他的爸爸。最终,伊桑被迫被学校开除,被寄往了寄宿学校。在寄宿学校里,伊桑变得很压抑,他开始沉默不语,孤立自己,甚至有想自杀的念头。就在这危险的情况下,一位代课教师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伊桑的命运,这位代课教师便是尼库巴。

  了解到伊桑父母的心态后,尼库巴老师上门和伊桑的父母谈心,告诉他们: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和梦想,我们不能因为他目前的一点点障碍而嫌弃他。他甚至愤慨:“如果你喜欢比赛那干脆养马呀,何必生孩子?非要逼孩子负担你的野心,不如招童工。”

  为了唤起伊桑的自信心,尼库巴老师在课堂中和孩子们讲述爱迪生等名人小时候也有读、写障碍,老师自己也曾是,然后,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和伊桑一起慢慢分析那些会跳舞的字母,从游戏开始,在沙盘中先写字母,再用彩笔写,最后用铅笔写,慢慢地,伊桑慢慢克服了读写障碍。

  尼库巴老师认为,每个孩子兴趣点不同,伊桑在绘画方面有天赋,他的创造性极强,在学校绘画比较中,伊桑的画胜过老师尼库巴而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伊桑简直不敢承受这巨大的成功喜悦,他流着热泪扑进了老师的怀抱。

  伊桑各方面成绩都明显提高,令父母惊诧不已,伊桑也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峰体验,他的脸上绽放出快乐幸福的`笑容。

  放暑假了,父母亲来接伊桑回家,伊桑依依不舍地与老师告别,临上车前他回头奔向老师的怀抱,尼库巴老师将他高高地举起,伊桑伸展着双臂,全身舒展向上,极其激动人心,我的热泪再一次流出。

  画面定格在这一感人的而又意味深长的画面上,的确是尼库巴老师将伊桑高高举起来了,不仅举起了他的读写能力更举起了他的自信举起了他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力量!

  生活中的孩子形形色色,这样的特殊儿童虽然在正常的学校并不多见,但也有一些孩子是在某些方面并不敏感的,导致其学习成绩暂时落后,我们的老师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呢?我们得像尼库巴老师那样认真观察、分析、了解孩子,然后从根本处下手,牵着孩子的手带着他慢慢成长。

《地球上的星星》电影观后感3

  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部印度儿童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很感人,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名9岁的小男孩伊桑的故事。

  伊桑虽然学习很差,但是他的画画得十分好,想象力丰富。因为伊桑的成绩太差,老师觉得他已经没救了,爸爸实在没有办法,就把他送到了寄宿学校。到寄宿学校后,伊桑难过极了,一句话也不说,除了他的同位没人愿意理他。

  直到有一天,美术老师拉姆来了,他发现伊桑有绘画的天赋。拉姆老师从字母开始教伊桑,伊桑的学习慢慢有了进步,也有了自信。之后,伊桑在绘画比赛中赢得了第一名,当老师同学看到他画的`那么好时,他们都目瞪口呆、十分惊讶。当我看着伊桑拿着奖状,向拉姆老师跑去,伊桑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教育:

  一、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特点,有些只是成绩不好罢了,他或许在其它方面有特长,拉姆的与众不一样在于他教育小孩主张用爱去感化教育他们,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落入人间的晨星,要去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不能用成绩去衡量一个孩子的价值。

  二、爸爸、妈妈你们也有过成绩不好的经历,为何要为难我们呢?我们何尝不知那怎样也学不会的感受呢?有了问题,不要什么不做就只会埋怨,埋怨有用吗?找到原因,选取适宜的方法,我们是会改变的。三、我们都是一颗会发光的星星,我多么期望老师和爸爸妈妈能关心、爱护、帮忙每一个孩子,让我们都能发出属于自我的光彩。

  孩子们如同地球上的星星,他们需要爱,更需要自由,阳光,有了这些才有潜力去赢得残酷的竞争和挑战。让我们放开对孩子的束缚,让他们更好的去享受生活,成为闪着光芒的星星。

《地球上的星星》电影观后感4

  这部印度电影长达两小时四十分钟,比一般的电影要长,主题也比一般的电影要感人,励志,突出。电影的主角是一位九岁的伊桑小男孩,他是一个让父母老师伤透脑经的孩子,因为在读写方面的问题。读书就是这个孩子最痛苦的事,在家里父母的不解,在学校老师的责骂,同学的排斥,使得这个孩子被孤立到边缘。他从三年级开始留级,直至这所学校不肯再接受他,之后其父靠关系转到了另一所学校,在这新的学校里,孩子离开了父母,这里的老师和同学还是把异样的眼光投向他,依然如故的排斥他。由此变得如此的沉默,他无声的抗争着这个凡人的世界,在他无声的世界里又充满了对阳光,对爱,对理解,关注的渴求。他在学习上也许是并不出色,但是在绘画上却表现出异样的才华,他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于绘画,但是一直以来没有人把他当成正常人来看待。直至这学校来了尼库巴老师,这位充满爱心,责任心的老师发现了异样的伊桑。通过家访,观察伊桑的作业,与校长沟通恳求校长的把伊桑留下,然后就是用课余时间用一对一的方式给予伊桑特殊的关心和教育。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在画展中,伊桑的绘画天赋被公之于众并得到众人的认可。尼库巴是伊桑的伯乐,伊桑是一位千里马,伯乐改变了千里马的命运,感动了伊桑父母,感动了伊桑。

  这部电影值得每一位做父母的和做教师的人看,看了之后我们会对孩子的教育,孩子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从而明白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给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才华,也许孩子的表现与众不同,也许他的行为不符合所谓的标准,但是请不要用承认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童年世界,好吗,不要把成人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好吗?孩子的世界是天真无邪的,不要玷污了孩子纯真的童年。孩子,要的.并不多,他们渴望被关心,被关注,被理解,仅此而已。我们成人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反思自己可不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我相信每一个成人父母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只要你们多一份理解,这就够了。相信我们的孩子都不笨。

  由此也想到了老师的教育的问题,希望看到更多的想尼库巴一样的老师出现,扼杀孩子天性的老师最好把他驱除教育界!谁都不会同意你们来伤害祖国的下一代!

  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看到那双明亮而充满沉默的抗争的眼眸,我想起了我的小堂弟——勋勋弟。同样的是小堂弟,发发却勾不起我的半点思念。一个月的相处,一个月的陪伴,小堂弟给了我太多的笑声,正能量。小堂弟,总有一天,他会长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孩,我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再年轻,不再有太多的时间陪伴你一起长大。你是否会记得在你的童年里,有一个叫林杰姐的堂姐是那么那么的宠爱你,那么那么的喜欢你,喜欢和你在一起,喜欢带你出去玩,喜欢为你买东西,喜欢和你一起去超市,喜欢和你一起玩游戏,喜欢帮你拍照,然后保留下来,留给你长大后看。若干年后你还会不会记得你是我唯一的“小野人”,我是那个唯一叫你“小野人”的人……

  亲爱的小勋勋,我好想好想写一封信给你,写给15岁的你,20岁的你,抑或30岁的你,当你读书初中了,升高中了,成家立业了,我也老了,你是否还会记得我?我们的感情会不会渐行渐远?

  回想起为了人生打拼的时光,获得人生丰富的阅历,同时也在离一些东西越来越远,譬如熟悉的家乡,亲情,逐渐淡化的友情……亲情,友情都需要维护才能保温,为了拼得一身成绩,我在奋斗的路上,孤独的前行,那些慢慢消失的联系的好友,你们会原谅我么?其实我也很担心,担心我有一天挣得一身光辉的成绩,也实现了自己梦想,在回想曾经的熟悉的家乡,亲友,却有了一层深深地隔膜。追梦的路上,难道这就是代价么?

《地球上的星星》电影观后感5

  这部影片借讲述小主人公伊桑。阿瓦斯蒂的成长及成才故事,反映了很多的教育问题,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乃至国家教育制度。在这些教育问题上,深富经验的老师,校长都有一些独到正确的观点。所以,作为实习生的我们,在此不必班门弄斧,仅仅联系自身,联系大学生活,谈一下影片触动自己的一些体会。

  主人公伊桑。阿瓦斯蒂之所以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本身富有天才的想象力,是一个很有才的孩子。另一方面是因为他遇到了那位独特的美术老师,也就是他的伯乐。美术老师和普通的老师不一样,不会在他捣乱的时候骂他“不要脸”,也不会在他认不出字母的时候打他的手指五寸处。而是走到了他的内心深处,用爱去拯救了他。如果没有这位美术老师的出现,我真的不敢想象伊桑的结果会是怎样,很可能放弃自己,甚至自杀。是这位美术老师拯救并成就了他。所以,老师的力量在孩子成长路上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伊桑的故事让我很自然的问自己:在中国,又有多少像那位美术老师一样的老师?我也不知道有多少,起码我16年的求学经历中,在自己以及别的同学身上都很少碰到过这样的老师。当然,我们也不是象伊桑那样天才的学生,所以,没有伯乐一样的老师出现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每个学生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很多成绩好的同学不一定有成绩差的同学思维快,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强,品行高,所以对于差生,老师们要多从其他方面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去鼓励,去肯定。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让我印象很深,我的导师汤老师有一个儿子,在美国的时候,老师发给了儿子一朵小红花,回家以后,导师问他为什么,他说老师让他们写下自己的理想,他写的是做一个公园的balloonman。我的老师很不理解并且开始担心,他担心两个PHD孩子的理想竟然是公园里卖气球的人,然后他找到了老师问老师为什么表扬儿子,老师的回答是:这孩子很有爱心……我们明白导师的用意了,他希望我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做老师的时候,应该给与孩子多元化的肯定,而不单单是学习成绩。

  然而现实是,在学校这片土地上,老师对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的衡量几乎成了对一个学生评价的全部,就像电影中除了美术老师以外所有的老师衡量伊桑一样。看了这个电影,我有了一个希望,希望将来我们的教育,不单单在成绩方面对学生列出名次,给予奖励,还应该在其他方面,比如记忆力,创造力,设计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爱心,责任心,音体美等多方面给出多元化的肯定和奖励,多举办相关的比赛活动,不要等到大学,因为那时就晚了。很多大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也仅仅是为了加分,为了奖学金,而不是兴趣,不是为了提升自己。我相信,也许创造力强的孩子经过发现和培养,将来就会有很伟大的`发明;表达能力强的孩子经过锻炼就能成为很强的公关人员;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经过深造,将来会成为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对于很多方面不出众,然而富有责任心的孩子,将来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保护者。……而如果真的做到这些的话,每个孩子也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功。

  而要实现这些,对老师的要求该是多么高啊,就需要老师们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然而,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具备这样的眼睛,毕竟像电影中美术老师那样的老师少之又少,那该怎么办?我想那就用爱心来填补吧,对于差生们用心去了解,用心去爱,走进他们的心里,就像《全城高考》的范老师一样,用尽方法,突破每一个学生的难题。我想,学校和老师如果做到这些,对于孩子们来说,找到自己的成功也就不远了。

《地球上的星星》电影观后感6

  最近看了印度电影《Like Stars on Earth》(中文名《地球上的星星》),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通过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一个天才都与众不同。

  印度电影在国内可以说是属于小众电影,我之所以专门找到这个电影看,是因为看过在国内引起了很大共鸣的印度电影《3 Idiots》(中文名《三傻大闹宝莱坞》,其实这个片子里面根本没有提到过宝莱坞,只是因为宝莱坞是印度的好莱坞而已)后跟一个印度裔的同事聊起来,他向我推荐了这部同一个导演的电影。直到最近下载到了1080P的高清版,看了以后真的是觉得是相见恨晚啊!

  电影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一个8岁的小男孩Ishaan患有先天性阅读困难症,他的智商并不低(甚至高于同龄人),但是他就是无法阅读课本上的文字(打个比方:你问他一加一等于几,他能告诉你正确答案;可是他却看不懂试卷上的1+1=?这道题目)。可想而知,在学校里他会有什么样的遭遇。所以,在老师、同学和家长的眼中,Ishaan是差生的榜样:上课总是走神,考试永远不及格……他似乎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在又一次被学校老师集体“声讨”后,Ishaan的父亲忍无可忍,把他送到了一个以管理严格出名的寄宿学校。在新学校里Ishaan依然是个差生,而且他觉得自己被家人给抛弃了,他开始逐渐的封闭自己,直到代课老师Nikumbh来到学校。Nikumbh跟Ishaan一样患有先天性阅读困难症,他想尽一切办法帮助Ishaan,开发他的潜能,让他重新获得自信……

  跟《3 Idiots》(其实《Like Stars on Earth》比《3 Idiots》出品要早,只不过知名度没有那么高)一样,《Like Stars on Earth》也对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认为这种教育方法是对孩子天性的泯灭和创造性思维的扼杀。我国的教育模式跟近邻印度几乎如出一辙,而我们也是在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跟电影中一样,我们从小就被要求只要记住课本和老师教给你的正确答案就行了。“因材施教”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个成语而已,没人会在乎我们的看法;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完全因为是你自己不努力学习,老师和家长根本不会去深究你为什么学习不好。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进入社会后,只能成为世界工厂中的一个“工人”。我们一直在倡导要改变“Made in China”的模式而成为“Created in China”,可是如果不从最基础的教育方式改革,那么中国永远都只会处于“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地位。

  片子中有一个情节很发人深省。Nikumbh在自己的课堂上让孩子们画画,孩子们马上就问:讲桌上什么都没有,我们画什么啊(我想同样的状况应该也会发生在我们的教室里)?Nikumbh却告诉大家:这张桌子对于你们美丽的想像力来说,实在是太小了!你们可以看一看自己大脑中的想象,然后随便抽出一张图片,把它画到纸上就行了!他说得是多么好啊!我们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种启发式教育啊?!我觉得孩子跟成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可是这个人类世界最美好、最有创造力的东西却在我们的教室里被老师、在家庭里被父母给逐渐扼杀,以至于把孩子们都变成了一个个的考试机器!

  现在说一下片子中所抨击的另外一件事儿:成人们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和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言行。虽然每个人都曾经是个孩,可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却逐渐失去了小时候所拥有的想象力、童真、纯洁以及创造力等等很多美好的品质。在我们的眼中,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已经被量化:那就是孩子的成绩。孩子有了好成绩,就能考上好大学,毕业后就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因为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我们也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我们的下一代。可是,有谁仔细的想过,这样的'道路是孩子想要的吗?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当年在父母的要求下走这条路,我们是否曾经放弃了很多梦想呢?就像片子中Nikumbh对Ishaan的父亲说的那样:如果喜欢竞争的话,去养赛马就好啦,干麻养小孩?!孩子被迫去忍受父母追求野心的负担,真是比童工还惨!父母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当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自己期望值时,总是很武断的觉得是因为孩子没有努力学习,而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影片中,为了让Ishaan重新获得自信,Nikumbh举了很多患有阅读困难症的名人:爱因斯坦、达尔文、毕加索等等。而且解释道:正因为他们有阅读困难症,所以与众不同,从而拥有了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得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也正是这样他们才能有超越常人的成就。正如本文标题写的那样: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天才都与众不同。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在面对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时,不管它是不是合乎逻辑(成年人的逻辑),我们都不应该武断的去否定它,而是应该尽量的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理解她,毕竟我们也是从孩提时代成长起来的啊!如果能跟孩子们一起在我们早已经被考试、升学、事业等等给打磨得一干二净的想象中自由飞翔,那将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儿啊!

  片子中的Ishaan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好老师Nikumbh,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使深埋在自己身上的绘画天分得到了发挥。可是现实中的孩子呢?又有多少像Nikumbh那样的老师或者家长能真正理解孩子呢?!

  老师们,家长们,当你们遇到一个调皮捣蛋、成绩不好的孩子的时候,请不要轻易的把他归为差生而责备他!请你试着去了解这个孩子,找出他为什么会这样,也许一个天才就会在你的呵护下诞生!

《地球上的星星》电影观后感7

  大概4.5年前吧,学校组织全体老师集体观看了一次《地球上的星星》,当时就被里面的美术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行为所深深感动了。因为害怕再次触碰到内心那一片柔软的地方,所以,一直不敢再次打开这部电影。这次因为请假的缘故,难得心静,再次把《地球上的星星》打开,同样的电影,却带来不同的感动。

  首先,电影用了很长时间来呈现伊夏的各种怪异的行为,他的这些行为直接导致了成年人给他贴上了“问题儿童”的标签。甚至在他自己的父母眼中,也认为伊夏有问题,和别的儿童不一样,甚至听从了老师的建议,把伊夏送到特殊学校。

  这时候,尼克老师出现了,他用自己的耐心来发现伊夏的小小内心世界,原来伊夏在美术方面天异禀赋,于是,他找来伊夏的父母,试图让他们发现孩子身上的这一特点,然后,又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对伊夏进行专业辅导,最终,使伊夏在美术比赛中获得大奖!

  其实,电影故事的情节也基本上没有特别夸张的地方,但是就是这些源于生活的情节的真实,演员那种细微之处的内心戏,让人感动。更让人感动的是,尼克老师对伊夏的爱。

  电影看完,依然沉浸在感动之中。想想也是,在孩子的慢慢人生之路上,能够遇到一个对自己人生有所改变的老师,那简直就是遇到了贵人了。就像常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样,比如电影中的尼克,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是个问题儿童的时候,所有人都对他横加指责的`时候,他内心是多么委屈和无助,没有一个人理解他,没有一个人支持他, 没有一个人站在他的立场上,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尼克老师的出现,给他鼓励,给他关怀,给他理解和帮助,可能伊夏在成长的道路上会离正轨越走越偏。

  所以说,老师这个职业,真的是天底下最伟大的职业,虽然清贫,但是却对每一位孩子的人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让我们都安心的做一名教师吧,未来的某一天,当你看到某一位你曾经的学生因为你的话语而走上了光明的人生大道时,你才会明白你当初的哪怕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鼓励话语,都显得尤为重要!

《地球上的星星》电影观后感8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关于儿童成长的印度励志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患有先天性阅读困难症的男孩,在老师的悉心照顾和培养下,逐渐摆脱自己的生理缺陷,迎接美好人生的故事。影片要诠释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星星,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让其放出璀璨的的光芒。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老师,必须扮演好“寻光”和“放光”的角色。

  一、 伊夏父母的“寻光”与“放光”

  纵观整部影片,伊夏的父母和大多父母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龙”。所以他们不停地为伊夏的生活和学习而忙碌。伊夏的母亲每天夙兴夜寐:一日三餐、伊夏的洗漱、以及其它凌乱的家务活。为了这个家,她甚至放弃了工作。所以,伊夏父亲的养家任务也十分沉重,每天闻鸡起舞。他们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忽略了伊夏的实际情况。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伊夏是一个患有先天性阅读困难的男孩。或许是因为伊夏的哥哥学习太优秀,更或许是伊夏的父母认为自己的IQ足够正常,不会生下一个像伊夏这样的孩子,所以他们想尽办法让伊夏“放光”:母亲每天亲自辅导,不停地更换学校,结果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从未经历“寻光” 的过程,怎么可以让伊夏“放光”?他们对伊夏的强迫“放光”,使伊夏对学习、生活越来越没有兴趣、信心。直到遇到了他的新美术老师——尼库巴。

  二、 伊夏老师的“寻光”与“放光”

  在正确的时间遇到错误的人是一直遗憾,在正确的时候遇到正确的人是一种幸福。伊夏之前不停地更换学校,是因为在正确的学习时间遇到了错误的老师。那些老师很少深入地了解伊夏的实际情况和他的内心世界。我可以大胆猜想:伊夏在那段时间过得之郁闷,之痛苦。这也导致他乞求哥哥伪造病假条,帮助他逃课。同时也使伊夏学习生涯留下了丝丝遗憾:他在该学习的时候没有学好,该和同学接触的时候,他选择了逃避。后来,尼库巴老师终于在正确的时候出现了。他很快也发现了伊夏并不快乐,然后他开始了找寻原因。他发现尹夏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拼写和阅读。他是一位学习障碍的儿童。尼库巴对尹夏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辅导,从而最终帮助伊夏找回了自己,还有快乐。所以,伊夏在正确的时候遇到正确的尼库巴老师,我想,他和尼库巴老师在一起的那段学习时光,一定很刻骨铭心。对于伊夏,尼库巴老师就是他的再生父母:尼库巴老师从其他角度为伊夏“寻光”,最后也成功地为伊夏“放光”。

  三、我们工作中的“寻光”与“放光”

  我们办学校的目的就是顺利进大学,拿到高学历,到成年有优势的竞争力。而其他的可以无所谓,正如伊桑的父亲反复的问会画画有什么用啊?能帮助他竞争吗?教育工作者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一味的追求纪律,传统,荣誉,规则。而忽视了最起码的人文关怀。他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说,给了他们一个愉快的学校生活,我们就欠缺了他们一个有竞争的成年。可是,如果学习只是聚焦在成绩优秀的少数人身上,而同时忽视了沉默的那些,那么这个代价是不是太大了一些?为什么教育一定要这样牺牲一部分人来造就另一些人啊?对于受伤的那一类人,如何才能消除他们心里的阴影?什么时候我们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变得如此狭隘了?很少有人能够耐心的去发现一个人身上不同于其他人的优点,而简单的一张试卷,一张量表就轻率的判断一个人能力有多强,智商有多高。

  学生需要的是关注,重视,理解和接纳,可是做起来又何其难?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找过很多的人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困难。我说:你们说,我听,说一切你们遇到的困惑,说一切你们觉得可能不会被接受的观点,说一切感兴趣和欣赏的事物。每次进教室,当我笑着去面对每一个用眼神在说话的学生,心里都感到无比的感动和温暖。我希望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与成绩和排名无关。

  家长,老师,用人单位都习惯了用考试成绩,学历来评判人是否优秀,是否有价值。可是我们看到的终究是目前存在的状态,然后就肯定的用过去的经验急着贴上标签,这个学生怎样怎样,可是心理学中霍桑效应不是证明了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没有被挖掘出来么?在英语办公室里,我们有时私下交流说:虽然说教育要面向全体同学,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能够顾及三分之二就很不错了。听了心里只感到一阵阵悲哀!那么剩下的三分之一?管住他们不闹事,不影响到那三分之一就算教学目标达到了?就算是前面的三分之二,现行的教学模式下,教育者关注的也只是他们学的怎么样,而没有关心他们过的好不好,压力,抑郁,自闭,很少有老师去了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即便成绩很好很受老师关注的三分之二,业之后也很少再有人会感恩,怀念初的老师。

  古人云:“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我想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如此。我们应从多种角度发掘孩子的潜力,而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高分”则“高能”的教育理念。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养成学的习惯,当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教的方法。对于家长而言,任何情况下都应细心观察孩子成长的一言一行,帮助他们构建一些学习氛围;对学校而言,任何情况下都应正确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虽然我们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的杰出物理学家,但我们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让他们健康地学习,成长。或许三年五载后,当我们再回首这些“小星星”时,他们已经在灯火阑珊处发出了璀璨的光芒。

《地球上的星星》电影观后感9

  其实自己对电影不是太感兴趣,但是在被丛主任的一番介绍后心中难免有些期待,所以在期待与感动中观看了这部影片,同时被片中的美术老师深深打动。这是一位具有敏锐洞察力的老师,他真正读懂了孩子,从根本处分析孩子,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让小男孩伊桑不仅在读、写方面有了进步,且在美术领域施展了其特殊才能,成为超越老师的绘画冠军,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的快乐!在这部电影中有许多处深深地触动了我:

  触动一:伊桑的学习成绩在学校一直处于最差的状态,因此受到老师、父母的责骂、歧视,以至于为了逃避非难而让哥哥写假条向老师请假,以便于他逃学,最后不得已而转学。其实这样的情况在我身边发生过许多,家长由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而选择转学,其实在电影剧情的发展中发现,转学改变不了现实,转学只是一种家长和老师没有认清孩子自身条件本质的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不可行的'方法,所以那时在想“伊桑,要是早点遇到美术老师多好啊”

  触动二:转到新学校后,伊桑依然是学不好语文、数学等科目,无论他怎么努力,他都不能写好那些字母,他被老师打、罚站、罚跪等,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一名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成绩的好坏并不影响孩子的发展,但是心灵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这让我不禁想起《猎人和熊》的故事中,熊德那句话“伤口的伤早就痊愈了,但是心灵的伤永远不能痊愈”,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尽量做到每个学生都平等。

  触动三:尼库巴老师愤慨:“如果你喜欢比赛那干脆养马呀,何必生孩子?非要逼孩子负担你的野心,不如招童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说因材施教,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从没有想过像尼库巴老师这么勇敢的说出孩子真正的问题,更没有勇气挑战家长的教育方法。所以给我感触最大的就是要做一名勇敢的老师。

  触动四:放暑假了,父母亲来接伊桑回家,伊桑依依不舍地与老师告别,临上车前他回头奔向老师的怀抱,尼库巴老师将他高高地举起,伊桑伸展着双臂,全身舒展向上,极其激动人心,我的热泪再一次流出,因为我认为伊桑终于遇到懂他的老师了。

  画面定格在这一感人的而又意味深长的画面上,的确是尼库巴老师将伊桑高高举起来了,不仅举起了他的读写能力更举起了他的自信举起了他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力量!尽管我不是尼库巴老师,但是他就是我的引航灯,今后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这希望我会是我每一位学生的“尼库巴”

《地球上的星星》电影观后感10

  再一次看了《地球上的星星》我还是忍不住感动得泪流满面,为了那可怜又幸运的伊夏,为了乐观细心的尼库巴老师,也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自己。电影中的伊夏出生于印度的一个中产家庭,和上学相比,他更乐意于上学回家路上看看天空的飞鸟,路边的小虫小花甚至最简单的生活场景,一切的一切,在小伊夏的眼中都是那么新奇而美好。

  电影用了较长的时间介绍伊夏在学校和生活中的表现,和我们生活中所见的潜能生完全一样。在我们看来最简单的东西他就是学不好,最简单的字母或数字都像在跟他作对一般跳舞,字不仅歪歪扭扭还写成反的。还经常会和别的孩子冲突,也不是个讲卫生的孩子,满脑子的奇思异想。正因为如此,老师不喜欢他,同学排斥取笑他,父母也在失望之极责骂他。最终他转学了,被送到了离家很远的寄宿学校,但在新学校中,伊夏的境况一如从前。说实话,如果我是剧中的伊夏的老师,估计我也一样在无奈到极限的时候把他赶出教室。伊夏有一个慈爱的母亲,还有一位工作忙碌的父亲以及一位成绩优异的哥哥。在一切以成绩为主的教育环境下,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激烈竞争的爸爸恨铁不成钢的家庭环境下,伊夏越来越自卑孤单,并陷入深深的自闭当中。

  就在我都对这个调皮又孤单的孩子快生厌的时候,新的代课美术老师尼库巴出现了,他年轻,帅气,活力四射,当他唱着动听的歌声走进教室,他的热情感染了所有的孩子,除了伊夏。这引起了尼库巴老师的注意,通过了解他的其它课程,以及和他家长的沟通,尼库巴确定这是一个患上了诵读障碍症但极具画画天赋的可怜孩子。一天课后,尼库巴老师单独留下了伊夏,举了大量的例子,从小患有诵读障碍的爱因斯坦,达芬奇,爱迪生以及他自己的事实,点亮了这颗小星星的光芒,在得到了老师的关怀鼓励后,伊夏渐渐对自己有了信心,虽然学不好,但他又一次努力地开始学习。在一次课外活动中,伊夏自制的小船竟然能在水中自动划动,同学们都叫好,但伊夏却默默地走开了,说明了他还没能完全从自闭中走出来,当然这一切也逃不掉细心的老师的眼睛。为了帮助伊夏彻底摆脱自卑自闭的阴影,尼库巴老师提议学校举行一次全体师生共同参加的绘画比赛。迟到的伊夏很快把画画好了,那静谧美好的画震惊了全场,得了第一名,尼库巴老师的画中,伊夏灿烂的笑容更令人为之动容。

  这是一部关于孩子,老师,家长的电影,而现实中这三种角色我扮演了两种——老师和家长,另一个主角,就是我的孩子。很多人都说现在的教育是失败的,作为一名老师,我很惭愧,因为我自己都有这种想法。现在的教育是功利性的教育,只看成绩,因此成绩成为衡量一个学生或老师的主要标准,在这种大环境下,老师和学生都很辛苦,为了成绩,狠抓学生,甚至抹杀了孩子的很多兴趣爱好,像伊夏这种潜能生只可能是令老师头痛的对象,虽然说不准歧视差生,但受重视的并不多,我不否认会有像尼库巴一样的优秀老师的存在,但一定很少,那么更多的小星星只能在被忽视中黯然,谁又敢保证这其中不会有爱因斯坦、爱迪生、达芬奇呢?这样一想,更叫我汗颜,说不定我的手中也曾有过将来的爱因斯坦,但竟然没有被我发现,那么这个角色我是失败了。以前的小星星们,对不起了!将来的小星星们,我正在努力。

  另两个角色——家长和孩子。我的女儿从小就有些多动症倾向,上课静不下心来,跟她说话很吃力,因为你跟她说东,她说西。完全不把你的话当回事,就自个儿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经常看着一个小虫小鸟就能想象出很多幼稚之极的.小故事,想象力绝不亚于剧中的伊夏,她的自制能力很差劲,明明知道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课会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取笑,被父母责骂,但就是管不住自己。失望之余,她挨了我们不少打骂。想起女儿的很多事情我更是愧疚难当。一次女儿穿了新买的雪白体恤,就跑到外面的操场上乱跑乱跳,一不小心掉进水沟里弄一身泥水,她赶紧爬起来,看着满身的泥水惊呆了,我警告过她多次了,女孩子不要像疯子一般乱跑乱跳,她每次答应得好好的,但转身就忘了。我看了这一幕更生气,凶狠狠地把她叫进屋里,更毫不留情地打了她一巴掌,脱下她的衣服把她扔进澡盆中,女儿仍惊吓得浑身颤抖,我看了又心痛又悔恨刚才自己的冲动,本以为她会委屈地大哭的,想不到女儿含着泪水对我说:“妈妈,对不起,我不应该到外面乱跑的,以后再也不那样了。”其实女儿何尝不想当一个安静的乖女儿,但生性好动,其实自己也付出不少努力却收效甚微。抛开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外,她是一名很孝顺善良的小女孩,在看完《妈妈再爱我一次》感动得大哭;在她爸爸喝醉酒呕吐的时候会很担心地端一杯开水给爸爸漱口并轻轻地拍拍爸爸的背;在奶奶来家里的时候会主动搬出凳子请奶奶坐下;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上车会主动让座;女儿的笔下也总能画出她想象的许多美妙的小故事……一天下课,看到女儿蹲在路边把玩着什么,原来她正在看一只小蚂蚁。我刚想斥责她不讲卫生却听到了这样一段话:“小蚂蚁,你好可怜呀,是不是找不到家了?妈妈会担心你的,快回家吧!”我哑住了,女儿小小的身影在那喧闹的课间显得更小了。孩子,原谅妈妈吧,不管你将来长大能成为什么人,至少你是善良单纯的,比起学习机器来,妈妈更应该欣赏你的天真善良。

  伊夏是幸运的,因为他最终碰到了理解帮助他的尼库巴老师,这颗小星星因为老师的关怀鼓励最终发光发亮。完美的结局给电影抹上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散发出理想主义的温暖光辉。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星星何其多,却又有几个尼库巴能点亮他们呢?但不管怎样,这部电影给了我一次深刻的洗礼,真想不到在我印象中比较落后的印度能拍出这样一部感人至深的教育电影,也希望更多的老师都能看到这倍优秀作品并从中受到启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改变不了这种功利性教育的悲剧,但我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尽量多关心孩子们。也希望世界上能有更多的尼库巴,因为地球上的小星星们都需要他们。

【《地球上的星星》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与光同行06-27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06-14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08-06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07-07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07-07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06-28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06-28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5篇01-17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5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