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说明文>家乡的建筑说明文

家乡的建筑说明文

时间:2022-01-08 12:16:31 说明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家乡的建筑说明文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尤其是在作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那么应当如何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建筑说明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乡的建筑说明文

家乡的建筑说明文1

  我的家乡是名副其实的建筑物圣地,有闻名世界的古建筑,也有实用、漂亮的现代建筑,许多、许多靠人们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的伟大的奇观,数不胜数,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家乡的古碉名扬四海,一年来观赏它的游客成千上万。那古碉有上千年的历史,风吹雨打,日晒雪飘,使它那原本坚硬,锋利的石块已成了如今饱经苍桑的面貌。历史可以见证,它极奇坚固,极奇珍贵,它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很久以前,古碉房是土司们居住的房屋,打仗时就在古碉里射击。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那连拖拉机也没有的年代竟出现了这样伟大的奇迹,这也是众人都称好的原因吧。古建筑里还有许多名胜,嘉绒藏寨、民间藏房……

  说起丹巴的现代建筑,比不上华丽的都市里的高楼大厦,但我以为,已经是很好了,不仅漂亮、舒适,还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比如农村里的房屋吧,春天不冷不热,夏天又凉快又清爽,秋天可以晒粮食,做农活,堆积稻草,冬天关起门来也很暖和。家乡的建筑千奇百怪,雄伟壮观,我家我的家乡,我为有这样的故乡而感到骄傲。

  我的家乡住在开封,那是闻名中外的七朝古都。有许多名胜古迹,象铁塔、繁塔、禹王台、延庆观等,最有名的古建筑还数龙亭。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下龙亭,传说龙亭是大宋朝皇帝赵匡胤登基的地方。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名扬天下,是开封的城市标志。每天都有很多人从世界各地来这里参观游览。龙亭大殿坐北朝南,坐落在高高的深红色基台上,雄伟高大。有许多台阶,上去一次要费很大劲,所以皇帝是骑马上去的,现在还有当年的马蹄印呢。站在龙亭大殿向前看,能看到开封市的全貌。

  龙亭大门前有两个大湖,一个是杨家湖,一个是潘家湖。连接两个湖的.是一座美丽的玉带桥,玉带桥上有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栏杆,象彩虹横卧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

  到了深秋季节,龙亭要举办一年一度的菊花花会,整个公园都成了菊花的海洋,只要你一进门就会陶醉在花香之中。

  宋朝大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宋朝时龙亭大门口的这一条长长的大街,著名的开封市二师附小就在这条街上。

  我爱龙亭,这个美丽、古老的龙亭。

家乡的建筑说明文2

  在中国北宋时期,有这样一幅长画,记载着古代普通百姓的生活。它至今仍留在北京的故宫,作为国宝级画作收藏着,供人观赏。这幅画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而在这幅传世名作中,有一座虹桥,飞跨两岸。整座桥熙熙攘攘,恢弘大气。今天的主题,泰顺廊桥,完整再现了当年的虹桥结构,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位于温州泰顺的一座座廊桥,在时光的变迁里,保存至今。

  廊桥,泛指有廊屋的桥。而泰顺廊桥则是位于泰顺境内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时代的木拱廊桥。其种类又大致可分为编梁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平廊桥、石拱廊桥等几类。以其数量之多,工艺之巧,造型之美以及与周围环境的浑然一体,和谐自然,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

  以北涧桥为例。北涧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因跨北溪之上,故此得名,被誉为“世上最美丽的廊桥”。该桥运用宫殿式重檐,属于廊桥结构中的叠梁式木拱廊桥。结构精巧,造型古朴。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75年,后经6次重修,至今容颜不改。桥长51。07米,宽5。39米,高11。22米,桥屋20间,桥柱84根,桥面地板全部由一寸厚木板两层加固。桥的东首被当地人称为“桥头”。地势较高,有石阶16阶;西首称“桥尾”地势较低,有石阶26步。桥上有像伸展开来的亭子一般的廊屋,不仅能遮风挡雨,还能供人们歇息,娱乐,交易,用途广泛——这也是廊桥区别于其他种类的桥梁的'原因。它不止作为交通道路,更作为人们的生活部分而存在,它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离。

  廊桥的基本组合单元是六根杆件,纵向四根,横向两根。整个平面呈“井”字型。利用受压产生的摩擦力,使构件之间愈压愈紧。但更令人震惊的是,全桥根本不用一根柳钉,却能使整座桥坚若磐石,延续千年之久——我们实在要折服于古代工匠的智慧。这种简单而奇妙的结构构成了一个拱形整体,是受力转移到两边的岸上,拆卸也极为方便,不会损伤构件。

  但是桥梁的延续至今,亦离不开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的守护。每当山洪暴发,居民们都会把家中最重的物品搬到桥上,以增强桥的稳定性。久而久之,保护古桥似乎已经成为这里居民们的下意识的习惯。廊桥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廊桥不止是一座桥,是先祖智慧的结晶,是温州的一部分,更成为一种地理文化概念,是泰顺乡民富有的特定的生命意味的文化符号。这是中国的一份传承,先祖留下的一份使命,承载着无数年的匠心。

家乡的建筑说明文3

  瓯江江心有东西两峰,两峰岩上建有双塔,名曰东西双塔。双塔像一对“孪生姊妹”,自宋代以来,便是彻夜明亮,为夜航般指引方向,是来往温州港的重要“灯塔”。

  从建筑风格来看,双塔颇有“唐塔遗风”,挺拔清秀,古朴端庄。从外形上看,平面都是七层楼塔,形状均为六角形。西塔塔高约为32米,底径7米,楼身中空,系楼搁式清砖仿木建筑,塔层每面均有小佛龛,内置石雕佛像,造型精致,神态自然。东塔略低,高28米,底8米余,由青砖围砌,塔身中空无顶。双塔周围林木蓊郁,万木扶疏,清幽格静,风光旖旎。

  持双塔“东唐西宋说”最早记载于清乾隆《温州府志》,但记载内容均与《永嘉县志》与《东西塔记》相违背,结合多方面资料,一般人们认为双塔”西唐东宋”。西塔建于唐威通,东塔创始宗开宝。可为何宋塔带有唐风?此问详见宋绍兴十一年刘《东西塔记》:

  “东塔倾园兵火,与院俱尽…鸠工修建,撤而筑之…凡形制严饰,悉与西塔等”,由此而知东塔曾于1138年仿造西塔重修,这与印证了首段的“孪生姊妹”,若要再严谨些,应称其“同宗孪生姊妹”才是。

  而今塔饱经沧桑,据考证自宋至近代均有不而程度的修缮,但总体看,二塔在主体结构及建筑风格上仍旧保留有唐塔基本特征。

  双塔很可能成为国粹。我国现存唐风楼阁式砖塔很少,且江心双塔为六边形砖木结构,这对建塔史是个很大的突破,对研究我国江南建筑乃至古代文明更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家乡的建筑说明文4

  “温州其地自温峤山西,民多火耕,虽隆冬恒燠。”温州地处瓯地,唐时始称温州,温州地处江南,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白居易这首描写江南雨季的诗就是温州最好的写照。

  “北有吴川,南有温州。”改革开发初期,温州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温州人以经商享誉全国。而温州本身是一个有着20xx余年建城历史的城市。在清道光五年,张瑞溥辞官还乡,一座为纪念谢灵运而生的园林拔地而起——如园。

  沿着古朴典雅的回廊,来到园林的中央。类似于四合院的布局,却略有不同。正门朝东,用红木制成,匾额是金色的,倚着用红木制成的斗拱,从侧面看,在房檐下成倒直角三角形状。正门顶铺着和园内建筑相同的黑砖,因为年代久远,砖上带着些许灰白。院子朝西处的两个拐角有两个侧门,一个是用石头堆砌而成,一个是嵌在墙里的`实木门。园子的正中间有个小池,是以永初元年谢灵运被贬永嘉郡(温州)时“创第凿池”为原型所凿的谢池。池子的西侧是池上楼。池上楼是双层的,正面看每层楼都有12块围屏,上下对称其雕镂精美华丽却不显庸俗。屋檐红木黑砖,精巧中又不失大气,颇具特色。

  东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新的南移给江南带来了发展的契机。随着经济的发展,温州的教育文化也逐渐成型。自谢灵运之后,温州又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文人、诗人、学者。像南宋的赵师秀、徐玑。近代的苏步青、谷超豪等。因此温州也被称为数学家之乡。

【家乡的建筑说明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说明文12-22

描写建筑的说明文04-03

描写建筑的说明文11-25

建筑类说明文06-11

家乡的变化说明文10-26

家乡风景的说明文11-06

家乡的美食说明文02-23

家乡的桥的说明文02-23

家乡的水果说明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