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

时间:2022-02-22 18:31:4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春》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1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语言清新自然,写景优美,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不溢言表,汩汩流淌,沁人心田。这是一篇上乘的写景散文范本。

  再次诵读这篇经典之作,虽然距离第一次教学已隔数年,但是心中的欢喜依然保留。时过境迁,我不想用老套的思路设计教学流程,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我开启了新学期的第一课,也是我践行阅读教学“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思路研究的推进课。

  我一直告诉学生,无论阅读还是写作,它都遵循一个规律,即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何写。理清了这三个问题,阅读或是写作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初读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出于对课文整体感知的考虑,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写了哪些春日图景。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这篇文章思路特别的清晰,首段一句话,开篇引出春天这个话题,通过反复和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人们对春天急切的盼望。只要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自然可以领悟。

  接下来的2—8自然段,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迎春几个方面细致描写春天,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从多个角度描写,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读罢之后,总感觉春天的景物触手可及,春天的美妙余音绕梁。

  在最后三个自然段,我们看到了整齐的格式,一样的修辞,不同的是这三段从三个角度赞美春天,并且这三句按照春天生长的特点组织安排,順叙不可调换。新、美、力的特点,跃然纸上,生机盎然。

  课堂上,学生读出了结构,清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其实,也就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对于这篇文章,仅仅理清思路,不过是隔靴挠痒,要想真正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需要走进课文,亲近每一个字词,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发展思维,积累语言,提高语文能力。

  二、精读研究,品析词句

  这一环节,我采用了五个板块,设计教学。这五个板块,也是作者细致描写春天的五幅图,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五个部分结构相似,所以我采用“边教边放”的方法,让学生和作者对话,和编者对话,挖掘每一个文字背后的内涵。

  五幅图,各有侧重,训练点不同。

  在朗读“春草图”时,着力引导学生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草?让学生大声读文字,当学生读到“偷偷”“钻”两个词的时候,我就追问学生,为什么要“偷”,既然是“偷”,那么它应该是什么状态呢?大家可以模仿草的样子想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然可以概说,这是写草的“情态”;接下来的“嫩嫩”“绿绿”“一大片满是的”这些语句,就很好理解,它们分别是从“质感”“颜色”“长势”这些角度写草的。

  这一节的训练点,除了概说内容,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也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本节共三句话,一三两句分别是正面写草的,二句则是描写在草地上玩耍的孩子们。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的?学生通过品读侧面描写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的画面,领悟了春天孩子的快乐,这些都是为了烘托草的柔软。

  “春花图”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景順叙的高低变化,无疑让春花锦上添花,美不胜收。

  “春风图”调动了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全部袭来,让你全身都沉浸在柔柔的风里,迈不开步,闭不了嘴,整个人都是属于春风的。

  “春雨图”迷蒙静谧,不论是雨,树叶,草,灯光,草屋,还是雨中的人们,一切都静默在雨中,让你不忍打破这份安静和祥和。

  “迎春图”让画面灵动起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大大小小,都在积极赴春天的一场约。

  春天是一幅画,是一首诗,是一曲灵动的歌。

  学生只有读进去,发现其中的美,才可以走出来。七年级的孩子语文素养谈不上,更没有基础的语言感受能力。这需要我们老师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引导,你是什么,语文就是什么。你有多美,语文就有多美。

  通过研读《春》这篇文章,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努力传达一种思维的方法,读文章,写作之前,都要问问自己:“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如此反复,便有了整体思路,也不至于考试出现大的偏差。

  当然,教学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只要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一切都不是问题。这需要时间,需要方法,更是一种上课的技巧。相信,只要努力解读教材,研究学生,我的语文课一定姓语。

《春》教学反思2

  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为人师者都已熟知的观点,可是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不少教师感到困惑。从《碧螺春》一课的教学中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教学中,不难发现,词语的理解由过去的教师简单的说教,转变为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习惯和已有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存在的`问题,他们或有所疑惑,或跃跃欲试,或踊跃发言,或各抒己见。学生不再是等待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给予的东西,而是自己自主地学习,主动地探究。整个教学环节,学生学得是那么的充分,那么的投入,学习主人的地位得以凸显。

  合作的过程不再流于形式。合作的动力是什么?那就是学生的心中有着自己的疑问,心中迫切希望解决它。什么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那就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到了从学习伙伴那里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或自己还不具备的知识、方法、技能等方面的东西。可以说,离开了这两个要素谈合作,那是空洞的,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流于形式的。在教学中,学生心中有着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他们想从伙伴那里得到帮助,这就有了合作的动力;通过合作,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这也就证明了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有效的。

  学习的过程是充满激情的。衡量学生学习的质量,就看学生是否积极有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课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自己或同学提出的不理解的词语展开讨论。这时的学生有着一种强烈的渴望,那就是把面前的词语全部搞懂。美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是积极主动的,当他们从中获取到了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时,他们的心中有着一种无以伦比的高兴和满足,这种心态下的学习,是洋溢着激情的。

  静心思考《碧螺春》一课的教学,我对合作学习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春》教学反思3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这节课,我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来解决。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认真读书了,找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同时,师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相长,当然,整个教学过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老师要备好课,就得深入钻研课文,做到吃透、吃准,胸有成竹;同时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的问题或进行深入的引导,或尽快、准确的予以回答。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一、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

  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

《春》教学反思4

  天净沙·春

  山谷回声嘹亮,青松依然英朗,清泉依山荡漾。细柳飞扬,碧空归雁南翔。 天净沙·夏 绿池香荷鸣蛙,烈日燥蝉嘻哈,落晖凉风清爽。青山绿水,南雁盘旋枝桠。

  天净沙·秋

  凉风落叶去雁,黄草枯枝夕阳,一架飞机飞翔。登上石岩,闭月羞花惊艳。 天净沙·冬去春来 昨夜疾风呼啸,红梅翠竹谈笑,暖日照亮清早。冬去春来,红花绿草嫩芽。

  因为比较信奉“以读促写”,设计教学之前,我就在想这样的课哪儿有“写点”。左思右想,就让他们仿照《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前两行的写法仿写,理由有两点;

  1、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构思能力。

  2、熟悉“名词并列组合”的写诗方法,增进孩子们与诗之间的感情。孩子们的概括能力在课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让人高兴的事情。这节课后,我要让他们写整首的小令,更让人高兴的事情是孩子们对这事儿兴趣盎然,郑重其事地写,郑重其事地改,郑重其事地告诉我:“这是我人生写的第一首诗,怎么样?”面对此情此景,我有了一些教学诗歌的想法;

  3、归类教学是不是更有效? 就如今天在学《天净沙·秋》时,我让他们继续赏析《天净沙·秋思》,孩子们应该能更好地了解以“天净沙”为曲牌名的小令特点。而且,找到规律后,我们还能抓到写点,以读促写。 在教学前,我还出示了与“秋愁”有关的诗篇,课后,我还会让他们收集“赞秋”的诗篇进行赏析,让孩子们充分地了解文人墨客眼中的秋,更好地熟记这些与秋有关的诗篇,也能促使孩子们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地去关注秋,训练了孩子们的发散思维。 举一反三,我在想,平时我们积累作业是不是也可以走这条路,比如,这个单元我们积累比喻句,下个星期我们积累说明方法,这个星期我们默写送别诗,下个星期我们默写边塞诗,或是这个星期默写李白的诗,下个星期默写杜甫的'诗这样做,是不是能避免有时我们教学浮于表面的弊端?

  4、选择“兴趣写点”是不是更有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写古诗、儿童诗,甚至写古文,我猜想学生应该是感兴趣的吧!至少这些题材不限字数或字数少。我们可不可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系列积累,找到感觉,学着创作,编辑成册,互相赏析,培养兴趣,继续积累。形成“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继承发扬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良性循环。 应该强调的是,我开篇说到的“必须呵护”,是呀,“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写诗?”真的必须呵护,以鼓励赞赏为主!

  想法好不好,还得用行动来验证。但愿孩子们的手中能开出灿烂的花儿!

《春》教学反思5

  这首诗歌描写了情趣盎然的春天。诗人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给大自然的景色赋予了纯真的生命:让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富有了灵动的'色彩,让所有的小生物都成了孩子们亲密的小伙伴。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浓浓爱意。

  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

  第一,通过读文,让学生充分感受春的美丽!不仅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朗读、说话训练上去体会美丽的春天;再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孩子们从视觉上也能走进春天,从而试着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如诗如画的春天。

  第二,让学生大胆展现自己的朗读,通过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读、敢读、乐读,读出自己感受到的春天,让诗歌的课堂在学生的琅琅读书声中,更加绚丽多彩。

  第三,学生寻春的脚步不会因为下课铃声的响起而停止,让学生通过课后当当小诗人,小画家,小歌手,小收藏员……让课堂无限延伸,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能快乐的寻找春天。

  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联系自身的知识经验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春》教学反思6

  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应用也越来越频繁,这也要求我们的教育应使现代信息交互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因此,现代信息交互技术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中运用交互技术势在必行,下面就本节课教学进行一下反思:

  1、本节课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26课《碧螺春》第二课时。

  2、在本课教学之前,农村学生对于茶还仅仅是一种“看过”的理解,对于有关茶的知识是少之又少,对于江南茶园更是从未见过。基于这种情况,在课前布置学生和老师一起去搜集并了解一些关于茶的知识,学生通过询问、网络等多种途径去搜集资料。这些知识将成为本课学习的基础。我就孩子们搜集图片及自己搜集视频制成课件,应用于本次教学过程中。

  3、首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忆已学知识,在多媒体图片及老师创设的去碧螺春茶园游览的情境中,扮演导游,回忆上节课知识,回忆了碧螺春的产地、名字的来历,学生们入情入境,进入文本,仿佛真到了江南一样。

  4、 接着,多媒体课件资源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境,有图片有音乐伴奏,为个性化的朗读作保障。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朗读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5、接下来出示文字图片,学生感情朗读,勾画制茶时动作的.词语,同桌讨论交流,再让孩子们结合图片模仿制茶时的繁忙情景,体会到茶手的勤劳、心灵手巧。

  6、最后播放一段制茶时的视频,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制茶的工艺,对茶手那娴熟的炒茶技艺无比敬佩。

  总之,电子交互技术的使用,使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作者写作时的意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兴趣,体现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节课我觉得十分成功。

  

《春》教学反思7

  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

  20xx年10月10日下午第三节,学校二楼电教室里听课的老师济济一堂。这是学校公开教学周的一堂研讨课——《春》的第一课时,这是一堂品读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体现教学的民主性。

  开始上课了,导入新课后,学生上台利用投影仪展示积累的有关描写“春”的古诗文,四个字的美词、俗语等。内容可丰富了,使得课堂教学容量增加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的对象,爱春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让学生感受篇优美散文的构思之美。然后要求学生自由发问,互相解答。这下可热闹了,学生提的问题可多了,请看下面颇为精彩的镜头:

  生:作者为什么不说小草光明正大地长出来,而是“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生:这里的“偷偷地”不是小偷的“偷”,而是说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长出来了。

  生:“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能否换成“叫”?

  生:不行,因为“叫”只有听的意思,而“闹”字不仅有听到,还有看到的。

  师:解答得非常好。“闹”字写出了蜜蜂嗡嗡的叫,还有蝴蝶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天的繁花似锦的景色。如古诗文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也是这个意思,真是一字传神。

  生:文章最后三段用了三个比喻句来赞美春天,为什么分成三段,而不是一段呢?

  生:因为三个比喻句按人的成长过程来排列,这样排列整齐,很醒目。

  生:“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的含义是什么?

  生: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充满了希望,但要抓紧时间,把握时机。

  生: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为什么还要写到人?

  这时全班学生沉默了,老师笑着说:“怎么样,没有同学会解答吗?需要老师帮助吗?”学生们高兴地说:“需要。”

  师:写景中写人是为了表现人们热爱春天,在春天里,人们以充沛的精力、积极、热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更好地表现春天的奋发向上。

  一个个问题由学生提出来,又一个个问题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来解答,学生们争着抢着提问,各抒己见,同时还兴致勃勃地听着别人的见解,老师的点拨。下课时间到了,学生还迟迟不愿结束这堂研讨课。

  〔分析与反思〕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习惯于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习惯于老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一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学生被动接受,觉得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去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呢?这节课,我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来解决。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认真读书了,找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时,师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相长,这比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吗?

  当然,整个教学过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老师要备好课,就得深入钻研课文,做到吃透、吃准,胸有成竹;同时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的问题或进行深入的引导,或尽快、准确的予以回答。

《春》教学反思8

  讲授《春》一文,感触很深。我先通过课堂激趣,让学生说有关春的名句,使学生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在这种激情高昂的时刻,让学生用朗朗的书声敲开了春天的大门,随之带领学生走进春天,去赏析本文的结构美——盼春,绘春,赞春;赏析本文的语言美——文中的比喻、拟人佳句;去和作者沟通心灵,领悟体验作者如何与自然,与生活对话,让学生在心灵互换中进行阅读和写作实践,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行文的`结构以后说:你最欣赏哪一段?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有的说我喜欢写春雨的一段,有的说我喜欢写春风的一段,有的说我喜欢写春草的一段,在此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读,并说出你为什么喜欢?有的说当天空下着细雨时,漫步在雨中多么浪漫,有的说我以前观察不细,看到春天不知怎么写,我今天看到作者写小草,说他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多么形象,多么充满生机,简直把小草写活了。

  更有一个同学被课文中写声音的一段所感动,摹仿起春天小鸟各种各样的叫声,于是教室里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仿佛闻到了花的香,感受到了春雨的滋润,哪大自然的神韵,人的灵性,天籁人籁,汇成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的交响曲,真是妙不可言。

  在引导学生欣赏了最喜欢的段后,我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和作者、和大自然展开了对话,使学生在心灵互换中有了写作的冲动,此时老师叫学生起来和他们开始对话。

  泉水叮咚叮咚说:来吧,你看这多美啊,有鲜花为我做伴,我们一路欢声笑语……青蛙咕咕着说:快来参加我们的电声管弦乐队,《春之歌》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

  鲜花妹妹……你一言我一语,教室可热闹了,学生在联想及再造情绪的过程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感情思想,加深了对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从而辨析作品表现的美与丑、善与恶,做到具体者能概括之,抽象者能阐述之,深奥者能浅显之,含蓄者能说明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意识。

《春》教学反思9

  《碧螺春》是冀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浅显生动的语言,细致传神的刻画,介绍了江南名茶碧螺春名字的典故及其采摘、炒制的工艺过程和月下品茗的场景。全文向读者展现了三幅充满情趣的画面:清晨采茶图、入夜炒茶图、月夜品茶图,趣味盎然,令人神往。在作者笔下,辛勤的劳作、复杂的工艺都是一种文化,一种美的享受,字里行间流淌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清新、明丽的色彩。

  为了能真正做到在教学中体现“读中求解、读中求悟”,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的是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而采茶和炒茶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没有亲身体验。教学这课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怎样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勤劳?这是教学这课的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情感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1、“清晨采茶图”:

  采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不多,为了拉进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我先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自己去体会。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表现“清晨采茶图”美的句子以及表现采茶姑娘勤劳和灵巧的词语,反复朗读,仔细感悟。最后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悟,达到了熟读成诵的高境界,并且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2 “入夜焙茶图”:

  课文中有一段介绍了制作碧螺春的方法,学生对这一段的热情大大超处了我的想象,在处理这段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先了解碧螺春制作的方法以及过程,在初步了解基础上,找出描写焙茶手焙茶动作的词语,能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一次读时,我有目的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很多学生都能够体会焙茶手能够将茶叶制作的“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能够到达这样的境界,师傅的手艺肯定了得。

  作者说焙茶手那四个动作一个一个做很简单,但是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混淆,在他的提醒下,我和学生一起做这四个动作,才做第二遍,又很多学生已经分不清这四个动作的先后顺序了,还没有做第三遍,几个嘴快的已经在下面嘀咕了:“这些焙茶手真厉害呀”、“四个相似的动作能丝毫不差,水平到家啊”、“他们做这四个动作时速度比我们要快多了”。更有趣的是一位学生在底下模仿作者介绍的“这时一边降温一边揉捻、搓团……”时手脚大乱,左手和右手做一样的动作,学生“工艺茶”了。

  3、“月夜品茶图”:

  我让学生三品课文。一品,先配乐自己朗读课文,初步谈谈感受。二品,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各自泡茶,观察茶叶入水的情形,同时结合作者所观察到的情形,配乐反复品读课文。三品,师生互动,教师先品茶,给学生读悟创造了条件,学生再品茶,亲身感受,同时结合作者品茶时的感受,配乐反复品读课文,使感情再次得到升华。

  当然,这节课的教学也并非尽善尽美。

  1、学生朗读时虽然入情但不够动情,我还要多进行朗读指导。

  2、由于时间关系,我对于“清晨采茶图”没有拓展。这一段用了很多优美的词句,有比喻句、拟人句,我认为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或者自己说说还能用哪些词句来描绘春景,或许这样更能体现出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

《春》教学反思10

  《春的消息》是一首文质兼美的儿童诗,诗人金波以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儿童的口吻描绘世界。字句随意似闲庭信步随意拈来,又彰显一种工整,孩子们读起来顺口易懂,也是容易模仿。今年与孩子们一起欣赏这首诗,纯属是再度牵手。在征得孩子们的同意之后,我又给孩子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像诗人一样将大自然变成诗行。他们欢呼雀跃,于是,有了写诗的机会!

  作业交上来了,带给我的是感动。虽然语言是稚嫩的,句子也不那么工整,甚至体现不出押韵,但竟然有诗的味道,有诗的感受。这不就行了吗!我将孩子们的诗装订成一册,他们便有了第一本诗集,题目就叫《春的消息》。

  感动的同时我在感慨: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莫说给点阳光就灿烂,只要能灿烂,给点阳光又何妨!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机会,他们会创造惊喜!

《春》教学反思11

  妙扣一词,事半功倍,寥寥数语,便将学生引进课文,让学生运用朗读的常识解读课文,感悟语感,形成积淀。

  一、阅读第一节,通过教师三个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学会把“长句读短”,后顾课题“孔子游春”,以名晓文章贵“简明、精要”,不得绕圈丢阵。

  二、感受第二节,以“泗水春景美啊!”为题,用美的姿态、美的声音读出春景的美,把“美景读美”!这样,水到渠成地拎出“比喻”、“拟人”、“排比”等句式的渗透训练,再施以师生多形式地读、背竞赛,语感上口,语意进心,语段入脑。

  三、学习“孔子论水”段时,我备课时注意了孔子“很不平静”、“动情”、“意味深长”等一系列描写心情、表情、语言的词语,可在教学推进时,我却意外地发现“沉思”这个词的妙处,让学生抓住“沉思”想“孔子可能在沉思什么呢?”学生有的说:“他可能在想这水到底有什么内涵?”有的说:“他可能在想这水有四性,人能有几人具备水这品性?”有的说:“他可能在想水是真君子啊!”有的说:“我的学生有几个能具有水这个真君子的品行呢?”有的说:“我怎样教才能让我的学生成为真君子呢?”

  真没想到,冗长且零散的几段话通过“沉思”一词浑然一体地凝聚起来;本应费口劳舌地“讲、读、悟、说”的`教学程序则被这“沉思”一词简洁明快地浓缩起来。真有“妙扣一词,事半功倍”之效果啊。

  四、讨论“师生论志”段时,由于前面“论水”铺垫得厚实到位,对子路的“率直”有情义、颜回的温文尔雅“歌言志”的理解就很深入透彻,孔子老师的用意、师生的情意、泗水的春意也就穿过纸面,荡漾于文外了。最后施以“同学们情绪高昂,有满腔的话语想表达,就让我们拿起多情的笔来倾吐我们心中想要说的内容吧!”

  “沙沙”的练笔声似汩汩清泉在流淌,更似浓浓的情意在“滴答”:

  李昕原:琴声、歌声、欢笑声,声声入耳;春情、水情、师生情,情情温馨。

  韩梦:我觉得我们应该学颜回那样做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那些有了一点点不足为奇的成绩就四处张扬的人,是干不成什么大事的!

  叶楚月:课题“孔子游春”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孔子带着弟子们出去游玩,而当我们仔细阅读课文时就感觉到孔子十分会教学,他不仅教弟子们求真知,而且教弟子们做真人。他以水为喻,让弟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真不愧是个大教育家。

  反思:现在有不少阅读课都上成了“文化民俗课”、“地理常识课”、“戏剧表演课”、“风光旅游课”……语文课该回归他的本真本位了。

【《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春教学反思05-06

《春》教学反思10-30

《春望》教学反思06-17

春教学反思15篇03-22

江南春教学反思03-24

《春》的语文教学反思03-30

《春》教学反思(15篇)03-24

《春》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1

春教学反思(15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