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2 19:53: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春》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春》教学反思1

  古诗的教学一直以来是我教学上的一个薄弱环节。以往教古诗,用个不恰当的说法,就是“简单粗暴式”的——关键词的意思一讲,诗意一抄,主题思想一写,就背去吧。本期正好借学校组本教研的东风,定下了古诗词教学的教研内容,也想借机向其他老师学习学习。)

  就我自己的这堂课,上完后,我主要有以下感受:

  一、认真备课与仅求完成教学任务的结果大不一样。

  因为组内的老师以及主管教学的校长要进行听课,所以自然不能像平时上课那样随意,都想上好课。为此,课前我自己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资料,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观看教学视频等,在自己理清了教学的思路后,才着手进行备课。所以我的这堂课,真是彻底打破了自己以往教学古诗的模式,不再仅仅拘泥于讲、抄、背,主要是以“赏”为主。课堂更为活跃,更有趣,更生动。

  二、认真备课对自身的提高更大。

  我这个人,鉴赏水平有限,因而更加喜欢比较直白的记叙文、小说之类的文章,对于诗歌一直认为是“阳春白雪”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好教。最先开始,选了小课上这首诗,心里总认为,一首诗28个字,30分钟讲绰绰有余了。没想到,课一上就放开了收不回,第一次上,30分钟时间才上了三分之二。修改教案后,第二次上,也拖了堂。自己才惊觉,原来古诗也有这么多可讲的!也可以讲得这么有意思!

  因为我的这堂课有大量的过去学过的古诗文的穿插,因而在我备课之中,其实也是我自己对古诗文的一种复习和重新掌握。

  三、认真备课后,在课堂上更为游刃有余。

  以往上课前,也会熟悉教材与教案,但因为常规的课堂也就显得更为随意些。有时候,一下发散了,可能就会扯得很远。但这份教案,因为自己精心准备了,记得熟了,因而对课堂的掌控,对重点的掌控,对教学内容的掌控就更为主动,站在讲台上都更自信一些!

  这堂课我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穿插了大量的`学过的古诗词。用回忆、复习古诗词的方法,来更好地掌握、理解教学内容。如:在理解“绿映红”这个“映”字时,我们就联系了“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映”字帮助理解。在讲“酒旗风”的这个“风”字时,我们也联系了以前学过的许多带“风”字的诗句对比学习。

  二、对诗歌中字的赏析比较到位。学生们首先不会讲,不知道怎么讲,于是我抛砖引玉先讲了个“风”字。接着学生们就讲到了“啼”“烟雨”“映”等等,就在对这些字的赏析中,体会到了诗的美。

  当然,不足之处也有不少,老师们也诚恳地给我指出了。

  1、对诗的整体把握不够,诗意的落实不到位。

  2、主题思想的引导过于生硬。

  对我自己而言,这真是我从教十多年来的诗歌教学的一次新的尝试。即使有不足,我也对自己的尝试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能打破呆板的模式,上好一节哪怕是有不少缺陷的课,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春》教学反思2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放映“成都杜甫草堂”的图片及朱德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目的想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情况。

  在“朗读诗歌,把握内容”环节,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将学生带到诗歌的情境中,更容易感受诗歌的意境。在听配乐朗读之后,采用齐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接着让学生将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书写加以巩固,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注重引导学生要重视课文注释,为解读诗歌内容排除障碍。同时,借助多媒体标注诗歌中的疑难字词的注音和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文难点,以便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为了让学生读懂诗歌的内容,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两两交换互读,听者闭眼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说说画面特点。这其实是让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在“品味语言,体悟情感”环节,重点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的颔联和颈联的诗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体会情感。在这一环节,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最后,在学习整首诗之后,不仅让学生尝试背诵,还动笔默写,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背诵默写”,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运用课堂学习赏读诗歌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更深刻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同时也拓宽阅读面,提高语文素养。

  但这节课跟以往的课不的是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实施教学。

  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一般只能应用做到放映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课件,教师在授课时容易受到课件的牵制,而容易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

  而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展示图文,播放影音文件,还可以进行编辑、录音、保存文件等。这样,教师可以利用白板的注释功能,对教学重点内容进行圈点批注,提醒学生注意。还可以交互使用实物展示台,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练习进行展示讲评。本节课上,利用了白板注释功能对学生提出的疑难字词进行圈注,提醒学生注意。并且在进行课堂小结时运用白板书写功能,小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这一次课之后,我经过反思发现,在本节诗歌赏读课中,我还可以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来提高我的教学效率。比如,在学生默写环节,我只是让学生在两边的黑板上默写,然后进行修改。没有运用电子白板,其实,可以放手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默写,教师再运用白板的注释功能对学生默写的诗歌进行批改、纠正。同时,还可以交互使用实物展示台,将各小组同学默写得100分的练习展示出来,一来可以让同学们看看大家默写时的书写是否规范;二来,可以对学生起到激励性作用。

《春》教学反思3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咏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本册教材中第一单元选取的几篇课文皆与春天有关。但这种“爱”春方式非常多。有散文、诗歌、古诗。其中本册课本中选择了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

  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些反思。

  在教学《江南春》时,我是先布置学生预习了古诗,再根据课堂交流的情况适时地点拨,提升,积累,内化。教学《江南春》这首诗时,课前学生已经通过预习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过,课堂交流时,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说出“莺啼”、“绿映红”、“酒旗风”“郭”等词语的意思,但是让学生找一找诗中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就显得理解不深了,这时我作了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能明了,在此基础上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就容易了。但是诗歌的难点“南朝八百四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能讲透。

  第一步:看图理解诗的表面意思;第二步,挖掘历史,充分搜集相关历史资料,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第三步,置换角色,站在诗人的角度想一想并体会。

《春》教学反思4

  《红楼春趣》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写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这一回黛玉重建桃花社,众人先是填柳絮词,后来因为发现一只挂在竹梢的风筝,于是在黛玉的建议下,众人开始放风筝,感悟红楼群芳放风筝的童真童趣。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猜谜起兴,图片导入。

  课堂导入,应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才最有效果。学生都喜欢猜谜语,教学本课时,我首先出示“风筝”的谜语,学生猜出来后,我立即出示各种各样的风筝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放风筝的乐趣,随后导入:“经典名著《红楼梦》中也有一段放风筝的精彩描写,让我们快去看看吧。”用这种方法,直观、形象,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活跃思维。

  2.教学收获(思得)

  (1)研读课本,精准定位。

  《红楼春趣》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本文是学生接触的又一文言文体,加之绝大多数学生对《红楼梦》并不熟悉,很多语言艰涩难懂,甚至连读通都不容易;文中人物所放的风筝都有很深的隐意,暗示人物的`后来的命运,学生没有关于《红楼梦》的背景知识和生活体验,理解自然不易。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处理教材,定位教材,采取合理的策略,我在备课、写教学设计时把重点放在抓住人物放风筝的动作、语言、神态上,感悟放风筝的快乐,初步了解人物性格特点。这样一来,人物放风筝“趣”的细节描写就成了教学中的“抓手”,随后的教学就顺畅多了。

  (2)紧扣“趣”字悟人物。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趣”字,顺藤摸瓜,让学生感悟人物性格特点。我设计了“课文中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放风筝怎么有趣”,让学生从文本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仔细阅读,对文本分析研讨,找出人物放风筝时语言的不同之处,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直观、形象把每个人的情况进行对比,探究人物性格特点。

  3.不足之处(思失)

  回顾整节课,仍然感觉到有不少遗憾。课文中放风筝虽然写的有声有色,写出了大家的童真童趣,但是,这种场景,学生读来仍然感觉很奇怪,很压抑。我可以把大家放风筝的一些隐意简单说给学生听,让学生领悟封建礼教下的自由快乐、童真童趣是压抑的,是有限的。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针对“放风筝”这一特定的活动,开展对比阅读,如出示高鼎的《村居》,让学生是感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快乐活泼的场景;欣赏歌手陈燕唱的《放风筝》歌曲,感受放风筝的心情。这样拓展教学,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立体的、全面的。

《春》教学反思5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诗文总有魂,教师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2、整合之功不容小视。在整合中教师提升自己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在整合中简化教学头绪,再整合中扩大教学的容量,在整合中丰富学生的思维层次。

  3、对话之美,当然美在自然率真,但是我们应改摒弃漫无边际的对话。课堂教学的时间很宝贵,教师要争取把力用在刀刃上。预设不等于预置,巧妙地设计并不是为了作秀。

  课因简洁而美丽,因速度而美,因深入而美,因灵动而美。“一剑封喉”、“一矢中的.”确实应该是教学的一种神奇绝美的境界吧!

《春》教学反思6

  1、文本解读其实很细,对散文文体教学内容的把握应该是清楚的,但未充分设计学生活动。因此第一课时课堂较为沉闷,自我感觉很累。于是第二课时,我开始改变教学方式。

  2、怎样在小组中展开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在学生赏析完自己喜欢的句子后,我的补充似乎不合适,应该让学生充分说完,最后再来补充学生设想到的但又十分重要的词句,我的补充打断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是在拉着她们向我跑。

  (2)学生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评注自己喜欢的地方,学生明显不适应,根本原因是不会。批注后我直接指名回答问题,举手的不多,很沉闷。这节课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

  首先应该对批注进行示范,教会学生方法。

  其次在批注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其实这也是全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抓词或者句子体会藏在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我在第二课时这样践行,无论是课堂气氛还是学习效果都很好,并且生成了许多让我惊喜的火花。第一处杨培藩同学将鸟儿的歌唱与清风流水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联系起来,说从这里感受到春天里和谐的美,很富有诗意。我狠狠地表扬了孩子,能有这样的体会,是孩子真的沉进文字中去了。第二处是于林嘉同学将这里进行对比阅读“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曾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孩子说,写笼上薄烟的朦胧大地就是为了突出树叶的绿和亮,以及生机勃勃。我觉得刚进初中的孩子能用对比的方法阅读,能这样想,已经非常不错了。大大表扬孩子那是必须的。

  3、本单元和本课重点是教会学生赏析语言。学会抓词和句,学会通过修辞赏析语言并体味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是重点也是难点,我觉得本次课达到了这一目标,更潜移默化的教会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4、朗读不太够。尤其是孩子赏析最精彩的地方,老师应该停下来指导朗读。经历了两届初三做题讲题模式,好久没细细教课,还真是忘东忘西。

  5、除了教一篇课文,还要有属于自己的课程资源。尤其对新的语文教材,由一篇带多篇,拓展什么内容,如何拓展很考验老师的智慧。我拓展了经典的古诗八首,现代诗两首以及两首歌曲。学生背诵了《摸鱼儿》和《春景》,并朗读了其他经典诗歌,大致体会了情感。

《春》教学反思7

  《送春》是宋代诗人王令写的一道惜春之作,诗人从残花落更开,燕子飞回来,子规啼血唤东风,暮春时节景色描写表达诗人对春天的眷恋之情。

  在我教学时从本单元的训练点入手,本单元是以“春意”为主题。《咏柳》一课突出初春柳树抽新枝发新芽的欣喜。而本课却隐含作者一点点伤感之情。所以在教学时我先通过复习使同学明确一点,就是作者的心情不同会对同一景物产生不同的情怀,便于学生明确诗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时,我从朗读入手,通过朗读感到学生对诗意的把握不好,于是我便相机引导学生:“同学们当我们对诗的朗读不能入情入境时怎么办?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是的同学们那是因为你们没能把握诗句的含义,导致朗读的不到位,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理解诗意呢?”孩子们因为有了学习古诗的经验,所以很快就说出了,可以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来解决问题,理解重点词。感悟诗意要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完成,于是我便结合诗句引导学生说一说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通过联想和想象,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暮春时节的景色。但很遗憾,学生的体会只在眼前,看到的是花残满地的景象。所燃起的是一种哀思,一种对美好的惋惜之请。尤其是啼血的.杜鹃引发了学生的怜惜。()虽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走出情境,但学生受到这种感情的渲染,情绪仍很低落。我借机引导学生,春天是美好的,正是由于它的美好,才会有人们对春的眷恋,这种眷恋才增加了我们的伤感,使学生最终发现,原来同一事物由于写作角度不同,选择材不同,最终表达的效果也就不同。

  本文是虽是惜春之作,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又能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当我在教学时揭示这一主题时,孩子们又都充满了一丝伤感,同时也悟出了些许道理!

《春》教学反思8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一、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三、品读活动中的理解活动,两个问题的设计偏难。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两个问题: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流程有点涩。不够顺畅。二、教态不美,缺少活力,及对学生情绪的激活和调动。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春》教学反思9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情境交互,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回忆、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引出诗体,介绍作者。

  初读指导,教师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时,提醒学生看准拼音读准生字。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学生对诗句有了大体上的理解之后,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听音乐朗诵等形式反复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边读边想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受到的内容。引领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能够有感情地熟读及背诵古诗。

  江南春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朗读与意境的体悟是重点。所以设计这堂课的重点之一就是朗读,让学生充分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与韵味,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语感。重点之二是带领学生了解诗意,解读画面,进而体悟诗情诗境,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首诗的难点在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上。因为具有政治抱负的杜牧,有反佛的思想,而他又生在内忧外患、走向衰落的晚唐时期,所以对这首诗的争论各种声音都有,写景还是讽喻?从诗歌字面来看,前两句诗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江南大地,后两句又把人的视线引向烟雨中屋宇重重、悠远古老的佛寺,展现的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所以我把本诗定位于写景诗,但后两句诗延伸的历史背景也是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的。

  基于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我将本诗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及诗人对江南美丽春景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唐诗宋词,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预设的重难点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达到了。课确实是一堂真实实在的课而非表演课,我一直认为,一堂课应教给学生什么,学生上课后从知识、能力、情感上会收获什么,这都是备课时教者应重点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朗读,注重引导学生想象这一诗歌的教学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因为是高年级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注重了诗歌相关知识的梳理,而自制的课件也能清晰地体现我的教学重点与教学思路:这是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课中让学生把看到的景物连缀成画面说一说时,时间给得不充分,开始学生说得很简单,仅仅将几个景物词连起来,虽然后来有个学生说得较具体了,可回想起来感觉还是应该多让学生说一说,这样既可以较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诗境。还有,我上这堂课没有做任何预设与铺垫,也没让学生做任何预习或查资料,这种做法其实很不可取。因为即使是很熟悉的知识也可能遗忘,这就导致了课堂的某些环节学生一时跟不上,出现场面不活跃或冷场;另外,在学生闭眼想象意境,我在配乐朗读时,由于看到少部分学生睁着大大的眼睛导致我不高兴而有点紧张,我漏掉了一句诗景的朗读,虽然听课老师没听出来,但我还是感到遗憾,这应该是理解意境时不可遗漏的一处。还有,课堂结尾的作业,将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写下来,我想,是不是给学生时间课堂上练习写下来再朗读展示,会有更好的呈现效果呢?

  我上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寓言、文言文、作文课、中考复习课等许多公开课,对我而言,这次公开课是我诗歌教学的一次新尝试,即使有许多不足,我也对自己的尝试感到由衷的高兴。

《春》教学反思10

  《红楼春趣》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曹雪芹用变化多端的手法,塑造了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学本篇课文,要求学生能大致读懂课文就可以了。

  教学中,简要介绍《红楼梦》、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放风筝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中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使学生懂得多读书、多思考、多借鉴。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通过这几个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的方法。

《春》教学反思11

  《武陵春》选自《李清照集校住》,本词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的痛苦和不幸颇为震撼人心,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境界——─悲音之美。这种心境,作为初三的学生很难融入其中,从教学前教师的困惑至教学中出现的冷场,课后反思,觉得力挽狂澜,扭转课堂乾坤的是教师适时的动情范读,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也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而后学生自由诵读则让他们渐渐触摸到了诗人的心灵。

  为了达到目的同时结合诗词的教学要求,备课上课时重点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似乎得到了一些效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1、知人论世,任何一篇流传下来的文章都与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经历,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武陵春》更是这样的一篇文章。为了让学生更早地介入李清照的作品,在预习阶段就让学生去查找有关李清照的资料,感受诗词背后的故事。在上课的时候,不时插入与作品有关的资料。特别是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风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侣,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打扮也已无人欣赏,当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

  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的介绍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的积累,对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2、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时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于是在词句上作了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多愁”,这样的改编,放慢了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似乎是学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读,与了解作者的身世有关,更与这种朗读的方式的改变有关。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3、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探究式教学

  成为老师改革教学方法的首选,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正日益增强。然而,不少课堂教学代之而起的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老师又不给足够的讨论时间,没有明确的讨论中心,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老师连珠炮似的追问充塞整个课堂。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主要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来说说,作者的“愁”体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字、词、句上吗?问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给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学生的回答异乎寻常的精到、精彩。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风住尘香花已尽”的“花”的意韵指向时,把“花”理解为是作者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赵明诚时,这答案虽超出了原先的设想,但我认为很合乎常理。“花”的意蕴指向原是“华”,即作者悲愁的是自己的青春年华已逝,但学生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进入课堂的,他认为作者如此思念自己的丈夫,然后看到花尽,联想到丈夫的已逝,应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回答,所以我当即给了充分的肯定。这样的带有学生的个性又不脱离文本的回答充满了课堂。

  都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确,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等等,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琢磨加强。

《春》教学反思12

  先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诗情盎然的借景抒情散文。大约写于1928~1937年间。其风格较朱自清初期诗文有很大变化,没有了像《背影》中的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代之的是鲜明的新鲜格调和欢乐情绪。

  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意的笔调,细致描绘了大地回春、春花烂漫、鸟鸣蜂飞蝶舞、细雨滋润万物、人们沐浴春光的美好景象,赞美春的生机与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勇向前,抒发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如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诗情画意相融相合。

  教学本课如果按照介绍作家、作品背景、生词教学、段落结构、文句赏析、处理作业这一传统模式,起码要用三个课时,多好的一篇美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味同嚼蜡,且不堪其累。

  本文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感,教学重点应放在诵读上,以读带赏,读赏结合。

  同时,课文内容较为浅显,适合互动、点拨式教学法,在点拨、互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学会赏析写景文,进而进行自主学习。告诉学生,一切的答案在你们那里,即由学生之口道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答案,要让学生感到,语文课不枯燥,也不难,自己也能够进行分析,甚至总结出答案来。

  所以,选准以上两个重点,即朗读和赏析准确生动的词句,进行突破,以点带面,其他问题也就能够迎刃而解。教学只需两课时,驾驭轻松。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里就是以读贯彻全过程,是主线,赏析优美词句是主要活动,是互动的重点。淡化作家、作品背景的解读。弱化生词教学。

  自始至终,教师要情绪饱满,学生轻松自如,其乐融融。

  教学过程(7139教育网)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自读、互动、研读课文部分,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⒈课文写了哪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春天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

  ⒉按照小组进行分工,学生进行自读,找出认为非常好的句子,说说其妙处及作用。

  ⒊同组里进行交流,形成共识。

  ⒋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读仔细,不能停留在表面。

  5、班级交流、互动。(教师加入讨论,适时引导。并简单板书。)

  应该说学生的赏析和品味还算是很精彩的,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够深入,不能把作者的'内心情感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能赏析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求也不能坟高,做得不好的地方,说明老师没有引导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7139教育网)中要教会学生赏析,教会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学生之所以赏析不能深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读得不够,虽然一再强调诵读,但学生自由读一遍、分段轮读一遍,就开始选择赏析,学生对课文内容其实并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语句表面也不奇怪。

  在交流时发现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平时也存在,但今天这节课表现得尤其突出,那就是不会倾听,一个个都急于表现自己,听别人发言时显得烦躁不安,根本就没有认真听别人说的什么。这是课堂大忌,表面上看热闹异常,实际上毫无收获。我不断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效果并不明显。这要在平常每一节课中不断强化倾听意识,要让学生知道有时候听也很重要,不仅是对表达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春》教学反思13

  ——如何提高音乐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有积极的`意义。古人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及音乐中隐含的情感的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感到音乐的乐趣,也使学生更能学、会学、想学。

  思考问题:

  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组织好学生合作学习,提高音乐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片断回放1

  以第六册补充歌曲《嘀哩嘀哩》为基础我设计了音乐综合课《春》,我的教学设计目标是以春为主线,综合美术、诗歌、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让学生以音乐为基础,运用歌、诗、舞、画相结合的多种方式体验感受春天,表现春天,从而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艺术形式对春天的美好表现,从中体验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过程:首先、由春天的诗导入;其次、敲春天的鼓点、学唱春天的歌;最后是请学生合作创编节目,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春天赞美春天。在教学法过程中前两个步骤都完成的非常的顺利,可是到了最后一个步骤“合作学习,创编节目表现春天”出现了问题。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合作交流,请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创编。虽然在合作交流时学生能自由的选择合作伙伴,并能积极讨论,众说纷纭,可在十分钟后的现场表演中,很多同学却还是不知所措,都说不行、不会,而且他们对这一活动表现不是很感兴趣;还有部分学生有兴趣,也创编出了节目,但节目质量不高,对“春”这一主题表现不明确。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春》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课后听取了各位老师的听课意见和建议,自己也认真分析了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于永正先生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就是钻研教材。对于一篇课文,只有通过仔细地阅读,从容地咀嚼,才能探其精微,对文章的一词、一句、一字甚至一个标点都要细加揣摩,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听了很多的课,以及自己上了很多节课后,我深深地意识到钻研教材的重要性。特别是最近,钻研教材似乎是深入到了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我想每位教师都在考虑着如何去钻研教材,我也不例外。可对于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去钻研教材,心中的疑惑也还有很多。

  我在准备教学古诗《春望》时,为了备好这节课,我查阅了很多教学书籍,阅读了大量诗人的生平事迹的材料,还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查找了《春望》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深入研究了这首诗的相关分析文章,更深刻地理解了诗人因“国破”而见花落泪,闻鸟心惊的心情,被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所感动。我想,这是我能够上好这节课的首要因素,我想要让学生们被杜甫的这首诗,被杜甫的伟大情怀所感动,那么我首先被他所征服,所感动是很重要的,读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都落泪了,我要将这种情感带入我的课堂只中去,用我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师生共同感悟。

  课前,我们都有一种渴求感。希望尽快进入课堂,希望学生好好和你配合,渴求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你如果不钻研教材,不钻研你的学生,学生想到的,你没有想到,你又怎么能和你的共同研读文本呢?所以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并根据教学的特定目的和要求,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将教材的内容进行再组织、再创造。才能有效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也才能选择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增强能力。

  有几个学生的发言让我难忘。“泪”字激起的共鸣最多。学生们说此字颇奇,说人心中悲痛,至多说到“泪流满面”已是极度夸张了,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泪水呢?这样的泪水究竟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不仅是泪多如倾盆之雨,更是心中有万千激愤,泪来的突然而猛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感悟到了诗人的悲愤,有的说感悟到了诗人的思亲,还有的说是诗人面对此情此景无限伤感的泪水,不同的孩子,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是这每一次的感悟都会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诗人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所以,我把这句话出示出来之后,在完全没有想到的情况下,孩子们竟然和我一同深情的朗读了出来,这使得整个课堂情感得到了一个提升,也使得我和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共鸣。

  “望”杜甫的一生,一个饱经风霜的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一个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杜甫,一个温柔慈爱的杜甫。他们还望到了历史的烟云,战争的残酷,望道了人生的无常,望到了世世代代人们对战争的诅咒……了解杜甫是我这堂课的一个愿望吧!似乎我这么多年来,都是在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里成长起来的,我希望孩子们也能真正的去了解我们的这位伟大的民族诗人,所以,我选择了几首易懂的,流传较为广泛的诗歌来进行课外拓展,首先是比较《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然后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这些诗句走过历史,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为什么杜甫的眼里会常含泪水,因为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爱得深沉。

  授课之后,还有很多遗憾留在心中。

  首先,我的教师个人素养还需要提升,在这样一篇千古名篇的教学上,虽然我事先的准备充分,但是由于我的个人素养的不足,所以,我还需要多汲取营养,努力提高自己。

  其次,我的教学意识还需要转变,我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习的意识还不足,课堂上的`引领作用不充分,在学生感悟困难的时候,我就比较急躁,常常以我的感受去代替学生,而忽视了怎样去引导学生感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的教学经验不足,没有一个高超的教学方法,很难在平时的教学中去很好的引导学生。

  还有,我的课件利用不够充分,我制作的课件和本诗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但是,由于我的设计环节上不够完美,所以,教学辅助手段没有发挥出最佳作用来,课后,我反思,可能学生会对那些画面留下印象,但是这些画面由于缺乏了教师的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学生也不肯能去全身心的留意,所以,如果将课件的播放能够选择最佳时机,一定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我的这节课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希望今后通过个人教学经验的提高和积累,在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和取经,让我的水平不断提高。

《春》教学反思15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应该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教师们都能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由于教师们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仍然很难摆脱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束缚,学生的需要被忽略。我认识到,只有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才是素质教育的唯一出路。因此,本课教学中,本人将教师摆在引导的地位上,而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重视师生间的充分合作,引导学生协作质疑;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所有学习结论都是学生自己探究的.结果,而非教师的强迫性奉送。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有着15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我清醒认识到,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时隔三年,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回想以前的课堂:字、词、句、章、语法、修辞等等一拥而上,教师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滔滔不绝,不是“满堂问”,就是“满堂练”,一篇课文化作几十道阅读题,搞“碎尸万段”,但最后结果,往往是大部分学生不灵单。原因是传统教学仅限于讲解课文内容,过于强调了学科本位。

  读过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既然如此,为何不在语文课上描绘春天。歌唱春天呢:

  于是,在本学期的课改实验班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引用绘画,唱歌,名曲欣赏,配乐朗读。甚至让学生用雕塑动作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学不仅用五彩画笔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天。还取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像百花争春、轻风唱春、烟雨润春等;还有的同学唱《春天在哪里》、《北国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声》等。这样通过学科整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去用心体味春天,达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会在同学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阵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我认为,传统的课堂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课改后的课堂应是“春雨润物细无声”使学生人文素养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这次《春》一文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可以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连网。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今后我不仅尝试用音乐语言、美术语言去阐释语文课文,还尝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仅就语言学习而言,可以从历史中学习语言的描述性,从数学中学习语言的逻辑性,从物理中学习语言的精确性,从法律中学习语言的严密性,从哲学中学习语言的深邃性。这些更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实践。

  课程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观念转变到位,教学实践到位,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犹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春》教学反思10-30

《春》教学反思07-31

春教学反思05-06

《春望》教学反思06-17

《江南春》教学反思07-05

春教学反思15篇03-22

《春》教学反思(15篇)03-24

江南春教学反思03-24

《春》教学反思15篇03-13

《春》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