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4 09:42: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一、《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回头看以住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3.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二、《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好的数学教育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因此,结合方向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映,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上下来这节课之后,我认为本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整个方向的认识都表现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习得,我只是起了引路人的作用,我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中进行观察、实践、猜测、想象、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方向和物体的空间位置。

  2、这节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我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但缺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如果在判断方向这一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

  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有这几个方面:

  一、教学时不能将知识强加给学生。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学时以学生多参与为主。通过画线段图、表格图、实物演示等活动方式,尽力让学生感知小数的意义。与此同时回顾以前学过的小数知识用对比方法来理解小数的`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在教学小数的性质、小数读写法以及生活中的小数。这样学生不仅增添了学习的信心,而且学得更有趣味

  二、对待学生的作业管理要严,练习到位。《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单元知识,以学生理解为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一些有关“计数单位”、“单位间进率”、“名数互化”等知识。但是,少数学生心口不一,嘴上说的与写的不一样;还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一看认为好做,谁知待作业完成后漏洞百出,不是小数点位置不对,就是不用“0”站空位。所以在批改作业时要全面、认真、有耐心,采用激励的措施鼓励学生正确、准确地完成作业,对于错的作业纠正过来,举一反三,多练几遍。这样坚持下来学生的作业质量提高了,掌握知识更牢固了,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了。实现了预期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三角形》教学反思

  近日教学了四年级三角形一节的知识,认为有很多知识点位可以进行探究教学,如: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内角的和等。我在组织学生探究前充分做好准备,准备好师生所需的探究材料和演示材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会影响探究结果的不当的,甚至错误的探究或操作方法要能做出充分的预料,并在探究前予以排除,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在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初上这节时我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了三组探究材料6、7、8,4、5、9,3、6、10。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这三组材料分别摆成一个三角形,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得出均能摆成三角形,课堂上我通过巡视发现这部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出现了差异,他们在操作时是将每相邻的两根小棒的端点靠在一起,而不是将两个端点重叠在一起,这样由于这些学生操作方法的不当而造成了探究结果的不同,借此机会我适时的教育学生掌握和应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育他们要重视对科学的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第二堂在另一个班上这节内容时,在探究活动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用小棒摆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片刻后我请了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全体学生达成了操作方法上的共识,再分组进行探究,效果较好。

  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

  1、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课前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一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才可能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做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设情境,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数学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电视广告》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除法的基础上,结合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规律,来进一步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体会其运算顺序。并利用这一规律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纵观全课,我认为本节课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

  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课前我认真备课 ,做到深钻教材,确定好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次是备足学生,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及个体差异,把握好教学的关键。本节课的重点定位: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难点定位: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会运用这样的运算顺序来解决实际问题。由于课前的精心准备、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准确定位、预设多维,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旧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难点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一个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本节课要学习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旧知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教学时我们在课一开始,创设了一个某公司在地方电视台黄金档插播一条30秒的广告,在两周内消费35.7万元,这样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帮忙解决平均每秒钟要消费多少钱?

  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枯燥的计算题赋予情境。同时将知识很好地融入到生活中;接下来根据学生板演的算式讨论:小数四则运算与整数四则运算有什么不同?最后由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这样一来以原有知识为生长点,直接由旧到新,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新的知识。在备课当中我们捕捉住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把“迁移”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旧引新、旧中蕴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从而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三、用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精心设计练习,关键体现了一个“精”字,精就精在新课上设计的练习突出重点也就是新知识点。围绕知识,重点、多层次一套一套地让学生练习。

  例如:在学生理解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后,给学生设计了多样的习题。有对运算顺序的分析,有针对运算顺序的判断和只列式不计算,还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买牛奶和付水、电、煤气费等习题,这些多种形式的练习,不但突出了本节课的新知识点,也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还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更是做到了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自然遵循了课标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对应用题的分析理解,还是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方法的归纳,都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主分析,自主总结,自主计算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再完美的预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与生成还是会有一定的差距的,在这里我谈谈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就是学生的计算量不够。由于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练习时对运算顺序、方法的分析过多,学生真正去做题的时间不太多,计算得练习量不够。

  2、学生基本的口算、计算能力还比较差,运算技巧不够灵活,使得课堂练习的节奏不快,还得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预设还不够到位,课堂生成处理过于草率,评价不够及时

  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将以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平衡发展为己任,在充满激情,开展工作的同时,不忘及时反思,将学课标、钻教材、研教法、探学法,作为提升自己的必经之路。真正懂得: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也很广泛。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其内涵要点有两个:一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水平,二是虚拟性。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意义和掌握算法,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先通过对淘气5次记数字情况的分析,引导学生经历寻找代表数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虽然没有出现但是“不多不少”,可以是这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从而理解平均数的这两个内涵要点。然后教学平均数的算法,两种算法中“求和平均”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方法,所以一带而过,侧重点放在“移多补少”的操作中,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平”出来的一个数字。再通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练习,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这节课虽然经过精心设计,但我在教育机智方面还有欠缺,只顾按照教学流程走,忽视课堂上预设之外的生成,没能加以很好的利用。另外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后面的练习环节有些仓促,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探索,力争让自己的课堂有更多的精彩呈现,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1、 从生活中找数学:

  在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以人为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在教授可能性大小这一课,教师始终从生活出发,举生活中的例子,将数学知识巧妙的引入到生活中,使学生感到不陌生,并且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中明白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进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是以一种我们看不见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有一些是我们过于习惯了,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里了,它是那样的自然,以至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去把它挖掘出来,更好的服务我们的生活。

  2、游戏——学生的至爱

  小学生都喜欢玩游戏,一提到游戏,他们总有说不完的乐趣,并且说得头头是道,由此可见,玩游戏是每一个小学生的至爱。片段二中就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来进行,既满足了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又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摸奖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参与过,并且感触颇深。通过此游戏使学生从玩中找到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玩得开心,同时学得自然。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教得轻松,又让学生通过游戏喜欢上了数学。

  3、创设情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学习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因此在新知的教学中,教师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教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因此当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

  今天讲了一节《租船问题》这节关于解决最优方案的课,本节课是新授课比以往的应用题要难的多,我提前备了一下课,设想了孩子们的几种情况,但是讲解时还是出现了没有想到的结果。

  1、备课还是不是很充分,应变不是很机智。

  2、我本身有点思维定势,就想按着我的思维走,以至于错过了们孩子的`思维火花。应该顺着他们走。

  3、这样大的问题不要放手给孩子,应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设置问题,明白每个环节,清晰剖析原因,引导孩子们突破重难点和疑点。

  上完课之后我的感觉好像经过了一次精神洗礼。记得之前自己讲失败了肯定会自责,纠结自己。但是现在的感想就是自己学会了东西,是豁然开朗后的喜悦。原来我变成熟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成功之处: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条形统计图的复习,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过渡到折线统计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其特征。

  2.注重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其特点,让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进行预测。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不完整的答案,体现在练习题的完成上。

  2.对于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一些直观的,诸如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表示,而折线统计图用点和线段表示的总结性特点上,不能深入思考、不能深刻挖掘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再教设计:

  做好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过渡与衔接,紧紧围绕折线统计图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线段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来教学其特征,注重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

  运算定理和简便运算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其中包含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以及简便计算等。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时,首先应考虑到,这是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应用计算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教师本人注重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也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由学生小组合作自己探讨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索空间,体现了数学逻辑思维的严谨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做的还不够理想,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时间过少,原因可能是这节课安排的内容过多,同时练习留出的时间也不多。教学就是这样,有成功也有失误,让我们经常加以反思,保持优势的教学方式,放弃失败的教学方式,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尽善尽美。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8

  近日教学了四年级三角形一节的知识,认为有很多知识点位可以进行探究教学,如: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内角的和等。但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准备好师生所需的探究材料和演示材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会影响探究结果的不当的.甚至错误的探究或操作方法要能做出充分的预料,并在探究前予以排除,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在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初上这节时我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了三组探究材料:(678)、(459)、(3610),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这三组材料分别摆成一个三角形,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得出均能摆成三角形,课堂上我通过巡视发现这部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出现了差异,他们在操作时是将每相邻的两根小棒的端点靠在一起,而不是将两个端点重叠在一起,这样由于这些学生操作方法的不当而造成了探究结果的不同,借此机会我适时的教育学生掌握和应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育他们要重

  视对科学的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第二堂在另一个班上这节内容时,在探究活动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用小棒摆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片刻后我请了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全体学生达成了操作方法上的共识,再分组进行探究,效果较好。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9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单元内容的难点,因为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上课时,我以轻松愉快的闲聊方式出示我们身边最熟悉的教学资源,以教室地面引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算式:(8+6)×2=8×2+6×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通过观察算式,寻找规律。让学生在讨论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学生兴趣浓厚,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

  这堂课由具体到抽象,大多需要学生体验得来,上下来感觉很好,学生很投入,似乎都掌握了,可在练习时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在学习时知道“分别”的意思,也提醒大家注意,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出现了漏乘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的运算定律中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定律,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大致规律能理解,也能灵活运用,但是要求用语言来归纳或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规律,有部分学生就感到很为难了。感觉他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课本中关于乘法分配律只有一个求跳绳根数的例题,但是练习中有关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却灵活而多变,学生们应用起来有些不知所措,针对这种现状,我把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进行了归类,分别取个名字,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题目能灵活应用。

  乘法分配律大致上有这样三类:

  一、平均分配法。如:(125+50)*8=125*8+50*8.即125和50要进行平均分配,都要和8相乘。不能只把其中一个数字与8相乘,这样不公平,称不上是平均分配法,学生印象很深刻,开始还有部分学生只选择一个数与8相乘,归纳方法后学生都能正确应用了。

  二、提取公因数法。如:25*40+25*60=25*(40+60)解题关键:找准两个乘法式子中公有的因数,提取出公因数后,剩下的另一个数字该相加还是该相减,看符号就能确定了。

  三、拆分法。如:102*45=(100+2)*45=100*45+2*45这类题的关键在于观察那个数字最接近整百数,将它拆分成整百数加一个数或者整百数减去一个数,再应用乘法的分配率进行简算。有了归类,学生再见到题目就能依据数字或运算符号的特征熟练进行乘法分配律的简算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尽可能感受到世界大师的风采和独特思考。一是给予了学生“自由”,自由是世界上最大的创造,引导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地品读、讨论、感悟课文,让学生深深体悟到:世界大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功,原来闪光的'独特的思维就是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下产生的,原来如此简单!并体会到:我们在自由轻松的状态下,也会像大师一样闪现智慧的火花。二是告诉学生重视思考所遇到的一些现象,学会建构,善于思维。三是遇到问题怎么办?遇到问题,不要随便放弃,要学会用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语文是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我想这种工具在学习这篇文章中也有所体现。今天学习这课,给予学生一种积累,就是告诉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寻求解题方法,哪怕是一种放松、玩,也可能解决把非常难的问题解决掉,学会延伸,学以致用。四是灵感需要马上记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抓住灵感,处理思考灵感,经常随身携带笔记本,及时记录脑子里闪现的智慧火花。结合课文的主题,我也特别提出要学生尽量利用星期天让家长带他们去郊游、踏青,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下更好地感受语文学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掌握小学数学教学情况,及时发现、总结数学教学的成功经验,为更加有效地调控和管理教学过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依据,现对本次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期中检测进行质量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紧扣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数图形中的学问、小数乘法和观察物体几个部分内容进行命题,其中小数的加减法、认识图形以及小数乘法占的比例较大。

  一、试题成因及分析:

  1、第一大题:“对号入座”认真填。总分:1250分,失分:317分,失分率:25.36%。错误较多的题目:

  (1)一个数由6个十和12个百分之一组成的这个数是(),很多学生写成6.12。

  (2)单位换算:46克=()千克1吨6千克=()吨,部分学生写成46克=0.46千克1吨6千克=1.06吨。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70,它的一个底角是(),部分学生写成110,写出两个底角的度数和。

  (4)在第8小题“观察图形分一分”,总共有12个图形,但很多学生找“等腰三角形”和“轴对称图形”没找完。

  我认为,这些题目其实不是很难,只是学生没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中,导致大量失分。

  2、第二大题:“择优录取”用心选。总分:250分,失分:38分,失分率:15.2%。

  选择题中错最多的是第1小题:下面的数与3.40最接近的是()①3.41②3.402③3.399很多学生填①。

  3、第三大题:“神机妙算”巧、对、快。总分:1800分。失分:331分,失分率:18.39%。本题包括直接写得数、竖式计算和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计算题主要考察学生小数加、减、乘法的计算,以及对运算定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在脱式计算中,有一题“2.3+7.7×0.4”很多学生把2.3和7.7相加,再乘0.4。尽管这类型的题目在平时已有接触,但此次失分也不少。除这一题以外,其它的计算题失分主要是不够认真导致,因此,这一大题失分也较严重。

  4、第四大题:动手实践真有趣。总分:500分,失分:20分,失分率:4%。这一大题里有(1)在点子图上画出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2)已知三角形其中两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这一大题学生做得还可以,失分较少。

  5、第五大题:解决问题我能行。总分:1200分,失分:256分,失分率:21.33%。

  解决问题的6题中,第2小题“一张课桌54.6元,比一把椅子贵12.8元,买一套课桌共要多少元?”原本一道较简单的'题目,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只是算出椅子的价钱,没有算出一套课桌的钱,导致失分。第6小题,“香蕉每千克1.80元,苹果每千克2.80元,梨每千克3.20元”有一部分学生较粗心,没仔细看所要求的水果的单价,而是混淆了,导致整题错误失分。其余的失分都是在计算上。

  二、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加强基础训练,提高教学质量。

  (1)重视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坚持口算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正确率和速度。

  (2)强调估算的必要性,重视教给验算的方法,督促学生切实认真进行验算。

  (3)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理清解题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做到“补心”与补课相结合,及时与学生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加强对“后进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2、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加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在平时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思考,然后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进行反思与评价。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文具店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块橡皮多少元展开讨论,列出算式。再让学生探索0.24等于多少,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材呈现的方法都是利用了乘法的意义,分别运用了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和借助直观模型得出了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三种方法展开讨论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首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对到商店购物并不陌生,所以创设一个新开张的文具店的情境让学生模拟购物,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生活经验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另外,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构建生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空间,教学中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生成 和开发 ,不拘泥于教材中的例题与形式,放开让学生大胆的探索和表达,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说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然后用以前学习的知识解决小数乘整数这个问题。最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0.24的结果,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本节课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不仅运用了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运用了类推迁移的思想列出了小数乘法竖式,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化成整数进行计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本节课我准备了大量的小正方体作为学具,设计了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是不同的。第一次操作从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引导他们从摆一摆到看一看,使学生加深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从而得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对于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让小组长帮助拼搭、再观察,这样做是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掌握,对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起到很大的作用。接着设计一组练习,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作用,特别是开放题的设计,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不同,导致观察的角度,观察到的图形有偏差,以致出现画出错误图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点“石”成“金”,错误也美丽

  ——“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以前,在我的眼里,计算教学是很枯燥无味的;在更多学生的心里,计算学习也是机械乏味的。然而,在今天讲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的课堂教学体验中,我分明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新鲜与心动。我惊讶地看到灵动的数学赋予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算式以生命的意义。计算教学不再是法则的主动授予与被动接受,不再是机械的`训练与盲目的练习了。改变教学策略,教师不妨出点错,迎接学生的挑战,给学生更多超越自己的机会。教给学生学会发现的“点金术”,引导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有着点“石”成“金”的成就感,将更利于他们的发展。

  首先,在新授的板书时我故意出了“错”,先算了混合运算中的加,再算乘,还装做不知道呢。马上有的小手就举了起来,把正确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点”了出来。我顺势利导,急忙鼓励大家不要犯老师同样的错误。接着在练习中我又出了个“错”,把“用10减去6.9的差去除24.8,求商是多少”的文字题,列成了(10-6.9)/24.8,充分开启了学生们的智慧……如此一来,本来乏味的计算变的有趣起来;本来枯燥的课堂变得的生动多了。虽然做为教师的我丢了权威的面子,但是学生们却大大收获了点“石”成“金”的成就感的喜悦。

  正像沙粒可以变成珍珠,“错误”不也能生成一份美丽吗?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才能拥有这样一种“点金”之术呢?首先,教师在教学前要吃透教材,这是“点金”之术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二是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把学生的错误、教师的“错误”都当成一种教学资源,让课堂充满生成的活力教师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拥有“点金术”对学生来说、对教师来说都是课堂中的精彩!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

  一、关于例题的思考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可有以下几种方法思考:转化成分数来想大小;画成图比面积大小;添单位想实际大小;数轴图上看大小。这几种方法前面第一课时都有基础(整数部分不为0的图第一课时未出现,稍有困难),学生有一定得知识基础。但书上例题创设情景,从比较冷饮的价格来得出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我认为有了情景,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受情景的影响,就只会从钱币大小的角度来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大小了,就想不到其他三种说明小数大小的方法了,书上在想想做做中把其它几种方法进行了补充,但我认为这个环节应该提前,既然学生有这样的知识基础,就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去研究,让学生从分调动旧知,多角度地去说明这一问题,并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的能力。)因此,我认为例题直接给学生两个一位小数,让学生先判断大小,然后再想办法去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鼓励多种方法验证。

  二、关于练习的思考

  想想做做中的1—4题,其实是对例题比较方法的补充,目的为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我把这个环节提前了,在复习中,就把这四种类型的题目,进行了按要求写小数的练习,在例题中也把这四种方法全部进行了处理,所以我认为在这儿这些题目就不必再处理了。

  第5题立足于让学生概括出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虽然教材没有要求学生能概括,但如果每次比较都要联系小数的意义来比较,也太麻烦了,而且这种方法的`概括对于学生来说,也不是个难点,既然能意会有能言传,何不让他们说个明白呢?

  第6题是把两个数的比较拓展位3个数的比较,我把书上的要求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根据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进行了两次排序,让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同时,明确要根据具体问题明确是按什么顺序来排列,养成好的审题习惯。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02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精选3篇)04-23

四年级下册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7-2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4-0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04-04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3-25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04-02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3-19

数学教学反思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