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时间:2022-01-03 18:22:1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通用3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通用3篇)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

  “7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的乘法口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本人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增长见闻,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学有所成。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1、主动探究,自编口诀。

  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了解口诀的一些特点,如每句口诀的第一个字是按顺序排列的,第二个字都是一样的,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先画图,再写算式,最后自编口诀。通过向全班展示,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等一些基本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

  2、利用规律速记口诀。

  7的口诀相对较难记忆。引导学生利用上下两句口诀的规律和生活常识来记忆。学生发现、总结出规律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和练习,帮助学生记忆口诀,大部分学生会根据规律来记忆。

  3、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

  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师生、生生对口令、看谁算得快、算一算《山行》这首古诗有几个字、算电子琴的白键个数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

  4、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景。

  教学中我充分的利用了教学情景,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学习新知,并结合已经有的经验自己总结7的乘法口诀。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自编并熟悉乘法口诀而感到很高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课外延伸都进行了很好的关注。

  5、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自主性。课堂上,我充分的让学生观察、交流、合作、尝试,整个教学过程都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思考和交流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注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在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时,我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如计算“古诗”的字数、出现“电子琴”计算白键的个数、7与女性成长的关系、植树问题等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倍感亲切。这些练习都紧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了7的乘法口诀的局限性,达到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可谓别具匠心。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

  低年级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行为习惯的培养。本教学环节中,充分强调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方位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与思考问题的习惯。每一道精心设计的练习牢牢抓住了每位学生的心,使他们心甘情愿的投入到学习中来,真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魅力,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生活素材的挖掘,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2

  7的乘法口诀是戴厚祥名师工作室成员在本校赛课时上的一节课,每位老师都上的非常精彩,在参考这些老师的教学之后,我也需要上一节这样的课。在听课时,我觉得7的乘法口诀很简单,就是了解口诀的意思和记忆口诀,并运用口诀解决问题。自己真的上起来就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第一次上时。我参照了程老师的一节课,她的课设计很新颖,也充分展现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她的课有几大亮点,首先是复习1~6的乘法口诀,她是用乘法口诀城堡呈现,用男女大比拼的方式上课,开始就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自主探究环节,老师鼓励孩子自己说,7句口诀都是孩子自己编,自己整理意思,自己说算式。还有说一说哪句口诀难记,怎么帮助记忆时,他用自己班上的孩子背7的`口诀,在记忆一句口诀时出现问题,激发孩子帮助这位孩子记忆口诀的挑战性,学生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帮助这位孩子回忆起口诀。我自己在上时,整节课节奏平淡,没有调动起孩子该有的兴趣、积极性和挑战性,孩子在汇报时也没有完整性。在谭特的指导下,我了解到自己语气上没有煽动性,没有适时指导孩子的语句的完整性,所以同样的一节课不同老师上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同时也让我明白,我必须要有适合自己风格的设计,要体现我自己的特色。

  谭特根据我的风格,吸取程老师的优点,摒弃她的不足,重新给我设计了这节课。之前这节课最大的缺点省去了记忆口诀这个环节,所以设计时,加上了好几个背一背、记一记的环节,学生自己背,同桌比着背,闭上眼睛背,打节拍背……记忆的环节形式多样,也实现了本节课的目标之一,记忆口诀。还有在操作环节,谭特为我设计半自主,让孩子探究前3句口诀,这主要是全部让孩子说比较耽误时间,还有孩子在探究出前3句后,根据经验,后面几句可以直接说出他的意思和算式。

  和谭特学习,让我认识到自己上课的问题,也了解适合自己的风格。也给我指出了一堂课要学着发现它的亮点,也要善于发现它的不足,而这些都要靠自己的积累。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3

  最近听了一节“7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因为教学结构相似,教师沿用此前得心应手的教学流程,学生也很顺利地回答了教师的提问。在顺利的教学背后,有两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

  问题一:有的学生在课前已经能够独立自行编口诀了,面对学生不同的“认知起点”,我们的课堂还要按部就班吗?

  描述:课始教学“几个7连加的和”,为编写乘法口诀铺垫。当教学到“5个7相加的和”时,学生答出35,教师问:“你怎么想到的呢?”学生没有如教师所愿回答说“28+7”,而是直接说:“因为五七三十五。”对于7的乘法口诀,学生早在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自己迁移类推了出来。但教师没有正视这个现状,只是问:“还有别的方法吗?”直到有同学答出“28+7”后,继续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流程。

  思考: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积累进入课堂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固有的教学程式,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不能无视其已有知识的存在,否则课堂会陷入一种无味无意的境地。

  对策:

  1.从“编口诀”到“理解口诀”。随着学生知识积累的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在提高,教学重点也要相应地加以改变。乘法口诀的教学,初期重点在于根据“几个几的和是多少”编口诀。当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结构已经理解掌握时,就要放手让学生编口诀,而在交流环节让学生有序地回答口诀的含义。

  2.从“单一学习”到“沟通联系”。当学生已经拥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时,教师要及时、适度地引导学生沟通知识前后的联系。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时,学生很容易发现依次增加7,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今天的乘法口诀都是增加7呢?让学生认识编制“*的乘法口诀”跟几个“*”有关,所以会增加“*”。这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就有效地建立了起来。

  问题二:为什么经过教师的精心指导,有的学生在计算比较大的乘法算式,比如:“6×7”,还是从“一七得七”背起直至“六七四十二”才知道得数呢?

  描述:编完乘法口诀后,教师开始指导学生的记忆。然而在后面的口诀应用中,学生的错误仍然不断,比如“三七二十四”、“七七四十八”。遇到比较大的算式“6×7”,还常常需要把口诀从头背起,不能准确、有效地提取相应的口诀。

  思考:在高年级计算教学中,我们仍然会听到有的教师抱怨学生的乘法口诀掌握不牢,提取速度慢。原因就在于学生掌握了比较容易的按序记忆口诀的方法,而课堂上交流的即时提取口诀的方法,因为都是别人的经验,没有经过主体的比较、接纳,学生不可能很快地理解掌握和应用。如果教师不能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强化训练,学生甚至可能会因思维惰性,排斥这种比较迅捷但需要练习才能掌握的方法,最终使得表内乘除法计算难以过关。

  对策:

  1.从“先指导后背”到“先背后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记忆的方法,是最为有效的。教师可以调整教学次序,由“先指导后背”变为“先背后指导”。学生通过初步记忆可以感知哪些口诀更难记忆,这样在对相关方法的介绍时就会有意识地跟自己的学习经验相比较,并最终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体系中来。

  2.从“按序应用”到“随机应用”。教学中,一般都按序读口诀,学生也习惯借助于每次加几的方法按序记忆口诀。这样做对于初期记忆口诀是有帮助的,但一旦学生不能及时地将上述“拐杖”丢悼,反而不利于学生迅速提取所需要的`乘法口诀。因此,教师可以安排一些逐步提高要求的习题。如转盘计算,可以让学生先用7依次乘1至7,有序地运用口诀,然后任意转动转盘,指针指着几就用7乘几,随机提取乘法口诀。最后学生要做一对一的练习,让同桌互相打乱顺序提问,然后思考有什么办法迅速想出口诀,达到口诀提取的自动化。

  问题解读:

  数学教材中这样结构类似、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还有一些,很多教师非常重视起始课的教学,后续教学则遵循固定的教学结构,缺乏必要的变化。上述“7的乘法口诀”中遇到的教学困境值得我们反思:相似的教学内容却不一定是相同的教学境况,我们的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真实遭遇的问题。

  1.把握知识的节点,从长远发展重组教学结构。

  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是相互关联的,弄清知识的关节点,学生才能有效地理解数学知识。乘法口诀的学习最终要纳入同一个知识结构“九九表”,学生需要横背、竖背、拐弯背、倒背等,如果在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满足于口诀的编制和记忆,而不进行类比沟通,学生将无法理解不同背法的数学意义。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只是知识的积累,带来的还有认知体系的不断重构,只有弄清教学内容的关节点,锁住关节点,才能使得学生适应后续的学习要求。

  2.把握思维的节点,有效设置针对性教学活动。

  教学结构的雷同往往会影响教师对学生思维要求的判断。乘法口诀的初期得数小,容易记忆,而到后面学习7-9的乘法口诀时,记忆就有困难。所以此时学生遭遇的问题不是如何编口诀,而是如何准确地记忆口诀。忽视这一点就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给学生后续学习带来很多的障碍。

  总之,很多数学课堂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作为学习个体的学生的遭遇。数学教学只有在个体接纳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从学生真实遭遇的问题出发,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08-21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04-12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02-06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05-23

乘法口诀教学反思04-12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4篇04-20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5篇04-19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5篇)04-19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精选3篇)04-25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5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