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早》教学反思

《早》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8 13:12:5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早》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早》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早》教学反思

《早》教学反思1

  《早》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文中借梅花“开得早”,赞美的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教育人们要学习这种品质,做“东风第一枝”。

  备课时,我首先考虑到,既是“以物喻人”,那么只有让学生体悟到“物(梅花)”与“人(鲁迅)”之间的相同之处,才可能真正读懂课文。的确,全文主要写的就是梅花的早开,与鲁迅在书桌上刻了“早”字两事。如何让学生自发的去挖掘这两者的间的内在联系呢?

  当学生充分读熟课文,理清脉络之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先是写梅,后又笔锋一转谈及鲁迅,这两者有联系吗?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呢?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很快发现了其中的联系,那便是一个“早”字,并读懂了,在两段落中“早啊!”一句为过度,上承梅花之早,下启鲁迅之早。仅仅是找找过渡句吗?仅仅是“早”之相同吗?我不满足!梅花的品格之高洁,鲁迅的品德之高尚,我又该如何让学生们体会到呢?

  对于梅花的高洁,学生们颇些体味,然而,鲁迅之名虽大,他们却并不熟悉,对鲁迅为民族事业弃医从文、以笔为枪的一生,他们却知之甚少。课堂上,尽管我慷慨激昂,学生却是无动于衷,正在我黔驴技穷之际,曾经文选课上的一个残缺记忆跳入我脑海。那是关于一个“铁屋子”的讨论,我记不起具体的文字,大意却能复述,于是我让同学们做了个选择题:

  假使有一座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铁屋子,一群人正在里头酣睡,不久,他们将在睡梦中窒息而死。这时,一个人醒来了,他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保持沉默,让其他人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死去,二是喊醒他们,做死前的抗挣,当然,希望是极其渺茫的,也许他们饱受了垂死的痛苦,最后却是无谓的徒劳。你以为鲁迅会作何选择呢?

  学生据此展开了争辩,通过我的从旁引导,问题越辩越明,鲁迅宁愿“四处碰壁”也要奋力“呐喊”的任务形象也越来越清晰起来。这时,我又追问:梅花与鲁迅,难道只是个“早”字的相同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激情昂扬,回答精彩纷呈:

  生:梅花敢于迎风傲雪,鲁迅敢于同反动派做斗争,他们都是顽强的。

  生:梅花盛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鲁迅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都是“光明的使者”。

《早》教学反思2

  《早发白帝城》是一首七言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题目的意思是: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全诗通过描绘作者从白帝城到江陵时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喜悦欢畅的心情。

  (一)以旧知导入,创设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

  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课文本身感兴趣才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好。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歌,对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学生旧积累的知识入手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学习,为课中学生顺利进行交流而架桥铺路。

  (二)针对学生特点,以故事引入写作背景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非常强,因此,刚一上课,我先给学生以故事的形式讲古诗的背景, 激发了学生学习《早发白帝城》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准备。

  (三)字词检测,注意字词的整合与构字规律

  检测生字时,我将 “帝”与“啼”归在一起,让学生理解“啼”的意思;写“舟”强调它做部首时,中间的横不拉透,为的'是给右边的部件让位。

  (四)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参与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进来。

  2.生生互动。小组轮流介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人代表小组进一步进行组间交流,最后是更为自由的全班交流。这样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3.师生与环境的互动。充分利用环境,把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收集李白的诗歌,举办“唐诗交流会”。

《早》教学反思3

  在歌曲《你早》的教唱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多次听范唱的方法。多次听,反复听,每一次听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解决了许多与学唱相关的问题后(如理解歌曲表现的意思、了解熟悉歌词,多次感受旋律等),才开始让学生开始尝试唱歌。那时学生的歌唱,才有点水到渠成的意思,比起鹦鹉学舌样的学唱似乎强了许多。

  上过一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如果学生记不住歌词,那要让他们完整地唱歌曲是不可能的。有许多小朋友自己已经学会了唱歌,但往往听不清他在唱什么,歌词的意思他也不懂,也表达不清楚。我以为,我们的音乐课要让小朋友学会唱一首歌,就要让他们理解歌词、记住歌词,从中得到益处,获取快乐,所以对记住歌词不能掉以轻心。一年级的孩子不识字,记住歌词要靠死记硬背,但死记硬背的方法不仅不科学,且少乐趣,所以要采取其它的既科学又效果好的方法。

  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视频,其意图有多种。其中之一就是让小朋友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早晨、朝霞、晨风等词的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住这些词。

  另外,我和学生一起反复多次地边做动作边念歌词,也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动作,产生联想,记忆歌词,效果不错。

  旋律和歌词都学会了,歌曲教唱的任务就差不多完成了,但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受快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我努力选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以及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从孩子们开心的笑声中,从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行动中,从课堂最终的达成效果来看,我想我还是比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感觉不足的.是,虽然重视了音乐学习本身的一般的规律,但对音乐所能起的其它方面的教化作用略有忽视。例如,没有更多地创设一个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问早的一个情景,让学生们得到更多的文明礼貌的熏陶和教育。

《早》教学反思4

  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合乎科学规律的教育、训练和保育,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早期教育有利于婴幼儿认知能力、社会情绪、个性行为的发育。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是必要和重要的。因而早期教育活动设计应从婴幼儿的生活出发,构建一种对婴幼儿有意义的、真实的、开放的、自然生态的课程,提供多种健康的、丰富的生活和积极的、多样性的、富有营养的、充满刺激的、能产生交互作用的活动环境,来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婴幼儿进行“量”的学习,并通过有意义的学习,实现婴幼儿“质”的发展,体现全面教育的真正价值。

  基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已纷纷开始行动。然而各个国家的早期教育观念也有所偏重,从各个国家专家对上海某幼儿园一节早期教育活动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略见各国“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早期教育观念。

  从这次早期教育活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个案,而是我们幼儿园活动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共性,从专家们的评价和建议中,我们可以从提问方式和师幼比例方面获得一些启发,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我们早期教育的质量。

  (一)提问方式

  1、提什么

  (1)一个好的问题首先应该是难易适度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幼儿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问题过于简单,不足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问题太深奥,又会使幼儿感到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2)好问题应该是有启发性的。问题应处在幼儿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处,在其低级思维活动与高级思维活动的联系处,能激发幼儿去积极探索与学习。实践表明,能激起幼儿学习兴趣的问题,大多数是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因此,从提问的内容来看,所提问题应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不能太空泛,设计提问时要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从提问的形式来看,问题的思维空间应当较大,要给予幼儿从多角度、多方式、多方法进行思考的机会,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不能忽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明确地把情感态度的目标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就要求教师需善于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情感、态度、兴趣与需要,通过设计提问内容,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2、怎样提

  (1)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完毕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如果幼儿对教师所提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那么就很难达到“问”的目的。教师应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给幼儿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和较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幼儿有更多的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以达到用“问”激发思维的目的。

  (2)教师应激励幼儿发散思维,防止追求唯一答案。为此,教师应鼓励差异,尊重多元,注意生成,切忌要幼儿步步就范,把幼儿生拉硬拽到教师事先想好的框框中去。

  (3)教师应鼓励幼儿提问,与幼儿平等对话。这意味着不仅要有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要鼓励幼儿发现并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教师与幼儿才有可能真正对话,因为“真正的对话,是那种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交流”。

  (4)教师要注意丰富语言,能够随机应变。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点、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巧用点拨”等方法。

  (二)师幼比例

  “多面少点”在此我特指师幼比例,这里的“面”是指幼儿园、保教机构,“点”代表幼儿个数。至于国外高的师幼比例,我总结为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人口压力小,另一方面是策略得当。虽然我国人口多,教师少,资金不足,但是不能说我们不可以适当提高师幼比例,如果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师幼比例,提升早期教育的质量,可以考虑扩大师资队伍,采取“多面少点”的策略。

  (1)我们可以将市、县、乡、村教师的工资设置工资等级,且这种等级与地方的经济情况成反比,这样就可以扩大师资队伍。

  (2)目前各地市开展早期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幼儿园附属的托班、周末亲子班、私立的早教机构、亲子体验中心等,而家长对早教或托幼机构的服务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必须鼓励多种早期教育服务模式并存,继续扩大“面”的优势。在大中城市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幼儿园附属的托班、亲子班为中心,公办、私立的亲子指导中心、早教机构、亲子园并举的格局,为家长提供日托、半日托、计时托、周末亲子班、居家式养育等多种形式;在广大的乡镇农村,建立以乡镇中心园附属的托班、亲子班为中心,以私立园和早教机构并举的格局,为广大农村家长及婴幼儿提供日托、半日托、不定期亲子活动等教育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家长和婴幼儿的需要。如此这般,将“面”洒遍全国的各个省、市、县、村,只要“面”多了,就可以分散“点”的压力,“点”的压力缓解了,师幼比例就能升高,早期教育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早》教学反思5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3、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做东风第一枝。

  教学重点:

  品味感悟梅花的早

  教学难点:

  课程实施: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3课——(早),上节课开始,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要用早做题目,相信学完这节课后大家一定能弄明白。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几种“早”吗? (梅花开得很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板书:梅花、鲁迅

  这节课我们就来体会这两个早。

  二、品读感悟

  (一)梅花的“早”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梅花“早”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5节,画出你认为写梅花美的句子,想想梅花美在哪里。

  2、讨论交流。

  要点:

  a.“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很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出示)

  (梅花的颜色很美。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梅花的形态很美。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它的品质很美。冰清玉洁。)

  作者将梅花的颜色、外形、品质写得那样美,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它的美吗?指名读,评议

  b.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梅花具有“早”的精神。

  3、梅花是这样美,所以我们这些游人应轻轻的,不要惊扰了它们,禁不住发出赞叹——齐读——记住它。

  4、梅花还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被称为“花魁”。因此,历来许多文人吟颂梅花,想想看,有哪些吟颂梅花的诗句?指名说。

  5、人们爱梅花是爱它的不畏严寒傲雪开放,送来春的信息,爱它的冰清玉洁。所以一般用它来形容人的高贵品质。你觉得是在讲谁的品德高尚?

  (二)鲁迅的“早”

  1、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鲁迅“早”的。课文是怎样由梅花的早写到鲁迅的早的?(过渡句)

  2、鲁迅书桌上这个早是怎样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6—8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并在书上空白处做上批注,可以写你从这个词中看出什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什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你读了这句话有什么疑问。

  3、小组交流

  4、大组汇报

  三、总结全文

  四、课堂作业

  一课一练第四题

  附,补充材料

  有人说鲁迅有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间,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有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教学反思:

  课文《早》是著名作家吴伯箫写的一篇游记。看到这篇课文,我想起了自己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想起了教过的课文《三味书屋》,《早》与《三味书屋》相比,在写作上有一个很明显的特色,那就是借物喻人,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进而讲到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质,教育人们要学习这种品质,做“东风第一枝”。课文之所以着力描写蜡梅花,是用蜡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来比喻鲁迅一生的品格。

  教学中,我由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引出课文写了两种早——梅花开得很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是怎样写梅花‘早’的”、“课文又是怎样写鲁迅‘早’的”两个问题直奔重点段深入朗读课文,在读文中解疑。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早”、“梅花”、“鲁迅”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在与文本、教师对话中,学生感悟了鲁迅这一人物品质。

  对梅花“早”的理解,我抓住课文对腊梅花的描写,我让学生品味梅花的颜色美、形状美、品格美,然后让学生去领悟腊梅与“早”的关系。对于梅花的高洁,我引导学生联系描写梅花的诗词来进一步感悟,他们都能体味颇深。

  对鲁迅的“早”,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语句“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等,很容易就能感悟到,结合关于鲁迅珍惜时间补充材料,就体会得更深了。

  但是对鲁迅先生为民族事业弃医从文、以笔为枪的一生,由于学生知之甚少。所以体会不深,假如能在课前提供一些资料阅读,一定会让学生能深入理解。通过梅花与鲁迅,难道只是个“早”字的相同吗?引发学生讨论,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对于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有了上面的教学做铺垫,学生已能理解,所以也就理解了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这里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明了要学习梅花(鲁迅)冰清玉洁的高贵的品质,作“东风第一枝”的劲头。

  在教学最后,我布置了《一棵一练》上的作业。一方面是力求做到把作业在课堂完成,另一方面是为了实践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巩固练习的思想,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早》教学反思6

  今天上午我们班进行了第一次语言活动《老师早》,由于幼儿刚来园不久,还不懂得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没有形成有效的常规,让他们安安静静坐在椅子在听老师讲课是很困难的,针对这一情况和小班孩子爱模仿的特点,我采取了表扬其他坐得好小朋友的办法,形成榜样示范作用,其他小朋友就会马上坐好,个别非常好动的幼儿需要老师不断提醒。

  由于小班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所以要求他们“坐好了”唱歌、听故事的做法本身就没有尊重和把握他们的年龄特点,因此我根据儿歌每一句的意思创编了简单易学的动作,让幼儿边说边做,用口头和肢体语言一同来表达内容。这种方法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模仿太阳和小鸟的动作活泼有趣,本来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也跟着做了,通过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体会到集体活动的乐趣。

  语言活动《老师早》是对幼儿礼貌教育一个很好的活动。我的活动目标包括

  1、能够理解儿歌内容;

  2、初步学会礼貌用语“老师早”;

  3、乐意朗诵儿歌。

  本节活动的重点是帮助幼儿发准“走”“师”“早”的读音,并让幼儿初步学会礼貌用语“老师早”。课上下来,幼儿基本都能够达到。活动过程中结合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和采取谈话的方式让幼儿掌握来园、离园的基本礼节,能有礼貌地向老师、阿姨、同伴问好和说再见。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小朋友不仅学会了儿歌,还懂得要做一名懂礼貌的好孩子。

  附教案:

  (一)活动内容:

  语言活动《老师早》(文学)

  (二)活动目标:

  1、能够理解儿歌内容。

  2、初步学会礼貌用语“老师早”。

  3、乐意朗诵儿歌。

  (三)活动准备:

  材料配套:教育挂图《领域活动·语言·老师早》。

  (四)活动过程:

  1、出示教育挂图,激发幼儿观察兴趣。

  (1)指导语: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朋友,她叫做小宝宝,小宝宝今天来到幼儿园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看。

  2、引导幼儿讲述图片上的内容。

  (1)指导语:图片上有谁呀?(小宝宝、幼儿园、老师、太阳、鸟儿)

  想一想他们在做什么?(宝宝上幼儿园)

  猜猜他们会说什么?(宝宝见到老师说声老师早)

  太阳的表情是怎么样的啊?(眯眯笑)鸟儿在做什么呀?(跟着小宝宝叫)

  老师的表情是怎么样的啊?开心的还是难过的?(开心)

  3、结合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1)教师配合形体动作,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2)重点启发幼儿思考什么事让“太阳眯眯笑”“鸟儿跟着叫”。

  师:你们知道是什么事情让“太阳眯眯笑”“鸟儿跟着叫”吗?

  4、引导幼儿学习朗诵儿歌。

  (1)教师结合挂图,引导幼儿朗诵儿歌。

  师:老师这边有一首好听的儿歌,儿歌的名字叫做《老师早》,一起来听听看吧。重点帮助幼儿发准“走”“师”“早”的读音,并让幼儿初步学会礼貌用语“老师早”。

  (2)师幼朗诵儿歌。

  指导语:现在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来读读看吧。

  (3)师幼再次朗诵儿歌(根据时间的许可)。

  (4)播放领域配乐儿歌《老师早》。

  师:现在我们加上音乐,一起跟着读一读。

  5、请个别幼儿说说“老师早”结束活动。

《早》教学反思7

  《早》一文作者在文中有很大篇幅写腊梅花。写腊梅花开得早,是二十四番花信风。由腊梅花的开得早,自然过渡到鲁迅的“早”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向鲁迅那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描写腊梅花的句子:“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让学生反复诵读欣赏腊梅花不但外在美、色泽美,更重要的是品格美——冰清玉洁。再由腊梅花的开得早引出鲁迅的刻在书桌上的“早”字的故事,借花喻人,使腊梅花的冰清玉洁和鲁迅的高洁品质融为一体。

  另外,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课堂之前自己搜集有关鲁迅的人物简介和鲁迅的'一篇作品《藤也先生》,让学生来说说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进一步突出鲁迅的高洁品质。让鲁迅的高洁品质刻在学生的心坎上,鞭策他们以后做人。

  同时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进行分析,随堂要学生选择一处熟悉的处所,仿照这一段的写法的小练笔。

《早》教学反思8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带有他一贯的雄奇豪放的诗风,怎样能让学生轻松简单的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是我设计这堂课所追求的目标,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激趣导入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非常强,因此,刚一上课,我就说:同学们,在很久以前,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后,出示李白像,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作,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以配乐讲故事形式,介绍《早发白帝城》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早发白帝城》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准备。

  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来学习,备课时,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着眼点,课堂预设时,我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1.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3.品读古诗,感悟意境。

  4.再次朗读,情感升华。

  5.巩固生字,指导书写。通过这几个环节,生生互学,师生互助,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语文学习理念,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领悟了诗的意境,情感得到了升华。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先提出学习要求,找出诗中的多音字并组词。学习生字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口头组词,指导记字方法时,教学生用谜语式巧记生字,如“帝”上头是立两头弯,一条长巾挂下边。“岸”是工厂建在山下边,工人干劲大。在教学古诗时,我没有机械地让学生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古诗,而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先听老师读,再配乐听读,为读课文和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语文教学不是为教而教,不是仅仅教完一首诗,就行了,而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学习的方法,积累更多的知识,所以,课堂上我根据古诗的情境,适当地进行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夸张是李白立善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早发白帝城》中的“一日还”“万重山”就是夸张的手法的体现,我顺势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其他夸张的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危楼高百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李白,了解夸张手法的运用,让学生想象三峡的山一座连一座,山势险峻,为理解“万重山”做了很好的铺垫。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有关这句诗的视频。更加直接地拉近了学生与三峡的距离,最后让学生齐读诗。

  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下课时已能流利地背诵全诗并熟记生字。

《早》教学反思9

  《早》一文中有一段关于鲁迅小时候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的故事。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总会给学生打上一支“预防针”——教育学生要爱护公物,不要在课桌上刻上“早”。有的甚至先给学生一个下马威:如果发现有人在课桌上刻字,就要让他公开检讨,并处以罚款,因为破坏公物要赔偿。如果哪位老师忽略了这一点,后果将不堪设想。即使这样,也还有一些胆大妄为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不过不是刻字,而是用毛笔醮着油漆在课桌上写,当你批评他时,他还据理力争,振振有词——我没有刻字,只是写字,并没有破坏公物。让你哭笑不得,笔者深有体会。可是,当你静下心来仔细一想,其实孩子们也是非常可爱的: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从小就勤奋好学,具有梅花的精神,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学生们崇拜伟人,学习伟人,这一点不是难能可贵的吗?

  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学习伟人”与“爱护公物”这一对矛盾呢?

  大禹治水的故事都听说过吧。传说在古时候,黄河流域经常洪水泛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于是尧就命令禹的父亲鲧去治水。鲧采取了“堵”的方法——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虽然鲧花了九年的功夫去治水,但是终究没有驯服这匹桀骜不驯的野马。鲧也因治水无功而被斩首。后来,舜又命令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在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基础上采取了“疏”的方法——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经过十三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了。这样洪水被治服了,禹也因为治水有功而被人们推选为国王。

  “堵”可能事与愿违,“疏”也许天随人愿。上述的难题如果也采取“疏”的办法,或许就会迎刃而解。我们不妨这样来教育学生:“同学们,大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我们学习的是伟人的精神品质,而不是他们的小枝小节的行为,我们应该把鲁迅先生的这种精神深深地刻在心里,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上,让我们以自己最出色的表现来向鲁迅先生证明,我们是最棒的。”在此基础上,再开展诸如“梅花奖”、“鲁迅奖”等活动,评选具有“早”字精神的学生,以此来激励学生把“早”落实到实处。

  由“早”字现象我又想到了“到此一游”现象。“行万里路读万新面卷书”,旅游是一项令人心驰神往的活动,但是,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在欣赏风景名胜时,总好留下点什么。“×××到此一游”这样的字迹、刻迹到处都是,不仅破坏了文物古迹,而且也使景点的观赏价值大大逊色,影响美观。所以,每个旅游景点都会有这样的警示标语:“请爱护文物”、“禁止乱涂乱画,违者罚款十元。”等等。虽然管理者加大了处罚力度和监管力度,但是也还有不少胆大妄为者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毅然”留下自己的“杰作”。其实,仔细一想,在旅游景点留下自己的签名也是一件挺有诗意的事情。摩崖石刻是不少名山大川的著名景点,当人们欣赏着历代文人墨客遗留下的书法作品、不朽的诗篇的时候,人们总会沉浸于历史的'沧桑和艺术的魅力的无限遐想之中,又有谁会站出来批评他们破坏自然景物呢?试想,当无数游客知道自己的姓名,甚至还从签名的字迹中猜想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切是多么的富有诗意啊!

  管理者如果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改变一下管理方式,变“堵”为“疏”,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一些景点旁边专门砌上一面墙,上面写着:“万人墙”、“朋友,您正在创造着历史”等之类的标语,为游客提供创作的天地。游客可以在这面墙壁上信手涂鸦,可以精雕细刻,可以写下游览时的内心感受,可以即兴作诗……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破坏文物,又教育了游客,还满足了游客的心理需求,甚至不久以后还成为了不是风景的风景,岂不是一举多得?

《早》教学反思10

  课前,让学生收集的有关于李白的资料,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来学习。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并充分利用诗歌琅琅上口的特点,让学生读中感悟。

  (一)以旧知导入,创设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

  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课文本身感兴趣才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好。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歌,对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学生旧积累的`知识入手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学习。以词的理解带动对诗歌的体会很快地启迪了学生的思路,成功构建,请保留此标记。了交流时畅快讨论、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交流而架桥铺路。

  (二)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参与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进来。

  2、生生互动。小组轮流介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人代表小组进一步进行组间交流,最后是更为自由的全班交流。这样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3、师生与环境的互动。充分利用环境,把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收集李白的诗歌,举办“走近古诗朗诵会”、办一期“李白诗歌小报”等等。

《早》教学反思11

  《早》这一课做了一个练笔:结合第三自然段,运用准确的方位词,描写一处地方的多个景物。一开始的目的在于准确运用方位词,计划中,学生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在介绍的时候,虽用上了方位词,但是缺少顺序,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的,整个空间的内物品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能够表现出来。由此想到《天安门广场》一课,这应该是第一次比较全面的了解方位词,课后还有一个在图画上填名称的练习。可能由于当时没有进行有效的'训练,因此学生知道是什么,却不知道怎么用。语文往往不像数学一样,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如何巩固,如何检测,都有比较系统的构建。语文则更多的是基于经验,很多时候也缺少有效的训练,因此经常重复教学。

  其次在于内容的递进上。我年级,仍然停留在方位词的运用上,显然是有些浅的。深挖之下,第三自然段的描写,其实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描写的,即介绍私塾,所有的选择和描写都是在突出这个中心。正常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学也应该立足在这个点上。可现实的情况是,一部分人连准确运用方位词还没有掌握,现在要在此基础上,去突出描写对象的个性特征,于是,他们与较好学生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早》教学反思12

  《早》这课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的“早”字的来历,赞扬了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们要珍惜时间。

  在《早》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把重点梳理为腊梅花的样子和“早”字的来历上。有的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写腊梅花,与“早”字的来历有什么联系?看来,学生越来越会提问了。

  在教学中,我抓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蜡梅花的句子:“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让学生反复诵读欣赏腊梅花不但外在美、色泽美,更重要的是品格美——冰清玉洁,并恰当运用多媒体展示蜡梅花的图片,学生们由此感受蜡梅的'美。

  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开得最早,由这个“早”过渡到鲁迅的“早”的故事,感受到鲁迅只有一次迟到以及其中的原因。即使在这样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又是怎样做的?他的心里在想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到人物从严要求自己,把珍惜时光,把“早”埋在心底这种决心,使梅花的冰清玉洁和鲁迅的高洁品质融为一体。

《早》教学反思13

  今天刚上完《早》的第二课时,课堂上沉闷的气氛令我的心情也好不起来。静心反思,发现自己引导出了问题。在品读腊梅花的'美的句子时,我直接了当对学生说:这段话中具体写了腊梅花的哪些方面?学生面对这个生硬的问题不知所措,许久才出现了几只零星的小手。难道学生没有感悟吗?不!因为学生的智慧也需我们教师激活,感悟文本更需我们教师的引领。如果课堂上多一份艺术,我想学生回馈你的定会是一双双闪着智慧的小眼睛和一只只高高扬起的小手。

  所以我做了以下调整:

  一开始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腊梅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腊梅的美,引出文章中有关句子,在此基础上体会梅花的颜色美、姿态美,从而理解梅花的品德美。我想这种直观感受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有了感悟朗读起来也就会更认真、更投入。

《早》教学反思14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的一首作品。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韵畅达,描写了从白帝城到江陵的一路景色,表达了诗人喜悦欢快的心情。怎样能让学生轻松简单地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而又不破坏古诗原有的美感和整体性,是我这节课所追求的目标。

  一、入境

  每一首古诗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心境,怎样让学生入情入境,走进文本,与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把古诗理解地透彻,读得有情,进而精神愉悦,感情得到熏陶。

  我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设计了“复习李白的古诗,配乐以故事的形式介绍背景”,这样,就拉近了学生和李白的距离,为学生理解古诗,体悟意境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悟情

  “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只有调动情感因素,语文才能学得活,学得灵。闪烁着人文光彩的古诗教学更是如此,若一味咀嚼生硬冰冷的词句,机械反复地背诵词解句意,那么学生的学习便如同“嚼蜡”。所以在教学时,我没有机械地让学生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古诗,而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先听老师配乐朗诵,想象诗的画面,为理解诗意做了很好地铺垫,虽然学生说时只抓住了个别词语,说得干涩,但通过我的引导,学生也能感受到沿途美丽的景色。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走进文本,走进李白,体悟李白当时的心境。最后汇报交流时,我也没有刻意地去解释字词,解释诗意,而是根据学生说的,及时点播,顺势以组词的形式理解“辞”,以选择的形式理解“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时,教师一句“轻快的仅仅是顺水而下的小船吗?站在船上的李白的心情呢!”欣喜、愉悦的心情也随之深刻,教师再配乐,让学生朗读,学生欣喜的感情也就洋溢于诗中,真正走进了李白的心境!

  三、迁移

  语文教学不是为教而教,不是仅仅教完一首诗,一篇文章就行了,而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学习的方法,积累更多的知识。所以,课堂上我根据古诗的情境,适当地进行了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夸张是李白善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早发白帝城》中的“一日还”、“万重山”就是夸张的.一种体现,我顺势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其他夸张的诗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李白,了解夸张,也为学生理解“万重山”,想象三峡的山一座连一座,瑰丽、险峻,做了很好的铺垫。而最后一首《峨眉山月歌》的补充,更是拉近了学生与三峡的距离。

  总的来说这堂课虽然很顺利地上下来了,几个教学环节也都比较流畅,但跟我自己所追求的课堂境界还有一定差距,如何从学生的发言中迅速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把它迁移到课堂预设中促进课堂生成,如何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更加生动更加感性更加容易让孩子接受,这些都是我今后还需努力的方向。

《早》教学反思15

  “语文的着眼点不在于理解课文内容,而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这首诗的教学,就力求体现素质教育和传承经典文化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为此,我在备课时,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自始自终,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位“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悟、自得。

  在具体操作中,采取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有:

  1、以读为主,讲读结合;

  2、媒体辅助,优化教学。

【《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03-25

教学的反思12-08

高效教学教学反思03-31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01

阳光教学反思04-02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04-02

《鸟语》的教学反思04-02

《欢庆》教学反思06-24

《藏戏》的教学反思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