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8 08:53:3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有几瓶牛奶》,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凑十法”的思考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因此我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这节课前,学生已学习掌握了11~20各数及10加几、减几。学生对得数是10以内的加减法已有了一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以孩子的生活实际导入,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后面凑十法奠定了基础。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本节课围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我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小棒、计数器等学具直观地帮助学生寻求解决办法,形成感性认识后,逐步抽象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倡导方法多样化,目的是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我在设计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目的是让学生先自己优化。

  不足之处:

  1、应开拓学生的思维

  在本节课教学中要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课堂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只感知了凑十的方法,学会了9加几的计算,在教学中,我还应该放手让学生说,开拓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说得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2、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

  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交流“9加5”的多种解法时,时间用得过多,导致后面比较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

  课的准备过程是自己提高的过程,讲课后的反思是提高中的提高。正是在反思中体会的这些不足,让我进步,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教室》是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中的最后一个教学点。是本单元“前后,上下,左右的综合应用”。本节课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能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促进学生空间的发展。教学时,我先是充分利用本班教室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谈论教室里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再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在观察时,让学生用“我现在变成**”的变魔术方式,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图中的某个物体,然后说出该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物体的位置。然后,在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家里物品的位置,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最后再根据课本中提供的`素材进行“巩固练习”。

  成功之处:

  1、本节课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本班教室的真实情景,让学生直观地利用自己所熟悉的素材进行新课的学习、讨论。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既简便又容易操作。

  2、既有利用真实的情景进行新课的学习,又有将生活提炼到书本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物体的位置,并且注意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图中,或者“变成”图中的某一物体来进行想象,这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避免了凭空想象给学生带来的茫然和枯燥。

  不足之处:

  1、在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自己家中物体的位置时,只能凭借教师的生活经验来判断学生的表达是否正确。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更进一步地提高。

  3、在让学生体会前后、上下、左右是相对的,教师有注意充分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感受,但是毕竟这是一个教学难点,还有许多的孩子还不能完全地转过弯来。

  措施:

  1、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意引导学生用比较准确、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2、尽可能地多进行“前后、上下、左右相对性”的练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及内容间的密切联系性,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很自然地引出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对猜谜语很感兴趣,很快就集中注意力参与进来。然后让学生动手去摸各种物体,感受各种物体的形状,加深了对物体的认知。然后进行“我说你摆”的游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体验、感知中掌握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期间,游戏有一个步骤是将球放在正方体上面。由于学具中的正方体比较小,而球却有点大,要把球放正方体上有些不易,要有细心、耐心、恒心。一开始我想取消这一步骤,但惊喜地发现有的小朋友摆成功了。于是我想,这正是培养他们耐心、静心的好时机,所以我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尝试,鼓励他们静下心来认真地摆放。最后,基本上的小朋友都成功了。

  这堂课的教学很紧凑,形式多样化,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和操作中领悟了新知识,体现了“做中学”的新理念。如果我在时间的把握上能更抓紧点,练习的内容能再适当增加点,整堂课将会更加满意。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大班科学活动《认识钟表》是本学期的一节活动。其目的旨在使幼儿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时钟,知道时针、分针的名称和用途,使幼儿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问题的兴趣;通过活动,让幼儿懂得爱惜时间,珍惜生命。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优点:

  准备阶段:①为使幼儿更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在知识积累阶段,我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让幼儿事先对钟表有初步的了解,并让幼儿自带各式钟表,为教学提供服务。②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利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

  实施阶段:在活动过程中我采用了猜测讨论法、探索操作法、发现法、游戏法、说学法等几种教学方法。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我认为活动是基本成功的,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知识的呈现与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科学教学应该是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我首先用舒缓的音乐形成轻松的活动气氛,认识时钟时,为幼儿准备足够多的材料,说明时钟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用性和普遍性,使幼儿充分感受时钟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钟对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情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幼儿主动去探究新知。

  二、为幼儿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

  科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为了体现新的教学思想,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勇敢发言。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幼儿认识时钟,让幼儿自觉掌握时间的概念。

  三、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学习方式。

  在练习时,通过幼儿的亲手制作钟表,拨钟等实践活动,不但激发了幼儿探究事物的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不足:

  本次活动过程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接受能力来设计的,活动中幼儿和教师真正融合在了一起,活动的效果较好。但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一、教师因初次接触课件教学,对课件的使用不够熟练。

  二、教师教态自然大方,具有亲和力,但应变能力即教育机智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三、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记录时间时,最好让幼儿先来拨,再通过课件来验证。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算法多样化”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可以矫正过去计算教学中算法的“一统化”。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一、多样化算法可以释放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计算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个人也许有快慢之说,而对不同的人却不存在优劣之分。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我没有提前透露自己的观点,只是组织学生们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尽量满足每只举着的小手,鼓励他们敢于争论,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刻,也正是他们在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经历着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的时刻,这正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精华所在,同时也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用学生那颗智慧的火花去点燃其他学生,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符合现代认知建构主义思想,是释放学生自信心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二、多样化的算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不同的算法有时也展示了学生思维的不同发展水平。毋容置疑,学生的认知发展在水平上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也常常反映到不同的算法上来,如8+6的计算,接着数这种算法表明学生的思维处在利用数序运算的水平上,还不能把第二个加数作为一个单独的对象看待,需要把它分拆成6个一,思维的概括性还很差。如果学生只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对进一步的学习将是非常不利的。我们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并不是说要允许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这种较低的发展水平上。相反,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使我们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这类儿童的.思维发展。其他学生展示的不同算法,为这类儿童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三、算法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他们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教学8 +6时,放手让学生试算,学生中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教师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大胆思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气氛宽松活跃。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变得聪明自信,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得到收获,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新教材中,加强心算、允许估算,计算上,像5+8=要求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有的学生发现了5+8其实用8+5来想更好,把5拿来分成2和3;有的学生认为刚学了9+5=用它来推算出结果更简单;更有学生掰起手指头一手比8,一手比5,重叠的是3,那就是13。在我们看来有的似乎不可以理解,但在学生的应用中它们却很自如,原因源于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体验,多样化的知识由此产生。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这一次的学习,学生兴趣盎然。首先,分圆片不再跟前几节课一样,自己一个人完成了,而是小组合作。学生觉得比自己一个人分,一个人说、记有趣多了。通过动手活动,还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学生完成8的组成后,再及时抓住不同层次学生所展示出的不同想法,即此处的“点睛之笔”:“8的组成为什么只记4种?”让这部分层次高一些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使所有的学生明确,更使分了7种的学生悟出:不用全部分完,只用分出、记住前4种,就可以记住全部7种“8的组成”了。从而在学习“9的组成”时,能贯彻这一思想方法,从“9” 的8种组成中挑出4种记忆,并能从这4种衍生出全部8种。

  今后,应加强小组合作交流,应该让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避免时间的`浪费,提高学习效率。一年级学生动手时课堂纪律乱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情,有时怕乱都不敢放开,可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尽量的去尝试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通过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学生的不断练习,学生很快就学会看钟面上的整时。

  在引导学生将时间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时,通过出示挂图演示小明的一天时间安排,使学生将小明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感知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渗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向学生介绍分针、时针运动的方向时,没有向学生说明这就是顺时针方向。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

  《乘火车》这节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教学活动。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欲望,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数学。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分成“检查,复习铺垫——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主动探究,学习新知——拓宽延伸,发展新知”四个层次。在检查复习层次既了解学生对前一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层次中根据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的特点,以学生熟悉的“乘火车”游戏为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在主动探究,学习新知层次的'教学中我通过小组练、独立练、分层练、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我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拓宽延伸,发展新知环节中我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

  认识前后是北师大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内容, 课堂上,我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动态的赛跑情境,把学生并不陌生的比赛结果分阶段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树立起扎实的前后位置概念,明白面前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谁在前面或谁在后面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巩固运用时,我带领学生创设了排队游戏、乘车游戏的游戏活动。整个教学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学中做,做中得。

  课堂上还留给学生自由思考和表现自我的空间。教学中我有意安排学生提问,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迎合了小学生好表现的愿望,也能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本节课多次将要弄懂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解决,旨在体现做中学的思想,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思维。在实际生活中,描述和确定物体的前后位置与顺序是经常遇到的,所以我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发表的见解进行鼓励,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在接触前后时,他们的生活经验已经为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学好本内容则能把他们原有的经验转化成较规范的数学知识。

  教材内容是利用森林运动会的情境,让学生表述5个小动物赛跑的情境,说一说每两只小动物的前后关系。但是我在设计的时候将后面的练习部分题目拿来当做情境创设,将这节课当成一个故事串联起来。首先我以自我介绍导入,然后创设去参加森林运动会坐车排队买票的情境,紧接着是参观第一个森林运动会百米赛跑,卡丁车比赛,最后以一个游戏猜猜我是谁结束全课。孩子们通过多次描述小动物之间的前后关系,很快掌握了前后位置关系。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

  《加或减》是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用学生喜爱的游戏为素材设计的一种数的计算的学习活动。借助富有合理数学意义,包含情感价值和数学价值的逻辑图式这一学习载体,使学生在有趣有益的游戏活动中参与加与减的整合,亲历再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交流的工具。

  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入门的基础,只有学生对学习背景材料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倍感亲切,参与欲望强,促进了学校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数学背景的.联系。要学生讲出游戏中的数学,学生感受到游戏中也有数学,学数学有用。而将设置成游戏状态的逻辑图式展现于学生面前,使枯燥的计算内容巧妙而自然地还原于生活,拉近了数学与学生间的距离,增强与数学的亲和力。

  以讲一讲,问一问、喜欢哪个组的方法?为启迪学生思考的导火线,学生用熟悉的经验自己去摄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测想象。在实践操作,观察比较,验证推理、讨论争辨中分析众多观点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别人思考的长处,尽可能想办法完善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仅掌握知识,而且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

  我的授课内容是《有几瓶牛奶》,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凑十法”的思考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1、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这节课前,学生已学习掌握了11~20各数及10加几、减几。学生对得数是10以内的加减法已有了一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我用拍十的游戏导入,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后面凑十法奠定了基础。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本节课围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我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小棒、圆片等学具直观地帮助学生寻求解决办法,形成感性认识后,逐步抽象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倡导方法多样化,目的是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我在设计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目的是让学生先自己优化。

  不足之处:

  1、应开拓学生的思维

  在本节课教学中要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课堂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只感知了凑十的方法,学会了9加几的计算,正如几位听课老师说的,在教学中,我还应该放手让学生说,开拓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说得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2、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

  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交流“9加5”的多种解法时,时间用得过多,导致后面比较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

  课的准备过程是自己提高的过程,讲课后的反思是提高中的提高。正是在反思中体会的这些不足,让我进步,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

  “认识几和第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这个知识点孩子很容易混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手头又缺乏这幅教学情境图,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变为让小动物聚餐的教学情境(在比大小中制作的小猴等学具)。当我将小猴子、桃子、苹果等图片凌乱的贴在黑板上时,孩子们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

  2、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隐藏在主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在动态的参与中学会“几”和“第几”,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层次,正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观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几只小兔和小猴,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

  ①一共有几只小动物?②排在左边第2的是谁?③排在右边第2个的又是谁?④为什么同样是排在第2,小动物却不一样呢?⑤左数4个动物都有哪些?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4、强调“第几”中的“第”字,从生活出发,实际出发。在教学设计中我添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寻找自己小组中的“几和第几”。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3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24页的教学内容,是本人送课下乡行进的一次教学活动交流所上的示范课,深感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必须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对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故事导入 ,引起兴趣

  《新课标》提出“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那么生动、熟悉、有趣的情境对于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来说显得更加重要。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不久,他们的自制力差,容易受外界影响,因此,我在新课开始用故事引入课题,意在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的心思及时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并设置问题,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但这个环节的设计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却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在市区,孩子们知道可以听故事显得兴致勃勃,并能听出故事的意思来,在老师提问题的时候能及时思考,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在农村地区上这节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学前教育不足,面对老师讲的故事和提的问题无所适从,直到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有些学生还处在思考的状态中,未能及时调节过来。因此,我想,对于某些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从课前就留下问题待课后解决有点不妥当。尤其是面对层次相对低的孩子,直接切入课题也许更好。这也正反映出一个最重要的备课先决条件:备学生。

  二、创设情境,教授新课。

  低年级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常常有赖于数学内容的载体。在这里,我努力创设一个亲切融洽的氛围,向孩子们介绍新朋友淘气和笑笑,在新朋友的带领下一起到停车场去看看。我非常注意这一小节的引导,并不是死搬硬套说要列式计算,而是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孩子们通过眼睛去发现、去寻找,在共同的交流中体会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这一环节的设计算是比较成功的,孩子们都能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幅图然后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学习兴趣也很浓。

  三、比较异同,体会加法交换律

  新课标的理念中指出要创设“开放性的课堂”,而一年级的孩子毕竟还小,怎样创设适合他们的“开放性课堂”呢?学生个性的发展及能力的成长不是一撅而就的,需要阶梯式的循序渐进。我在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先互相说一说自己所发现的两道加法算式的异同,再向全班汇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孩子们表达的意欲,让他们初步体验交流的乐趣,帮助他们真正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这才会不致使“合作交流”变成临时排练的表演。而且,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总有令人惊喜的发现。因此我认为,相信学生是真正“放开”的`基础。

  四、动手探索,巩固思维。

  活动教学理论认为:“活动”与“发展”是教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应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课堂上,我让孩子们通过摆小棒等动手操作,进一步加深对一幅图列两道算式的理解,让孩子们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促进其协调发展,更深化了本课内容的认知建构过程,取得不错的效果。

  五、联系生活,精心设计练习

  本节课我借助多媒体手段设计了形象、生动、有趣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练习方式,尤其是做手指操这一环节,不但给他们提供了活动休息的机会,还让他们知道,在自己的身边、身上都能发现数学知识,这正好体现了新课标中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的理念。

  由于面对不同层次的孩子进行教学,教学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注意改善。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

  自然数有两个含义,用来表示事物多少时,称为基数;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时,成为序数。本节课学习的是有关序数的含义。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序数的含义,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点进行操作:

  一、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感知“第几”。

  我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找到了一个与序数有关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肉包子,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五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了口气说:“唉,要知道吃第五个能饱,先吃第五个该多好啊!”学生意犹未尽时,我问大家:“你们说,这个人说的对吗?”“不对,不对。”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这时聪明的梁耀宇站起来说:“这个人要吃五个才吃饱,如果只吃第五个的话,那他就只吃了一个。”我适时引出了今天的课题。

  二、利用主题图,教学序数。

  主题图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因此,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观看主题图,明白主题图的意思。并提出问题:“从图中你能不能知道谁最先买到票,为什么?”从而引出序数“第一”。有了第一的认识,我进行了如下描述:“你能找到排在第三的是谁吗?穿粉红色衣服的阿姨排在哪……”有了指向性较明的问题,学生迅速认识了第一、第二……

  三、学生主动参与,巩固新知。

  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那么必须利用不同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主题图是静态的,我让学生演动态的排队图,既能使学生乐于参与,也能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实际情景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新知的学习中,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排队的学生的具体位置。从左数排在第几、从右数排在第几的表述。但由于部分学生还分不清左右,因此,表述起来容易混淆,区分左右的训练有必要加强。

  四、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为了帮学生理解序数的含义,我根据学生身边的`事情,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第几”的含义。如“我想考试得第一,我坐在第一排”等等,学生有了老师的引导,很快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第几”。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新知,也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对于低年级孩子的教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尤为重要,那就需要采取不同形式,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

  本课教学“比较”,目标使学生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等。通过一一对应来得知比较的结果。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课在教学时总体比较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一、导入

  本课运用生活中的情景导入,通过刚上课时为表扬坐的好的学生让其起立进而提问“你们看看他们两人的个子怎么样?”比较两个人的身高来引出学生说完整的话“谁比谁高,谁比谁矮”也就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

  二、新授课

  运用了“动物王国趣味运动会”为情景导入,引出三个游戏也就是三个例题。

  第一个例题通过看图比较轻重。“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图可以很快做出比较,“小鹿在下面,小猫在上面”,追问“为什么?”学生可以容易比较出轻重,但是要引导说完整的话“小鹿比小猫重小猫比小鹿轻。”

  第二个例题,通过观察图片观察到了什么?发现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同样多”(板书)。“你是怎样发现的”、“分别有4个”,第一种方法是“数数”, “还有别的方法吗?”生不能总结出“一一对应”或者“一个对着一个”师引导看图用教鞭指着图说“一个羽毛球拍对着一个乒乓球拍……”生跟着小声说,然后让生自己说一说,体会一一对应。通过一一对应发现,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同样多。利用圆片和三角型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同桌一人先摆5个圆片,另一个人再摆5个,怎么摆。通过动手发现有的学生不能理解“一一对应”。

  例三:先出狗和狐狸的图,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你发现了什么?”生可以简单比出多少,而且可以说出数数和一一对应两种方法。接着出小兔的图,“看看图有什么变化?”学生不能总结出“小狗最多,小兔最少”,师先说,生再小声跟读,让生同桌之间说一说,在指名说。

  成功之处:

  导入时运用了表扬孩子进而比较两人的身高作为引入,因为第一单元的《比一比》一课中涉及到过比高矮,利用同学的身高比较也很直观,所以学生有兴趣而且可以顺利的引出本课内容。

  不足之处:

  在例题一时,师太局限于比较“轻重”,其实学生说的“大小”等也很好,可以比较多种。我在以后的授课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和思维的发散。例二时,一个学生其实直接就观察到了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中间的点,其实我应该顺势先顺着孩子的发现进入一一对应,即鼓励了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也可以在此运用语言鼓励其他学生积极思考,带着兴趣学习本例题,调动孩子观察、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的情景生硬,不够合情合理,导致学生在前期时还有很大的兴趣,但是到后半程就没有了兴趣。可见情景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以后的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景的合理性。

  数学教学时应该在活动中教学,数学不是死板的,是在生活中可以灵活运用的.一门学科,所以教学时应该多调动身边可以用到的情景等,这样可使学生更直观、更迅速的吸收知识,并可以运用到实际中。在本课后,我发现有的学生对“一一对应”的思想还是不太理解,所以在排队时我就运用“你们一个对着一个的站好,就像咱们数学课讲到的一一对应”,发现学生既可以很快的站好队也明白了一一对应的意思。

  教学中语言存在很大问题,要逐步改正,让学生多说,调动学生的思维,不要压制学生,将课堂还给学生。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01

数学上册《对称》教学反思05-30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几》教学反思04-07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03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2-13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03-22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04

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03-28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4-18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