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3 09:41:0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反思【热门】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反思【热门】

语文教学反思1

  【过程勾勒】

  一、选用《海燕》原文,讲解“郑振铎”名字的意思,“振铎” 就是摇铃铛。引导学生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写了怎样的燕子?这是一种怎样的乡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伶俐、凑”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与《海燕》中的原句比较等体会语句的情意及节奏特点。

  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把它放在什么背景下来写的?重点抓住“烂漫、千万条柔柳”体会春天的美丽;理解、体味“唧、闲散、痕”等词语的涵义,并指导朗读,体会语句的节奏之美。

  【片段回放】

  师:伶俐什么意思?我给你们注好了。

  生:聪明、灵活的意思。

  师:对,伶:聪明,俐:灵活。伶俐:聪明灵活的意思。还有吗?

  生:活泼、可爱的。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小燕子?

  生:尾巴似剪刀的燕子。

  师:读,书上是哪一句话?

  生:“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

  师:(手势摆出剪刀形)“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看过吗?所以我们就叫这样的形状为燕尾。还有吗?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写得多棒啊!语文书上怎么写的?

  生: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师:“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比较一下原文,“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哪句好?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好,为什么?

  生:这句话写出了燕子的美丽。

  师:(再读两句话,引导学生比较。)有节奏吧?你们喜欢扯着嗓子“呜”地一下子?(做上扬的手势)还是喜欢有起伏、有节奏的歌?(做波浪高低起伏样)

  生:喜欢有节奏的。

  师:我们要体现出这样的节奏来,把这句话再读一下。(师示范读)

  生:(齐读。)

  师:后面还有个词叫什么?

  生:(齐声)积伶积俐。

  师:“积伶积俐”,读这两个词,节奏怎样啊?(师做手势,高低起伏)我们再来读,要像听音乐读一样。(着重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师:读文章一定要读出文章这样的起伏节奏!故乡的小燕子,在作者如此起伏的描写中显得更加活泼,显得更加可爱,这就是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放在什么背景下写的?用作者的话说。

  生:海面上。

  生:二月、三月。

  师:二月、三月是春天的开始?还是结束的时候?

  生:(齐声)开始。

  师:开始的时候,叫什么春?

  生:初春。

  生:早春。

  师:春间二、三月间就是初春、早春的时候,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候呢?看看作者写了什么?注意下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体会一下作者的节奏,自己读。大声读。

  生:(自读第一段中相关句子。)

  师:读后告诉我,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烂漫无比。

  师:烂漫无比什么意思?

  生: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

  师: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烂漫无比。无比什么意思?

  生:没有什么可比的。

  师:没有什么可比,如此的春天更加颜色艳丽,明亮而美丽。这是怎样的春天?

  生:美丽。

  师:怎样美丽的春天?有什么?

  生:有花,有草。

  师:作者怎么写的?读一读。

  生: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

  师:作者为什么不写“红的白的黄的花,各色的花,各色的草”,写在一起,不是更简洁吗?为什么这样写啊?

  生:这样写体现出春天的美丽。

  师:哦,体现出春天的美丽。你有什么感觉?春天好像在哪里?(师用手在眼前晃一圈。)

  生:春天好像就在眼前。

  师:这个春天还有什么?看,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

  师:(示范读这句话。)齐舒什么意思?

  生:一齐舒展。

  师:一齐舒展是什么意思?(师做舒展动作。)

  师:是很紧张地展开?还是很轻松地展开?

  生:轻松地展开。

  师:轻松地、放松地展开,一齐展开了。咦?柳树有眼睛吗?

  生:(齐声)没有。

  师:作者怎么说它有眼睛呢?

  生:这是它的嫩芽。

  师:哦,这是它的嫩芽,太棒了。作者把嫩芽比作?

  生:(齐声)眼睛。

  师:齐舒了,就像人睁开眼睛,这又是什么手法?

  生:(齐声)拟人句。

  师: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拟人。千条万条的柔柳,为什么不说千万条柳?多简洁啊!为什么不这么说?你们听,千万条柳丝,千万条柳条,千条万条柔柳,感受到了什么?

  生:因为这样写说出了柳树的美丽。

  师:怎样美丽?

  生:非常地柔软。

  师:非常地柔软,对,非常地柔美。好,我们再来读,读出作者那种温柔的感觉来。

  生:(齐读)“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熳无比的春天。”

  师:在这样的春天,这样的燕子,这样的故乡的可爱的、活泼的燕子,它们怎样呢?把春天中故乡的小燕子的样子那些句子找出来,自己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给我听,行吗?

  生:(自读课文。)

  师:读好了,想好了,就举手,我就知道哪些同学想好了。春天里的小燕子怎么样?它们都在干什么?

  生:小燕子在飞来飞去。

  师:飞来飞去,在哪儿?

  生:在天空中飞。

  师:它是怎么飞的?在哪儿飞的?读出来。

  生: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你们满意她这样读吗?能不能读得更好些呢?把小燕子这样轻快地、飞来飞去的感觉读出来,每个字啊,它都有节奏。

  生:(重读一遍。)

  师:满意吗?有点意思了哦!是吗?

  生:(齐声)是。

  师:阳光满地什么意思?

  生:阳光照在大地上。

  师:大地到处都是阳光,晴朗的春。好,微风中的细雨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中吹着微风,下着毛毛雨。

  师:哦,那是春天吹着微风,不是刮风;下着毛毛雨,不是暴雨。明白了吗?

  生:(齐声)明白了。

  师:在这个时候,它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旷亮什么意思?

  生:宽阔,明亮。

  师:无比呢?

  生: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

  师:哦,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没有再比这个明亮了,在这样的天空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写它的飞?

  生:唧的一声。

  师:唧的一声,写出了小燕子的什么?

  生:小燕子的叫声。

  师:飞的速度怎样?

  生:(齐声)很快。

  师:然后又停在了?

  生:(齐声)停在了高柳下了。

  师:对了,所以第一句话写得特别短,后面这句话写得特别长。前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快一些。后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舒展一些,慢一些。读读看。

  生:(齐声)“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示范读。做手势,飞出去了):飞出去了,这种声音飞出去了。再读一遍。

  【教者感言】

  这次之所以这样来上《燕子》缘于我四五年前对另一篇课文《珍珠鸟》的印象,读了冯骥才《珍珠鸟》原文才知道冰心的评论是多么的妥贴,这从做过修改的课文《珍珠鸟》中是无法获得的感受。因此我便开始以一种审慎的目光看待经过改编的课文了,这些年比较对读的结果是——最好(说话还是留有余地些,)使用原文教学,经过改编的课文往往会让语文老师身处尴尬。

  尽量使用原文进行教学,这是我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认识。我以为小学语文教育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教材问题,教材改编原文之后的不忍卒读绝非一篇两篇的问题,在教材编写中,用糟糕的语言改写了优美的语言,翻译文本病句连连,不恰当的斩头去尾,莫名其妙的应景时文,这些都成为现在小学语文教育非常突出的障碍。小学生的母语学习不同于外语学习,过分的担心小学生的理解力实在大可不必,因此我以为用原文进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尝试,同时也应该是一种语文教学的趋向。其实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用作语文(小学生的国语或是中学生的国文)教材的课文基本未做过修改,上世纪之前的传统语文教育就更没有过修改的课文了。

  就课文《燕子》

  而言,如果打个未必恰当的比喻,经过修改后的课文《燕子》几乎是生物课老师讲鸟类“燕子”时的一幅挂图,没有背景没有情感的生物课教具图。当然原文很长,似乎不适宜小学课堂教学,但是否一定要在课堂上将一篇文章每个字都交给学生呢,这似乎是我们的一个误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教什么,这应是个重要问题,似乎在这短短千字中无法阐释清楚。所以我尝试选择原文,提前一天让学生预习。为了帮助学生读通原文,我为原文《海燕》作了34个注释,有这样一些的注释,学生读通这篇文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在注释时我非常仔细地核对原文,比如后来选这篇文章一直出错的一个字“(xùn)”,就连《郑振铎全集》也弄错了,我查了《康熙字典》予以纠正。

  用了原文,学生有了整体感知,燕子,海上的燕子,故乡的燕子,带着乡愁的燕子,学生的情感才能被调动起来。虽然学生未必理解这样乡愁的燕子是故乡的燕子和海上的燕子“凑成”的,但学生知道这样的燕子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被说明的对象,于是这篇文章也就不是一篇单纯的说明性文字了,而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散文了。

  用了原文,我当然没有放过经过修改的课文,我让学生比较“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和“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这两句话,显然原文的节奏感是多么的强烈生动而改变后的课文则很是平直,“乌黑的一身羽毛”,节奏缓缓一起,“光滑漂亮”,节奏略略一顿,“积伶积俐”,节奏又是一伏一顿,这是多么美丽的句子啊!汉语文学文本很重要的特点是声音美,这样的音律美就是应该在母语教育的开始阶段就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用原文,在课堂上我试图领着学生通过语言文本靠近作者,通过文学审美理解作者的感情,其中我最为用心地去让孩子体会文中“凑成”的意味,甚至让学生去想象作者在写下这样一个得意的词的时候脸上露出的浅浅的笑容。在这一环节上我花了很多的时间,虽然结果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那样完美,但我至少让孩子有了一个自己去文学地体味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意识,不是简单的记住一个词的字典上的意思,而是让这个词在阅读中有了活力和温度。

  通过原文,我试图让学生去靠近那位被迫远离家乡在茫茫大海上看到一群极像家乡春燕的海燕时生出惊喜和愁思的作者,为什么把春天写得如此的烂漫无比,为什么把燕子写得如此的伶俐可爱,不靠近作者这样的一种特定的环境是无法理解的。理解了作者当时的情绪才能读“活”文章中的那种轻松的笔调和浪漫的气息及温馨的情味,学生才能理解那个“唧”字的速度和轻盈,才能理解“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的舒缓而优雅的节奏。

  最后说说我之所以这样呈现《海燕》的初衷:用原文——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的文本——进行文学教育。我以为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分家”是语文教育将来的方向,是语文教育的回归和必然!语文教育走到今天这样一个境地(也不能一概地说“坏到极点”的地步)根本不是什么“工具性”“人文性”的相悖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悖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归因错误的假命题!这是一个漫天迷障!

  语言和文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姑且把它就叫做“人文性”,将有另文详论)本身就是不言自明的客观现实,两者在不同语文教育的阶段当然会显现出有所偏重的状态。张志公曾提出过两种分开:写字和识字分开;语言和文学分开。这是一种睿智的构想!此问题非本篇主旨,不赘。

  我在课堂上基本采用的是文学赏析贯讲的方法,虽然失之琐碎,但文学教育的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如“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得树叶”处的赏析学生就“生成”得非常好了。当然,那时已经是课堂的“下半时场”了,看来到半节课时学生就已经从语言教学的频道换到文学教育的频道上来了,我当时很是高兴的,而我真是期待我们的语文教育一个轨道单行也尽快转换成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双轨并行!那将是更高兴的事情,因为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音乐!汉语文学文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乐章!

语文教学反思2

  如今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已跨进21世纪之际,我们有必要回顾十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的客观存在的种种误区,我认为须马上改观的几点需求:

  一、吃透课文感性到理性

  作业这一课题,教师几乎天天布置,但大多数教师布置作业时打无准备仗,随定性太强。由于随定打乱正常,难免作业重复机械,难免作业忽多忽少,难免放弃重点。这样下去,会给学生带来负担过重。甚至会边做作业边哭泣的不良效果。如有些教师布置作业:一到十课的生字抄写十遍明天早上必须交上来。但有的交成了。也有一部分人未交成,效果交底,当教师听写时手忙脚乱的,做起来都交的九霄云外。

  我的观点:

  1、次要的放弃,精而少。

  2、要设计有方,最好自己动脑动手做的。

  3、改观重复的现象。

  二、提高师资队伍的观念

  如过去的教学方法是重教轻学,只能想到教师怎样教才好,切备课,而不去想学生怎样去学,重课本,轻实践,只注重书本知识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等等。

  我认为:

  1、从思想上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诱导,辅导相结合。

  3、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实践。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

  由于课堂教学难以进行实际锻炼,难以传递即时信息,难以照顾个性差异等方面的局即性。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让学生广泛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在活动中启迪智慧,到课外中去实践。通过拼一拼,捏一捏,剪一剪,缝一缝,使学生手巧,心灵,这样才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战线上的朋友们,让我们共同手拉手,为培养好人才而努力奋斗吧!

  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语文学科既应当是培养语言本事的学科,又应当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趣味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进取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并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能够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资料,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本事和思维本事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到达发展。从而到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异常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仅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我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应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仅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理解。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和相同之处?因受《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我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代码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一样。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经过联想比较,让他们积极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为学生供给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梦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仅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经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本事和思维本事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到达发展。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到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课堂上感觉到了几个亮点,简单做个记录。

  一、对比中理解

  老师的态度前后对比、学生的态度前后对比,老师与父亲的语言对比,在对比中感悟“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对比、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

  二、质疑在先,引导读中思

  这篇课文泡泡问题设计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如何边读边思考,如何提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围绕课文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杨倩的一个问题“学生后来为什么吞吞吐吐的说话”打开了教学的思路,顺着学生的疑问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处前后态度的对比,继而引发老师的态度对比,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三、渗透习作,总结升华

  父亲与老师的话进行对比发下,这些话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轻而易举地发现道理,“其道理仅适用于画画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这一问让学生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孩子习作中总出现立意不深的问题,就可以从课后最后一段点明主旨这样的手法中得以灌输,像这样的写法要应用于自己的文中,不是吗?

  让学生行在先,顺着学生的思路来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我正在努力中,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和文本的解读能力。

语文教学反思3

  亮点:

  1、本课教学打破以往师带生逐一学习的教学思路。

  2、注重从学生已有认知点出发,采用笔画作为第一人称的教学方式,由笔画“一”带领大家学习,对于简单的“一、二、三”则采用猜字谜的方式完成,对于较难一些得“四”,采用笔画组合表演方式完成,既形象地突破了笔顺、笔画的难点,又从整体上把握了字形特点。

  3、在教学“五”字的笔顺及书写时,重点是借助书后笔顺跟随学习笔顺,教会学生学会利用笔顺跟随记忆笔顺,以“五”的教学为例引出笔顺跟随表,并比较详尽的介绍笔顺跟随表的作用及读法。为提高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作好铺垫。

  4、整节课重点较为突出,教学方法多元,每个字的出示不雷同且侧重点也不同,将所给知识巧妙分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

  1、学生书写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观察字的能力有待提高。

  2、学生记忆字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思路还不是很广。

  改进措施:

  1、打算着眼于学生读贴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教师示范指导和自己细心观察、认真书写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书写能力,并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激发书写兴趣,形成“我要学好,我要一次成功”的良好风气以及“动笔即是练字时”的良好书写习惯。

  2、老师多提供给孩子一些范例,并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使学生在大量的范例中感受记字方法的多样性及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记字的兴趣。

语文教学反思4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教师在教学实施前,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如果目标定得过高或任意扩展而偏离学生的实际,往往会降低教学效率,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我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根据高中阶段的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设置了三个目标:(1)学习并积累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并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及倾向;(3)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力所能及的鉴赏、评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反馈,我发现前两个目标基本上能达到,但第三个目标,却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能达到。第三个教学目标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显然超出了教学要求,于是我及时进行了调整:(1)知识目标:学习并积累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修饰语、修辞的巧妙运用等);(2)情感目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3)技能目标:初步学会鉴赏散文的方法技巧(如抓文眼等)。通过“反思一调整”,教学目标基本上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过去,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往往着眼于“精英”的培养,而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公民的意识不强,对教学内容常常喜欢面面俱到,一味地求深。如我在教学《秋水》时,课堂上用了相当的篇幅分析庄子哲学中的“万物齐于一(事物没有差别)”的思想,尽管引经据典补充了相当丰富的`材料,学生仍是云里雾里。通过反思,我发现问题出在教育理念上,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仍着眼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这恰恰是拓展型课程追求的目标。于是,在另一个教学班我及时作了调整,降低了难度,突出了“基础性”,从而顺利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最近几年,我基本上是采用问题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的,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随机应变地补充一些问题,实际上就是“满堂问”。经过反思,我发现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满堂灌”是异体同质的。第一,这些问题不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生发出来的问题,而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教师仍然享受着话语的“霸权”,这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着力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变教师问为学生问。

  我的基本做法是:首先,营造良好的氛围。如公开备课资料,鼓励质疑权威,提倡师生、生生合作等。其次,提供对话空间。课前和课堂上要给学生阅读文本留足时间,课堂上要给学生提问搭建平台,课后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质量进行反思。再次,运用多元化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深或浅、或难或易,我都视提问者本身的情况而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对优秀学生尽可能客观评价,对后进学生则多采用肯定评价,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当然这些做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反思一调整”,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步完善。

  四、对“反思性教学”的反思

  “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勤于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改进措施后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若发现又出现了新问题,则应谨慎地追问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他的改进措施。

  语文“反思性教学”的有效运用,还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由于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教学活动丰富且复杂,加上其知识、观念、动机、情绪、情感等个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的反思能力也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表现。

  此外,教师反思能力结构中的自我监控能力与教学监控能力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为切入口,可以进而提高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提高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面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就可以应付自如。

语文教学反思5

  这学期担任八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师,时常觉得自己经验尚浅,理论知识储备不足,遇到棘手问题总不能很好地圆满地解决。以下就针对我遇到的教学上的一个问题,肤浅地谈谈自己的认识。

  805班的学生总体水平中等,大部分学生聪明灵敏,有自尊心,有上进心,只有小部分学生会出现不自觉地违反课堂纪律,课后作业不按时按质完成,以说谎企图蒙混过关等情况,而以上问题又总不会集中体现在某一个学生身上。于是,我发现,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闪光点,至少你不会发现某一个学生是屡教不改,恶习缠身的。

  但805班的学生完成作业又是在年级中出了名的数量少、质量差,在语文科目上情况甚是严重,每一天的作业水平都可谓是参差不齐,不写、写少、没交等,而我时不时地抽查总是能发现,即便是交上来的作业也总存在一部分字迹潦草,抄袭他人,网上抄答案,更严重的是拿其他人的作业上交等。我在学期初总会在语文课堂上直接“质问”、批评这些同学,总认为在班集体面前进行教育,能激起这些学生的.自尊心,也能对其他学生有警示作用。后来,发现这样做不仅降低课堂学习效率,也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有时,我也会罚学生写作业,这更是大错特错。如果一方面要求孩子热爱学习,一方面又把“学习”当作暴力手段,为了出气,为了让孩子屈服而运用于对孩子的惩戒上,那么只会让学生更加讨厌学习,而且为了逃避再被惩罚而学会撒谎,别说学习了,已经使人格受到扭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坏习惯总不是一日就形成的,所以,坏习惯的纠正也需要很多的时间和耐心。我想,在下学期能否尝试以下方法:

  一、请班主任协调好各科教师布置的作业量,每天的写和读记做到均衡,数量又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相处半年的经验告诉我,对805班的学生晓之以理总是比“暴力镇压”来得有效多了,所以同时得让学生明白老师的用心,动之以情。

  二、细心发现学生不能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原因,主要是不会写,因懒和贪玩不写,因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无法写全。发现一部分学生不会写,那么应该反思自身的教学,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率性,让学生能对新课知识当堂吸收消化,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适当降低这类作业每次完成的量,更加重质。发现懒和贪玩而不写,谈话和鼓励已经是用坏了的梗,围追堵截往往造成更加厌学的心理,我倒认为应施力在培养优秀学生上,以学习优秀生的示范作用来影响其他学生,大力表扬勤学好学者,而暂时忽略模糊这些“坏学生”。发现学习安排不合理的学生,先管以图不管,先让家长配合学生学习计算自己的能力和完成作业的时间,逐渐培养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三、放宽心胸,学会容忍学生错误。我想,有时老师知道,一份作业没有完成并没有对学生学习造成多大的影响,只是气愤于学生的不听话。对学生进行批评训斥,甚至人格辱骂,这种语言上的说教,有时是一种“语言暴力”,以为学生好为名强迫他接受你的观点,然后乖乖听话。而罚写更是一种暴力手段,为让孩子暂时屈服老师的权威而不得不去写,当写作业变成一种惩罚,你还能说出“我这是为你好”“写作业才能提高成绩”这种话吗?况且,学生为了躲避惩罚,势必会撒谎,找各种借口,有极端行为,久而久之,扭曲思想和人格,对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这实在是得不偿失。我想学习容忍学生的错误,如果他们诚实向我说出没完成作业的原因,即使是说“我不想写”,一次两次我也会尝试着原谅,但是让他们放学留下补作业,告诉他们“因为你们把顺序搞错了,之前玩,现在就得学习”。

  四、将作业与学习联系起来。学生常把作业与学习、成绩划分得很清楚,总是表示先完成作业,再有时间学习,作业与学习不是一回事,所以作业马虎完成也行。但我让805班学生在课堂上说出昨天完成的练习题答案,然后给分和针对性地点评,肯定他的努力和答对点,纠正其中错误。我发现,他们重视老师的评价,得到表扬会开心会笑,得分很低也会点头表示明白原因,如此一来,他们会注意作业的量和质,希望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结果显示,805班在期中考后课堂学习效率和成绩都有提高,说明这种方法确实有效。

  以上是针对学生不能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问题,我提出的一点见解,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待考验,但我总希望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轻松学习,健康成长做点事。下学期,我会更努力,向其他老师请教方法,虚心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语文教学反思6

  《语文园地四》有四个内容:发现汉字中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和一字多音的有趣现象;积累词语和学习一篇短文;口语交际续讲故事;展示学生课外所认识的招牌字。本节课教学的是第一和第四个内容。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1、领悟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运用其规律自主识字,认识“擦、拦”等7个生字。2、会读“长、乐、着”这三个多音字。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领悟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并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自主识字。教学准备有两方面1、课前布置孩子们在生活中认识招牌字,并将其收集在课外识字本中。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一个美丽的.学习园地,带领孩子们在发现乐园和展示乐园中游玩,其间会遇到一道道难关,学生想办法解决,最终顺利过关。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了解学习汉字的方法,陶冶战胜困难的情操。

  设计理念:根据一年级学生特点和语文园地新颖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巧妙创设活动情景,通过游戏激励儿童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发现语文汉字的特点,主动探究规律,并动用规律自主识字。借助学习伙伴的引领,为学生课外识字提供舞台。

语文教学反思7

  说来惭愧,从教两年有余,对于语文,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教学方法,文笔不行,字体不行,讲课不行,沟通能力不行,我可以把自己全盘否定。

  大概是从优质课比赛开始,我开始着急,开始琢磨着用心上语文课,之前的用心,只是带学生出成绩,未曾为晋职称想过。

  为应付视导,又让学生把期中考试的作文重新抄了一遍,交上之后,我认真批阅。只觉得,学生的作文很糟糕,可是,在我心目中,亦没有范文可参照。批阅到一半时,突然想明白了。作文题目是我从——中学到了语文。

  作文开头,应该写清楚所填内容与语文的关系。例如,很多同学写得是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那么,在第一段,应该写生活和语文的关系。结合小朱姐给的教学建议,开头的第一句话应该点题。开头不超过四行。

  而在讲这篇作文时,应该讲清楚什么是生活,语文包括什么。生活是日常中的所见,所思,所想,所感,语文是汉字,是语言,是句子,是章句,是思想,是文化。

  对于中间段,应该举多个例子来证明题目中的观点。由此,我想到了一位简友提到的:建议学生写夹叙夹议文,这是不错的选择。

  同时,这一次批阅作文,还有了一个新的思路:以后,讲作文时,先找一个作文要求,最好是从中考题中找。之后,找一篇教好的范文,从这篇范文下手,讲解作文技巧。当然这是讲解作文的第二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直接讲技巧,然后再出示作文要求。

  以上是对作文的一些新想法。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有所思。

  今天上午,在班里提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词句翻译,每一句话给足了五分钟去背,背诵效果太差劲。气头上,安慰自己:别生气,给他们那么点时间,怎么能背得过呢!

  所以,想到的是:结合课件学一遍,课后抄写一遍,上课再背一遍,下一次课上,听写词的翻译(打开课件,自己看着写,写得时候,竖着写),对于句子,可直接提问。

  晚上,读简友的日记,这才想到,应该跟学生单独聊一聊。放弃了坚持写随笔的想法。可是,帮他们养成的习惯,不能就这么轻易放弃。可以继续坚持下去的有:秦清宇,郭丰蕊,李欣怡,吴宝冉,高亚丽,朱蕾蕾。当然,跟他们交谈完之后,在班里重申,取消随笔这一作业,但是,班里还有几位同学得到我的信赖的期望,之后的日子里,会一直坚持,如果,有某些同学想要加入这一行列,我们热烈欢迎。

语文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体验“调商”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时,我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上的信息,然后讨论怎样安排乘车,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出第(1)题;接着估计商的得数。教材中呈现了两种估计的方法:一是把除数看作整十数,估计约需要 9 辆车;二是车辆数直接取整十数,知道需要的车辆应比 10 辆少。在讨论时,学生可能会有其他的估计方法,只要他们说得合理,就应肯定。在试商的过程中,学生仍会把“34”看作“30”来进行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会发现“9 × 34的积”比被除数大。那么,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这些都是讨论的重点问题。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么商是改大还是改小,自然就理解了。

  

语文教学反思9

  语文课学的是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培养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如果具备了这种能力,就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家长辅导孩子学习时要按《教学大纲》要求,以教材为依据,循序渐进的辅导孩子学习,不要随意提高要求,加重孩子的负担,更不能超越大纲的范围和教师的教学进度。否则会使孩子上课不专心,无兴趣和盲目自满,并易养成只听家长的“教”不注重在校“学”的坏习惯。如果孩子学有余力,可指导孩子读些课外书籍,或写点日记,做点“小作文”等,如果孩子接受能力差,学得较吃力,要多鼓励,多指点方法,不可一味指责,甚至打骂,更不能代替孩子做作业。只要耐心地帮助、启发,孩子是可以闯过学习难关的。家长还要注意防止孩子学习上的偏科,应该把各门学科的基础打好。同时,要注意教育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要把着力点放在学习兴趣的调动、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以养成孩子良好读书习惯。一是爱护书本,不乱扔乱画,更不能丢失;要有天天读书、天天写字的习惯;二是要求孩子坐姿、写字姿势做到眼睛离桌面一尺,胸离桌面一拳,手指捏笔离笔尖一寸。

  坚持长期训练下去,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三是复习功课后再写字,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四是有听少年儿童广播节目和看课外书籍的习惯。

  此外,家长辅导孩子学习语文要有坚持性。辅导学习语文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抓一阵,工作一忙,家务事一多就丢下不管。还有家长以考分为准,孩子考分高,不闻不问,孩子考分低,才慌了脚手急着抓,时冷时热是抓不好的。要做到辅导孩子学习语文统筹安排,相互兼顾。古人曰“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同样,要学好语文,建构成语文知识的大厦,形成语文知识的汪洋大海,关键也在于平时多“积累”。

  一、多读书。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头脑充实”,可见,读书对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就学习语文而言,广泛的阅读,更能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大大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拓宽和活跃我们的思路,而且,通过大量阅读,我们将学会分析和鉴赏,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还可开创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二十多年前,吕淑湘先生曾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是得益于多读书。”时至今曰,搞学情调查,经常读书的.同学不但写作水平高,而且语文成绩大多名列前茅。事实证明,要想学好语文,不读书是万万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多读书,读好书。

  二、多动笔。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多读书的基础上还要多动笔,养成记曰记和摘抄读书笔记的习惯。把平曰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记录下来;在阅读过程中,把书中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翟华抄下来,建立起自己的语文知识仓库,时间久了,语文能力就会在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说起来就“出口成章”,写起来就“下笔成文”。不会再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望同学们不仅要做“读书”的典范,而且要做“动笔”的楷模。

  三、多实践。

  “生活是个大课堂”,“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大家都知道,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特别近几年来,随着“大语文教学观”的建立,语文试题多元化、开放性,我们要学好语文,再如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单纯依赖语文课堂是绝对不够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平曰要多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视听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接受更多的社会信息,并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巩固、加深和扩大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只有树立“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留心学语文的观念,才能把语文学活、学好。

  总之,学习语文是慢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其效于朝夕,正如荀子所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同学们,要想学好语文,请从“积累”始。

语文教学反思10

  首先,从汉字的学习意义上讲。

  我们不能仅仅把汉字当成是一个工具,学习汉字更不能只是简单为了读书,汉字是非常美好的,而且历史很悠久,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开设了孔子学院。汉字的意美、形美、音美,这些美好的感受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孩子能够体会到,并且喜欢上学习汉字,能够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其次,从学习内容上讲。

  李春旺老师指出:要“读好书、说好话、写好字”。对于一年级来说,开学初学习的很多汉字孩子们都能够读准字音,同时也可以组成词语,这就需要老师们在“写”上多下功夫,如何让学生把字写规范、掌握字的间架结构、注意书写的笔画顺序、在田格本中的占位等,这些都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做扎实;语文教学实际是一种语言教学,是需要学生交流与表达的,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李春旺老师着重强调了要引导孩子在课堂上说完整的`一句话;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好的阅读文本便是孩子拓展眼界,增加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为孩子提供丰富有趣的阅读资料,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养分。

  第三,从教学层面上讲。

  李春旺提出要注重一年级学生的习惯养成,从语文课的书写习惯,到日常学习中的倾听习惯、举手习惯等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高效学习的基础保障;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语文教学反思11

  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以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因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看看哪一小组概括的既准确又精练?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如在学习第二个故事时,我让学生细读触发点——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找得很准,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扩散深入开来:数数妈妈说的话,几个字,简简单单。请你深入到这个故事中,再去读一读、品一品,你还会觉得简单吗?“再来一次”对这位刚参加实习的护士来说这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吗?普普通通的一位母亲,她为什么能有如此不简单的举动,说出如此不简单的话呢?请联系下文再去体会。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到:透过母亲“平静的眼神”和“轻轻的话语”,可见母亲把那位护士当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励她,支持她,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女儿在将来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励。在这样有层次的导学中,学生深层次地感受、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产生“一处传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重课堂资源的整合,如始终将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贯穿导课、品读、结课,同时又引入了作家罗兰的话,以及《红楼梦》中的“得饶人处且饶人”、张九龄的“记人之长,忘人之短”、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做到了拓展与文本的紧密结合。

  学完这篇课文我在随想本上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写写自己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感想。第二天当我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感触还挺多的,特别是部分学生的心得体会让我爱不释手。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去谈自己对将心比心的理解,说得很好。我想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

  学生的心里话让我不由得也反思起来,作为老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将心比心不也显得尤为重要吗?曾经我们也做过学生,也知道当学生的辛苦,过去我们也有令老师头疼的时候,也曾对着作业喊累,也有偷懒的时候,当然还少不了犯错……现在我们的角色不同了,是老师了,慢慢的这些经历也就淡忘了,站在讲台上的我们也许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我们的孩子们,从我们的立场出发告诉他们那样做不对,应该这样。但学生总是喜欢逃离我们的视线,爱和我们玩躲迷藏。让我们也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多点体谅学生,将心比心替他们想想,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的某些错误是正常,可以理解。当我们对孩子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后,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那我们老师教得也不至于那么累了,工作起来也就快乐多了。

语文教学反思12

  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呢?依我看,情况还是没有多大变化。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十几年间,语文教学改革一直十分活跃,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新教法层出不穷,为什么情况还是无大变化呢?我思之再三,觉得问题就出在这十几年来,我们改革语文教学用的是“加法思维”,即不断地给语文教学累加上去许多新的负载,使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生将来怎么去建设四个现代化呢?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没有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将来怎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呢?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要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事物的发展与变化。认识事物的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学生将来怎么能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呢?还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怎么能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呢?

  无疑,这么一些提法都是正确的,都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好好落实的。于是一 项一项地累加上去,语文教学的头绪便越来越复杂,任务也越来越重。无怪乎有些教师不无感慨地说:“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然而,头绪越是复杂,任务越是繁重,语文教学的目标便越不明确。诚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事实正是如此。我们在1991年曾对部分毕业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作过调查,其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学生写字姿势大都不正确,根据抽样调查,语文毕业考试试卷的书写工整率仅达17%;在25篇作文中,光病句就达104个,平均每人4.16个。2500个常用字的回生率高达29.1%.距要求相距甚远,实际上还是没有“过关”。

  语文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语文教师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头绪越复杂,教师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语文教学要跟着潮流走,于是每当一个新的说法提出来,教师便要兢兢业业地去钻研这些新概念,去体现这些新精神,这么一来,课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多了起来,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从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如此进行语文教学,其效率怎么能高得起来呢?

  近来在报上读到这么一则消息,说的是华中理工大学最近作出的一项决定:95级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入学后,都要参加中国语文水平考试。未通过考试者,再以选修、自学的形式进行学习,然后参加以后每年一次的语文考试,毕业前通过考试者才授予学位。该校校长杨叔子意味深长地说:“作为一 名中国大学生,为什么不通过四级英语考试拿不到学位,而中文不过关,作文不通,错别字成堆,却可以拿学位,这怎么解释?”从校方作出的这个决定中我们可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尽管不少人已经成为理工科的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语文却仍然不过关。本来就应该在中小学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还要让大学去补这个课呢?这不是很值得我们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同志去深思吗?

  怎么来解决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老大难问题呢?我有一个不成熟的看法,就是要变过去的“加法思维”为“减法思维”。要给语文教学减轻负担,使之头绪简化,目标集中,轻装前进。用“减法思维”来看问题,语文教学并不是那么复杂。叶圣陶先生过去曾将语文能力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字。其实就这四个字来说,也是不应该等量齐观的。我以为小学生进入学校学习语文主要是学习书面语言,而兼及学习口头语言,这是因为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口头语言,进入学校学习语文是要使口头语言更加规范,而口头语言的规范也是有赖于书面语言的学习的。至于听,就更是无所不在。教师讲课要听,别人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要听,别人回答问题、讨论发言要听,同学们口述作文也要听……总之听的`训练是寓于上述这些训练之中的,似乎不必专作安排。

  需要说明的是,提出这么几项作为“语文过关”的主要指标,只是强调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这几项最主要的训练上,并不意味着否认语文学科的其它功能。语文学科确实有其思想教育、发展智能、认识事物和审美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但这些功能都应该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来体现,而不是外加的,更不能是牵强附会的。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突出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作文这几项训练重点。目标既明,达成目标的操作方法也就自然清楚了--语文教学不应是教者单方面的灌输,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中去学习读写听说。

语文教学反思13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1《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初步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反思。

  (一)关于本文解析,我主要从重点词语入手。

  在把握教材时我将“无边无际”、“大话”、“笑”三个词作为文章理解的关键。通过这三个词来了解课文,穿针引线。首先,在引导学生了解“无边无际”时,我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意思,并延伸到生活中去运用,还有哪些是无边无际的,学生说出了(无边无际)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无边无际)的天空,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无边无际的内涵。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实现对第一次对话的理解。

  小鸟和青蛙的第二次对话中,我主要抓“大话”,这个关键词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大话”这个词,来把握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时的心情。顺带指出说大话是指:说夸张,不切实际的话。接着引出文章的第三次对话。笑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两次,这两次的笑是有区别的。文中两个笑。青蛙为什么笑,小鸟为什么笑?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是。另一个小折射出了小鸟的虔诚,真诚相劝。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这在为学生最终了解文章寓言作铺垫。

  (二)关于寓意达成的反思

  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语文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还在于他的教学育人作用。所以在课文教学的最后环节,需要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意识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让学生自愿选择作在外面飞翔的小鸟。怎样达到这个效果呢?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评评理谁说的对谁说的错,青蛙错了会怎么改正?并且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青蛙听了小鸟的劝说,跳出了井口,它看到了什么?会说什么?”让学生通过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缤纷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这样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中有所收获。

  可以这样说本课的教学突破点是重点词汇,而最终目的是初步理解寓意。我从无边无际,大话,笑,着手进入对文本的分析。进入文本后,我的教学重点是从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中,分析二者的特点,实现本文寓意的理解。但由于对统编版教材不太了解,目标设定不够明确,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师的问题有点繁琐,学生朗读、思考、对话的时间不充足,对课后习题的体会不深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学习理论知识,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更多的考虑统编版的整体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综合考虑人文性和语文要素的要求,改变固有的教学思维,争取向新理念下的四有课堂迈进。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2《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告诉学生看问题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的道理。教学时,我是从三次对话入手,抓关键词,理解文本,从而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在教学中,我将“无边无际”、“大话”、“笑”三个词作为文章理解的关键。通过这三个词来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我随手画在黑板上的简笔画理解“井沿”,并让学生指出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从“一百里”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天的无边无际;理解“无边无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就会说出很多答案:海洋、宇宙、大地、草原等等。

  真正让学生理解寓意的突破口,我觉得还是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笑”。“青蛙为什么笑了?”学生的回答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能道出寓意,“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到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却说天无边无际,青蛙觉得很好笑。”“青蛙以为自己是对的,它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吹牛皮,觉得很好笑。”“那小鸟为什么也笑了?”“小鸟天天在天上飞,明白天有多大,听到青蛙老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觉得青蛙很无知,小鸟无奈地笑了。”“天明明大得很,而井里的青蛙看到却只有井口那么大,还不相信小鸟的话,让人又好气又好笑。”虽然学生们的总结很稚嫩,但是经过教师的梳理和归纳,学生在回答“学了这篇课文的你懂得了什么?”难以理解的寓言就顺理成章的从孩子们的口中说,“我懂得了我们不能像青蛙一样,整天坐在井里看天,而就应跳出井口看看外面,这样才能不被别人笑话。”“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那样就太可怜了。”“我们不能像井底的青蛙,自己明明错了,还不听别人劝告,自以为是。”

  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这只可怜的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想象,所以在以后教学中必须要注意语文课堂上学生想象潜力和合作潜力的探究,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让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欣赏情,传授情,感悟情的过程。

语文教学反思14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该如何让学生来读,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滋有味呢?教学《欢庆》时,我注重感情朗读的引导,颇有心得。下面是我上课时的小片段。

  师范读课文。

  师:同学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很好!

  师:你觉得哪些地方好?

  生:很有感情!

  生:声音很好听。

  生:让我很激动。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这么有激情吗?因为我在读的时候脑袋里想象到全国上下欢庆十月一日的'情景,老师的心情激动万分。所以在读的时候自然就真情流露,同学们也被感动了。

  生:老师,我们该怎么读才能像你那样呢?

  师:你们有没有看过国庆大阅兵呢?奥运会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健儿夺冠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心情很激动。

  生:我都哭了。

  生:我高兴得跳起来。

  师:我们会感到自豪和骄傲!现在你们的心情怎样呢?很激动吧?那我们就带这这样的心情来朗读这首诗歌吧。

  在朗读中我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有个人读,小组读,轮读,表演读。《语文课标》提出语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注重情感体验”,教师应做到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情感的共鸣,这样一来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智慧。

语文教学反思15

  这次习作的要求是写想象内容,围绕“假如我会变”,展示学生的童心、童趣和梦想。

  “假如我会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的习作内容。本组是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主题编排的。在学习了几篇想象瑰丽,语言优美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安排了“假如我会变”这样的以写想象为内容的习作训练,是教材编撰者的用心之处。我们要善用好教材中的这些学习资源,会有效的帮助学生写好这次习作。

  新课程对三年级的习作,特别要求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因此,本教学预设着眼于说写联系,渗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创意地表达。

  备课时,我希望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明确写作要求以及思路。因为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想象作文的过程无疑是创造思维的过程。因而,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幻想,善于联系,敢于质疑。要重视学生的创造劳动;在想象作文的过程中,对有突破性见解的学生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

  确定好教学设计以后,我在本校进行了两次研磨,后来又来到东凤永益小学进行了第三次的研磨,研磨过程反思如下:

  【研磨反思1】

  第一次的研磨,出现了一些问题:

  1、在教学设计时,缺乏对教学效果的预设。我希望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明确写作要求以及思路。我的设想的是不错的,但一节课下来,问题很多。如:我引导学生说说怎么具体去完成自己的想象,没有引导学生像孙悟空一样千变万化,变得丰富多彩一些。所以导致个别学生在后面的想象说话环节,表达的内容简单,不够具体,给写作带来困难。也就是没能解决这堂课的难点“能内容较具体地进行写作”这一点。

  2、孩子们的想象还不够宽广。大部分孩子的思维都只是局限于我变成之后如何为人民服务的事,这可能与老师的引导有关。

  3、评议作品时,所选读的近2篇作品缺乏一定的代表性,水平差异不大。也许选择水平不等,有独特构思的作品进行评议,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收益。

  针对备课组成员和听课教师提出的问题,我又调整了教学设计,进行了第二次的研磨。

  【研磨反思2】

  此次研磨较之上次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教学设计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预设。例如:在指导学生把故事写具体时,首先要在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时就明确目标,特别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让学生在交流中拓宽思维的深度,丰富“变”的过程。在口语交际中感悟到习作的思路,所以“说清楚”是非常重要的。

  2、孩子的想象丰富、有创新了,并有了自己的感悟。在孩子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要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思路,比如:提示学生可以变成纳米医生到人体旅行,可以变成神鸟守卫美丽的大森林,可以变成火星居民离开受污染的地球,并加倍珍惜火星清洁美丽的环境……孩子在说的基础上,然后用文字进行梳理,(即是将“说、写”有效地融合,以实现预期的写话目标。)这样孩子对写作就会水到渠成。

  在第二次研磨中发现自己在教学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在于学生知道自己想变什么,也知道为什么而变。但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看出个别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变化与故事结合起来,在描写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进行描述,缺少了故事的要素,使得故事并不生动具体,缺乏可读性。这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不到位有关。想象性作文凭借儿童的想象展开,但儿童在想象时,情节较为抽象、模糊,可能只是一个大概的过程和结局。所以,在学生的想象有了大致的轮廓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围绕情节想具体、说具体,让习作内容丰富起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故事写具体,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研磨反思3】

  此次的研磨,依据课标理念:要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和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的要求,开展了有效的教学实践,并收到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激起想说的欲望。想让孩子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兴趣是很重要的`。一位教育专家说:语文教学,教者应时时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份子,透过他们的眼光来看世界,多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在这节课的开始,我选用了激趣导入的方式,用形象生动的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这精彩片段打开了孩子们的思绪,使他们有了说的欲望。

  2、提供想说的机会。写话课,充分练说是很重要的,有了充分的说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指点,从而更快提高表达能力。因为说的话题对孩子们来说是很有兴趣的,如果你像孙悟空一样能变,你最想变成什么?所以孩子们愿意说,在说的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来评点,及时进行纠正、修改,对表达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我采取先是个人说,再进行同桌小组之间说,选代表说……所以说的训练是比较充分的。

  3、注重合作探究。一人智慧有限,多人智慧无限。为了让学生抓住这次“变”的机会,成功地变出和编出神奇而精彩的故事,既预设让学生自主想象探究,又考虑让学生互相协作探究。如:相互交流和评价“假如我会变”的故事,由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到全班合作,既有生生合作,也有师生合作,形式多样。这样注重合作探究的预设必定会生成课堂精彩。

  4、给予肯定的评价。整节课我始终对孩子的表达给予由衷的肯定,因为对三年级孩子来说,你的认可是他以后发展的动力,是他对写作产生兴趣的基础,我相信积极向上的语言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写出更精彩的作品来。

  总之,从这次研磨教学中自己获益甚多,同时也看到了自己作文教学的不足。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将着重在作文教学指导上下功夫,力求让作文教学上得更加有特点,更有生命力。

  【磨课心语】

  回想磨课的经历我想是幸福的,回头看看这条路,也许沿着这条路我们无法走到顶峰,但是沿途的风景已经够我们欣赏的了。更幸运的是在这条路上并不是我一个人,有好多拥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和我一路同行,从她们身上我能感受到不同风格的授课方式和教学经验,在她们里我学到了不少教学思想的精华。我相信这种磨课的教学历练最终会化作我人生的修炼,她必将启迪我在教学路上奋斗不息,耕耘不止……

【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03-30

语文将心比心教学反思02-10

语文《蜜蜂》教学反思02-10

语文《观潮》教学反思02-10

语文教学反思02-09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06-09

语文教学反思07-07

语文刻舟求剑教学反思03-26

语文试卷教学反思03-26

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