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7 16:01:3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必备)颐和园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颐和园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1

  本文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园中美景。之前孩子们接触过的课文,多半分为三种写作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而游览顺序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当我提出“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时,孩子们大多回答的是空间顺序。于是,我便向孩子们讲解空间顺序与游览顺序有哪些区别:游览顺序和空间方位顺序都是文章的'表达顺序,但是它们是有区别的。参观、游览顺序也称移步换景或地点转换顺序。

  它以游踪为线索,游到哪里写到哪里,比如我们曾经写过的习作——《曹禺公园一日游》,同学们就是由曹禺公园的大门开始,一个一个地变换景点,对曹禺公园进行游览。而空间方位顺序是以某一地、一物为观察点,按照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描绘各种事物,构成清晰画面。比如我们同样以曹禺公园为背景,不变换地点,单单只写曹禺公园的那座八角宝塔,同学们就可以按照空间顺序去描写它。另外,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尤其是建筑物,往往用到空间顺序,一般也能从文章中找出标志性的表空间方位的词语。空间顺序又可分为:由上到下、由外到内、从前到后、由中心到四周、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也有的以参观者的行踪为顺序。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对空间顺序和游览顺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颐和园教学反思2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整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的美丽、宏伟及它的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在这节课中我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我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准备了精美的课件,还让学生结合去颐和园是看到的景物来画一画、写一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答问题较积极,从他们的发言中我知道大多数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有自己的见解。同时,我在课上能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我知道学生刚刚升入五年级,从课文的长度,到理解的难度都上升了一个档次,因此我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首先我指导学生学习仁寿殿、佛香阁和描写长廊的段落,在此基础之上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出阅读方法,并让他们运用阅读方法自学描写大戏楼和十七孔桥的段落,从效果上来看还是较好的,只是对后进生还需要多关注。

  这篇课文是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方式连段成篇的。课文后面有一道题是,将这篇文章和刚刚学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刚刚升入五年级的学生,从篇章上进行比较接触的比较少,对于它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所以在将这道题时,我还是给了一些指导,但学生说出的答案还是让我想也没想到,它们好像不知从哪入手,只是凭借自己的理解去说。当时的自己真的有一些无奈。自己只好又对他们再次进行指导,过后我也细细的想了想,也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自己刚刚教完六年级,所以自己总是拿六年级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总觉得他们能力不行。其实也许自己降低一点标准,多给他们一些指导,也许他们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所以,我们不要总是埋怨学生,有的时候从自身上找一找问题也许会有更加的效果。

  其次,通过这道题让我知道,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的方法还是很重要的。所以在今后教学中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提高课堂效率,争取每节课能给学生留出十分钟让他们再读一篇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也就是充分利用好《语文读本》或是《比较阅读拓展的册子》,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能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2、充分利用学校给我们定的阅读训练。今年的阅读训练时往年单元检测或是考试卷中的短文,针对性很强,但我发现只要孩子回家做就瞎写,没有真正起到效果,无论你怎么强调,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我以后争取每天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完成,争取做一篇讲一篇,让每一篇短文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五年级第一学期虽然没有统考的人误,但只有将这学期的基础打好了,才能为下学期紧张的学习奠定基础,我会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他们从各方面都尽快适应五年级的学习。

颐和园教学反思3

  教学《颐和园》第二课时,复习引入时,学生表现活跃,对答如流,很快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都知道这节课要理解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景物的特点。逐步引入第2自然段的学习,指名学生读这个自然段后,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划出表现长廊的特点的句子读一读?”请学生举手回答时,望向学生,全班60人举手的学生只有8人,叫了3位同学回答问题,也只有一位同学回答正确。学生这种由热情到冷淡的学习态度,令我失去了方寸,我暗自思量:后面的学习怎样进行呢?

  沉思片刻,我先对学生做鼓动工作,要求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再引导、点拨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快,学生基本把老师提出的问题解决了。我再进行“列数字”这个知识点的讲解,学生都明白了长廊的特点,体会出长廊的美。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逐步高涨起来,我也感觉到自己有一种满足感。

  很快,我在半扶半放中,又进行了第3自然段的教学,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已回到复习引入时的样子,情绪不断地高涨。于是,我在学生热烈的氛围中与学生一起总结了2、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读──思──说──读。后面2个自然段的学习由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决。一节课就这样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学生的表现总是越来越好,授完这节课,我也不禁长叹一口气。我想:课堂教学灵活调控多重要啊!

  这节研究课结束,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许多细节都和初衷有所出入。反思细节,觉得自己太需要学习,太需要交流。因此,真心希望更多的老师能经常与我探讨教学路子,以便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本课教学,设想从以下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1、观看颐和园视频,激发感官导入。

  2、欣赏长廊图片,感受特点, 导读课文,以“三品”教学为主要手段,通过个别读、评读、齐读让学生再次感受特点,使学生学有路子。

  3、学习“万寿山”部分,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受万寿山的特点,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让学生当导游,培养说话能力并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反思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具体表现:

  教学时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一步一步推进,牵着学生走。

  二、学科教学目标没能很好实现

  具体体现:

  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上,他们对颐和园美的感受还不全是教与学的水到渠成。

  2、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带着他们用心去感受去朗读。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本次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一、利用网络渲染,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网络引导,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观看颐和园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虚拟网络,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

  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制作了网页型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上网的盲目性。

  三、培养自主协作,发展学生能力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引导网络驰骋,扩展学生视野

  学生利用互联网、局域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充分体现了网络环境的突出优势。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浏览相关的内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凝聚于指尖,在电脑上或写一首小诗,或制作电子简报,或编辑一句响亮的广告词,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

  我发现自己每次在上课时都是任务很重的,课备得很详细,每个步骤都想得清清楚楚。但我面对的教学对象又是不同的,每次设计的步骤都无法一一实行,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内心就特别沉重,担心教学目标没有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没学扎实。

  在四⑵班上《颐和园》时,我忽然间有点犯傻,在导入时把学生拉得太快了,一时间居然回不到预设的步骤上来,我意识到自己被教学设计局限了。其实,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要是“形散神聚”就行了,课堂内容的安排也不必面面俱到,灵活的把每个目标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去。

  这节课上得很沉闷,下课以后,林小芬跟我说:“老师,班上的纪律一直不大好,但有时候上课太静也不是什么好事哦。”我一听,觉得这句话好值得回味。

  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学设计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你能不断反思,相信教学效果会不断让你自己和你的学生惊喜的。

  通过教研组上《颐和园》这一课,我感觉自己在教学中有所进步,有所得益,也引起了许多思考。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朗读,在朗读中才能让学生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成功之处

  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制作了重点段落的幻灯片,利用超链接,当学生说到哪个景点教师就可以自动的切换到那里,在课堂中我始终围绕着主线:“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到网上去搜索中国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从国内到国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这样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另外,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学习它的写法,尝试着写游学校、游古华园等,结合本单元的作文──写游记,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

  读的太少,光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然而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只因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另外,板书上还要简练,我板书了长廊: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边:十七孔桥,这三个景点都很简练,可在登上万寿山顶我板书成:大半景色、昆明湖、城楼、白塔。其实这里板书得太罗嗦了,不比那么细,只要板书昆明湖就可以了,因为颐和园的2/3地方就是这湖,站在最佳位置佛香阁看景色抓住了昆明湖的静、美,这样才能做到板书简练,记得牢。因此,今后我还要在板书上下功夫,使板书简练、清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颐和园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自由读。用心去体会游人的感受。

  2、指名读。

  师:如果你能再读慢一点,游人欣赏、留恋的味道就更浓了。

  3、指名读。

  师:读得太美了。真静啊!老师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生怕吹皱了这一湖清水。

  真悠闲啊!你一定是舒服地躺在船上欣赏这美丽的湖光山色。

  师:同学们,这里能用“划”吗?

  生:不能。这个“划”,划破了湖面的平静,划破了游人的心情。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划”字。

  生:“滑”字体现了湖面的平静,体现了游人的悠闲与留恋,“滑”字说明船是随风而动,随水而动,不是人操作的“划”。

  师:这也是随心而动。

  4、再读,读出“滑”字给我们带来的优美意境。

  反思:

  按照现在课堂流行的模式,这段上到这里就结束了。教师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恍若置身于文中描述的湖光山色之中,激起他们与作者与游人相同的感受——美。在与文字产生情感共鸣的前提下,抛出相近的两个字“滑”与“划”进行比较,品悟“滑”字在文字表达上的妙处。通过品悟促使学生情感的提升,将感官上的浅层美感上升到理性的文字美感和情境美感。整个过程在文字上使学生经历了感受、感知、认知这样三个过程。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教学环节,至少存在以下不足:1、效率低。整个环节从切入、展开、收拢到点睛大约花时10分钟,占整堂课的四分之一,可最后的收获在语言文字上只是一个“滑”字,占整篇课文的四百分之一。2、增量少。学生通过学习在情感、理解的读上都表现出了增量。然而在关键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学生到底有多少收获呢?联想平常课堂上学生“情动而辞不发”的现状,我不禁怀疑:这费尽心血得来的一个“滑”字,学生能像作者一样巧妙地运用吗?如果不能,那么我这节语文课教了学生什么呢?

颐和园教学反思4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由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美。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

  不足之处:

  1、学生开展研究和体验的时间不够充足。

  在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喜欢哪句就认真地读哪句,并把体会在小组中交流。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思路快的同学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欢的句子并在小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来得及在小组中交流,我就已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2、学生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才猛的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尤其在学生游览完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后,没能让学生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如果学生能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益会更理想的。

  可见,每一次认真的反思都是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过程。每当完成一次反思都相当于在成功的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颐和园教学反思5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顺序记叙,移步换景的方法分别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景点,作者通过优美的文字展现出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教学之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对于游记课文,我认为应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作者的游览顺序,掌握课文结构,明确作者带领我们游览的是颐和园的三个景点,并明确游览三个景点的先后顺序。所以在教学中这一点放在了首要位置,学生们在这一点上是达到了我的预期的。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颐和园》这篇课文不仅文章内容美而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记忆课文内容,练习表达。于是,在教学中,我根据本文内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对长廊进行介绍,但由于我对学生的启发不够没有使学生融入到导游这个角色中,没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第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场境。在教学中,我一直努力让自己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但由于自己不够活跃,且在教学中的提问方式不正确,学生回答问题并不积极,导致课堂对话有些沉闷,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颐和园教学反思6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以及课文优美的语言,在深入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先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地方,并说说美在哪,然后再读,深入感受美。

  第二,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设计了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石狮子有什么姿态,并说说游完颐和园后的感受。

  第三,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学以致用,我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按游览顺序并抓住景物特点介绍校园。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时,所用的方法不是很好。

颐和园教学反思7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分四步:

  1、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2、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3、品读课文,总结全文。

  4、点点积累 勤于练笔。

  一、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描写学生喜欢的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教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方法。

  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

  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

  三、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写“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四、有效运用多媒体,理解课文

  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这样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

  通过教学这样的文章,我觉得学生是非常喜欢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的,当他们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超常发挥,读的是有声有色,说的也是非常活跃。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教师的评价语能够起到对学生评价、激励的作用。

  五、课后延伸。

  在感知了颐和园的美之后,让学生按移步换景的顺序来简单写写下面这个美丽的公园吧!

  六、不足之外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党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总之,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多留一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颐和园教学反思8

  自学校开展“控制自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来,教研组每次的巡回听课活动,都是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一次提升。通过研究问题的提出,假说的确立,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集体备课,课前说课,上课,评课,最后到课后的自我反思。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对我们教学的考验。

  对于每一堂课来说,都有其亮点和遗憾的地方。就算每位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再细致,也难免在课堂上不出现学生的突发事件,所以我想世上应该没有绝对完美的课堂。因此只有一次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增强专业知识,提升自我,甚至超越自我,才能使自己的课堂离完美近一些。

  本节课结合本组假说:交流展示中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一种有效途径,进行设计的。由于孩子们没有去过颐和园,只能从语言文字中抽象的体会。因此我找了一些优美的图片配上课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同时再加上老师重点句子的范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硬件原因以及对学生课前的了解情况不够,所以存在着很多遗憾的地方。我不想谈本课的亮点有多少,因为只有找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善,才能有所进步。

  第一,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不充分,没有了解学生读文是否达到正确,流利。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因为只有达到这一层面,才能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太少了,以致孩子们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不知从何谈起。对于朗读的指导虽然有图片作为辅助,但音乐没有放出来,部分学生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读出赞美的语气。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

  第三,我在指导读文的过程中,形式比较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四,在指导朗读时,没有抓住指导的契机,点拨的.时机。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深深地体会到,自己上了一节无准备的课,并不是自己没有充分的备课,而是在学生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强迫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所以孩子们失去了往日课堂上的风采。到现在我还处于自责中,这也是因为自己的教育机智不够灵活,教学能力还有待于提高。这节课给我的触动很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需要自己多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与实践的结合。要注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学生的质疑能力。这些都将成为我今后研究的方向。由衷的感谢这节课给我的教训,我将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努力地走下去。

颐和园教学反思9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我教学课文内容时,通过让学生读书,找出自己喜欢的景点,具体描写时又是抓住哪几个小景点,写出了它们的什么特点,用上了什么好词好句,然后再让学生感情朗读,体会颐和园的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突出本文的重点,我采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想象画面读等,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本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课堂上我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并画出文中的语句,大部分学生能找到类似的语句,如:“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王寿山脚下”“登上王寿山”“从王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等,这样的句子能够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到作者的游览顺序,也是非常典型的过渡句,课堂上我反复给学生强调过渡句的好处和重要性,绝大部分学生印象很深。因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的的培养,并不是简单地讲几节作文课就行了,更多的功夫应该花在平时。所以课下我们安排了课后的小练笔,“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很多学生都用上了过渡句、总分总的结构,虽然有的语句不是太生动,但写作条理很清楚,我认为这个教学目标完成得还算不错。

颐和园教学反思10

  (一) 词块教学

  每次教课文,我最头痛的是怎么教生字词,每次都是用ppt把字词列出来,再让学生读,这样不仅枯燥,而且有点像走过场,形式化,我觉得效果并不好,。在教《白公鹅》一课时,我尝试根据课文内容,利用课文的词句编成一个简短的文段,文段中包含了要学的生字词。在教学时,把文段呈现出来,先让学生读文段,再重点指导生字词。这种做法,如果操作得好,我觉得挺有意思也有效果的。首先,生字词教学不再孤立,字词有了一定的语境,不再抽象,也不再枯燥,学生读通了句子,也读准了字词。其次,文段内容与课文有联系,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但要注意的是文段一定要简短,最好生动、有趣。这次教《颐和园》的生字词,我也想不出什么好的教法。刚好张老师向我介绍了“词块教学”,我觉得挺有意思,很想尝试一下。可惜的是当时我没有领悟到位,在教学时犯了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误。

  “词块教学”的目标应该还是教生字词,它也可以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我在教学时,没有意识到我的目标是教生字词,给了学生过多的限制,并且极力把学生引向课文,而忽视了字词教学。如在让学生想象描写景物的词语时,我引导学生逐个进行想象,违背了自由联想的初衷,但学生还是挺乐意去想象的。在列出课文中表示景点的词语让学生去发现时,学生刚说出是表示课文中景点的词语时,我就觉得满意了,没有重视生字词的指导。接下来是“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可以用上述的词语描述”,在这一环节中,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到底希望学生讲些什么,讲到哪个程度上才能达到要求。在提问第一个学生时,她就已经说出了课文主要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然后,我引导她说得具体些,她就说出了一些景点的名称。在提问第二个学生时,我提示说出景点的特点,学生就回答“神清气爽的昆明湖、金碧辉煌的`排云殿等”,变成了一些短语的堆砌。因此,由于我的目标不明确,在这个过程中比较零散,没有连城一体。如果我能按照“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有什么特点”,把三个层次串连起来,可能效果会更好。

  (二) 小组合作学习

  这次的小组合作的初衷是非常好的,我定了比较明确的学习任务,但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

  在小组合作画旅游路线时,学生的表现还令我满意。但后来听课的一位实习老师问我:“要不要先帮学生梳理好路线了,在让他们画图?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难。”我一听也有道理,有时候我们把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还要考虑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完成。

  小组合作的第二项任务是选一处喜欢的景点,围绕发的学习任务单进行学习、交流。在合作前,我一下子把学习任务和汇报方式都布置给学生,使得很多小组都忽略了学习任务,光顾着汇报方式,我应该把这两项内容分开呈现。记得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在要求学生读课文的同时出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支架,结果学生光顾着概括主要内容而忽略了读课文。同时在汇报的过程中,我也没能坚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这个中心进行汇报。如在第一小组汇报是,我有意识强调了学习任务,第二个小组汇报时就提到了学习任务,但是把描写方法说错了,如果当时我能够说:“虽然他们小组讲错了学习方法,但他们能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学习,做得很好。”这样,接下来的小组也会重视围绕学习任务进行汇报。但从第三个小组汇报时,我自己也淡化了学习任务的要求,导致了学生的汇报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小组内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景点用喜欢的方式汇报出现的问题是万一学生都喜欢同一个景点同一种汇报方式时怎么办?这次的小组合作学习就遇上了这个问题。学生们都喜欢长廊和十七孔桥,都喜欢用表演的方式汇报。但是我没能灵活应变,导致了整篇课文的学习任务没能完成。其实有几种应变的方法:一是合作前了解学生的选择并进行引导;二是合作过程中老师引讲学生没有选到的内容或者在前面的学习的基础上让小组再挑战新的内容。由此可见,教学预设和教学应变十分重要。同时,我没有把学习任务的内容相应地板书,也导致了学习任务的不明显化,这也是一个失误。

  这一次课又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但我也收获了很多。总的来说,这次课我给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也很愉快地度过了两节课。下课时,当我看到学生面带微笑地大声说“谢谢老师”时,我从内心感到高兴。

  这一次课我还是存在语言不清晰、不流畅的问题,这个我知道可以改。但关于对学生引得太多的问题,我有意识到,但一直都不是很清楚“我到底引在哪里?怎样才算不引?不引又该怎么办?”记得曾看过一位教数学的师兄的实习总结,他也说过他的指导老师说他的教学不是很清晰,他一直都想不明白。后来经过不断的思考,他终于明白了他追求的是数学的广泛联系性,而不是他的指导老师所追求的层次性。也许某一天我也会突然明白我的问题。

颐和园教学反思11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并且向学生推荐了《天河部落》这个教学平台。

  在课后还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与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

  总之,信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数量爆炸式地增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赋予不尽的动力和源泉。

颐和园教学反思12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并且条理清楚,异常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由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资料,体会文美。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终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

  不足之处:

  1、学生开展研究和体验的时间不够充足。

  在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喜欢哪句就认真地读哪句,并把体会在小组中交流。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经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本事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一样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思路快的同学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欢的句子并在小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来得及在小组中交流,我就已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2、学生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才猛的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尤其在学生游览完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后,没能让学生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如果学生能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益会更梦想的。

  可见,每一次认真的反思都是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过程。每当完成一次反思都相当于在成功的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颐和园教学反思13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说明文颐和园教学反思。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处,简略介绍了四处。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颐和园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了。在了解仁寿殿这一处建筑时,先出示了殿内部精美豪华摆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仁寿殿的这一部分内容,看看仁寿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用笔画下来。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就学习哪处,方法与学习仁寿殿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教学反思《说明文颐和园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们已具备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对每一处建筑的特点能够找出来,并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语文实践活动2的习作就是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的景点进行描写,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寿殿的特点应是充满皇家气派,我事先觉得学生说不出来皇家气派这个词,然而却说出来了。在学习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本课教学效果良好。

颐和园教学反思14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通过教学,我虽然能够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通过课后反思,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

  [案例过程]

  在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喜欢哪句就认真地读哪句,并把体会在小组中交流。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思路快的同学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欢的句子并在小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来得及在小组中交流,我就已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案例反思】

  1.学生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才猛的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尤其在学生游览完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后,没能让学生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如果学生能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益会更理想的。

  2.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不够。

  学生在设计完游览示意图后,应让几名同学对照自己的游览示意图,向同学们再次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这样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性思维。

  3.学生的写作方法的引导还不够。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懂得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可见,每一次认真的反思都是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过程。每当完成一次反思都相当于在成功的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颐和园教学反思15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我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生动描写的写作方法。

  3、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

  从教学目标落实的情况看来,整堂课重视了写作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准确生动的'描写,但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指导朗读方面,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朗读不充分,在情感渲染、评价上没有指导到位。教师讲的过多,语言不够精炼。

  2、在文本学习板块,让学生读文后说感受,学生谈到颐和园“美丽”,然后学生从文找到能表明心中感受的句子并读一读。借机告诉他们“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然后学生说游览顺序,并读了读作者的游览线路的句子。对于每个景点的具体描述朗读不够,没能细细品味语言的美。

  3、对课文内容质疑,我的提问是:“你对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吗?”有同学抓了“几乎”这个词语,但没有同学提到“滑”。我是不是可以在提问引导时做适当地调整,如:“观察作者的用字。”我在上课时临时应变能力和引导能力还不强,这也是我需要不断进步的地方。

  4、在教案设计方面,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了长廊,然后总结了学法。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说颐和园别处景点,学习游记写法,然后读写结合。可整节课下来,感觉好似成了习作指导课似的,指导习作方法多,品读课文少,课堂上又用了大量时间让写身边的景点,但写作时抓的点有点多了,觉得孩子们一下子消化不了这么多东西。

  课堂教学还在不断摸索当中,争取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颐和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颐和园》教学反思04-02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04-02

颐和园教学反思04-17

《颐和园》教学反思02-20

颐和园教学反思12-27

【精】《颐和园》教学反思06-20

【热门】《颐和园》教学反思06-20

《颐和园》教学反思【热门】06-20

【荐】《颐和园》教学反思06-21

(热门)《颐和园》教学反思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