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

时间:2022-02-22 19:45:5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1

  这一周开始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前对孟子的了解仅限于他的“仁政”学说,没有深入的去思考,今天再读这篇文章,又有了新的认识。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但是这并未阻止他推行“仁政”的脚步,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孟子依然执着的提出 “仁政”。指出“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是治国之道。“人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为了进一步说明“人和”的重要性,孟子找到了两种人:“得道”的`人和“失道”的人。这两种人都不是普通的个人,而是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今天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当今社会上这种“得道”的人实在不在少数,他们为了自己的信念行走在各行各业,虽然他们不是君主。相信,孟子的思想在今天异彩纷呈,以后更会发扬光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2

  这一周开始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前对孟子的了解仅限于他的“仁政”学说,没有深入的去思考,今天再读这篇文章,又有了新的认识。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但是这并未阻止他推行“仁政”的脚步,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孟子依然执着的`提出 “仁政”。指出“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是治国之道。“人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为了进一步说明“人和”的重要性,孟子找到了两种人:“得道”的人和“失道”的人。这两种人都不是普通的个人,而是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今天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当今社会上这种“得道”的人实在不在少数,他们为了自己的信念行走在各行各业,虽然他们不是君主。相信,孟子的思想在今天异彩纷呈,以后更会发扬光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3

  孟子得出一个结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我不能说刘备在每一件事情上面都做得对,但作为一个义无反顾的反曹英雄,他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君子。以赤壁大战这个案例而言,刘备和孙权面对气势汹汹的曹操,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了。

  赤壁大战成就了孙权,成就了周瑜,也给刘备的事业带来了迅速发展的机会。正是因为这次机会,才使得刘备从一员寄人篱下的客将,迅速成为三分天下的王者。不幸的是,刘备并没有最终实现他复兴大汉王朝的梦想。公元223年,汉昭烈帝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他因为痢疾并发症,病逝于白帝城。

  汉昭烈帝是刘备的谥号。为什么称他是汉昭烈帝呢?因为在曹丕篡夺了汉献帝的皇位之后,诸葛亮等人在成都拥立刘备继续做大汉王朝的皇帝。所以,汉献帝并非是大汉王朝的末代皇帝,刘备的儿子刘禅才是。大汉王朝的历史,也并非只有426年,而应该是483年。

  有人说,刘备只是汉献帝的远房亲戚,从血缘关系上,似乎不宜把他看作大汉王朝的皇帝。我却以为不然,因为汉光武帝刘秀,也曾经有过和刘备一样的经历。刘秀在幼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刘备也是从小就成了孤儿。刘秀在少年时代做过农民,刘备在少年时代做过小商贩。刘秀是前朝汉平帝和孺子婴得远房亲戚,刘备也是汉献帝的远房叔叔。刘秀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光武中兴”,如果刘备能够多活20年,谁说他不可以创造出大汉王朝的'第二次中兴?虽然刘备在军事谋略方面不如曹操,也不如诸葛亮,但他的领导力却足够与汉光武帝刘秀比肩。从这两位皇帝的谥号上讲,汉光武帝的“光武”与汉昭烈帝的“昭烈”几乎就是同一个意义。只要大汉王朝的国号在继续沿用,以仁爱治理国家的施政纲领还在一脉相承,我们当然应该把蜀汉的历史看作大汉王朝的延续。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好的皇帝、一个好的国家领导人,而不是什么皇室的血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相关文章:

《史记》的读后感8篇(史记读后感)06-09

读后感大全:《狼王梦》读后感10-30

经典读后感01-01

读后感06-22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读后感550字06-25

高二读后感:《边城》读后感_1000字09-06

《背篼》读后感06-27

王羲之读后感07-05

船长读后感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