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读者》读后感

《读者》读后感

时间:2023-04-25 13:15: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者》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者》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者》读后感15篇

《读者》读后感1

  秦文君阿姨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有许多热衷于她的小读者给她写信。“亲爱的小读者,在我心里,你们就是最美好的奇迹”这是秦文君阿姨说的,也是她所信仰的。因为这些小读者,才诞生了这本书——《你好,小读者》。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个有关孩子与父母之间有“代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在这里称他为X。X的父亲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X的家中很有钱,他很敬爱他的父亲,与父亲的感情特别好,就像一对亲兄弟。X的同学都很羡慕这对父子的感情。可就是这对亲密的父子,中间也有了隔阂。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X与父母正在看电视,忽然从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面容憔悴的农民,是他父亲医院的病号。他提着一只肥敦敦的'母鸡,对他父亲说:“医生,我很久以前就住进了您的医院,准备动手术,可到现在也没有轮到我。住在医院又花钱,病还治不好,这只鸡我送您,麻烦您尽快为我动手术!”说着,张罗着准备杀鸡。X的父亲忙劝住他说:“不行,我们医院有规定,不能收礼!”说着,硬是把农民送走了。X虽然在看电视,却也暗暗敬佩他的父亲,认为他讲原则。可谁知,农民刚走,X就听见父亲暗地里对妈妈说:“乡下人真抠门,一只鸡就想让我提前给他动手术?喏,2号病房的病人送的,日本原装笔记本电脑!贵着呢!”说着,从皮包里取出一台崭新的笔记本电脑,对X说:“儿子,犒劳你了!”X狠狠瞪了父亲一眼,走进了房间。他父亲也悻悻地收起电脑,接着看电视。从这以后,X就认为父亲是一个不讲原则的“小人”,原本亲密的父子,变成了一对路人。

  读到这个故事后,我的心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我也曾与父母发生过争执。记得有一天,我考试得了98分,而班上有几个100分。妈妈很生气,不断地指责我。我不满地想:如果只凭分数断定学生的好坏,岂不是太荒唐了!

  事后,我对我的想法十分后悔,妈妈毕竟是爱我的,但是,她的表达方式使我不堪重负,使我那颗又强又脆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感到妈妈的希望是一种束缚,使我那片脆弱的翅膀努力想挣脱妈妈温暖的怀抱,同时又感到大千世界的我多么像沧海中的一滴水。连接上下两代人的,不仅是血缘,还有爱。少了前者,人类将无法繁衍生息;少了后者,世界将变得支离破碎。我们这些孩子要学会体谅父母,父母要学会理解孩子,这样,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变成坦途。

《读者》读后感2

  一本读者,一篇首卷语,一页页精彩的文章,将身心浸入其中,你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见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喜欢《读者》是因为它似乎包罗万象,展现了许多“别人的生活”。而我坚信人交往的意义就是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碰撞,当两个世界碰撞融合交汇就会产生新的物质与思想。最近这几期很多都是关于环保与科技的,毕竟是热点话题,大家都很敢兴趣我也不例外。在很多篇文章里,我都感受到这样一个词“变化”。就拿乡村来说,十年前的乡村是那样的欣欣向荣、诗情画意,而十年后的乡村,有的作者把它比作“吞噬人心的地方”“充满迷雾的世界”。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悲哀。是怎样的深情与愤怒才能写下“祖国大好河山岂敢欺”这样的激昂之语?我不禁想问,十年有多长,有多可怕?那湛蓝的天空竟然变成了阴沉的雾霾!那天真无知的少年竟然成了勾心斗角的奸商!那野百合竟然变成了拔地而起的工厂!虽然科技进步带给我们便利,但这是人类的进步还是退步?如果100年后机器代替了人类的.劳作,那么还需要人类干什么?是不是所有人都不用努力没有目标等待死亡?也许有人说我偏激愤青,但当你看见作者笔下那千疮百孔的“家”与“乡”,你会作何感想?会不会有他的那种“扑面而来的空寂感”?也许还会有人说我不知好歹,拿着手机发着短信还在吐槽手机多不好!我和作者一样,我们并没有否定科技,我们是想说,当人类在为科技凯旋高歌的时候不要忽视了那些被某些阴谋家所淡化的负能量。

  《读者》上说“发展是一个永远不会停止的机器,那么操作它的人就是试试呆呆的人类”所以我想说,人类也是发展的一个牺牲品,为未来而牺牲,为后代而牺牲,伟人总是带有悲剧色彩的不是么?我觉得我一个17岁的中学生在这里大谈科技,大谈人类的意义也是很靠谱,我们的状态是正在缓冲,缓冲的动力就是听说读写,最重要的是思考,毕竟纸上谈兵人人都会,听你吹的天花乱坠,图片仅供参考,生活需要大脑。很喜欢《读者》上的一句话“是人就要活出自己,让你的名字不要只是一个代号而成为一种标志”。而我想说的是“亲爱的,不管你是秋香还是如花你就是你,你是一个单独的完整的个体,也许你不能改变世界,但凭着自己的力量你一定可以改变自己!读者是很好的阅读伴侣,你值得拥有。”

《读者》读后感3

  《读者》就象一朵花,悄悄地开放,不需要别人去观赏或者赞美;《读者》又或者小巷里的女人,幽雅地立在那里,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总之,没有《读者》的日子,我不想她,她也不想我,就象两条平行的流水线。有一天,不经意间,又碰到了《读者》,娓娓读来,或清新淡雅、或奔放热烈;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读者》包罗万象,既有大家、专家之雅,也有小民、百姓之俗;既有科学经典,也有小品随笔。总之,《读者》是一本真正的打破了精英与草根,打破了雅俗的界限的杂志。后来,我每个月都会按时买回最新的《读者》,弥补自己因为上网过多,落下的阅读功课。最近的《读者》对我的思考有很大的启发,譬如对于中国大学教育扩招的思考,譬如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凶手追究,譬如看待生活垃圾的角度等等,《读者》是一本比较适合这个时代的人们补充知识与精神财富的杂志。《读者》杂志与互联网也有莫大的关联。首先,《读者》采用的读者推荐机制,很类似于今天互联网的dig机制,从这一点来说,《读者》的读者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搜寻者,不仅仅是消费,也有劳动付出。其次,《读者》是一本符合博客精神的杂志,真正地做到了共享的`理念,《读者》分享的是知识,是情感、是希望。再者,今天Chinabbs、Qihoo、Bolaa等聚合型网站之所以流行,与《读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就是对广袤无垠的知识或者信息中,为网民或者读者寻找到最能满足读者(网民)需要的信息。很喜欢《读者》,没有太多的理由,就是喜欢。

  我爱流泪,不过极少是伤心的泪,更多的,是因为感动。曾经把读者里一个少年自强,又担负着照料单亲妈妈的故事读给学生听。学生还睁着大眼专心地听着我读下去,我却哽咽着无法出声了。懂事的孩子马上有人站起来自告奋勇地帮我往下读。那节课,整个教室教被一种感动所包围。 有人说,《每一个感动都值得流泪》。文章中,有朋友聚会,要求每一个人说一件能感动他人的事,谁能让大家感动哭了,其他的人就要喝酒。于是,一个又一个故事讲完了,酒也一次次地一干而荆畅快!是的,所有的感动都缘于心灵深处的震撼,所有的感动都来自于灵魂深处,没有真情,哪儿来的感动? 就这样,在无数个与《读者》相识的日子里,每一瞬间,那真,那善,那美,在心底里升华成了一轮明月,一盏香茗。

《读者》读后感4

  昨晚在《读者》里看到一篇文章叫:烈火烧不毁的坚强。感触颇深,不得不为主人公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折服。文中主人公叫蔡振国,三岁时被一场大火烧的双腿蜷缩,无法站立,颈与胸粘连,抬不起头,右肘屈曲,弯成直角,面部也几乎找不到完整的五官,下唇外翻,耳廓缺损…悲惨的命运并没有打倒这个坚强的男孩,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同龄人一样刻苦读书。最后以高考成绩604分,超过山东重点本科线7分的佳绩,被山东轻工业学院生物工程系提前录取。看到这样的成绩,不得不感叹,不得不肃然起敬。这样一个身体严重残缺的人,他十几年来的奋斗历程无人可以想象。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正视自己,需要忍受多少冷嘲热讽…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也没有放弃,他在奋力挣扎,与命运抗争…在数不尽的血水与泪水中,他学着邦腿走路,用被火烧得只剩下两个拳头状的残肢以及树芽般的三截手指写字,画画,上学。每次考试都是全校第一名。上初中时他还住校,强迫自己学洗衣服。慢慢的他自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能削果,还能穿针引线缝衣服…难以想象他那手怎么能…

  残疾的蔡振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原先躲着他的同学也开始悄悄的接近他,曾经嘲笑过他的同学也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了。原因就是,他做到的是我们好多正常人都做不到的。如果我嘲笑他,那不是在嘲笑自己?

  接到录取通知后,他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医院都要免费帮他动手术,整容。相信这个重新破茧而出的蝴蝶会做出更大的成绩,再创人类奇迹!

  烈火未能烧毁不屈的精神,灾难中飞出一只火凤凰。

  蔡振国在感谢苦难的报告中说:苦难是弱者的深渊,强者的学校,眼泪无法改变命运,超越了苦难,将是人生难得的一笔财富。试问我们正常人有几人能做得到?相比之下,我们四肢健全,应该是幸福的了,还要整天抱怨命运的不公,遇到点挫折,委屈就想跳楼,自杀。我们有什么资格这样做?当你在抱怨在烦恼,站在楼顶准备纵身一跃的时候,请想想蔡振国想想那些身体残疾仍坚强奋战,与命运抗挣,努力活着的人吧。为什么他们能做到,我们正常的人却做不到?就为了那点不是烦恼的烦恼?既然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欣然接受,勇敢面对。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我们,这么健康,难道不该更乐观,更对生活充满希望?

  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候换个角度想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天无绝人之路,调整好心态,乐观向上,不必计较太多得失,生活原来是很美好的,一切都是好的。也一样可以每天对着初升的太阳幸福的微笑。

《读者》读后感5

  今天,我细细品读了冰心奶奶写的《寄小读者》这本书,我才知道冰心奶奶多么喜欢小朋友。

  冰心奶奶原名谢婉莹,出生于一个爱国的海军军官家庭,1999年去世,享年99岁,人称百岁“世纪老人”。

  母爱、童真、亲情,是冰心奶奶小说的主打;清新婉丽、以情感人,是冰心奶奶散文的主要特点。《寄小读者》分为三大类,小说、小诗、散文。其中描写母爱的一篇文章,我特别感动,那就是《纸船》这首诗,诗人格外思念母亲,思念母亲的感情,说自己在海上不肯妄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纸船,从舟上运到海里,纸船去向不明,但诗人仍然不灰心地每一天都叠着,当然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怀抱,但她仍然祈求着自己含着泪叠成的纸船,能够载着她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进入母亲梦境。

  冰心奶奶描写她儿时幼稚的欢乐和天真的泪水,尽情歌颂母爱、童真,大自然和祖国。

  冰心奶奶以童心未泯的孩子口气写的,通过叠纸船,寄托对母亲的思念。用儿童单纯地心灵,单一希望包容了孩子对母亲最深厚的情感。

  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很多书上写的都是母亲对孩子的感情,但她却是写孩子对母亲的感情。在5.12汶川大地震,有位母亲为了让几个月大的一个孩子活下来,她双腿跪地,双手与身子为孩子撑起了一块空间,孩子得救了,母亲却永远的离开了他。母亲用无声的形体表达方式表达了伟大的母爱,平凡真挚的表达了爱,催人泪下。

  我们与母亲感情应是很好的,母亲为我们付出,我们也应该回报。腾讯有一条消息,一个植物人妈妈生下孩子,孩子两岁后用嘴嚼碎食物喂妈妈,多么感人,我热泪盈眶。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一定要爱自己的母亲,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冰心奶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充满爱的天地,让我们受益匪浅啊!

  读了这本书以后,对我最大的启迪是母爱的'伟大,我一定要更爱自己的妈妈,妈妈每天为我们做可口的饭菜,洗脏衣服,365天从不间断,而我们有时还觉得很烦,现在,我读了这首诗,觉得自己太不懂事,一点也不体谅妈妈,一点也不懂得感恩。我们要学会爱,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了感恩的心,才拥有最高尚的品质。我一定要像冰心奶奶那样读各种各样的书,因为在各种书中,会了解到不同的知识,从而丰富我的视野,扩展我的知识面。

《读者》读后感6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我们要经常读书。我就非常喜欢读书,我总是读各种各样的书,但是,我唯独对《寄小读者》这本书爱不释手。这本书收集的是冰心奶奶1923年到1926年赴美期间写的通讯。每读一篇通讯,我总会有异样的感觉涌上心头。

  我很喜欢这本书里的通讯二,我觉得这篇通讯写得很生动,同时也告诉我们不管是动物的生命,还是植物的生命,只要是一条生命,我们都要好好的对待。你瞧这段话:“一只小老鼠,悄悄地从桌子底下出来,慢慢地吃着地上的饼屑。这鼠小得很,它无猜地,坦然地,一边吃着,一边抬头看看我——我惊慌地唤起来,母亲和父亲都向下注视了。四面眼光之中,它仍是怡然不走,灯影下照见它很小很小,浅灰色的嫩毛,灵便的小身体,一双闪烁的小眼睛。”在这段话中,我看到了一只可爱弱小的小老鼠,想把它捧在手中,想抱抱它,亲亲它,照顾这条弱小的小生命。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会有一点儿的怜悯之心。冰心奶奶用这样生动的语言描写这只小老鼠,显得它是那么的弱小、可爱、惹人怜啊!仿佛现实生活中的老鼠也是这样。

  接下来的两段:“小朋友们,请容我忏悔!一刹那顷我神经错乱地俯下身去,拿着手里的书,轻轻地将它盖上。——上帝!它竟然不走。隔着书页,我觉得它柔软的`小身体,无抵抗地蜷伏在地上。”“出到门外,只听得它在虎儿口里微弱凄苦地啾啾地叫了几声,此后便没有了声息。——前后不到一分钟,这温柔的小活物,使我心上飕地着了一箭。”这两段都突出了冰心奶奶善良,有“爱。”你想,谁会对一只讨人厌的老鼠心软呢?由此可想而知,冰心奶奶是多么善良!

  读到通讯五,有一种莫名的感情涌上心头。冰心奶奶通过这篇通讯告诉我们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抹不去的,它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这篇文章无时无刻不在翻动着我的“记忆之书”,使我总能想到已经离开我多年的妈妈,我还记得小时候,我躺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的那种情形,然后听妈妈给我讲《白雪公主》的故事,每读这篇通讯,我总是会对着无边无际的天空说:“妈妈,您快回家吧!”

  这本书一共有29篇通讯,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通讯二十八了。这篇通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爱国的冰心奶奶。虽然冰心奶奶离开祖国3年,但是并没有忘记我们的祖国,时时刻刻都把祖国记在心里,冰心奶奶如此爱国,不得不让我佩服啊!我也要像冰心奶奶一样,做一个爱国的人!

  这就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寄小读者》,这本书充满了浓浓的爱,感染我,使我也充满了爱!同时也让我懂得一些人生的道理。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像冰心奶奶一样,做一个有“爱”,善良的人!

《读者》读后感7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指导和伴随每个人一生成长指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种媒体的产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出校门后,逐步沉湎于网络及各种名目的信息中,而忽视了对书籍中知识的再学习,不可否认,在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网络的传播更能使人开拓视野,掌握各种机遇,但是作为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来讲,任何一种产物都代替不了一种东西—— 就是书。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更印证了从古至今书籍对人类进步的巨大作用,一个人不是完成学业后便远离了书籍,而是应该把书作为终身不离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拓宽眼界,增长知识,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由于妻子是小学教师,教的课程又是语文,因此对涉及文学的书籍比较感兴趣。书架床头摆放的许多都是文学杂志,例如《读者》、《黄河文学》、《芙蓉》等,特别是《读者》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读者》一书,着实引发了我对读书的兴趣,这本书内容涵盖古今中外,版面包括文苑、人生、生活、文明、悦读、点滴及互动、艺术等版面。有普通人记述的小小说,有名家的评论,有真实的历史记述,有现实生活的有感而发等等。同时辅以散文、诗歌及摄影等作品,可以说,是一部全方位的作品。不同版面向人们展示不同的视野及相同的认识。大到对皇帝及总统的评述,小到街面、邻里间及电梯里发生的市井小事,折射出历史的真实和人性的多面,同时又用不同的手法弘扬了主旋律,激发了正能量。从20xx 年——20xx 年中,我每期必读,获益颇丰,以小见大,从一些小事知道许多大的道理,掌握了不少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正如20xx 年第一期卷首语所说“我们身处急剧变化的世界,在时代匆匆的脚步中,心灵空间不觉要被压缩分配给纷呈的选择,怀疑和评判占据了更多的`舆论空间,许多美好的事物和感觉便随之疏离,快速革新的技术为阅读带来越来越丰富的形式体验。《读者》也顺应潮流,利用媒体新技术为杂志汇入更多新的活力。但在精神家园中,《读者》更愿成为一座明亮的灯塔,守望、梳理、传播那些容易被遗忘,却值得被沉淀的信念和价值观,希望这座灯塔能提醒所有匆匆的步履,在浮躁的社会中,精神不能盲从、灵魂不能走失、信念要有坚守。哪怕周围的世界再复杂,我们也要保护好内心的善良和温暖。”

  以上的表达深刻反映了《读者》编辑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及对广大读者寄予的希望。衷心希望更多的书友能腾出时间来认识《读者》,熟悉《读者》,从而喜欢《读者》。

《读者》读后感8

  见面那日,我们拥抱欢呼;分别那天,我们拥抱不舍。五天的交流,第一天觉得长,第五天觉得短。依依惜别之时,回想这次学校组织的德国游学之旅,心得似乎也不少。

  印象最深刻的,是德国的风土人情。前往辛德芬根小镇的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让我疲惫不堪。但当德国伙伴Diana先认出我,跟我拥抱,给我介绍德国,介绍她家,她的爸妈热情地给我沏茶,让我吃这吃那的时候,感觉心里暖暖的,就像回到家里一样。Diana把她的房间让给我,自己去和妹妹挤着睡。当得知同行的许多同学都是和小伙伴一个屋子,甚至睡沙发时,我很是感动,感动Diana竟把我们之间的友谊看得如此重要!Diana的朋友们都很照顾我,陪我逛街,帮我挑香水,拉着我绕着冰场一圈圈地滑冰,那份耐心,让我的心里总是充满着温暖,德国伙伴的热情感动着我,而德国社会的文明也触动着我。比如,德国的垃圾分类,四个不同的垃圾箱摆在街道旁,每个人都是规规矩矩地把要扔的垃圾归好类,扔进不同的`垃圾桶里。德国的塑料瓶背后都有回收标志,每个瓶子可以回收0.5欧元。这些钱对于德国如此高的工资,算不了什么,他们就算把瓶子扔了也无妨。只是德国人似乎不会因为事情背后的利益而去做这件事情,他们为的是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才去做的。我们到了德国也开始垃圾分类,说是入乡随俗,实际是到了那个环境中,我们不得不去这样做,否则会遭到周围人们的鄙视。又比如,坐地铁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自觉地站在右侧,把左侧空出来应急用。德国社会的文明,德国人的高素质,让我深受震动。我心中充盈着一种责任感——我要把这些优秀的社会文明学习过来。

  Diana的爸妈都不太会英文,所以我们交流起来有些困难,更多时候需要Diana帮我们翻译。但她的爸妈一直在努力捕捉我想要表达的意思,更多的时候是以微笑面对我。惜别之时,她的妈妈抱着我哭了,嘱咐我一定要再回去看她,家里的大门永远向我敞开着。用词也从“You will(你要来呀)”,变成了“You have to(你一定要来呀)”。在过了机场安检之后,眼泪终于再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那份留恋,那份不舍,是我愿意再次经历十几个小时的疲倦,重返德国的动力。我始终记得我的那句承诺“I will and I have to(我会的,一定会的)”!

  虽然只短短五天,但我觉得我感受到了异国文化,关键是结识到了如此情趣相投的朋友。很感激学校给我们这次难得的德国游学机会,我会充满动力地向未来努力!

《读者》读后感9

  对于导演陆川来说,《可可西里》无疑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标记之一。十几年来,这部当年的惊世之作始终影响着陆川的人生和创作。近日,在央视《朗读者》第六期节目中,陆川再度提起那段可可西里的往事,并朗读了一篇《藏羚羊的跪拜》,又一次引发了观众的讨论。在之后的采访中,除了《可可西里》,陆川还聊了不少有关《朗读者》和个人作品风格的问题。他透露原本董卿找他来是做幕后工作,之前为了逃避朗读还耍了不少赖。而谈及近年来作品风格的转变,陆川则直言自己一直没把电影当做一个职业,因此总想尝试不同的事。

  其实在一开始,陆川是作为节目导演候选人被董卿挑中的,不过因为还有两部新电影在筹备,转行做综艺的事也就暂时搁置了。但在《朗读者》筹备的前期,陆川也参与了一部分策划工作。尽管相识多年,但这次的合作还是让陆川对董卿有了全新的看法,“我觉得董卿特别能团结人,她找了很多优秀的‘大脑’一块开会,我也参与了两次,感触很深。如果没有董卿,这节目可能做不到这么好,她本人的气质和对朗读的尊重就是这个项目的.DNA。”

  而作为一个常年躲在监视器后的导演,陆川并不擅长待在镜头前面,他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见光死”的人。这次在《朗读者》中,虽然陆川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在镜头前尝试朗读,引发了不错的反响,但据陆川透露,他自己平时从来不朗读,为了逃避这次的朗读处女秀,他还曾对董卿耍过很多赖。

  在董卿的坚持下,陆川最终还是登上了舞台。如今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陆川自己也深受感动:“不是为我自己感动,是为董卿感动。我是看着她怎么一步步把这个事儿做到今天这个样子,这种坚持很不容易。”

  每一个创作者都拥有超乎常人的情感,而创作就是将这种情感抒发出来的过程。在节目中,董卿爆料陆川是个容易流泪的人,这与大众平时对陆川的印象大相径庭。

  从《枪火》到《可可西里》《南京!南京!》,陆川的许多作品都透着股冷峻的男人味,人物也总是沉默压抑着。在与董卿的对谈中陆川自曝为了让影片更冷峻,还剪掉了一大段煽情段落,“因为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泪”,听起来特别酷。

  然而在采访中,陆川却承认了自己泪点低的事实,他说:“我确实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最主要喜欢流泪的场合是看电影,看各种电影我都会哭。”因为怕被人看到自己流泪的样子,陆川特别喜欢一个人看电影。去年,因为一部名叫《生门》的纪录片,陆川在飞机上感动到不能自己,结果被空姐多看了几眼,让他颇为尴尬。不过好在这种感性的一面也只在看电影时出现。

《读者》读后感10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这一个学期里读了两本必读书目了。在第两本书目中,虽然两本都非常精彩,但相对来说我觉得第二本书目也就是《读者文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本书分为五个大类分别是:谁是你的守护天使、我永远都会在你的身边、母爱是一条温暖的河、爱心永远不会老、美好的回忆。其中在第一大类的是谁给我的耳朵中,令我泪流满面,每当想起这一篇文章,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泪。这时我才知道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纯净的'泉水,不存一点杂质。母亲为了儿子,不理自己的容貌,去捐耳朵给自己的耳朵给自己的儿子。这样一个举动世界上不是很多人会做到的。就是这一点令我很感动。

  如果看了我这一篇读后感后,对这本书有兴趣的话,就可以买来看一看,它一定会令你流年忘返!!

  一本好书能陪伴你的一生,我最近读的这本《读者文摘》让我深深的感悟出了“情”、“爱”、“义”。

  古人有云:“没有泉水浇灌的土地,注定会寸草不生,没有感动滋润的人,心灵注定是会干涸枯竭。”

  也许,繁忙的生活节奏让我们的感情愈来愈麻木,,愈来愈让人感觉你铁石心肠。当我们闭上眼睛可以看不见,我们堵上耳朵可以听不见,闭上嘴巴可以不发声,但我们的心灵总是有善良的一面,正可谓“人之初,性本善”。在这本书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真实故事的面前,我们能听见心中的天使和恶魔的争辩,因为总会有一份“情”、“爱”、“义”能感动你。

  我认为,在人生中一个人最坏的处境,不是贫穷,不是厄运,而是当你的心不再受感动的时候。

  朋友,如果你好久没有被感动过了,那就请你翻开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能让你满面流泪。

  《读者文摘》(Reader'sDigest),美国杂志,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发行。1922年创刊,现每月发行。这是一本能引起大众广泛兴趣的内容丰富的家庭杂志。它所涉及的故事文章涵盖了健康、生态、政府、国际事务、体育、旅游、科学、商业、教育以及幽默笑话等多个领域。

  《读者文摘》是当前世界上最畅销的杂志之一,它拥有48个版本,涉及19种语言,并畅销于世界60多个国家。这份每月出刊的杂志文章风格简明易懂,内容丰富广阔,且多富含恒久的价值和趣味;同时,它还致力于为各个年龄、各种文化背景的读者提供信息、开阔视野、陶冶身心、激励精神。它所涉猎的主题有健康保健、大众科学、体育运动、美食烹饪、旅游休闲、金融与政治、家居与园艺、艺术与娱乐、商业与文化。其他固定的专栏还包括了笑话、谜语、测试、动画及读者来信。《读者文摘》是以通过为各个领域的读者提供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来吸引尽可能广大的读者群的。

《读者》读后感11

  文化飨宴、综艺清流、唤醒文学……一前一后,两个有关读书的电视节目在荧屏和朋友圈同时搅起了一股热潮,那些难得一见、堪称殊荣的标签也随即贴在了节目的名字上,这是对节目制作者的褒扬,也是对当下收视环境的批判。

  不可否认,《见字如面》《朗读者》的成功,是多种因素交叠之后产生的聚光:既有依然需要明星名人的光环效应,也有相对克制、不以煽情爆料为看点的制作理念;既有对人生价值、人生情感的挖掘,也有对纸上文字的重塑和重新演绎。

  这些成功的因素也再一次证明文学不朽,文字不朽。无论穿越怎样的时间空间,无论历经怎样的社会变迁,那些或久远、或晚近的文字还是会和心灵很近,滋润人心,温暖生命。

  然而,观赏追光下的电视读书节目,赞誉其为清流的同时,至少还有几个需要强调的背景。

  一是清流也未能免俗。

  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各类综艺花活轮番上演,观众已经审美疲劳,厌倦之情溢于言表。所谓综艺清流正是相对于这些“浊流”而言的。

  在一圈低级趣味、过度娱乐化甚至低估观众智商、大量抄袭复制的综艺节目的`反衬下,传递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的电视读书节目自然鹤立鸡群,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不过,清流也未能免俗,名人依然是看点,深广的舞台、绚烂的灯光依然不可或缺。

  二是电视读书对阅读的重启,究竟有多大的作用。

  显而易见,《见字如面》《朗读者》这种节目的核心内容,是传统电视读书节目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嬗变,是对读书的重启,是一种文字在其他平台上的再生。

  可是,正如现代媒介批判经典《娱乐至死》一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所说,影像要求造成视觉冲击,要求有更多的画面。或者说,电视这种媒介的天然属性,本身就很难给人以完整的理性思考,只能是一种碎片化的,感官冲击强烈的叙事。

  比如,《见字如面》也好,《朗读者》也罢,都在——读,这种读,是有声音的读,是有情感的读,也是有选择的读,选择语速、选择重音、选择声调,等等。这是节目的亮点,可能也是和正常读书最大的不同。

  比如,电视节目节奏的推进是线性的,而读书则是可以跳跃的,甚至是可以停驻的、反复的、回旋的。比如读信,我不知道怎样的声音可以读出“意映卿卿如晤”,怎样的心情才能读出“少卿足下”,我不知道“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应该怎么表达,“我的良心就是你”应该怎么寻找重音。可是我知道,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每个人的体验可能都不一样。

《读者》读后感12

  在《读者》20xx-24期刊物第51页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篇名是《赏识》。字数不多仅469个字,故事也没有跌岩起伏,平淡中折射出了一个道理。内容是这样的:

  韩国一家大型公司某晚保险箱遭窃,与窃贼展开殊死搏斗的,竟是一名清洁工。

  作为公司最没地位、最不起眼的的角色,作为可以置身事外,或者可以采取其他更为安全措施的人,为了维护公司的利益,愿意拿生命去冒险,于是这家公司的凝聚力成为其他大公司羡慕和猜测的谜。

  在给清洁工举办的庆功宴上,当然有人要问他动机何在,他回答说:“总经理每次走过我身边的时候,总会说‘你的地扫得真干净。’”

  答案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但是就这“俘获”人心的一句话,有多少日理万机、位高权重的管理者想不到去说、不屑去说?惯常的思维是:我付给你钱,你是公司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就该好好打扫卫生,这是你的`本职。我该做我做到的,你做你该做到的,从交易和管理的逻辑角度来讲,这无懈可击,可是,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

  以人相许易,以心相许难,难怪古今帝王的重要一课都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人情,是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会需要和应于珍视的东西。

  由此我提炼出了如下关键词:人情、赏识、珍视。

  我对赏识感触颇深。记得去年东方红学校取经回来,应校领导的安排,为部分中层和语文教师做一“问题导学模式”的讲座。面对新领导、教研员、各位同仁,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要解读一个模式,心里的忐忑可想而知。尽管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中途的互动环节-----解答郭校长的提问还是着实让我心有余悸,没想到的是郭校长总是微笑着边听边频频点头,我渐渐放松起来。如果说说此次的讲座还算成功,那要归功于郭校长频频传递出的赏识的信息激励了我。至今清楚的记得郭校长总结的第一句话:“小南坑小学真是藏龙卧虎之地”莫高的评价,真诚的赏识,我知道我离“龙、虎”这些佼佼者甚远,但我有了目标:要做小南坑小学最好的老师,无愧于校长的期望。年过半百的我一名老教师能升腾起如此的愿景,真的源于一股巨大的力量-------赏识。其实得到郭校长赏识的岂止我一个,小南坑小学的许多教师也都在郭校长的赏识中发生着悄然变化……

  赏识是“俘获”人心的一把利剑,好好地利用这把利剑,赏识的看待你的下属、你的爱人、你的孩子、你身边的人吧,哪怕他只是把地扫的干净。不要吝惜赞美和微笑,带着真诚和尊重,你会发现,回馈你的是你付出的平方、立方……

《读者》读后感13

  每天下班回宿舍,闲来无事都会捧着一本《读者》细细品味。

  每次,当我买回一本《读者》,我都会认真看“卷首语”,我觉得,一本书的“卷首语”是很重要的,《读者》的每一篇“卷首语”都会告诉人们一个深深的道理,让人印象深刻。

  深夜,静静的躺在床上,手捧着一本《读者》,当我读完几篇故事时,心中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其中有一则寓言给我印象深刻故事是这样的: 光滑的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的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滚落下来,这是它的第七次失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角,一步步往上爬了……

  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禁不住说:“一只小小的蚂蚁,这样执着顽强,真是百折不回啊!我现在遭到一点挫折,能气馁退缩吗?”他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来勇敢地面对他在生活中的那些困难。

  第二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也禁不住说:“可怜的蚂蚁,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肯看一看,想一想……唉,可悲的蚂蚁!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地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蛮干一气了——我是个人,是个有头脑的人。”果然,他变得理智了,他果断地放弃了原先错误的决定,走上了新的道路 ……

  当我看完这一篇故事后,我陷入沉思,想想,一只小小的.蚂蚁的体积与我们一个人来相比是一个多大的天壤之别啊!但现在的我们与蚂蚁也有一种天壤之别的地方,那就是——精神。

  一只小小的蚂蚁途径了7次失败都还不放弃,而现在的我们呢?也许1次小小的挫折有可能会让我们放弃了以及整个人生,也许你会笑我说,一只蚂蚁怎能和一个人相提并论呢?但是的确是这样的,就比如一些感情失败的人!他有可能会因为人生中的这一次挫折而放弃了整个人生,也许会天天呆在家里上网啊,玩碍…跟甚者连自己的生命都要放弃,一点也不想想家人,让我觉得这种人真是白活了这么多年啊!

  我觉得这种事没什么不可能的,因为我坚信挫折能锻炼一个人的心,也能就此毁了一个人,也许因为这样,很多人都想远离挫折,甚至逃避挫折,当是人人心理都应该明白那是不可能的。

  蚂蚁的这种精神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像蚂蚁那样不要轻易被挫折而打败,即使命运将自己避进死角,只要心中有盏不灭的灯,生活就会展开新的出路和生机。

《读者》读后感14

  近期在《读者》20xx年第24期里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让孩子快乐的技能》,读后颇有感触。

  首先是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感触。从教二十余年,说实话,我还是比较喜欢我的学生的,但这种喜欢的标准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是有所不同的。在刚入职的三五年里,特别喜欢那种爱笑爱闹的“古灵精”,下了课常常会被他们缠着一起玩。

  后来,慢慢地也开始注意起那些平时不大爱笑的“小古板”,发现他们的脑袋瓜里其实蕴藏了很多令我惊奇的思想,交谈起来感觉甚欢。再到后来,出于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我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在那几对长年沉默而黯然的眼睛上,一开始,他们的眼神是逃避躲闪的,即使强迫他们与我对视,我也感觉还是无法触及到他们的内心。要与他们的心灵交流,需要我用很长的时间和真诚的耐心。他们是一群在课堂上和试卷里的失败者,以前被定义为“差生”,现在改了名叫“后进生”。但是我发现他们中间不乏有很多有趣和有情的人,得到了他们真正的喜爱和信任后,我也真正地喜欢上了他们。原来,他们的世界其实比一般的孩子更丰富更真实也更有趣。可惜的是,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却往往用一把尺子,将这些有情有趣但考不出好成绩的人打入“冷宫”,剔出圈外,聚光灯下,只剩一群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跳舞。

  新课程提倡“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学什么?学课堂上的?学书本里的?仅仅这些能让学生学得快乐吗?我想肯定是不可能的。叶圣陶曾经说过“学习即生活”,离开了生活的`学习一定是缺乏情趣和实用性的,我们的孩子是鲜活灵动的,他们学习的动力更多地来自于“情感”,而不是“意志”,“十年寒窗为功名”的时代离他们太遥远,所以无感。

  其实,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孩子,他们都是一个来之不易的生命,除了在该学习的年龄里好好学习外,他们还应当在这个年龄里好好地“活着”,这个“活着”不止于平安地活,更应该是快乐地活。读后感·谁说孩子将来的日子还长着就可以先不顾生命的质量而负重前行,错过了童年的快乐,生命是极为残缺的,等你大了老了有条件快乐了,你能补回童年的快乐吗?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代就没有追求快乐的能力,长大了还有能力追求快乐吗?

  我盼望,我们的教育也能像《让孩子快乐的技能》中的一样,多几把评价学生的尺子,重视个体生命,重视培养孩子追求快乐的意识和能力。中国有句古话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的教育如果能回归本位,我想这句话是会成为真理的。

《读者》读后感15

  《再寄小读者》这篇课文是现代作家——冰心奶奶给全国少年儿童的。对于冰心奶奶,我早已慕名了,我在《少年文艺》,《优秀信件》中都见到冰心奶奶的名字和作品,我为自己能在课文中再次见到冰心奶奶的作品而感到十分高兴,所以也看得十分仔细。

  看了课文,我学到了好多怎样写作文的知识。 冰心奶奶写这封信,许多地方都含而不露。比如信的第一段,冰心奶奶仔细询问了我们的暑假生活,运用了许多个问号。我自学时,还以为冰心奶奶是关心我们,后来,上课时老师讲才明白,原来,冰心奶奶通过问我们去哪些有趣的地方,。参加了哪些有意义的活动......解决了写作文时无话可说的问题。我们有时候写作文时,会觉得没什么可写了,都不值得提一提。可现在冰心奶奶却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写作文的内容,啊!原来奥妙在这儿呀!

  我有时候写日记,也会像冰心奶奶所说的一样,用一些“好看极了”,“十分高兴”,等模糊的词语轻轻带过,冰心奶奶真神,她好像料到似的,用一件事例——两个孩子一同游了公园后写的日记的对比,说明了要写一件事,不能轻轻带过,要用具体的事例来写。比如游动物园,可以写天气,游人,动物的动作,形态和皮毛,羽毛的颜色,也可以写游人所说的话,写作文要生动具体,活灵活现,条理清楚。做到了这几点,人们读了你的文章,就会有一种“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的感觉。

  冰心奶奶还在信内通过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是怎样学习的,告诉我们要学习好,作文好,必须要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专心听讲,笔记也要记好,不要写错别字。而且老师介绍给我们的儿童刊物,也要认真仔细的阅读,最好把书里优美,生动的词句都摘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写作文时,就可以拿出来参考:这个句子在文章里用得到吗?这个词语文章里用得到吗?要是文章的'意思和句子差不多,就可以把句子写在作文上。不过,你光有许多好词句积攒着,不会运用,也是枉然。所以,你不仅要有许多优美的句子,还要会灵活运用。

  冰心奶奶还在信中告诉我们,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定要先学好语文,作文,阅读才能得到明显提高。我们的课文内容都很好,我们要抓紧学习时间,好好记笔记。冰心奶奶还鼓励我们说只要刻苦学习,一定能赶上那位爱学习的好学生。

  “到了你能够很好地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时候,你将会感到无限的欢乐。”对于这一点,我是有深刻体会的。写好作文后,便“自我欣赏”,“自我检查”,有时候,读到好笑的地方,我竟会笑出声来。

  那位爱学习的好学生,写作文生动具体.活灵活现,一篇作文一字就是千把字。我一定要向他学习!

【《读者》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者读后感10-11

读者的读后感03-08

《读者》读后感03-25

《读者》读后感02-06

读者读后感02-12

《读者》的读后感05-21

读者的读后感02-22

读者读后感02-23

读者杂志读后感09-02

寄小读者读后感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