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网>作文大全>读后感>《三十六计》读后感

《三十六计》读后感

时间:2023-09-11 08:52: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荐】《三十六计》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十六计》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荐】《三十六计》读后感

《三十六计》读后感1

  “昨天没有好好复习,又在‘混水摸鱼’啦!”

  “知道你这次考得好!老师刚批评了我,你又来‘趁火打劫’,真的不够义气!”

  “我们就守在球门前来个‘以逸待劳’。”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用上了三十六计啊!但三十六计究竟是什么呢?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并称为古代兵法双绝。三十六条计策按照各自特点分为六组,分别为第一组胜战计,第二组敌战计,第三组攻战计,第四组混战计,第五组并战计,第六组败战计。原书对于各个计策的解释都是按照《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军事家的奇正虚实之术推演而来,含有朴素的辩证法。

  不过说实话,对于周易和辩证法我实在是懵懵懂懂,但是《三十六计》书中深入浅出的解释和有趣的故事,让我对古人的智慧结晶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引导我进行深入的思考。

  比如其中的“暗渡陈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秦末农民起义后期的“楚汉之战”中,刘邦一方的大将韩信为了突破对方的重兵防守,一方面派人修复蜿蜒于山间的栈道,另一方面出奇兵抄小路经陈仓,攻取了目标——关中的咸阳。

  所谓“栈道”其实就像我们经常看见的造房脚手架,不过是悬空架设在半山腰,想想就觉得颤颤悠悠的。对千年前的`古人来说,修复栈道的艰巨程度可想而知。而且按照以往的经验,进军咸阳只能走这些栈道,所以对方大将章邯喝着茶,悠闲地等着韩信慢慢修路。在毫无防范的情况下着了韩信的“道”。

  这一计中,古人的经验和智慧告诉我们,不要死抱经验,墨守成规,而要举一反三,推陈出新。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数学老师总是提醒我们,要学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只是完成一道道题目就万事大吉了。

  《三十六计》一书带给我很大的启发,它让我清楚地认识到,生活中仍有很多的事物有待我们去挖掘和探索。

《三十六计》读后感2

  这个寒假异常得久,让我有很多的时间可以静下心“啃”书。我最喜欢看的就数这本《三十六计》了,在这么多计谋中,我更喜爱的是诸葛亮的“空城计”。

  大家肯定认识这个聪明绝顶的.诸葛亮吧!就是他“发明”了这个空城计,让他智退曹兵取得了胜利。

  故事主要讲了公元227年,诸葛亮由于错用马谡痛失了街亭,只能撤兵。途中,诸葛亮亲自率领五千人马去西城搬运粮草。司马懿则乘机率领十五万人马攻打西城。此时只有二千五百人在城中元法对抗。但是诸葛亮临危不乱,他命令20士兵打扮成老百姓的模样在城前打扫街道,一点儿也不慌张,而自己则待司马懿来到城楼下时,端坐在城楼之上,悠闲自得地抚琴。司马懿起了疑心,心想:诸葛亮一向谨慎,从不冒险。今天城门大开,必有伏兵,我若攻城,就中计了。于是让后军改为前军向北撤退。说到这儿,我也不禁笑了起来,觉得诸葛亮用这个计策肯定有他的道理,保准会赢。到底是不是呢?我们继续。

  待魏军走远后,诸葛亮捧腹大笑。旁边的文官都十分敬佩地问:“军师,您是怎么知道司马懿会退兵呢?”诸葛亮笑着回答:“作为军师,我要识人心。我知道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知道我一向谨慎。我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摆了这道“空城计“让他不战而退的。”文官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也打心里崇拜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实在太神了。用现在的话说,我已经成为了他的“铁杆粉丝”了。但是我也知道,能达到诸葛亮这水平的,也非一日之寒。毕竟他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有了他的成就。所以我想要做更好的自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学习,做一个小小女诸葛,加油!

《三十六计》读后感3

  我在暑假里读了许多书,其中就有一本《三十六计》。这本书令我感受很深,得到了很多启发。

  《三十六计》是《胜战计》、《敌战计》、《攻城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共六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6计,一共六六三十六计。三十六计中比较著名的有“瞒天过海”、“趁火打劫”、“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偷梁换柱”、“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等·········在《三十六计》里,有一句话这样的: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意思是:防备周密,那么意志就会懈怠下来;平常看惯了的,往往就不再怀疑。秘密蕴藏在公开事物中,而不是与公开事物相对立。极为公开的事情里往往隐藏着极其隐秘的计谋。

  在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时,周瑜就巧用计谋,借曹操除掉了孙刘联盟的心腹大患。诸葛亮用计在新野大败曹军之后,便和刘备等人来到了江夏,并与孙权联盟,准备共抗曹军。曹操气势汹汹地带了百万大军南下,想与孙刘决一死战。在大战前夕,曹操命蔡瑁为水师大都督,张允为水师副都督,加紧操练水军。蔡瑁曾为荆州水军大都督,训练水军很有一套。周瑜很想除掉蔡瑁、张允,便心生一计。曹操派蒋干来劝降,蒋干是周瑜同窗旧友,与周瑜一起喝酒。周瑜喝了一些后,假装醉了,要去睡觉。蒋干乘周瑜睡着了,便翻周瑜桌上的竹简,突然发现了一封周瑜假拟的“蔡瑁、张允至周瑜的信”,蒋干信以为真,信里说蔡瑁、张允会割下曹操的头,送给大都督。蒋干看后大惊,把信放入口袋,第二天急匆匆赶了回去,并把信交给了曹操。曹操看后,叫人把蔡瑁、张允叫来。曹操问蔡瑁水师可否训练好,蔡瑁说没有,曹操便把他俩斩了。周瑜巧妙地运用了计谋,借曹操之手除了大患,奠定了后来赤壁之战胜利的基础。

  《三十六计》里讲了很多计谋,我很喜欢这本书,它令我受益匪浅。

《三十六计》读后感4

  我最近读了《三十六计》,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声东击西”这一计,主要讲的是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的一次战争,就是历史有名的官渡之战,当时袁绍拥有大量人马,而曹操的人马少得可怜,无法与袁绍正面交锋。正在此时,袁绍的一名大将颜良带着一万人马进攻白马城,白马城是战略要地,救还是不救,曹操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谋士荀攸说:“我们可以假装攻打邺城,袁绍去救时我们就回救白马城。”曹操听了拍手叫好,立刻命令数千士兵向邺城进军。邺城是袁绍的老窝,袁绍知道后立马带兵回救邺城,曹操立即调转马头,攻打白马城。白马城的援军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就被曹操杀得大败,当袁绍赶到邺城时,连曹军的半个影子都没看到,方知中计,立刻返回白马城,但大将颜良、文种都死在乱军之中,曹操采取声东击西之计取得了重大胜利。

  从曹操的这次胜利中我感受到:要想取得一个胜利或成功,往往不能直接获取,最好的办法是虚晃一枪,让敌人上当后再进攻,就能轻易地获取胜利。

  突然间,我幻想,假如有一天我当上了一名监考老师,监考全班学生,这时有一个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在考试时不认真答题,总是盯着我看,只想等我看不见他时,就偷看小纸条。于是我就故意转过身去看别的.学生,装着看不见他的样子,他高兴极了,赶紧拿出准备好的小条纸正想偷看,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我突然一转身,紧盯着他手中的小纸条,哈哈一笑,你终于被我逮住了。看着他苍白的脸色,我心中暗暗地说,你中了我的“声东击西”之计了!

《三十六计》读后感5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课外书———《三十六计全鉴》。

  这本书详细诠释和解读了“三十六计”中每个计谋的适用情况及其优势所在,每一计都包括计谋原典、注释、译文、计谋典故、计谋解析及解读六个模块,再现了“三十六计”在现实中的应用,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读完这本书纠正了我的两个原来认识上的错误。第一,我们经常在写作或谈话时常用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句话,我一直以为是“三十六计中,逃跑是上上策”,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第三十六计就叫“走为上计”呀!第二,我一直认为其中的“走为上计”是逃跑是上上策的意思,其实不然,原来“走为上”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避免硬拼而及时撤离的一种谋略,但是,暂时的`撤退绝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胜利。那些稍遇挫折,便丧失信心,望风而逃,这是典型的逃跑主义,不能与“走为上”计相提并论。再联系到今天的我们使我知道,当我们做事情或学习时,不要一味地不加思索的向前冲,要走一段停下来回顾一下,思考一下,下一步要怎么走,才不会在发生错误时没察觉,一错再错。

  读了三十六计,我知道了很多,明白了很多。这本书开阔了我的视野,把我认为三十六计只用在军事上的思想开阔到了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可使我大大感受到了兵法的神奇。这本书里有一些故事我是读过的,但是我当时怎么也想不到这些是深奥的兵法,现在终于明白了。

  “三十六计”不愧是兵法大全,它讲述的不仅仅是用兵的法则,对现在人们处理政治、经济、生活等各类事情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十六计》读后感6

  今年暑假,我读过好多的书,但是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三十六计》。它是我国最具有历史感的一本书,又是中外政治家、军事家、最精密的宝典,让我从中感到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很有计。

  《三十六计》是一部堪称“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抛砖引玉”。这则故事主要是说: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就这样,求诗的`人利用“抛砖引玉”的办法达到了他想要的效果。

  其实,在生活中,到处都能见到《三十六计》当中的计策。例如在里,我们经常不遵守纪律,上课说话,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作业完成的不好。于是老师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老师在班级里的墙上贴了一个大的苹果树,还做了许多的小苹果,每次同学有好的表现时都会奖励一个小苹果,获得小苹果的同学就可以贴到大苹果树上,谁的小苹果最多老师就会颁个大奖给这位同学。同学们为了得到更多的小苹果,纪律也好了,上课也认真听讲了。这就是《三十六计》中的“抛砖引玉”,老师用小苹果这块“砖”,引出我们遵守纪律这块“玉”。《三十六计》这本书中让我感受到任何事情胜之有理,败之有道。在现实生活中我都可以运用这本书中的好多计策去处理事情。比如说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千万别“瞒天过海”、“浑水摸鱼”,欺骗自己,生活中看到“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的事情时一定要勇敢、果断指出,千万别“隔岸观火”袖手旁观......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认真仔细,讲究方法。不能死脑筋。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

《三十六计》读后感7

  炎炎夏日,我要寻找书中的一片清凉,于是漫长的暑假我就与书相约。

  读完《三十六计》,我被一个个或惊心动魄或出奇制胜的计谋故事所吸引了。书中一共有六套计谋,依次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一套中各包含六条计谋,总共三十六计。

  在这三十六计中,我最欣赏的`是第一计,瞒天过海。这个计谋讲的是公元583年,陈叔宝当了陈朝皇帝后,整天下理朝政,搞得民不聊生。当时,隋文帝已统一北方,他深知陈朝国力已不堪一击,便想灭了陈国,可是隔着一条长江天堑,如何进攻才能保证万无一失呢?老臣高颖向他献了一计。隋文帝一声令下,只见帐篷林立,军旗飘扬,人喊马嘶,一派战前景象。见这个阵势,陈朝将领以为隋军即将攻城,顿时紧张起来,召集全部对马,准备决一死战。哪知剑拔一弩一张等了好几天,隋军却撤了回去,这时,陈朝上一上一下一下才松了一口气。可是不久,隋军又安营扎寨。陈军慌忙再度备战。这样反复折腾了几次,弄得陈军人困马乏,加上粮食又被隋军间谍烧光,陈军更是进退两难。这样,陈朝军士气衰竭,隋军不费一兵一卒就灭了陈国。读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要想得到某样东西,不能硬抢,要智取,这样才能更好得取得。

  书中有一个清凉的世界,人世间的一切,无论过去,现在或是将来,我都能在书里找到他们!

  合上书本,我想开了:在我们的脚下,我们的远祖们,虽然遥遥隔了五千年,但在书本之上心灵之上分明盘旋着一群圣贤的灵魂!他们像一位位远年的老人,蔼霭然朝我笑着!我很想抚一摸一他们慈祥的皱纹,倾听他们博博的脉动!于是我又翻开了书本……

【《三十六计》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十六计读后感01-27

《三十六计》读后感03-27

《三十六计》读后感04-11

《三十六计》读后感03-27

三十六计读后感03-26

三十六计读后感15篇04-01

三十六计读后感(15篇)03-27

三十六计读后感15篇03-27

三十六计读后感(精选15篇)03-29